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副本_第1頁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副本_第2頁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副本_第3頁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副本_第4頁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副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55頁,共=sectionpages66頁第=page66頁,共=sectionpages66頁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有人說,書本上的文藝作品,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不也是源泉嗎?實際上,過去的文藝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文學藝術中對于古人和外國人的毫無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沒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你的勞動就沒有對象,你就只能做魯迅在他的遺里所諄諄囑咐他的兒子萬不可做的那種空頭文學家,或空頭藝術家。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例如一方面是人們受餓、受凍、受壓迫,一方面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這個事實到處存在著,人們也看得很平淡;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如果沒有這樣的文藝,那末這個任務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的原料,經過革命作家的創造性的勞動而形成觀念形態上的為人民大眾的文學藝術。在這中間,既有從初級的文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被提高了的群眾所需要、或首先為群眾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級的文藝,又有反轉來在這種高級的文藝指導之下的、往往為今日最廣大群眾所最先需要的初級的文藝。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摘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毛澤東的《講話》已經成為我國二十世紀文藝思想的經典文獻。它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文藝思想上奠定了為人民而藝術的文藝精神的基石。為人民而藝術的思想既有自五四運動以來革命實踐文藝創作的現實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論淵源。自五四運動以來,文藝的目的一直是文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五四時期對“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的倡導,抗戰時期文藝對普通大眾所起的動員作用,這些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文藝工作者們對為人民而藝術的有益探索。但文學藝術家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并以民眾為主體而進行文藝創作的思想則是毛澤東在延安的《講話》才得以真正確立。因為只有在解放區的特殊歷史環境中,普通民眾(當時主要是農民和士兵)才真正成為讀者主體,文藝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深入到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大眾的生活。《講話》圍繞著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這五個方面展開,深刻闡明了文藝“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這兩個核心問題。這兩個核心問題也是對當今文藝創作影響最為深遠的綱領。首先,在“為群眾”這一核心問題上,毛澤東對“人民大眾”做了非常明晰的界定。這一界定,為我們闡明了文藝創作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其次,在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上,毛澤東的《講話》同樣進行了深入闡述,即“群眾路線”。毛凈東的《講話》解決了當時文藝創作一系列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摘自周春《為人民而藝術:用延安文藝精神指引抗疫創作》)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些自然形態的東西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B.中國的革命的文學藝術家,只有參與到以群眾為基礎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去,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C.人類的社會生活比文學藝術有著更生動豐富的內容,人民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D.為人民而藝術的思想不僅要有自五四運動以來革命實踐文藝創作的現實土壤,更要有深厚的理論淵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社會生活是第一性的,觀念形態的文藝是第二性的。作家的頭腦只是文學藝術的加工廠而不是它的發源地。沒有被反映的社會生活,就不會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文藝。B.文藝作品反映的生活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優秀的文藝有推動社會進步,歷史發展的功能。C.文學是跟著生活跑的,生活永不停息地發展、變化,促進了文學不斷地發展、變化。每個時代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文藝,也就相應地要求從自己的時代和階級的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源頭。D.自五四運動以來,文藝的目的一直是文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五四時期對“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的倡導,促使普通民眾成為讀者主體。