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_第1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_第2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_第3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_第4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技術指南TOC\o"1-2"\h\u696第一章綠色建筑概述 3270191.1綠色建筑的定義與意義 3170841.1.1綠色建筑的定義 3252431.1.2綠色建筑的意義 3172421.2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3225191.2.1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 3199111.2.2技術創新與集成 322581.2.3市場需求的增長 371511.2.4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322491.2.5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414044第二章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4228352.1生態優先原則 433732.2節能減排原則 4323062.3可持續發展原則 410871第三章綠色建筑規劃與設計 5299783.1綠色建筑規劃方法 5323943.2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5243503.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623528第四章節能技術 626664.1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 6202124.2建筑設備節能技術 753964.3建筑智能化技術 715270第五章節水技術 71385.1非傳統水資源利用 7240035.1.1再生水利用 73505.1.2海水利用 8265995.1.3苦咸水利用 8303815.2雨水收集與利用 881725.2.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 834355.2.2雨水利用方式 829255.2.3雨水處理與水質保障 8305515.3建筑廢水處理與回用 854955.3.1建筑廢水分類 967695.3.2建筑廢水處理技術 978435.3.3建筑廢水回用方式 913095.3.4建筑廢水處理設施運行與管理 913107第六章綠色建材 952066.1綠色建材的選擇原則 9161046.2綠色建材的生產與應用 10257726.3綠色建材評價與認證 105288第七章生態景觀與綠化 10112177.1生態景觀設計 1041397.1.1保持生物多樣性 11184447.1.2生態功能與景觀美學相結合 1126377.1.3節能與環保 11316937.2建筑綠化技術 11237367.2.1屋頂綠化 11161667.2.2立面綠化 11225237.2.3地面綠化 1176947.3綠色基礎設施 11264497.3.1雨水收集與利用 1144847.3.2生態濕地 12142427.3.3綠色交通系統 1229462第八章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1290898.1建筑廢棄物處理技術 12259458.1.1建筑廢棄物分類技術 12297558.1.2建筑廢棄物破碎技術 1285228.1.3建筑廢棄物篩分技術 12184778.1.4建筑廢棄物脫水技術 12224658.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 12125418.2.1建筑廢棄物制備再生骨料 1339218.2.2建筑廢棄物制備路基材料 13287808.2.3建筑廢棄物制備環保磚 13272098.2.4建筑廢棄物制備生物質燃料 13125008.3建筑廢棄物管理政策 13239978.3.1建筑廢棄物處理收費標準 13160258.3.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13270588.3.3建筑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政策 13128158.3.4建筑廢棄物源頭減量政策 1391978.3.5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監管政策 1313734第九章綠色建筑項目管理與運營 14127869.1綠色建筑項目策劃與組織 14128889.1.1項目策劃 14297459.1.2組織架構 14155389.2綠色建筑項目管理與監控 14295649.2.1項目管理 14120109.2.2項目監控 15274409.3綠色建筑運營維護 152229.3.1運營管理 15240019.3.2維護保養 1513566第十章綠色建筑政策與法規 152010310.1綠色建筑政策體系 151058910.2綠色建筑法規與標準 162123910.3綠色建筑推廣與激勵機制 16第一章綠色建筑概述1.1綠色建筑的定義與意義1.1.1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健康舒適、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負面影響,提高建筑物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建筑形式。1.1.2綠色建筑的意義綠色建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綠色建筑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緩解我國能源供應壓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綠色建筑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創造健康、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綠色建筑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有助于推動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1.2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1.2.1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我國高度重視綠色建筑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等,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政策的不斷完善,綠色建筑將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1.2.2技術創新與集成綠色建筑技術不斷創新,如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等環節的技術。