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特色治療之穴位貼敷療法
在臨床中的應用
穴位貼敷一、穴位貼敷---歷史源流湖南長沙馬工堆二號漢墓出上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芥子泥貼敷于百會穴,使局部皮膚發紅,治療毒蛇咬傷。)華佗在《神醫密傳》中記載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唐·孫思邈在《孫真人海上方》中寫道:”小兒夜哭最堪憐,徹夜無眠苦通煎,朱甲末兒臍上貼,悄悄清清自然安。清朝是我國傳統穴位敷貼療法普遍應用和全面總結時期。這一療法既見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組織撰寫的《醫宗金鑒》:采用蔥白搗爛加麝香少許敷臍,加以冷熱刺激,以治療小便癃閉點滴難出之證。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廣生集》,是我國第一部外治專書,匯集了清:嘉慶前十余年的外治經驗,其中不乏穴位敷貼之法,僅以神闕一穴而言,就有何首烏貼臍中治自汗,五倍予貼臍治盜江等。貼敷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過腧穴刺激療法和藥物外治法的共向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二、分類貼敷療法分干性敷法和濕性敷法兩種。干性敷法又稱穴位貼敷法,選用某些特定藥物,用介質(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撒于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痛穴位療法。
分類
某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發皰化膿,又稱為“天灸”或“自疚”,現代也稱發皰療法。
若將藥物貼敷于神闕穴,通過臍部吸收或刺激臍部以治療疾病時,又稱敷臍療法或臍療。
濕性敷法,簡稱濕敷法,是將無菌紗布用藥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通調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節的作用。三、特點1.作用直接,適應證廣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三、特點2.用藥安全,誅伐無過(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癥處理,癥狀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繼續使用。三、特點3.簡單易學,便于推廣(穴位)貼敷有許多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制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并用,隨學隨用。三、特點4.取材廣泛,價廉藥儉(穴位)貼敷法所用藥物除極少數是名貴藥材外(如麝香),絕大多數為常見中草藥,價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來自于生活用品,如蔥、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藥量很少,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節約大量藥材。三、特點5.療效確切,無創無痛穴位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藥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尤為適宜。四、常用制劑類型(1)散劑。是穴位敷貼中最基本的劑型。根據辨證選藥配方,將藥物碾成極細的粉末,過80-100目細篩,藥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劑調和成團貼敷,外敷用紗布、膠布固定,或將藥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藥中間敷貼穴位。散劑制法簡便,劑量可以隨意變換,藥物可以對證加減,且穩定性較高,儲存方便。自于藥物粉碎后,接觸面較大,刺激性增強,故療效迅速。四、常用制劑類型(2)糊劑。是指將散劑加入賦形劑,如酒、醋、姜汁雞蛋清等調成糊狀敷涂在穴位上。外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糊劑可使藥物緩慢釋放,延長藥效,緩和藥物的毒性。再加上賦形劑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療效。四、常用制劑類型(3)膏劑。有硬膏和軟膏兩種,其制法不同。
硬膏是將藥物放入植物油內浸泡1~2日后,加熱腑炸,過濾,藥油再加熱熟熬金滴水成珠,加入鈴粉或廣丹收膏,攤貼穴位。硬膏易子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簡便。