3.下列選項的文論,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A.“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所引孔子語)B.“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劉勰《文心雕龍》)C.“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D.“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王夫之《姜齋詩話》)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5.“為人民而藝術”的指導思想持續影響著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其中記者沈英甲的采訪作品《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便是一例典型。請結合材料分析《喜》文是如何體現上述指導思想的。(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燈下漫筆(節選)魯迅一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義。這邊所受的影響之一,是中國和交通銀行的停止兌現。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聽,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幾。①我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銀,沉墊墊墜地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但我當一包現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②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里——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么?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于現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滿于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二我們的古圣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將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古人曾以女人作茍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贄敬,又美其名曰“同化”。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左傳》昭公七年)但是“臺”沒有臣,不是太苦了么?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臺”,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日不安分!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在也太遼遠了,但“復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③,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么?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么?③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只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嘆者,也還可恕的。可是還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只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其一是愿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在似的中國了。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④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注】:①蔡鍔將軍,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③兵燹(xiǎn):戰爭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燹,野火。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①描寫在動蕩的環境中,人們為了維持生存而不得不采取折價手段的保命心態,凸顯出人們在物質利益面前的無奈與掙扎。B.句②中“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指的是中國的老百姓長期受到強盜官兵的愚弄,一再淪為牛馬,變成奴隸,深刻揭示了中國國民長期受奴役、受壓迫,沒有人格尊嚴的處境。C.句③中“中國固有精神”指的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古人的良法美意。“固有”二字強調了這一精神狀態古已有之,并且仍在延續。D.句④中作者呼吁改造國民性,強調青年一代所背負的歷史使命以及他們應具有的變革精神,鼓勵青年勇于擔當,積極投身社會變革,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貢獻力量。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段一借兌換銀元的小事,由鈔票貶值引出對“人”的價值貶值的思考,進而表達對人的“奴性”的批判。B.文段一中“皇恩浩蕩”“萬姓臚歡”“天下太平”的引號為反諷之意,表達了作者對國民茍且偷安、不思改變這一心態的強烈不滿和沉痛之情。C.文段二中,作者將外國人中的可恕者與可憎者進行對比,表達了對前者的同情以及對后者的強烈批判。D.全文構思獨出心機,借事抒情,批情入理,層層推進,步步深入,達到了情與理的交融,意味雋永。8.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發現,中國轎夫雖生活辛苦卻仍面帶笑容。請結合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分析羅素和魯迅對“轎夫含笑”所持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4分)9.