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01CCSZ05南方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技術指南Technicalguideforwaterenvironmenttre2023-03-28發布T/HAEPCI49-2024 II南方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技術指南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24總體要求 25小流域水環境調查 36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技術措施 47管理制度體系建設 8附錄A流域水環境調查表 附錄B不同類別用地項目雨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與海綿城市相關設施規劃配置 12附錄C河湖水系修復工程措施 附錄D污泥堆場及沉淀池容積與圍堰高度計算方法 15T/HAEPCI49-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南省環境治理行業協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湖南中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長沙市德邦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湖南中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南中拓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軍貴、譚穩、曹玲、蘇潛、劉宇賾、朱太濤、黎標、周勤。T/HAEPCI49-2024南方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技術指南本文件規定了南方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相關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治理、水體水質提升等技術措施及相關內容。本文件適用于南方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相關的水環境調查、水環境治理工程設計、水環境治理技術措施選取等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8596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T189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類GB/T31962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6195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GB50013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26工程測量標準GB50282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400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513城市水系規劃規范GB/T51345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55026城市給水工程項目規范CJJ181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HJ/T81-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574-2010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2005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6污水混凝與絮凝處理工程技術規范SL17-2014疏浚與吹填工程技術規范SL386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范SL760城鎮再生水利用規劃編制指南SL/T800-2020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NY/T3821.2-2020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范第2部分:丘陵山區NY/T3821.2-2020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范第2部分:丘陵山區T/CI162-2022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技術規程T/CECS1248-2023海綿城市設施運行維護標準22HM001-1海綿城市建設設計示例(一)2T/HAEPCI49-2024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小流域smallwatershed指二、三級支流以下,以分水嶺和下游河道出口斷面為界,集水面積在50k㎡以下的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自然匯水區域。3.2總量控制totalamountcontrol以水環境容量為剛性約束,控制外源污染的流入,并減少流域內污染發生。3.3雨污分流rainandswagediversion用不同管道系統分別收集、輸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3.4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llution又稱非點源污染,主要由土壤泥沙顆粒、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各種大氣顆粒物等組成,通過地表徑流、土壤侵蝕、農田排水等方式進入水、土壤或大氣環境。3.5生態疏浚ecologicaldredging采用環保型的施工機械設備,去除河湖底表層被污染的淤泥,并控制施工過程中污染物擴散,以減輕河湖內源污染負荷的施工技術方法。3.6生態基流basicecologicalflow維持河流基本形態和基本生態功能,保證水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最小流量。3.7濱水坡面waterfrontslope主要指河流、湖泊、濕地、水庫等濱水區域的坡面。