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AAMM 006-2024 尼古仁薩病(Bell 麻痹)蒙醫診療指南_第1頁
T-IMAAMM 006-2024 尼古仁薩病(Bell 麻痹)蒙醫診療指南_第2頁
T-IMAAMM 006-2024 尼古仁薩病(Bell 麻痹)蒙醫診療指南_第3頁
T-IMAAMM 006-2024 尼古仁薩病(Bell 麻痹)蒙醫診療指南_第4頁
T-IMAAMM 006-2024 尼古仁薩病(Bell 麻痹)蒙醫診療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T/IMAAMM006-2024尼古仁薩病(Bell麻痹)蒙醫診療指南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GuidelinesofMongolianMedicineforNiGurensa(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 1 2 4 4 4 4 4 5 5 6 6 38 12織培訓、示范推廣了針刺治療尼古仁薩蒙醫臨床了1500份觀察性病例研究,形成了尼古仁薩(Bell麻痹)蒙醫臨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標準化項目-《尼古仁薩(Bell麻痹)蒙醫臨床診療指南》制定任務后,我們首先門、住院病歷進行了臨床回顧性對照Meta分析研究,利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量表進行了療效評價適用性評價。第五步,通過兩次的名義群體法專家論證會南進行了論證,形成了包含蒙醫尼古仁薩定義、診斷、鑒證型分類、辨證施治,治療方藥、外治療法、調攝與預防價關鍵技術及其規范等內容的蒙漢文版尼古仁薩蒙本《指南》體現了尼古仁薩(Bell麻痹)蒙醫辨證分型及其方3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普適性和可參照性。適用于蒙醫學4尼古仁薩病(Bell麻痹)蒙醫臨床診療指南3.1面部嘎日格病即尼古仁薩病,西醫診斷為Bell麻痹。尼古仁薩,又稱面部嘎日格病,是由于面部受風、受潮、勞累等誘因致三根平衡失調,巴達干、赫依偏盛,面部赫依血運行受阻,白脈受損引起的以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眼睛閉合不全、口角歪斜、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可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和聽覺過敏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2]。西醫診斷為特發性周三根失衡,巴達干、赫依偏盛,外感粘,侵犯頭面部白脈,赫5依血運行受阻,白脈功能受損。臨床上按三根失衡,偏盛與合并可分為赫依希拉型、琪素希拉型、巴達干型三型。按發病、發展、愈琪素希拉型:耳后疼痛明顯,面赤、口干唇裂;一側表情肌完全癱瘓;脈象:弦數;舌:舌紅、苔黃;尿:色紅或色黃、氣味巴達干型:耳后疼痛不明顯,一側表情肌完全癱瘓,尤以口角歪斜、皺眉閉目困難癥狀較重,面色蒼白,面部腫脹麻木,頭昏,流淚,流涎,易困。脈象:沉遲;舌:體大,苔白有齒痕;尿:色6頭顱CT或MRI排除顱內病變,面神經肌電圖可助診。一側表情肌癱瘓,伴有耳后疼痛、閉眼、示齒、吹氣、鼓腮障礙等;赫依希拉型癥狀較輕,言語較多;琪素希拉型面赤、口干唇裂;巴達干型面色蒼白、耳后疼痛不明顯;頭顱CT或MRI排除顱內病變。8.2.1Hunt綜合征:是由于帶狀皰疹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及病。