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解剖學》課件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_第1頁
《舞蹈解剖學》課件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_第2頁
《舞蹈解剖學》課件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_第3頁
《舞蹈解剖學》課件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_第4頁
《舞蹈解剖學》課件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舞蹈解剖學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第一節心血管系統概述一、心血管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心血管系統由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它們在體內形成一個復雜的封閉管道系統,血液在其中不斷地循環流動。心血管系統的動力器官是心臟。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地流動就是由于心臟在神經系統調節下,有節律地收縮,不斷壓送的結果。二、血液循環血液由心臟泵出,經動脈到達全身的毛細血管,然后再經靜脈流回心臟,這樣血液循環往復的流動過程,就稱“血液循環”。按照途徑與功能的不同,血液循環可區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種循環同時進行(見圖10-1)。(一)體循環體循環又稱“大循環”,其循環路徑如下所述。當心臟收縮時,攜帶著豐富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即動脈血)自左心室經主動脈及其各級分支流到全身各部的毛細血管。血液在毛細血管處與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它把氧氣和營養物質釋放給組織,同時把組織中的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收納到血液中,這樣血液就變成含有組織代謝產物及較多二氧化碳的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后匯入上、下腔靜脈流入右心房,最后分別經肺、腎、皮膚等器官將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第一節心血管系統概述(二)肺循環肺循環又稱“小循環”,其循環路徑如下所述。經體循環返回心臟的血液,從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由右心室沿肺動脈到左右兩肺,經過多次分支,最后到達肺泡壁周圍的毛細血管網,在此進行氣體交換,靜脈血變成動脈血,最后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由左心房入左心室,然后進入體循環。這一過程就是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并攝取新鮮氧氣進入體內的過程。體循環動脈內流動的是動脈血(飽含氧氣的血),靜脈內流動的是靜脈血(飽含二氧化碳的血);肺循環則相反,在肺靜脈內流動的是動脈血,在肺動脈內流動的是靜脈血。第二節心臟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其通過節律性收縮,像水泵一樣把從肺靜脈吸入的新鮮血液不斷地推送到動脈。一、心臟位置與形態(一)心臟位置心臟位于胸腔內,膈肌之上,兩肺之間,其2/3在人體正中線左側,1/3在人體正中線右側(見圖10-2)。(二)心臟形態心臟的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頭。從心臟外表面觀察,心臟的外形可分為心底、心尖、4個面、4個緣、6條溝。心臟前面觀如圖10-3所示,心臟后面觀如圖10-4所示。1.心底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構成,小部分由右心房的后部構成。心底部自右向左由上腔靜脈、肺動脈和主動脈與之相連。2.心尖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是左心室的一部分。第二節心臟3.4個面(胸肋面、膈面、左側面和右側面)(1)胸肋面又稱前面、前壁,由右心房大部分、左心耳小部分和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及左心室小部分構成。(2)膈面又稱下面,朝向后下方,較平坦,貼于膈肌,由左心室大部分和右心室小部分構成。