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_第4頁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備考

考點03古詩詞考查熱點提煉

(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要點梳理+內容梳理)

古詩詞鑒賞知識儲備

1.了解古代詩歌分類。

(1)從體裁分:古典詩歌首先分為詩、詞、曲。

詩: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包含有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和樂府詩(題目上加有

“歌“、"行"、"歌行"、"弓I"、"曲“、"吟”)。近體詩包括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

和絕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律詩:共八句,L2句為首聯,3、4句為頷聯,5、6句為頸聯,7、8

句為尾聯或末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偶句都押韻。絕句:一共四句,又叫

"截句",是律詩的一半。

詞:句子長短不一,詞牌限定了詞的字數、音韻、文字的形式,詞中用典較多。可分為小令(58字

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詞分為豪放派(蘇軾和辛棄疾)和婉約派(柳永、秦觀和李清

照)。

(2)從題材分: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懷古詩、詠史詩、送別詩、邊塞詩。此外還有愛情詩、

說理詩、感懷詩等。

送別詩: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懷古詩: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

思鄉詩: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戰爭詩: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田園詩: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寫景詩: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

世事的

詠物詩: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

潔品質,或托物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

2.掌握一定術語,鑒賞時能說較規范的“內行話”。

(1)反映詩歌風格方面:雄奇、剛健、悲壯、曠達、灑脫、蒼涼、恢宏、奔放;沉郁頓挫、纏綿俳惻、

婉約清麗、明麗清新、含蓄有致、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等。

(2)反映詩歌結構方面:開門見山、逐層拓展、環環相扣、前后呼應等。

(3)反映詩歌表現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對

比映村、以虛寫實、虛實結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白描勾勒、濃墨重彩等。

(4)反映詩歌語言特色方面:質樸清新、句式整齊、音節和諧、對仗工整、有節奏感、聲情并茂、凝

練簡潔、犀利老練等。

(5)反映詩人情感方面?愉悅、歡快、欣喜、郁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激昂、奔放、

樂觀、豁達、淡泊、閑適等。

(6)反映詩歌總體效果方面:真摯感人、耐人尋味、催人淚下、扣人心弦、發人深思、意境高遠、即

景生情、即景自況等。

3.了解詩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詩人的風格特點。鑒賞時善于對比揣摩,推

此及彼。

(1)從詩歌表現的不同內容上把握。如: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高適、夸參、

王昌齡的邊塞詩;曹操、鮑照、杜甫、李商隱的詠史詠懷詩;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的爰國詩等。

(2)從詩歌體現的不同風格流派上把握。如:蘇軾、黃庭堅、辛棄疾、陳亮的豪放詞;柳永、李清照、

李煜、姜夔的婉約詞等;李白、杜牧、李賀的浪漫詩,杜甫、白居易、陸游的寫實詩等。

4.理解和把握一些常用的詩歌意象內涵,對精練、深刻地回答詩歌鑒賞題

也非常重要和必要。

(1)一些常見意象比較固定的文化內涵:

楊柳、長亭、孤帆、驛路、浮云一離別、游子;白雪、玉壺、冰心一高潔

梅花、翠竹、松柏、幽蘭、菊花一高潔隱逸杜鵑、磁針一堅貞

大風、長云、寒霜、飛雪、苦雨一凄涼悲愁

羌笛、竹笛、羌管、寒螢、蟋蟀一思鄉

青鳥、鴻雁、雁足、尺素一音信、書信

(2)常見的人物意象特點: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

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爰恨情長的形象。

【常見題型解題技巧】

1.品味煉字類

Q)詩歌中的"某"字或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2)"某"個字或詞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為“某"字?

(4)你最欣賞哪個字或詞?請賞析。

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理解詞語的表層義和深層義,可以從詞性、色彩、詞的準確性、生動性以及

詞的豐富內容和意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內涵。解答修辭的效果時,(煉字和賞析句

子時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辭方法。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

詞的作用。

(1)析詞語的表層義和深層義;

(2)找修辭寫其表達效果;

(3)繪畫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

(4)寫感情:表達了xx感情、傳達了xxx的思想。

這個詞在詩句中的意思是……,運用了……的修辭,生動、準確、形象地寫出了……的景象或情態,

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2.名句賞析類:

(1)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該如何理解?