常為病變對側口角向健側歪斜,舌向健78急性期-選擇強身穴、示拇間穴進行針灸可提高免疫力,淺刺面黃金恢復期-選擇眉上穴、眉中穴、眶下穴、糾正穴、鼻翼穴、耳前穴、耳后穴、及顴骨下穴、強身穴行針刺;可從糾正穴透刺耳可逆恢復期-選擇眉中穴、糾正穴、外眼角穴、耳前穴、耳后穴、口角穴、鼻翼穴、唇凹穴、提唇上肌、降唇肌處行針刺;從糾后遺癥期-選擇面部眉上穴、眉中穴、眶下穴、耳孔前穴、糾正穴、耳前穴及顴骨下穴位行針刺;從糾正穴透刺耳孔前穴,口角穴黃金恢復期-眉上穴、糾正穴、耳前穴及顴骨下穴行閃罐輔助治可逆恢復期-選擇面部眉上穴、糾正穴、耳前穴及顴骨下穴閃罐9疾病全程都可選擇面部熏蒸治療。熏蒸治療時,熏蒸燈可選擇對準眉中穴、糾正穴、外眼角穴、耳前穴、耳孔前穴、耳后穴、口急性期-按抬額紋、皺眉、閉眼、聳鼻、示齒、鼓腮、努嘴、吹(1)抬額紋-讓患者做抬額紋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指腹從患側協助眉中點輕輕向上沿著額肌推動按摩,讓患者在輔助下完(2)皺眉-讓患者做皺眉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指腹從患側眉中點輕輕沿著皺眉肌向眉心推動按摩,讓患者在輔助下完成運(3)閉眼-讓患者做閉眼動作時,醫生用拇、食指輕輕擠壓、(4)聳鼻-讓患者做聳鼻動作時,醫生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從患側鼻翼下方輕輕沿著提鼻肌向上推動按摩,讓患者在輔助下完成(5)示齒-讓患者做呲牙、示齒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輕輕掐住患側口輪軋肌或提拿推動口輪軋肌,讓患者在輔助下完成運(6)鼓腮-讓患者做鼓腮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輕輕掐住、提拿推動患側口輪軋肌和顴肌,讓患者在輔助下完成運動。日(7)努嘴-讓患者做努嘴的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輕輕掐(8)吹氣-讓患者做吹氣的動作時,醫生可用拇、食指輕輕掐黃金恢復期-按抬額紋、皺眉、閉眼、皺鼻、示赤、鼓腮努嘴、吹氣等動作,做主動肌運動加推拿、按摩康復治療。推拿、按摩肌可逆恢復期-按抬額紋、皺眉、閉眼、皺鼻、示赤、鼓腮、努后遺癥期-按抬額紋、皺眉、閉眼、皺鼻、示赤、鼓腮、努嘴、吹氣等動作,做主動肌抗阻加推拿、按摩康復治療。推拿、按摩肌肉及穴位同可逆恢復期,推拿、按摩手法為抗主動肌運動方向,以后遺癥期-選擇面部眉上穴、眶下穴、糾正穴、耳孔前穴、耳前穴及顴骨下穴位,進行灸療,以消除空虛熱及余邪或陳伏熱,達到黃金恢復期-琪素希拉型可選擇耳背靜脈放血;也可在面部耳孔可逆恢復期-琪素希拉型或巴達干型轉為陳伏熱者,可選擇耳背對于較頑固難治性面癱可結合蝶腭神經節針刺治療。根據病情10.2評價方法:參照第五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究研討會推薦的House-Brackmann(H-B)面額紋明顯變淺或數目比對側額紋消失或數目比對側減少對稱,閉合力睫毛征(+)或病側用力閉合病側用力閉合活動左、右對稱病側活動明顯病側完全不活動人中偏離正中人中偏離正中人中偏離正中病側遲鈍或過度病側味覺完全聽力減退(聽聽力粗測已能自覺疼痛或無自覺疼痛明顯自覺疼痛明顯11.1飲食調理:合理安排飲食結構,多食富含維生素、易消化11.2起居:囑患者多休息、減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吹風及感冒,外出戴口罩、餐后注意口腔衛生。不能閉目的患者應注意眼睛清潔衛生,避免粉塵入眼。根據病情使用眼膏或滴眼液,以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角膜炎。睡眠時眼瞼閉合不全者推薦使用清潔除了診斷應做的檢驗、檢查外,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糖及心電圖;施術前應測量患者體溫、血壓、脈搏、呼吸。告知患者術中及2.