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2024年中考地理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陸地和海洋-2024年中考地理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陸地和海洋-2024年中考地理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陸地和海洋-2024年中考地理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陸地和海洋-2024年中考地理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陸地和海洋

內容概覽

PartOl真題分層幫

01真題點清練

命題點01大洲和大洋

命題點02海陸的變遷

02新情境新素養精選練

新情境?地理生活

新情境?時事熱點

新考向?跨學科融合

新考向?地理實踐力

新情境?創新學術情境

跨學科?安全教育

Part02模擬變式小卷(30分鐘限時練)

i真題分層

01真題點清練

命題點01大洲和大洋

(2023?天津,統考中考真題)聯合國徽章圖案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世界地圖,由交叉的橄欖枝組成的

花環相托而成。地圖包括五個同心圓,投影范圍延伸至南緯60度。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徽章中A大洋的名稱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徽章中的世界地圖未能反映地球全貌,實際地球海陸面積比約為()

A.8:2B.7:3C.6:4D.5:5

【答案】1.D2.B

【解析】1.聯合國徽章圖案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世界地圖,A大洋位于北極點附近,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大

洋,幾乎被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陸地包圍,為北冰洋,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構成,根據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

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實際地球海陸面積比約為7:3。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構成,根據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說,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海洋彼此相連,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塊。海洋是海和

洋的總稱。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023?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震撼遍及亞歐

非。讀“土耳其示意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震中——土耳其國界線小山脈

3.土耳其海峽是()

A.歐洲和非洲分界線B.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線

C.亞洲和非洲分界線D.亞洲和歐洲分界線

4.此次地震震中的經緯度位置大致是()

A.37°N,37°WB.37°N,37°E

C.37°S,37°WD.37°S,37°E

【答案】3.D4.B

【解析】3.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是歐洲和非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是非洲與亞洲的分界線,故選

項D符合題意。故選D。

4.根據土耳其地理位置圖可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即37W;相

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即37在。所以土耳其地震震中的位置大約是

(37°N,37°E)?故選B。

【點睛】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非洲和歐洲的分界

線是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亞洲I、歐洲是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為界;白

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是北美洲和歐洲的分界線。

(2023?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近年來,北極航道通航能力大大提升,白令海峽是北極航道的重要

通道。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A.北冰洋大西洋B.北冰洋太平洋

C.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大西洋

6."三線"穿越了白令海峽,"三線”是指()

①亞洲與北美洲的洲界線②俄羅斯與美國的國界線③東、西半球分界線④國際日期變更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5.B6.C

【解析】5.由圖可知,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故B正確,A錯誤;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與

印度洋,故C錯誤;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故D錯誤。故選B。

6.由圖可知,"三線"穿越了白令海峽,"三線"是指①亞洲與北美洲的洲界線,②俄羅斯與美國的國界

線,④國際日期變更線,故C正確;東、西半球分界線為2(TW與1607組合成的經線圈,③錯誤,故

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大洲與大洲之間的分界線是人為劃定的,有的借助了天然界限,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有

的以人工開鑿的運河為界。

命題點02海陸的變遷

(2023?山東濱州?統考中考真題)山西地質博物館''遠古物種”展廳中,展示有“中國肯氏獸動物

群”的化石標本,肯氏獸的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均有發現。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下面小

題。

世界海陸分布圖

7.圖中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獸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肯氏獸是2億年前陸生動物,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以下解釋比較合理的是()

A.動物遷徙B.氣溫變化C.降水變化D.大陸漂移

【答案】7.A8.D

【解析】7.從題干材料知,肯氏獸化石在中國、南非及美洲大陸均有發現。①為中國,符合題意,A正

確;②為南極洲,不符合題意,B錯誤;③為歐洲,不符合題意,C錯誤;④為大洋洲|,不符合題意,D

錯誤。因此答案選A。

8.化石能夠遠隔重洋,在不同地方發現,并不是動物遷徙的結果,因為肯氏獸不會飛,不可能越過大

洋,A錯誤;氣溫變化、降水變化顯然不是化石遠隔重洋的理由,BC錯誤;肯氏獸這種陸生四足類動物原

本生活在同一片大陸上,現在它們的化石遠隔重洋,說明原來統一的大陸已經分解,這些化石為天陸漂移

學說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D正確。因此答案選D。

【點睛】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根據非洲大陸凹進去的部分和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的輪廓的