當代學者錢理群說:“魯迅的雜文,正是集中體現了始終沒有走出奴隸時代的叛逆性與異質性。”請結合文段二,談談你對思想“叛逆性”與語言“異質性”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康白:足下昔稱吾于潁川①,吾常謂之知言。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從便得之也?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閑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②,手薦鸞刀,漫之膻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見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蓋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無為為貴。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節選自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材料二:微之③足下:自足下謫江陵至于今,凡枉贈答詩僅百篇。每詩來,或辱序,或辱書,冠于卷首,皆所以陳古今歌詩之義,且自敘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仆既受足下詩,又諭足下此意,常欲承答來旨粗論歌詩大端,并自述為文之意,總為一書,致足下前。累歲已來,牽故少暇,間有容隙,或欲為之;又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臨紙復罷者數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夫文,尚④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經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圣賢,下至愚騃(sì),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經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也。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者足誡,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節選于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注】①穎川:指山嵚,山濤的叔叔,曾任穎川太守。②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典出《莊子·逍遙游》,這里比喻山濤引薦自己不當。③微之:元稹的字,白居易的好友。④尚:早、久,指起源很早,歷史很久。10.材料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一分。(3分)于是A乎孕大B含深C貫微D洞密E上下通F而一氣泰G忱樂合H而百志熙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足下”,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后來書信中多用于同輩之間,如《鴻門宴》中“再拜獻大王足下”屬于前者用法,《孔雀東南飛》中“足下躡絲履”屬于后者用法。B.“具”,詳細地,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故今具道所以”的“具”含義相同。C.“濟”,成全,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中“朝濟而夕設版焉”的“濟”含義相同。D.“卒”,最終,與《赤壁賦》中“盈虛者如彼,而卒莫相長也”的“卒”含義不同。12.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聽說山濤升官,嵇康感到憂慮,怕他拉自己當助手,這類似于手執屠刀,沾上一身腥氣味。B.嵇康追求“無為”的最高境界,對山濤所愛好的東西不屑一顧,希望對方不要委屈自己,使自己陷于走投無路的絕境。C.白居易紀念元稹贈詩的友誼,寫信做總的回復,他在信里認為圣人感化人心使天下太平。D.白居易認為三皇五帝垂衣拱手就把國家治理很好,原因就是掌握了詩的義和音,把這作為主要權衡。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14.材料一、材料二和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均為書信,但寫信目的各不相同,請根據文章內容簡要說明。(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次韻平甫①金山②會宿寄親友王安石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③。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④恨未能。【注】①平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的字。②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北,原在長江中,后因沙土淤積,與南岸相連。③西興:在今浙江杭州蕭山區西北,西臨錢塘江。④扶桑:神話中海外的大樹,又傳為日出之處。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寫詩人在金山所見,北固山橫亙天際,沙岸朦朧似西興,意開闊。B.頷聯以聲寫靜,雖已無船舫,但聞笛聲,遠處樓臺只余燈光,畫面清幽。C.頸聯中“雪崩騰”描寫山上積雪滑落江中,江水隨之翻騰,畫面感十足。D.本詩前三聯側重寫景,尾聯側重抒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意味深長。16.這首詩借金山夜景的描繪,寄寓了詩人豐富深沉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石鐘山記》中,蘇軾夜游絕壁之下,聽到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舟行至兩間,有大石與風水相吞吐,發出“”。(2)辛棄疾在《破陣子》中將當年“沙場秋點兵”的軍旅生活與如今“白發生”的處境形成對比,發出撫今追昔之嘆,劉克莊的《賀新郎》中也有類似的情感表達:“,”。(3)“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空”有徒然之意,在唐宋詩詞中,詩人往往以“空”表達自己的悲愁之感,如“,”。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在飽含喜慶美滿的家國祝福中與全球華人見面。看到2025年總臺春晚主標識和主題,除了感受到撲面的年味,你有沒有被中式美學狠狠驚艷一把?“巳巳如意”中的“巳”,象征著陽氣已出,陰氣巳藏。