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05文言文閱讀之文意理解與信息篩選
內容導航
命題趨勢............................................................1
重難詮釋............................................................2
限時提升練..........................................................6
??济}1:限定條件.............................................6
??济}2:邏輯關系(因果、歸因、目的).........................11
??济}3:細節偏差.............................................17
拓展培優練.........................................................23
年份分值提問方式文本類型
20243分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多文本、同出處、敘事說理
20233分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多文本、學術(偏說明)敘事
3分10.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作者認同的做法的一項是
2022單文本、書信(散文)
3分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025年考向預測:
首先,選材的廣泛性是天津高考文言文命題的一大亮點。命題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而
是將視野擴展到了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領略到
古代文學的韻味,還能對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例如,一篇關于古代繪畫藝術的文言文,
不僅讓學生欣賞到藝術之美,還能夠從中了解到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追求。這種選材的多樣性,不
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其次,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命題的另一個重點。文言文作為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詞匯、句式、修辭等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命題者通過設計各種類型的題目,如詞義辨析、句式
結構分析等,來考查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也不再局限于對文言文
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求學生能夠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大
意。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再者,命題趨勢中還體現了與現代社會的緊密聯系。文言文雖然是古代的產物,但其蘊含的智慧和思
想對于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命題者會巧妙地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
考古代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例如,通過一篇關于古代禮儀的文言文,讓學生思考在現代社會中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命題方式,不僅讓學生對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培養
了他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最后,命題中還特別強調了思維深度和批判性思維的考查。在設計題目時,命題者會提供一些具有爭
議性或需要深入思考的文言文材料,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種設計不僅考查了學生對文言文
材料的理解程度,還考查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一篇關于古代政治思想的文言文,可能會
引發學生對于古代政治制度與現代政治制度的比較和思考。通過這樣的題目設計,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
的思辨能力,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綜上所述,天津語文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與信息篩選考試命題趨勢,通過選材的廣泛性、基礎知識與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與現代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及思維深度和批判性思維的考查,全面考察和培養了學生
的綜合素養。這些命題趨勢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精髓,還能夠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重難詮釋◎
設問方式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正確)的一項是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正確)的一項是()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恰當)的一項是
4.下列選項(句子)中,都能反映出某人XXX思想的一組是
5.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作者不認同(認同)的做法的一項是
知識重構
依據題目信息(限定條件:人物、觀點等)對6條原文內容進行信息匹
高分技巧
一、信息篩選
“篩選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據題目的要求,篩選出符合題干的信息。它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
上能夠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出對文章理解的程度。歷年高考試題所涉及的需提取的信
息類型有:①文本的觀點及依據;②某種現象的本質;③某件事發生的原因及其發展所導致的結果;④某
個人物的性格、行為舉止特點及品質。
1.細讀題干明指向
題干的表述形式已呈現某種“指向”,從內容方面說,有的指向單一(要求圍繞人物性格等某一個方面