器械消毒及準備:準備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高溫高壓專用消3.體位及消毒:根據針刺部位,選擇適宜的體位。且讓患者感到舒適、肌肉保持放松,能持久留針為宜(如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后仰坐位、前俯坐位等),充分暴露針刺部位,以便于操作。施術醫生在開始治療前用肥皂水清洗或用75%的酒精棉簽擦拭或用醫用手消擦拭消手,應做到一人一消。用75%的酒精棉或愛爾4.針刺方法及手法:術者左手拇指或示指按壓穴位,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快速將針刺入皮膚或左手持兩支愛爾碘棉簽夾持針灸針,右手拇、示指用力將針快速刺入皮膚,然后右手緩慢針刺方法有直刺、橫刺、斜刺、平刺、十字形刺、穿透刺、避開臟腑刺、避開外生殖器和要害部位刺等。針刺手法有單手針刺,(1)直刺法:針身與皮膚呈90°的直角,針尖垂直而下,適用(2)橫刺法:針身與皮膚呈15°角,針橫向刺入。適用于肌肉(3)斜刺法:針身與皮膚呈45°角傾斜刺入。適用于肌肉層較(4)十字刺法:針身與皮膚成90°的直角直刺下去穿透皮膚之后,針尖向后四方旋動,適用于肌肉層較厚部位穴位、胃痞塊及膿4.針感:針刺入一定深度時,局部出現酸、麻、脹、痛、重5.留針:根據病情及患者的體質一般留針25min,每隔5min給6.起針:左手持消毒干棉簽按壓穴位,右手拇示指將針柄輕輕7.哈塔格乎術后處理:取針后如針眼紅腫可冷敷,如針眼出血用消毒棉簽壓迫止血。觀察患者的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等基本情況,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項,稍事休息后離去。做好治療記8.哈塔格乎術后護理:起居方面,術后3天避免洗澡、風吹、淋雨、游泳、浸水等;避免激烈運動,日曬火烤,防止大量出汗。飲食方面針畢后忌蔥、姜、蒜、茶、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1.肝痞、脾痞滲漏引起的熱性水腫、熱痞擴散等癥為主的疾施術前,應做好解釋溝通工作,消除心理負擔,避免術中出現2.針具必須用高溫高壓滅菌消毒或使用具檢驗合格的一次性針3.進針或行針時避免刺傷要害部位,如臟腑、肌腱或血管、神6.眼區、項部、胸背部、脅肋部等部位穴位,應掌握好針刺的7.治療過程當中密切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如有出現頭暈、惡心、面色蒼白、發汗等癥狀應立刻起針,讓患者8.起針時核對針數,以免把針留在患者體內。起針時用干棉簽1.暈針: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暈針現象,應立刻起針,讓患者平臥,頭底腳高,飲溫水或糖水,觀察生命體征和血糖,一般2.滯針:起針時,如出現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均困難,首先讓患者全身放松,消除恐懼心理,稍延長留針時間,然后向上提針或捻轉出針。若由體位改變所致,讓患者恢復原來體位,將針緩慢取出;若向單一方向捻針所致,應反方向捻針或左右方向捻針取出。仍無法取出時,可在滯針穴位附近做循按手法后再拔針;仍無法取出時,可用鑷子夾持95%酒精棉球點燃加熱針柄后拔針,或在3.斷針:如果進針過程中發現斷針,殘端仍顯露于體外或斷端與皮膚持平,囑患者保持原體位,向下按壓皮膚,可用鑷子將針取出。如斷端深陷皮下,要先觀察針體位置,必要時在X光引導下確4.皮下血腫:刺破微細血管導致皮下血腫、瘀斑時,通常可自行消除,如紅腫嚴重,應先壓迫止血后,再給予冰敷5min。三氯泡騰片、蒸餾水、玻璃罐(或陶瓷罐、銅罐)、高溫高壓消毒柜、止血鉗、鑷子、消毒盤、打火機或火柴、95%酒精、碘伏、一次性無菌手套、干棉球、紗布、紙卷(喇叭筒狀)、醫用氧氣、治療室應安靜、整潔、陽光照射充足、溫度適當,患者坐臥用1.