吻合性提出的,猜測這兩個大陸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有提出來非洲和南美洲兩大洲生物的相似

性和古老底層的相似性。

(2022?山東煙臺,統考中考真題)2022年5月4日,“巔峰使命”珠峰科考隊在海拔8830米處成功架

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自動氣象站運行所需的能源最有可能來自()

A.水能B.地熱能C.太陽能D.生物能

10.科考隊在珠峰附近海拔5800米處,發現了距今1500萬年前的某種植物葉片化石,現在這種植物不可

能分布在海拔這樣高的地區。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地殼發生了變動B.氣候變暖了C.海平面上升了D.人類活動影響

【答案】9.C10.A

【解析】9.該地海拔高,空氣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大氣能見度高,所以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豐富,

自動氣象站運行所需的能源最有可能來自太陽能,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0.這說明了這里曾經海拔較低,氣候較為溫暖,適合植物生長,而后山脈隆起,故此處發生了地殼的變

動,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滄海桑田"

說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

(2023?河北石家莊?統考中考真題)2022年,全球共有74座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燒毀森林、房屋,覆

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也帶來肥沃的土壤和礦產等。圖左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帶分布圖,圖右為六

大板塊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火山怒地震帶

—板塊邊界一^生長邊界—消亡邊界

11.我國所處的火山地震帶是()

A.環非洲火山地震帶B.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C.環印度洋火山地震帶D.環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12.火山主要分布在()

A.大洲的內部B.板塊交界地帶C.板塊的內部D.所有大洋邊界

13.火山噴發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

A.有害無利B.有利無害C.有害有利D.沒有影響

【答案】11.D12.B13.C

【解析】1L我國東部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南部位于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可以判斷出,

我國同時位于環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城故D正確,排除ABC,故選D。

12.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火山、地震等地殼活動,板塊內部較穩定,故B正確。不一定是大洲

內部和大洋邊界,排除ACD,故選B。

13.火山噴發會燒毀森林、房屋,覆蓋田野,污染空氣。火山噴發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有豐

富的礦物質,火山巖又是優質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發的地區,往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成為旅游和考察

的勝地。故C正確,排除ABD,故選C。

【點睛】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上有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

洲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

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2023?山東濟南?統考中考真題)北京時間2023年4月14日17時55分,印度尼西亞的某島嶼附近

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6.3°S,111.20°Eo左圖為該島嶼所在區域,右圖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據

此完成下面小題。

100°116°132°

14.震中最接近()

A.蘇門答臘島B.爪哇島C.加里曼丹島D.蘇拉威西島

15.該地地震頻發,是因為()

A.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C.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答案】14.B15.C

【解析】14.根據震中的經緯度位于(6.3%,111.20°E),可知,震中最接近爪哇島。故選:Bo

15.該地區多發地震是因為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災害。故

選:Co

【點睛】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一般來說板塊

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02新情境新素養精選練

1.【新情境?地理生活】2022年7月30日,克利伯環球帆船賽11支船隊航行4萬余海里返回出發地倫敦,

中國“青島號”船隊奪得總冠軍。讀此次環球帆船賽航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航線和航向

A.途經七大洲和四大洋B.兩次橫跨太平洋

C.各段航向均自西向東D.三次跨越大西洋

【答案】D

【詳解】讀圖可得,此次環球航行,沒有經過北冰洋和南極洲,一次橫跨太平洋,各航段并全是自西向

東,三次跨越大西洋,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新情境?時事熱點】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發生了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

米,這次地震的威力相當于130顆原子彈爆炸,造成的傷亡慘重。讀“世界板塊構造圖(如圖)",土耳其

地震的原因是其位于()

A.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的交界處

B.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c.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

D.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答案】C

【詳解】土耳其位于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土耳其位于地

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與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無關,排除ABD,故選C。

3.【跨學科?歷史】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

記載說明()

A.海陸不斷變遷,太行山這里曾是一片海洋B.太行山今后將從陸地轉變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從陸地進入海洋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答案】A

【詳解】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證明曾經這里是海洋,由于地殼變動抬升成為高

山,A正確;無法判斷今后是否將變為海洋,B錯;古今海螺、海蚌都生活在海洋中,CD錯。故選A。

4.【跨學科?生物】經專家鑒定,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為2.2億年前的淺海生物形成。據此推測