篩選),有的指向多元(要求圍繞兩個方面篩選);從形式上說,有的選“是”,有的選“非”。另外,要特
別注重題干中的限制性詞語,如"全部"''分別”“直接”等。
2.“題”“文”對照辨“是”“非”
準確把握篩選信息的標準之后,將選項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體語境中,根據題干所給的條件比對、
思考、篩選。有時忽略一個條件,可能會導致誤選。
3.巧用排除定答案
盡管題型有些許不同,但排除法卻基本共通。首先,排除題干中不是表現主人公的信息,也就是表現
的是其他人的信息。其次,再排除盡管是表現主人公的信息,但和題干要求不對應的信息。
【經典例題】(2022年?天津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復日:“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
《春秋》。”此圣人操心,不顧世人之是非也。柱厲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難,柱厲叔死
之。不知我則已,反以死報之,蓋怨不知之深也。豫讓謂趙襄子曰:“智伯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土報之?!?/p>
此乃烈士義夫,有才感其知,不顧其生也。行無堅明之異,才無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則不能有
所報,不知則怒,此乃眾人之心也。圣賢義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異于眾人者,審己切也。審己之行,
審己之才,皆不出眾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則藏縮退避,唯恐知之深,蓋自度無可以為報效
也?;蛴幸蚓壦?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茍不知,未嘗退有次言怨色,衫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眾人,唯
審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應進士舉。當其時,先進之士以小生行可與進,業可與修,喧西譽之,爭為知己者不
啻二十人。小生邇來十年江湖間,時時%家事一抵京師,事已即返。嘗所謂喧而譽之為知己者,多已顯貴,
未嘗一到其門。何者?自土年來任丕羞進業丕整修史迷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逸復于史已之前為進克之資乎
默默藏縮,茍免寒饑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傳閣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閣下為世之偉人巨德,小生一獲進謁,
一陪宴享,則亦榮矣,況欲異日終置之于榻席之上,聲于數子之列乎?無攀緣絲發之因,出特達倜儻之知,
小生自度,宜為何才可以塞閣下之求,宜為何道可以報閣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來,審己愈切,撫心獨驚,
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
若蒙待之以眾人之地,求之以眾人之才,責之以眾人之報,亦庶幾異日受約束指顧于簿書之間,知無
不為,為不及私,亦或能提筆伸紙,作詠歌以發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責不以及,非小生之所
堪任。伏恐閣下聽聞之苧,求取之異,敢不特自發明,導說其衷,一開閣下視聽。其他感激發憤,懷愧思
德,臨紙汗發,不知所裁。某恐懼再拜。
(選自唐?杜牧《投知己書》)
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作者認同的做法的一項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顧其生②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
③茍不知,未嘗退有怨言怨色④未嘗一到其門
⑤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⑥求之以眾人之才,責之以眾人之報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作者認同的做法,可以采用排除的辦
法,即排除不是作者認可的做法。②“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出自第一段,意思是“別人賞識卻不
能有所報答,不賞識就憤怒怨恨”,結合“此乃眾人之心也”可知,這是普通人的表現,作者不認同。⑤
“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出自第三段,意思是“或者想要他日招錄到您的門下(為您效力)”,結合“昨
李巡官至,忽傳閣下旨意”可知,這是陳述對方的想法,不是作者的觀點。排除這兩句。故選B。
[參考譯文]
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又說:“了
解我怪罪我的,恐怕就在于這部《春秋》?!边@是圣人所執持的心志,不會顧及世人的褒貶評論。柱厲叔
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賞識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難,柱厲叔為他拼死效勞。不賞識我就算了,反而為他
赴死,這是怨恨對方不賞識自己。豫讓對趙襄子說:“智伯把我當國士對待,所以我就要像國土一樣報答
他?!边@是志向高遠、堅守大義的人,感念他人的賞識,不顧惜自己的生命。行為沒有堅定明確的特異之
處,才能沒有一點用處,平平庸庸卻想要得到別人的賞識,別人賞識卻不能有所報答,不賞識就憤怒怨恨,
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圣賢義烈之士的標準,我達不到,但和一般人不同,是因為我深切地省察自己。省察
自己的品行,省察自己的才能,都不能超出一般人,也不要求得到他人的賞識,如果有人賞識,我就躲藏
退讓,只怕了解賞識太過,自忖沒有可以用來報答效力的地方。有時因為別的事情,不得已想要得到別人
的賞識,如果不能被賞識,未曾有過怨恨的言語神色,或者在妻子兒女面前有所表現,這和一般人相比,
只是省察自己希求被人了解罷了。
大和二年,我參加進士考試。這個時候,先仕進之人認為我的能力可以考中,學業可以培養,大聲地
贊美我,爭著把我當作知己的不亞于二十人。我近來漂泊江湖十年間,常常因為家事而抵達京城,事情辦
完就返回。曾經大聲贊美我并引我為知己的人大多都已經顯達尊貴,我未曾到他們門上去。為什么?這十
年來,品行沒有增進,學業沒有增長,半夜忖度,內心有愧,又能秉持什么說辭在知己面前作為進拜的憑
依呢?只好默默退縮躲避,只不過茍且免于饑寒罷了。
昨天李巡官前來,忽然傳達您的意思,好像知道我的姓名,或者想要他日招錄到您的門下(為您效力)。
閣下您是擁有大德的偉人,我能夠得到覲見或者能夠列席宴享就已經很榮耀了,更何況他日能夠被您禮待
列于一眾賢人之中呢?我既沒有依附投靠的資本,也沒有通達卓異的能力,我自己衡量,應該有什么才能
滿足您的需求,應該用什么辦法才能報答您的恩德。因此自從受命以來,我審察自己更為急切,反省自問
