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浙江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謫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難》,以其無窮魅力,吸引著歷代讀者去索解與尋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徑,以點線、色彩、構圖、布局等手段,將自我對《蜀道難》的理解與認識外化為圖像,創作設色山水畫《蜀道難圖》,實現該詩由“文字闡釋”向“圖像呈現”的形態嬗變,在后世產生廣泛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有沈周《蜀道難圖》,紙本設色,立軸,上方行書李白《蜀道難》,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畫并書,長洲沈周”。圖畫展現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兩岸,左右蒼松紅楓,高聳挺拔,怪石嶙峋,巉巖欲墜,三人騎驢過棧橋,左下繪依崖橫梁立柱木棧,一紅衣人騎驢行其上,道旁開闊處設有腳店,數人飲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飼驢;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蒼松丹楓虬曲旁逸,右后為一驛館,掩映于山間,一著紅衣者依樓憑欄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棧橋凌駕深溪,二旅人騎驢行其上;上方連綿峰巒高聳入云,夾道松楓倒掛絕壁,山間窄徑碥道,蜿蜒直通關隘,關樓踞險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關前,飛瀑砯崖轉石,讓人似聞萬壑雷聲。總體看來,此畫構圖嚴謹,布局縝密,用筆沉穩,以“粗沈”之風展示出創作主體對詩意的理解、自然的闡釋和自我精神的呈現,幾可謂“神品”。李白的《蜀道難》與沈周的《蜀道難圖》,雖為不同藝術形式的視覺呈現,卻均凝聚作者對同一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為其藝術意旨“凝固”與“外化”的具象符號。然而,兩者的載體在本質上卻有所區別: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正是這種媒介的差異性,導致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這不僅體現出原詩與衍生圖像的內在關聯,更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展示兩種藝術形式間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在《蜀道難》中,“馳走風云,鞭撻海岳”的李白,以詩意之筆描繪蜀地山川的壯麗畫卷:“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寫山勢之險峻;“天梯石棧相鉤連”,生動再現棧道懸空的驚險之景;而伴隨著“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視聽,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產生“每讀之,劍閣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審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詩歌語象,運用繪畫構圖技巧,將詩中語言描繪的巍峨壯闊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再借重巒疊嶂、棧道綿延、狹谷幽深等景致,從縱向和橫向角度構建一個由群山環抱的封閉空間。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見高山重疊,遮蔽天際,逼仄低沉之感頓現。這樣一來,圖像就從整體上展現詩歌所描繪的崢嶸崔嵬之勢,傳達出蜀道“高”“險”“難”等特征,使得詩意、畫像于此交匯,語言符號部分轉化為圖像符號,實現《蜀道難》主要詩意的圖像再現。誠如趙憲章先生所說:詩語所指對象的“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共同構成圖像再現詩歌的基石——“有”作為肯定性表意核心,確立圖像無法描繪否定性存在的基本邊界;“有形”強調對象在視覺層面的直接呈現,即形貌的捕捉,且這種形貌的展現須在“光”的允許下方能達到“可見”狀態,進而為圖像再現提供可能。這三個維度緊密相連,共同決定圖像能否成功再現詩歌語象。在沈周《蜀道難圖》中,不難發現,由于詩歌中某些語象的特殊性,使得圖像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比如,《蜀道難》開篇即通過神話故事“蠶叢”“魚鳧”“五丁開山”等,極盡渲染蜀山自古即險阻難越之能事。這些語象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具有觀念上的流動性,遠非單一瞬間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圖像作為靜態的視覺藝術,難以表現具有連續時間性的內容;這些神話故事的復雜情感與意境,在沈周予以圖像呈現的過程中,難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圖像無法直接傳達聽覺、嗅覺等體驗,這也是沈周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詩歌中“悲鳥號木”“子規啼月”等聽覺描繪,為全詩增添豐富的情感色彩;然而,這些聲音蘊含的情感在圖像中卻難以精確表現,即便嘗試描繪發聲物象,也會因繪畫的局限性而無法充分傳達聲音的悲戚,使得讀者在觀賞圖像時,難以感受到詩歌中那種強烈的聽覺沖擊。這樣一來,沈周在圖繪《蜀道難》時,面對詩歌中復雜多變、富含情感的語象,不可避免地會因“畫不就”而舍棄呈現相關內容,從而使得圖像與詩歌之間構成部分的“遮蔽”關系。如此,在傳說中的古蜀道、李白筆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間,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微妙的聯系,詩與畫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文化認同、觀念認同特征的“文圖互文”的藝術世界。《蜀道難》圖像傳播史上的經典佳作,亦由此誕生。(摘編自羅建新《沈周對李白〈蜀道難〉的圖像呈現》)材料二:詩意圖是對詩意的模仿和再現,也可名之為詩歌的圖像修辭。從其諸種圖式可知,這一另類修辭格主要表征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由此,文本所編織的詩意在圖像中直接綻開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詩意圖所綻開的只是“詩眼”而并非詩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過是一種“例證”而非詩意的完整再現。于是,詩意圖就像矗立在語義深隧中的屏風,在使詩眼綻開的同時也屏蔽了圖像背后的世界。這就是詩意圖的雙重性相及其符號表征:“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形塑了它的特質,開闔有序的律動驅使語圖符號之互文游戲,詩意在圖像中的若隱若現觸發視覺誘惑。(摘編自趙憲章《文學圖像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沈周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線條與構圖等手段用“圖像呈現”的方式將他對《蜀道難》的理解外化為繪畫作品,影響深遠。B.《蜀道難圖》展現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畫面按照下中上的順序,逐步展現“蜀道之難”的詩歌意旨,嚴謹縝密而沉穩。C.《蜀道難圖》將詩中描繪的巍峨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描繪出蜀道的特征,這是對《蜀道難》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D.《蜀道難》中神話故事等這些語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蜀道難圖》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語言具有抽象凝練的特性,可以超越視覺限制,因此,《蜀道難》比《蜀道難圖》更能表達創作者的情感。B.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有所不同,是語言與可視元素的差異造成的。C.趙憲章認為,詩歌描述的對象只有具有“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才能為圖像再現詩歌帶來可能。D.詩歌意象具體化是詩意圖的重要特征之一,《蜀道難圖》中所畫峰巒如云、松楓倒掛等細節體現了這一特征。3.下列對沈周《蜀道難圖》的描述屬于對《蜀道難》“詩語空白的填補”的一項是()A.危磴半空懸,飛瀑山山響。——黃越《題同門王若干藏沈石田〈蜀道難圖〉》B.棧影微茫入碧空,石痕鉤距攢峰鍔。——呂謙恒《為沈石田所畫〈蜀道難圖〉》C.鳥道入云人不度,雪中惟有凍猿呼。——劉玨《題沈石田畫蜀道》D.竹篾縛橋駕深谷,乘危馭朽寒生栗。——邊連寶《沈石田〈蜀道圖〉》4.簡要概括《蜀道難》與《蜀道難圖》兩種藝術形式的區別與聯系。5.材料二認為詩意圖是“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假設你要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繪制詩意圖,那么如何體現“綻開”與“屏蔽”呢?