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_第1頁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_第2頁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_第3頁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_第4頁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近些年來,“新中式”的流行,成為令人矚目的現象。從表面上看,這種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馬面裙、宋錦外套、香云紗襯衫等風靡本土,并逐步遠銷海外。而且,在服飾流行之外,這種熱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飲食、旅行等生活領域,無論是“圍爐煮茶”還是“國風攝影”都已成為被追捧的對象。但從深層觀之,“新中式”在當代盛行,顯現出的是中國“生活美學”的復興,因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單純為了實用,而是有著對美的追求。“新中式”的走紅,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血脈覺醒”。實際上,所謂“血脈覺醒”乃是一種“文化自覺”,其背后凸顯出來的乃是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當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費“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時候,他內心所蕩漾的自豪感與享受度,大概就是對“血脈覺醒”的最佳展現。但僅有“文化自覺”還是不夠的,自覺之后還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終會有“文化自立”。只有當我們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被全球認同的文化復興。實際上,歷史上的復古大都包含創新。歐洲文藝復興表面上是為了復古希臘羅馬的“古”,但創作出來的是文藝復興的“新”,唐宋的“古文運動”也是如此,所開啟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風。“新中式”看似是在復古,其實更是創新,它所實現的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轉化性創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傳統中國,而是力求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來復興其內在的“神”。在創新的過程中,抄襲成風、缺乏新意、東拼西湊的現象必然會出現,但這只是短期現象,可以通過規范產業的方式“開源節流”——開優質之源,節劣質之流,無需進行過于激越的文化批判。如今,到了“揚帆出海”的時代了,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種文化”。這一“送”與一“種”,其實有著本質差異,“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種文化”卻可以生生不息。所以,這一輪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種子。當然,現在本土只有“新中式”產業的集聚,卻沒有高品質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內蘊,因而在世界上難以爭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現狀。(摘編自劉悅笛《“新中式”: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復興》)材料二:海水江崖紋飾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影響廣泛滲透至繪畫、服飾、陶瓷等多個藝術領域,是我國傳統吉祥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簡潔線條形式呈現的圖案,象征著海洋的浩瀚與力量。隨著歷史的演進,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其圖案結構亦逐漸趨向復雜化。至漢代已成為服飾上的裝飾元素,在貴族與官員的服飾中,它不僅作為裝飾存在,更具有標識身份的功能。唐宋時期在服飾領域的應用達到了成熟階段,紋飾注重線條的流暢性與動態感,常與云紋、龍鳳紋等其他紋飾相結合,創造出層次分明、立體感顯著的裝飾效果。明清時期在宮廷服飾中的應用達到了頂峰,紋飾設計趨向規范化與程式化,細節處理更精細,色彩運用更豐富,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統紋飾風格。造型方面,圖案將海洋與山脈的元素融合,圖案底部由眾多斜向排列的曲線組成,被稱為“水腳”。水腳之上,波濤洶涌的海浪翻滾,山石矗立于波濤之中,周圍裝飾有祥云。海水江崖紋飾以對稱美學吸引人。色彩上,藍、白、金等高飽和色調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國傳統審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水江崖紋飾蘊含著深厚的象征意義。此圖案不僅象征著“福祿壽喜”,還蘊含著“一統天下”的深層寓意,在古代中國被廣泛應用于皇家服飾及宮廷器物。其波濤洶涌的形態,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堅不可摧。特別是在明清兩代,該紋飾成為皇帝龍袍上的標準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與水均為國家穩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紋飾常將山石、云紋等元素融合,構成了一幅江山穩固、國泰民安的圖景。時至當下,在新中式服裝設計領域,海水江崖紋飾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視覺符號,為設計師群體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創新空間。通過對傳統圖案進行現代詮釋與重塑,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裝設計中展現出獨特的視覺沖擊力。早在2014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中,各國領導人穿著的新中式服裝采用海水江崖紋飾圖案,該圖案經過簡化組合,引人注目。在米蘭時裝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現場,某女裝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裝的細節處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紋飾以及苗族的藍染工藝,實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不僅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韻味,也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個性化和時尚化的需求,進而促進了新中式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裝中的應用,使得產品從眾多服裝品牌中脫穎而出,增強了品牌的識別度和市場吸引力。展望未來,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飾設計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它將超越單純的圖案裝飾功能,轉化為一種文化象征和設計理念,引領新中式服飾設計的新趨勢。(摘編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紋在新中式服裝中的應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新中式”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在于流行的范圍從服飾領域向家居等生活領域的全方位延伸。B.青年人體驗“新中式”時,內心涌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這是一種“血脈覺醒”。C.海水江崖紋飾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簡潔線條呈現的圖案,發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紋等元素。D.海水江崖紋飾蘊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對江山穩固、國泰民安的政治圖景的向往。(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傳統中國,所以是否做到對傳統文化外在的“形”的復原并不重要。B.與“種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可見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風之舉。C.如果有自媒體聲稱在某漢代遺址中發現大量繡有海水江崖紋飾的平民服飾,這個消息大概率為真。D.海水江崖紋飾對稱穩重,色調飽和,符合中國傳統審美標準,這應該也是其長久流傳的一個原因。(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與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層到深層,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實質上是對中國“生活美學”的追求。B.材料一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對“新中式”流行過程中出現的抄襲等現象持理性的態度。C.