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專項復習

專題14:文言文閱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

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球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目:“巴東三

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更王命急宣

②里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略無闞處

④沿溯阻絕

2.翻譯下列句子。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3.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你看他筆下的春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冬之景,著

“寒”“凄”“哀”“肅,,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的表現了出來。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4.請根據下面的鏈接材料,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兩文描寫三峽時在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有哪些相似之處。

【鏈接材料】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纖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

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

峽,此其一也。

(節選自袁山松《宜都記》)

課內古詩文賞析

第10頁共24頁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共奇者。

5.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答謝中節書朱元思節(《與朱元思書》)

B.清流里底不用曦月(《三峽》)

C.夕目欲頹吾日三省吾身(《論語》)

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念無與為樂者(《記承天寺夜游》)

6.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7.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以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一句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戲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猛浪若奔()(2)窺谷忘厘()(3)橫柯上蔽()(4)風煙俱凈()

9.句子翻譯。

(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第11頁共24頁

10.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寫水勢的,《三峽》一文中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11.文中“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

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石交橫,蓋竹柏影也”是膾炙人口的寫月名句,請你任選一個角度加以品析。

(2)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兩個句子,并

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⑶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書上元夜游

蘇軾

己卯上元①,予在僮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存從之,步城

跑入僧金歷小巷,民③夷④雜揉,屠沽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

為得失?過⑥問先生何笑,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⑦無得,更終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有刪改)

【注】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僧州:蘇軾被貶之地,現屬海南。③民:漢族人。④夷:當地少數民族。

⑤屠沽:賣肉的和賣酒的人。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釣魚:韓愈曾在詩中寫釣魚釣不著大魚,要

另覓垂釣之處。作者在此表示不贊同其強求多得。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予欣然從之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頁共24頁

(2)步城西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自笑也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更欲遠去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斷兩處)

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放杖而笑,孰為得失?

16.本文是蘇軾被貶時所作,從文中的“自笑”和“笑韓退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江水

酈道元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多刀牽牛,

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紓回,串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

行者謠目:“朝發黃土餐宿黃牛二飄三募黃土如故。”

(有刪改)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江水又率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色如人負刀牽牛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申途徑信宿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敢行者謠曰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三處)

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1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20.此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清白堂①記(節選)

(宋)范仲淹

第13頁共24頁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獲廢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觀其好惡,目:“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

三日而后逡。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淵然丈余,緩④不可至。當大暑時,飲之若餌⑤白雪、咀輕

冰,凜如也。當嚴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又

引嘉賓,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則甘液華滋,世人襟靈。

一愛甚漬自而有德義,―可為官師之規。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構亭于其側,日“清白亭”。庶幾居

斯堂,登斯亭,而無忝⑥其名哉!

寶元二年記。

(有刪改)

【注】①清白堂:在紹興府山上。②芟(shM):除草。③扃(jiong):關閉。④綾(geng):原指井繩,此

指提水。⑤餌:吃。⑥忝(tian):辱,辱沒。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綻不可遢________

②三日而后退________

③悅人襟靈

(2)給文中畫橫線部分斷句。(用7”斷三處)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意思。

予愛其清白而有德義,可為官師之規。

【參考】規:①規劃,謀劃;②典范,楷模;③規勸,諫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點?作者為何詳寫“嘉泉”之“嘉”?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卷冰雪文序

張岱

①魚肉之物,見風日則易腐,入冰雪則不敗,則冰雪之能壽物也。今年冰雪多,來年谷麥必茂,則冰

雪之能生物也。蓋人生無不藉此冰雪之氣以生,而冰雪之氣必待冰雪而有,則四時有幾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謂冰雪則號是。凡人遇旦晝則風日,而夜氣則冰雪也;遇煩躁則風日,而清凈則冰雪也;

遇市朝則風日,而山林則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魚與龍不之覺耳。

③故知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

盡者,莫深于詩文。蓋詩文只此數字,出高人之手,羊現空靈;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間真有差

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丕能說。即使其能解能說矣,與彼不知者說,彼仍不解,

第14頁共24頁

說亦奚⑤為?故曰: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

【注釋】①若:像。②特:只不過。③恣:放縱,任憑。④挹(yi):舀。⑤奚(xi):什么。

2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簫:(2)號:

(3)遂:(4)臥

23.請用“/”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

24.翻譯文中畫浪紋線的語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

25.請用第①段中的兩個關鍵詞回答:“冰雪之氣”對世間萬物有哪兩大好處?