軟膏是將藥物粉碎為末過篩后,加入醋或酒,入鍋加熱熬成膏狀,按時攤貼穴位,定時換藥,也可將適量藥末加入蔥汁、姜汁、蜜、凡一林等調成軟膏,攤貼穴位。軟膏滲透性較強,藥物作用迅速,有黏著性和擴展性。四、常用制劑類型(4)丸劑。是將藥物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調和制成的球形固體劑型。丸劑貼敷通常選擇小丸藥。丸者緩也,可使藥物緩慢發生作用,藥力持久。丸劑便于貯存使用。(5)餅劑。是將藥物粉碎過篩后,加入適量的面粉拌糊,壓成餅狀,放籠上蒸30分鐘,待稍涼后攤貼穴位。有些藥物具有黏膩性可直接搗融成餅,大小、重量應根據疾病輕重和貼敷部位而定(6)錠劑:將敷貼藥物粉碎過篩后,加水及面糊適量,制成錠劑晾于,用時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劑型多用于慢性病,可便于隨時應用。五、基本操作方法辨證選穴用藥1.腧穴選擇及配伍(1)辨證選穴: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辨證論治選取貼敷的腧穴組方,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過2-4穴。如風寒咳嗽選肺俞、風門等(2)辨病選穴、神經節段選穴:根據疾病診斷,選取患病臟腑相應經絡的腧穴,或根據病癥所屬相應的神經節段選取腧穴進行貼敷。五、基本操作方法(3)局部選穴:選擇離病變組織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應穴位敷貼,或在病灶局部選擇適當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臟腑相應的體表選擇腧穴或選用相應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選中脘、胃俞等。(4)遠端取穴:根據上下相引的原則,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瘡取涌泉,脫肛取百會穴等。五、基本操作方法2.敷貼法選藥規律(藥物組方):氣味俱厚的選藥特點(1)藥物多選氣味俱厚之品,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藥物。補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礎上適當配伍通經走竄、芳香開竅、活血通絡之品,以促進藥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則易透入皮膚起到由外達內之效,二則氣味俱厚之品經皮透入,對穴位局部起到針灸樣刺激作用,三是所含若香性物質,能促進藥物的透應吸收,也即起到皮膚滲透促進劑的作用。
五、基本操作方法
3.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藥性或熬膏使用。①酒調:行氣通絡、消腫止痛。可促進血液循環、促使藥物的滲透、吸收。②醋調:解毒化瘀斂瘡③油調:潤膚生肌、小麻油還能清熱解毒。④水調:專取藥物性能,只調溶而不增加作用。
⑤姜汁調:溫經通絡、行氣活血。能促進藥物的滲透與吸收。五、基本操作方法4.多效聯合的組方特點敷貼藥常以藥不止走一經治一癥,用多味藥物匯而集之,以一膏統治多種病,疾病雖有多種,而其病機則不外氣滯血凝及陰有寒濕,陽有燥熱而已,關鍵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個“通”字概括,“理通則治自通”。五、基本操作方法5.辨證加藥的組方配藥特點外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以單驗方外治形式而問世的,但后來辨證施治治療原則逐漸滲透于這一治法中,給這一治法賦以辨證施治的選藥思想,使其療效更加肯定。在臨床應用時,常需辨證論治、三因制宜,而在臨證靈活加入糝藥,一般要求加藥與膏藥相應,膏統治而加藥專治重癥還可加入糝藥如巴豆等,所加糝藥原則上選用治療這一病癥的主要藥或選效驗方和單方為主以提高療效。如治熱秘除用膏敷貼外,常在膏上糝以硝、大黃等再貼于臍腹部。五、基本操作方法貼敷方法:1.貼法:將己制好的藥物直接貼壓于穴位,然后外敷膠布粘貼;或先將藥物置于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腧穴進行粘貼。巴布劑、硬膏劑可直接將巴布劑或是硬膏中心對準穴位貼牢即可。適用于膏藥、巴布劑、丸劑餅劑、磁片的腧穴貼敷。
2.敷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復塑料薄膜,并以紗布,醫用膠布固定即可。適用于散劑、糊劑、泥劑、浸膏劑的腧穴貼敷。注意: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五、基本操作方法貼敷時間:根據疾病種類、藥物特性以及身體狀況而確定貼敷時間。一般情況下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宜短,出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藥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2.敷臍療法每次貼敷的時間可以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藥物不應為刺激性大及發泡之品。五、基本操作方法3.刺激性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約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后再敷藥,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貼敷。4.冬病夏治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1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2024年7月15初伏2024年7月25中伏2024年8月14末伏六、
