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青桐鳴大聯考(高三)語文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歷史學是科學嗎?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回答總體上是否定的。相關論述的支撐大致有三:第一,歷史現象的出現是個別性、一次性的,它們不像自然現象是普遍性的,能夠重復出現;第二,自然科學可以通過重復實驗對其研究理論進行實證檢驗,而歷史學做不到這一點;第三,歷史現象的出現沒有規律,因而歷史學也不可能找到規律。以研究對象的不可重復性為理由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我們只需驗之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等,即可發現其不能成立。研究宇宙起源的物理學家,并不能讓宇宙回到初始狀態來檢驗大爆炸宇宙論;研究人類演化的生物學家,也無法讓現代人變回猿人來證實生物進化論。研究對象能否重復出現,并不是判斷一個學科是否科學的依據。在永恒運動的物質世界里,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故而無論是歷史學還是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其研究對象在嚴格意義上都是個別現象。只是由于觀測精度的差異,后者給人以研究普遍現象的錯覺。如果用“研究對象不可重復出現”來論證歷史學非科學,只會得到錯誤的結論。嚴格意義上說,自然科學的“重復實驗”并非重復,而是以盡可能高度相似的實驗手段對理論進行實證檢驗。實證檢驗理論并非專屬于自然科學,歷史學同樣在使用這種方法。與自然科學相比,歷史學不限于實驗室模式的檢驗,而是運用豐富多樣的實證手段檢驗理論,其中有本學科的傳統手段,如史料辨偽、文獻校勘等,也有借鑒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比如,利用植硅體分析、遺傳學分析等手段檢測炭化谷物遺存,探索農作物的馴化過程;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和同位素檢測,了解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和礦料來源;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技術推算考古遺址的大致年代等。在這些場景中,歷史學的研究過程與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如出一轍。不可否認的是,多數情況下,歷史學在研究對象的直接性方面與自然科學差異很大。相較于自然科學家,歷史學家通常先用本學科獨有的方法,對文字材料進行考據辨偽等處理,然后才能通過這個媒介探索歷史事實。但兩者都以觀測、閱讀等方式收集材料,再用形式邏輯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與推理,建立新的理論,再重復這個過程,對理論加以實證檢驗。
我們要檢視的最后一個論點,是認為歷史現象的出現是“個別性”“一次性”的,不存在規律性。首先,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歷史現象存在著一些無可爭議的規律,其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生理性規律。例如,人要有食物和水才能存活,過量的勞作會讓人疲倦等。這些常識,可以視為歷史學的公理。以公理為起點,可發現一些社會性規律,諸如當食物和水不足以滿足生存需求,人類就會為了獲取這些資源而彼此爭奪;為了避免勞累,人會尋求盡量省力的方法完成勞作等。這種規律可以視為歷史學的定理,它建筑在公理之上,又成為進一步擴展推理的基礎。其次,出現在不同地域的歷史現象存在一定的共性。在上述生理性、社會性規律的作用下,處于不同地域的人類社會,在相似的發展階段總是呈現出相似的形態和變化。例如,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世界各地的原生社會都存在相似的演變過程,表現為從平等社會到等級制社會,從非固定領導到常設領導等。這有力地證明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存在普遍規律。綜上所述,總體上否定“歷史學是科學”的三大支撐都立不住。(摘編自王一嵐《“歷史學非科學”說的三大支撐立不住》)材料二:科學界普遍認為,規律性探索要優于說明具體事件的歷史學研究。而中國傳統史學的不科學之處,被批評為“憑主觀判斷來解釋歷史”。此外,科學研究離不開邏輯思維和創造力,沒有邏輯就無法正確運用科學,因為許多想法必須通過實驗和觀察來檢驗。由于歷史學和考古學都是研究過去的學科,其對象和結果均無法觀察和檢驗,歷史研究的科學性成為爭議很大的一個問題。歷史學研究具體的事件、人物和時間,所以是一種材料歸納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往往強調客觀性,并不鼓勵對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釋。于是,這種研究往往十分注重經驗知識,是能夠被人們親身觀察,并做出描述的具體事實。