請簡要表述。【答案】1.C2.A3.D4.區別:①詩歌《蜀道難》以語言為媒介,以詩意之筆描繪了蜀道的巍峨壯闊和艱險;《蜀道難圖》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將蜀道的特征展現出來。聯系:②兩者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都凝聚著詩人和畫家對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5.①《歸園田居》的特色在于通過意象的具體化來表現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快樂。畫面要描繪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等這些具象化的形象,這是詩意的“綻開”。②但是詩意圖是靜態的展示,要舍棄呈現相關內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無法直接傳達聽覺的體驗,也難以讓觀畫者感受到詩中的聽覺沖擊,只能憑借畫家與觀畫者的想象來進行。詩意圖并不能完整地表現詩意的全部,對詩意有所“屏蔽”。【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文章探討了文學與繪畫的跨媒介轉換,尤其是李白《蜀道難》在沈周《蜀道難圖》中的視覺再現。文章分析了詩歌和畫作作為兩種藝術形式的表達差異:詩歌通過抽象的語言超越視覺限制,豐富表達情感,而畫作依托線條和色彩在視覺上固定情感瞬間。不同媒介的局限導致了再現的“綻開”與“遮蔽”關系,詩意畫既彰顯詩歌精髓,又無法完整復刻其動態意象。整體上,文章揭示了文學圖像再現過程中媒介特質的復雜性。【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游離”錯誤。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而《蜀道難圖》將詩中描繪的巍峨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描繪出蜀道的特征,這是對《蜀道難》一定程度的依附。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更”錯誤。由原文“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可知,兩種藝術形式各有特點,詩歌以語言為媒介,能展現動態敘述流程等;畫作以可視元素為載體,將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不能簡單地評判誰更能表達創作者情感。故選A。【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此句主要描繪了危險的石磴懸于半空,飛瀑聲響遍山的景象。《蜀道難》中本就有對飛瀑等的描寫,此句只是對其進一步渲染,并非填補空白。B.主要描述了棧道影子隱入碧空,石痕交錯像山峰的劍刃,更多是對《蜀道難》中已有棧道、山峰等意象的細化描繪,并非填補詩語空白。C.“鳥道入云人不度”在《蜀道難》中有類似“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的表述,此句是對已有意象的發揮,“雪中惟有凍猿呼”雖然增添了新的元素“雪”和“凍猿呼”,但并非對詩語空白的關鍵填補。D.此句具體描繪了用竹篾縛橋橫跨深谷,行人在橋上因橋的危險腐朽而心生恐懼的情景,填補了《蜀道難》中關于橋這一意象的詩語空白,符合“詩語空白的填補”這一特征。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區別:由原文“兩者的載體在本質上卻有所區別: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可知,詩歌《蜀道難》以語言為媒介,以詩意之筆描繪了蜀道的巍峨壯闊和艱險;《蜀道難圖》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將蜀道的特征展現出來。聯系:由原文“詩歌以語言為媒介……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正是這種媒介的差異性,導致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這不僅體現出原詩與衍生圖像的內在關聯,更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展示兩種藝術形式間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可知,兩者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都凝聚著詩人和畫家對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從其諸種圖式可知,這一另類修辭格主要表征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由此,文本所編織的詩意在圖像中直接綻開而被‘一目了然’”可知,詩意圖的“綻放”表現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歸園田居》的特色在于通過意象的具體化來表現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快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所描繪的田園房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等意象具象化,用畫筆細致地勾勒出幾間簡樸的草屋,屋前屋后種滿了榆柳、桃李,裊裊炊煙,展現出田園生活的質樸與寧靜,讓讀者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到詩人居住環境的閑適,這是詩意的“綻開”。②由原文“另一方面,詩意圖所綻開的只是‘詩眼’而并非詩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過是一種‘例證’而非詩意的完整再現”可知,詩意圖是靜態的展示,要舍棄呈現相關內容,而不是完整再現。比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中對“狗吠”“雞鳴”的描寫屬于聽覺描寫,詩意圖中是無法直接傳達聽覺的體驗,也難以讓觀畫者感受到詩中的聽覺沖擊,會在圖像呈現中被部分遮蔽,只能憑借畫家與觀畫者的想象來進行。所以,詩意圖并不能完整地表現詩意的全部,對詩意有所“屏蔽”。(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最后那塊地張淑清父親的稻子終于黃了,兩畝地的稻田,緊挨著水庫上游的一片沼澤,鸕鶿來了,風也在。風一吹,稻穗就彎腰,向大地行禮,向父親致意。父親抹一鍋早煙,蹲在地頭吧吧嗒抽,幸福地欣賞著稻子。這是村里最后一塊稻田了。水庫兩岸居住的人不種稻子,他們嫌棄種稻子不劃算,統統在土地上種經濟作物,草莓,葡萄,板栗還有大櫻桃。父親看著人們進進出出把收獲的果實送出村外,腰包鼓鼓的,只是笑笑,依舊守著他的稻田不急不躁。漸漸富裕起來的人,家中添了四輪子,摩托車,翻修起亮锃锃的瓦房,青石板砌的院子。他們路過父親稻田,不忘和父親說說話。經常來堤壩坐坐的是父親的親侄子,他掏出一盒云煙,抽出一根遞過來,老叔啊,還種稻子啊?大伙全擺弄經濟作物,你落伍了。水稻不值錢,你看看三生,四驢子,那些平時不干正經的事的,栽大櫻桃后,也抖起來了,你的思想該改一改了。父親碼了一袋煙末子,狠狠地吸了一口,“我舍不得這塊稻田!”父親的稻穗長勢喜人,籽粒飽滿,陽光一照,揚起一道道金燦燦的鋒芒,沿著結實緊湊的稻粒,面前就是一碗亮晶晶的米飯。父親喜歡,路過稻田的人都贊不絕口。侄子其實是想說服老叔,把地換給他,繁育草莓苗,他的幾個大棚需要換新土質。還沒等開口,老叔就拒絕了。父親依舊每天來稻田巡視一番,他給稻子拔草,施肥,灌水,和低著頭思考的稻穗交流,父親覺得稻子也有靈性,你撫摸它,手心里滲透著種子的溫度和深情。父親對每一位造訪的人說過,這塊地生長出的稻穗,多像他的兄弟!哪有割舍親情的道理?父親守著地里的稻子,一天一天,日升月落,斗轉星移。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父親看了節氣,下頭霜稻子沒問題,一旦重霜的話,稻穗就容易被折了脖頸,不好伸刀,頭穗多,稻粒會落一地。那晚,父親踩著如水的月色,回屋,計劃著稻子脫粒后,賣一部分,留一些給城里的女兒。女兒討厭種地,一家人搬到城里,女兒吃著父親每年從鄉下坐車送來的大米,不想讓父親種地了,議價糧店啥沒有?打個電話就送貨上門。父親說,我舍不得那塊地。女兒氣憤地說,你累壞了我不管你。父親嘆口氣,不管就不管,反正你們一年四季來去匆匆,哪里管著你父母。父親想起女兒,就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父親是被一聲聲雀子的鳴叫吵醒,他披件粗布衣衫,出了院子。一看園子的紅薯蔓兒穿了一層白乎乎的霜,冷氣一下抽干他身上的暖勁。壞了!昨夜是刮風了,但不大。今早就遮了重霜!父親臉沒洗,飯沒吃,腋窩夾著月牙鐮去了稻田,稻子果然被霜折了三分之一。父親揮舞著鐮刀,一撥拉倒下一片,割得飛快。日頭攀上山坳,父親已放倒一半稻子,父親捶捶腰,抹抹額頭的汗,鐮刀一伸,一捧稻棵攬在左胳膊底,一條蛇突然蠕動著爬過來,父親一驚,往一旁躲開,腰咯吱一聲,扭了。不敢動彈,一動就疼得大汗淋漓。父親被侄子送到醫院,住了幾天。女兒女婿也著忙回來了。女兒說,那塊地我已經答應賣給我大寶哥了,女兒說的大寶哥就是幾次三番求父親換地的侄兒。父親氣得發抖,想坐起來,無奈腰動不了。女兒說,白紙黑字簽字畫押了,再說,我戶口一直沒遷走,那塊地我也有份。父親就這一個孩子,把戶口留下來,尋思老了女兒回家照顧他們。眼下,這腰一時半會好不了。那不行,那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一塊地,不賣!你說了不算。父親點了點頭,提了一個條件,讓侄子將別的薄地給他一塊,侄子說,可以的。女兒女婿收完稻子,脫了粒,只留下幾袋夠父親吃一年的,其余全處理掉。還沒等父親出院,就拿著賣那塊地和稻子的錢走了。那塊地被翻耕機掀了,扶上壟,成了草莓苗繁育基地,還掛上了牌子。