()

A.這里的地殼穩定B.貴州關嶺曾經是海洋

C.這里是張裂地帶D.貴州一直是陸地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可知,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為2.2億年前的淺海生物,說明此地曾經是海洋,后來變

成了陸地,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5.【地理實踐力】某學校利用盛滿水的盆、海綿紙、吸管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表層運動的實驗。實驗

中發現,將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氣時,大量氣泡出現在海綿紙交界處。讀下面的實驗示意圖,有關該實驗

說法不正確的是()

A.冒出大量氣泡可以模擬火山噴發

B.吸管吹出的氣泡為海綿紙運動提供了動力

C.可以解釋該實驗的理論基礎是板塊構造學說

D.地球表層的結構就像海綿紙一樣不堅固,隨意漂動

【答案】D

【詳解】海綿紙交界處會有氣泡冒出,在氣流的推動下海綿紙會運動;由于受力是不均勻的,所以,海綿

紙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相互分離,而不會有秩序地運動;該現象模擬的是火山和地震,海綿紙相當于

板塊,可以模擬板塊運動,所以板塊構造學說為其理論基礎;地球表面由巖石組成,堅固,不能隨意漂

動,ABC不合題意,D符合題意。該題選D。

6.【創新?學術情境】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

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后,中美兩國就會變成陸上鄰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A.海浪和風力作用的結果B.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結果

C.板塊相互運動的結果D.地球自轉運動的結果

【答案】C

【詳解】中國地處亞歐板塊,美國地處美洲板塊,兩大板塊擠壓運動,使得太平洋的面積不斷縮小,亞歐

板塊和美洲板塊有可能會拼合在一起,美國和中國就會成為陸上鄰國,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北京與華盛頓

的距離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是板塊運動的結果,與“海浪和風力作用”、“地震和

火山活動”、“地球自轉運動”無關,C正確,ABD錯誤。故選C。

【跨學科?安全教育】日本地震頻發。2022年3月16日,日本東郎近海再次發生7.4級地震。讀六大板塊

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7.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日本地震頻發主要是因為其位于()

A.環太平洋火山地震B.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C.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8.2022年5月12日是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年護美好家園”,災害

發生時,以下行為合理的是()

①地震時從高樓跳窗逃生②沙塵天氣關好門窗③發生洪澇時在低洼處玩水④臺風時在高樓下

行走

A.①B.②C.③D.@

【答案】7.A8.B

【解析】7.讀圖可知,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北部,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處環

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A正確,排除CD;與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無關,排

除B,故選A。

8.地震時不能從高樓跳窗逃生,因及時在房間墻角處等稱重較好的地方進行躲避,排除A;沙塵天氣關好

門窗,可以有效防止沙塵吹進房間,B正確;發生洪澇時在低洼處玩水,容易被山洪沖走,危及生命安

全,排除C;臺風時在高樓下行走容易被遭受到臺風破壞的物體砸中,排除D;故選B。

【地理實踐力】某同學利用鋁盒、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如下圖),

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形式為()

A.碰撞B.張裂C.擠壓D.下沉

10.下列地理現象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是()

A.云南大理地震的發生B.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

C.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D.紅海面積不斷擴大

【答案】9.B10.D

【解析】9.實驗中蠟燭加熱區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就如兩個板塊受張力作用而向

兩側運動,模擬的是板塊的張裂運動。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0.云南大理地震的發生、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地中海不斷縮小都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紅海不斷擴

張是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運動造成的。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

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

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L模擬變式小卷X

30分鐘限時練

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15分)

陸半球指陸地面積最大的半球。讀陸半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關于陸半球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陸地面積比海洋大②可以看到四個大洲和三個大洋③海洋面積比陸地大

④北美洲和亞洲以白令海峽為界⑤格陵蘭島屬于歐洲⑥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⑥

2.關于圖中各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位于板塊張裂地帶,地殼活躍B.②大洲比①大洲平均海拔高

C.③大洲勞動力豐富,北部多白種人D.④大洲多向⑤大洲出口熱帶農產品

【答案】1.D2.C

【解析】L任何兩個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①錯誤,③正確;從圖上看,陸半球上

不能看到大洋洲和南極洲,而四大洋都可以看到,②錯誤;北美洲和亞洲以白令海峽為界,白令海峽溝通

了太平洋和北冰洋,④正確;格陵蘭島屬于北美洲I,⑤錯誤;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都位于印度洋板塊