這也常被看作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認為經驗事實是客觀的,它們獨立于人們的主觀意識而存在。歸納法建立在世界是物質的基礎上,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和觀念來自感覺,感覺是完全可靠的。歸納法是擴充性的認知過程,并根據具體觀察或事實的綜合而得出一般性的結論。當越來越可靠與精確的事實積累起來時,可以達到一種不斷擴充的有用“公理”的層次。中國相當一部分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處于經驗主義的層面,學者們強調材料的采集和觀察,憑自己的經驗和常識進行分析判斷,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然而,歸納法無法導出必然性的規律,科學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隱藏在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科學的任務是要證明哪些直覺是可靠的,并強調科學解釋必須在對不同現象的觀察和對這些現象的歸納之間建立起某種規律,這就是實證主義的演繹方法。用演繹法來探究科學問題,需要進行科學的抽象,并通過理論來指導研究。科學概念的抽象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屬性,性質的關聯也不明顯,這是科學綜合系統說明的必由之路。由于表意的歷史學不同于物理學等普遍性規律的學科,所以歷史學中的概念和解釋結構與自然科學也有很大不同。雖然歷史學與自然科學差異很大,但是作為科學研究的歷史學不能僅停留在收集事實材料和對事件的描述,它也需要深入揭示歷史事實的本質來探索原因和規律。這種原因和規律無法被我們直接感知,它們只能通過理論思維來進行把握。
(摘編自陳淳《科學與歷史——談規律探索與歷史重建的區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嚴格意義上說,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個別現象,只是觀測精度差異使其看似研究普遍現象,所以不能以研究對象能否重復出現來判定學科是否屬于科學。B.歷史學運用史料辨偽、文獻校勘等傳統手段并借鑒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實證檢驗,因此,歷史學的研究過程與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相同的。C.歷史學研究是一種材料歸納的過程,依靠學者們的經驗和常識對歷史事件做出判斷與解釋,從而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強調經驗事實的主觀性。D.規律性探索在價值和意義上遠超僅聚焦具體事件描述的歷史學研究,這是科學界普遍秉持的觀點,該觀點忽略了歷史學在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獨特價值。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是駁論文,開篇提出要辯駁的觀點,并從三個方面分別對其進行批駁,論證角度屬于“駁論點”。B.歸納法雖能得出一般性結論,但無法導出必然性規律,忽視演繹法會限制歷史學研究向深度發展。C.中國傳統史學憑主觀判斷解釋歷史,這種研究方法使其結果無法被檢驗,在科學性上難以得到認可。D.科學研究要探索規律形成結論,而結論的生成需要邏輯思維,這是探究科學問題的必要條件。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歷史學是科學”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歷史學研究的是過去發生的具體事件,這些事件具有不可重復性,且受到眾多復雜因素的影響。B.歷史學家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發現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演變上存在相似的趨勢。C.歷史學研究依賴于文字資料,而這些資料可能存在帶有作者的主觀偏見或記錄錯誤等問題。D.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實際應用來驗證,而歷史學的研究成果難以直接應用于現實生活。4.在歷史學研究中,歸納法與演繹法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4分)5.材料一強調歷史學能找到規律,材料二卻指出歸納法無法導出必然性規律,這是否矛盾?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尋蹤格絨追美起初,父親只是單純地靠追蹤足跡找到失蹤的牲畜。