4總體要求4.1治理目標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目標主要內容如下:4.1.1小流域內水環境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4.1.2小流域內水體內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4.1.3通過改善小流域內水環境、提升水體水質,逐漸實現受納水體水功能達標;T/HAEPCI49-20244.1.4水源涵養功能穩定且可持續能力強。4.2治理原則4.2.1小流域水環境治理工作應遵循系統治理、生態優先、總量控制、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原則。4.2.2堅持以目標小流域為單元,水源保護為中心,治理水環境污染為重點,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為抓手。4.2.3治理區選擇應依據水土保持規劃,優先選擇飲用水水源地、江河源頭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等便于規模化治理的區域。4.2.4堅持以小流域內污染總量控制為目標,科學布設各類污染源防治措施,實現出口水質達到地表水相關質量標準。4.2.5堅持措施布設與周邊景觀相協調,體現人水和諧與生態優先。4.2.6堅持預防保護與綜合治理并重,措施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設防。5小流域水環境調查5.1一般規定5.1.1小流域水環境治理前應進行外業調查,目的在于甄別水環境生態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強度,為水環境治理提供基礎資料。5.1.2對環境影響較大的設施,如畜禽養殖場、農村垃圾處理點、初級產品加工廠、關鍵控制點位(如排污口)等位置信息應在圖上標示。5.1.3調查宜采用資料收集、詢問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和普查等相結合的方法,調查成果宜采用信息庫管理。5.2調查單元5.2.1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調查治理面積范圍內的自然條件、開發利用情況、污染狀況等。5.2.2以土地利用方式為基礎,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范圍內劃分單元,實施詳細調查。5.2.3農林用地以坡面地塊為單元,行洪區以溝道為單元,建設用地以村莊或企事業為位為單元。5.3調查內容5.3.1自然地理條件調查5.3.1.1包括小流域的面積、地理位置、地貌、巖石、氣象、植被、土地利用現狀等基本要素,填寫附錄A表A.1。5.3.2小流域邊界條件調查5.3.2.1邊界條件調查應包括入境水量、沙量以及在年內分布,入境水體水質指標及年內變化,應甄別治理范圍外的因素對小流域內的影響。5.3.3流域污染源調查5.3.3.1污染源調查應包括各類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現狀,形成污染源排放調查專題報告。5.3.3.2城鎮點源包括生活污染源與工業污染源,其中生活污染源調查應收集調查流域范圍內各片區綜合用水、排水量、污染指標等基本要素,填寫附錄A表A.2。5.3.3.3工業污染源調查應收集調查流域范圍內工業企業的基本情況、用水量、污染物排放量、各類污染處理設施建設與運行情況等,填寫附錄A表A.3。5.3.3.3城鎮面源調查應收集不同用地類型片區污染類型、降水量、徑流系數等。5.3.3.4農業面源污染調查應分析不同面源污染(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的排污系數、總排放量、主要污染因子,估算農業面源污染的入水體量。4T/HAEPCI49-20245.3.4排水系統調查5.3.4.1排水系統的調查應包括排水管網、污水廠、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泥,并應明確排水系統的服務范圍設施布局、存在問題和規劃建設情況等內容。5.3.4.2排水管網調查宜結合地理信息系統,調查雨水管網、污水管網、合流制管網的基本情況。5.3.4.3污水廠及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調查應包括污水處理廠規模、執行標準、工藝流程、進出水水量水質、實際處理效果。5.3.5受納水體調查5.3.5.1應調查受納水體水系脈絡、地理位置、流域特征、水文水系特征,調查河湖岸帶、濱水緩沖區生態現狀及規劃。5.3.5.4應對小流域內受納水體做出綜合調查,包括水質調查分析、沉積物污染調查分析等。6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技術措施6.1外源污染控制6.1.1點源污染控制措施6.1.1.1生活污染源控制措施具備改造條件的合流制區域,或存在混接的分流制區域,應嚴格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進行改造。僅能實現外圍截流且市政系統可以實現雨污分流的區域,應在外圍截流進入市政污水系統的位置設置限流措施。臨街商鋪、餐飲等經營性排水應接入污水系統,餐飲類排水設置隔油池處理設施,禁止產生的污水進入雨水管網。應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可參考HJ574-2010中相關規定及措施。6.1.1.2工業污染源控制措施工業園區和工企業內部應實行嚴格的雨污分流制。建筑與小區內垃圾存放點應采取措施將垃圾滲出液、清洗廢水接入污水系統。妥善處理施工現場的泥漿水、施工養護水等應得到妥善處理,生活污水應并入市政管網。工業生產廢水須經預處理達到GB/T31962中相關規定后,方可排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6.1.2城鎮排水系統改造技術措施6.1.2.1雨污分流改造技術措施城鎮排水系統改造應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改造可參考T/CI162-2022中相關規定。新建城鎮排水系統應建有完善的雨水和污水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嚴禁雨水和污水管渠混接。雨污分流改造全過程管理應包括調查、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維護。應在對原有排水設施全面調查基礎上進行全面梳理、系統設計,并處理好與原有管線的銜接。排入城鎮污水管網的污水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31962中的規定。排水設施管理單位應建立巡查、養護機制,定期對雨水、污水管網進行檢查和維護,發現問題應及時整改,保障排水系統正常運行。6.1.2.2排水管網整改技術措施應優先解決環境敏感地區污水配套管網不足問題,加快老舊破損管網修復更新。排水管網系統應根據城鎮總體規劃和建設情況統一布置,分期建設,逐步完善。