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教學案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教學案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教學案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教學案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教學案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6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框圖概覽·線索歸納]————————【認讀導引】一大主題: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發展演化。兩大形態: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形態。三大線索: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經濟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政策;以官營手工業為核心的古代手工業的發展;古代商業發展的演化及與之相關的商業政策。四個重點:農業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農政策;手工業經營形態及成就;古代商業與城市商品經濟發展及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與緩慢發展。第13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田園風情——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生產模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1.耕作工具春秋戰國時期起先運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漸漸推廣兩漢時期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后來又出現了犁壁。運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東漢時推廣到珠江流域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至此,我國耕犁已經相當完善,始終為后世沿用新的、更有效的鐵制工具使農業有可能從原先的黃河發源地向南擴展到森林茂密的長江流域。鐵制工具還促進了在黃河流域地區興修大批的排水工程、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輸河開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區的澆灌工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耕作技術春秋戰國運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西漢趙過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宋朝以后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區,江南漸漸形成了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區形成了一年三熟制3.澆灌技術水利工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代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澆灌工具曹魏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宋朝時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期的風力水車等精耕細作指的是在肯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基礎是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二、經營方式——從“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織”1.集體勞動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全部,在田間集體耕作。2.個體農耕(小農經濟)(1)背景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漸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2)內容: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目的是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須要和交納賦稅。(3)地位: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三、土地制度——從“國有”到“私有”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全部。2.商周時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1)緣由:生產力的發展和私田的出現。(2)形成①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進行稅制改革,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類型:封建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全部制、農夫土地全部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封建土地全部制與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全部制分為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夫土地全部制三種全部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據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農夫土地全部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卻很規范而分散,由于農夫經濟力氣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4)問題:土地兼并現象嚴峻。緣由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夫土地影響影響國家賦稅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導致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租佃關系出現并日趨普遍化;加劇貧富分化,引起階級沖突激化和農夫起義緩解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依據人丁和田畝收取賦稅等結果起到了激勵農夫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擋土地兼并[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1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戰國時期,鐵犁和牛耕技術起先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西漢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轅犁出現,它特殊適于……江南水田。——據柳斌杰主編《絢麗中華文明·經濟卷》等整理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一,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生的變更。eq\a\vs4\al([解讀])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術的出現并逐步推廣和生產工具的革新。eq\a\vs4\al([試答])變更:牛耕技術逐步推廣普及(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從黃河流域推廣到江南);耕犁不斷發展,耕作技術不斷進步;因地制宜,出現適應不同地區土質特點的耕犁。史料二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愚見貧農之家,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摘編自《太湖地區農業史稿》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明清時期牛耕大量退出的緣由。這一現象體現了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什么特點?eq\a\vs4\al([解讀])史料二反映出中國人地沖突突出,使得農耕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性的發展。eq\a\vs4\al([試答])緣由:明清時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沖突突出;運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價。特點:小農經濟是農耕經濟的主流。