26.所謂“冰雪之氣”,亦即冰雪之特點。請你根據本文內容的提示,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至少四個

雙音節詞概括一下“冰雪”的特點。

27.張岱的文風任情適性,文筆流麗清新,為人慷慨亮節,性格孤高傲物。文中哪句話最能反映他曲高和

寡、知音難覓的心情?

根據課內文言文完成各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

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喊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

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目:"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

三聲淚沾裳。”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

第15頁共24頁

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

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

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8.下列加點字意思有誤的一項是()

A.屬鼻凄異:連接B.年竹柏影也:原來是

C.略無網處:通“缺”,缺口D.任意本西:向東(漂流)

29.選項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康樂以來B.承嵋多生怪柏沿溯阻簞

C.念無與為樂者未復有能與其奇看D.演榮峻茂回清倒影

30.對文章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月光照進窗戶,我高興地起來走到

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樹木憑借著地勢爭相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

處伸展,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

C.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

的江流和箭一樣快,洶涌的大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D.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一有時碰到皇帝的

命令要急速傳達,有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陵。這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

駿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31.選項中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三峽》選自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先總體描繪三峽峽長山高的雄偉氣象,為下文具體景物的

描繪提供了大背景,接著抓住季節特點具體描繪,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夏的動人心魄、春冬的沉靜優美、

秋的肅殺凄清。

B.《答謝中書書》和《與朱元思書》都是書信,均體現了作者對山水自然的喜愛,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異曲

同工之妙,如動景、靜景結合,視、聽多種感官結合,俯視、仰視觀察角度結合,融敘事、寫景、議論于

一爐等。

C.《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平淡自然小品文,寫景部分將月光比作積水,讓庭中景物渾然一體,僅18個

字就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最后的議論抒懷自謂閑人,里面有幾多賞月

的悠閑,又有幾多貶謫的悲涼感慨呀。

D.《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體文,總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勾畫出整體風貌,作者行舟觀景,以水之清、

水之疾突出水之“異”;以山之連綿陡峭,直插云天,山中萬物欣榮,天籟動聽,光影多變突出山之"奇”,

第16頁共24頁

由景而生感慨,有一點夫子自道的意思,也可能含蓄地流露出對友人的規勸之意。

閱讀兩篇短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

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①。殿前剔牙松②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

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③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

為然。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⑤,作六橋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注釋】①張蓋:張開的車蓋。②剔牙松:一種針葉松。③黃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進

賢冠:文中指棄官退隱。⑥六橋:在杭州西湖蘇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結在心頭而不能消,這里指“心愿”。

3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

⑴沉鱗競躍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大可七八圍許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⑵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

34.【甲】文對山中美景進行評價贊美的句子是:;【乙】文對極樂

寺進行評價贊美的句子是:。

35.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既有對前人的敬仰之意,也暗含自得之情。

B.“了此山水一段情障”可見黃思立在西湖曾與佳人有一段難舍的情緣。

C.從寫作對象看,甲文重在寫自然山川之美,而乙文重在表現人文景觀。

D.從寫作目的看,甲乙兩文都寫了美麗的景色,但甲文側重對自然的向往,乙文則側重懷舊之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

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樓

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

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②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擎③,戴華陽巾,手執

《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

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第17頁共24頁

(選自《黃岡竹樓記》)

注:①椽:(chuan)放在模上架著屋頂的木條。②丁丁(zheng):形容棋子敲擊棋盤時發出的清脆悠遠之

聲。③鷲(chang)用鳥類的羽毛縫制成的外衣。

36.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1)畬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以其價廉而工省

(4)宜戟琴

3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橫,蓋竹柏影也。

(2)遠吞山光,不可具狀。

3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B.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C.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D.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39.《記承天寺夜游》和《黃岡竹樓記》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謫居之時寫下的散文,他們的情感抒發有何異

同之處?請結合文章簡析。

第18頁共24頁

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專項復習

專題14:文言文閱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

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球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目:“巴東三

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更王命急宣

②里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略無闞處

④沿溯阻絕

2.翻譯下列句子。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3.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你看他筆下的春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冬之景,著

“寒”“凄”“哀”“肅,,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的表現了出來。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4.請根據下面的鏈接材料,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兩文描寫三峽時在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有哪些相似之處。

【鏈接材料】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紓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