掃如樂術前準備:除了診斷應做的檢驗、檢查外,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糖及心電圖等;術前應測量患者體溫、血壓、呼吸、脈置的消毒液浸泡玻璃罐或陶瓷罐2h以上。或用高溫高壓消毒柜消毒3.體位及消毒:根據拔罐部位或穴位,選擇適宜體位,醫生用肥皂洗手或75%酒精擦拭手,帶一次性無菌手套,拔罐穴位用消毒酒精棉球點燃后,伸入罐底部環繞3圈(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2)貼棉法:用大小適宜的浸95%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中),(3)投火法:點燃準備好的口大底小的喇叭筒狀紙卷,當燃至1/3時,口朝里、底朝外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在選定的部位或穴5.拔罐法:根據病情需要或醫者喜好,可選以下幾種方法拔(2)閃罐法:將罐拔住后,馬上起罐,如此反復多次地拔罐起罐,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等凡士林等非燃燒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火罐,直至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適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6.掃如樂術后處理:觀察患者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等基本情況,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項,讓患者稍事休息后即可離去。7.掃如樂術后護理:起居方面注意勿勞累、著涼、淋雨、劇烈重癥心臟病、高燒、抽搐、暈厥、水腫、出血性疾病、毒瘤、2.拔罐時,應采取適當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3.拔罐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注意避4.拔罐時,應避免罐口過燙或酒精流出燒傷皮膚。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待空氣進1.起泡:燒傷或拔罐時間過長時,可能會起水泡。起5個以下小米粒大小水泡時,無需處理,囑病人避免擦破、撓破即可;如出現密密麻麻的小水泡或較大水泡時,需先冷敷5min,冷敷后皮膚改善不明顯者,常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針頭刺破水泡,覆蓋2.暈厥:拔罐過程中,患者出現暈罐時,應立即起罐并讓患者蒙醫熏蒸治療儀、容器、蒸餾水、五味甘露劑或三子湯等配置好的藥物、特制藥袋、一次性中單、毛巾、無菌手套、氧氣等。治療室應安裝換氣扇,安靜、整潔、陽光照射充足、溫度適當,患者1.阿古日塔古魯乎術前準備:除了診斷應做的檢驗、檢查外,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糖及心電圖;測量患者呼吸、脈搏、體溫、血2.物品準備:蒙醫熏蒸治療儀應每天清洗1次,或更換不同的3.體位:根據治療部位或穴位,選擇適宜的體位。且讓患者感到舒適、肌肉保持放松,能持久熏蒸為宜。熏蒸腹側穴位時可選仰臥位;熏蒸背側穴位時可選俯臥位;熏蒸側面穴位時可選側臥位;熏蒸頭面部、頸前部、胸部、肩部、前臂、膝部、小腿及踝關節等處穴位時可采用仰臥位、半仰臥位(前傾坐位)或坐位;治療頭、4.藥物加熱:以蒙藥熏蒸治療儀藥物加熱為例,描述熏蒸藥物加熱過程。藥物裝袋扎緊袋口,放進蒙醫熏蒸治療儀蒸鍋內,加適量蒸餾水,蓋緊蓋子,通電加熱,待水溫上升噴氣(避免輸氣管扭5.熏蒸:蒙醫熏蒸治療儀噴氣頭開始噴蒸汽時,對準所選穴位6.