應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按照城鎮排水規劃要求,實施雨污分流,進行分流制改造,結合雨污混接情況調查成果,進行排水管道混接、錯接改造及修復。以城市周邊飲用水水源地等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污水管網防滲處理和改造,防范地下水污染。合流制排水管網應優先通過源頭減排系統的構建,減少進入合流制管道的徑流量,降低合流制溢流總量和溢流頻次。T/HAEPCI49-2024分流制排水系統應根據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徑流污染控制目標和原則,確定徑流污染控制措施,達到受納水體的環境保護要求。6.1.2.3排水處理設施建造技術措施排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應加大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力度,有效提升污染物削減能力。排水設施存在功能或結構性缺陷時,按現行CJJ181中的規定進行修復。新建、改建及擴建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應達到受納水體水環境容量要求。6.1.3面源污染控制6.1.3.1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應因地制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削減城市面源污染。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與綠地等系統應根據規劃確定年徑流控制目標。采用適宜的雨水徑流凈化設施,有效削減工程范圍內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對于計劃開展雨污分流改造的老舊城區,宜同步開展源頭海綿化改造。6.1.3.2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為“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海綿城市規劃和建設應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以源頭減排為重點,結合過程控制和系統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綜合管理體系。應尊重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根據城市規劃的及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控制線要求,保護天然水域,保護并恢復自然地形地貌和山水格局。不同用地性質項目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應綜合考慮區域海綿城市相關規劃和現狀、開發強度等因素確定,并不應低于附表B.1中要求,海綿城市相關設施規劃配置可參考附表B.2。城市規劃區內除生產性岸線及必要的防洪岸線外,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水體的生態性岸線率不宜小于70%,建筑小區雨污混錯接改造率應為100%。海綿城市建設可參照22HM001-1,海綿城市設施運行與維護可參考T/CECS1248-2023中規定,海綿城市建成后應按GB/T51345中規定進行評價。6.1.2.2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措施(a)種植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控制種植業面源污染應減少源頭污染量,配合過程阻斷及末端處理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進入水環境。應深入推廣農業新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及綠色防控技術。農田面源污染防控可參考NY/T3821.1-2020和NY/T3821.2-2020中相關規定。(b)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技術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總體應符合HJ/T81-2001中規定,污染排放執行GB18596中的要求。宜推廣“三分離一凈化”(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固液分離、生態凈化)污染治理模式,提高畜禽養殖場固體糞污處理利用率。畜禽養殖業面源污染控制,應建立大中型規模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體系和分散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收運、處理和利用體系。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可參考GB/T36195-2018中相關規定。(c)水產養殖業污染控制技術水產養殖業面源污染控制,應通過構建養殖池塘生態養殖區-濕地凈化區系統,發展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實現養殖尾水的達標,減少污染物排放。水產養殖業尾水排放應遵循地方水產養殖業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關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可參考NY/T3821.1-2020與NY/T3821.2-2020中有關規定。6T/HAEPCI49-20246.2內源污染治理6.2.1底泥原位處理6.2.1.1原位處理常用技術有物理覆蓋、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等,應根據處理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處理方法,避免產生二次污染。6.2.1.2物理覆蓋措施通過在底泥上方敷設覆蓋物,以防止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擴散,覆蓋物包括砂礫、碎石、灰渣、土工織物或一些復雜的人造地基材料等。6.2.1.3化學處理措施旨在通過投加化學藥劑到受污染的水體中,通過化學反應改變底泥污染性性質或消除污染物,化學藥劑的選擇宜根據相關實驗確定。6.2.1.4生物處理措施旨在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對底泥污染物進行吸附、轉化及降解,宜輔助底質改良技術,宜用于輕度污染地區。