精耕細作在古代農業發展中的表現耕作方式發展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經不斷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術進步耕作方法、田間管理系統完整,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變更農業環境重視農田澆灌,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的好壞?探究2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史料一史料二自耕農是封建國家干脆剝削的對象。為了保證賦稅、徭役的供應,封建國家歷來關注這一階層的存在。“穩定小農”是封建王朝長治久安的良策,每一個新王朝建立時,對此尤為關注。他們總是實行激勵墾荒等政策,主動培植自耕農。——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eq\a\vs4\al([思索])依據上述史料,概括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影響因素。eq\a\vs4\al([解讀])史料一從生產單位、組織方式、生產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農經濟的特點;史料二從賦稅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說明小農經濟的重要性。eq\a\vs4\al([試答])特點: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精耕細作;生產主要用來自己消費或交納賦稅。影響因素:生產力、政府政策、自然條件等。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影響因素1.基本特點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封閉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除鹽鐵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潔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脆弱性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擔當者,統治者的過分剝削壓榨和天災戰亂都簡潔導致其破產保守性相對簡潔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簡潔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2.影響因素有利因素(1)生產工具的改進和運用,如鐵農具、牛耕的普及(2)農夫自身的因素:擁有肯定的生產資料,生產主動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3)封建政府的扶植:實行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夫負擔,扶植小農經濟不利因素(1)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實力,抗御天災人禍的實力非常薄弱(2)由于自耕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古代農業始終維持著簡潔再生產水平,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3)封建政府統治腐朽、剝削沉重及社會動蕩以唯物史觀相識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設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幾乎全部復原,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區。最突出的是引黃澆灌的勝利和關中水利的復原。關中的農田水利,雖然都是在前代基礎上進行的復原和改建,但渠系較前更密,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澆灌實力北方戰亂,水利建設停滯,進而衰退。從天寶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黃河流域幾乎沒有興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廢棄,與此同時,很多地方人口急劇削減,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澆灌實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區大規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抗海潮和湖水的泛濫和侵襲,以土塘為主的南北海塘系統已初步形成,南方的澆灌工具除戽斗、桔槔、轆轤等接著運用外,還比較廣泛地運用了水車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陽湖流域基本上達到了水旱無憂、旱澇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區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區,水庫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運用——《隋唐五代時期的農業》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前后關聯,史論結合)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方水利發展較快,提高了澆灌實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戰亂,殘存的水利工程澆灌實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雖無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發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快速發展。水利與農業休戚相關,由南北方水利發展可看出當時南北農業發展狀況,由此可知隋唐時期農業經濟重心南移。答案:示例:論題:隋唐時期農業經濟重心漸漸南移。闡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黃河流域和西北地區復原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進,有利于增加農業產量,更多地提高北方農業生產力,同時,南方的水利工程則處于漸漸發展時期,農業工具的推廣運用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創新。中唐及晚唐時期,北方社會動蕩造成水利工程的嚴峻破壞,農業生產實力下降。而南方先進的水利工具被進一步推廣,較多的水利工程確保了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這使南方的農業生產在全國舉足輕重。由此可見,隋唐時期中國農業經濟的重心漸漸南移。(“示例”僅作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全面相識古代經濟重心南移1.緣由: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南遷,補充了大量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有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南方政權的重視。2.歷程:就整個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經濟重心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步轉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發加快;唐朝時,經濟重心起先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3.影響交通貿易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快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始終影響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遷肯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遷人才教化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化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肯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民族關系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風俗習慣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唐中期北方飲茶之風盛行等[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齊齊哈爾一模)從春秋起先,隨著鐵農具、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農業生產過程的個體性質也獲得加強,農夫大肆開墾,自墾田經營蒸蒸日上。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經普遍運用C.小農經濟漸漸發展 D.個體生產成為主體C[由材料中“個體性質”“自墾田”可知,題干反映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題干沒有體現井田制的信息,故解除A項;題干無法體現牛耕已經普遍運用和個體生產成為主體,故解除B、D兩項。]2.(2024·甘青寧高三聯考)西漢后期至東漢,雖然農村受到高利貸盤剝和天災人禍等影響,農夫的境況不斷惡化,但是占有肯定土地的自耕農,在全國人口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緣由是當時()A.