更加心驚,反復思考,卻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承蒙您能用普通人的方式對待我,用普通人的才能要求我,用普通人的回報責令我,那么他日我
或許可以在名列官署簿冊之時,知道該做的就盡心竭力去做,所為不涉及個人私事,也或者鋪紙作文,吟
詠歌頌傳揚您的高尚品德,僅此而已。其他期望像古人一樣,這樣的要求難以達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
我擔心您聽說的情況太過分,求取過于優待,怎敢不特意闡述明白,言說內心衷情,擴大您的聽聞。其他
感奮激發,慚愧思德,面對紙張流汗不已,不知如何表達。某心懷惶恐再拜呈上。
二'文意概括與分析
概括分析題是天津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采用客觀選擇題(四選一)的形式,題干術語往往是“理
解與分析”,且往往從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系、依據與結論等角度進行設誤,以考查對文意的綜
合理解等。
對比內容命題陷阱
高考文言文大都是記敘性的,除中心人物外,還會寫到另外一些人物。
比對人物
這類命題陷阱往往將“彼”強接到“此”上,導致張冠李戴。
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顛倒。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
比對時間
間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防止時間混亂。
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
比對地點
錯誤。
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思,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
比對關鍵詞語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
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妄加
比對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以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
比對有無杜撰
有或于文無據。
<1
限時提升練
(建議用時:45分鐘)
常考命題1:限定條件
1.(2024?天津河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東坡先生謫居僚耳①,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②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
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
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是時,轍亦遷??担瑫鴣砀婺浚汗胖娙擞袛M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灌而實映,自曹、劉、鮑、謝、
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十,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
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
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冷俗患,龜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
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
范其萬一也。
嗟夫!淵明不肯乃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像,以陷
于大難,?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若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
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鬃釉唬骸笆龆蛔鳎哦霉牛`比于我老彭?!泵献釉唬骸霸?、子思同道。”
冬后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嘗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東
坡其堂目進沌然奴川三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常出其后,其
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
選自蘇轍的《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文本二:
余聞江州東林寺,有陶淵明詩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遺余,字大紙厚,甚可喜也,每
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后,無以自遣耳。
選自蘇軾《書淵明羲農去我久詩》
文本三:
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蚬侄鴨栔眨骸肮讨錇殄X,但怪其不在紙里中耳。”予偶讀淵
明歸去來辭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蹦酥讉餍哦姓?,使浜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
中見粟也耶?馬后宮人,見大練里反以為異物,晉惠帝問饑民何不食肉糜,細思之皆一理也。聊為好事者一
笑。
選自蘇軾《書淵明歸去來序》
【注】①信耳,即今海南信縣。②過,即蘇軾之子蘇過。③大練,大帛,粗糙的絲織物?!逗鬂h書》:“(馬
皇后)既正位宮闈,愈自謙肅……常衣大練,裙不加緣?!焙笠浴榜R后大練”形容后妃儉樸。
(1)下列六句分為四組,全都體現I蘇軾對陶淵明及其詩喜愛推崇態度I的一項是()
①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②然其詩質而實綺,騎而實腴
③半生出仕,以犯世患④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也
⑤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⑥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見粟也耶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①是蘇轍稱贊蘇軾的詩;③是蘇軾對自己的認識。排
除這兩項。故選C。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文一是蘇轍以親弟弟的身份敘述兄長的為人處世之道,可見兄弟二人深情誼厚。
B.文一引用了蘇軾寫給蘇轍的信,引文中又有引文,這些引文讓讀者覺得親切可信。