漸漸地,父親擁有了更大的能力。在足跡消失的地方,父親翕動鼻翼,四處聞嗅,便能依憑牲口留下的體味,飄散在周圍的氣味形成的氛圍等,在不遠處重新接續上牲口經過的痕跡。不止如此,父親對村莊周圍的整個森林全然熟悉之后,每當蹲下或彎腰尋找蹄印時,那些青岡樹、松樹、杜鵑的枝芽都裝作有風刮來,隨風擺動的樣子,把父親引向他剛剛忽略的地方,有時揚起的枝條在父親臉上輕輕刮擦一下,或者,在父親就要忽略掠過時,狠狠地扯住父親的衣襟,于是,父親便可以順利找到線索,繼續他的尋蹤道路了。無論失蹤的牲畜翻過了幾重山巒,穿行了幾片密林,父親總有辦法找回失蹤的家畜。當然,最大的困難是,牲口蹬河而過,或者踏入腐殖葉極厚的密林時,足跡會消失。又一次陷入無助的父親長嘆一口氣,坐下來放松身心,仰起頭讓陽光刷刷地在臉上流淌,父親像抹酥油一般,從上向下,搓揉面孔,將陽光浸透到臉頰之下、眼睛里,再慢慢滲進心底。濃郁而潔凈的氧氣把肺葉漲滿了,耳朵里也涌進各種聲音。此刻,父親若昂首眺望,總會有巨大的驚喜猝然降臨。他又找到了方向。得知父親有追蹤足跡的能力,村里跑來找父親幫忙的人越來越多。而父親不負眾望,總能輕易地找回失蹤的黃牛、牦牛、馬、編奶牛,乃至足印很小的綿羊、山羊、土豬。“爸爸,你追蹤這么厲害,誰教你的啊?”父親笑笑:“這需要教嗎?用心觀察自然就會了。”從父親追蹤尋跡的本領里受到啟示,作為長子的我推開了另一重生活之門的觀察之路。陽光是有印跡的,風是有印跡的。陽光的印跡在大地的溫暖之氣里,在萬物的生長之中;風的印跡在植物的搖擺里,在翻波涌浪的綠濤中,如同水面漸自擴散的漣漪。聲音是有印跡的,人心是有印跡的,文字也是有印跡的。用竹筆蘸墨,舞動手指,那些文字便牢牢地駐留在紙上,消也消不掉。在學校里,當我把自己的五感六覺都寫下來,化成一行行五彩繽紛的文字時,文字里透出的魔幻之氣一下子把老師震住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贊我的寫作才能。多年以后,父親追尋足跡的能力終于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只要找到第一串足跡,走到半途,父親的心中便會顯現出那頭失蹤牲畜的形象。你瞧:那頭花臉奶牛晃著鈍重的身軀,這兒吃一口,那兒啃一口,在草地上曬上一陣太陽,接著朝向陽的草坡優哉游哉而去;那頭耕牛在向陽的青岡林中散發出濃郁的恐懼之氣,它豎起尾巴,飛跑一陣,再喘息停駐片刻,它聞到了豹子的氣味。隨著體悟能力的滋長,父親有時根本不需要埋頭尋蹤覓跡,而是從第一串腳印就可以判斷出大致方向。有時他單憑感覺也能把失蹤的牲口找回來。如果走丟的是一只山羊,而凌亂的足跡在一處巖崖下完全消失時,他便屏神靜氣地站在蹄印最后消失的地方,漸漸地,父親覺得自己已化身為那只山羊,于是,他的腳步開始瑣碎細密,身子也跟著變得輕巧,攀巖越嶺而去。有時,他真的會覺得自己就是那頭動物,甚至忍不住雙手踏地,用四肢攀爬而上。這些舉動,令他本人都感到害怕。有一次,父親翻過埡口,再竄到一處泉眼邊,他聽到自己發出了“哞”的一聲慘叫,恐懼深深地襄住他的身心。果然,草灘上洇著一攤鮮血,黃牛被豹子咬死了,半邊軀體被吃掉。父親的淚水滾滾而下,被電擊般的戰栗掠過身子。回到家時,父親臉色蒼白,像是大病了一場。后來,父親不再上山尋蹤覓跡了。別人只要說出那失蹤牲口的特征,父親冥想片刻,就能說出其所在方位。按他的指點果然就能找到。就這樣,父親成了一個神秘人物。甚至有人猜度父親可能是某個神圣人物的轉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我不信神的,我是按著科學規律來的。
嘰嘰喳喳的麻雀在院外的樹上吵鬧不休。我問父親,能否找到鳥道?父親說,這有些難,但也不是太難,只要找到規律,什么都是可能的。之后,父親把畫眉、杜鵑、灰雉等飛禽的道路,也納入了自己探尋的范疇。我看到父親時而仰頭望著天空匆匆而行,時而蹲下埋頭研究那些細密的鳥跡。在密林中在田野里,父親一邊伸鼻聞嗅,一邊弓腰駝背碎步行走。當某個動物像沉默孤獨的人一樣,一直在一處地方密集活動時,父親安下套索,將它套住。父親并不貪婪,只是偶爾獵取一只兔子或一只色彩美麗的雉鳥,給家人打打牙祭。我問父親,能否探尋人的足跡?父親說,太難了,因為人是最狡猾、最難以捉摸的動物。人如果不想讓人家知道,總有辦法制造空檔、假象,讓你誤入歧途。人是多么善于表演喲!對于人,你要學會善于觀察他的言行舉止,還要穿透眼睛這個心靈之孔。哦,窺測人心太難了,編造人心的故事也太無趣了。我說。父親最后一次上山尋蹤是陽光初次照在村莊里的時候。他背了一裕漣的食物。母親說,沒看見有人來求你啊,你要上山去找什么?父親瞥了母親一眼,輕描淡寫地說,你知道啥?我這次耽誤的時間可能很長,你別計算著我回來的日子。父親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他翻越千山萬水,還在尋覓著神秘的足跡。也有人說他早成了虎豹的食物,死了。我不相信。我的父親一定還活著,也許只是暫時在遍布足跡的世界里迷路了而已。再怎么樣,他也可以倒追著自己的腳印,最終回到家中。我想給父親看我的日記,看我是如何把他寫進文字里,那些文字一天天生長,并伸延出各自的軌跡……(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以“我”的視角講述故事,文中多次出現“我”的提問和感悟,讓讀者更有代人感,也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奇幻色彩。B.作為長子的“我”把生活中的五感六覺寫成文字得到老師夸贊,從此走上寫作道路,這主要歸功于父親尋蹤能力的啟發。C.人心難測,人跡難尋,父親認為人是最狡猾的動物,人會表演,善于制造假象、掩蓋蹤跡,這反映出他對人性的深刻認識。D.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以父親的尋蹤經歷為主線,其間穿插“我”在寫作上的感悟,雙線交織,使文章內容豐富,結構嚴謹。7.關于父親的尋蹤能力,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父親起初單純依靠追蹤足跡找尋失蹤牲畜,后來能憑氣味在足跡消失處接續追蹤,這體現出他能力的逐步提升。B.父親在尋蹤過程中,體察到了牲口被豹子咬死的痛苦而深受打擊,這體現出他內心善良、對生命存有敬畏和悲憫。