穴位貼敷的適應癥呼吸系統鼻炎、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功能紊亂、腹瀉等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糖尿病等心血管系統冠心病、心絞痛等風寒痹癥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緩解疼痛、腰腿痛等婦產科疾病痛經、產后頭痛等寒癥七、禁忌癥1、顏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嚴防有強烈刺激性的藥物及在有毒藥物誤入口、鼻、眼內。2、對于可引起皮膚發泡、潰瘍的藥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2)孕婦及瘢痕休質者禁用,
3)眼、口唇、會陰部、小兒臍部等部位禁用。3、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敷料成分過敏者慎用。4、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潰瘍者禁用。八、注意事項中醫特別講究治養結合,要在飲食、生活上有所節制不要貪涼,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空調適度、少吃冷飲、睡眠充足和情緒樂觀。治療期間,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1.治療前清潔皮膚,以防感染2.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敷腧穴不宜過多,貼敷面積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刺激過大或發生藥物中毒。八、注意事項3.對于幼兒、久病、體弱者一般不貼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同時注意使用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并在貼敷期間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4.治療不宜空腹進行,貼藥時注意休息,飲食不宜吃生冷、海鮮、辛辣等刺激性食物。5.敷藥治療后盡量減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八、注意事項6.本療法會出現局部皮膚色素沉著、潮紅、微癢燒灼感、疼痛、輕微紅腫、輕度出水皰等反應,可自然吸收,無需特殊處理。如貼敷處有燒灼或針刺樣劇痛,發紅、起皰,無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藥物;7.外敷藥物須妥善保管,不宜內服,謹防兒童誤食中毒。8.小兒皮膚嬌嫩,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4小時。八、注意事項9.貼敷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皰、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癥處理、極少數過敏體質者,對某種藥物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10.貼敷部位出現水皰或潰瘍者,待皮膚愈后再行治療。小的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刺破,排盡皰內液體,涂以碘伏等消毒,覆蓋消毒敷料,防上感染。九、常見病癥的穴位貼敷療法1.口瘡、咽喉腫痛,降壓;緩解腹痛止瀉治法:導熱下行,引火歸元;藥物:吳茱萸取穴:涌泉穴;神闕穴方法:藥研細末,陳醋或白醋適量調為糊狀。敷于涌泉穴,具有降壓作用和治療口瘡、咽喉腫痛;敷于神闕穴,具有緩解腹痛止瀉作用。九、常見病癥的穴位貼敷療法2.便秘、大便秘結治法:瀉下導瀉、涼血解毒藥物:生大黃粉取穴:神闕穴方法:藥研細末,開塞露適量調為糊狀,敷于神闕穴,具有潤腸通便作用。九、常見病癥的穴位貼敷療法大椎穴貼敷療法(物理降溫):用兵兵貼貼于大椎穴同時配額部冷敷(貼兵兵貼),具有較好的退熱作用如意金黃膏貼敷療法:主要作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用子跌倒損傷。貼于靜脈留置針穿刺處上方,具有預防靜脈炎的作用,也可治療靜脈炎,貼于肌注部位有止痛、預防神經炎作用。貼敷療法的臨床應用--常用穴位足三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郵政快遞賠償標準調整補充協議
- 長期承租設備協議書
- 贍養問題調解協議書
- 隧道支護承包協議書
- 鄰居快遞賠償協議書
- 車廂買賣合同協議書
- 酒店雙方諒解協議書
- 資產收購居間協議書
- 道路清洗保潔協議書
- 寫字樓合同解除協議書
- 西方文明史導論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JBT 11699-2013 高處作業吊籃安裝、拆卸、使用技術規程
- IATF16949質量管理體系過程風險和機遇評估分析表
- 知識星球行業報告
- 【課件】第15課+權力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課件-高中美術人教版(2019)美術鑒賞
- 光電技術(第5版) 習題解答 王慶有
- 倉庫貨物先進先出管理培訓教程培訓課件
- 什么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 家長會課件:初三迎接中考家長會課件
- 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課件
- TCSAE 97-2019 汽車緊固件鋅鋁涂層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