(2)詩歌的某聯流傳成了千古名句,請分析原因。

(3)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應對策略

答題前先判斷出詩句的類型,從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來說,詩句具有這三種類型,分別

如下:

(1)寫景:景重,情濃,意淡。如果是寫景,用了XXX的寫景方法,描繪了XX的優美景致等;景致優

美,讓人心怡。

(2)抒情: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情感色彩與思想感情等丁倩真意濃,格調高亢。

(3)言理:意重、情濃、景淡。如果是哲理,思考理-趣的融合、哲理給人的啟示和思考等。蘊含

哲理,氣人心智。

描寫類答題格式:A、本詩在描寫上成功的運用了……描寫,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義),烘

托了詩人……感情。B、本詩在景物描寫上的特色是,這樣的描寫使景物(答作用動靜結合、虛實相

生),同時渲染了……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答題格式:這句話運用了……抒情手法,全詩主要寫出了……(詩句內容解說),抒發了……

情感,這種方式使詩人情感抒發得……(用術語)。

修辭類答題格式:本句或本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作用)地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

義),表達了詩人……情感。

3.主旨情感類

(1)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3)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解題思路:借助題目、詞前小序、關鍵詞、注釋、作者的生平、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

找詩歌中的意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主旨類答題格式:這首詩描寫了……的(景象、風光、畫面等),抒發(表達、表現)……的感情(情懷、

抱負等)

4.想象描述類:

(1)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

(2)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應對策略:描述畫面其實就是創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譯句子。

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根據詩歌的語境,

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這一意象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展開想象和聯想,用簡潔優美的語言加以

描述,分析出詩歌表達了詩人xxx的思想情感或給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注意: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回答要具體:比如不能只說"表達了感傷的情懷,

應回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5.表達技巧類:

(1)詩歌某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2)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3)詩歌是怎樣抒發作者的情感的?

藝術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

(3)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白描、

工筆、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

鋪墊等。

(5)思想感情: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憂國憂民

等。

⑹語言特點:濃墨重彩、惟妙惟肖、詩情畫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盡致等。

(7)語言風格有云流水、自然流暢、形神兼備、簡潔、洗練、淺顯、平淡、質樸、清新、淡雅、沉

郁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雄健、深厚等。

(8)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等。

應對策略:

首先要了解常見的表達技巧,它包括:(1)修辭方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設

問、反問、雙關等;(2)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或藝術手法),主要包括運用典故、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

實相間、小中見大、以樂寫哀、烘托渲染、對比映襯、多角度描寫等;(3)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議論,

抒情,記敘;(4)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等。詩歌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

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表達技巧類答題格式:這首詩運用了……修辭方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表達技巧表現了……內

容,抒發了……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注意:結合詩句和具體詞語作分析】

6、理解詞語類

理解詞語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

結構上作用:從詞語在詩歌中的位置入手,結合詩詞具體內容理解。詩歌的結構特點:開篇的鋪墊、

烘托;中間的過渡、照應;結尾的深化、升華主題等。

內容上的作用:即詞語在詩詞表達的內容或詩人表達的情感中起到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詞語本身的

意義,在結合全詩內容解釋詞語的作用。

7.選擇題答題技巧

(1)考試說明

能力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典詩歌。

具體要求:①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為什么寫?寫了什么?)

②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意境的鑒賞。(怎樣寫的?)

(2)現存問題分析

問題之一:讀不懂詩

問題之二:只懂大概,閱讀粗糙不仔細,客觀題丟分

問題之三:答題不具體,缺少翻譯與分析

(3)方法指導

設題方向:在翻譯、概括和手法上設置問題

解題策略:①先審清題干,弄清單選還是多選,正確還是錯誤。

②尋找敏感點。圈出明顯的敏感點,帶問題去比對排除

③好處:可以不用浪費太多時間糾結內容,在審題過程中你已經大概了解詩歌內容了,剩下的問題

就是按解讀詩歌的方法去比對排除了。

(4)錯因歸類

①詞句翔譯不準,內容理解有誤。

關注選項中的"意謂"、."描繪"、"寫出"等詞。

回歸文本,從整體上把握寫作對象。

關注景物描寫的時節、地點、特點,

關注事件、人物、動作或評價。

②概況有誤。

對詩歌語言風格、意境、情感分析不到位。

關注選項中的"語言""表達""抒發"等詞。

關注對意境、氛圍、基調的判定,

要探究詩人寫作意圖,抓準情感。

注意結合注釋分析。

③手法判斷失誤,效果分析不準。關注選項中手法的判定。

(5)詩歌鑒賞選擇題常見設誤方法

①語言語風類錯誤:或故意譯錯實詞虛詞;或對詩歌的語言風格判斷錯誤。

②意境意象類錯誤:對詩歌的意象的含義判斷錯誤;或對意境的概括錯誤。

③技巧手法類錯誤:對詩歌運用的寫作技巧的類型或作用判斷錯誤。

④思想情感類錯誤:拔高情感(對詩歌中描寫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種光圈);或轉移情感。

⑤.觀點內容類錯誤:擴大范圍(把作家的某一具體作品風格用其整體作品風格來代替)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糠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親念友;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詩歌按內容分類及其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田園詩:熱爰、向往悠閑平靜自由的生活,表達恬淡閑適的心情。

2.寫景詩才苗繪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贊美之情。

3.送別詩:依依不舍的留戀;對友人的思念;勸勉安慰的豁達;坦陳心志的告白。

4.邊塞詩: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久居邊關思念親人的憂傷、

孤獨。

5.行旅詩:游子漂泊在外(久戍邊關、久宦在外)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6.詠物詩:借某物的特點來表達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7.懷古詩:悲嘆懷才不遇的感慨;抒發昔盛今衰的寬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