阿古日塔古魯乎術后處理:治療結束后用毛巾等擦干熏蒸部位,觀察皮膚顏色,查看有無起水泡或燙傷,如有及時用冷水沖洗或冷敷降溫;觀察患者的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等基本情況,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項,稍事休息后可離去。做好治療記錄,清洗蒙藥熏蒸治療儀熏蒸鍋,處理阿古日塔古魯乎術中使用的器具及7.阿古日塔古魯乎術后護理:起居方面,術后3天避免淋雨、風吹、游泳、浸水等;避免激烈運動,日曬火烤,防止大量出汗。飲食方面,忌蔥、姜、蒜、茶、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化或2.注意調整好噴氣頭與所選穴位或部位的距離,一般保持20cm3.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靈活掌握熏蒸時間,一般以20min為4.治療過程中10min詢視一次患者,檢查溫度是否適宜,詢問1.如出現頭暈、心慌、胸悶等癥狀應立刻停止治療,讓患者平4.如出現暈厥,用拇指按壓人中穴,同時觀察生命體征及血糖治療室應干凈、整潔、陽光照射充足、溫度適當,病人坐臥用1.伊力朱努乎拉乎術前準備:除了診斷應做的檢驗、檢查外,術前應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糖及心電圖,測量患者呼吸、脈搏、體溫、血壓,告知患者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簽訂知情同意2.體位:備齊物品,攜至床旁,根據涂擦推拿部位選擇體位,治療頭面部、頸前部、胸部、肩部、前臂、膝部、小腿及踝關節等處時可采用仰臥位、半仰臥位或坐位;涂擦推拿頭、頸后部,肩背部時可選擇坐位或俯臥位;治療腰、臀、大腿后側、腘窩、小腿后側、足底時可選俯臥位;治療肩背、上臂、腰骶、大腿、小腿、踝物質。根據病情,選定施術部位,進行消毒后涂擦藥物(或酥油)。涂擦完畢后,令患者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休息。此法有燥協日烏素、消腫化瘀、鎮赫依的作用,對皮膚病、浮腫、創傷、脫毛等臂帶動手掌,向前后或上下方向反復摩擦的一種手法。此法具有改善局部赫依血運行、消腫止痛、增強脾胃等臟腑功能的作用。多用物后進行按揉或按摩的一種手法。此法有強壯身體,改進各器官功能,鎮赫依等作用。主要用于皮膚干燥粗糙、經血不足、失血過多、體力虛衰、年老衰弱、思虛過度、愁苦不歡、長期失眠、勞累體表相應部位,以腕關節活動為主,以前臂環行摩擦的手法。指摩法是將示指、中指、無名指腹緊貼于患者體表特定部位,以腕關節活動主,手掌和指同時進行有節律的環行擦摩的手法。具有行氣活血、改善調火赫依及下清赫依之功效。多用于胸悶、劍突部脹滿、(5)噴酒按摩法;由噴酒與按摩兩個步驟組成。噴酒是為了濕潤皮膚,便于按摩時滑動,和減輕按摩的痛感。具體操作方法是按摩師口含適量加溫的白酒,把酒隨口哨噴灑于所選部位施以按摩的手法。按摩手法有按揉和按擦兩種。按揉是按法與揉法相結合,從上而下進行的推拿手法。按擦是按法與擦法相結合,將手掌緊貼于患者體表進行按擦的手法。此法具有消腫止痛、潤化皮膚、改善赫依血運行、調理體表的作用。多用于頭痛、頸項僵硬、肩背疼痛及手臂麻木、全身皮膚瘙癢、骨關節酸痛及腰腿痛、局布麻木、骨折、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胃痛、腹脹、消化不良、便指按法;用兩手掌重疊按壓患者體表叫掌按法。此法具有改善赫依血運行、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療頭痛、胃痛、四肢麻木等疾病。在臨床上將按法常與揉法、摩法配合使用,即按揉法、按摩法。按部或手掌橈側面固定于患者體表特定穴位上,放松腕關節,以肘部為支點,由前臂帶動腕關節之擺動所產生的一種輕柔的推拿手法。手指揉法是將手指腹固定于患者體表之特定穴位上,放松腕關節,以肘部為支點,由前臂帶動腕關節及掌、指之擺動所產生的一種輕柔推拿手法。