(3)左側面朝向左上方,大部分由左心室大部分和左心房小部分構成。(4)右側面由右心房構成,微凸。4.4個緣(上緣、左緣、下緣和右緣)(1)上緣主要由左心房構成。(2)左緣也稱鈍緣,斜向左下,圓鈍,大部分由左心室構成。(3)下緣也稱銳緣,近似水平位,大部分由右心室構成。(4)右緣由右心房構成。5.6條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及后室間溝、前房間溝、后房間溝和界溝)(1)冠狀溝又稱房室溝,為分隔心房和心室的標志。(2)前室間溝及后室間溝是左、右心室在表面上的分界標志。(3)前房間溝在心包橫竇后壁和主動脈升部的后方。(4)后房間溝是上、下腔靜脈和右肺靜脈之間呈上下位的淺溝,是左、右心房后面分界的標志。(5)界溝是固有心房和腔靜脈竇的分界。第二節心臟二、心腔結構心臟內部分有4個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左右心房間有房間隔,左右心室間有室間隔,因此左半心與右半心互不相通,但右心房與右心室(見圖10-5)之間,左心房與左心室(見圖10-6)之間均借房室口相通。(一)右心房右心房壁薄腔大,以右房室口與右心室相通,以房間隔與左房相鄰。右心房內腔可分為前、后兩部,前部為固有心房,后部為腔靜脈竇,固有心房向前突出部分為右心耳,內壁有許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肉隆起,稱為梳狀肌。在下腔靜脈口與右房室口之間有冠狀竇口,并配有冠狀竇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冠狀竇口是一個重要的解剖標志,緊鄰房室交匯點。心房內側壁的后部為房間隔,其中下部有卵圓窩。第二節心臟(二)右心室右心室腔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流入道是右心室的主要部分,其內壁不光滑,有大量肉柱分布,其走向與血液渦流方向一致。流入道入口為右房室口,其周圍附著有三尖瓣。三尖瓣分前、后和內側(隔側)瓣,借腱索連于乳頭肌上。右心室乳頭肌分為三組,即前組乳頭肌(較大)、后組乳頭肌(較小)和內側乳頭肌。在右心室肉柱中,起于室間隔右側面中部室上嵴隔帶下端,跨越至右心室游離壁止于前乳頭肌根部的部分,稱為隔緣肉柱(或節制索),其可防止右心室過度擴張,內有傳導束的右束支通過。右心室流出道上部稱為動脈圓錐,內壁光滑無肉柱,動脈圓錐向上延續為肺動脈干;流出通下方為肺動脈口,其周圍的纖維環上附著有前、左和右三個肺動脈瓣(又稱半月瓣),半月瓣可防止血液倒流進右心室。(三)左心房左心房位于左心室上方,可分為左心耳和左心房體部。腔內有5個口,其中4個口為肺靜脈口,位于左心房的后壁,其余一個口為左房室口。左心耳為近似三角形的突出部,內面梳狀肌發達。第二節心臟(四)左心室左心室位于右心室左后方,因左心室推送動脈血達全身,工作負擔大,故左心室壁遠比右心室壁厚。左心室近似圓錐形,有出入兩口,入口為左心房室口、出口為主動脈口。左心室也可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兩者以二尖瓣前瓣為界。左心室流入道入口為左房室口,其周圍附著有二尖瓣,二尖瓣前瓣較大,將左心室流入道與流出道分開,在左心室前后壁上也有多數肉柱網和強大的乳頭肌。左心室乳頭肌可分為前后兩組,左心室乳頭肌按其形態可分為三類,即指狀游離型、心室壁完全附著型和中間型。乳頭肌的形態與血管供血類型有密切關系,因此心室壁過度肥厚導致心室肌中層一過性缺血,會引起乳頭肌供血不足,影響乳頭肌的正常功能。左心室流出道的上部為主動脈前庭或主動脈竇,其壁內光滑無肉柱。左心室流出道出口為主動脈口,其周圍有纖維環,并有主動脈左、右、后瓣三個半月瓣附著。第二節心臟三、心壁的構造心壁由心內膜、心肌層和心外膜三層構成。(一)心內膜心內膜是被覆在心壁內面的一層薄而光滑的膜。它由單層扁平細胞構成的內皮和內皮下層的結締組織以及彈力纖維構成,并有血管、神經、淋巴管和心傳導系纖維分布在心內膜深面。心內膜與出入心臟的血管內膜相延續。心臟的各瓣膜由心內膜向心腔折疊而成,在雙層心內膜中間夾有一層致密的結締組織。瓣膜的結締組織與房室口,動脈口周圍的纖維環以及腱索相延續。心房內梳狀肌以及心室內乳頭肌、肉柱、肉柱間隙等處均被心內膜覆蓋。心室和心耳的心內膜較心房和室間隔上的心內膜薄。動脈口上的心內膜最厚,肉柱上的心內膜最薄。(二)心肌層心肌層由心肌纖維構成。心肌層可分為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尤其左室肌特別發達。心房肌和心室肌并不連續,分別附著在心臟的纖維支架(又稱心骨骼)上。心室與心房分別收縮,兩者借傳導束聯系。在心肌纖維之間和心肌束間有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分布。第二節心臟(三)心外膜心外膜是漿膜性心包的臟層,被覆于心肌表面。血管、淋巴管和神經行走于心外膜深面。