C.文二寫蘇軾回憶自己偶然得到陶淵明的詩集,因為太喜歡舍不得一口氣讀完的經歷。
D.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表現了蘇軾、蘇轍兄弟對于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喜愛和欣賞。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表現了蘇軾、蘇轍兄弟對于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喜愛和欣
賞”錯誤,第一篇是蘇轍應蘇軾要求為其和陶詩寫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蘇詩的成就,對蘇軾追和陶詩
的心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沒有表達對于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喜愛和欣賞。故選D。
參考譯文
文本一:
東坡先生被貶謫居海南,將家安置在羅浮山下,只和幼子挑著擔子過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
的是番薯芋類,心中不存在住華屋享玉食的念頭。他平生沒有嗜好,不過是把讀圖書史冊當作游園林,把
寫文章當作吹奏樂器,到此時也都放棄了,只是喜歡作詩,所作的詩歌內容精妙深刻,形式華麗美妙,看
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憊之氣。
這時我也貶到了???,子瞻來信告訴我說:“古代詩人,有摹擬古人的詩作,沒有追和古人的。追和
古人是從我開始的。我對于詩人沒有特別愛好的,只好陶淵明詩。淵明作詩不多,但他的詩看似質樸其實
華美,看似清瘦其實豐腴,從曹植、劉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等人以來,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
和了他一百幾十首詩,寫到那得意處,自認為不比陶淵明差多少,現在將要把這些詩收集起來一并編錄成
書,用來留給后來君子。你替我記下這事。但我對于陶淵明,難道是只愛他的詩嗎?對他的為人,我實在
有些感想。陶淵明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陶儼等人:'我自幼窮苦,每因家貧,四處奔波,我性情剛直才智
拙笨,與周圍多有抵觸。自己替自己考慮,必定會給你們留下世俗的禍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
們年幼卻要遭受饑寒。'淵明這些話,恐怕是實錄啊。我如今真是有這樣的毛病,但自己沒有及早發現。
半生做官,觸犯世人,這就是深深佩服淵明,想在晚年多少學習一點陶淵明的行為的原因啊?!?/p>
唉,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見鄉里小兒。但子瞻作官三十幾年,被獄吏困辱,卻始終不能悔改
以致陷此大難之中,竟想在晚年將精神寄于淵明,這誰能相信呢?雖然如此,子瞻為官,他的去就進退還
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確評判的??鬃诱f:“傳述古籍而不隨便創作,相信而且喜愛古
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與老彭相比?!泵献诱f:“曾子與子思兩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毙⌒〉男雄E,
是不足用以議論讀書人的啊。
我小時沒有老師,子瞻成年后學有所成,先父讓我向他學習。子瞻曾說我的詩有古人之風,他自以為
不如我,但是自從他被貶居住在東坡,他的學問一天天地進步,(才思)充沛的樣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來。
他的詩比李白、杜甫還好,可與陶淵明相比。我雖急奔追隨他,卻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淵明的詩,我能趕
上的,也不過一二首啊。
文二:
我聽說江東的東林寺里有陶淵明的詩集,正要派人找來,這時候李江州突然送來一部(陶淵明詩集)給
我,字大紙厚,我非常喜歡,每每身體不舒服,就拿來看一下,不過每次看不超過一篇,唯恐讀完之后,
沒有用來欣賞的(好詩)了。
文三:
傳說書生進入錢倉,看見了銀元不認識,有人感到奇怪就問他,書生說:“我本來知道它是錢,但奇
怪這些銀元銅錢不是包在紙里的?!蔽遗既蛔x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說:“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才知道傳說有可能也是可靠且是有證據的,假如容器里有儲存的糧食,也應該是常常見底的。陶淵明平生
應該只在盛糧食的容器里看見糧食的吧!馬皇后的宮人,看見絲帛做的衣服反而認為是奇特之物,晉惠帝問
饑民為什么不吃肉糜,仔細想都是一個道理。姑且給好事者一笑。
(2024?南開中學?高三模擬)
與王介甫書
司馬光介甫參政建佟閣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安可同也?然其志則皆
欲立身行道、輔世養民,此其所以和也。
囊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才高而學富,今介甫從政始斷手,而士大夫至同胤細民,莫不非議介甫。介甫知其故乎?光令備交游之末,
不敢茍避譴怒,不為介甫——陳之。
今人詆毀介甫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因大賢,其失在于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自古圣賢
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其所以養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介甫以為此皆腐儒否常談,于
是更立制置三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利之人,使之講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笔贡苏\君
子邪,則固不能言利;彼誠小人邪,則惟民是虐。是知條例一司已不當置而置之。又置提舉常平、
使者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錢,次欲使比戶出助役錢,次又欲更搜求農田水利西行之。騷擾百姓,怨
嗟盈路?!稌纺浚骸懊癫混o,亦惟在王宮邦君室?!弊釉弧熬忧笾T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
不可專罪天下之人也。
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而先施之;貸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
皆從民出,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此光所謂用心
太過者也。明主寬容,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謂自信太厚者也。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今介甫為政,