人民的疾苦。

8.閨怨詩:對丈夫的思念,離別的孤獨寂寞之感;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詩歌中的典型意象】

明月: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夕陽、暮色:多給人以失落、凄涼之感。

流水、落花:常代表生命的短暫丁惜春、傷時的惆悵、對于死亡的焦慮、憂傷。

春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

子規、猿啼: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鴻雁:常借指書信,常寄托思鄉懷人的情思

折楊柳:送別、留戀、傷感。

籬笆、雞啼、犬吠:田園的閑適、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堅貞不屈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志向、氣節。

要點梳理

三、《黃鶴樓》

(一)主要內容

1、首聯扣題,神話起筆,吊古(仙人駕鶴經過)傷今(鶴去樓空)。

2、頷聯承上,撫今(黃鶴不復返)追昔(白云千年飄),抒歲月易逝、悵惘之情。

3、頸聯轉寫登樓所見明麗之景:歷歷樹、萋萋草,境界闊大,色彩鮮明。

4、尾聯抒情,描寫夕陽西下、煙波浩渺之景,抒發思鄉之情。

(二)藝術手法

1、虛實結合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前兩聯,先寫神話傳說,再寫眼前景物的格局,虛中有實,撫今追昔,寫出了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

料的感慨,以神話傳說起筆,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豐富了詩歌的內容。

2、用典:昔人已乘黃鶴去

由仙人乘黃鶴歸去的傳說引出黃鶴樓,為黃鶴樓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傷今,寫出了無限悵惘之情。

3、寓情于景

(1)頷聯:選取了悠悠千載的白云,描繪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畫面,抒發了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感。

(2)頸聯:描寫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登樓所

見明麗之景,境界闊大,色彩鮮明,為引發詩人的鄉愁作了鋪墊。

(三)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吊古傷今思鄉之情。

2、作者情感與景象變化的特點。

(1)詩人因景生情,山吊古到懷鄉,先感慨而后生愁緒。

(2)景象前后三變:先是神異渺茫,接下來明麗如畫,最后歸于朦朧凄迷,風貌有別,詩意也生波瀾。

(四)語言賞析

1、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1)描繪畫面: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長江對岸的漢陽平野中那一棵棵蔥翠樹木,清晰可辨;江中鸚

鵡洲上,芳草如茵,長得非常茂盛。

(2)運用手法:運用對偶手法,寓情于景,描寫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

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登樓所見明麗之景,境界闊大,色彩鮮明,為引發詩人的鄉愁作了鋪墊。

2、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運用典故,虛實結合,由仙人乘黃鶴歸去的傳說引出黃鶴樓,為黃鶴樓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傷今,

寫出了無限悵惘之情。

3、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描繪畫面:煙霧升騰,明凈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凝眸遠望,己不知鄉關何處,漂泊異鄉的

人見此情此景,不禁滿懷愁緒。

(2)寫法角度: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借夕陽西下,江面煙波浩渺之景,抒發了詩人因遠離故土而生

發出的懷鄉之情。

4、煉字角度

(1)空:首聯中的“空”指只、只有,表達了現在鶴去樓空,重在寫景;頷聯中的“空”指空空的,

空蕩蕩,表達了詩人因仙人離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而導致的內心孤獨、寂寞和惆悵之情,重在抒情。兩個“空”

字,抒發了詩人吊古傷今,無限悵惘的情感。

(2)歷歷、萋萋:使用疊詞,聲調鏗鏘,音韻清朗,富于音樂美,寫出了樹木蔥翠、清晰可辨和草木

茂盛的特點。

(3)“黃鶴”連用:詩歌前兩聯連用三個“黃鶴”,詩意一氣貫通,順勢而下,尤其是二、三句兩個

“黃鶴”頂針連鎖,一氣呵成,讀來毫無滯礙感。

(4)愁: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在日暮時分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和開篇縹緲的意境相吻合,抒發了詩人

思念家鄉的愁緒。

四、《使至塞上》

(一)主要內容

1、記敘:

(1)首聯交待出使任務及所到地點;(形單影只,孤寂心境)

(2)尾聯途中得知軍情,顯示出對邊疆戰事的關心,呼應首聯,暗示戰爭勝利,贊嘆都護。(自豪達

觀)

2、寫景:

(1)頷聯以蓬自比,以雁反襯(動態);(激憤抑郁,飄零之感)

(2)頸聯描繪宏大蒼涼的邊塞風光圖(靜態)。(意境雄渾、壯闊深邃)

3、既言事,又寫景,更寓情于景一一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二)藝術手法

1、比喻: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詩人把自己比作飄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飛出漢家邊關,飛進胡人境地。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孤身出

塞的飄零落寞之感和內心抑郁激憤之情。

2、用典:都護在燕然。

以東漢竇憲“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戰事已勝,流露出對都護及邊關將士的贊揚,表示出對前

