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小題多維練(解析版)_第1頁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小題多維練(解析版)_第2頁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小題多維練(解析版)_第3頁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小題多維練(解析版)_第4頁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小題多維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6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考點02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饞練基礎

30多年前,臺風維拉襲擊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使得長白山原始森林受到嚴重破壞,形成大面積風災

景觀。隨著植被的持續恢復與演替,風災景觀的格局不斷變化。下圖為長白上垂直帶譜示意圖。據此回答

下面小題。

、八高山荒漠帶

[V、高山海從帶

地歷押林帶

I800

山地"時林帶

I100'-二山地混交幅用

_________________

10203040506070(kni)

1.長白山受風災影響最小的坡向是()

A.東坡B.南坡C.西坡D.北坡

2.本次風災中,受損最嚴重的自然帶最可能是()

A.針闊混交林帶B.針葉林帶C.岳樺林帶D.灌叢帶

3.風災后,對該地植被演化的推斷正確的是()

A.幼樹比重一直增大B.森林密度變大

C.林線海拔升高D.平均樹齡一直變大

【答案】1.D2.A3.B

【解析】1.北坡位于高大山體的北面,30多年前的臺風從沿海地區登陸,風向主要由偏東風、偏南風和偏

西風,對東坡、南坡、西坡造成破壞,由于長白山的走向,使得臺風很難越過北坡,所以北坡來說,相對

風力較小,所以受風災影響最小的坡向為北坡,故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選D。

2.由圖可知山地針闊混交林海拔最低,受臺風影響最大,對森林的破壞性大,故山地針闊混交林帶受損最

大,故A正確;針葉林帶、岳樺林帶、灌叢帶由于海拔高臺風受地形阻擋,風力減小,因而植被的損害

較小,故BCD錯誤;故答案選A。

3.風災后,樹木被風折斷,林下光照變充足,使得一些喜陽性物種大量入侵,林下灌叢、草本植物得到了

充足的光照和空間,森林密度增加,故B正確;臺風對海拔更高的森林影響較小,所以對林線的高度影響

較小,故C錯誤;樹木被風折斷,長出幼樹,平均樹齡減小,故D錯誤;風災過后,環境較穩定,幼樹的

比重不會一直增大,故A錯誤。故選B。

橫斷山區山脈眾多,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有我國緯度最低的雪峰冰川及豐富的生物資源,科研價值極

高。為了合理利用積雪資源、預防自然災害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某科研機構連續數年對橫斷山區積雪覆蓋

率進行觀測。下圖為“2001?2019年橫斷山區月平均積雪覆蓋率及不同高程帶積雪年際變化圖據此完成下

面小題。

?<1000m

601000*2000m

000-3000m

40>3000m

30

20

10

年份

2001-2019年月平均積雪覆蓋率2001-2019年橫斷山區不同高程積雪覆蓋率年際變化

4.橫斷山區年內積雪覆蓋特點是()

A.受氣溫影響,3月積雪覆蓋率最高B.受降水影響,7月積雪覆蓋率最低

C.積雪覆蓋率夏季較穩定,春秋季變化明顯D.積雪覆蓋率月變化相同

5.橫斷山區()

A.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受人類活動影響積雪覆蓋率低且穩定

B.海拔1000m以上各高程帶積雪覆蓋率的年際變化均呈減小趨勢

C.海拔高度與積雪覆蓋率呈負相關

D.海拔1000~3000m地區積雪量最大

【答案】4.C5.B

【解析】4.橫斷山區積雪覆蓋率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積雪覆蓋率最高的月份是3月,最低的月份是7月。

4月開始隨著氣溫升高積雪逐漸融化,積雪覆蓋率急劇減少,7月達到最小值;之后積雪開始積累,到次年

3月又達到最大值。所以3月積雪覆蓋率高是受到冬季降雪的累積和氣溫低二者的共同影響;7月積雪覆蓋

率低,主要與溫度升高積雪消融有關,與降水關系不大,A、B錯。從2001~2019年橫斷山區月平均積雪覆

蓋率圖可以看出,6~8月曲線變化幅度較小,3~5月和9~11月曲線變化幅度較大,說明積雪覆蓋率夏季較

穩定,春秋季變化明顯,C正確;積雪覆蓋率月變化存在較大差異,D錯誤。故選C。

5.橫斷山區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利于積雪的累積,因此積雪覆蓋率低且穩定,A錯誤;受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拔1000m以上各高程帶積雪覆蓋率的年際變化均呈減小趨勢,B正確;讀圖可知,

