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_第1頁
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_第2頁
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_第3頁
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_第4頁
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屆高考人教版歷史一輪綜合講義:第912單元第9單元專題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異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資產階級代議制不同點經濟基礎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行使權力的主體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對人民負責,權力主體是全體人民資產階級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三權分立制主要權力機構立法機關,除受人民監督外,不受任何國家機關制約,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行政、立法、司法權三權分立,互相制約,以便協調和平衡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利益階級本質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政黨活動方式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采取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相同點兩者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由定期選舉產生的代表或議員組成;都屬于一種間接民主專題二比較蘇聯工業化道路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1.相似之處(1)都面臨由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的任務。(2)都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過改革。(3)工業化建設都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施五年計劃;改革農村生產關系。2.不同之處(1)工業化方針提出:中國是在1953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蘇聯是在1925年的聯共(布)十四大上。(2)開始改革:中國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蘇聯是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結果:中國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蘇聯幾位領導人的改革相繼失敗,蘇聯解體。(4)結果不同的原因①指導思想不同。中國有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思想作指導;蘇聯缺乏科學的思想指導。②具體做法不同。中國經濟改革力度比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蘇聯經濟改革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政治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引起思想混亂。③對待“和平演變”的態度不同。中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蘇聯混淆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界限。④對改革認識不同。中國把改革當作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蘇聯把改革當作緩和國內矛盾、對外爭霸的工具,經濟改革的成果也化為烏有。專題三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對蘇聯經濟體制的借鑒、創新與失誤借鑒創新失誤社會經濟制度建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首創公私合營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忽視客觀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時期,嚴重偏離了經濟建設的軌道工業化建設開展五年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工業化體系正確處理好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關注民生問題以“大煉鋼鐵”為核心的“大躍進”運動,忽視民生,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經濟結構與體制變多種所有制為單一的公有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過度集中的弱點,注意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長期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考向1關注熱點: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考向2論從史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普適性考向3主干知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考向4時空邏輯:國民經濟的調整措施考向5論從史出: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管理模式第10單元綜合提升專題一新中國經濟體制的調整1.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1)原因①照搬蘇聯模式。②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照搬政治斗爭方式。③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業化。(2)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3)結果:這種體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加快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存在諸多弊端。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1)原因:黨中央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并借鑒了外國經驗,決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2)核心內容: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3)結果: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3.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1)原因:黨中央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2)核心內容:把企業推向市場。(3)結果:這次調整將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專題二近代中國對外開放與現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別近代對外開放現代對外開放背景在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敗后被迫開放的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獨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動實行的內容西方列強以武裝入侵為手段,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中國開辟通商口岸、降低關稅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則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目的是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影響便于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質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黨中央、國務院為使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專題三20世紀以來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比較標志會議核心或精髓解決的問題意義三民主義同盟會成立大會民權主義民族獨立,民主共和指導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民醒過來毛澤東思想中共七大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民主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指導革命和建設,使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理論中共十五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指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指導現代化建設,引領中國邁向小康社會專題四中國近現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遷變遷時間歷史背景表現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變化尤其明顯第二次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帶