方戰事的關切,表達了自豪之情。

3、寓情于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以傳神之筆刻畫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意境雄渾、壯闊深邃,表現了詩人蒼涼孤寂的情感。

(三)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孤獨、郁悶和失意、飄零之感。。

2、作者情感變化。

(1)單車間邊,形單影只,孤寂心境。

(2)看到蓬草、歸雁,激憤抑郁,飄零之感。

(3)看到孤煙、落日,慷慨悲壯,蒼涼孤寂。

(4)得知前方勝利,贊揚都護,自豪之情。

(四)語言賞析

1、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描繪畫面:蒼涼雄渾的大漠之上,一縷孤零零的烽煙像根柱子,筆直地伸向天空。彎彎曲曲的黃

河似一條金帶,平躺在大漠遠方。一輪渾圓的紅日,正靜靜地懸掛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2)運用手法:運用對偶手法,寓情于景,以傳神之筆刻畫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意境雄渾、壯闊

深邃,表現了詩人蒼涼孤寂的情感。

(3)構圖角度:直的是煙,圓的是落日,和地平線一起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幾何圖案。一“直”一“圓”,

描繪出在蒼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壯麗的風光。

2、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運用比喻手法,寓情于景,詩人把自己比作飄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飛出漢家邊關,飛進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飄零落寞之感和內心抑郁激憤之情。

3、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運用典故,以東漢竇憲“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戰事已勝,流露出對都護及邊關將士的贊揚,

表示出對前方戰事的關切,表達了自豪之情。

4、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首聯點題,交待出使任務及所到地點,“單車”表達出詩人形單影只的孤寂心境,“過居延”表現關

塞迢迢、山高路遠,烘托詩人孤寂的心境。

5、煉字角度

(1)“單車”表達出詩人形單影只的孤寂心境。

(2)“過居延”表現關塞迢迢、山高路遠,烘托詩人孤寂的心境。。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寫出了沙漠的廣闊無垠。

“孤”寫出了邊塞景物的單調,襯托大漠的雄渾。

“直”寫出孤煙之高,于荒涼孤獨中表現出孤煙直沖云霄的勁拔、堅毅,突出塞上景色蒼涼雄渾壯闊

的特點。

“長”寫出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渺無盡頭。

“圓”寫出落日又大又圓,孤懸于地平線之上,表現塞上景色蒼涼雄渾壯闊的特點。

五、《錢塘湖春行》

(―)主要內容

1、首聯點題,交代游蹤,大處落筆勾勒景色:春水初漲,云腳低垂。

2、頷聯具體描寫早春景色:早鶯爭樹,新燕筑巢。

3、頸聯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亂花初放,淺草初生。

4、尾聯呼應首聯,再點游蹤,直抒胸臆,贊美早春美景。

(-)藝術手法

1、擬人:幾處早鶯爭暖樹。

形象地描寫出早春時余寒未盡,黃鶯爭落向陽枝頭的狀態,突出了早春的生機活力,表現了詩人對大

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2、動靜結合: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通過對鶯燕動態化的描寫和對花草靜態化的描寫,突出了早春的季節特點和早

春的生機活力,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3、寓情于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愛和游春的喜悅之

情。

4、俯視仰視: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從仰視的角度來寫高處爭春的鶯燕,從俯視的角度來寫迎春的花草,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春天的生機活

力,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三)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愛和游春的喜悅之情。

2、尾聯直抒胸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四)語言賞析

1、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1)描繪畫面:幾只早來的黃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枝頭,不知誰家新來看燕子正啄呢銜草,營建

新巢。

(2)運用手法:運用擬人、對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繪了早鶯爭樹,新燕筑巢的早春畫面,突

出了早春的季節特點和早春的生機活力,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2、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描繪畫面:湖邊五顏六色的野花漸開漸多,讓人目不暇接,馬蹄在新生的野草里時隱時現,詩人

信馬由韁,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里。

(2)運用手法:運用對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繪了亂花初放,淺草初生的早春畫面,突出了早

春的季節特點和早春的生機活力,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3、煉字角度

(1)“初平”準確地寫出春水初漲,略與堤岸平齊的狀態。

(2)“低”寫出白云低垂,與湖水相接的情景,生動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湖水初漲時的情形。

(3)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爭”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描寫出早春時余寒未盡,黃鶯爭落向陽枝頭的狀態,突出了早春的生機

活力。

“幾處”“誰家”準確地寫出了早春時節鳥兒還少,突出了早春的季節特點。

(4)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亂”形象地寫出早春時節各種花競相開放的特點。

“漸欲”“才能”形象地描繪了亂花初放,淺草初生的早春畫面,突出了早春的季節特點和早春的生

機活力。

六、《飲酒(其五)》

(一)主要內容

1、記結廬之事

(1)記述自己生活狀況:身居塵世,沒有喧囂。

(2)自問自答,揭示原因:精神超脫,心靈寧靜。

2、寫田園之景

(1)東籬采菊,閑適自在;(2)飛鳥投林,怡然自得。

3、抒隱居之情: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真意: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藝術手法