海拔越高積雪覆蓋率越高,海拔高度與積雪覆蓋率呈正相關,C錯誤;圖中只顯示覆蓋率信息、,而海拔

1000~3000m地區積雪量不能確定,D錯誤。故選B。

冬蟲夏草對氣候有強烈的依賴性,氣溫、降水、日照、凍土和植被等的微小變化,會導致其生存微環

境發生相應改變。西藏冬蟲夏草產區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線附近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帶。雨季是

冬蟲夏草生長發育的主要季節。下圖分別示意西藏冬蟲夏草產區內各氣象站點1981?2015年期間雨季的平

均氣溫和降水量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關于1981?2015年西藏冬蟲夏草產區雨季的氣候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氣候暖濕化B.氣溫升高,降水減少,氣候暖干化

C.氣溫降低,降水增多,氣候冷濕化D.氣溫降低,降水減少,氣候冷干化

7.1981?2015年西藏冬蟲夏草產區雨季的氣候變化對冬蟲夏草生長的影響是()

A.冬蟲夏草適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適宜區范圍縮小

B.冬蟲夏草適宜海拔下限直接下降,適宜區范圍擴大

C.冬蟲夏草適宜海拔上限直接抬升,適宜區范圍縮小

D.冬蟲夏草適宜海拔上限直接下降,適宜區范圍擴大

【答案】6.A7.A

【解析】6.從雨季的平均氣溫變化圖可以看到,冬蟲夏草主產區大部分地區其平均氣溫在10年內都呈上

升趨勢,氣溫有暖化的趨勢,C、D選項錯誤。從雨季的降水量變化圖可以看到,冬蟲夏草主產區大部分

地區,其降水量呈上升趨勢,少數幾個地區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從整體來看降水量變化應呈濕化趨勢,A

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故選A。

7.從材料中可以看到,冬蟲夏草產區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雪線附近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帶,

從圖中可以看到冬蟲夏草主產區有偏暖濕化的趨勢,暖濕化趨勢利于森林類的生長,使得高山灌叢和高山

草甸帶的植被帶下限直接上升;氣溫升高雪線會上升,而降水增多有可能會導致雪線下降,故冬蟲夏草適

宜海拔上限的位置變化不確定。由于冬蟲夏草適宜海拔下限上升,而上限的位置變化不確定(與之前位置

變化較小),故其適宜區的范圍整體呈縮小態勢,A選項正確,排除其他選項。故選A。

下圖為南迦巴瓦峰(29.5。?4,95°E)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自下而上發育了9個垂直自然帶,為世界上

發育最完整的垂直帶譜。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海拔(m)

0

8.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

A.溫度B.濕度C.緯度D.坡度

9.圖中X處缺失的自然帶是()

A.山地溫帶草原帶B.山地寒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C.山地寒溫帶草甸帶D.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林混交林帶

10.南迦巴瓦峰北坡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帶分布上限高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坡為陽坡,熱量條件更好B.北坡為陰坡,水分條件更好

C.北坡為背風坡,降水量更少D.北坡為迎風坡,降水量更多

【答案】8.A9.D10.C

【解析】8.由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可知,南迦巴瓦峰自然帶植被以森林和灌叢為主,說明濕度(降水)的

影響較小,故自然帶垂直分異的主導因素為溫度,A正確,B錯誤;緯度決定山地自然帶的基帶種類,對垂

直自然帶變化影響不大,C錯誤;坡度不是自然帶垂直分異的主導因素,D錯誤。故選A。

9.南迦巴瓦峰南坡為山地熱帶、亞熱帶氣候,受西南季風影響,該山峰降水豐沛,結合X上下部自然帶以

及山地垂直自然帶與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相似進行分析,X下部自然帶為山地準亞熱帶半常綠闊葉

林,上部為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根據植被變化規律推斷,X處的自然帶為闊葉林向針葉林變化的過渡帶,

且處于準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地區,因此其自然帶應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林混交林帶,D正確。山地溫

帶草原帶和山地寒溫帶草甸帶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山地寒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在海拔較低有緯度,