盡變更祖宗舊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此豈老氏之志
乎?今介甫棄先圣之道,違天下人之心。將以致治,不亦難乎?
夫人誰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損于明?介甫誠能進一言
于主上謂萋條網曳則國家太十之四矍復其1日面介南政過叢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
澤天下之民;光方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謂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陳其志,?自達于介甫,
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光俟命而已。
不宣。光惶恐中號。
(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司馬光就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直接對王安石提出自己的意見,希望王安石能夠采納。
B.司馬光認為王安石任命常平倉、廣惠倉特使,派他們到各地推行新法騷擾了百姓,造成民怨沸騰。
C.司馬光指出“自古圣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治國主張。
D.司馬光引用老子的話來證明王安石變法帶來了社會混亂,是違背了老子的主張,最終難以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表明自己的治國主張”錯,司馬光引用古代圣賢的話,
主要是為了證明王安石的做法不當。故選C。
(2)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過失主要有哪些?請概括并簡要分析
【答案】①用心過頭。在推行新法時,用力過猛,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社會各方的承受能力。②自
信心太強。在推行新法時,對自己的想法和方案過于自信,沒有充分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結合“介甫固大賢,其失在于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
已”可知,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過失主要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坝眯奶^”具體表現是“夫侵
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而先施之;貸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
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此光所謂用心太過者也”,
即用心過頭。在推行新法時,用力過猛,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社會各方的承受能力。“自信太厚”
具體表現是“明主寬容,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謂自信太厚者也”,即自信心太強。
在推行新法時,對自己的想法和方案過于自信,沒有充分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济}2:邏輯關系(因果、歸因、目的)
1.(2023?天津和平?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
李楨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剖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挨秦:
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
山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西弱肉者,?秦無異也。兵連禍接,
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
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苦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
謀者,一忱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咚知夫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
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泡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
已乃秦出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日,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
覆,所以狀表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
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
責以長??v親,與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
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華乎戰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
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的手服足、暴骸中野,以終刈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
強丕熊及方國而覺丕強則其惡木極其遙禾盈亦丕熊必遞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
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日:“若是,則六國無術%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
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6個句子,編為4組,全部屬于李楨觀點的一項是()
①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撰秦②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
③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④乃欲責以長保縱親,與相佐助,豈可得戰!