1、設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在一問一答中,揭示了詩人能遠離俗世,不受世俗事物干擾的原因:只要心情閑適、心志高遠,即使

身居鬧市也能獲得內心的寧靜,給讀者以深遠的思考。

2、寓情于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用簡淡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在東籬采菊,看飛鳥歸林的畫面,表現了詩人閑適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

表達了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之情。

(三)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詩人閑適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了詩人歸隱田園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對自然(田園)

風光的喜愛和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1)怡然自得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2)對自然(田園)風光的喜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2、哲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揭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隱居主要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

啟示人們只有思想上遠離世俗的喧囂,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

(四)語言賞析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煉字角度:

“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詩人心靈的自由和愜意;寫出了一種無意得

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與全詩營造的閑遠散淡的氛圍相吻合。

(2)運用手法:寓情于景,用簡淡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在東籬采菊,見南山美景的畫面,表現了詩人閑

適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表達了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之情。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1)描繪畫面:傍晚時分,山林中云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回巢,飛歸山

林。

(2)運用手法:寓情于景,用簡淡的語言描寫了詩人望云氣升騰,看飛鳥歸林的畫面,表現了詩人閑

適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表達了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之情。

(五)語言風格:淡而有味

1、語言角度:“采”“見”等詞,用詞平淡,但經詩人錘煉,充滿了生活情味,表現了詩人閑適自在、

怡然自得的心境。

2、選材角度:詩中描寫的東籬、南山、菊花、飛鳥等景物,尋常可見,但經詩人組合,營造了一種閑

遠散淡的氛圍,表現了詩人閑適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

七、《春望》

(-)主要內容

1、首聯:起筆寫景,望中所見巨大反差:山河依舊,春天來臨;國都殘破,亂草叢生。

2、頷聯:承上啟下,感時恨別,移情于物,看花濺淚,聽鳥驚心。

3、頸聯:轉寫家人,戰火持續,思念親人。

4、尾聯:落筆自身,白發稀疏,蒼老之態,憂國傷時念家悲己。

(-)藝術手法

1、反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以樂景反襯哀情,花本美麗,但因傷心國事,詩人見花反而落淚;鳥鳴悅耳,但因思念親人,詩人聽

后反而心驚,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思念家人的感情。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首聯:通過描寫春天長安城中荒蕪破敗,人煙稀少,亂草叢生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傷國事的深

沉感情。

(2)頷聯:因傷心國事,詩人見花盛開反而落淚;因思念親人,詩人聽鳥鳴叫反而心驚,表達了詩人

感時傷世、思念家人的感情。

3、借代、夸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代指戰爭,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痛苦;“抵萬金”突出了戰亂時家書的珍貴,表達了

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表達了憂國傷時,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思想感情:

1、全詩圍繞“望”字,描寫了詩人在國破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

情。

2、憂國傷時:(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時花濺淚(3)烽火連三月

3、念家:(1)恨別鳥驚心(2)家書抵萬金。

4、悲已: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四)語言賞析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煉字角度:

“破”形象地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深”寫出了城市里人煙稀少、亂草遍地的景象,令人滿目凄然。

(2)運用手法:寓情于景,通過描寫春天長安城中荒蕪破敗,人煙稀少,亂草叢生的景象,抒發了詩

人憂傷國事的深沉感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寓情于景,運用反襯手法,以樂景反襯哀情,花本美麗,但因傷心國事,詩人見花反而落淚;鳥鳴悅

耳,但因思念親人,詩人聽后反而心驚,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思念家人的感情。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描繪畫面:面對淪陷的山河,破敗不堪的國都,滿頭白發的詩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

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己經稀疏得無法插簪了。

(2)運用手法:運用動作、外貌的細節描寫,借搔頭的細節,表現了詩人憂愁萬分、憔悴不堪的情狀,

刻畫出詩人憂愁蒼老的形象,表達了詩人憂國、思親、悲己的心情。

(五)語言風格:沉郁頓挫

1、沉郁:感情的悲慨、濃郁、深厚。

《春望》表達了對國家衰亂、人民流離失所的悲痛,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以及對自己日漸衰老的感傷,

感情深沉悲慨。

2、頓挫:感情表達的波瀾起伏、反復低回。

《春望》中反復以迂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主要是融情于景,從起筆寫遠景的山河草木,到近

景的花鳥,一直到自身的白發,步步推進,將宏大的家國之悲、身世之痛,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