ABC錯誤。故選D。

10.考查影響林線高低的影響因素,林線高低主要受氣溫高低的影響,與水分條件關系不大,B錯誤。結合

南迦巴瓦峰的地理位置進行判斷,南迦巴瓦峰南坡即為陽坡和迎風坡,北坡為陰坡且是為背風坡,氣流下

沉增溫,氣溫較高,所以同一自然分布的上限較高,即北坡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帶分布上限高于南坡,C

正確,AD錯誤。故選C。

新西蘭南島多山地,其中尖頂山和平頂山集中區有著明顯的界線(如下圖),尖頂山地勢更高。在尖

頂山范圍內,西南部的山體形態更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目前,該島尖頂山一側比平頂山一側()

①抬升速率快②侵蝕速率快③相對高差大④地震頻次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與該島的西北部相比,該島的西南部尖頂山形態更尖,主要取決于()

A.流水側蝕作用B.流水下蝕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D.冰川刨蝕作用

13.與該島平頂山和尖頂山的分界線大致重合的是()

A.等積溫線B.等降水量線C.等高線D.海平面等壓線

【答案】ILC12.D13.B

【解析】11.尖頂山地勢更高不一定是因為目前抬升速率快,可能是抬升開始早或者抬升次數多,①錯誤;

尖頂山地勢更高,山頂與山麓(海洋)的相對高差更大,平均坡度更大,因此遭到侵蝕速率更快,②③正確;

該地位于板塊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但地震頻次與山的形態沒有直接聯系,④錯誤,所以選擇c選項,

ABD選項錯誤。

12.南島西南部海岸線曲折深邃,推測為峽灣地貌。該地歷史時期冰川廣布,古冰川刨蝕作用強烈,導致

山脈形成角峰、刃脊,尖頂山形態更尖,D選項正確;流水側蝕作用在河流中下游較為明顯,地貌特征表

現為U形河谷,A選項錯誤;流水下蝕作用多塑造高山深谷,以V形谷為代表,B選項錯誤;風力侵蝕多

出現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強勁的地區,C選項錯誤,所以選擇D選項。

13.等積溫線主要受緯度影響,為東西走向,A選項錯誤;該地地處西風帶,分界線西側更接近迎風坡,東

側大致為背風坡,降水量差異較大,等降水量線可能與該島平頂山和尖頂山的分界線大致重合,B選項正確;

等高線應是自沿海向山地(多道)閉合狀分布,C選項錯誤;等壓線受短時大氣環流形勢影響明顯,比較多變,

D選項錯誤,所以選擇B選項。

2維練能力

有一群登山愛好者于2019年春節期間從北坡Moshi小鎮出發,攀登世界某著名山峰,下圖是他們在登

山過程中手繪的沿途植被分布示意圖。通過查閱資料,他們發現該坡雪線高于南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M地的自然植被類型最有可能是()

A.熱帶荒漠B.熱帶草原C.溫帶草原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登山愛好者攀登的是()

A.歐洲的勃朗峰B.南極洲的文森峰

C.亞洲的喬格里峰D.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

3.該山南坡雪線低于北坡的原因是()

A.南坡溫度高B.南坡溫度低C.南坡降水多D.南坡降水少

【答案】1.B2.D3.C

【解析】1.圖中橡膠、咖啡等為熱帶經濟作物。M地海拔比橡膠、咖啡種植園低,熱量條件應更好;樹木

形似紡錘,利于在多雨的季節儲存水分。因此M地自然植被為熱帶草原。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由上一小題可知,該地山麓地帶為熱帶草原氣候。歐洲的勃朗峰、南極洲的文森峰、亞洲的喬格里峰山

麓均不是熱帶氣候,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的山麓地帶為熱帶草原氣候,D正確。故選D。

3.溫度高,雪線應更高,A錯誤;乞力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北坡溫度相差不大,B錯誤;乞力馬扎

羅山受東南信風影響,南坡為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C正確、D錯誤。故選C。

大興安嶺北段凍土廣布,積雪期長逾8個月。該區域生長的興安落葉松對水分要求高,生長季為6月

至9月初。廈門中學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組經研究表明,該區域氣候趨向暖干;3月氣溫異常偏高,西坡興安