C.對于失蹤牲口,父親不需親自上山追蹤,只需用心冥想一下就能說出牲口所在方位,這是他尋蹤能力的神秘之處。D.父親探尋鳥道,不僅用眼看,還伸鼻嗅,既觀察地上的痕跡,又關注空中的軌跡,表明他對規律的探索細致且全面。8.小說以“尋蹤”為題,有什么深刻意蘊?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9.文中父親出神人化的尋蹤能力,與《庖丁解牛》中庖丁游刃有余的境界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文本和《庖丁解牛》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誡江夏王義恭書[注]天下艱難,家國事重,雖曰守成,實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豈可不感尋王業,大懼負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滯,其欲必行;意所不存,從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衛青遇士大夫以禮,與小人有恩;西門、安于,矯性齊美;關羽、張飛,任偏同弊。行己舉事,深宜鑒此!若事異今日,嗣子幼蒙,司徒當周公之事,汝不可不盡祗順之理。爾時天下安危,決汝二人耳。汝一月自用錢不可過三十萬,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諳究,計當不須改作,日求新異。凡訊獄多決當時,難可逆慮,此實為難。至訊日,虛懷博盡,慎無以喜怒加人。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已不可專意自決以矜獨斷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賜,尤應裁量。吾于左右雖為少恩,如聞外論不以為非也。以貴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此易達事耳。聲樂嬉游,不宜令過;蒲酒漁獵,一切勿為。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又宜數引見佐史。相見不數,則彼我不親;不親,無因得盡人情;人情不盡,復何由知眾事也!(節選自《資治通鑒·宋紀三》)材料二:《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節選自《顏氏家訓·止足》)【注】本文為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勸勉弟弟江夏王劉義恭之作。題目為編者所加。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能擇善者A而從之B美自歸C已回不可專意回自決國以矜G獨斷之明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鑒,意動用法,與《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鑒”用法相同。
B.物,指人,與《<老子>四章》“余食贅行,物或惡之”的“物”意思不同。
C.才,僅僅,與《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的“才”意思相同。D.“以義散之”與《屈原列傳》“遂自投汨羅以死”的“以”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義隆批判關羽、張飛二人“任偏同弊”,目的是提醒江夏王劉義恭立身行事要避免過于任性和偏執。B.對于西楚府舍,劉義隆認為既然住得熟悉安心,便無須改建,這種觀念體現出對物質資源的珍惜態度。C.“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體現出傳統的哲學觀念,過度的充盈會引發災禍,天地鬼神都對此厭惡。D.材料一舉古人的例子來增強說服力,材料二引用《禮》和先祖的話語來證明觀點,兩則材料都有教育之意。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凡訊獄多決當時,難可逆慮,此實為難。(2)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14.同為書“戒”之作,兩則材料有什么共通的理念?請簡要分析。(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念奴嬌·自述[明]高啟策勛萬里,笑書生、骨相①有誰曾許?壯志平生還自負,羞比紛紛兒女。酒發雄談,劍增奇氣,詩吐驚人語。風云無便,未容黃鵠輕舉。何事匹馬塵埃,東西南北,十載猶羈旅?只恐陳登容易笑②,負卻故園雞黍。笛里關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佇。吾今未老,不須清淚如雨。【注】①高啟年輕時,薛月鑒(薛相士)給他相面后說:“腦后骨巳隆,眉間氣初黃。”他認為高啟不久便要飛黃騰達。②陳登,東漢末年人。“只恐陳登容易笑”,是詞人擔心自己如果像許汜那樣只知求田問舍,沒有遠大的志向和救世之意,會被陳登這樣的豪杰所恥笑。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自負”凸顯詞人對自身才能的自信,他不屑與“紛紛兒女”相比,這展現出詞人不甘平庸、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B.酒、劍、詩是文人豪情的象征元素,上闋中這三個元素的組合生動地勾勒出詞人灑脫浪漫、豪情滿懷的俠士形象。