同時多種技術之間的集成應用也日益成熟,如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綠色建筑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這些技術的創新與集成將推動綠色建筑向更高水平發展。1.2.3市場需求的增長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關注度和認可度逐漸提高,促使開發商和建筑企業加大綠色建筑的開發力度。未來,綠色建筑將成為建筑市場的重要方向。1.2.4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東部沿海地區綠色建筑發展較為迅速,而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國家對綠色建筑的支持力度加大,未來中西部地區綠色建筑的發展將逐步加快。1.2.5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已建立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評價體系尚不完善。未來,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綠色建筑的發展將更加有序和規范。第二章綠色建筑設計原則2.1生態優先原則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即在建筑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護場地內的自然植被和水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2)合理規劃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遮陽等條件,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干擾。(3)采用綠色建筑材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消耗。(4)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實現景觀一體化,提高生態效益。2.2節能減排原則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節能減排原則,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為我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建筑設計,提高建筑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采用高效節能的空調、照明、熱水等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4)合理設計建筑室內環境,提高室內舒適度,降低能耗。2.3可持續發展原則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在建筑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關注長遠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遵循循環經濟原則,提高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減少建筑垃圾。(2)關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3)充分考慮建筑物的維護、更新和拆除,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4)提高建筑物的社會效益,如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便捷的交通條件、豐富的公共設施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5)加強綠色建筑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和參與度,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第三章綠色建筑規劃與設計3.1綠色建筑規劃方法綠色建筑規劃方法旨在通過對建筑項目全過程的綠色引導,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以下是綠色建筑規劃的幾種關鍵方法:(1)生態敏感性分析:在規劃階段,應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的生態敏感性,包括地形地貌、水資源、土壤質量、植被分布等因素,以保證規劃方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2)綠色基礎設施布局:綠色基礎設施包括雨水收集、滲透、凈化等設施,以及城市綠化、公園等。在規劃中,應合理布局綠色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3)緊湊型城市設計:通過提高建筑密度、優化建筑布局,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緊湊型城市設計有助于減少交通距離,降低能源消耗。(4)可再生能源利用:在規劃階段,應充分考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通過合理布局,實現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3.2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是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采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和措施,實現建筑物的綠色功能。以下幾種策略:(1)被動式設計:通過建筑朝向、體型、開窗方式等設計,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風等自然資源,降低建筑能耗。(2)圍護結構優化: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功能,降低空調、供暖等能耗。同時采用綠色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對環境的負擔。(3)室內環境質量保障:通過室內空氣質量、光照、聲環境等方面的優化設計,提高室內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4)水資源利用:優化給排水系統設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術,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依賴。(5)廢棄物處理與利用: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處理,提高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3.