⑤則六國無術以自存⑥焉獨存,雖王可也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剖地賂秦,自弱、取夷
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撰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可知,①屬于二
蘇論六國。排除AB。由原文“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
可知③屬于張儀的辨說。排除C。故選D。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李楨在繼承二蘇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議,六國不但可以保
存,甚至可以稱王。
B.李楨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除了自身實力強大以外,還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幫助。
C.作者認為六國之間沒有骨肉之親,|因此想要尋求長久的合縱,相互扶持,是很難實現的。
D.本文是一篇駁論文,在論證過程中先破后立,以說理為主,用例以概括性為主,語言簡潔。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繼承二蘇觀點的基礎上”錯誤。由原文“當是時,山東
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接,曾
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
而取夷滅”可知,作者是在批駁二蘇觀點的基礎上樹立自己觀點的?!凹慈绻邮苊献拥慕ㄗh”錯誤,“孟
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孟子的建議是作者用來論證自己觀點的論據,
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故選A。
(3)從文中看,蘇洵、蘇轍以及作者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蘇洵:六國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致滅亡。蘇轍:齊楚燕趙沒有幫助韓魏抵抗秦國,不
能審時度勢,導致滅亡。李楨: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六國徒事剖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
知堅守縱約”可知,蘇洵認為六國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致滅亡。由原文“齊、楚、燕、趙不知
佐韓、魏以撰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可知,蘇轍認為齊楚燕趙沒有幫助韓魏抵抗秦國,不能審
時度勢,導致滅亡。由原文“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山東諸侯之
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接,曾無虛歲。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可知,李楨認為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參考譯文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他們)
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
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
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爭連續不斷,戰禍
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那樣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
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一中國。只是六國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還是自己削弱自己而
導致滅亡。當蘇秦才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一天下。(蘇秦)的確知道
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時要為秦國謀劃的原因是只怕張儀。只因他不被秦國
所用,就轉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料到縱散約敗之后不能保護(自己)嗎?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
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泡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替秦國出征了。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
衡成功,但從他說的話來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的,而想憑借著虛偽欺詐、反
復無常的策略,所以陳述衰微時代人們的情形,并沒有什么錯。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
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
地用強秦的威勢,張嘴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
停地道歉謝罪。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國獨做了,
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禍一天天的嚴重;到戰國,老百姓被
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怎么能讓六七個君王凌駕于人之上,
天天驅趕無辜的百姓,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終被殺害呢?它一定不想這樣啊!因此
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
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
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有辦法??!
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
可嘆啊!
2.此(2b0k2k3H?天ife津蠹部姮分3區9?<二模步),閱讀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題。
客謂顧子曰:“子所著《方輿紀要》一書,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后有起者,考求險要,辯
別攻守,非子之書,何所適從焉?”
余日:“不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且孫子有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
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剐庞嘀畷蝗⌒庞卩l導,譬之掩耳而求聞,閉目而求見,所誤必多矣!”
或日:“竄如子言,則鄉導之于地利,重矣。然則子之書,卷可廢乎?”日:“何可廢也?孫子言: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導。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轅也,東泛之不可以西曾也,
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嘗無沮海之地;東南多水,而未嘗無險仄之鄉。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
指蔽前,則泰山不見;十步易轍,則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澤可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執
途之人,而求其為鄉導,鄉導其可恃乎哉?何也?鄉導用之于臨時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嘗
于九州之形勝、四方之險易,——辨其大綱,識其條貫,而欲取信于臨時之鄉導,安在不為敵所愚也?