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

峽,此其一也。

(節選自袁山松《宜都記》)

【答案】1.(1)有時(2)即使(3)通“缺”,空隙,缺口(4)順流而下2.(1)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

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見太陽或者月亮。

(2)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涼怪異,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響,悲哀婉轉,

很久才能消失。3.A4.內容上兩文都寫出了三峽山高大連綿、猿鳴凄清的特點;寫作技巧上,兩文

都用到了側面烘托的方法,通過日月、猿鳴等事物來側面烘托三峽的高大連綿,氣氛凄清的特點。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19頁共24頁

(1)句意: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或,有時。

(2)句意: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雖,即使。

(3)句意:一點兒也沒有中斷的地方。闕,同“缺”,空隙,缺口。

(4)句意: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沿,順流而下。

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⑴隱,遮蔽。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⑵屬引,連接不斷。響,回聲。絕,消失。

3.考查文本賞析。

A.“素,,“綠,,”清,,“影,,數字描寫的是春冬之景,“寒”“凄”“哀”“肅”數字描寫的是秋之景。

4.本題考查的是對比閱讀的能力。注意題干要求,從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比較相似之處。內容上,從《三

峽》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和鏈接材料“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可以看

出,兩篇文章都寫到了三峽山高而險的特點;從《三峽》的“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

久絕”和鏈接材料“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可以看出,兩篇文章都寫到了三峽猿鳴凄婉幽靜的特點。

寫法上,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和“日中夜半,不見日月”可以看出,兩篇文章寫山都借住了日月,

從“常有高猿長嘯”“猿鳴至清”可以看出,兩篇文章都借住了猿的叫聲來表現三峽凄婉幽靜的特點,這種寫

法是側面烘托。

課內古詩文賞析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共奇者。

5.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答謝中節書朱元思節(《與朱元思書》)

B.清流用底不如曦月(《三峽》)

C.夕日欲頹吾目三省吾身(《論語》)

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念無與為樂者(《記承天寺夜游》)

6.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7.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以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一句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答案】5.B6.(1)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2)自從南朝的謝

第20頁共24頁

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7.C

【解析】5.考查一詞多義。

A.中書,一種官職名'書信;

B.看見\看見;

C.太陽'每天;

D.參與,這里指欣賞'和;

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重點詞:

(1)將,將要。歇,消散。

(2)自,從。未復有,再也沒有。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7.考查文本理解。

C.“繁多雜亂”有誤,應為: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故選C。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戲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猛浪若棄()(2)窺谷忘反()(3)橫柯上蔽()(4)風煙俱凈()

9.句子翻譯。

(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0.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寫水勢的,《三峽》一文中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11.文中“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8.飛奔的馬通“返”,返回在上面;消散9.(1)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

著向上,仿佛都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絕。10.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11.從

側面突出了山的雄奇與優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現出作者對山水之美的贊嘆,也流露出作

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解析】8.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2)句意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反:通“返”,返回;

(3)句意為: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上:在上面;

第21頁共24頁

(4)句意為:煙霧都消散盡凈。凈:消散。

9.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

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重點詞語: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

(2)句重點詞語: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表示多;轉,通“喈”鳥鳴聲。這里指蟬鳴;窮,窮盡;

絕,停止。

10.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從側面寫出水的“湍急”;

《三峽》中“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意思是之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

著風,也沒有這樣快。與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一致,都從側面寫出水的“湍急”。

11.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意思是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

利祿的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意思是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

返。從側面突出了山的雄奇與優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和對山水之美的

贊嘆。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

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橫,蓋竹柏影也”是膾炙人口的寫月名句,請你任選一個角度加以品析。

(2)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兩個句子,并

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3)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答案】(1)首先,作者用積水比喻月光,用藻薦比喻竹柏的影子,雖未著一個“月”字,卻處處見月光;其

次,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正面描寫,“水中藻、薦交橫”是側面描寫,為讀者

創設了一個冰清玉潔的空靈世界,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⑵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②“懷民亦未寢”,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③“相

與步于中庭”,理由:關系親密。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命運相同。

(3)“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

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

負,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的自慰罷了。

【解析】(1)本題考查賞析語句。

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也”分析,首先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作者將

灑在庭院中的月光,比作是“積水空明”,將“竹柏影”比作是"水中藻、薦交橫”,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澄

第22頁共24頁

澈、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句中無月字,卻處處有月光;其次可從描寫角度進行賞析,“庭下如積