6.2.2底泥異位處理底泥異位處理主要采用底泥生態疏浚措施,可快速降低水體的內源污染負荷,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6.2.2.1生態疏浚技術措施(a)一般規定應根據工程設計文件,結合河湖地質、水下地形、水文氣象、航行條件等情況,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文件,制定施工質量控制、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管理措施。環保疏浚技術措施總體應符合SL17-2014相關規定。(b)現場勘察在進行疏浚前,應組織對施工現場進行查勘,形成查勘資料,現場查勘情況與工程設計文件變化較大的,應報相關單位確認。應復測疏浚區域水下地形、污泥堆場及沉淀池地形,預評估環境影響,查驗施工條件,工程測量應符合GB50026中相關要求。淤泥層厚度測量時,斷面內距宜為20m~25m,測點內距宜為10m~15m。測量完成后,應繪制形成疏浚區域水下地形圖,污泥堆場及沉淀地形圖,地形圖比例宜為1:1000~1:5000。應根據污泥堆場及沉淀池地形圖,復核污泥堆場及沉淀池布置方案和容積。(c)疏浚作業疏浚施工應按照規范、規程、設計圖紙及施工組織、設計組織疏浚施工,疏浚作業應依次逐條作業,條與條之間重疊寬度一般不小于條幅寬度的10%。疏浚區水流流速較小時,宜采用順流作業;流速較大時宜采用逆流作業,設計疏浚厚度超過30cm時,應分層作業。疏浚作業中泥漿輸送、管線架設、底泥堆放場址選擇與余水處理可參照SL17-2014中要求。污泥堆場、沉淀池容積與圍堰高度可參考附錄D設計計算。6.3水體水質提升6.3.1水體水質改善物理技術措施6.3.1.1補水活水技術措施補水水量應根據小流域水環境的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及需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確定生態環境需水量,補水可快速改善水質,但不宜用于水資源相對緊張地區。應根據小流域水環境的水文特性、水功能分區等,針對性提出補水水量優化配置措施、生態流量和生態水位調控與管理措施等。采用水源地補水時,補水管網及附屬設施規劃應符合GB50013、GB50282和GB55026的相關規T/HAEPCI49-2024宜采用雨水和城市再生水等作為水體的補充水源,采用雨水作為補充水源時,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符合GB50400的相關規定。采用城市再生水作為補充水源時,城市再生水水質應符合GB/T18919的相關規定,再生水利用規劃與建設應符合SL760的相關規定。活水應通過水利設施、水系連通、噴泉設施等方式,以提升水體流動性,相關措施應符合GB50513中的規定。活水措施應恢復并保持小流域水系的自然連通性,構建水環境良性循環系統,統籌考慮連通的需求和可行性,充分考慮連通的生物安全性和環境影響。活水措施應保障小流域水環境的生態基流,攔水壩等水利構筑物的設置不應影響水系的連通性,并應加強水體整體的流動性,盡可能減少對水文情勢、水系形態和生物生境的影響。6.3.1.2曝氣增氧技術措施曝氣增氧措施可快速增加水中溶氧,提高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宜用于城市景觀河道和微污染水體治理。增氧量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狀況和治理目標等因素計算,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曝氣增氧宜采用鼓風曝氣或表面曝氣等,選用曝氣裝置和設備時,應綜合考慮設備的特性、位于水面下的深度、水溫、氧轉移特性和水體中溶氧濃度等因素。對于含難降解污染物的水體,宜采用微納米氣泡機曝氣增氧,選型應符合相關規定。6.3.1.3連通性恢復措施應將小流域單元作為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規劃的空間單元,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規劃應與小流域綜合規劃相協調,發揮河湖水系連通的綜合功能。宜以歷史上的連通狀況和水文、地貌特征為理想狀況,確定改善連通性目標,優化水系連通格局,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應與河流湖泊生態修復相結合,實施一體化修復。6.3.1.4機械打撈措施機械打撈可快速有效地消除水華爆發,宜為應急處置措施。6.3.2水體水質改善化學技術措施6.3.2.1化學除藻技術措施化學除藻措施常采用的藥劑有硫酸銅、高錳酸鹽、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等,可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除藻效果,宜作為應急除藻措施。除藻藥劑的選擇與使用量應根據水體特性進行相關實驗確定。6.3.2.1化學混凝沉淀技術措施混凝沉淀措施可快速改善水質,宜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使用,混凝與絮凝工藝的工藝設計、檢測和控制、運行管理的相關技術要求應符合HJ2006-2010的相關規定。常用的混凝劑有鋁鹽、鐵鹽、聚合鹽類等,絮凝劑有聚丙烯酰胺(PAM)、活化硅酸、骨膠等,助凝劑可選擇氯、石灰、氫氧化鈉等。相關藥劑的選擇與用量應根據現場實驗確定。6.3.3水體水質改善生態技術措施水環境治理生態工程技術措施可參考附錄C。6.3.3.1生態浮床技術措施浮床單元形狀應根據需要設計,浮床布置宜同步考慮不同水域形式和景觀配置。植物種植前應進行徹底清洗和殺菌處理,根部應穿管種植介質,保證植物根系與水面接觸良好,種植前期應在根部周圍進行配重,增加穩定性,防止植物傾倒。岸邊的浮床應采用錨鉤或繩索牽拉等方式進行固定,離岸較遠的浮床宜采用錨鉤或沉水重物牽拉8T/HAEPCI49-2024應對定期對浮床進行養護管理,定期收割水生植物避免造成水體二次污染。6.3.3.2人工濕地技術措施(a)一般規定在進行生態濕地設計時,應遵守HJ2005中相關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規程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規定。徑流排水濕地一般采用表流型,以土壤為基質,如添加其他填料(如級配礫石),應結合現場條件進行充分論證,以防影響后期對濕地系統的清淤改造。生態濕地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洼地、積水區,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建(b)人工濕地設計人工濕地的表面積設計應考慮最大污染負荷和水力負荷。表面流濕地的設計應根據降雨強度、匯水面積、停留時間、現場條件等因素確定,具體設計與建設參考HJ2005中的有關規定。