父親彎著落下病根的腰,常常坐在那塊地不遠的一棵老柳樹下,稻穗一樣,低頭一遍一遍咀嚼著什么……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對稻穗的描寫,既寫出了稻穗的飽滿,又暗示了村里人對父親堅持種稻的敬佩。B.父親沒有接侄子遞過來的好煙,而是碼了一袋子煙末,這一細節表明了老人愛面子、固執。C.小說引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既增添了文采,也著力渲染了鄉村詩意氛圍。D.父親遇蛇扭腰使小說情節出現轉折,并且為后文父親無奈失地的結局做了鋪墊。7.關于文中畫線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父親“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的細節體現了父親內心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B.父親看到一層白乎乎霜這一細節與前后文緊密關聯起來,推動了情節的進一步發展。C.“抽干”一詞,用詞精當,形象地寫出了父親看到嚴霜時心情的急劇變化,語言富有張力。D.兩個感嘆號的使用,突出了父親內心的震動,表現了父親心中的焦急和懊喪。8.請結簡要分析女兒這一形象在小說中的作用。9.小說最后一段含蓄雋永、意味深長,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A8.①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如返鄉賣地致使“最后那塊地”消失;②襯托了父親堅守傳統農耕、熱愛土地的形象;③表現了觀念的沖突和人性的冷漠自私,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性。9.①含蓄地表達了老人對過去種稻生活的回憶;②對失地的悲傷和無奈;③對女兒的失望;④表現了作者對老人的同情和理解;⑤對傳統農耕文明衰落的憂思。【解析】【導語】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傳統與現代、堅守與變遷的故事。通過寫父親與稻田的互動,展現出他的執著與堅定,體現出對土地深厚的情感。與此同時,女兒象征的是現代生活方式,她的賣地行為與父親的堅守形成對比,反映了新時代下傳統價值觀的沖擊與改變,引發讀者對親情與土地意義的思考。【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村里人對父親堅持種稻的敬佩”錯誤,稻穗行禮、致敬的描寫暗示了作者對父親的肯定;B.“這一細節表明了老人愛面子、固執”錯。文中“父親碼了一袋煙末子,狠狠地吸了一口”沒有接煙的細節,主要是表明父親不愿意賣地的態度,體現他對土地的堅守。C.“也著力渲染了鄉村詩意氛圍”錯,沒有渲染鄉村詩意氛圍,主要作用是交代了時節,為后文寫霜打稻子等情節做鋪墊。故選D。【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錯。父親“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結合前文他想起女兒說的話,更多的是體現父親內心的無奈和失落,而不是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女兒不理解他種地的行為,還擅自賣了地,這讓父親感到傷心和無奈。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女兒在故事中起到了關鍵的情節推動作用。她原本一家人都搬到城里,當父親受傷住院之時,她自作主張地將父親一直堅守的那塊地答應賣給了父親的侄兒,并已經白紙黑字簽字畫押。之后,她和女婿收完稻子、處理稻子,拿走賣地和稻子的錢,使得那塊地最終被翻耕改造成了草莓苗繁育基地,徹底改變了土地的用途,讓“最后那塊地”消失,這一系列行為一步步推動情節向前發展。②襯托了父親的形象。父親熱愛土地,堅守著村里最后一塊稻田,盡管種稻子并不如種經濟作物那般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可父親依舊每天精心打理稻田,把稻穗當作兄弟般珍視,不舍得放棄這塊土地,看重的是土地承載的情感和自己的農耕情懷。襯托出父親堅守傳統農耕、熱愛土地的形象。③女兒的行為體現了現代城市觀念與傳統鄉村觀念的沖突。她追求更便利、更看重經濟利益的城市生活方式,忽視了土地對于父親的特殊意義以及土地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反映出兩代人之間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和難以調和的矛盾。同時,她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顧父親的感受,甚至在父親受傷、反對賣地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賣掉土地拿走錢,凸顯出人性中冷漠自私的一面。而父親最終無奈失去了心愛的土地,只能在一旁看著土地被改變用途,這一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女兒的行為增強了整個故事的悲劇性。【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父親一直精心守護著村里最后這一塊稻田,他每日來稻田巡視,給稻子拔草、施肥、灌水,把稻穗視作有靈性的兄弟,與它們交流互動,足見其對稻田投入的深厚情感。即便周邊其他人都改種經濟作物,他也不為所動,堅守著這片稻田。而如今,稻田已被改造成草莓苗繁育基地,父親只能坐在不遠的老柳樹下,那“低頭一遍一遍咀嚼著什么”的姿態,仿佛是沉浸在往昔與稻田相伴的時光里,回憶著稻子從播種到成熟的點滴,含蓄地表達了老人對過去種稻生活的回憶。②這塊稻田是父親在世上唯一的土地,承載著他諸多的情感寄托,是他極為珍視的存在。然而,由于意外受傷住院,面對女兒擅自做主將地賣掉,且已簽字畫押的局面,父親無力改變,最終失去了這片心愛的土地。他彎著落下病根的腰坐在地旁,望著那已全然改變模樣的土地,只能默默承受,那落寞的背影和反復咀嚼的動作,將他內心的悲傷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③女兒作為父親唯一的孩子,本應理解父親對土地的情感,尊重父親的意愿,可她卻全然不顧父親的不舍,在父親受傷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執意賣掉土地,甚至拿走賣地和稻子的錢后便離開,沒有考慮父親的感受和未來生活。父親坐在老柳樹下,內心定然充斥著對女兒這一行為的失望。④作者通過描繪這樣一個充滿無奈與落寞的畫面,讓讀者看到老人孤獨地坐在失去的土地不遠處,身體帶著病痛,內心滿是復雜情緒的場景,實則是在傳遞對老人的同情和理解。⑤父親坐在那的形象,宛如傳統農耕文明在時代浪潮沖擊下的孤獨堅守者,卻又無力挽回頹勢的象征。這結尾處的描寫,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對傳統農耕文明逐漸衰落的惋惜與憂思。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哀公問于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順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后言其喪祭之紀,宗廟之序。品其犧牲,設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會燕,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影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虐殺刑誅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為禮也。”(節選自《孔子家語》)材料二:冬,晉趙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仲尼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②,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③,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趙氏,趙孟⑤與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節選自《左傳》)〖備注〗①黼黻:服飾上的花紋。②被廬之法:也稱執秩之法,維護了傳統的“尊尊”秩序。③刑鼎:鑄有刑法條文的鼎。④蒐;軍事閱兵與演習。⑤趙孟:指趙鞅。孟,長也。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相應題號的橫線上,超過三處不給分。民是以能尊A其貴B貴是以能守C其業D貴賤E不愆F所謂G度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婚姻,文中指男女雙方結為夫妻,與《鴻門宴》中“約為婚姻”的“婚姻”意義相同。B.伐,文中是“侵犯”之意,與《老子四章》中“自伐者無功”的“伐”含義不相同。C.經緯,指準則,此處用作動詞,與《<論語>十二章》“然后君子”的“君子”用法相同。D.其,表示估計、推測,與《五石之瓠》中“而憂其瓠落無所容”的“其”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百姓用來活命的事物中,禮儀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禮那么將無法祭祀天地神靈。B.孔子指出賢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非常節儉,內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C.孔子認為晉國應該遵守唐叔傳下來的法度,并且以此作為百姓的準則,卿大夫按照位次來維護它。D.蔡史墨認為鑄刑鼎的危害恐怕要牽涉到趙氏,但趙鞅如果修養德行,是能避免禍患的。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故君子以之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順百姓。(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十二章》)14.結合材料一、二,簡要概括孔子反對鑄刑鼎的原因。【答案】10.BDF11.A12.A13.(1)所以,君子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識到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百姓。