主標識將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變化為“靈蛇吐信”造型,再對稱反轉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態。①設計者大膽運用了方形和圓形的線條,對主標識進行了圖案化的處理,以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形設計,將蛇靈動飛舞的元素運用其中,反應出中國文字再創造的審美精神。(甲),將兩個“巳”字對稱擺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紋創”,讓人眼前一亮。利用傳統文字與如意紋樣演變成的現代標識設計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乙)。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題,蘊含著美好祝福的“諧音梗”。“巳巳如意”諧音“事事如意”。②主標識從“巳”到“事事如意”這種巧妙的創意鏈接,渲染出“歡樂吉祥、喜氣洋洋”這一獨具中國年味兒的佳節底色。另外,主標識的線條巧妙地融入了“∞”符號,通過設計中的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延展出無限的可能性,無限循環,象征著生生不息。在疫情后時代,全球都在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共存”。從“個體如意”到“生命循環”“萬物共生”,這個主題不僅僅是對個人命運的祝福,更是一種對時代的回應:只有在與自然的A中,才能真正實現幸福與繁榮。總臺春晚主標識和主題,既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漢字的深厚魅力與中華傳統文化的B,也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飽含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國祝福值得點贊。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①有兩處錯別字,句②有一處表述不當,請修改使書寫正確,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1.文中加點的詞與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都表示數量,但表意上有區別。請簡要分析。(4分)同著一手把的紙錢的灰,/大堰河,她含淚地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22.“巳巳如意”表達對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諧音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諧音在話劇中也有著妙用,請分析下列句中諧音的表達效果。(4分)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雷雨》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當下“反向旅游”大熱,小眾目的地因寧靜質樸、消費親民,讓游客得享逃離喧囂、回歸本真之樂。但游客增多,部分小眾景點受商業沖擊,特色被同質化,氛圍沖淡,寧靜不再。這引發對人們對“反向旅游”中“本真追求”與“商業開發”的思考:前者為游客所求,后者是景點發展必然。如何平衡二者,讓“反向旅游”行穩致遠?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湖北云學名校聯盟高三年級2月聯考語文試卷答案1.D(材料二原文說的是“既有……也有……”是并列關系,不是遞進關系。)2.D(材料二只有在解放區的特殊歷史環境中,普通民眾(當時主要是農民和士兵)才真正成為讀者主體。)3.C(C項解析文章、詩歌應該為現實需要而寫,為國計民生服務,符合觀點;A項語言沒有文采,則傳播不遠,強調語言表達必須講究文采;B項強調想象豐富,不受時空限制;D項強調確定主題思想和發揮主旨總攝全篇作用的重要性。)4.①論證結構上,采用層進結構展開論證,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觀點鮮明,嚴謹周密。②論證方法上,采用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思維辯證,有說服力。(每點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評分細則】補充:1、以設問的方式引出中心論點,引起讀者的思考,便于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觀點。2、論證語言上,領袖的講話用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多用排比,富有激情,多處使用設問句提醒與會人員,在關鍵時期起到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指導革命的作用。(每點2分,任選兩點給滿分)5.①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喜》文從選材上反映勞動生活,使作品具有鮮活的生命力。②文學藝術反映的生活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喜》文著眼于展現袁隆平的科研歷程的艱辛,深化了勞動價值,使廣大勞動者感奮起來。③文學創作要以民眾為主體,走“群眾路線”。《喜》文作為一篇新聞類作品,其社會價值在于號召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每點2分)【評分細則】5.按照答案評分。每點理論1分、分析1分,其他分析若能聯系三點理論,如答“《喜》文語言平易近人,選取日常生活場景”等,亦可酌情給分。6.C(句③中“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暗含貶義,文中指的是統治者對老百姓肆意欺凌壓迫,對異族侵略者卻諂媚逢迎的國民劣根性。)7.C(“對比”錯誤,文中只是將外國人進行分類;“對前者的同情”錯誤,兩者都是一種殖民心態,作者對此都持批判態度。)8.①羅素對“轎夫含笑”持贊美態度。因為羅素認為其體現了中國人面對辛苦生活時堅強樂觀的精神。②魯迅對“轎夫含笑”持批判態度。魯迅認為其是一種位卑者對位尊者諂媚的笑,反映了弱國子民對強國欺凌者屈服的奴性心態。(“贊美”1分,“堅強樂觀”1分;“批判”1分,“奴性心態”1分。)【評分細則】8.①羅素對“轎夫含笑”持贊美態度。因為羅素認為其體現了中國人面對辛苦生活時堅強樂觀的精神。②魯迅對“轎夫含笑”持批判態度。魯迅認為其是一種位卑者對位尊者諂媚的笑,反映了弱國子民對強國欺凌者屈服的奴性心態。(“贊美”1分,“堅強樂觀”1分;“批判”1分,“奴性心態”1分。羅素的態度,“喜悅”“欽佩”等表達不給分;魯迅的態度,“厭惡”“悲痛”“漠然”“無可奈何”等表達不給分。)9.