濕地植物的配置應優選本土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且對氮、磷等營養元素吸收凈化能力較強,引進外來物種,應進行充分論證,避免造成生態入侵。(c)人工濕地運行與維護對濕地進行水體維護,應對水源進行勘測、分析、明確水資源的補給關系,并根據此制定生態濕地水資源平衡保障技術措施。應加強對生態濕地系統的檢修與維護,應及時對進排水系統進行檢修,避免系統堵塞、淤積,影響進排水及處理效果。濕地系統的植物,應定期進行收獲和補種更新,不得任其在濕地中腐爛分解,引起二次污染。采取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對濕地基質進行維護,消除或固化基質中存在的污染物,修復基質土壤,增強土壤肥力,使生物群落具有健康的生存和演替環境。引進凈化能力較好的植被,著力構建復雜的食物鏈網結構,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并保護生物多樣性。6.3.3.3岸帶、濱水坡面修復6.3.2.1一般規定修復前應詳細調查流域岸帶、濱水坡面的水文、地質等基本工程資料,地質基本資料應包括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并應滿足SL386中相關規定。坡面修復應遵循安全性、生態性、景觀美質性、人文性、經濟適用性等原則。總體布置應統籌布局,與生態和景觀相結合;涉及城鎮的,應與城鎮景觀規劃相結合。6.3.2.2修復作業濱水坡面修復措施宜按照確定的分區合理選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或兩者有機結合的型式。工程措施可采用土工網植被護墊、植生袋、生態防護毯、蜂巢式網格栽植、坡改平生態磚、生態混凝土、植生土工固袋、生態石籠、木樁栽植、框格客土栽植等。植物措施可采用植草護坡、植灌護坡、滕蔓植被護坡以及喬木護坡等。具體修復措施應根據工程特點及水文、地質等條件確定。坡頂陸域、坡面陸域、坡面水位變化區、坡面水域區修復技術應滿足SL/T800-2020中相關要求。7管理制度體系建設7.1完善水環境管理制度體系7.1.1應建立健全小流域綜合規劃體系,建立以小流域管理機構為核心,小流域治理與行政區域管T/HAEPCI49-2024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7.1.2建立小流域內水環境治理相關設施運營全過程管控平臺,并完善過程管控及水體治理考核評估體系。7.1.3加強流域內的協同合作,建立治污合作機制和突發污染事故區域聯動應急機制。7.1.4完善或建立水體日常維護和排水設施日常運維管理制度及操作規程。T/HAEPCI49-2024附錄A流域水環境調查表(資料性附錄)A.1流域自然地理條件調查流域名稱流域面年均氣年均降水量(mm)主要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率巖石類型耕地林地草地住宅水域及水利設施土壤侵蝕模數T/HAEPCI49-2024A.2生活污染源調查表流域名稱片區編號城鎮人口數量農業人口數量流動人口數量排水體制污水排放去向人均綜合用水量(m3/d)人均綜合排水量(m3/d)生活污水基本指標(mg/L)備注BOD5CODTNTPNH3-N其它A.3工業污染源調查表流域名稱片區編號工企業類型占地面積主要產品3/d)3/d)污染物類型污染物排放量污水排放去向工業污水基本指標(mg/L)備注BOD5CODTNTPNH3-N其它T/HAEPCI49-2024附錄B不同類別用地項目雨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與海綿城市相關設施規劃配置(規范性附錄)B.1不同類別用地項目雨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表項目類型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住宅小區老舊小區≥70%新建小區≥80%公建改建商業金融≥70%行政辦公≥70%教育科研≥75%新建≥80%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65%城市主干路≥65%新建次干路及支路-城市綠地與廣場綠地(公園及防護綠地)≥85%新建廣場≥70%歷史文化街區-注1:“—”表示不作硬性指標要求,應充分利用空間實施源頭減排。注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建筑密度、綠地率、地下空間等因素密切相關。綠地率高、建筑密度低的建筑與小區應適當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洗浴服務行業用戶體驗優化考核試卷
- 石墨在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材料的設計考核試卷
- 美容儀器在個人護理市場的營銷策略制定與執行考核試卷
- 船舶非金屬材料在船舶探測設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測試卷(附答案)
- 塑造班級文化
-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縣三中2024-2025學年高三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濰坊理工學院《急救與災難應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第一教研片2025屆初三(下)期末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內蒙古師范大第二附屬中學2025年初三下學期教學反饋檢測試題化學試題含解析
-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件-第三章 繼承優良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
- NB/T 11646-2024井工煤礦采空區自然發火監測預警技術規范
- 2025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考核試卷及答案
- 第18課《井岡翠竹》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第16課《有為有不為》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MOOC】《思想道德與法治》(東南大學)章節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MOOC 中醫與辨證-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高等數學基礎》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工程概預算定額講義
- 【大學課件】色彩構成
- 土地復墾方案(課堂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