具有消化通便、散協日烏素、消腫、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脹等消化系統疾病及腫、痛等軟組捏至充血發紫的手法。具有改善氣血運行,調理體素,引病邪之毒除外,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多用于前額部、頸部、腰背部、胸部位的一種手法。多用于頭、頸、腰及四肢等部位。具有舒筋散結、(10)滾法:是由第五掌指關節背側吸附于治療部位,以腕關節伸屈動作與前臂旋轉動作相結合,小魚際與手背在治療部位持續不斷的來回滾動的一種手法。做該手法時,術者應盡量放松肩關節,使肩關節略前屈外展,肘關節屈曲約130°,腕關節伸屈幅度控制關節活動潤滑、燥協日烏素、改善赫依血循環等作用。滾動手法之按壓力大而觸及面相對較寬。多用于肩部、腰臂部、四肢等肌肉豐厚部位的推拿治療。對風濕、白脈病、偏癱、肢體麻木等疾病,常(11)推法:推法是將手指、掌或肘部緊貼于在患者體表之特定部位,向一定的方向進行推摩的手法。本法分為指推法、掌推法及肘推法。施行推法時,將手指、掌、肘部緊貼于患者體表,應注意動作要穩定而有節律。具有改善肌肉收縮、舒展運動和改善赫依血(12)搓法:兩手掌面挾住患者身體某一特定部位,相對用力,做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操作此法時兩手用力均衡,搓動快(13)抖法:用兩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適當的力量向外牽拉的同時,向上下波浪形地連續性抖動。施行本手法要求抖動范圍要小,頻率要高。抖法可用于四肢,而多用于上肢。在臨床(14)振法:即用手指或手掌按住患者體表之特定部位或穴位,將前臂及掌、指以較高的頻率熟練地振動,給以顫動刺激的手法,稱之為振動法。用手指觸及振動,叫指振法。有指振法與掌振法兩種。用手掌觸及振動,叫掌振法。具有止痛、提神、改善臟腑功能之作用。用本法施術時,把手力集中在手指或手掌上,要求頻率要高,用力要大。本法可以單手操作,也有兩手重疊操作者。多用于(15)點法:用拇指尖觸壓患者體表給予一定壓力的一種手法。本法之作用及臨床應用情況,近似于指按法。本法與指按法的區別在于作用面積小,刺激程度大。施術時視患者具體情況,應適當用(16)踩法:用腳踩壓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及穴位,進行推拿治(17)拿法:用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反之力擠拿患者體表特定部位之手法。具有舒筋散結、放松肌肉之作用。操作時,要調整好手力,捏起放下,再捏起可重復多次,動作要輕柔連貫。本法常與其(18)捻法:用拇指和示指捻患者的手指或足趾的一種手法。具有使指、趾關節潤滑、改善局部赫依血運行之作用。操作時動作要(19)掌拍法:五指并攏,掌指關節略屈,掌心稍凹,有節奏地拍打患者體表的一種手法。本法多適用于肩背、腰及下肢等部位。(20)擊法:用拳頭或手掌側面擊打患者體表的一種手法。可分掌根擊法、拳擊法、掌尺側擊法。將手指和腕關節適當伸直,用掌根部擊打患者體表之手法,稱為掌根擊法。松握拳頭,伸直腕關節,用拳頭的前、背面及側面(尺側)擊打患者的體表之手法,稱為拳擊法。手指伸直,腕關節略屈,用掌尺側面擊打患者體表之手法,稱為掌尺側擊法。本法具有舒筋散結,改善赫依血運行作用頗佳。拳擊法多用于頭頂部、腰背、四肢;掌根擊法掌尺側擊法多用(21)叩法:是用單指或數指叩擊患者體表的一種手法。具有改善赫依血運行、調理器官功能之作用。叩擊法常用于頭面部及胸部。施術時,應像雨滴般叩擊并保持連貫性。多用于頭痛、頭暈等(22)搖法:施術者被動地將患者各關節按一定方向搖動的一種手法。具有潤滑關節、改善關節活動的作用,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作用更佳。多用于頸、肩、髖、踝尖節的搖動。頸項部的搖動:用一手握托住患者的后腦部,另一手握托下頜部,向左右旋轉搖動。