(2)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了,天下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14.①破壞傳統禮制;②影響社會等級秩序;③法律來源不合禮法。【解析】【導語】兩篇材料均出自經典古籍,探討有關禮與法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材料一中,孔子強調“禮”在社會關系秩序中的核心作用,認為禮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神之間關系的關鍵準則,古代明君通過禮治達到民眾與君主共同理想的生活。而材料二展示了孔子對“刑鼎”的批判,認為刑法制度的刻板化偏離了傳統禮序,使國家失去內在的秩序與尊重。孔子主張以禮統治,而非單純依賴法律,凸顯了他對以德治國的理想追求。【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們的家業。貴賤的差別沒有錯亂,這就是所謂法度。“民是以能尊其貴”和“貴是以能守其業”句式對稱,應在第一個“貴”和“業”后BD處斷開;“所謂度也”為判斷句,應在“所”前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婚姻,文中指男女雙方結為夫妻”錯。指婚姻關系,兒女親家。句意: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系以及婚姻關系、親族之間交往的親疏遠近。/約定作兒女親家。B.正確。侵犯/夸耀。句意: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國家。/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C.正確。都是名詞作動詞。規劃,治理/成為君子,是君子。句意:來規劃治理百姓。/這才是君子。D.正確。副詞,估計、推測,恐怕/代詞,它。句意:范氏、中行氏恐怕要滅亡了吧。/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呢?故選A。【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如果沒有禮那么將無法祭祀天地神靈”錯。原文“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意思是“沒有禮就不能有準則地侍奉天地神靈”。故選A。【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尊”,重要;“然后”,這樣以后,認識到這以后;第二個“以”,用。(2)“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一日”,一旦;“歸”,稱贊。【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說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眾,以伐有道”。孔子認為鑄刑鼎會破壞傳統禮制;②材料二說到“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責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孔子認為鑄刑鼎影響社會等級秩序;③還說到“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孔子認為法律來源不合禮法。參考譯文:材料一:魯哀公請教孔子說:“隆重的禮是怎樣的呢?您說到禮,為什么那么重視呢?”孔子回答道:“我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不能(詳細準確地)說出隆重的禮。”魯哀公說:“還是請您為我講講吧!”孔子回答道:“我聽說,百姓用來活命的事物,禮儀是最重要的。沒有禮就不能有準則地侍奉天地神靈,沒有禮就無法區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系以及婚姻關系、親族之間交往的親疏遠近。因此君子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識到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百姓。等到禮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飾器物和禮服,來區別尊卑上下的等級。百姓順應禮的教化后,才談得上喪葬祭祀的規則,宗廟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犧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豬肉,每年按時舉行嚴肅的祭禮,(在祭祀時)以表達對神靈、先祖的崇敬之心,區別血緣關系的親疏,排定昭穆(按照輩次親疏排列)的次序。這之后,親屬在一起宴飲,依序坐在應坐的位置上,以聯結彼此的親情。住低矮簡陋的宮室,節儉地使用服飾、車馬器用之類,車輛不加雕飾,器具不刻鏤花紋,吃飯不用兩道菜肴,內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賢明君主就是這樣講求禮的。”魯哀公問:“如今的君子為什么沒有人這樣做了呢?”孔子回答說:“如今的君子,貪愛財物永不滿足,放縱自己(不合禮制的)行為不感到厭倦,放蕩懈怠散漫不堅定,固執地搜刮盡人民的資財。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違背眾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國家。只求個人欲望得到滿足而不擇手段,殘暴地對待人民而肆意刑殺,不設法使國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統治民眾是用前面說的辦法,現在的君主統治民眾是用后面說的辦法。這說明現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禮。”材料二:冬季,晉國的趙鞅帶兵在汝水岸邊筑城,于是向晉國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鐵,用來鑄造刑鼎,在鼎上鑄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孔子說:“晉國恐怕要滅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晉國應該遵守唐叔傳下來的法度,來規劃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們的位次來維護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們的家業。貴賤的差別沒有錯亂,這就是所謂法度。文公因此設立執掌官職位次的官員,制定被廬法律,以此成為盟主。現在廢棄這個法令,而鑄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條文,還用什么來尊敬貴人?貴人還有什么家業可保守?貴賤沒有次序,還怎么治理國家?而且范宣子的刑書,是在夷地檢閱時制定的,是違犯晉國舊禮的亂法,怎么能把它當成法律呢?”蔡史墨說:“范氏、中行氏恐怕要滅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鑄造刑鼎,以此作為國家的法律,這是違犯國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變被廬之法,這就要滅亡了。恐怕還要牽涉到趙氏,因為趙孟參與了。但趙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養德行,是可以避免禍患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送陶氏婦兼寄純甫①王安石云結川原暗,風連草木萎。遙瞻季行役,正對女傷悲。夢事中千變,生涯老百罹。更慚無道力,臨路涕交頤。〖備注〗①純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純甫。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首聯巧用動詞和形容詞,寫出了環境的昏暗蕭瑟,襯托詩人暗淡沉郁的心情。B.“行役”泛稱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輩中年齡最小的,詩中指詩人弟弟王安上。C.頸聯中詩人由眼前離別想到世事如夢,變幻莫測,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種不幸。D.尾聯中詩人為自己的能力、修養不夠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離別時不禁淚流滿面。16.“臨路涕交頤”和“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均寫了流淚。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分析兩位詩人流淚的相同原因。【答案】15.D16.①詩人對親友思念與擔憂。王詩頷聯思念擔憂遠行的純甫,為與陶氏女分別傷悲;杜詩中“親朋無一字”表達對親朋的思念與擔憂。②詩人人生遭遇種種不幸。王詩中“生涯老百罹”可見詩人遭遇了種種災難;杜詩中“老病有孤舟”可見詩人年老多病、孤苦漂泊。③詩人無能為力的無奈。