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B.統治者“無為而治”C.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D.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C[兩漢時期,由于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使自耕農經濟得到發展,故選C項;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也是緣由之一,但不是根本緣由,故解除A項;“無為而治”與題干現象無關,故解除B項;這一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不行能蓬勃發展,故解除D項。]3.(2024·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農業現實生活。據表中信息推斷合理的是()時期圖像名稱牛耕法耕犁初唐陜西三原李壽墓壁畫牛耕圖二牛抬杠直轅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圖一牛牽引直轅犁敦煌445窟牛耕圖二牛抬杠曲轅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號壁牛耕圖二牛抬杠直轅犁A.曲轅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農耕技術領先全國C.唐朝犁耕形式多樣D.晚唐鐵犁牛耕推廣緩慢C[由材料“二牛抬杠”“一牛牽引”“直轅犁”“曲轅犁”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樣,故選C項;表中信息說明盛唐曲直并用,故解除A項;表中沒有其他地區做參照,所以不能說西北地區技術領先全國,故解除B項;表格內容不能體現牛耕推廣速度,故解除D項。]4.(2024·濰坊一模)清朝初年,內務府所轄官莊數量有限,如近畿官莊只有132處。光緒中期,由內務府管轄的官莊共886個,占有土地3360965畝,僅畿輔一帶就有官莊373處,有地758739畝。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地區,很多土地落入淮系軍閥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萬石至5萬石不等。這表明,晚清()A.租佃關系衰落B.傳統小農經濟漸漸解體C.社會轉型艱難D.農業規模經營趨勢明顯C[材料體現從清初到晚清土地集中現象更加嚴峻,封建土地全部制更加穩定,不利于向近代農業經濟轉型,反映社會轉型困難,故選C項;材料體現土地集中而非租佃關系,故解除A項;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強化體現了傳統小農經濟的穩定,故解除B項;土地大量集中于地主和軍閥手中照舊實行舊式的經營方式,故解除D項。]天工物華——古代手工業的發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官營手工業1.概況時期冶金業制瓷業紡織業商周青銅鑄造進入旺盛時期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織機,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秦漢西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獨創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獨創灌鋼法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快精湛著稱,還汲取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元—宋代瓷窯遍布各地,出現了五大名窯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汲取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在蘇杭等地設織造局;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2.特點(1)經營方式:由政府干脆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2)產品質量: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致。(3)歷史地位:素稱發達,始終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生產的物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吏的須要,這種把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依靠干脆勞役實行自給的方式嚴峻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封建經濟領域內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聯系漸漸加強。二、民間手工業1.生產特點(1)家庭手工業:作為農戶的副業,主要用于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余部分作為商品出賣。(2)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2.發展歷程(1)早期狀況:經驗春秋戰國和秦漢的發展后,魏晉南北朝時曾遭遇摧殘。(2)隋唐時期:朝廷賦稅戶調的布、絹、錦等,多數出自農夫織婦之手。(3)宋元時期:兩宋以后,民間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朝時,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變更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4)明清時期: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中起先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促使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緣由農業上:引進高產農作物,農產品商品化提高。手工業:技藝先進,民營手工業快速發展。商業: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城鎮經濟旺盛。三、手工業的外傳及影響西漢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亞洲、歐洲,中國獲得“絲國”稱譽唐朝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銷量更大,西方稱中國為“瓷器大國”[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1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狀況史料一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工師之事也。——[戰國]荀況《荀子·王制》eq\a\vs4\al([思索])史料一中“工師之事”體現了怎樣的手工業經營方式?eq\a\vs4\al([解讀])史料一反映出手工業由官府限制的特點。eq\a\vs4\al([試答])官府對各項手工業生產部門進行嚴格限制。史料二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eq\a\vs4\al([思索])史料二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是一種怎樣的生產方式,其產生的主要條件有哪些?eq\a\vs4\al([解讀])史料二說明明清時期官營手工業漸漸衰落,私營手工業發展快速。eq\a\vs4\al([試答])方式: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條件:生產力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官營手工業的衰落;社會分工的擴大。史料三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聞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eq\a\vs4\al([思索])史料二、史料三現象存在怎樣的關聯?eq\a\vs4\al([解讀])史料三說明明代紡織業高度發展,區域分工明顯,商品經濟與商業運輸發達旺盛。eq\a\vs4\al([試答])關聯:史料三現象為史料二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供應了有利條件。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及特點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政府干脆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始終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探究2古代手工業的技術傳承史料官方以法令來愛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有時,為了技術的世代傳習,官府還要干涉某些手工業者家屬的婚姻,使民間技術的傳習成為固執的傳統。從元稹《織女詞》:“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可見一斑。始終到不久以前,各地還有所謂“祖傳秘方”的存在。——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回答,手工業世代傳習的特點對古代社會經濟發展有何影響。eq\a\vs4\al([解讀])史料從官方和民間兩方面敘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的技術傳承特點。