材料二按照時間順序,著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紋飾內涵的不同,展開了多角度的對比闡述。D.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紋飾在當下的應用,體現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復古實則創新的觀點。(4)與傳統的海水江崖紋飾相比,新中式服裝中的海水江崖紋飾有哪些特征?請根據材料二簡要概括。(5)海水江崖紋飾在當今世界舞臺綻放了獨特的魅力,這對我們如何“種文化”有哪些啟示?請根據兩則材料簡要分析。(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香茗記喻永軍經湘河,去荊紫關,歇息在一個叫水溝的地方。老李說:“水溝產茶。”其實,確切地說,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溝發現的。那時正值春天,茶樹葉子很綠。一戶人家剛蓋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條甬道,兩邊用籬笆圍起做菜園。在麻雀和畫眉的叫聲里,山里空寂,幽靜,陽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認出用來扎成籬笆的是茶樹的枝條。她非常驚訝,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葉子,舉在陽光中,瞇著眼睛看。天空明凈,茶樹葉子綠得發亮。在1961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在水溝、在金師縣,人們對茶樹是沒有概念的。這個認出茶樹的姑娘姓張,是一所農林大學的畢業生,當時24歲,是金師縣的林木普查員。為了強調她的發現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權威論據的支撐。她從書上得到的知識是,茶樹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緯30度。而水溝這個地方的準確緯度是北緯31度。30年后,她通過自己的培育,將茶樹種植推至北緯33度,創造了奇跡,因此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成為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從認出茶樹的這天起,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在水溝發現的茶樹有十幾株。那時,在這種自我更新能力極強的植物面前,她覺得人應跟茶樹一樣不斷更新自己。她說,她想育茶,她想給這些野生茶樹一個舒適的家。年輕的夢想光輝閃耀,而實現夢想需要過程。即使茶樹培育成活,也跟后來的名茶香茗有很遠的距離。姑娘發現茶樹兩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麗而又輝煌。老李說:“茶樹的培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移栽,一種是直播。”培育基地選在金師縣一個叫捉馬溝的地方。這就是香茗的誕生。車程很長,窗外是丹江岸邊的一脈青山,我們的目的地是湖北那個丹江匯入漢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給一條江立傳。江的靈魂是岸邊的人。所以關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講的,是他從相關資料中找到的。老李說,從她手指間的那片樹葉,到一個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誕生,她花了60年時間。“60年。”老李比畫了一個手勢。但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成功,就是茶樹的移栽。老李說:“茶樹很有個性,此處的移栽沒有成活一株。”得出這個結論,她花了4年時間。她換了一種思路,在漢水之濱的著名茶區購買了茶種,開始直播育苗。我說:“育苗也沒有成功?”老李笑著說:“咋沒有成功?”我說:“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簡單了。”茶樹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關。這里的山地成“雞窩狀”“條帶狀”分布,土壤成分復雜,最初點種的2.7萬畝苗子,出苗封育,歷經一個冬天后,只有5000畝成活。又過了一個冬天,成活得更少。后來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結論。6年后,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后來,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有了自己的茶園。再后來,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掉茶園,毀林種地。再后來,就有了金師產的香茗茶,名揚天下,香飄千里。再后來有了金師白茶、紅茶、茯茶、仙茗茶系。2021年初秋,我們去金師縣城采訪由“茶樹奶奶”變為“茶葉奶奶”的張姑娘。等候的間隙,恰是雨后初晴,我們去了城東的妙語茶山。妙語茶山的山頂建有一個觀景臺,兩層,上面一層是全開放式的,四周設有圍欄。觀景臺上陳設簡約,以茶為主題,招待客人的果盤里有當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種剛上市的車厘子,車厘子溫潤如玉。這應該是當下金師人生活的一個縮影,極具魅力。在她家客廳里落座,茶幾上是幾杯剛沏好的金師香茗、一盤周至的紅心獼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氣里氤氳。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她的孫女坐在她的旁邊,長發綰起,聚精會神地聽奶奶講話。60年前,在水溝發現那片讓她糾結又欣慰的茶樹葉子時,她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神采奕奕,充滿朝氣。她說,她最初的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她是金師茶葉研究所所長,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月領取固定的退休金。從家里出來,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師縣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誰也認不出她。她說,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樹。那些得來不易的茶樹呀!人得吃飯。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顧不上茶。制茶、營銷她是慢慢學的,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學習中逐漸引入的。金師是塊福地寶地呀!三代金師茶人的努力讓金師有了22萬畝茶山,每年茶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超4億元。他們終于讓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她說:“你去金師的鄉間人家,主人第一時間給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師香茗。那是金師自己的茶,雨露滋潤,長于山中,成于人心。”她說茶園還在研究推出新品種。她是金師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創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1961年,金師縣的人們對茶樹還缺乏認知,而張姑娘卻憑借專業知識敏銳地認出了茶樹枝條,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B.茶樹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緯30度,而水溝位于北緯31度,這里緯度信息的差異,暗示了張姑娘培育茶樹的難度。C.文中“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一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張姑娘與水溝、茶樹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D.作為林木普查員,張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樹北移的,但“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折騰”一詞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簡潔明了,湘河、荊紫關和水溝的地點轉換,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B.作者寫人注重“畫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一處,表現了張姑娘終身專注于研究的純粹。C.在敘述香茗誕生過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對話,既襯托了張姑娘的形象,又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D.結尾部分交代張姑娘的職務、籍貫和出生時間等信息,這些插敘能讓讀者對她的事跡有更全面的了解。(3)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張姑娘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請結合文本加以概括。(4)文章多次出現時間節點,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請分析這樣寫的作用。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題,22分)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贊曰:久矣夷狄之為患也!