叛逆性:①表達了魯迅對國民奴性問題的反思,對國民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的批判;②表達了魯迅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對封建專制主義和愚昧主義的批判;③表達了魯迅對中國青年的呼吁和期盼,希望人民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運。(一點2分,任意兩點既給4分)異質性:①文白夾雜: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兵燹”為書面語,“大叫喚”為口語,將風格?異的詞匯靈活嫁接,體現了語言風格的異質性;②莊諧并舉(褒義貶用、反語、諷刺等):如“皇恩浩蕩”“萬姓臚歡”,本應該批判摒棄的現象用溢美之詞表示,加深了諷刺意味,體現了感情色彩的異質性。(任意一點即給2分)【評分細則】9.叛逆性:①表達了魯迅對國民奴性問題的反思,對國民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的批判;②表達了魯迅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對封建專制主義和愚昧主義的批判;③表達了魯迅對中國固有文明的反思,揭露出統治者對外國侵略者獻媚屈服的丑行;④表達了魯迅對中國青年的呼吁和期盼,希望人民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運。(從文章思想內容作答,一點2分,答任意兩點即給4分)異質性:①文白夾雜: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兵燹”為書面語,“大叫喚”為口語,將風格?異的詞匯靈活嫁接,體現了語言風格的異質性(如有學生提及句式特點——“長句與短句、陳述句與反問句的相互交錯,也可酌情給分);②莊諧并舉(褒詞貶用、反語、諷刺、犀利等):如“皇恩浩蕩”“萬姓臚歡”,本應該批判摒棄的現象用溢美之詞表示,加深了諷刺意味,體現了感情色彩的異質性。(從文章語言特點作答,一點1分,答任意一點即給2分)10.CEG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翻譯:這樣一來,其中就包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貫穿著隱密細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得以上下溝通,天地之氣就能彼此相交,人們的憂樂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達到和樂。11.B(A“足下躡絲履”中的“足下”是“腳下”的意思;C“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是“渡河”的意思;D相同)12.D(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確的道理去辦事,垂衣拱手就把國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詩的義和音,把這作為主要權衡;也辯明了詩的義和言,把這作為主要的法寶。)13.(1)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為了掩飾子夏的缺點。(“假”,借;“蓋”,傘;“短”,缺點;句意1分)【評分細則】13.(1)假:借1分;蓋:傘1分;短:缺點,翻譯短處,短板也可以給1分。大意1分,翻譯保護子夏的短處不給大意分。(2)能夠感化人心的事物,沒有比情先的,沒有比言早的,沒有比聲近的,沒有比義深的。(“莫”,沒有;“乎”,比;“切”,接近;句意1分)【評分細則】13.(2)按參考答案給分。14.①嵇康寫給山濤的目的是坦白自己的性格志趣趨近老莊無為,無心做官,希望山濤不要委屈他的意志。②白居易寫給元稹是闡明自己的詩歌理論及做文章的意圖,回報元稹之前的贈詩。③王安石寫給司馬光是說明自己堅持改革的原因,強調自己“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一點2分,兩點4分,三點5分)【評分細則】按參考答案給分。【文言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魏·嵇康嵇康謹啟:過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稱說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說這是知己的話。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對我還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從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您遇事善于應變,對人稱贊多而批評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罷了。近來聽說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憂慮,恐怕您不好意思獨自做官,要拉我充當助手,正像廚師羞于一個人做菜,要拉祭師來幫忙一樣,這等于使我手執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氣味,所以向您詳細陳說一下可不可以這樣做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相互成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強迫伯成子高出來做官,是為了成全他的節操;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為了掩飾子夏的缺點;近時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漢,華歆不硬要管寧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這些人才可以說始終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車輪,曲木不能夠當椽子,這是因為人們不想委屈它們原來的本性,而讓它們各得其所。我近來正在學習養生的方法,正疏遠榮華,摒棄美味,心情安靜恬淡,追求“無為”的最高境界。我有心悶的毛病,近來又加重了,自己設想,是不能忍受所不樂意的事的。您不要來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無路的絕境。與元九書唐·白居易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從足下被貶到江陵府到現在,你贈送和酬答我的詩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詩來,你還不辭辛苦,有時作序,有時寫信,都冠在卷頭。這都是用來闡述古今詩歌的意義,并且說明自己做文章的緣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詩,又理解了你這番意圖,也就常常想要回答來信概略地談談詩歌的基本道理,并陳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圖,總起來寫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幾年以來,為事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閑,有時想做這件事,又想到我所說的并沒有超出足下的見解,所以有好幾次都是鋪開信紙又做罷了的。