王詩中“更慚無道力”可見其遭受排擠無力實現自己的抱負;杜詩尾聯寫了詩人面對國家遭遇戰火卻無力報國。【解析】【導語】這是一首宋代詩人王安石創作的送別詩,詩中表達了對弟弟王安上離別時的深切情感和無奈感傷。全詩通過描繪昏暗蕭瑟的自然環境,襯托了詩人沉郁的心情,并藉此感慨人生如夢,變幻莫測,充滿艱難和曲折。詩中透露出詩人對世事無力改變的羞愧與惋惜,臨別時流露出無限不舍與傷感。【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為自己的能力、修養不夠而感到十分羞愧”錯誤。作者哭泣表面上說能力、修養不夠,實則暗含無奈與憤懣,比如分離的無奈和自己遭遇種種不幸的憤懣之情。故選D。【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內容和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由原文“遙瞻季行役,正對女傷悲”可知,王詩頷聯通過直接描繪離別場景表達離別感傷,將思念作為親情重要組成部分,提煉出對家人的深厚感情思念擔憂遠行的純甫,為與陶氏女分別傷悲;杜甫的“親朋無一字”表達其孤獨與思念,反映特殊的溝通困境,使讀者感覺到詩人內心的深切孤寂,表達相似的情感:離別中的無奈與對親人的無盡牽掛。②在《送陶氏婦兼寄純甫》中,王安石用“生涯老百罹”表達了他一生歷經的多種困難和磨難,“百罹”意指各種苦難,反映出詩人感嘆命運多舛的人生歷程;在杜甫《登岳陽樓》中,“老病有孤舟”則體現了詩人年邁、體弱多病的狀態,同時孤身漂泊,生活困頓,無依無靠,這兩句均表明詩人感慨人生艱辛,體現了一種無助和惆悵的情感,通過這些感慨,詩人不僅僅描述了自身的經歷,也揭示了他們心中的滄桑與無奈。③王安石在詩中“更慚無道力”表明他不僅感到羞愧,還對無法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保護親友的無奈有深刻的體會;杜甫在《登岳陽樓》“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中所流露的情感則體現出他對時局的無奈,在個人境遇困難重重時,更為無法報效國家而絕望。這兩位偉大詩人的作品都反映出他們懷才不遇,以及對現實條件下無法實現壯志的深深惋惜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會課上,李老師使用《伶官傳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話,教育不注重細節、沉迷手機的小虎同學。(2)暑假,成都武侯祠游人很多,再也看不到杜甫在《蜀相》中所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冷清清的景象了。(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歷代詩人常借山和水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胸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甲】汪曾祺的小說語言觀反映了新時期以來小說語言觀的轉向——從工具論轉向本體論。汪曾祺提出:“語言就是內容,語言和內容是同時依存的,不可剝離的,就好像吃橘子,語言是個橘子皮,把皮剝了吃里邊的瓤。我認為,語言和內容的關系不是橘子皮和橘子瓤的關系,它們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時存在的。”按照這一見解,語言在文學中重新定位,語言不再是傳達內容的載體,語言成了文學本身,成了標示文學存在價值的本體。汪曾祺認為:“小說語言的藝術性與作家的傳統文化、地區文化素養有直接的聯系,一個作家對傳統文化和某一地區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A。每一種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現力、特殊的美,這種美不是另一種方言所能代替,B。【乙】普通話是大眾公約數,是沒有性格的。”在這里,汪曾祺表達了兩層含義:其一,【丙】他所說的“文化”既指傳統的“雅”文化,又指民間的“俗”文化;其二,有效地吸收方言成分,可使語言具有特殊的表現力、特殊的美。《受戒》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段落:“兩個女兒,長得跟她娘像一個模子里托出來的。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丁】衣服格掙掙的。”其中“格掙掙的”是汪曾祺家鄉的方言,①在用這個詞時,他躊躇了很久,②發現后來山西話里也有這個說法,并在元曲里也發現“格掙”這個詞,才放心地用了。③從語言的構建上,汪曾祺完全從人物的文化背景出發,整段話全用的是家鄉口語,這樣,④人物的神韻便生龍活虎。⑤這也就是他所說的“語言和人物貼近”。總之,汪曾祺許多作品的語言都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文化氣息,與其小說語言觀互為映照。18.下列對文段相關內容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甲句中的破折號表解釋說明。B.乙句使用了借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C.丙句“雅”“俗”的引號都表強調。D.丁處“格掙掙”即干凈整潔之意。19.下列句子中的“躊躇”與文中加點的“躊躇”,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B.他站在十字路口,躊躇了很久,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C.他在做這個決定之前,躊躇了很久,反復思量著各種可能的后果。D.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句子有三處表達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語言和人物貼近”在《紅樓夢》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請你根據下面語言描繪的形象特點寫出相應的人物姓名或稱謂。①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稱‘辣子’,你就叫他‘鳳辣子’好了。”②)興兒說:“……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只是刺戳手……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老鴰窩里出鳳凰’。”③鴛鴦說:“天天咱們說,外頭老爺們吃酒吃飯,都有一個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兒,咱們今也得了一個女篾片了。”【答案】18.B19.C20.A.他的語言便愈有特點/他的語言便愈有表現力/他的語言便愈有特殊的美B.更不是“普通話”所能代替的21.②句修改為:后來發現山西話里也有這個說法③句修改為:在語言的構建上/從語言的構建上看④句修改為:人物的神韻便躍然紙上/人物的神韻便呼之欲出22.①王熙鳳②探春③劉姥姥【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和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B.“借喻”錯誤。“普通話”是本體,“大眾公約數”是喻體,比喻詞由“是”充當,運用了暗喻,而非借喻。故選B。【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同詞異境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躊躇”,研究,反復思量。A.不同。心事重重,心情不愉快。B.不同。徘徊不進。C.相同。研究、反復思量。D.不同。從容自得的樣子。故選C。【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此處是前一句“對傳統文化和某一地區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的結果,表示作家對語言的駕馭結果,結合后文的闡釋“都有特殊的表現力、特殊的美”,可知是作家能深入掌控語言后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表現力或特殊的美,故填“他的語言便愈有特點”或“他的語言便愈有表現力”“他的語言便愈有特殊的美”。B:上文強調“每一種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現力、特殊的美”,前句指出一種方言不能被另一種方言代替,本空的內容應是指也不能被其它內容代替,形式上用“也不是(更不是)……所能代替的”與上文保持一致;結合后文提到普通話“是沒有性格的”,可知本空的對象是指普通話,故填:更不是“普通話”所能代替的。【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發現后來山西話里也有這個說法”語序不當,“后來”作狀語修飾“發現”,改為“后來發現山西話里也有這個說法”;③“從語言的構建上”搭配不當,改為“在語言的構建上”,或“從語言的構建上看”;④“這樣,人物的神韻便‘生龍活虎’”用詞不當,生龍活虎:意思是像很有生氣的蛟龍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或者文章生動有力。此處形容語言塑造的人物生動,改為“人物的神韻便躍然紙上(呼之欲出)”。【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是賈母向林黛玉介紹王熙鳳,結合“鳳辣子”可知是王熙鳳,體現出其潑辣張狂和口齒伶俐的特點。②“不是太太養”即是庶出,“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只是刺戳手”指性格灑落讓人喜愛又有脾氣,應是探春。探春美麗聰敏有才氣,雖是趙姨娘生的,但性格剛烈,在賈府眾人中很得人心。③結合“拿他取笑兒”“女篾片”可知是個女性。篾片,指的是竹子劈成的薄片,舊時依附于富貴人家,為主子幫閑湊趣的人叫“篾片”。