故自漢興,忠言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于廟堂之上乎?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昔和親之論,發于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后時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加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嘆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陽之北九百余里……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黎庶亡干戈之役。是故圣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蓋圣王制御之常道也。(節選自班固《漢書?匈奴傳》)材料二: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嗚呼!安所得亡國之言而稱之邪!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強者也,其猝強者,則又其將衰而無容懼者也。劉淵之鷙,不再世而即絕,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惟其驟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積薪之下日吞其儔類浸以熒熒而中國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廣,人浸眾,戰數勝,膽已張,遂一發而不可遏。趙充國藉藉稱夙將,而曰:“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于漢便。”[注]此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金之禍本也。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復出兵,韙矣哉!(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四)【注】公元前78年,匈奴派兵攻打烏桓,大將軍霍光想趁機出兵匈奴,曾分別向趙充國和范明友詢問意見。(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若夫A若爝B火在積薪C之下D日吞其儔E類F浸以G熒熒H而中國不知(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贊,紀傳體史書篇末的評論性文字,“贊曰”與《史記》“太史公曰”作用類似。B.從,跟從,與《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字意思相同。C.則,表判斷,與《種樹郭橐駝傳》“他植者則不然”中的“則”字用法不相同。D.覆,反、反而,與《蘇武傳》“置煴火,覆武其上”中的“覆”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班固認為,漢朝臣子針對匈奴之患提出的建議,都只看到了一時的利害,沒有探究匈奴為患的始末。B.漢高祖聽從劉敬建議與匈奴和親,文帝則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變與國家實力強弱的變化相關。C.武帝征伐匈奴雖有收獲,但人馬損失與匈奴差不多,雖然獲得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但也放棄了一些土地。D.材料二采用了事例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手法,針對“夷狄相攻,中國之利”的說法展開分析。(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②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惟其驟起也。(5)兩則材料對于解決夷狄之患的主張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題,9分)4.(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各題。墨竹梅堯臣許有盧娘能畫竹,重抹細拖神且速。如將石上蕭蕭枝,生向筆間天意足。戰葉斜尖點映間,透勢虛黍斷還續。粉節中心豈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題畫竹鄭燮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梅詩先介紹畫家及她的作畫特點,然后對畫作的整體以及細節處進行賞析,描寫有層次感。B.鄭詩前兩句濃縮詩人多年的畫竹經驗,即長期實踐、勤練苦思,這也是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C.從詩歌的標題和內容可知,雖然都是題畫詩,但兩詩的寫作目的和藝術見解并不完全相同。D.兩首詩都運用了敘述、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細致生動地刻畫了竹子的神韻,畫面感強。(2)如何理解兩首詩中“生”的內涵?請結合詩句分別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今年夏天,小武去西安旅游,站在阿房宮遺址前,遙想當年宮殿占地廣闊、遮天蔽日的氣勢,他不禁吟誦出《阿房宮賦》中的“,”兩句。(2)“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匆匆而逝的韶華,令文人墨客愁腸百結,李白就曾在《將進酒》中發出類似的慨嘆:“,。”(3)在古詩文中,作者常用擬人手法賦予“云”這一意象豐富的情感,如“,”。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題,18分)6.(18分)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帶領民眾開山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等一系列精妙絕倫的工程。自此,從遙遠的雪山奔騰咆哮而下的岷江水,甲,再也不是一匹(A)的野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廣袤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如今,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都江堰成了游客們的“網紅打卡點”、學生們的“研學課堂”。據2024年11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說,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還有內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籠、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竹席、卵石、黃泥等筑成的臨時圍堰……這種平日難得一見的景觀,原來是都江堰為確保工程功能持續有效而進行的“歲修”。每逢冬春農閑之時,岷江水位下降,有利于修筑臨時圍堰。為降低成本,堰工們就地取材,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對都江堰內江總干渠進行“體檢”和“治療”。每年一次,故稱之為“歲修”。歲修自宋以來傳承了數百年,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2280余年依然發揮重要作用。“深淘灘,低作堰”是歲修的要領。①“深淘灘”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到預先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的深度;③而“低作堰”是指修整飛沙堰時堰頂宜低,④便于排洪排沙,⑤達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⑥古人對水流規律的精準把握體現了這六字治水真言。到清明時節,為慶祝歲修完成,祈求(B)、生活富足,同時也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乙。經過歷史沉淀的“清明放水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海內外朋友已經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趁“放水節”品讀青山古堰的時代畫卷。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也很國際。(1)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2)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改變原意。(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下列選項中的加點詞,與最后一段中“巴蜀”一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這家餐廳的裝修非常文藝,墻上掛滿了復古的畫作。B.這個連長太軍閥了,年紀不大,但脾氣不小。C.他這個人比電線桿子還電線桿子。D.他一邊喝茶,一邊百度著今天的新聞。(5)小武在十一月完成了都江堰研學之旅,準備擬寫一份研學報告。以上文段是他收集到的資料,請據此為他寫一段提要,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110字。四、寫作(60分)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Ⅱ中提到,人應跟茶樹一樣不斷更新自己。在當下,青年更應不斷更新自己。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調研試卷(2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近些年來,“新中式”的流行,成為令人矚目的現象。