八、《雁門太守行》

(一)主要內容

1、首聯:白天,寫兵臨城下,戒備森嚴,渲染戰前緊張氛圍,表現將士臨危不懼的氣概。

2、頷聯:黃昏,從聽覺、視覺角度描寫秋色之美麗,反襯戰爭之慘烈。

3、頸聯:夜晚,寫援軍乘夜奔襲,渲染悲壯氣氛。

4、尾聯:抒情,用黃金臺、玉龍劍的典故,抒發將士們誓死奮戰、報效朝廷的決心,含蓄點明主旨。

(二)藝術手法

1、比喻、夸張、對比: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用“黑云”比喻敵軍氣焰囂張,借陽光下鎧甲的金光顯示守城將士的英姿,色彩對比鮮明,運用夸張,

把敵軍的來勢兇猛與守城將士的嚴陣以待進行對比,渲染了戰前敵軍壓境,我軍英勇應戰的危急、緊張氣

氛;暗示了戰斗的殘酷,為下文描寫戰斗的慘烈做鋪墊。

2、用典:

(1)半卷紅旗臨易水:借用荊軻《易水歌》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戰的地點,又增添了戰爭的悲壯色彩,

表現了詩人對無所畏懼、緊急馳援前線的將士們的敬佩、關切、擔憂之情。

(2)報君黃金臺上意:借用燕昭王黃金臺上招攬天下之士的典故,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含蓄

地點出詩作的主旨。

(三)思想感情:

1、全詩描寫了一場悲壯慘烈的邊關戰爭,高度贊揚了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抒發了守邊將士浴

血奮戰、視死如歸、誓死報國的情懷。

2、主旨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四)語言賞析

1、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1)煉字角度:

“壓”“摧”形象地寫出了敵軍的人馬眾多、來勢兇猛和守城將士的處境艱難,表現了戰爭的緊張氣

氛。

“開”借陽光下鎧甲的金光顯示守城將士的英姿,展示了我軍將士嚴陣以待、英勇應戰的畫面。

(2)運用手法:用“黑云”比喻敵軍氣焰囂張,借陽光下鎧甲的金光顯示守城將士的英姿,色彩對比

鮮明,運用夸張,把敵軍的來勢兇猛與守城將士的嚴陣以待進行對比,渲染了戰前敵軍壓境,我軍英勇應

戰的危急、緊張氣氛;暗示了戰斗的殘酷,為下文描寫戰斗的慘烈做鋪墊。

(3)描繪畫面:城頭上彌漫著烏云,似乎淹沒了一切,但偶爾大風吹過,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守城將

士的鐵甲上,金光閃閃,顯出了不可侵犯的氣概,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

2、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描繪畫面:戰斗的號角聲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暮色中凝為紫色。

(2)運用手法:視覺與聽覺結合,從聽覺角度表現戰爭的規模,從視覺角度表現戰爭的慘烈。用黯然

凝重的氛圍,襯托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形勢,為下面

寫友軍的援救做鋪墊。

3、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1)描繪畫面:夜寒風大,馳援的將士們半卷著紅旗,長途奔襲,輕兵夜進,悄悄臨近易水;秋霜濃

重,戰鼓聲音低咽,將士們士氣高昂,伺機突襲。

(2)運用手法:用荊軻《易水歌》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戰的地點,又增添了戰爭的悲壯色彩,表現了

詩人對無所畏懼、緊急馳援前線的將士們的敬佩、關切、擔憂之情。

(3)煉字角度:“半卷紅旗”細節描寫連夜奔襲之狀;“鼓寒”聲音的細節描寫,表現天氣的寒冷,

渲染悲壯的氣氛。

4、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借用燕昭王黃金臺上招攬天下之士的典故,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含蓄地點出詩作的主旨。

(五)語言風格:工于設色

李賀作詩,工于設色,陸游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

黑云、金鱗、燕脂、夜紫、紅旗、黃金、玉龍。

濃墨重彩地描繪戰爭場面,構成了奇特的意境,渲染了戰爭的悲壯氣氛,襯托了將士們視死如歸、

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九、《赤壁》

(一)主要內容

1、記敘:憑吊古跡,發現折戟未銷,辨認前朝遺物。借物起興,自然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2、議論:托古諷今,懷古傷今。感慨周瑜的勝利不過是“東風”之力,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

(二)藝術手法

1、借物起興: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借一件折戟,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起興: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詠的對象。

2、以小見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用兩個美女的命運來表現戰爭的勝敗,以小見大,含蓄、形象地表達了對周瑜的不屑與嘲諷,表明歷

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三)思想感情:

1、詩歌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

從施展的無奈。

2、“東風”含義:

(1)實指自然界的東風;(2)特指周瑜取勝的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條件,特別是孫權對他的

信任。

3、哲理:時勢造就英雄。(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四)語言賞析

1、描繪畫面: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沙里沉埋著一支鐵戟,歷經歲月,鐵還沒有完全銷蝕,詩人把它拿起來磨洗一番,仔細辨認發現它原

來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

2、人物描寫: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運用動作描寫,詩人“自將磨洗”和“認”的動作,顯示出他對這一前朝故物的興趣和對歷史的思索,

形象描寫出一個在江畔憑吊古跡的詩人形象。

3、易考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以小見大,用兩個美女的命運來表現戰爭的勝敗,含蓄、形象地表達了對周瑜的不屑與嘲諷,表明歷