《紅樓夢》中可供眾人取樂的女性,應是多次進大觀園的劉姥姥。劉姥姥認親賈府,多次進大觀園,討眾人歡心。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讓更多人有了發出聲音、表達觀點的可能,公眾可以從更多視角了解事態發展和各方觀點。那么,我們是不是離真相越來越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話聚焦于自媒體迅猛發展這一社會現象;第二句話拋出關鍵問題——自媒體是不是讓人們離真相越來越近?要求考生對此展開的聯想與思考。考生可以從肯定角度來寫。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千篇一律,自媒體給人們帶來自由表達的舞臺,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事物進行發散性思考,引導人們更全面去看待問題,再通過分析和探索得知事情的真相,這讓人們離真相越來越近。其次自媒體能起到施壓作用,它不僅給傳統媒體形成發布信息的壓力,還能讓它更加嚴謹的發布信息,將信息的真實程度有效提高。而且自媒體的開放性,讓身處自媒體時代的民眾對信息有了強大的糾偏能力。一個信息在經過千百次的轉發與評論后,事件的真相往往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評論和分析也會趨于平和與理性。自媒體所提供的不僅是單條信息,而是一個由民眾集體智慧構成的信息群。這種經過群體討論和補充后的信息群,顯然要比個人或機構提供的信息更為可信。也可否定這一觀點: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卻不是人人都具有相應的道德素養,有人僅憑個人經驗主觀臆斷,有人將自媒體當成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流量經濟的裹挾,自媒體并非單純以報道真實事件為目的,造成了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大打折扣,使得人們遠離事件原貌。其次,在自媒體時代,謠言往往比真相更容易傳播。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表明,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是真實新聞傳播速度的六倍。而網絡謠言傳播之快捷之廣泛更是大大增加了其難控性,更不用說互聯網的多媒體特性是謠言也能夠生動、精確地展現在大眾視野。具體行文時,可選擇議論文文體。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可以針對自媒體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加以評說,并分析自媒體時代我們是離真相更近還是更遠。如果認為離真相更近,則要從積極方面肯定自媒體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認為離真相更遠,則要從自媒體時代的亂象分析自媒體時代對于探尋真相的消極影響,并圍繞如何對待自媒體發展展開論述(如用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加強行業規范等),提出發展的建議,體現出自己的創新思維等等。立意:1.自媒體時代,讓我們更靠近真相。2.自媒體時代,需要擦亮雙眼才能發現真相。3.自媒體時代,更需一雙慧眼,看破信息迷障。浙江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謫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難》,以其無窮魅力,吸引著歷代讀者去索解與尋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徑,以點線、色彩、構圖、布局等手段,將自我對《蜀道難》的理解與認識外化為圖像,創作設色山水畫《蜀道難圖》,實現該詩由“文字闡釋”向“圖像呈現”的形態嬗變,在后世產生廣泛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有沈周《蜀道難圖》,紙本設色,立軸,上方行書李白《蜀道難》,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畫并書,長洲沈周”。圖畫展現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兩岸,左右蒼松紅楓,高聳挺拔,怪石嶙峋,巉巖欲墜,三人騎驢過棧橋,左下繪依崖橫梁立柱木棧,一紅衣人騎驢行其上,道旁開闊處設有腳店,數人飲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飼驢;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蒼松丹楓虬曲旁逸,右后為一驛館,掩映于山間,一著紅衣者依樓憑欄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棧橋凌駕深溪,二旅人騎驢行其上;上方連綿峰巒高聳入云,夾道松楓倒掛絕壁,山間窄徑碥道,蜿蜒直通關隘,關樓踞險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關前,飛瀑砯崖轉石,讓人似聞萬壑雷聲。總體看來,此畫構圖嚴謹,布局縝密,用筆沉穩,以“粗沈”之風展示出創作主體對詩意的理解、自然的闡釋和自我精神的呈現,幾可謂“神品”。李白的《蜀道難》與沈周的《蜀道難圖》,雖為不同藝術形式的視覺呈現,卻均凝聚作者對同一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為其藝術意旨“凝固”與“外化”的具象符號。然而,兩者的載體在本質上卻有所區別: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正是這種媒介的差異性,導致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這不僅體現出原詩與衍生圖像的內在關聯,更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展示兩種藝術形式間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在《蜀道難》中,“馳走風云,鞭撻海岳”的李白,以詩意之筆描繪蜀地山川的壯麗畫卷:“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寫山勢之險峻;“天梯石棧相鉤連”,生動再現棧道懸空的驚險之景;而伴隨著“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視聽,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產生“每讀之,劍閣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審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詩歌語象,運用繪畫構圖技巧,將詩中語言描繪的巍峨壯闊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再借重巒疊嶂、棧道綿延、狹谷幽深等景致,從縱向和橫向角度構建一個由群山環抱的封閉空間。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見高山重疊,遮蔽天際,逼仄低沉之感頓現。這樣一來,圖像就從整體上展現詩歌所描繪的崢嶸崔嵬之勢,傳達出蜀道“高”“險”“難”等特征,使得詩意、畫像于此交匯,語言符號部分轉化為圖像符號,實現《蜀道難》主要詩意的圖像再現。誠如趙憲章先生所說:詩語所指對象的“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共同構成圖像再現詩歌的基石——“有”作為肯定性表意核心,確立圖像無法描繪否定性存在的基本邊界;“有形”強調對象在視覺層面的直接呈現,即形貌的捕捉,且這種形貌的展現須在“光”的允許下方能達到“可見”狀態,進而為圖像再現提供可能。這三個維度緊密相連,共同決定圖像能否成功再現詩歌語象。在沈周《蜀道難圖》中,不難發現,由于詩歌中某些語象的特殊性,使得圖像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比如,《蜀道難》開篇即通過神話故事“蠶叢”“魚鳧”“五丁開山”等,極盡渲染蜀山自古即險阻難越之能事。這些語象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具有觀念上的流動性,遠非單一瞬間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圖像作為靜態的視覺藝術,難以表現具有連續時間性的內容;這些神話故事的復雜情感與意境,在沈周予以圖像呈現的過程中,難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圖像無法直接傳達聽覺、嗅覺等體驗,這也是沈周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詩歌中“悲鳥號木”“子規啼月”等聽覺描繪,為全詩增添豐富的情感色彩;然而,這些聲音蘊含的情感在圖像中卻難以精確表現,即便嘗試描繪發聲物象,也會因繪畫的局限性而無法充分傳達聲音的悲戚,使得讀者在觀賞圖像時,難以感受到詩歌中那種強烈的聽覺沖擊。這樣一來,沈周在圖繪《蜀道難》時,面對詩歌中復雜多變、富含情感的語象,不可避免地會因“畫不就”而舍棄呈現相關內容,從而使得圖像與詩歌之間構成部分的“遮蔽”關系。如此,在傳說中的古蜀道、李白筆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間,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微妙的聯系,詩與畫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文化認同、觀念認同特征的“文圖互文”的藝術世界。《蜀道難》圖像傳播史上的經典佳作,亦由此誕生。(摘編自羅建新《沈周對李白〈蜀道難〉的圖像呈現》)材料二:詩意圖是對詩意的模仿和再現,也可名之為詩歌的圖像修辭。