肩關節的搖動:一手固定在患者肩關節上,另一手握住肘部或腕部旋轉搖動。髖關節的搖動:令患者仰臥,屈曲髖、膝關節、術者用兩手分別握住脛踝部和膝部,將髖關節旋轉搖動。踝關節的搖動:用一手拿起患者脛部下端,另一手握住拇趾附近,將踝關節旋轉搖動。施行搖動手法時,要求用力輕柔而穩妥,搖動的方向和范圍只(23)扳法:兩手向反方向用力,或向同一方向用力,扳動患者某一關節的一種手法。具有關節潤滑及矯正關節紊亂等作用。本法多用于頸椎關節及胸、腰關節的推拿。頸椎的扳法:如同頸項搖法,兩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將頸椎關節扳向左側或右側。也可用一手肘部挾住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握住后腦部扳頸椎關節。施術時,令患者取坐位,頸項略前屈,以選擇適當角度。扳動之前,將頸項部相關肌肉韌帶使之充分放松,操作要穩妥而柔和,用力不得粗暴。胸椎的扳法:令患者端坐,兩手指在頸后交叉,術者用兩手分別抓住患者兩手肘部,一腿膝部頂住其胸椎部,使患者深吸氣的瞬間向后扳拉。腰椎的扳法:腰椎之扳撥法有數種,其中臥位撥法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法。令患者側臥,用一手將患者的肩部向外按推的同時,用另一手肘部向內扳撥臀部。本法多與其他手法配合應(24)抱法:令患者站立,兩手交叉放于頸部,術者站在患者身后,兩手從腋下抱起患者進行抖動或搖動的一種手法。其作用與板(25)背法:術者緊貼患者背對背站立,用兩手肘部挽住患者兩肘背起患者進行抖動或搖動的一種手法。其作用與扳法相似。多用(26)牽拉法:助手協助固定患者的某一部位,術者牽拉與固定端相對應的另一端的一種手法。包括牽拉頸椎關節,牽拉肩關節,牽拉腕關節,牽拉指關節等多種手法。具有關節復位、順筋、解痙4.推拿術后處理:治療結束后,囑患者穿好衣服,觀察患者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等基本情況,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項,稍事休息后可離去;記錄治療筆記;處理術中使用的器具及一次性5.推拿術后護理:起居方面,術后避免受涼、淋雨、游泳和劇烈運動,風吹日曬,防止大量出汗。飲食方面,忌蔥,蒜,姜等刺3.疼痛:如發生疼痛或疼痛加重昏迷立即進行搶救的同時,做白山薊卷、小白蒿炷模、白山薊炷模、火柴、鮮姜、蒜、鹽灸療室應安裝換氣扇,安靜、整潔、陽光照射充足、溫度適1.蒙醫托格呢乎術前準備:除了診斷應做的檢驗、檢查外,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糖及心電圖;測量患者呼吸、脈搏、體溫、血2.施術方法:備齊物品,攜至床旁,打開換氣扇。根據施灸穴位選擇體位,灸腹側穴位時可選仰臥位,灸背側穴位時可選俯臥位,灸側面穴位時可選側臥位,灸頭面部、前頸部、胸部、肩部、前臂、膝部、小腿及踝關節等處穴位時可采用仰臥位、半仰臥位或直接灸法:把灸炷放在皮膚上施灸,施灸程度根據病情而定,艾柱放在姜片上施灸。病人有熱感或灸炷燒完時更換新灸炷,1次(1)深灸法:將灸炷置于選定的穴位上,連灸20壯以上。此法(2)燒灸法:灸15壯,此法主要用于灰色巴達干病、協日烏素5.托格呢乎術后處理:施灸結束后,挪開灸炷,如灸痕無明顯的皮損或水泡時,無需特殊處理,灸痕流少量協日烏素可視為正常現象;如灸痕有明顯的皮損需敷薄層(2層)消毒紗布貼敷,與衣服隔開,以免摩擦或污染;如有較大的水泡需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枕頭刺破水泡引出協日烏素,再敷薄層(2層)消毒紗布貼敷。觀察患者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等基本情況,如正常,告知患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