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衡量建筑綠色功能的重要工具,以下為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關鍵內容:(1)評價指標: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應包含多個方面的評價指標,如能源消耗、水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廢棄物處理等。(2)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建筑項目的綠色功能進行綜合評估。(3)評價等級:根據評價結果,將建筑項目劃分為不同等級,如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等。(4)評價過程:綠色建筑評價應貫穿建筑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包括設計、施工、運營、拆除等階段。通過建立完善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有助于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提高建筑物的綠色功能。第四章節能技術4.1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是指在建筑設計、施工及運營過程中,通過優化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密封和遮陽功能,以達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保溫隔熱材料的選擇與應用:選用高效、環保的保溫隔熱材料,如巖棉、玻璃棉、聚苯乙烯等,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功能。(2)建筑遮陽設計:通過合理設置窗戶、陽臺、凸窗等構件,以及采用遮陽設施,降低太陽輻射對室內環境的影響。(3)建筑密封功能優化:提高門窗、縫隙等部位的密封功能,減少室內外熱量交換,降低空調能耗。(4)綠色建筑表皮設計:運用綠色建筑表皮技術,如植物綠化、水體景觀等,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功能。4.2建筑設備節能技術建筑設備節能技術是指在建筑中使用高效、低耗的設備,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設備節能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高效節能空調系統:采用變頻空調、水源熱泵、太陽能空調等技術,提高空調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2)高效照明系統:選用LED、OLED等高效照明設備,實現節能照明。(3)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4)節能型電梯:采用無齒輪曳引機、永磁同步電機等節能型電梯,降低電梯能耗。4.3建筑智能化技術建筑智能化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通信、控制、網絡等技術,實現建筑設備、設施和系統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節能功能。建筑智能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智能照明控制系統:根據室內外光線、人員活動等因素,自動調節照明設備的工作狀態,實現節能照明。(2)智能空調控制系統:根據室內外環境、人員需求等因素,自動調節空調設備的運行狀態,提高空調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3)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建筑能耗,分析能耗數據,為節能措施提供依據。(4)智能安防系統:通過視頻監控、入侵報警等技術,提高建筑的安全性。(5)智能信息發布系統:利用顯示屏、廣播等設備,發布實時信息,提高建筑的便捷性。第五章節水技術5.1非傳統水資源利用非傳統水資源是指除了常規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外的水資源,包括再生水、海水、苦咸水等。在建筑行業中,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對于緩解水資源短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5.1.1再生水利用再生水是指經過適當處理后,可以達到一定水質標準的水資源。在建筑行業中,再生水可以用于綠化、沖廁、洗車等方面。再生水的利用可以有效減少對傳統水資源的依賴,降低建筑行業的用水量。5.1.2海水利用海水利用主要包括直接利用和淡化利用兩種方式。直接利用是指將海水用于建筑行業的冷卻、洗滌等過程,而淡化利用則是通過反滲透、電滲析等技術將海水轉化為淡水。海水的利用有助于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5.1.3苦咸水利用苦咸水是指含鹽量較高的水資源,其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利用,即將苦咸水用于建筑行業的非飲用水用途;另一種是淡化利用,通過反滲透、電滲析等技術將苦咸水轉化為淡水。苦咸水的利用有助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水資源壓力。5.2雨水收集與利用雨水收集與利用是指將建筑物屋頂、地面等部位的雨水通過收集、輸送、存儲、處理等環節,用于建筑行業的非飲用水用途。雨水收集與利用對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城市排水壓力具有重要意義。5.2.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雨水收集系統設計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建筑物屋頂和地面的雨水收集面積、雨水收集設施的位置和規模、雨水輸送管道的設計等。還需考慮雨水收集系統的水質保障措施,保證收集到的雨水符合非飲用水水質標準。5.2.2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綠化、沖廁、洗車等非飲用水用途。在建筑行業中,應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選擇雨水利用方式,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5.2.3雨水處理與水質保障雨水在收集過程中可能受到污染,因此在利用前需進行適當處理。常見的雨水處理方法有沉淀、過濾、消毒等。為保障雨水水質,還需定期對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檢查和維護。5.3建筑廢水處理與回用建筑廢水處理與回用是指將建筑物內部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后回用于建筑行業。