從其諸種圖式可知,這一另類修辭格主要表征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由此,文本所編織的詩意在圖像中直接綻開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詩意圖所綻開的只是“詩眼”而并非詩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過是一種“例證”而非詩意的完整再現。于是,詩意圖就像矗立在語義深隧中的屏風,在使詩眼綻開的同時也屏蔽了圖像背后的世界。這就是詩意圖的雙重性相及其符號表征:“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形塑了它的特質,開闔有序的律動驅使語圖符號之互文游戲,詩意在圖像中的若隱若現觸發視覺誘惑。(摘編自趙憲章《文學圖像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沈周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線條與構圖等手段用“圖像呈現”的方式將他對《蜀道難》的理解外化為繪畫作品,影響深遠。B.《蜀道難圖》展現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畫面按照下中上的順序,逐步展現“蜀道之難”的詩歌意旨,嚴謹縝密而沉穩。C.《蜀道難圖》將詩中描繪的巍峨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描繪出蜀道的特征,這是對《蜀道難》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D.《蜀道難》中神話故事等這些語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蜀道難圖》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語言具有抽象凝練的特性,可以超越視覺限制,因此,《蜀道難》比《蜀道難圖》更能表達創作者的情感。B.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有所不同,是語言與可視元素的差異造成的。C.趙憲章認為,詩歌描述的對象只有具有“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才能為圖像再現詩歌帶來可能。D.詩歌意象具體化是詩意圖的重要特征之一,《蜀道難圖》中所畫峰巒如云、松楓倒掛等細節體現了這一特征。3.下列對沈周《蜀道難圖》的描述屬于對《蜀道難》“詩語空白的填補”的一項是()A.危磴半空懸,飛瀑山山響。——黃越《題同門王若干藏沈石田〈蜀道難圖〉》B.棧影微茫入碧空,石痕鉤距攢峰鍔。——呂謙恒《為沈石田所畫〈蜀道難圖〉》C.鳥道入云人不度,雪中惟有凍猿呼。——劉玨《題沈石田畫蜀道》D.竹篾縛橋駕深谷,乘危馭朽寒生栗。——邊連寶《沈石田〈蜀道圖〉》4.簡要概括《蜀道難》與《蜀道難圖》兩種藝術形式的區別與聯系。5.材料二認為詩意圖是“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假設你要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繪制詩意圖,那么如何體現“綻開”與“屏蔽”呢?請簡要表述。【答案】1.C2.A3.D4.區別:①詩歌《蜀道難》以語言為媒介,以詩意之筆描繪了蜀道的巍峨壯闊和艱險;《蜀道難圖》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將蜀道的特征展現出來。聯系:②兩者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都凝聚著詩人和畫家對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5.①《歸園田居》的特色在于通過意象的具體化來表現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快樂。畫面要描繪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等這些具象化的形象,這是詩意的“綻開”。②但是詩意圖是靜態的展示,要舍棄呈現相關內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無法直接傳達聽覺的體驗,也難以讓觀畫者感受到詩中的聽覺沖擊,只能憑借畫家與觀畫者的想象來進行。詩意圖并不能完整地表現詩意的全部,對詩意有所“屏蔽”。【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文章探討了文學與繪畫的跨媒介轉換,尤其是李白《蜀道難》在沈周《蜀道難圖》中的視覺再現。文章分析了詩歌和畫作作為兩種藝術形式的表達差異:詩歌通過抽象的語言超越視覺限制,豐富表達情感,而畫作依托線條和色彩在視覺上固定情感瞬間。不同媒介的局限導致了再現的“綻開”與“遮蔽”關系,詩意畫既彰顯詩歌精髓,又無法完整復刻其動態意象。整體上,文章揭示了文學圖像再現過程中媒介特質的復雜性。【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游離”錯誤。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而《蜀道難圖》將詩中描繪的巍峨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描繪出蜀道的特征,這是對《蜀道難》一定程度的依附。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更”錯誤。由原文“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可知,兩種藝術形式各有特點,詩歌以語言為媒介,能展現動態敘述流程等;畫作以可視元素為載體,將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不能簡單地評判誰更能表達創作者情感。故選A。【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此句主要描繪了危險的石磴懸于半空,飛瀑聲響遍山的景象。《蜀道難》中本就有對飛瀑等的描寫,此句只是對其進一步渲染,并非填補空白。B.主要描述了棧道影子隱入碧空,石痕交錯像山峰的劍刃,更多是對《蜀道難》中已有棧道、山峰等意象的細化描繪,并非填補詩語空白。C.“鳥道入云人不度”在《蜀道難》中有類似“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的表述,此句是對已有意象的發揮,“雪中惟有凍猿呼”雖然增添了新的元素“雪”和“凍猿呼”,但并非對詩語空白的關鍵填補。D.此句具體描繪了用竹篾縛橋橫跨深谷,行人在橋上因橋的危險腐朽而心生恐懼的情景,填補了《蜀道難》中關于橋這一意象的詩語空白,符合“詩語空白的填補”這一特征。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區別:由原文“兩者的載體在本質上卻有所區別: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可知,詩歌《蜀道難》以語言為媒介,以詩意之筆描繪了蜀道的巍峨壯闊和艱險;《蜀道難圖》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將蜀道的特征展現出來。聯系:由原文“詩歌以語言為媒介……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正是這種媒介的差異性,導致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這不僅體現出原詩與衍生圖像的內在關聯,更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展示兩種藝術形式間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可知,兩者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都凝聚著詩人和畫家對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從其諸種圖式可知,這一另類修辭格主要表征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由此,文本所編織的詩意在圖像中直接綻開而被‘一目了然’”可知,詩意圖的“綻放”表現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歸園田居》的特色在于通過意象的具體化來表現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快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所描繪的田園房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等意象具象化,用畫筆細致地勾勒出幾間簡樸的草屋,屋前屋后種滿了榆柳、桃李,裊裊炊煙,展現出田園生活的質樸與寧靜,讓讀者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到詩人居住環境的閑適,這是詩意的“綻開”。②由原文“另一方面,詩意圖所綻開的只是‘詩眼’而并非詩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過是一種‘例證’而非詩意的完整再現”可知,詩意圖是靜態的展示,要舍棄呈現相關內容,而不是完整再現。比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中對“狗吠”“雞鳴”的描寫屬于聽覺描寫,詩意圖中是無法直接傳達聽覺的體驗,也難以讓觀畫者感受到詩中的聽覺沖擊,會在圖像呈現中被部分遮蔽,只能憑借畫家與觀畫者的想象來進行。所以,詩意圖并不能完整地表現詩意的全部,對詩意有所“屏蔽”。(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最后那塊地張淑清父親的稻子終于黃了,兩畝地的稻田,緊挨著水庫上游的一片沼澤,鸕鶿來了,風也在。