從表面上看,這種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馬面裙、宋錦外套、香云紗襯衫等風靡本土,并逐步遠銷海外。而且,在服飾流行之外,這種熱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飲食、旅行等生活領域,無論是“圍爐煮茶”還是“國風攝影”都已成為被追捧的對象。但從深層觀之,“新中式”在當代盛行,顯現出的是中國“生活美學”的復興,因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單純為了實用,而是有著對美的追求。“新中式”的走紅,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血脈覺醒”。實際上,所謂“血脈覺醒”乃是一種“文化自覺”,其背后凸顯出來的乃是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當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費“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時候,他內心所蕩漾的自豪感與享受度,大概就是對“血脈覺醒”的最佳展現。但僅有“文化自覺”還是不夠的,自覺之后還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終會有“文化自立”。只有當我們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被全球認同的文化復興。實際上,歷史上的復古大都包含創新。歐洲文藝復興表面上是為了復古希臘羅馬的“古”,但創作出來的是文藝復興的“新”,唐宋的“古文運動”也是如此,所開啟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風。“新中式”看似是在復古,其實更是創新,它所實現的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轉化性創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傳統中國,而是力求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來復興其內在的“神”。在創新的過程中,抄襲成風、缺乏新意、東拼西湊的現象必然會出現,但這只是短期現象,可以通過規范產業的方式“開源節流”——開優質之源,節劣質之流,無需進行過于激越的文化批判。如今,到了“揚帆出海”的時代了,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種文化”。這一“送”與一“種”,其實有著本質差異,“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種文化”卻可以生生不息。所以,這一輪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種子。當然,現在本土只有“新中式”產業的集聚,卻沒有高品質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內蘊,因而在世界上難以爭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現狀。(摘編自劉悅笛《“新中式”: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復興》)材料二:海水江崖紋飾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影響廣泛滲透至繪畫、服飾、陶瓷等多個藝術領域,是我國傳統吉祥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簡潔線條形式呈現的圖案,象征著海洋的浩瀚與力量。隨著歷史的演進,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其圖案結構亦逐漸趨向復雜化。至漢代已成為服飾上的裝飾元素,在貴族與官員的服飾中,它不僅作為裝飾存在,更具有標識身份的功能。唐宋時期在服飾領域的應用達到了成熟階段,紋飾注重線條的流暢性與動態感,常與云紋、龍鳳紋等其他紋飾相結合,創造出層次分明、立體感顯著的裝飾效果。明清時期在宮廷服飾中的應用達到了頂峰,紋飾設計趨向規范化與程式化,細節處理更精細,色彩運用更豐富,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統紋飾風格。造型方面,圖案將海洋與山脈的元素融合,圖案底部由眾多斜向排列的曲線組成,被稱為“水腳”。水腳之上,波濤洶涌的海浪翻滾,山石矗立于波濤之中,周圍裝飾有祥云。海水江崖紋飾以對稱美學吸引人。色彩上,藍、白、金等高飽和色調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國傳統審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水江崖紋飾蘊含著深厚的象征意義。此圖案不僅象征著“福祿壽喜”,還蘊含著“一統天下”的深層寓意,在古代中國被廣泛應用于皇家服飾及宮廷器物。其波濤洶涌的形態,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堅不可摧。特別是在明清兩代,該紋飾成為皇帝龍袍上的標準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與水均為國家穩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紋飾常將山石、云紋等元素融合,構成了一幅江山穩固、國泰民安的圖景。時至當下,在新中式服裝設計領域,海水江崖紋飾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視覺符號,為設計師群體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創新空間。通過對傳統圖案進行現代詮釋與重塑,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裝設計中展現出獨特的視覺沖擊力。早在2014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中,各國領導人穿著的新中式服裝采用海水江崖紋飾圖案,該圖案經過簡化組合,引人注目。在米蘭時裝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現場,某女裝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裝的細節處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紋飾以及苗族的藍染工藝,實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不僅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韻味,也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個性化和時尚化的需求,進而促進了新中式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裝中的應用,使得產品從眾多服裝品牌中脫穎而出,增強了品牌的識別度和市場吸引力。展望未來,海水江崖紋飾在新中式服飾設計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它將超越單純的圖案裝飾功能,轉化為一種文化象征和設計理念,引領新中式服飾設計的新趨勢。(摘編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紋在新中式服裝中的應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新中式”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在于流行的范圍從服飾領域向家居等生活領域的全方位延伸。B.青年人體驗“新中式”時,內心涌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這是一種“血脈覺醒”。C.海水江崖紋飾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簡潔線條呈現的圖案,發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紋等元素。D.海水江崖紋飾蘊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對江山穩固、國泰民安的政治圖景的向往。(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D)A.“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傳統中國,所以是否做到對傳統文化外在的“形”的復原并不重要。B.與“種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可見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風之舉。C.如果有自媒體聲稱在某漢代遺址中發現大量繡有海水江崖紋飾的平民服飾,這個消息大概率為真。D.海水江崖紋飾對稱穩重,色調飽和,符合中國傳統審美標準,這應該也是其長久流傳的一個原因。(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與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層到深層,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實質上是對中國“生活美學”的追求。B.材料一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對“新中式”流行過程中出現的抄襲等現象持理性的態度。C.材料二按照時間順序,著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紋飾內涵的不同,展開了多角度的對比闡述。D.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紋飾在當下的應用,體現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復古實則創新的觀點。(4)與傳統的海水江崖紋飾相比,新中式服裝中的海水江崖紋飾有哪些特征?請根據材料二簡要概括。(5)海水江崖紋飾在當今世界舞臺綻放了獨特的魅力,這對我們如何“種文化”有哪些啟示?請根據兩則材料簡要分析。【解答】(1)A.