內,⑥正確。綜上所述,③④⑥正確;①②⑤錯誤,故選D。

2.讀圖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位于板塊碰撞擠壓地帶,地殼運動活躍,A錯誤;②大洲為歐洲,是世

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B錯誤;③大洲為非洲I,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北部多白種人,南部是黑種

人的故鄉,C正確;④大洲為北美洲,熱帶面積狹小,缺乏熱帶農產品,D錯誤。依據題意,故選C。

【點睛】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和南極洲七個大洲I。七大洲之間有的相連,有的被運河或海峽分割。

下圖是立方體世界地圖,立方體地圖使得地球表面變形較小,據圖并結合學過的知識,完成下面小

題。

3.地球表面既有陸地,也有海洋,估算海洋和陸地所占比例大致為()

A.5:5B.3:7C.7:3D.9:1

4.根據圖中的信息,結合學過的經緯線、經緯度知識,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B.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南美洲

C.地球赤道周長約40000米D.經線共有180條

5.一天當中,M點總是比N點先看到日出,這是因為()

A.地球自東向西自轉B.地球自東向西公轉

C.地球自西向東自轉D.地球自西向東公轉

【答案】3.C4.A5.C

【解析】3.海洋與陸地所占比例大致為而3,即通常所說的“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故選C。

4.所有經線都相交于南極洲的南極點上,故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A正確;跨緯度最廣的大

洲是亞洲I,B錯誤;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而不是4萬米,故C錯誤;經線有無數多條,D錯誤。因

此答案選A。

5.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與公轉,AB錯誤;M點總是比N點先看到日出,與地球的自轉有關,自轉產生

時間的差異,而與公轉無關,故C正確,D錯誤。因此答案選C。

【點睛】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更替與時差;地球的公轉產生晝夜長短的變化與四季變化。

2021年9月24日15時30分(當地時間)左右,孟曉舟女士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從加拿大溫哥華

(49°13zN,123°06'W)機場出發,經過北極,于25日21時50分(北京時間)左右抵達深圳

(23°N,114°E)寶安國際機場,順利回到祖國。如圖為飛機大致飛行路線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孟晚舟抵達深圳時,溫哥華正值凌晨,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轉、緯度差異B.地球的自轉、經度差異

C.地球的公轉、緯度差異D.地球的公轉、經度差異

7.飛行路線經過的大洲、大洋依次為()

A.南美洲、大西洋、歐洲B.亞洲|、北冰洋、北美洲

C.非洲、印度洋、亞洲D.北美洲、北冰洋、亞洲

【答案】6.B7.D

【解析】6.深圳使用北京時間,孟晚舟抵達深圳時,到達時間是21時50分,是晚上,而此時溫哥華是

正值凌晨,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轉,地球上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早看到日出,深圳和溫哥華東西經

度差異大,所以產生了時間差異,B正確。與地球的公轉和緯度關系不大,排除ACD。故選B。

7.讀圖,根據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飛行路線可知,飛行路線經過的大洲、大洋依次為北美洲、

北冰洋、亞洲。故D正確,ABC不正確。故選D。

【點睛】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海洋組成,陸地可分為七大洲I,即亞洲I、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

洋洲、非洲;海洋可分為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是無數登山運動員向往的高山之巔。下圖為世

界七大洲最高峰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A.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B.內陸地區多于沿海地區

C.集中分布在高緯度地區D.阿空加瓜山位于北美洲

9.科學家在珠穆朗瑪峰發現了一組遠古海洋生物菊石的化石標本,由此可以推斷出()

A.珠穆朗瑪峰會變成海洋B.菊石曾經生活在陸地上

C.生物不斷死亡、不斷進化D.珠穆朗瑪峰曾經是海洋

【答案】8.A9.D

【解析】8.讀圖可知,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A正確,B錯誤;讀圖分析,低中

高緯度都有分布,C錯誤;阿空加瓜山位于南美洲,D錯誤。故選A。

9.科學家在珠穆朗瑪峰發現了一組遠古海洋生物菊石的化石標本,由此可以推斷出珠穆朗瑪峰曾經是海

洋,后因板塊運動,碰撞擠壓而形成山峰,ABC錯誤,D正確。故選D。

【點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

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地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