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飾、稱呼、婚喪禮儀逐漸推廣第三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改變,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農民溫飽問題未解決第四次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切實關注民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衣、食、住、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考向1主干知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考向2歷史趨勢:國家統一的必然性考向3學術前沿:新型國際關系考向4主流意識:市場經濟是必由之路考向5社會熱點:20世紀80年代社會物價的調整考向6社會熱點:科學家對祖國的貢獻考向7時空邏輯:新中國發展國防高科技的目的第11單元綜合提升專題一古代希臘與古代中國文明的比較中國希臘政治特色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權力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權至上建立了直接奴隸主民主政治,公民獲得了較充分的民主權利,后來造成政局動蕩地理環境大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港灣眾多,便于海運生產方式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業落后,形成了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農業落后,糧食缺乏,工商業發達,海外貿易興盛文化特色宣揚“忠君”思想,重視封建道德教育,頌揚個人對國家的奉獻精神強調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的享受和“人”的價值尊嚴,反對專制專題二古代希臘與古代羅馬文明的比較1.文明的拓展方式(1)希臘:通過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臘文明。(2)羅馬:通過兼并戰爭擴大疆域,在繼承希臘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時拓展羅馬文明。2.國家的形式(1)希臘: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2)羅馬:統一的集權制,采取行省制,實行總督統治。3.政治體制和統治方式(1)希臘:經歷了從君主個人統治到貴族集體統治,再到全體公民集體統治的制度演變,在古代首次實現了公民普遍參與、輪番而治的民主制度。(2)羅馬:在擺脫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國,但是一開始權力就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共和國并沒有進一步演化為民主制,而是一種貴族共和國,隨著疆域的擴大,共和國轉化為帝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專題三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與古希臘人文思想的異同中國百家爭鳴古希臘人文主義不同點原因經濟發展,兼并戰爭頻繁,各國需要人才工商業發展,公民社會地位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目的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統治者服務發展人的個性,強調個體力量的發展歷程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的出現,法家思想受寵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研究人與人類社會;經過中世紀的黑暗后,人文主義復興相同點背景戰爭頻繁、處于分裂狀態主題研究社會問題、研究人類本身成就產生了諸如孔子、蘇格拉底等偉大的思想家;都對各自的思想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考向1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發展的貢獻考向2論從史出:雅典公民權的純潔性考向3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團體意識考向4關注熱點:重視特殊階層利益考向5法治是人類政治的永恒追求考向6論從史出:對智者學派的認識和評價第12單元綜合提升專題一工業革命前英國社會發展反映的政治、經濟、思想特征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獲益;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擴張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商品市場,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成為西歐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深刻反映在政治、對外關系及思想方面。1.從政治角度看:在資本主義發展影響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2.從對外關系角度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積極進行海外擴張,開展殖民貿易與殖民爭奪,先后打敗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從思想角度看:15世紀文藝復興擴展到英國,促進了思想解放;16世紀,英國進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17世紀啟蒙運動興起,出現霍布斯、洛克等啟蒙思想家,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建立。專題二啟蒙運動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推動中外社會進步的時代精神1.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以理性為武器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的思想體系包括人文主義、進步的社會思想等,其主要觀點是反對專制王權、貴族特權、等級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和科學精神,“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2.啟蒙運動體現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影響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也對亞洲的中國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專題三近代西方人文精神興起與發展折射出的政治、經濟的特點1.從政治折射點看:成長中的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擺脫封建專制與教權的束縛,政治上取得自己的政治地位;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8世紀法國大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啟蒙運動直接推動下爆發的。2.從經濟折射點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新航路開辟、西歐殖民擴張和爭奪密切相關,反映了西歐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成長的歷程。3.從思想文化角度看:14、15世紀以意大利為發源地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標志近代人文主義的興起;16世紀以德意志為中心的宗教改革興起,人文主義得以擴展;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運動發展到頂峰。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與當時西方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專題四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及發展1.確立和發展(1)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論基礎是啟蒙思想家倡導的“人民主權說”。(2)在17、18世紀,代議制通過英國、美國、法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在歐美國家確立,主要包括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和法國的議會制共和制等。2.各具民族特色的代議制(1)英國:以君主立憲為主要特征,國王(君主)“統而不治”,只是國家的象征;議會擁有立法權,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內閣是中央行政機關,內閣首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2)美國:實行典型的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聯邦法院執掌,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的平衡。(3)法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議會制共和制度。總統執掌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總統和內閣向議會負責。(4)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皇帝擁有絕對的實權;君主是實,立憲為虛,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3.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代議制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間接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議機關是議會(立法機構)。即“(公民)間接參政,(議會)創制法律”。4.兩種政體:一種是君主立憲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