C.詞人以黃鵠自比,暗示自己雖有宏圖大志卻因風云未濟而難以實現,體現了對遠大理想的追求與現實處境的無奈。D.末尾二句以豁達態度收束全詞,自己還“未老”,大可不必灰心落淚,表明詞人雖歷經坎坷但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16.“笛里關山,樽前日月”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在表現手法上也頗具特色,請結合詞句簡要賞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人際交往中,懂得換位思考、尊重他人意愿是極為重要的品質。《論語·衛靈公》里“,”兩句話,就精準地闡述了不強加于人這一寶貴準則,孔子覺得需窮極一生去秉持踐行。(2)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用“,”兩句,將月光下樹影的動態與靜態相結合,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表達了對項脊軒的獨特情感。(3)在高考勵志班會上,班主任華老師用“,”這兩句古詩鼓勵同學們要增強自信心。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早在2006年5月,中藥炮制技術就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藥類。中藥炮制是將原始中藥材通過一系列特定的工藝加工成中藥飲片的過程。在過去,這一過程被稱為“炮炙”,“炮”和“炙”都涉及使用火進行處理。然而,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和制藥技術的進步,讓藥材的加工方式已經不再局限于用火處理,因此,“炮炙”這個術語已經不能確切描繪現代中藥加工的全過程,在現代,(甲),它不僅包括與火相關的加工技術,還涵蓋了更廣泛的處理方法,已經成為具有獨特理論和工藝的專門學科,是中醫藥領域的一朵奇葩。中藥炮制在中醫理論和運用中具有A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臨床醫療的效果,即醫生可根據不同的病因、癥候,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態,選用恰當的炮制品,以增強方劑的準確性和實用療效;二是中藥炮制可充分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例如,生半夏和膽南星等藥材經過炮制后,毒性會降低,使用則更加安全。炮制可以改變或緩和藥材的性能,使其更適合特定病癥的治療需要。例如,炒制后的山楂酸味減弱,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焦山楂增加了苦味,增強了其消食導滯的功能;山楂炭則因其收斂性,主要用于止血和止瀉。如何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醫臨床用藥理論進一步闡明原理,是炮制技術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我國對一些經典名方的炮制特色技術挖掘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等新藥研發、轉化和應用。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養,通過師徒傳承、院校教育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中藥炮制技藝,確保這一技藝能夠B。同時,(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動中藥炮制的現代化和標準化。
18.下列關于文段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炮炙”的正確讀音是“páo
zhì”,“癥候”的正確讀音是“zhènghòu”。B.“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一句中,“毒副”書寫有誤,應寫為“毒負”。C.“這家老字號的醬菜用傳統工藝炮制而成。”此句中的“炮制”與原文含義相同。D.“是中醫藥領域的一朵奇葩”,“奇葩”指奇特美麗的花朵,形容中藥炮制不合適。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2.假如你是一名中醫藥博物館的講解員,有一批小學生來參觀,看到常見的山楂,向你提問:“山楂經過炮制后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內容回答小學生的問題,不超過90個字。