最終沒能實現過去的心愿,直到如今。所謂文,起源真是太久遠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為首;人間的文,以六經為首。就拿六經來說,《詩經》又是為首的。為什么呢?因為圣人就是(用詩)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夠感化人心的事物,沒有比情先的,沒有比言早的,沒有比聲近的,沒有比義深的。所謂詩,就是以情為根,以詩為苗,以聲為花,以義為實的。上自圣賢,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魚,幽隱如鬼神,種類有別而氣質相同,形體各異而感情一致。接受聲音的刺激而不產生反響,接觸到情感的影響而內心不感應,這樣的事是沒有的。圣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根據言語的狀況,把它納入六義,按照聲音的形態,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規范。五音有規律,六義有類分。韻律協調言語就通順,語言順暢聲音就容易動人。類分明確情感就得以表現,情感得以表現就容易感人。這樣一來,其中就包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貫穿著隱密細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得以上下溝通,天地之氣就能彼此相交,人們的憂樂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達到和樂。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確的道理去辦事,垂衣拱手就把國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詩的義和音,把這作為主要權衡;也辯明了詩的義和言,把這作為主要的法寶。因此,聽到“元首明,股肱良”這樣的歌,就知道虞舜時代治道昌明。聽到五子洛汭這樣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經荒廢。用詩諷諭的人沒有罪過,聽到這種諷喻的人可以作為戒鑒。實行諷諭的和聽到這諷諭的各盡自己的心力。15.C(“雪崩騰”是用比喻手法描繪江風吹動江水,使其如雪花崩落般波濤洶涌,并非實指山上積雪滑落江中。)16.①對親友的思念:詩題“寄親友”直接表達出對親友的深情,并巧妙地將這份思念融入眼前的夜景之中,情韻悠長;②對金山夜景的喜愛與贊美:前三聯寫金山夜景,開闊而清幽,詩人對其喜愛贊美之情溢于言表;③超脫塵世的向往與無奈(2分):尾聯“欲作乘桴計”表達出對超脫世俗羈絆的向往,“恨未能”卻蘊含著深深的無奈與感慨。(每點2分,三點6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給分。)【評分細則】按參考答案給分。17.(1)噌吰如鐘鼓不絕窾坎鏜鞳之聲(2)少時棋柝曾聯句嘆而今登樓攬鏡(3)示例一: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示例二: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評分細則】17題:(1)注意“窾坎鏜鞳”字形(2)“嘆而今登樓攬鏡”寫在前一空,不給分(3)注意限制①“空”為徒然之意,為副詞②唐宋詩詞,故“空里流霜不覺飛”“都在空城”等不給分。18.A.和諧共生;B.博大精深(一空1分,共2分)【評分細則】18題:(1)“和睦相處”“美美與共”不合乎語境,都不給分(2)“源遠流長”與前面漢字的“深厚魅力”不對,不給分。19.①將“造形”改為“造型”將“反應”改為“反映”(改對一處得1分,兩處共2分)②將“從”移到“主標識”前(2分)【評分細則】按參考答案給分。20.甲:“巳”字亦字亦紋;(此句為過渡句,如寫“設計者也將‘巳’字紋路化”也可)乙:更展現了現代設計的創新精神(每句2分,共4分)【評分細則】按參考答案給分。21.①原文中“一把”是對“驚艷”的補充,表達出中式美學對人們心靈的震憾;“一把”表達口語化,更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②“一手把”對“紙錢的灰”起修飾限定作用,表示數量之少,表達大堰河死后的凄涼,寄寓了作者對大堰河深切的同情。(每點2分,兩點4分)【評分細則】21.一把是驚艷的補充,“一把”補充強調驚艷程度之深。22.①“你是萍”表達出魯侍萍對周萍出于本能的愛(1分);②“憑”與“萍”諧音,(1分)寫出魯侍萍想與兒子相認卻不能內心的痛苦(1分);同時也表達出魯侍萍對于周萍打魯大海的憤激之情(1分)。【評分細則】22.按參考答案給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當下“反向旅游”大熱,小眾目的地因寧靜質樸、消費親民,讓游客得享逃離喧囂、回歸本真之樂。但游客增多,部分小眾景點受商業沖擊,特色被同質化,氛圍沖淡,寧靜不再。這引發對人們對“反向旅游”中“本真追求”與“商業開發”的思考:前者為游客所求,后者是景點發展必然。如何平衡二者,讓“反向旅游”行穩致遠?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審題立意】本材料圍繞“反向旅游”展開。首句表明“反向旅游”因小眾地寧靜質樸、消費親民,給游客帶來回歸本真體驗而受熱捧;次句指出游客增多致部分小眾景點被同質化商業氛圍破壞,失去原本寧靜;尾句引發對“本真追求”與“商業開發”關系的思考,探討如何平衡二者讓“反向旅游”長遠發展。本題審題難度適中,話題思辨性強,為寫作提供多元方向;意在培養學生對生活中所見現象的思考能力,引導關注事物長遠發展的多元因素,探討“反向旅游”在保持本真追求、商業開發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學生可從以下角度立意:1.堅守本真,適度開發:“本真追求”是“反向旅游”魅力所在,“商業開發”是發展需求。立意如“堅守本真,適度商業開發,讓反向旅游長遠發展”,論述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保留小眾景點特色。2.創新開發,升華本真:創新商業開發能為“本真追求”添彩。立意可為“創新商業開發,升華反向旅游本真體驗,實現雙贏”,闡述創新開發方式,豐富本真內涵。3.平衡兩者,協同發展:“本真追求”與“商業開發”可相互促進。立意“平衡本真與商業,推動反向旅游行穩致遠”,論述二者協同發展,保障“反向旅游”持續繁榮。【參考例文】尋平衡之道,讓反向旅游行穩致遠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城市的喧囂與繁忙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人們緊緊束縛。在這樣的背景下,“反向旅游”異軍突起,成為了年輕人追求詩和遠方的新選擇。小眾目的地以其獨有的寧靜質樸、消費親民,讓游客們能逃離都市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