是故先知馬陵之險,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謀;先知井隆之狹,而后可以決勝趙之計。不然曹鵬之智猶惕
息于阻乎我侯之明尚返旦于子生。乃謂求地利于臨時,而不求地利于平日,豈通論哉!凡吾所以用多用少、
用分用合、用實用虛之處,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鄉導,從其可信,然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
豈徒寄耳目于仆夫云爾哉!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
或曰:“然則孫子之說固未當乎?"日:“非也。孫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軍之木,而鄉導者地利之
助也。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軍。?地利行軍,而復取資于鄉導,夫然后可以動無不勝。凡吾所以為此書
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者任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
號之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遺命,采舊聞,旁搜記載,規之正史,
稍成一家之言。合為一十八部,分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來者?!?/p>
(選自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敘,有刪改)
(1)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能直接表明作者寫作《讀史方輿紀要》畫的一組是()
①予小子既已奉遺命,采舊聞,旁搜記載,規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
②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導
③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
④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
⑤藏之家塾,以俟來者
⑥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叭徊坏梦釙?,亦不可以用鄉導”
講使用本書和使用向導的先后關系,不能直接表明作者寫作《讀史方輿紀要》目的,排除②;“從其可信,
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是講在自身掌握地理情況的前提下,對向導的話去偽存真。不能直接表明作
者寫作《讀史方輿紀要》目的,排除③;“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表明“我”的書不可廢,不能直接表
明作者寫作《讀史方輿紀要》目的,排除⑥。故選B。
(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在作者看來,不能因為向導的輔助作用就廢棄他的書,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
B.向導的功用在于“臨時”,而地利的掌握則在于平日,二者應有主次之分。
C.在“先知地利”方面,作者觀點與孫子并無沖突,而且本書還有歷史知識在內。
D.作者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這種寫作方式是蘇軾在《赤壁賦》中首創的。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這種寫作方式是蘇軾在《赤壁賦》中首創的“錯誤。采
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并非蘇軾的創造,而是賦這種文體正式成型之時就有的獨特方式。故選D。
(3)請用自己的話概述選文中作者闡述的|“向導”和“吾書”的辯證笑紊o
【答案】①相依關系:憑借對“吾書”的掌握,可以對向導的話去偽存真,善加利用;憑借向導的作用可
以對地利的利用更加完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②先后關系:掌握“吾書”為先,利用“向導”為后。③
主次關系:掌握“吾書”可以先知“地利”,形成戰略謀劃,功夫在平時;“向導”是輔助性的,是臨時
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據“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
合、用實用虛之處,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鄉導,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可知,
憑借對“吾書”的掌握,可以對向導的話去偽存真,善加利用;憑借向導的作用可以對地利的利用更加完
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根據“鄉導用之于臨時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可知,“吾書”和“向導”
運用的時間不同,向導是臨到事情發生時才用他的,地利卻是平時就應該熟悉它的,二者的關系是有先有
后。根據“固以地利者行軍之木,而鄉導者地利之助也”可知,“吾書”為主,掌握“吾書”可以先知“地
利”,形成戰略謀劃,“向導”為臨到事情發生時的輔助條件。
參考譯文
有客人對我說:“您所寫的《方輿紀要》這部書,匯集了歷代已成定論的論述,考究了諸家發而未盡
的言論。后代有立志起事的人,想要考察尋求險要之地,判別適于攻守之處,不是您這本書,將到哪里去
了解呢?”
我說:“不是這樣的!'量某些東西尺還嫌短,量某些東西寸還有余。'況且孫子說過:'不熟悉山
林險關沼澤等地形情況的,不能行軍。不利用向導的,就不能找到有利的地勢。'假如只相信我的書而不
從向導那里得到當地的真實情況,這種做法就好象是捂上耳朵卻想聽到聲音,閉上眼睛卻想看見東西,錯
誤的地方一定很多啦!”
有人說:“果真像您說的那樣,向導對地利來說就太重要了。倘若如此那么您的書就可以廢棄了嗎?”
我說:“怎么可以廢棄呢?孫子說不用向導的就不能得到地利。但是沒有我的書,也就不可能利用向導。
要向南行車的不可以向北駕轅,要向東泛舟的不可以向西劃船,這是容易明白的。西北地區有很多山,但
未嘗沒有泥潭沼澤之地,東南地區有很多河湖,但未嘗沒有險要不平之地。這就是既容易明白又不容易明
白的,再說,一根手指擋在眼前,就連泰山也會看不見;沒走幾步而改變車道,就連方向也會分不清。假
如在行軍、作戰的時候惘惘然拿不定主意,向左走會陷入大沼澤卻不知道,向前闖會跌進深谷卻不能察覺,
這才想抓住過路的人求他做向導,這樣的向導還能依賴嗎?這是為什么呢?向導是臨到事情發生時才用他
的,地利卻是平時就應該熟悉它的。平時不曾對天下地形優越的地方、各地地勢的險易辨明它們的基本情
況,記住它們的條理,卻想從臨時的向導那里取得真實情況,這樣的人怎能不被敵人愚弄呢?