eq\a\vs4\al([試答])影響:手工業產品往往因此保證了工藝水平,但行業之間相互隔絕,使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往往導致失傳,最終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傳承的特點1.保守性、封閉性。官營手工業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2.世代相傳。手工業市場狹小,實行的這種防止技術競爭的防衛措施,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3.“傳兒不傳女,傳媳不傳女”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古代手工業技術一般不傳外姓。以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特點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材料北宋初期,國家對礦冶戶可隨意調發從事采礦冶煉,并硬性規定所必需繳納的礦課數額;限于當時開采實力,也無法向深處開掘。登州有姜魯等18家冶鐵戶因貧困無力起冶,懇求官府把他們從冶戶戶籍上除名以停止繳納鐵課。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擔當三司使時提出,“仍令州縣常切招諸色人起冶,不得阻滯邀難。如是人戶樂為,鐵貨增羨,寬民利國無甚于此”。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為冶鐵業中“寬民利國”的一項制度而確立下來,這樣,應募者不僅會考慮他是否能在這塊土地上進行開采和冶煉,還會考慮到他自己有無擔當此項采掘冶煉的經濟力氣。這一制度隨著王安石變法得以最終確立。——摘編自張毅《宋元時期山東地區的礦冶業探討》依據材料,指出北宋政府礦冶業管理制度的變更,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其變更帶來的影響。解析:由材料中“國家對礦冶戶可隨意調發從事采礦冶煉,并硬性規定所必需繳納的礦課數額”“仍令州縣常切招諸色人起冶,不得阻滯邀難……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為冶鐵業中‘寬民利國’的一項制度而確立下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其“變更”。從生產主動性、財政經濟等角度回答其影響。答案:變更:從政府隨意征調匠戶開采轉向招募礦冶戶開采。影響:緩和了礦冶戶與官府之間的沖突,調動了承包戶的生產主動性;有利于增加礦冶業的產量和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別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國家。(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民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漸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變更。(7)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內江二模)商周時期的工匠采納“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包括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制成。這一方法()A.表明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領先世界B.是科學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的產物C.凝合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才智D.反映了農業生產工具的精湛工藝C[由材料可知,制模、雕刻、翻制、焙燒、澆注、修整等工藝的形成,說明商周時期的勞動人民已經駕馭了超群的青銅鑄造技藝,這是他們生產生活才智的結晶,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世界其他國家的鑄造青銅器的方法,無法推斷中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領先世界,故解除A項;這一方法是工匠們實踐閱歷的總結,故解除B項;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故解除D項。]2.(2024·濟寧一模)《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晚期“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至巨萬”。這反映出當時冶鐵業()A.對生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成為有肯定實力的獨立生產部門C.是社會下層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徑D.已在肯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穩定B[題干涉及了“郭縱”“卓氏之先”“曹邴氏”三個人物通過冶鐵發財致富,說明在戰國時期冶鐵業影響很大,可以給一部分人帶來經濟利益,成為具有肯定經濟實力的生產部門,故選B項。]3.(2024·昆明一中高三一模)與前朝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代政府均強化了對民間手工業者的限制:另立戶籍,不許改業,另外還制定了子孫世襲相承等特地制度。導致這一變更的主要因素是()A.復原和發展經濟的須要B.官營手工業的畸形發展C.手工業品社會需求擴大D.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強化A[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府加強對民間手工業的限制是為了進一步限制民間經濟,有利于經濟的復原,故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官營手工業發展,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對私營手工業管理,并未體現出社會對手工業品的需求,故C項錯誤;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多指地主對農夫的雇傭與剝削,題干并未涉及這一點,故D項錯誤。]4.(2024·廣西百校聯考)據清代《蘇州織造局志》記載:“順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陳有明、滿洲官尚志等織造蘇、杭。(陳)有明管總織局,(尚)志管織染局。”總織局有機房196間,鋪機450張,繡緞房5間,染作房5間。由此可見當時()A.絲織品產地與出口地一樣B.手工紡織生產區域擴大C.絲綢紡織技術進步明顯D.江南地區絲織業旺盛D[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清代官營紡織業發達,而未涉及絲織品出口地,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清代手工紡織生產區域集中在蘇杭地區,生產區域并未擴大,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絲織技術的進步,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清朝蘇杭地區官營紡織業發達,從而說明蘇杭地區絲織業旺盛,故D項正確。]2015-2024年全國卷考情統計學問點卷別命題角度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24全國Ⅲ卷·27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2024全國Ⅱ卷·25中國古代的自耕農經濟2024全國Ⅱ卷·41古代中國大豆種植2024全國Ⅱ卷·26經濟重心南移(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2024全國Ⅲ卷·25西漢前期經濟的復原和發展2024全國Ⅲ卷·26中國古代的土地政策(唐代后期的自耕農經濟)2024全國Ⅰ卷·25漢代田莊經濟2024全國Ⅱ卷·26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租佃制)2015全國Ⅰ卷·24小農經濟的形成2015全國Ⅰ卷·27經濟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2015全國Ⅱ卷·26唐宋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的發展2024全國Ⅰ卷·27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棉織業)2024全國Ⅰ卷·26宋代民營手工業的發展2024全國Ⅲ卷·24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運用2024全國Ⅰ卷·27明代的經濟與政治(手工業)2024全國Ⅲ卷·27明末江南農村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eq\a\vs4\al([命題規律])1.從考查內容看,近五年全國卷主要考查農業的發展、土地政策、經濟重心南移等,其次是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等。2.從考查形式看,大多借助文字、圖表等多種形式的材料挖掘經濟現象的本質、發展態勢及政治、文化間的內在聯系,題型多以選擇題為主。3.從考查方向看,要關注春秋戰國、漢代、唐宋、明清時期經濟領域的新變更及影響,縱向聯系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和現代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橫向聯系考查中西方由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的跨越是重要的命題思路。