風一吹,稻穗就彎腰,向大地行禮,向父親致意。父親抹一鍋早煙,蹲在地頭吧吧嗒抽,幸福地欣賞著稻子。這是村里最后一塊稻田了。水庫兩岸居住的人不種稻子,他們嫌棄種稻子不劃算,統統在土地上種經濟作物,草莓,葡萄,板栗還有大櫻桃。父親看著人們進進出出把收獲的果實送出村外,腰包鼓鼓的,只是笑笑,依舊守著他的稻田不急不躁。漸漸富裕起來的人,家中添了四輪子,摩托車,翻修起亮锃锃的瓦房,青石板砌的院子。他們路過父親稻田,不忘和父親說說話。經常來堤壩坐坐的是父親的親侄子,他掏出一盒云煙,抽出一根遞過來,老叔啊,還種稻子啊?大伙全擺弄經濟作物,你落伍了。水稻不值錢,你看看三生,四驢子,那些平時不干正經的事的,栽大櫻桃后,也抖起來了,你的思想該改一改了。父親碼了一袋煙末子,狠狠地吸了一口,“我舍不得這塊稻田!”父親的稻穗長勢喜人,籽粒飽滿,陽光一照,揚起一道道金燦燦的鋒芒,沿著結實緊湊的稻粒,面前就是一碗亮晶晶的米飯。父親喜歡,路過稻田的人都贊不絕口。侄子其實是想說服老叔,把地換給他,繁育草莓苗,他的幾個大棚需要換新土質。還沒等開口,老叔就拒絕了。父親依舊每天來稻田巡視一番,他給稻子拔草,施肥,灌水,和低著頭思考的稻穗交流,父親覺得稻子也有靈性,你撫摸它,手心里滲透著種子的溫度和深情。父親對每一位造訪的人說過,這塊地生長出的稻穗,多像他的兄弟!哪有割舍親情的道理?父親守著地里的稻子,一天一天,日升月落,斗轉星移。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父親看了節氣,下頭霜稻子沒問題,一旦重霜的話,稻穗就容易被折了脖頸,不好伸刀,頭穗多,稻粒會落一地。那晚,父親踩著如水的月色,回屋,計劃著稻子脫粒后,賣一部分,留一些給城里的女兒。女兒討厭種地,一家人搬到城里,女兒吃著父親每年從鄉下坐車送來的大米,不想讓父親種地了,議價糧店啥沒有?打個電話就送貨上門。父親說,我舍不得那塊地。女兒氣憤地說,你累壞了我不管你。父親嘆口氣,不管就不管,反正你們一年四季來去匆匆,哪里管著你父母。父親想起女兒,就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父親是被一聲聲雀子的鳴叫吵醒,他披件粗布衣衫,出了院子。一看園子的紅薯蔓兒穿了一層白乎乎的霜,冷氣一下抽干他身上的暖勁。壞了!昨夜是刮風了,但不大。今早就遮了重霜!父親臉沒洗,飯沒吃,腋窩夾著月牙鐮去了稻田,稻子果然被霜折了三分之一。父親揮舞著鐮刀,一撥拉倒下一片,割得飛快。日頭攀上山坳,父親已放倒一半稻子,父親捶捶腰,抹抹額頭的汗,鐮刀一伸,一捧稻棵攬在左胳膊底,一條蛇突然蠕動著爬過來,父親一驚,往一旁躲開,腰咯吱一聲,扭了。不敢動彈,一動就疼得大汗淋漓。父親被侄子送到醫院,住了幾天。女兒女婿也著忙回來了。女兒說,那塊地我已經答應賣給我大寶哥了,女兒說的大寶哥就是幾次三番求父親換地的侄兒。父親氣得發抖,想坐起來,無奈腰動不了。女兒說,白紙黑字簽字畫押了,再說,我戶口一直沒遷走,那塊地我也有份。父親就這一個孩子,把戶口留下來,尋思老了女兒回家照顧他們。眼下,這腰一時半會好不了。那不行,那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一塊地,不賣!你說了不算。父親點了點頭,提了一個條件,讓侄子將別的薄地給他一塊,侄子說,可以的。女兒女婿收完稻子,脫了粒,只留下幾袋夠父親吃一年的,其余全處理掉。還沒等父親出院,就拿著賣那塊地和稻子的錢走了。那塊地被翻耕機掀了,扶上壟,成了草莓苗繁育基地,還掛上了牌子。父親彎著落下病根的腰,常常坐在那塊地不遠的一棵老柳樹下,稻穗一樣,低頭一遍一遍咀嚼著什么……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對稻穗的描寫,既寫出了稻穗的飽滿,又暗示了村里人對父親堅持種稻的敬佩。B.父親沒有接侄子遞過來的好煙,而是碼了一袋子煙末,這一細節表明了老人愛面子、固執。C.小說引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既增添了文采,也著力渲染了鄉村詩意氛圍。D.父親遇蛇扭腰使小說情節出現轉折,并且為后文父親無奈失地的結局做了鋪墊。7.關于文中畫線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父親“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的細節體現了父親內心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B.父親看到一層白乎乎霜這一細節與前后文緊密關聯起來,推動了情節的進一步發展。C.“抽干”一詞,用詞精當,形象地寫出了父親看到嚴霜時心情的急劇變化,語言富有張力。D.兩個感嘆號的使用,突出了父親內心的震動,表現了父親心中的焦急和懊喪。8.請結簡要分析女兒這一形象在小說中的作用。9.小說最后一段含蓄雋永、意味深長,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A8.①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如返鄉賣地致使“最后那塊地”消失;②襯托了父親堅守傳統農耕、熱愛土地的形象;③表現了觀念的沖突和人性的冷漠自私,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性。9.①含蓄地表達了老人對過去種稻生活的回憶;②對失地的悲傷和無奈;③對女兒的失望;④表現了作者對老人的同情和理解;⑤對傳統農耕文明衰落的憂思。【解析】【導語】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傳統與現代、堅守與變遷的故事。通過寫父親與稻田的互動,展現出他的執著與堅定,體現出對土地深厚的情感。與此同時,女兒象征的是現代生活方式,她的賣地行為與父親的堅守形成對比,反映了新時代下傳統價值觀的沖擊與改變,引發讀者對親情與土地意義的思考。【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村里人對父親堅持種稻的敬佩”錯誤,稻穗行禮、致敬的描寫暗示了作者對父親的肯定;B.“這一細節表明了老人愛面子、固執”錯。文中“父親碼了一袋煙末子,狠狠地吸了一口”沒有接煙的細節,主要是表明父親不愿意賣地的態度,體現他對土地的堅守。C.“也著力渲染了鄉村詩意氛圍”錯,沒有渲染鄉村詩意氛圍,主要作用是交代了時節,為后文寫霜打稻子等情節做鋪墊。故選D。【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錯。父親“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著了”,結合前文他想起女兒說的話,更多的是體現父親內心的無奈和失落,而不是對女兒的牽掛與關愛。女兒不理解他種地的行為,還擅自賣了地,這讓父親感到傷心和無奈。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女兒在故事中起到了關鍵的情節推動作用。她原本一家人都搬到城里,當父親受傷住院之時,她自作主張地將父親一直堅守的那塊地答應賣給了父親的侄兒,并已經白紙黑字簽字畫押。之后,她和女婿收完稻子、處理稻子,拿走賣地和稻子的錢,使得那塊地最終被翻耕改造成了草莓苗繁育基地,徹底改變了土地的用途,讓“最后那塊地”消失,這一系列行為一步步推動情節向前發展。②襯托了父親的形象。父親熱愛土地,堅守著村里最后一塊稻田,盡管種稻子并不如種經濟作物那般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可父親依舊每天精心打理稻田,把稻穗當作兄弟般珍視,不舍得放棄這塊土地,看重的是土地承載的情感和自己的農耕情懷。襯托出父親堅守傳統農耕、熱愛土地的形象。③女兒的行為體現了現代城市觀念與傳統鄉村觀念的沖突。她追求更便利、更看重經濟利益的城市生活方式,忽視了土地對于父親的特殊意義以及土地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反映出兩代人之間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和難以調和的矛盾。同時,她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顧父親的感受,甚至在父親受傷、反對賣地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賣掉土地拿走錢,凸顯出人性中冷漠自私的一面。而父親最終無奈失去了心愛的土地,只能在一旁看著土地被改變用途,這一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女兒的行為增強了整個故事的悲劇性。【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父親一直精心守護著村里最后這一塊稻田,他每日來稻田巡視,給稻子拔草、施肥、灌水,把稻穗視作有靈性的兄弟,與它們交流互動,足見其對稻田投入的深厚情感。即便周邊其他人都改種經濟作物,他也不為所動,堅守著這片稻田。而如今,稻田已被改造成草莓苗繁育基地,父親只能坐在不遠的老柳樹下,那“低頭一遍一遍咀嚼著什么”的姿態,仿佛是沉浸在往昔與稻田相伴的時光里,回憶著稻子從播種到成熟的點滴,含蓄地表達了老人對過去種稻生活的回憶。②這塊稻田是父親在世上唯一的土地,承載著他諸多的情感寄托,是他極為珍視的存在。然而,由于意外受傷住院,面對女兒擅自做主將地賣掉,且已簽字畫押的局面,父親無力改變,最終失去了這片心愛的土地。他彎著落下病根的腰坐在地旁,望著那已全然改變模樣的土地,只能默默承受,那落寞的背影和反復咀嚼的動作,將他內心的悲傷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③女兒作為父親唯一的孩子,本應理解父親對土地的情感,尊重父親的意愿,可她卻全然不顧父親的不舍,在父親受傷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執意賣掉土地,甚至拿走賣地和稻子的錢后便離開,沒有考慮父親的感受和未來生活。父親坐在老柳樹下,內心定然充斥著對女兒這一行為的失望。④作者通過描繪這樣一個充滿無奈與落寞的畫面,讓讀者看到老人孤獨地坐在失去的土地不遠處,身體帶著病痛,內心滿是復雜情緒的場景,實則是在傳遞對老人的同情和理解。⑤父親坐在那的形象,宛如傳統農耕文明在時代浪潮沖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