“最大特點,在于流行的范圍從服飾領域向家居等生活領域的全方位延伸”錯誤。根據材料一“這種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馬面裙、宋錦外套、香云紗襯衫等風靡本土,并逐步遠銷海外。而且,在服飾流行之外,這種熱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飲食、旅行等生活領域,無論是‘圍爐煮茶’還是‘國風攝影’都已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可知,“新中式”中國潮的特點是新中式商品風靡本土、遠銷海外,并向從服裝領域向生活領域延伸。故選:A。(2)A.“是否做到對傳統文化外在的‘形’的復原并不重要”錯誤。根據材料一“‘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傳統中國,而是力求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來復興其內在的‘神’”可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是“神”的載體,通過外在的“形”才能復興內在的“神”。B.“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風之舉”錯誤。根據材料一“這一‘送’與一‘種’,其實有著本質差異,‘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種文化’卻可以生生不息。所以,這一輪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種子”可知,“送文化”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但因缺乏內蘊而難以讓文化在海外扎根。C.“在某漢代遺址中發現大量繡有海水江崖紋飾的平民服飾,這個消息大概率為真”錯誤。根據材料二“至漢代已成為服飾上的裝飾元素,在貴族與官員的服飾中,它不僅作為裝飾存在,更具有標識身份的功能”可知,漢代時,海水江崖紋飾并沒有用于平民服飾。故選:D。(3)C.“展開了多角度的對比闡述”錯誤。材料二前三段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海水江崖紋的起源、發展、造型特點、象征意義,第四段說明了該紋飾在當下服裝設計領域的創新應用,并沒有對海水江崖紋的古今內涵進行對比。故選:C。(4)①根據材料二第一段中海水江崖紋從上古到明清的起源、發展過程,以及象征意義可知,古代的海水江崖紋是貴族的紋飾,象征著皇權;而現在卻成為大眾化的普通紋飾,不再是皇權的象征。②根據“早在2014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中,各國領導人穿著的新中式服裝采用海水江崖紋飾圖案,該圖案經過簡化組合,引人注目”可知,運用在新中式服飾上的海水江崖紋圖案靈活,是通過簡化、融合等方式重塑的圖案。③根據“在米蘭時裝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現場,某女裝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裝的細節處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紋飾以及苗族的藍染工藝,實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可知,新中式服裝在制作海水江崖紋飾時,工藝多元,實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④根據“這種結合不僅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韻味,也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個性化和時尚化的需求,進而促進了新中式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可知,新中式服裝設計中的海水江崖紋,其在審美上符合年輕人的需求,趨向個性化和時尚化。(5)①根據材料一“但僅有‘文化自覺’還是不夠的,自覺之后還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終會有‘文化自立’。只有當我們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被全球認同的文化復興”可知,首先我們要在態度上要有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立。②根據材料一“現在本土只有‘新中式’產業的集聚,卻沒有高品質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內蘊,因而在世界上難以爭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現狀”可知,我們應該甄選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識別度的優質載體,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③根據材料二可知,新中式服裝中在應用“海水江崖紋”時簡化了設計,融入了現代工藝,趨向個性化和時尚化,賦予其新的內涵,通過這一成功案例可知,應該自主創新,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與重塑,豐富文化內涵。答案:(1)A(2)D(3)C(4)①成為大眾化的普通紋飾,不再是皇權的象征。②圖案靈活,通過簡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圖案。③工藝多元,實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④審美上趨向個性化和時尚化。(5)①態度上要有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立。②甄選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識別度的優質載體,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③自主創新,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與重塑,豐富文化內涵。(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香茗記喻永軍經湘河,去荊紫關,歇息在一個叫水溝的地方。老李說:“水溝產茶。”其實,確切地說,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溝發現的。那時正值春天,茶樹葉子很綠。一戶人家剛蓋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條甬道,兩邊用籬笆圍起做菜園。在麻雀和畫眉的叫聲里,山里空寂,幽靜,陽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認出用來扎成籬笆的是茶樹的枝條。她非常驚訝,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葉子,舉在陽光中,瞇著眼睛看。天空明凈,茶樹葉子綠得發亮。在1961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在水溝、在金師縣,人們對茶樹是沒有概念的。這個認出茶樹的姑娘姓張,是一所農林大學的畢業生,當時24歲,是金師縣的林木普查員。為了強調她的發現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權威論據的支撐。她從書上得到的知識是,茶樹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緯30度。而水溝這個地方的準確緯度是北緯31度。30年后,她通過自己的培育,將茶樹種植推至北緯33度,創造了奇跡,因此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成為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從認出茶樹的這天起,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在水溝發現的茶樹有十幾株。那時,在這種自我更新能力極強的植物面前,她覺得人應跟茶樹一樣不斷更新自己。她說,她想育茶,她想給這些野生茶樹一個舒適的家。年輕的夢想光輝閃耀,而實現夢想需要過程。即使茶樹培育成活,也跟后來的名茶香茗有很遠的距離。姑娘發現茶樹兩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麗而又輝煌。老李說:“茶樹的培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移栽,一種是直播。”培育基地選在金師縣一個叫捉馬溝的地方。這就是香茗的誕生。車程很長,窗外是丹江岸邊的一脈青山,我們的目的地是湖北那個丹江匯入漢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給一條江立傳。江的靈魂是岸邊的人。所以關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講的,是他從相關資料中找到的。老李說,從她手指間的那片樹葉,到一個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誕生,她花了60年時間。“60年。”老李比畫了一個手勢。但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成功,就是茶樹的移栽。老李說:“茶樹很有個性,此處的移栽沒有成活一株。”得出這個結論,她花了4年時間。她換了一種思路,在漢水之濱的著名茶區購買了茶種,開始直播育苗。我說:“育苗也沒有成功?”老李笑著說:“咋沒有成功?”我說:“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簡單了。”茶樹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關。這里的山地成“雞窩狀”“條帶狀”分布,土壤成分復雜,最初點種的2.7萬畝苗子,出苗封育,歷經一個冬天后,只有5000畝成活。又過了一個冬天,成活得更少。后來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結論。