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滄海桑田”說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

山西地質博物館“遠古物種”展廳中展示了三疊紀時期中國北方陸生四足動物的代表——“中國肯氏

獸”的化石標本。該化石在中國、非洲以及美洲大陸等地都有發現。下圖為東西半球示意圖和肯氏獸圖

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能找到肯氏獸化石的大洲可能是()

A.①③⑤⑦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④D.①⑤⑥⑦

11.肯氏獸化石的分布遠隔重洋,可以證明()

A.氣候的變化B.大陸漂移C.動物大遷徙D.海平面下降

【答案】10.C11.B

【解析】10.據材料肯氏獸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都有發現"可知,肯氏獸化石分布在中

國、南非和美洲中國位于圖中的①大洲|,南非位于圖中的②大洲,美洲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I,即圖中

的④大洲和③大洲I,所以能找到肯氏獸化石的大洲可能是①②③④,C正確,其他大洲目前沒有發現

肯氏獸化石,ABD錯誤。故選C。

11.肯氏獸生活在陸地上,沒有遠涉重洋的能力,而現在肯氏獸化石遠隔重洋,在亞洲、非洲、美洲均有

分布,說明亞洲I、非洲和美洲曾經是一塊大陸,后來出現了漂移分離,所以肯氏獸化石的分布遠隔重洋,

可以證明大陸漂移,與氣候的變化、動物大遷徙、海平面下降無關,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

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2022年1月15日湯加火山噴發。釋放的能量相當于6億2千萬噸TNT炸藥,有媒體推測可能相當于

48000枚廣島原子彈的威力。另外1月28日日本櫻島火山噴發,富士山巖漿活動加劇。下圖為世界六大板

塊分布圖和湯加位置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碰撞邊界-->張裂邊界

12.從圖中看,湯加與日本都()

A.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B.位于亞歐板塊內部

C.位于太平洋板塊邊界D.位于印度洋板塊邊界

13.湯加火山噴發后掀起1.2米海浪,有可能引發的自然災害是()

A.臺風B.地震C.海嘯D.干旱

【答案】12.C13.C

【解析】1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處附近,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湯加位于太平洋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處附近,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3.海嘯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據題干信息可知本次海浪

是在火山噴發后產生的,所以本次1.2米海浪是由海嘯引起的,C正確;本次海浪與臺風、地震、干旱無

關,ABD錯誤。故選C。

【點睛】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

山、板塊移動劇烈。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

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

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中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

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世界上的事物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如板塊在運動,海陸在變遷。讀局部板塊圖,完成下面小

A.①為阿爾卑斯山脈B.④為紅海C.⑥非洲板塊D.⑦為亞歐板塊

15.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全球海陸分布的形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①山脈是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

B.②山脈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C.③海在不斷地縮小,可推知,幾千萬年后這個海域可能消失

D.④海在不斷地擴張,可推知,幾千萬年后這個海域可能成為新的大洋

【答案】14.D15.A

【解析】14.圖中①地位于歐洲南部為阿爾卑斯山脈,故A項正確;圖中④地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為紅

海,故B項正確;圖中⑥地位于非洲I,屬于非洲板塊,故C項正確;圖中⑦地位于印度半島,屬于印度

洋板塊,故D項錯誤;本題要求選擇敘述錯誤的選項,故選D。

15.圖中①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故A項錯誤;圖中②山

脈是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故B項正確;圖中③為地中海,由于亞

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地縮小,由此可推知,幾千萬年后這個海域可能

消失,故C項正確;圖中④為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由于兩大板塊在不斷地擴張,

由此可推知,幾千萬年后這個海域可能成為新的大洋,故D項正確。本題要求選擇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故

選A。

【點睛】地球上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組成,板塊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運動形式包括碰撞擠壓和

張裂拉伸,碰撞擠壓形成高山、島弧鏈或海溝,張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

二、解答題(15分)

16.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19年9月20日,西班牙舉行活動,紀念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麥哲倫船隊于1519年9月20

日從西班牙出發,歷時3年,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圖1為麥哲倫船隊唯一返回出發地的船只“維多利

亞號”的復制品。圖2是“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大致方向是(自西向東/自東向西)。

(2)麥哲倫出發的國家西班牙所屬A洲,首先穿越的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