[真題研練·感悟考法]還原歷史情景教材主干學問常考常新(2024·全國Ⅰ卷·27)明中后期,大運輸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輸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變更 D.地區經濟的差異明立意:本題以明朝棉織業為切入點,考查歷史說明等核心素養。抓關鍵:“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返銷棉布”。理思路: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提煉出題干的主旨,即:山東是江南的原料產地和棉布市場,而江南是棉布的生產地。由以上分析便可得出答案為D項。練點1:中國古代的自耕農經濟(2024·全國Ⅱ卷·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忱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B[依據材料可知,西漢政府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貨幣形式),這使得自耕農被迫將收獲物賣到市場,給了富商大賈操縱物價的可乘之機,這就使得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故選B項。]練點2:宋代民營手工業的發展(2024·全國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足,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A[材料“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足,輒另謀高就”說明手工業者的自主性較強,但并不能說明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高,故解除B項;只依據四川一地史實不足以說明雇傭勞動已經普及,故解除C項;材料未涉及鹽業專賣制度,故解除D項;四川一縣就有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可以說明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故選A項。]練點3:宋代土地政策的調整(2024·全國Ⅱ卷·26)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A.經濟嚴峻衰退 B.土地政策調整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B[題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現嚴峻的土地兼并現象,宋初統治者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結果導致土地兼并嚴峻,很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選B項。]練點4:唐宋經濟重心南移(2015·全國Ⅱ卷·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C[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接著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遷給南方地區帶去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A、D兩項與題意無關,B項不是推動南方經濟發展的因素,故解除。]挖掘歷史題源學科考核目標活學活用(2024·全國Ⅲ卷·27)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A.土地全部權變更極為頻繁B.農業生產利潤微乎其微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明立意:本題以清代江南的租佃制為切入點,考查史料實證和歷史說明等核心素養。抓關鍵:“皆委之佃戶”“皆佃農”,說明當時租種別人土地的人很多。理思路:解答此題最重要的是找出題干要表達的信息,本題題干中“佃戶”“佃農”是解題的鑰匙,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江南普遍存在著個體農耕,據此分析C項正確。練點5:中國古代的土地政策(2024·全國Ⅲ卷·26)土地規模(畝)戶數戶數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計139100%上表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狀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峻 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A[依據材料中的數據信息,從土地規模(畝)、戶數和戶數比例數據比較分析,“戶數比例”最多的家庭擁有的土地畝數適中可知,自耕農經濟盛行,故A項正確;從材料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擁有較多土地的戶數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現象突出,故B項錯誤;均田制是政府將駕馭的無主荒地進行安排,材料中的數據無法體現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壞和農業生產效率的狀況,故C、D兩項錯誤。]練點6:經濟重心的南移(2024·全國Ⅱ卷·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起先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時,北方經濟發展水平遠超南方,所以出現題干中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人喝茶習俗的現象;唐中期,隨著經濟重心漸漸南移,南方的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飲茶習俗得到北方人認可,故C項正確。唐中期北方喝茶習俗已經比較普遍,所以此時不行能是“南茶起先北運”,故A項錯誤;南北方飲食習慣相互影響,但并沒有趨于一樣,故B項錯誤;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時期,故D項錯誤。]練點7:漢代的田莊經濟(2024·全國Ⅰ卷·25)下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D[田莊是漢代地主階級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以大土地全部制為基礎,以超經濟的人身限制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為剝削形態,有著嚴密的生產管理體系,是能夠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的帶有肯定政治色調的經濟實體。圖片正是這種田莊經濟下的集體生產情形的反映,故D項正確。]練點8:明末江南農村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發展(2024·全國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更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更反映了()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主動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沖突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A[由材料可知,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到“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的變更,反映了雇主與雇工之間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導致此種變更出現的緣由是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故A項符合題意;這一變更反映的是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而不是強化,與政府主動推行重農政策無關,社會沖突日益尖銳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故解除B、C、D三項。]練點9:春秋戰國時期的小農經濟的形成(2015·全國Ⅰ卷·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運用D.阻礙了大土地全部制的成長A[戰國時期的農夫,擁有肯定的土地,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須要和交納賦稅。在有限的土地上,農夫會努力改進耕作技術,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農業收益的增加,會進一步刺激農夫的生產主動性,從而促進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A項正確。][新題快遞·自我評估]1.(2024·內江二模)“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統計表階段出土器物戰國晚期到西漢前期隨葬尖葉形鋤、粗莖劍、空首鉞、銅鼓、貯貝器、透雕動物飾牌、璧環狀手鐲和圓形扣飾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漢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銅兵器、生產用具漸漸削減,內地輸入的鐵器和仿照內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現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絕跡,內地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