6年后,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后來,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有了自己的茶園。再后來,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掉茶園,毀林種地。再后來,就有了金師產的香茗茶,名揚天下,香飄千里。再后來有了金師白茶、紅茶、茯茶、仙茗茶系。2021年初秋,我們去金師縣城采訪由“茶樹奶奶”變為“茶葉奶奶”的張姑娘。等候的間隙,恰是雨后初晴,我們去了城東的妙語茶山。妙語茶山的山頂建有一個觀景臺,兩層,上面一層是全開放式的,四周設有圍欄。觀景臺上陳設簡約,以茶為主題,招待客人的果盤里有當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種剛上市的車厘子,車厘子溫潤如玉。這應該是當下金師人生活的一個縮影,極具魅力。在她家客廳里落座,茶幾上是幾杯剛沏好的金師香茗、一盤周至的紅心獼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氣里氤氳。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她的孫女坐在她的旁邊,長發綰起,聚精會神地聽奶奶講話。60年前,在水溝發現那片讓她糾結又欣慰的茶樹葉子時,她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神采奕奕,充滿朝氣。她說,她最初的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她是金師茶葉研究所所長,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月領取固定的退休金。從家里出來,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師縣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誰也認不出她。她說,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樹。那些得來不易的茶樹呀!人得吃飯。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顧不上茶。制茶、營銷她是慢慢學的,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學習中逐漸引入的。金師是塊福地寶地呀!三代金師茶人的努力讓金師有了22萬畝茶山,每年茶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超4億元。他們終于讓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她說:“你去金師的鄉間人家,主人第一時間給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師香茗。那是金師自己的茶,雨露滋潤,長于山中,成于人心。”她說茶園還在研究推出新品種。她是金師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創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在1961年,金師縣的人們對茶樹還缺乏認知,而張姑娘卻憑借專業知識敏銳地認出了茶樹枝條,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B.茶樹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緯30度,而水溝位于北緯31度,這里緯度信息的差異,暗示了張姑娘培育茶樹的難度。C.文中“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一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張姑娘與水溝、茶樹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D.作為林木普查員,張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樹北移的,但“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折騰”一詞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文章開篇簡潔明了,湘河、荊紫關和水溝的地點轉換,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B.作者寫人注重“畫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一處,表現了張姑娘終身專注于研究的純粹。C.在敘述香茗誕生過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對話,既襯托了張姑娘的形象,又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D.結尾部分交代張姑娘的職務、籍貫和出生時間等信息,這些插敘能讓讀者對她的事跡有更全面的了解。(3)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張姑娘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請結合文本加以概括。(4)文章多次出現時間節點,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請分析這樣寫的作用。【解答】(1)D.“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錯誤。文中“她說,她最初的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這里的“折騰”并非是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從全文來看,她雖然最初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但發現茶樹后全身心投入到茶樹的培育、推廣等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讓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折騰”體現的是她為茶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以及她對茶事業的執著和熱愛。故選D。(2)D.“插敘”錯誤。結尾部分“她是金師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創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這些關于張姑娘的職務、籍貫和出生時間等信息是對她的基本情況的補充說明,并不是插敘。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的敘述方法,而這里并沒有中斷敘述線索,只是在結尾完善對人物的介紹。故選D。(3)①由“這個認出茶樹的姑娘姓張,是一所農林大學的畢業生……又過了一個冬天,成活得更少。后來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結論”可知,張姑娘憑借專業知識發現茶樹后,致力于研究茶樹的培育,克服了茶樹分布緯度等困難,進行土壤普查,不斷嘗試,最終成功培育茶樹,為茶走進普通人生活奠定了基礎。從“后來,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有了自己的茶園”可知,張姑娘努力推廣茶樹種植,讓金師鄉間30萬人參與到種茶中來,使茶園得以廣泛分布,從而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茶,促進了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②從“后來,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有了自己的茶園”可知,張姑娘努力推廣茶樹種植,讓金師鄉間30萬人參與到種茶中來,使茶園得以廣泛分布,從而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茶,促進了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③依據“制茶、營銷她是慢慢學的,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學習中逐漸引入的。金師是塊福地寶地呀!三代金師茶人的努力讓金師有了22萬畝茶山,每年茶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超4億元。他們終于讓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可知,張姑娘不僅研究茶樹培育和種植,還學習制茶和營銷,通過這些努力,讓金師的茶產業不斷發展,創造了經濟效益,使茶真正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④由“她說茶園還在研究推出新品種”可知,張姑娘注重茶產業的持續發展,不斷研究推出新品種,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了茶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普及。⑤從“制茶、營銷她是慢慢學的,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學習中逐漸引入的”可知,張姑娘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引入了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豐富了茶的內涵,讓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成為了一種文化,從而更好地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4)①由“在1961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在水溝、在金師縣,人們對茶樹是沒有概念的。