心外膜的組織結構可分為五層,淺層為間皮,由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第二層為基底膜;以下三層依次為淺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深膠原纖維。心外膜的這種組織結構特征使其有特殊彈性,以適應心肌的舒縮機能。血管網、淋巴管網和神經纖維位于基底膜、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層中。大的心臟血管干和血管支走在心外膜下,然后才分支穿入深面肌層。第二節心臟四、心臟的纖維支架心臟的纖維支架(又稱心骨骼)位于動脈口和房室口周圍以及主動脈口與左、右房室口之間,作為心肌纖維束及瓣膜的附著點。它由致密的纖維性結締組織構成,以大量的膠原纖維為主,有時也可見纖維軟骨組織,在心臟運動中起支點和穩定作用。它包括主動脈瓣環、肺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以及連接瓣環的左、右纖維三角等部分。4個瓣環中,主動脈瓣環位于中心,將其他三個瓣環連接起來。(一)主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位于心臟支架結構的中央,為主動脈根部三個半月瓣附著處形成的致密結締組織環。該環由三個弧形瓣環首尾銜接而成。(二)肺動脈瓣環肺動脈瓣環由肺動脈三個半月瓣的基底緣構成,因此它是由三段弧形曲線連成而不在同一平面上。肺動脈瓣環與右心室流出道相連,比主動脈瓣環高,在其左前方。(三)二尖瓣環二尖瓣環是左房室口周緣的纖維環,以左纖維三角與主動脈左瓣環相連,以右纖維三角與主動脈后瓣環相連。二尖瓣環和三尖瓣環不在同一平面上,兩個瓣環的前端接近,以右纖維三角相連。二尖瓣環后端顯著高于三尖瓣環,故形成一個三角區稱中間間隔。冠狀靜脈竇即開口于中間間隔的右側面。第二節心臟(四)三尖瓣環三尖瓣環是右房室口周圍的纖維環,較二尖瓣環大。三尖瓣環的前內側部較堅韌,主要由中心纖維體的邊緣和沿右房室口伸延而成的冠絲組成;而后外側部疏松薄弱,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三尖瓣環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右纖維三角處與主動脈瓣環和二尖瓣環相連。(五)右纖維三角(又稱中心纖維體)右纖維三角置于心臟中心,在二尖瓣環、三尖瓣環和主動脈后瓣環等三環之間,為連接各瓣環的纖維體。右纖維三角從右心觀,位于冠狀竇口前方;從左心觀,相當于二尖瓣后內相連接的前方。右纖維三角的心房面有房間隔肌肉附著。(六)左纖維三角左纖維三角位于左冠狀溝深部、主動脈左瓣環與二尖瓣環之間。左纖維三角左下緣附著于左心室游離壁的上緣,其房面有左心房的肌肉附著,為左心耳的根部。左纖維三角的表面還與房室溝內的左冠狀動脈旋支相鄰。第二節心臟五、心的傳導系統心的傳導系統是調整心臟節律性搏動的系統,由特殊的神經性心肌纖維構成。心肌按功能和形態可分為兩類:普通心肌(收縮心肌)和特殊心肌(神經性心肌)。普通心肌是構成心房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完成心房與心室的收縮活動。特殊心肌產生和傳導興奮,控制心臟的自律節律性運動。由特殊心肌纖維集成相連的結和束,組成了心臟的傳導傳統。心臟本身具有一個獨立的、短的封閉循環系統,能充分供應營養,保證心臟不間斷地工作。心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支配,交感神經可使心臟收縮力增加,使冠狀動脈擴張,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慢,使冠狀動脈收縮。(一)心傳導系統的結構心傳導系統主要由竇房結、結間束、房間束和房室束等組成(見圖10-7)。1.竇房結竇房結位于上腔靜脈和右心房之間的界溝內,表面覆蓋心外膜和脂肪,并被厚度不等的心房肌覆蓋,很難與周圍心房肌區別,其形狀呈長梭形。竇房結是能自動地發出節律性興奮,心臟正常搏動起源的部位,稱為正常起搏點。第二節心臟2.結間束和房間束Jame等(1978年)通過連續切片的光鏡和電鏡觀察提出心房內存在房間束和結間束。結間束和房間束是連接竇房結與房室結之間的傳導纖維。3.房室束房室束位于室間隔上部分為左、右束支,沿室間隔兩側心內膜深面下行逐漸分為細小分支,稱為蒲肯野氏纖維,分別分布到整個心室的肌層和乳頭肌內。產生、傳導沖動,維持心正常的節律。(二)心傳導系統的細胞組成心傳導系統的細胞有P細胞、T細胞和浦肯野氏細胞三種。1.P細胞P細胞又稱結細胞,是起搏沖動形成的部位,具有很高的自律功能,傳導沖動速度慢,無收縮能力。竇房結中含有豐富的P細胞。2.T細胞T細胞又稱移行或過渡細胞,其形態結構與傳導速度介于P細胞和一般心肌細胞之間,是慢傳導細胞,自律功能較低或具有潛在的自律功能,收縮能力差。房室束中含有豐富的T細胞。3.浦肯野氏細胞浦肯野氏細胞或稱浦肯野氏纖維,是結間束、房室束及其分支的主要成分,其傳導速度快,自律功能低或具有潛在自律功能,收縮能力差,主要分支分布于心肌內。