落葉松的生長受到明顯抑制,但對東坡的興安落葉松影響較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與南段相比,大興安嶺北段積雪期較長的原因有()

①針葉林面積廣②位于迎風坡③受冬季風影響大④緯度較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該區域西坡興安落葉松的生長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3月氣溫異常偏高導致()

A.3月土壤蒸發加劇B.3月土壤溫度降低

C.5月積雪融水減少D.7月凍土厚度變薄

6.下列氣象要素中,與該區域西坡興安落葉松生長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的是()

A.1~2月降雪量B.11~12月降雪量

C.上一年的生長季均溫D.生長季均溫

【答案】4.B5.C6.A

【解析】4.①針葉林面積廣與積雪時長無關,故①錯誤;②南段位于夏季風迎風坡,故②錯誤;③北部較

南部受冬季風的影響大,氣溫低,故積雪期長,故③正確;④北部比南部緯度高,氣溫低,故積雪期長,

故④正確;故B③④正確,ACD錯誤,本題選B。

5.據材料可知,大興安嶺北段凍土廣布,積雪期長逾8個月,西坡3月份氣溫異常偏高,雖然蒸發加劇,

但積雪融水量大,土壤并不缺水,故A錯;3月氣溫升高,土壤溫度升高,故B錯;3月氣溫升高,積雪大

量融化,使5月積雪融水減少,興安落葉松對水分要求高,影響其生長,故C正確,7月凍土厚度變薄不會

使興安落葉松的生長受到抑制,故D錯。故選C。

6.據上題分析可知,該區域西坡興安落葉松生長受抑制與水分不足有關,1-2月降雪量越大,3月到5月,

融雪量越大,水分越足,興安落葉松長勢越好,故A正確;11~12月距離來年春天積雪融化的時間較長,

11-12月降雪量較少,但1-2月降雪多,則11-12月的降雪量會與落葉松生長具有負相關的關系,B錯;興

安落葉松主要受水分影響,受溫度影響較小,故CD錯。故選A。

冰川物質平衡量等于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它是冰川對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反映。冰川零平衡線是積

累區與消融區分界線。近年來,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呈快速消融趨勢,隨著時間推移,冰川消退地區植

被群落也會發生變化。通常該地冰川退縮后的裸地氣溫已明顯上升,但直到100年后才有地衣類植物茂盛

繁育,3000年后才有苔草草甸的廣泛發育。甲圖為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三次運動形成的地貌,乙圖表示

1號冰川物質零平衡線高度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400

g0goinososoco

S669696r--r6-6886660OoO-

—————一———(N(N

年份

甲圖乙圖

7.下列關于1號冰川物質平衡的說法,正確的是()

A.冰川物質平衡量越小,冰川融化越弱B.冰川物質平衡量越小,冰川積累越多

C.降水越多,冰川物質零平衡線越低D.氣溫越高,冰川物質零平衡線越低

8.冰川消退后,該地區植物群落演替的直接決定因素為()

A.土壤B.氣溫C.水分D.光照

【答案】7.C8.A

【解析】7.冰川物質平衡量等于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冰川物質平衡量越小,說明積累量越少,消融量

越大,A、B錯:降水越多,說明冰川物質積累量越大,即冰川物質平衡量大,冰川物質零平衡線越低,C

對;氣溫越高,說明冰川物質消融量越大,即冰川物質平衡量小,冰川物質零平衡線越高,D錯誤,所以

選擇C選項。

8.基于冰川退化后,主要留下以礫石為主的冰磺物(成土母質),隨著時間演化,低等植物作用形成原始

土壤并逐漸發育成成熟土壤,逐漸適合高等植物繁育,A正確。由材料可知,氣溫上升100年后才有植物

繁育,因此氣溫不是直接決定因素,B錯誤。冰川消退后,水分、光照條件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但是對于植

物群落演替不會起到直接決定作用,C、D錯誤。所以選A。

林線是指高海拔地區的森林分布上限,與最熱月平均氣溫密切相關。山地暗針葉林帶可作為青藏高原

及邊緣山地的林線標志。下圖為沿30°N自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至高原腹地部分山峰垂直帶譜中的山地暗針葉

林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5oo

65oo

55oo

4

拔5oo

m、35oo

25OO

5

00

9.自東向西,圖示山峰()