這個認出茶樹的姑娘姓張,是一所農林大學的畢業生,當時24歲,是金師縣的林木普查員”“30年后,她通過自己的培育,將茶樹種植推至北緯33度,創造了奇跡,因此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成為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老李說,從她手指間的那片樹葉,到一個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誕生,她花了60年時間”等內容可知,文章通過“1961年”張姑娘發現茶樹,“30年后”取得培育成果,“60年”香茗品牌誕生等關鍵時間節點,清晰地展現了香茗茶從被發現到培育成功再到品牌誕生的發展歷程,使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整個過程,敘事脈絡清晰明了。②從“老李說,從她手指間的那片樹葉,到一個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誕生,她花了60年時間”“茶樹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關。這里的山地成‘雞窩狀’‘條帶狀’分布,土壤成分復雜,最初點種的2.7萬畝苗子,出苗封育,歷經一個冬天后,只有5000畝成活。又過了一個冬天,成活得更少。后來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結論。6年后,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等內容可知,多次強調時間,如培育茶樹花費多年,從發現茶樹到品牌誕生用了60年等,體現了茶樹培育過程的漫長和艱難。同時,也反映出香茗茶產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的成就。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張姑娘一直堅持,突出了她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品質。③從“在1961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在水溝、在金師縣,人們對茶樹是沒有概念的”到“2021年初秋,我們去金師縣城采訪由‘茶樹奶奶’變為‘茶葉奶奶’的張姑娘”等時間節點可知,這些時間跨度較大,從1961年到2021年,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張姑娘的努力和香茗茶產業的發展都有著不同的情況,這種時間的變化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同時也讓故事更具感染力,讓讀者更能體會到張姑娘的奉獻和香茗茶產業發展的意義。答案:(1)D(2)D(3)①研究培育茶樹。②推廣種植茶樹。③學習制茶與營銷。④不斷推出新品種。⑤引入茶文化。(4)①以關鍵事件的時間節點串聯起香茗茶發展的歷程,使文章敘事脈絡清晰。②多次強調時間,體現了茶樹培育過程的漫長,也反映出香茗茶產業發展的艱辛與成就,突出了張姑娘堅持不懈的品質。③時間節點的設置也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題,22分)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贊曰:久矣夷狄之為患也!故自漢興,忠言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于廟堂之上乎?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昔和親之論,發于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后時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加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嘆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陽之北九百余里……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黎庶亡干戈之役。是故圣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蓋圣王制御之常道也。(節選自班固《漢書?匈奴傳》)材料二: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嗚呼!安所得亡國之言而稱之邪!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強者也,其猝強者,則又其將衰而無容懼者也。劉淵之鷙,不再世而即絕,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惟其驟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積薪之下日吞其儔類浸以熒熒而中國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廣,人浸眾,戰數勝,膽已張,遂一發而不可遏。趙充國藉藉稱夙將,而曰:“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于漢便。”[注]此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金之禍本也。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復出兵,韙矣哉!(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四)【注】公元前78年,匈奴派兵攻打烏桓,大將軍霍光想趁機出兵匈奴,曾分別向趙充國和范明友詢問意見。(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若夫A若爝B火在積薪C之下D日吞其儔E類F浸以G熒熒H而中國不知(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贊,紀傳體史書篇末的評論性文字,“贊曰”與《史記》“太史公曰”作用類似。B.從,跟從,與《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字意思相同。C.則,表判斷,與《種樹郭橐駝傳》“他植者則不然”中的“則”字用法不相同。D.覆,反、反而,與《蘇武傳》“置煴火,覆武其上”中的“覆”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班固認為,漢朝臣子針對匈奴之患提出的建議,都只看到了一時的利害,沒有探究匈奴為患的始末。B.漢高祖聽從劉敬建議與匈奴和親,文帝則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變與國家實力強弱的變化相關。C.武帝征伐匈奴雖有收獲,但人馬損失與匈奴差不多,雖然獲得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但也放棄了一些土地。D.材料二采用了事例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手法,針對“夷狄相攻,中國之利”的說法展開分析。(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②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惟其驟起也。(5)兩則材料對于解決夷狄之患的主張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解答】(1)“在……下”為固定結構,中間不可斷開,其后斷句;“其儔類”為“吞”的賓語,其后斷句;“而”為連詞,連接的是兩個句子,表轉折,其前斷句。故在DFH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至于有些外族就好像小火苗處在柴堆之下,一天天吞并著周邊的同類,漸漸地火勢變得光亮旺盛起來,然而中原王朝卻不知道這種情況。故選:DFH。(2)B.“從,跟從”錯。率領六郡清白人家的有才能和勇力的人。從:使……跟從,率領/劉邦第二天早上率領一百多人馬拜見項羽。?從:使……跟從,率領。故選:B。(3)B.“文帝則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有誤,根據材料一“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可知,文帝仍然使用和親之策。故選:B。(4)①妻:把女子嫁給(某人);賂:財物;數:多次。句子翻譯為:把漢朝女子嫁給單于,增加送給匈奴的財物,匈奴多次違背盟約,邊境多次遭受匈奴侵害。②兇:兇惡殘暴;驟:迅速。句子翻譯為:元昊兇惡殘暴,占據了寧夏地區卻不敢越過環慶的關塞,就是因為他們是迅速興起的緣故啊。(5)材料一,根據原文“是故圣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蓋圣王制御之常道也”可知材料一的主張:不與夷狄訂立和親盟約,不主動(一味的)對他們進行攻伐(或者“夷狄來犯就抗擊他們,夷狄離去就防備守衛”)。材料二,根據原文“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于漢便”“此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金之禍本也。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復出兵,韙矣哉”可知材料二的主張:夷狄相攻之時,不能坐看夷狄強大,應該積極使用武力攻伐。答案:(1)DFH(2)B(3)B(4)①把漢朝女子嫁給單于,增加送給匈奴的財物,匈奴多次違背盟約,邊境多次遭受匈奴侵害。②元昊兇惡殘暴,占據了寧夏地區卻不敢越過環慶的關塞,就是因為他們是迅速興起的緣故啊。(5)①材料一主張:不與夷狄訂立和親盟約,不主動(一味的)對他們進行攻伐(或者“夷狄來犯就抗擊他們,夷狄離去就防備守衛”)。②材料二主張:夷狄相攻之時,不能坐看夷狄強大,應該積極使用武力攻伐。譯文參考:材料一:作者評論說:夷狄為患的由來已經很久了!所以自從漢朝興起,忠誠善謀的臣子何曾不在朝廷上運籌帷幄、相互爭論呢?每個人都持有自己的觀點,有同有異,但總結他們觀點的要領,概括歸屬于兩類罷了。士大夫中的儒者講求和親政策,披甲戴盔的武士則主張出征討伐,他們都只看到了一時的利害,而沒有探究匈奴為患的始末。從前和親的主張,是由劉敬提出的。那個時候,天下剛剛平定,又新近遭受平城之圍的災難,所以當時的統治者聽從了他的建議,約定和匈奴訂下了和親的政策,贈送單于財物,希望以此使邊境使邊境安寧。