(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漫畫作者:鄭辛遙)這則漫畫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A【解析】B項,“歷史學的研究過程與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相同的"錯誤,材料一提到“在這些場景中,歷史學的研究過程與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如出一轍”,只是在運用實證手段檢驗理論這方面有相似性,并非與自然科學研究過程完全相同。C項,“依靠學者們……做出判斷與解釋”錯,材料二原文說“并不鼓勵對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釋”;“強調經驗事實的主觀性”錯,根據材料二“認為經驗事實是客觀的,它們獨立于人們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可知,強調的是經驗事實的客觀性。D項,“在價值和意義上"理解有誤,應該是科學性上;“遠超”擴大程度,原文說的是“優于”;“歷史學在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獨特價值”無中生有。故選A項。2.C【解析】“這種研究方法使其結果無法被檢驗”錯,強加因果。3.B【解析】A項強調歷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性。B項體現了歷史現象存在規律,有力地支持了“歷史學是科學”的觀點。C項指出歷史學研究資料可能存在問題。D項比較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歷史學是科學”的論點無關。故選B項。
4.【答案】①歸納法是對具體的事件、人物和時間加以歸納的方法,是擴充性的認知過程,根據具體觀察或事實的綜合得出一般性的結論。②演繹法要證明哪些直覺是可靠的,并揭示歷史事實的本質來探索原因和規律。(每點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根據題干要求“在歷史學研究中”這一限定,梳理出歸納法和演繹法的相關內容,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對于歸納法,要抓住其從具體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對于演繹法,要突出其探索本質和規律的目標。5.【答案】①不矛盾,二者是從不同角度對歷史學研究進行了探討。②材料一認為歷史學能找到規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存在規律,出現在不同地域的歷史現象存在一定共性。③材料二立足方法論,指出歷史學常用的歸納法有局限性,無法導出必然規律,需要運用演繹法來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每點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材料一從宏觀層面,以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現象共性來論證歷史學能找到規律;材料二則介紹歸納與演繹與歷史學研究的關系,這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對歷史學研究進行闡述的。6.C【解析】A項,“‘我'的提問和感悟……增強了……奇幻色彩"錯誤。B項,“從此”“主要歸功于”說法不當,“我”走上寫作道路,不能簡單歸因于受到老師夸贊和父親啟發。D項,小說情節并非跌宕起伏,且“我”在寫作上的感悟并非獨立的一條線索與父親尋蹤經歷雙線交織,只是受父親影響有所感悟,起到補充和深化主題的作用。故選C項。7.C【解析】"神秘之處"錯誤。根據原文,父親說是“按著科學規律來的”,即是掌握了動物生活的規律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方式,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并不是“神秘之處”。8.【答案】①象征著對未知世界、自然規律的探索。父親探尋鳥道、思考能否探尋人跡,體現了他對更廣闊的生命和生活奧秘的追尋。②暗示“我”受父親影響,在文字創作中對生活、人心的探尋,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尋。(每點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首先要從文本出發,梳理小說中與“尋蹤”相關的所有情節,包括父親追蹤牲畜足跡的具體過程、能力發展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其他情節等,從這些具體情節中提煉出“尋蹤”在表層的含義。在理解表層含義的基礎上,關注文本中父親探尋鳥道、思考探尋人跡等具有象征意義的情節,以及“我”受父親影響在寫作方面的轉變等內容,分析這些情節背后所蘊含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層面的追尋等深層含義。9.【答案】①都源于長期觀察實踐:父親積累大量經驗,才逐漸能憑借氣味、感應等判斷牲口行蹤。庖丁"解牛數千"才對牛的身體結構了如指掌。他們二人所掌握的規律都來自長期觀察實踐。