建筑廢水處理與回用有助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5.3.1建筑廢水分類建筑廢水可分為以下幾類:生活污水、洗車廢水、空調冷凝水、游泳池廢水等。各類廢水的水質和水量特點不同,需采用相應的處理工藝。5.3.2建筑廢水處理技術建筑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等。物理處理方法有沉淀、過濾等;化學處理方法有氧化、還原、中和等;生物處理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應根據廢水的性質和排放標準選擇合適的處理技術。5.3.3建筑廢水回用方式建筑廢水回用方式包括綠化、沖廁、洗車等。在建筑行業中,應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選擇廢水回用方式,提高廢水利用效率。5.3.4建筑廢水處理設施運行與管理為保證建筑廢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和水質達標,需加強運行管理和維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定期檢查處理設施,保證設備完好;監測廢水水質,調整處理參數;定期清洗和更換處理材料;加強操作人員培訓等。第六章綠色建材6.1綠色建材的選擇原則綠色建材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環保性原則:在建材選擇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環保功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降低建材的生產、運輸、使用及廢棄過程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資源節約原則:建材的選擇應充分考慮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3)健康性原則:建材的選擇應注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選用無毒、無害、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建材,保障室內空氣質量,提高居住舒適度。(4)功能性原則: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建材的耐久性、保溫隔熱功能、防火功能等,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5)美觀性原則:在綠色建材的選擇過程中,還應兼顧建筑物的外觀美觀,滿足人們對建筑美學的要求。6.2綠色建材的生產與應用(1)綠色建材生產:在生產過程中,應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具體措施包括: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原料采購,使用環保型原料;強化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推廣綠色包裝,減少包裝廢棄物。(2)綠色建材應用:在建筑設計、施工和使用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綠色建材的優勢,提高建筑物綠色功能。具體措施包括:根據建筑物功能需求,合理選用綠色建材;優化建筑設計,提高建筑物保溫隔熱功能;加強施工管理,保證綠色建材的應用效果;提高綠色建材的使用比例,推動綠色建筑發展。6.3綠色建材評價與認證綠色建材評價與認證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的綠色建材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為綠色建材的評價提供科學依據。(2)認證流程:制定綠色建材認證流程,包括申請、審核、檢測、認證等環節,保證認證結果的公正、客觀和權威。(3)認證機構:設立專業的綠色建材認證機構,負責綠色建材的認證工作,提高認證效率和質量。(4)認證標志:制定統一的綠色建材認證標志,便于消費者識別和選擇綠色建材。(5)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綠色建材認證監管機制,保證認證工作的規范進行,防止虛假認證現象的發生。第七章生態景觀與綠化7.1生態景觀設計生態景觀設計是指在建筑項目中,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結合地域特色和資源條件,對景觀進行科學規劃與布局,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設計理念。以下是生態景觀設計的幾個關鍵要點:7.1.1保持生物多樣性在生態景觀設計中,應重視保持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通過合理配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為各類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7.1.2生態功能與景觀美學相結合生態景觀設計應兼顧生態功能與景觀美學,通過科學布局,使景觀既具有觀賞價值,又能發揮生態效益。如在設計中運用自然景觀元素,如水體、山石、植被等,創造出富有變化的景觀效果。7.1.3節能與環保在生態景觀設計中,應注重節能與環保,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如采用透水鋪裝、雨水收集利用等技術,降低景觀用水和能耗。7.2建筑綠化技術建筑綠化技術是指在建筑項目中,運用綠化手段,提高建筑物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以下為幾種常見的建筑綠化技術:7.2.1屋頂綠化屋頂綠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屋頂上種植植物,以達到隔熱、保溫、凈化空氣等目的。屋頂綠化應根據建筑物的結構、用途和地理位置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和配置方式。7.2.2立面綠化立面綠化是指在建筑物的立面種植植物,以改善建筑物的視覺效果和生態環境。立面綠化可采用攀爬植物、懸掛植物等方式,形成豐富的立面景觀。7.2.3地面綠化地面綠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周邊地面進行綠化,以提高城市綠化率和生態環境質量。地面綠化應結合地形、地貌和建筑風格,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配置方式。7.3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是指在建筑項目中,運用生態學原理,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設施體系,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以下為綠色基礎設施的幾個方面:7.3.1雨水收集與利用在建筑項目中,應充分利用雨水資源,通過收集、過濾、儲存等措施,將其用于綠化、景觀用水等。雨水收集與利用設施包括雨水井、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7.3.2生態濕地生態濕地是指在建筑項目中,利用自然濕地或人工濕地,對水質進行凈化、生態修復和景觀美化。