因此,孫濱只有事先了解馬陵地勢的險惡,然后才能根據它決定進攻魏國的謀略;韓信只有事先了解
井隆關隘的狹隘,然后才能依據它決定打敗趙國的計策。不這樣的話,連曹操那樣的聰明,還會在陽平關
惶恐不安;連孔明那樣的智慧,還會在于午谷徘徊不前。不懂這個道理,卻說可以臨時從向導那里求得地利,
而不必在平時尋求地利,這難道是通達的議論嗎?凡是我該用大部隊或小部隊,該分兵或合兵,該實或該
虛的地方,都已清清楚楚地了解了,然后才可以從向導那里廣泛地征求情況,聽從他們的可信之言,廢棄
他們的可疑之詞,以便使我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怎么可以徒然使自己的視聽受到別人的左右呢?這就是
我的書必定不可廢棄的原因。
有人說:“這樣那么孫子的說法本來就不恰當嗎?"我說:“不是的。孫子的話,本來就認為地利是
用兵作戰的根本,而向導是求得地利的輔助條件。有先了解地利,然后才能用兵作戰。根據地利條件用兵
作戰,并且又從向導那里取得幫助,這樣才能故到行動起來沒有不取勝的。大凡我寫這部書的目的,也正
是特別希望世人能預先了解地利。不是預先解地利,而是在情況危急的時候用惆然無所適從的人擔任天下
大事,無異于把國家的重要東西端出來,總有一天會束手無策,把它給與別人。這正是先父悲憤痛心至極,
以至于死去的原因。我奉了先父遺囑,采訪了過去的傳聞,搜集了其他的記載,用正史對它們加以證實,
逐漸形成一家之言。此書合為十八部,分成一百三十卷。我把它藏在家墊之中,等待今后能了解自己的人。
??济}3:細節偏差
1.(2022?天津南開?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
之。余子英從。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高乃謂丞相斯日:“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成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
方至皆在期哀所笈木子在商侯與局之口耳君聽臭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施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
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日:“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
托命哉!”于是斯乃聽高。胡亥即位,以趙高為郎中令。
(節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有刪節)
材料二:
李斯拘執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嘆目:“嗟乎,悲夫!不道之君,現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
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
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令行逆吉昆弟,不顧其智;侵殺忠臣,不思其
秧;大為宮室,厚賦天下,不蒙其費。三者已行,天下不聽。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p>
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
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斗士,尊功臣,
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
又北逐湖、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
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
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簿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
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目:“囚安得上書!”二世二年七月,其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節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有刪節)
材料三:
太史公日: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
斯知六藝之歸,不爭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與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
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
召列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容經絡按摩培訓
- 2025年度環境風險評估與環境保護合同
- 肺部感染護理診斷及措施
- 耳前瘺管護理查房
- 2024淮安市輔仁職業技術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招商代理合同范本
- 裝飾裝修工程合同范本大全
- 洗車店承包與服務合同樣本
- 腹水常規操作規程
- 農業機械租賃合同協議
- 施工質量獎懲考核實施細則
- 杭州2025年浙江杭州余杭區余杭街道招聘編外勞務派遣人員2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入團考試練習試題(100題)附答案
- (二模)溫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適應性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
- (一模)南京市、鹽城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 河南省安陽市滑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裝載機基礎知識
- 煙臺東方威思頓電氣有限公司2025屆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郵政社招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子宮肌瘤臨床路徑與治療指南
- 嬰幼兒生活照護 課件 6行動手冊單元六飲水活動照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