水空明”是正面描寫,寫出了月光的澄澈,“水中藻、薦交橫,蓋竹柏影也”是側面描寫,從竹影斑駁來寫月

光的空靈,作者采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

的心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

結合“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可知,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

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據此可知,兩人的友情深厚,一想到同樂之人,

便想起張懷民;

結合“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可知,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再加上張懷民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心境相同,欣賞趣味也相同,關系十分親近,故知兩

人友誼相當篤厚。

結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

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據此可知,兩人志同道合,命運相同,故可見兩人友情深厚。

(3)本題考查理解詞語含義。

結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作者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

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閑人”二字,蘇軾的自嘲之詞,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

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

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不能實現遠大的政治抱負,只能做一

個賞月的“閑人”;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

事!蘇軾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到處都有,但能欣賞的人卻只有他與張懷民,只有情趣高雅的人

才能欣賞。

書上元夜游

蘇軾

己卯上元①,予在信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目:“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小將從之,步城

西外僧金歷小巷,民③夷④雜揉,屠沽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

為得失?過⑥問先生何笑,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⑦無得,更終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有刪改)

【注】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僧州:蘇軾被貶之地,現屬海南。③民:漢族人。④夷:當地少數民族。

⑤屠沽:賣肉的和賣酒的人。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釣魚:韓愈曾在詩中寫釣魚釣不著大魚,要

另覓垂釣之處。作者在此表示不贊同其強求多得。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予歐然從之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城西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聿自笑也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更演遠去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頁共24頁

14.用7”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斷兩處)

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放杖而笑,孰為得失?

16.本文是蘇軾被貶時所作,從文中的“自笑”和“笑韓退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案】13.高興的樣子走大概是想要14.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15.我放下拐杖發笑,

(游玩和睡覺)究竟誰得誰失?16.從文中的“自笑”和“笑韓退之”可以看出蘇軾雖身處逆境,卻有著隨

遇而安、因緣自適的曠達情懷和樂觀精神。

【解析】1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我很高興的跟從他們。欣然:高興的樣子。

(2)句意:步行到了城西。步:走。

(3)句意: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蓋:大概是。

(4)句意:還想要到更遠的地方(釣魚)。欲:想要。

14.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主語

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步行

到了城西,進入了僧舍,走過了小巷。“步”“入”“歷”是三個連續性動作,故斷句為: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1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杖,拐杖;孰,誰;為,是。

16.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結合內容,從“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

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舍己三鼓矣”中可知,蘇軾的“自笑”,是見僧州小城上元之夜繁榮景

象、祥和風俗而悠然自得,樂而忘返之笑;從“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

魚也”中可知,笑韓退之在仕途際遇得失上不夠超脫。從“放杖而笑,孰為得失”中可知,蘇軾具有身處逆境

卻能隨遇而安,因緣自適的曠達情懷與樂觀精神。據此回答即可。

江水

酈道元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為刀牽牛,

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纖回,單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茗

行者謠目:“朝啜黃午饕宿賁生三朝三暮黃告如故?”

(有刪改)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江水又率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色如人負刀牽牛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里途徑信宿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頁共24頁

(4)敢行者謠曰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三處)

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1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20.此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7.向東流背著即使所以18.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19.既

然那里人跡罕至,也就沒有辦法去探究。20.此文通過描寫黃牛灘,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與贊美之情。

【解析】1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江水又卷”的句意是:江水又向東流去。東:向東。

(2)“色如人咬刀牽牛”的句意是:巖石像是人背著刀,牽著牛。負:背著。

(3)“里途徑信宿”的句意是:即使路上過了兩夜。雖:即使。

(4)“故行者謠曰”的句意是: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故:所以。

18.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

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的意思是:

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天幾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一樣。根據句意,正確

的句讀是: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1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

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既(既然)、

絕(斷絕)、莫得究(沒有辦法去探究)”的意思,必須翻譯出來。

20.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從文章中的“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此巖既高,

加以江湍纖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等可知,文章主要描寫了黃牛灘巖石形狀各異、水流湍急纖回

的特點,突出了黃牛灘景色的奇麗,進而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2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清白堂①記(節選)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獲廢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觀其好惡,目:“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

三日而后迤。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淵然丈余,綾④不可號。當大暑時,飲之若餌⑤白雪、咀輕

冰,凜如也。當嚴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又

引嘉賓,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則甘液華滋,怪人襟靈。

于愛其流包而有德義,_可為宜師之規。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構亭于其側,日“清白亭庶幾居

斯堂,登斯亭,而無忝⑥其名哉!