②體現對規律的把握:父親掌握了牲口留下痕跡的規律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規律。庖丁清楚牛骨節間的空隙和經絡走向,遵循牛的生理結構規律宰牛。③達成技藝的精進:父親的尋蹤能力從普通發展到出神入化,甚至能不依賴實際尋跡找到牲口。庖丁的宰牛技術從最初的“所見無非牛者”到后來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二者都在各自領域實現了技藝的大幅提升,達到超乎常人的境界。(每點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題要求考生既要深入理解小說中父親尋蹤能力的特點,又要熟知《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境界的內涵,并能準確找出二者的相似之處進行闡述。在實踐積累方面,看父親和庖丁在各自領域的實踐時間和經驗積累過程;在體悟思考方面,關注他們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自己所面對的對象;在掌握規律方法方面,分析他們對各自工作對象的規律把握程度以及運用方法的熟練程度。
10.BDF【解析】“而”連接“擇善者”和“從之”兩個動作行為,A處不能斷開;"己"做“歸”的賓語,C處不能斷開;“專意”修飾“自決”,E處不能斷開;“獨斷之明”做“矜”的賓語,G處不能斷開。故選BDF。11.B【解析】B項“物或惡之”的“物”也是指人,二者意思相同。D項,前一個“以”是介詞,“用”之意,后一個“以”是連詞,可譯為“而”。12.B【解析】材料一提到“西楚府舍,略所諳究,計當不須改作,日求新異”,意思是西楚王府的房舍,我大致都很熟悉了解,估計應當不需要重新改建、每天追求新奇異樣。主要是告誡江夏王劉義恭不要每天追求新奇的府舍建筑,要控制這種欲望,而不是因為住得熟悉就無須改建。13.【答案】(1)凡是審訊案件,大多要在當時就做出決斷,很難預先去考慮周全,這確實是很困難的事。[關鍵詞“凡”(凡是)、“獄”(案件)、“逆”(預先)各1分,句意1分](2)宇宙都能達到盡頭,而人的情感欲望卻不知道窮盡,唯有減少欲望、懂得知足,為其設立一個界限罷了。[關鍵詞“臻”(達到)、“窮"(窮盡)、"涯限”(界限、邊界)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強調戒奢以儉、節制欲望。材料一限制江夏王的金錢使用、娛樂活動,材料二倡導少欲知足。②注重自我修養。材料一倡導借鑒他人優點提升修養,材料二提倡謙虛等品德修養。(第一點3分,第二點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給分)【解析】強調節制欲望:材料一限制江夏王每月用錢不超過三十萬,以及告誡其聲樂嬉游不宜過度,蒲酒漁獵一切勿為等,體現了對欲望的限制。材料二則直接提出“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少欲知足”的觀點,倡導人們要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控制欲望。注重自我修養:材料一提醒江夏王要借鑒他人優點,改正自身性情急躁等缺點,從而提升自我修養。材料二則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倡導提升個人修養,二者在注重自我修養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參考譯文】材料一:天下的形勢艱難,家國的事務重大,雖說(當下是)守護已有基業,實際上也并非容易之事。國家的興衰安危,就在我們這些人身上啊,怎能不感念追思帝王大業得之不易,而對肩負的重任深感憂懼呢!你性情褊狹急躁,心中一旦有了志向和想法,就一定要去施行;而對于心里不在意的事,又會隨著外界情況隨意改變主意。這是最糟糕的毛病,應當考慮克制改正。衛青用禮節對待士大夫,對地位低下的人施以恩惠;西門豹、董安于,他們矯正自身性情,追求美德;關羽、張飛,二人有任性偏執的共同缺點。自己的言行和舉止,很應該以這些事例為借鑒!倘若將來的情況與現在不同(暗指自己遭遇不測),繼位的子嗣年幼懵懂,司徒(劉義康)就要擔當起周公那樣輔佐幼主的職責,你不可不盡到恭敬順從的本分。到那個時候,天下的安危,就取決于你們二人了。你每個月花銷的費用不能超過三十萬錢,如果能節省開支,那就更好了。西楚王府的房舍,我大致都很熟悉了解,估計應當不需要重新改建,每天追求新奇異樣(是沒必要的)。凡是審訊案件,大多要在當時就做出決斷,很難預先去考慮周全,這確實是很困難的事。到了審訊的日子,要虛心、廣泛地了解情況,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喜怒情緒施加在別人身上。能夠選擇好的意見并且聽從,自然就會獲得好的聲譽;不能一味地憑自己的想法獨斷專行,來炫耀自己獨自決斷的英明啊!官職和爵位很應該慎重珍惜,不能隨便拿來授予別人;對于身邊親近之人的爵位賞賜,尤其應當斟酌衡量。我對待身邊的人雖說恩澤較少,如果聽說外面有人議論我,我也不認為他們這樣做不對。憑借高貴的身份去欺凌他人,他人不會心服;憑借威嚴去壓制別人,別人不會滿意;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呀。