生態濕地可應用于城市公園、居住區等場所。7.3.3綠色交通系統綠色交通系統是指在建筑項目中,優先發展步行、騎行等低碳交通方式,減少機動車的使用。綠色交通系統包括步行道、自行車道、公共交通設施等。通過以上措施,生態景觀與綠化在建筑行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貢獻力量。第八章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8.1建筑廢棄物處理技術建筑廢棄物處理技術是指在建筑廢棄物產生、運輸、處理和處置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技術方法。以下為建筑廢棄物處理的主要技術:8.1.1建筑廢棄物分類技術建筑廢棄物分類技術是指根據廢棄物的性質、成分和用途對其進行分類的方法。通過分類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和處理效率。8.1.2建筑廢棄物破碎技術建筑廢棄物破碎技術是指將大塊的廢棄物破碎成小顆粒,便于運輸和資源化利用。破碎技術包括反擊式破碎、圓錐破碎、錘式破碎等。8.1.3建筑廢棄物篩分技術建筑廢棄物篩分技術是指將廢棄物進行篩選,分離出不同粒徑的顆粒。篩分技術有助于提高建筑廢棄物的處理效率和資源化利用水平。8.1.4建筑廢棄物脫水技術建筑廢棄物脫水技術是指將廢棄物中的水分去除,減少其在處理過程中的污染。脫水技術包括自然脫水、機械脫水和物理脫水等。8.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是指將建筑廢棄物轉化為可用資源的方法。以下為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徑:8.2.1建筑廢棄物制備再生骨料將建筑廢棄物經過破碎、篩分等處理后,制備成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砂漿等建筑材料的生產。8.2.2建筑廢棄物制備路基材料將建筑廢棄物經過處理后,制備成路基材料,用于道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8.2.3建筑廢棄物制備環保磚將建筑廢棄物經過處理后,制備成環保磚,用于建筑、景觀等領域的墻體、地面鋪裝等。8.2.4建筑廢棄物制備生物質燃料將建筑廢棄物中的有機物質經過處理后,制備成生物質燃料,用于發電、供熱等。8.3建筑廢棄物管理政策為推動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以下為主要政策:8.3.1建筑廢棄物處理收費標準根據《城市建筑廢棄物處理收費管理辦法》,各地應合理制定建筑廢棄物處理收費標準,以促進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8.3.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為鼓勵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我國對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項目給予稅收優惠。8.3.3建筑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政策鼓勵各地加大建筑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建筑廢棄物處理能力。8.3.4建筑廢棄物源頭減量政策要求各地在建筑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采取源頭減量措施,降低建筑廢棄物產生量。8.3.5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監管政策加強對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監管,保證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第九章綠色建筑項目管理與運營9.1綠色建筑項目策劃與組織9.1.1項目策劃綠色建筑項目策劃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等因素,制定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策劃方案。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確定項目目標與任務,明確綠色建筑項目的定位和目標;(2)分析項目背景,包括政策法規、市場需求、資源條件等;(3)制定項目實施計劃,包括項目進度、投資預算、人力資源配置等;(4)評估項目風險,制定應對措施;(5)確定項目評價標準,包括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質量標準等。9.1.2組織架構綠色建筑項目組織架構應體現高效、協調、創新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項目領導機構,負責項目整體策劃、組織、協調和監督;(2)設立項目管理部,負責項目日常管理、技術支持和服務;(3)設立項目技術委員會,負責項目技術方案評審和技術創新;(4)建立項目協作團隊,包括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等各方,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9.2綠色建筑項目管理與監控9.2.1項目管理綠色建筑項目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將項目整體視為一個系統,實現項目各階段、各方面的有效銜接;(2)動態性: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項目計劃,保證項目目標的實現;(3)全面性:關注項目質量、安全、進度、成本等方面,實現項目整體優化;(4)創新性:積極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提高項目質量。具體管理內容包括:(1)制定項目管理制度,明確各階段管理職責;(2)加強項目進度控制,保證項目按計劃推進;(3)嚴格項目質量控制,保證項目滿足綠色建筑標準;(4)進行成本控制,合理分配資源,提高項目投資效益。9.2.2項目監控綠色建筑項目監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項目監控體系,包括進度監控、質量監控、成本監控等;(2)制定項目監控計劃,明確監控頻率、監控方法等;(3)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覺問題并采取措施;(4)定期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為項目改進提供依據。9.3綠色建筑運營維護9.3.1運營管理綠色建筑運營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1)節能環保: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安全舒適:保證建筑使用安全,提供舒適的使用環境;(3)持續改進:不斷優化運營管理策略,提高運營效益。具體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