第二節心臟六、心臟的血管構筑心臟作為特有的高功能、大儲備、代謝率高的泵功能器官,終生不停地進行血液循環,而每次心跳都與心臟的生物電、能量代謝、機械運動(包括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瓣膜的啟閉)和血液動力學(包括壓力變化、容積變化,血液充盈與排出等)密切相關。冠狀動脈則是心臟血供的唯一來源。因此,了解冠狀動脈的解剖,對舞蹈與心臟的保健有重大意義。心臟的動脈血來自左、右冠狀動脈,心臟的靜脈血絕大部分經冠狀竇匯入右心房,少部分直接流入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又稱冠狀循環。(一)心臟的動脈營養心臟的左、右冠狀動脈發自升主動脈起始處的主動脈竇。主動脈竇上界沿主動脈壁為弧形的嵴,弧形界以上為竇外,界以下為竇內,弧形界本身為竇邊。左冠狀動脈多數開口于主動脈左竇內;右冠狀動脈多數開口于主動脈右竇內。1.左冠狀動脈分支與分布左冠狀動脈起始后,向左行于左心耳與肺動脈干之間,為一條短而粗的主干,行一短距離后,在左心耳下方分為前室間支(又稱前降支)和旋支。但是有42.3%的心臟在前降支和旋支之間發出一兩支對角支,其主要分支有以下幾種。第二節心臟(1)前室間支。前室間支為左冠狀動脈主干的延續,沿前室間溝行走,少數止于心尖前面,多數經心尖切跡繞至心尖后方,向下行走于后室間溝形成“魚鉤”樣變化,在后室間溝下1/3或中1/3與右冠狀動脈后降支吻合。前室間支借上述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頭肌、心尖、右心室前壁小部分、室間隔前2/3以及心傳導系左、右束支前半段。(2)對角支。對角支發自前室間支與旋支分叉處,出現率為43%,向左下斜行走,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及前乳頭肌。(3)旋支。旋支又稱左旋支,起始后沿冠狀溝左行,繞心左緣至心膈面,大多數止于心左緣與房室交匯點之間。旋支借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前壁、左心室前壁小部分、左心室側壁和后壁大部分,部分達左心室后乳頭肌及40%分布于竇房結。2.右冠狀動脈的分支與分布右冠狀動脈起始后行于右心耳與肺動脈之間,再沿冠狀溝右行繞心銳緣至隔面冠狀溝,在房室交匯區內形成倒置的“U”形彎曲,并延續為后室間支(又稱后降支),沿途營養右心房、右心室、室間隔及左心室小部分。右冠狀動脈一般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右心室、右心房側壁及右心室后壁全部,左心房后壁部分和左心室后壁部分及室間隔后1/3,包括左束支后半部分和房室結(93%)和竇房結(60%)。第二節心臟(二)心臟的靜脈心臟的靜脈主要包括冠狀竇及其屬支、心前靜脈系統和心最小靜脈系統三部分。1.冠狀竇及其屬支冠狀竇位于心臟膈面后冠狀溝的房室交匯區域內,由左向右經房室交匯點開口于右心房。竇口配有冠狀竇瓣。心臟70%的靜脈血由冠狀竇收受,其主要屬支有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左室后靜脈和左房斜靜脈。(1)心大靜脈。心大靜脈起于心尖,在前室間溝中,伴隨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上行,經左冠狀溝向后,繞至冠狀竇左端,在左房斜靜脈注入處注入冠狀竇。沿途主要收受左、右心室前壁、心左緣和右心房前壁及室間隔前部的靜脈血。(2)心中靜脈。心中靜脈又稱后室間靜脈,起于心尖,伴左冠狀動脈后室間支上行注入冠狀竇右端。心中靜脈主要收受左、右心室膈面和室間隔后部的靜脈血。第二節心臟(3)心小靜脈。心小靜脈起于右心室前壁,向上沿冠狀溝右行,繞經心下緣向左至膈面,與心中靜脈一并或分別注入冠狀竇右端,主要收受右心房和右心室的靜脈血。(4)左室后靜脈。左室后靜脈起于右心室膈面,上行直接注入冠狀竇,主要收受左心室后壁的靜脈血。(5)左房斜靜脈。左房斜靜脈起于左上、下肺靜脈口附近,斜行向下,以銳角注入冠狀竇左端,主要收受左心房后壁的靜脈血。2.心前靜脈系心前靜脈系起于右心室前壁,數目不恒定,有1~3支較大的靜脈,斜向右上越過冠狀溝前方,直接注入右心房。3.心最小靜脈系統心最小靜脈系統起自毛細血管后靜脈,向心內膜方向走行,直接開口于心臟各腔,具有右心多于左心的分布特點。第三節血管一、血管的種類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臟的管道,在行程中不斷分支,越分越細,最后移行為毛細血管。動脈因承受壓力較大,故管壁較厚。靜脈是引導血液返回心臟的管道,起于毛細血管,在回心途中逐漸匯合變粗,最后注入心房。靜脈因承受壓力較小,故管壁較薄,其管徑比動脈大,管壁內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毛細血管是連接動脈與靜脈間的微血管,分布廣泛,除軟骨、角膜、晶狀體、毛發、指甲和牙釉質無毛細血管外,幾乎遍及全身。毛細血管管壁極薄,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