歌舞娛樂、嬉戲游玩之類的活動,不應該讓其過度;賭博飲酒、捕魚打獵這一類的事,全都不要去做。日常供給自身所用的物品,都要有所節制,奇裝異服、珍奇器物,不應鼓勵制作。另外,還應當經常召見屬吏。相見次數不多的話,彼此之間就不會親近;不親近,就沒辦法充分了解人情;人情不能充分了解,又憑什么知曉眾多事務呢!材料二:《禮記》說:“不可放縱欲望,不可志得意滿。”宇宙都能達到盡頭,而人的情感欲望卻不知道窮盡,只有減少欲望、懂得知足,為其設立一個界限罷了。先祖靖侯告誡子侄們說:“你們家是書香門第,世代以來都沒有大富大貴,從今往后,家族中的人出去做官,職位不要超過二千石,締結婚姻不要貪戀有權勢的人家。”我一生都謹記這番話,把它當作至理名言。天地鬼神的行事準則,都是厭惡盈滿的,為人謙虛、淡薄謙讓,就可免除災禍。人生在世,穿衣的目的不過是遮蔽身體、抵御寒冷,吃飯的目的不過是填飽肚子、消除饑餓罷了。在自身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尚且不應該奢侈浪費,那么對于自身以外的東西,難道還要極盡驕奢放縱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擁有天下,貴為天子,不知道節制,尚且使自己遭受失敗、憂患,何況是普通的士人和平民百姓呢?通常一個二十口人的家庭,奴婢最多不要超過二十人,有十頃肥沃的田地,房屋只求能夠遮蔽風雨,車馬只求能夠代替步行,積蓄幾萬錢財,用來應對婚喪嫁娶、意外急事等情況就可以了。如果錢財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應該用合乎道義的方式散財;達不到這個標準,也不要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去求取。15.B【解析】"浪漫""俠士"錯。是詞人才情縱橫、狂放不羈的真實寫照,詞人期望的是在政治上施展抱負,有所作為。16.【答案】①蘊含了羈旅思鄉之情和年華虛度之嘆:笛聲引發思鄉之情,關山象征著遙遠戍邊之地,詞人借笛聲與關山意象,傳達出羈旅思鄉之感;樽前指喝酒,日月交替歲月流逝,詞人每天在酒樽前消磨時光,暗示了壯志未酬、年華虛度的無奈。②表現手法頗具特色:這兩句將“笛”“關山”“樽”"日月"四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借景抒情營造出悠遠蒼涼的意境,使情感表達含蓄深沉;“笛里關山"是聽覺,“樽前日月”是視覺,視聽結合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每點3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表現手法若答“虛實結合”也可給分)【解析】本題要求賞析“笛里關山,樽前日月”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及表現手法,重點在于對情感的解讀和表現手法的分析,且需結合詞句內容作答。情感上,“笛里關山”中的“關山”常與邊疆、遠行相關,笛聲在關山之間回蕩,容易讓人聯想到遠離家鄉的漂泊生活,寄托了詞人對故鄉的思念;"樽前日月”描繪了詞人在酒杯前消磨時光的情景,暗示了時光的悄然流逝,體現出詞人對歲月匆匆、一事無成的感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笛”“關山”“樽”“日月”等意象抒發復雜情感,含蓄深沉;采用視聽結合,笛聲為聽覺,日月為視覺,營造出孤寂惆悵的氛圍。17.【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桂影斑駁,風移影動(3)(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雙端面磨床合作協議書
- 2025年GPS接收設備及其綜合應用系統合作協議書
- 2025年輪式裝甲車玻璃系列合作協議書
- 2025年空中交通管制設備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變頻與逆變電源裝置項目發展計劃
- 共同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協議
- 餐飲業員工培訓與晉升協議
- 健康產業人才培訓協議
- 農村智能水肥一體化應用協議
- 數字創意內容開發合作協議
- 汽車路試協議書
- 2025全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完整答案(考點梳理)
- 聘請名譽顧問合同協議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生物試卷(含答案)
- 2024年青海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試題(含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導論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哈爾濱工程大學
- 壓力鋼管鎮墩抗滑穩定及地基應力計算
- 英語教學課件Unit-4-Lions-and-Tigers-and-Bears
- 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專項竣工驗收自查報告格式模板
-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總結
- FBO-4815CT蓄電池容量測試儀操作使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