寶元二年記。

第25頁共24頁

(有刪改)

【注】①清白堂:在紹興府山上。②芟(sh&n):除草。③扃(jiong):關閉。④稅(geng):原指井繩,此

指提水。⑤餌:吃。⑥忝(tian):辱,辱沒。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緩不可竭________

②三日而后退________

③悅人襟靈

(2)給文中畫橫線部分斷句。(用“/”斷三處)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意思。

予愛其清白而有德義,可為官師之規。

【參考】規:①規劃,謀劃;②典范,楷模;③規勸,諫諄。(《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點?作者為何詳寫“嘉泉”之“嘉”?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答案】(1)完,盡打水,取水使……愉悅

(2)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

(3)我喜愛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義,(它)司以成為官吏們效法的楷模。

(4)嘉泉特點:晶瑩澄清,味道甘美,淵然不竭;暑凜冬溫,應于名源;以茗試之,甘液華滋,悅人襟靈。

詳寫“嘉泉”之“嘉”是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質,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為下文作者闡述為官之道做必要的鋪

墊。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考生可先將句子進行翻譯,然后在對詞語分析并回答即可。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斷句能力。句子可翻譯為“這眼泉水或許是雨水降落云氣蒸騰,上下醇厚

渾然一體,大概是山澤相通,在名源相互呼應吧”,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習慣進行斷句即可。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師”指學習效法;“規”指“楷模”。故句子可翻譯為:我喜愛

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義,(它)司以成為官吏們效法的楷模。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從文章泉描述泉水的句子來分析,嘉泉具有晶瑩澄清,味

道甘美,淵然不竭;暑凜冬溫,應于名源;以茗試之,甘液華滋,悅人襟靈的特點,詳寫“嘉泉”之“嘉”

是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質,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為下文作者闡述為官之道做必要的鋪

故答案為:⑴1、完,盡2、打水,取水3、使……愉悅

⑵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于名源矣。

⑶我喜愛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義,(它)司以成為官吏們效法的楷模。

(4)嘉泉特點:晶瑩澄清,味道甘美,淵然不竭;暑凜冬溫,應于名源;以茗試之,甘液華滋,悅人襟靈。

詳寫“嘉泉”之“嘉”是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質,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為下文作者闡述為官之道做必要的鋪

墊。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卷冰雪文序

第26頁共24頁

張岱

①魚肉之物,見風日則易腐,入冰雪則不敗,則冰雪之能壽物也。今年冰雪多,來年谷麥必茂,則冰

雪之能生物也。蓋人生無不藉此冰雪之氣以生,而冰雪之氣必待冰雪而有,則四時有幾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謂冰雪則號是。凡人遇旦晝則風日,而夜氣則冰雪也;遇煩躁則風日,而清凈則冰雪也;

遇市朝則風日,而山林則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魚與龍不之覺耳。

③故知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

盡者,英深于詩文。蓋詩文只此數字,出高人之手,連現空靈;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間真有差

之毫厘,失之千里。及恨遇之麥丕熊解,解之翥丕熊逸。即使其能解能說矣,與彼不知者說,彼仍不解,

說亦奚⑤為?故曰: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

【注釋】①若:像。②特:只不過。③恣:放縱,任憑。④挹(yi):舀。⑤奚(xl):什么。

2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稽:(2)

(3)遂:(4)固:

23.請用7”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

24.翻譯文中畫浪紋線的語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

25.請用第①段中的兩個關鍵詞回答:“冰雪之氣”對世間萬物有哪兩大好處?

26.所謂“冰雪之氣”,亦即冰雪之特點。請你根據本文內容的提示,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至少四個

雙音節詞概括一下“冰雪”的特點。

27.張岱的文風任情適性,文筆流麗清新,為人慷慨亮節,性格孤高傲物。文中哪句話最能反映他曲高和

寡、知音難覓的心情?

【答案】22.(1)借,憑借(2)不同(3)于是,就(4)本來23.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

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24.只不過遺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評

說。25.一是“壽物”(即能使事物的壽命得以保持和延長);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長和發

育)。26.空靈、純凈、清冽、透明、濕潤、低溫、保鮮等。27.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

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

【分析】2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根據平日所學知識,并能遷移運用。如,

“藉”(是以陳涉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