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賞析格式、要點:手法+情感+哲理

(五)語言風格:于尋常處見深刻(看似平淡實則不平淡)

折戟沉沙鐵未銷:折戟,點出了此地曾是戰場,有過歷史風云變幻;折戟沉沙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

流逝而物存人非。用語平實卻引發了詩人對歷史的追思,為后文的“認前朝”和抒懷做鋪墊。

十、《漁家傲》

(-)主要內容

1、上片寫景:描寫似夢似幻、美妙神奇的浪漫境界。

(1)夢中所見:海天相接的壯闊景象

星海茫茫、天河流轉、風帆舞動。

(2)夢中所聞:美好歸宿的愿望。回到帝所,天帝垂問。

2、下片抒情:對現實生活的苦悶,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詞人對答:日暮途遠,感嘆作詩無用。

感嘆自己空有才華,但戰亂年代,身為女子,詩文無用,

(2)詞人愿望:厭棄現實,追求理想境界。大鵬展翅飛往三山。

(-)藝術手法

1、想象: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云海茫茫,曉霧彌漫,星河流轉,風帆舞動,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個似夢似幻、美妙神奇、

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既有生活的真實感,又有夢境的虛幻性,虛實結合,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用典:九萬里風鵬正舉。

借用莊子《逍遙游》中大鵬鳥的形象,表達了詞人希望自己能夠像大鵬鳥一樣乘風高飛,奔向海外仙

山,尋找幸福的愿望。表現了詞人對現實的厭棄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

(三)思想感情:

1、這首詞通過記夢,描繪了一個似夢似幻、美妙神奇的浪漫境界,抒發了對現實的苦悶和厭棄,也表

達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現實的苦悶: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1)感慨自己空有才華,但畢竟是個弱女子,能有什么作為呢?

(2)正值戰亂年代,國難當頭,詩詞文章又有何用?

(3)有怨嗟,有感慨,有對現實的厭棄,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虛幻的想象。

3、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四)語言賞析

1、煉字角度:

(1)接、連: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曉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

界。

(2)轉、舞:將詞人在風浪中顛簸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既有生活的真實感,又有夢境的虛幻

性,虛實結合,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3)嗟、謾、報:

“嗟”傳達出詞人對日暮途遠的嘆息,顯現出彷徨憂慮的神態,表明詞人對人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

“謾”流露出詞人內心的哀怨惆悵,表達了詞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報”是對上文中“問”字的回應,給人以筆斷意連、一氣呵成之感。

(4)歸:好像詞人原來是從天上宮闕來到人間,經歷了千辛萬苦又回到天帝身旁;表達詞人經歷人生

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個美好歸宿的愿望。

2、想象: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云海茫茫,曉霧彌漫,星河流轉,風帆舞動,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個似夢似幻、美妙神奇、富

有浪漫色彩的境界。既有生活的真實感,又有夢境的虛幻性,虛實結合,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3、用典:九萬里風鵬正舉。

借用莊子《逍遙游》中大鵬鳥的形象,表達了詞人希望自己能夠像大鵬鳥一樣乘風高飛,奔向海外仙

山,尋找幸福的愿望。表現了詞人對現實的厭棄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

4、描繪畫面: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天上云海茫茫,層層疊疊的白云就像奔涌的波濤,和漫漫的晨霧連接在一起,越發顯得迷蒙。透

過云霧遠遠望去,空中的銀河好像也在流轉,河中似乎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著云濤起伏。

(2)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看,大風刮起來了,那搏擊長空的大鵬正乘著風振翅高飛。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鵬一樣高飛遠

走。她大聲疾呼:大風啊,你不停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的仙山去吧!

5、天帝形象:

慈愛溫和、關心民生的天帝形象。

作用:反映了遭逢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孤獨無依的詞人對國家安定、百姓安康以及人生美好歸宿的

渴望與追求,自然地引出下片內容。

(五)語言風格:氣魄雄壯的豪放風格,想象豐富,意境壯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

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

面。

名家點評

黃蘇評此詞: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

梁啟超評此詞: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

十一、《浣溪沙》

(一)主要內容

1、上片因今思昔:

(1)描寫景物:新曲、杯酒、舊亭臺、夕陽西下。

(2)感情變化:①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②對年華將逝的傷感,③對美好事物能夠重現的期望。

2、下片借景傷今:

(1)描寫景物:落花、歸燕、香徑。

(2)感情變化:①對春花消逝的憐惜和無奈,②對燕子歸來的喜悅,③物是人非,獨自徘徊的孤寂傷

(~)藝術手法

1、對比: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新”是唱新詞,“舊”是舊亭臺,新詞舊景的對比,抒發了物是人非的悵惘情思。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去”的是落花,“來”的是新燕,在來去的對比中,突出了詞人對時光易逝的感傷之情。

2、寓情于景:

詞中通過對夕陽、落花、歸燕等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易逝的感傷和對美好生活的眷戀.