A.自然帶基帶相同B.暗針葉林帶范圍變小

C.林線呈上升趨勢D.雪線的海拔有所降低

10.與①山峰相比,②山峰山地暗針葉林帶分布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7月平均氣溫較低B.山頂受強風影響更大

C.水熱條件更加充足D.降水量大太陽輻射較弱

【答案】9.C10.A

【解析】9.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藏高原從東部向高原腹地,山麓海拔逐漸升高,受水熱

條件變化的影響,其基帶不同,A錯誤;圖中顯示西部某些山峰的山地暗針葉林帶范圍較東部大,故B錯

誤;材料顯示,林線是指高海拔地區的森林分布上限,整體上圖中山地暗針葉林帶上限從東向西呈上升的

趨勢,故C正確;根據材料“林線是指高海拔地區的森林分布上限,與最熱月平均氣溫密切相關”可知,自

東向西,林線呈上升的趨勢,說明同海拔地區,氣溫自東向西升高,故雪線的海拔自東向西上升。

根據所學知識,3(TN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至高原腹地,受水熱條件變化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溫逐漸下降,

山峰雪線海拔有所上升,故D錯誤。答案選擇C。

10.材料顯示林線是指高海拔地區的森林分布上限,與最熱月平均氣溫密切相關,觀察圖中信息可知,與

①山峰相比,②山峰林線較低,青藏高原氣溫最高出現在七月,因此可以推測七月份②山峰的氣溫較低,

熱量條件較差,故A正確,C錯誤;兩地的山地針葉林并未分布于山頂,不會因為山頂受強風影響導致林

線差異,故B錯誤;故青藏高原地區降水量均稀少,太陽輻射較強,故D錯誤。答案選擇A。

鳥類的飛行鬲度受大氣中氧含量的限制,一般不高于5000米,絕大多數鳥類是在400?1000米鬲度飛

行的。勒布溝是我國鳥類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域之一,位于東喜馬拉雅山南坡,總體由北向南傾斜,降水較

為豐富,從底部到山頂依次分布有山地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山地暗針葉林、高山

灌叢草甸以及永久冰雪帶。圖1示意勒布溝暖車(5—7月)鳥類數量垂直分布,圖2示意勒布溝暖車留鳥

及夏候島類物種數量垂直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OB籟

O0OoOo0OO

0O0000000O0OoOo0ZOO

0O000000096Zs8.O

寸w

96NS8IW寸

z80NTEmES

ZTTT)寸O0OoOo0

,06S0S

0O00006O0OoOo00

0O00000E96zSO

96ZS8008W百

m耳ZNZmEm8

zZZEEm1U

海拔

海拔/m/m

-O-國鳥及夏候鳥T-旅鳥一所有物種—X—留鳥一?-夏候鳥一?—所有物種

圖1圖2

11.勒布溝成為我國鳥類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域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A.地廣人稀B.生境復雜多樣C.海拔高D.氣候溫暖濕潤

12.由圖可知,勒布溝()

A.鳥類在空間分布上較為集中B.留鳥的數量多于夏候鳥

C.鳥類種類隨海拔升高總體先增后減D.海拔越高鳥類數量越少

13.入秋后,勒布溝的大多數夏候鳥最可能飛往()

A.西伯利亞B.東南亞C.三江平原D.柴達木盆地

【答案】11.B12.C13.B

【解析】1L結合文字材料“位于東喜馬拉雅山南坡,總體由北向南傾斜,降水較為豐富”可知勒布溝水熱條

件好,相對高差大,垂直分異明顯,小氣候復雜多樣,具有不同的生境,造就了該地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從而成為我國鳥類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域之一,B選項正確。海拔高,氣候溫暖濕潤,是生境復雜多樣的因

素,故C選項和D選項錯誤;地廣人稀都是物種豐富的原因,但不是勒布溝鳥類豐富的主要原因,A選項

錯誤。故選B。

12.由圖可知,各海拔范圍均有鳥類分布,鳥類的空間分布較為分散,A選項錯誤;留鳥的種類數量多于

夏候鳥,但數量不一定多于夏候鳥,B選項錯誤:隨海拔的升高,鳥類數量和鳥類種類總體均呈先增加后減

少的趨勢,C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故選C。

13.入秋后,勒布溝氣溫降低,食物資源相對于暖季較為匱乏,夏候鳥將飛往比較溫暖的地區;東南亞地

處熱帶,全年高溫,最可能成為勒布溝夏候鳥的目的地,B選項正確。西伯利亞、三江平原緯度高,氣溫更

低,A選項和C選項錯誤。柴達木盆地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入秋后,不適宜候鳥生存,D選項錯誤。