孝惠帝、高后時期遵循和親而不違背,但是匈奴的侵擾掠奪并沒有因此減少停止,單于反而更加驕橫傲慢。到了孝文帝的時候,與匈奴開通邊境市場,把漢朝女子嫁給單于,增加送給匈奴的財物,匈奴卻多次違背盟約,邊境多次遭受匈奴得侵害。因此文帝統治中期,他就親自穿上軍裝,親自駕馭戰馬,率領六郡清白人家的有才能和勇力的人,在上林苑中騎馬射箭,聚集天下的精兵,駐扎在廣武,拜訪馮唐向他咨詢,與他討論將帥,感慨嘆息,思念古代的名臣,這就是和親沒有益處,已經是很明顯的證驗了。在孝武帝時期,征伐匈奴雖然在俘獲人馬上有所收獲,但漢朝士兵和戰馬的死亡損失也大致相當;雖然開辟了黃河以南的土地,建立了朔方郡,但也放棄了造陽以北九百多里的土地。到了孝宣帝時期,繼承了武帝奮勇抗擊的余威,審時度勢采取適宜的措施,用威嚴和恩德覆蓋他們,這樣之后單于叩頭臣服,派遣兒子入朝侍奉,三代都稱藩臣,服從歸順漢朝。這時,邊境的城邑很晚才關閉,百姓沒有戰爭的徭役了。所以圣明的君王不與夷狄訂立盟約,不主動對他們進行攻伐;如果與他們訂立盟約就會耗費財物而被欺騙,對他們進行攻伐就會使軍隊疲勞而招來敵寇。他們來犯就懲罰抵御他們,他們離去就防備守衛,這大概就是圣明的君主控制抵御夷狄的基本方法。(節選自班固《漢書?匈奴傳》)材料二:進獻謀略的人說:“外族之間相互攻伐,是對中原王朝有利的。”唉!他們是從哪里得來這種亡國的言論并去稱贊宣揚它呀!匈奴冒頓單于如果不消滅東胡,就不敢侵犯漢朝;蒙古如果不消滅金國,就不敢滅亡宋朝。外族并不是能夠突然就強大起來的,那些突然強大起來的外族,就應該又將會走向衰落因而是不值得懼怕的。劉淵兇猛殘忍,然而他的漢國不過兩代就斷絕滅亡了;元昊兇惡殘暴,占據了寧夏地區卻不敢越過環慶的關塞,就是因為他們是迅速興起的緣故啊。至于有些外族就好像小火苗處在柴堆之下,一天天吞并著周邊的同類,漸漸地火勢變得光亮旺盛起來,然而中原王朝卻不知道這種情況。如果有人知道了,反而自我安慰說:這是對我們有利的事。于是外族的地盤漸漸擴大,人口漸漸增多,作戰屢次獲勝,膽量已經變得囂張,一旦發動進攻就無法阻止他們了。趙充國向來是被人稱贊的顯赫聞名的老將,然而他卻說:“烏桓多次侵犯邊塞,匈奴去攻擊它,這對漢朝有利。”霍光聽從范明友的建議,派他率兵追擊匈奴,趁著有利時機去攻擊烏桓,匈奴因此長久地感到擔憂,不能再出兵了,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呀!(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四)(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題,9分)4.(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各題。墨竹梅堯臣許有盧娘能畫竹,重抹細拖神且速。如將石上蕭蕭枝,生向筆間天意足。戰葉斜尖點映間,透勢虛黍斷還續。粉節中心豈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題畫竹鄭燮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梅詩先介紹畫家及她的作畫特點,然后對畫作的整體以及細節處進行賞析,描寫有層次感。B.鄭詩前兩句濃縮詩人多年的畫竹經驗,即長期實踐、勤練苦思,這也是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C.從詩歌的標題和內容可知,雖然都是題畫詩,但兩詩的寫作目的和藝術見解并不完全相同。D.兩首詩都運用了敘述、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細致生動地刻畫了竹子的神韻,畫面感強。(2)如何理解兩首詩中“生”的內涵?請結合詩句分別加以分析。【解答】(1)D.“兩首詩……細致生動地刻畫了竹子的神韻,畫面感強”錯誤;鄭詩并未以細膩的筆觸“細致生動地刻畫竹子的神韻”,而是著重于刻畫“畫竹”的整個創作過程以及其中蘊含的規律。故選D。(2)梅堯臣《墨竹》中的“生”:在詩句“如將石上蕭蕭枝,生向筆間天意足”中,“生”為“生長,長出”,用來形容畫中竹子仿佛是從石頭上生長出來的樣子,充滿了生機與自然之態。這里的“生”強調的是繪畫作品中竹子形態的自然真實性和生命力的表現,即通過藝術家的技藝使得畫面中的竹子看起來像是自然生長的一樣,具有強烈的動態感和生命氣息,表達了對盧娘高超畫藝的贊美。鄭燮《題畫竹》中的“生”:在詩句“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中,“生”為“活的,有生機的”,指的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一種狀態或境界。這里“生”并不是指植物的生命力,而是指一種未經過多修飾、保持原始樸素的狀態。“畫到生時是熟時”意味著當畫家能夠摒棄繁瑣的技法和形式,回歸到最純粹的藝術表達時,才真正達到了藝術上的成熟與精通。這里的“生”可以理解為一種返璞歸真的創作態度,追求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藝術風格。答案:(1)D(2)①梅詩中的“生”,為“生長,長出”,指石上搖曳的竹枝在盧娘筆下生長出來,富有活力生機,流露天然之趣,表達了對盧娘高超畫藝的贊美;②鄭詩中的“生”,為“活的,有生機的”,指畫出竹子的生機活力,才算技藝純熟,闡述了自己的審美追求(繪畫理想、藝術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今年夏天,小武去西安旅游,站在阿房宮遺址前,遙想當年宮殿占地廣闊、遮天蔽日的氣勢,他不禁吟誦出《阿房宮賦》中的“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2)“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匆匆而逝的韶華,令文人墨客愁腸百結,李白就曾在《將進酒》中發出類似的慨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3)在古詩文中,作者常用擬人手法賦予“云”這一意象豐富的情感,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解答】故答案為:(1)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重點字:覆)(2)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重點字:堂)(3)①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②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③纖云弄巧飛星傳恨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⑤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重點字:岫)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題,18分)6.(18分)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帶領民眾開山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等一系列精妙絕倫的工程。自此,從遙遠的雪山奔騰咆哮而下的岷江水,甲,再也不是一匹(A)的野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廣袤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如今,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都江堰成了游客們的“網紅打卡點”、學生們的“研學課堂”。據2024年11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說,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還有內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籠、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竹席、卵石、黃泥等筑成的臨時圍堰……這種平日難得一見的景觀,原來是都江堰為確保工程功能持續有效而進行的“歲修”。每逢冬春農閑之時,岷江水位下降,有利于修筑臨時圍堰。為降低成本,堰工們就地取材,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對都江堰內江總干渠進行“體檢”和“治療”。每年一次,故稱之為“歲修”。歲修自宋以來傳承了數百年,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2280余年依然發揮重要作用。“深淘灘,低作堰”是歲修的要領。①“深淘灘”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到預先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的深度;③而“低作堰”是指修整飛沙堰時堰頂宜低,④便于排洪排沙,⑤達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⑥古人對水流規律的精準把握體現了這六字治水真言。到清明時節,為慶祝歲修完成,祈求(B)、生活富足,同時也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乙。經過歷史沉淀的“清明放水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海內外朋友已經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趁“放水節”品讀青山古堰的時代畫卷。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也很國際。(1)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2)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改變原意。(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下列選項中的加點詞,與最后一段中“巴蜀”一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D)A.這家餐廳的裝修非常文藝,墻上掛滿了復古的畫作。B.這個連長太軍閥了,年紀不大,但脾氣不小。C.他這個人比電線桿子還電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