注意格式:選取了……景物,描繪了……景象,表達了……情感。

(三)思想感情:

1、全詞寓情于景,描寫了詞人填詞飲酒的閑適生活和對暮春殘景的嘆惋,抒發了詞人對世事變遷、聚

散無定的惆悵,對春意衰殘、時光流逝的感慨。

2、全詞的感情變化:

上片:①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

②對年華將逝的傷感,

③對美好事物能夠重現的期望。

下片:①對春花消逝的憐惜無奈,

②對燕子歸來的喜悅,

③物是人非,獨自徘徊的孤寂傷感

3、哲理:

美好的事物終會消逝,同時會伴隨著其他美好事物的出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虛無。

(四)語言賞析

1、煉字角度:

(1)獨:獨自,寫出了詞人獨處時的孤寂傷感,伴隨著蕭條的春色及光陰流轉,生出無限的悲涼,突

出詞人的孤獨寂寞與凄涼之感。

(2)徘徊:動作描寫,反映了詞人心緒不寧,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美好時光的留戀。

2、意象角度:

(1)落花:暮春之景,表達惜春的傷感和無奈。

(2)歸燕:表達時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3)酒、舊亭臺、夕陽:點明地點時令,描繪出暮春時節傍晚時分獨自飲酒的景象,營造出傷感的氣

氛,寓情于景,抒發了對時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

3、易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寓情于景,“花落去”“燕歸來”對比鮮明,描繪了暮春時分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春意衰殘、

時光流逝的感慨。對仗工整,音調和諧,具有音樂美。同時給人哲理的啟示:美好的事物終會消逝,同時

會伴隨著其他美好事物的出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虛無。

O內容梳理

黃鶴樓

【文學常識】崔穎,唐代詩人。早期詩多寫閨情,流于浮艷。后歷邊塞,詩風轉為雄渾奔放。其作品激昂

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潁詩集》。

【寫作背景】這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即

創作了這首詩。

原文參考譯文及詞解鑒賞

內容:首聯扣題,從神話傳說落筆,起筆高遠。詩

傳說中騎鶴飛去的仙人已經

人先懸想“昔日”仙人費祎乘黃鶴經過這里的情景,

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

昔人①/已乘/黃鶴去,再從遙遠的古代回到現實中來,寫現在的鶴去樓空。

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此地/空余/黃鶴樓。煉字:“空”字表達了鶴去樓空的無限感慨。讀首聯,

①〔昔人)指傳說中騎鶴飛去

仿佛看到詩人憑欄遠眺,吊古傷今,陷入無限沉思之

的仙人。

中的形象。

內容:頷聯是首聯的延伸,這兩聯四句,虛中有實,

撫今追昔,寫出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以

神話傳說起筆,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大大豐富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

黃鶴/一去/不復返,了詩歌的內容。前兩聯中兩個“空”字,悵惘之情昭

年來只看見飄飄蕩蕩的白云。

白云/千載/空悠悠②。然可見。

②〔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煉字:“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時空組合產

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抒發了詩人對世

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

晴日里的原野中漢陽樹木清

晰分明,鸚鵡洲上芳草如茵,內容:頸聯寫詩人登樓所見的明麗景象,詩人也從懷

晴川@/歷歷④/漢陽樹,長得非常茂盛。古之思回到現實中來。

芳草/萋萋⑤/鸚鵡洲。③〔川)平川、原野。④(歷語言:對仗工整,各用一個疊詞,聲調鏗鏘,音韻清

歷)分明的樣子。⑤(萋(ql)朗,富于音樂美。

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煉字:全詩以一個“愁”字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

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

纏綿的鄉愁。

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

日暮/鄉關⑥/何處是?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在自問自答中以“愁”

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

煙波/江上/使人/愁。結束,表達了游子思鄉心切的情感。

緒。

情感:以抒情作結,由景生情,形象鮮明,詩人憑欄

⑥(鄉關〕故鄉。

遠望,故鄉卻為暮靄所隔,望不可見而生無限愁思的

形象仿佛可見。

【主旨】本詩描寫了詩人登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吊古懷鄉之情。

使至塞上

【文學常識】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代詩人、畫家。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孟浩然齊名,

并稱為“王孟”。蘇軾評價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寫作背景】開元二十五年,唐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

赴西北邊塞慰問,后留在河西節度使幕府任節度判官,實際上是被排擠出了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即為此次

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

原文參考譯文及詞解鑒賞

(我獨自)輕車簡從去慰問邊關守軍,行進在

遼遠的邊塞地區。內容:首聯點題,交代地點及事由。詩人

①〔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經過

單車?/欲問邊②,

多。②(問邊)慰問邊關守軍。③(屬國)遼遠的邊塞地區。

屬國③/過居延④。

典屬國的簡稱。詩人在這里借指自己出使情感:關塞迢迢,山高路遠,烘托出詩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