故選B。

3維練素養

下圖為世界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①②③④自然帶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垂直分異規律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緯度地帶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2.圖中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分布深入內陸,其影響因素是()

A.緯度洋流B.地形洋流

C.緯度大氣環流D.地形大氣環流

【答案】1.C2.D

【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帶是由于緯度差異導致的熱量條件差異主導的地域分域規律,

體現的是緯度地帶分異規律,C選項正確,沒有體現垂直分異規律、地方性分異規律、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ABD選項錯誤。所以選C。

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為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相對平坦。根據圖示緯度位置可知,該地

受西風帶控制,由于該地地勢相對平坦,海拔較低,西風帶來的暖濕氣流可以深入內陸,形成溫帶海洋性

氣候,主要的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所以其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和大氣環流,D選項正確;深入

內陸的分布區距離海洋較遠,受洋流影響較小,AB選項錯誤;緯度位置主要影響植被的類型,不會導致同

一植被如落葉闊葉林深入內陸,C選項錯誤,所以選D。

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

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

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杭蓋草原附近山地對古時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B.擋風保暖

C.食物豐富D.圍獵場所大

4.相對于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杭蓋草原的緩丘牧草生長更好,是因為緩丘上()

A.降水較多B.蒸發較弱

C.溫度較高D.徑流較少

5.杭蓋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輕,是因為河谷()

A.缺乏鼠類食物B.冷空氣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D.鼠類天敵多

【答案】3.B4.B5.C

【解析】3.據材料可知,杭蓋草原為蒙古族的牧場,緯度較高,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

響強烈,氣候寒冷。選擇有山地的地區南坡即陽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時間較長,光熱條件

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風的背風坡,受冬季風影響較小,較溫暖,B正確。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淺

丘和河谷沒有優勢,AC錯誤。游牧民族以放牧為生,獵人以狩獵為生,故圍獵場所與游牧民族選擇山地越

冬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B。

4.杭蓋草原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A錯誤。溫度與坡向和海拔有關,與坡度大

小關系不大,C錯誤。緩坡坡面徑流速度較慢,有利于下滲,地下徑流更豐富,D錯誤。該地區緯度較高,

太陽高度角比較小,與陡坡相比,緩坡太陽輻射與地面的夾角更小,單位面積獲得的熱量較少,土壤蒸發

較弱,水分條件更好,牧草生長更茂盛,B正確。故選B。

5.據材料可知,鼠類通過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打洞為其提供棲息和生活的場所,在河谷地區,

地下水位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沒,導致無法棲息,所以鼠類往往遠離河谷地區生活繁衍,故導致杭

蓋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輕,C正確。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類食物豐富,A錯誤。河谷位于緩坡之間,冷

空氣集聚作用不明顯,B錯誤。河谷與緩坡空間距離并不遠,天敵數量差異不大,D錯誤。故選C。

河流流經平坦地形時常形成千回百轉的曲流景觀。下圖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決定該地林地分布的生態因子是()

A.氣溫B.水分C.光照D.風向

7.在河流變遷過程中,河道景觀的演化過程是()

A.曲流T牛軌湖T林地一草地B.牛轉湖T曲流T草地-林地

C.林地一草地一曲流-牛輾湖D,草地一林地一牛轉湖一曲流

【答案】6.B7.A

【解析】6.由材料可知,在大草原上形成了林地,一般草原上降水較少,在溫度帶一樣的情況下形成林地

的主導因素是水分,且該地林地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區,故B選項正確,ACD錯誤。

7.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斷沖刷與侵蝕河岸,河曲隨之不斷的發展,河曲愈來愈彎。河水沖刷與侵蝕最彎

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彎取直,河水從截彎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廢棄,原有被廢棄的河曲成了牛

班湖,此時牛輾湖周圍水分條件好,故林木生長較好,形成林地,隨著泥沙淤積,牛輾湖最終變小直至消

亡,所以水分逐漸減少,變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