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1359-2024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_第1頁
DB11∕T1359-2024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_第2頁
DB11∕T1359-2024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_第3頁
DB11∕T1359-2024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_第4頁
DB11∕T1359-2024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 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要求 25養護措施 26撫育經營措施 37常規措施 48作業安全 59檔案管理 5附錄A(資料性)平原生態林主要樹種林分適宜密度推薦表 6附錄B(資料性)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措施記錄表 7參考文獻 9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本文件代替DB11/T1359—2016《平原生態公益林養護技術導則》,本文件與DB11/T1359—2016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a)修改了適用范圍(見第1章,2016版的第1章);b)刪除了有關術語和定義(見2016版的3.2和3.3),增加了有關術語和定義(見3.2、3.3、c)刪除了功能類型一章和養護分期一章(見2016版第4章和第5章),增加了基本要求一章(見第4章),將養護經營措施劃分為養護措施、撫育經營措施、常規措施三類,在林分生長的不同時期相應有所側重;d)刪除了移植和間伐措施(見2016版的6.7),增加了抹芽除蘗、林分結構調整、生物多樣性與生境維護、撫育剩余物及凋落物處理、設施維護等措施(見5.4、6.1、6.2、7.2、7.4),修改了補植補造、修枝和整形、林下植被管理、林地保潔、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極端天氣災害防范等措施(見5.1、5.5、5.6、7.1、7.3、7.5、7.6和2016版的6.8、6.3、6.6、e)修改了作業安全的內容(見第8章,2016版的第7章);f)修改了檔案管理的內容(見第9章,2016版的第8章);9)刪除了附錄A,養護月歷由養護經營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見2016版的附錄A),增加了平原生態林主要樹種林分適宜密度推薦表作為附錄A(見附錄A);h)刪除了附錄B、附錄C(見2016版的附錄B、附錄C),增加了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措施記錄表作為本文件的附錄B(見附錄B)。本文件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北京林學會、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北京市園林綠化規劃和資源監測中心 (北京市林業碳匯與國際合作事務中心)、北京丹青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沃德蘭特(北京)生態環境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如景生態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智信、王冬梅、任云卯、溫志勇、周曉東、朱建剛、楊欣宇、蔣薇、律江、金瑩杉、馮達、南海龍、陳峻崎、周長偉、周榮伍、閻海平、夏磊、趙安琪、劉猛、李靜、趙玉斌、馬潤國、王敏增、胡雪凡、曹吉鑫、于亞民、張瑤、方淑莉、謝正豐、王敏、張琳琳、郭智、楊子璇、吳林川、張艷、梁芳。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本次為第一次修訂。1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技術導則本文件規定了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基本要求、養護措施、撫育經營措施、常規措施、作業安全和檔案管理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北京地區平原生態林的養護經營。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5781森林撫育規程GB/T18894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DB11/T213城鎮綠地養護技術規范DB11/T672城市綠地再生水灌溉技術規范DB11/T1090觀賞灌木修剪規范DB11/T1637城市森林營建技術導則DB11/T1928小微濕地修復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平原生態林ecologicalforestinplainarea平原地區以發揮生態防護為主導功能的森林。林分結構調整standstructureadjust為優化密度、垂直層次、樹種組成等林分結構,促進形成健康、穩定、高效的平原森林生態系統所采取的間伐、移植、補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各種營林措施的總稱。林分與道路、河流或其他地類相鄰的過渡地帶,通常指自交界線向林內延伸5m~10m的帶狀區域,作為生態緩沖交錯帶。自然帶maturalizationarea在城市綠地、林地內保留的,具有較大面積和良好連通性的,用于提升生態系統韌性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區域。24基本要求4.1栽植5年以內的平原生態林以養護為主,重點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栽植5~10年的平原生態林應從養護向撫育經營過渡;栽植10年以上的平原生態林以撫育經營為主,促進群落自然演替,培育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4.2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措施可分為養護措施、撫育經營措施和常規措施三類。5養護措施5.1補植補造5.1.1造林5年內的林地,在清理死樹和病蟲危害木后,應補植補造。5.1.2應選擇與林分優勢樹種生態功能協調的鄉土喬木、亞喬木或具有耐蔭性的花灌木。5.2土肥管理5.2.1修整樹盤,樹盤斷面呈梯形,內徑不小于1.0m,高度不低于20cm,上埂面寬不小于20cm。5.2.2樹盤內適時松土,深度里淺外深,以5cm~10cm為宜,可隨林齡增加適當加深,以不影響根系生長為限。5.2.3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采用穴施、放射狀溝施等方法,施肥后應進行一次灌溉。5.2.4有機肥年施用量以常綠喬木5kg/株~10kg/株、落葉喬木10kg/株~15kg/株、灌木3kg/株(叢)~5kg/株(叢)為宜。生長良好的大樹施用量可適當減少。砂石河灘、沙地等土壤貧瘠的林地,施用量應適當增加。5.3水分管理5.3.1土壤解凍后至芽萌動前應澆返青水;落葉后至土壤凍結前應澆凍水,澆凍水后應在樹干基部培土,培土高度以5cm~10cm為宜。5.3.2林木生長期,根據土壤墑情及時灌溉,澆足澆透,宜采用節水灌溉技術。5.3.3具備再生水使用條件的地塊應采用再生水作為灌溉水源,技術要求按照DB11/T672的規定執行。5.3.4低洼、易積水區域可采用開溝、打孔等措施及時排澇,大雨過后應及時巡查并排除積水。5.3.5有條件的區域可根據地形設置集雨池、小微濕地等雨洪利用設施。5.4抹芽除蘗5.4.1對喬木樹干分枝點以下的萌芽(萌生枝)和小喬木、花灌木分枝點以上主側枝以外的萌芽(萌生枝)應及時去除。5.4.2對于樹木根部有多余萌蘗的,應及時從根頸處剪除。5.5修枝和整形5.5.1一般要求5.5.1.1常綠喬木修枝和整形應避開生長旺盛期。落葉喬木修枝和整形時期按照DB11/T213中相關規定執行。5.5.1.2剪鋸口應在枝領處。對于基部粗大的枝條,剪鋸口應向外稍斜,避免截面過大。過于粗壯的應采取分段截枝法,具體操作按照DB11/T213中相關規定執行。35.5.1.3直徑2cm以上的剪鋸口,應在截口處涂抹保護劑。5.5.1.4修枝和整形剩余物宜就地粉碎或集中處理,應及時清運病蟲枝、疫木,并無害化處理。5.5.2針葉樹修除多頭競爭枝、樹冠下部枯死枝,及瀕死的衰弱枝。競爭枝修除宜早宜小。5.5.3闊葉樹5.5.3.1干性強的闊葉樹,應培育良好的主干,修除主干上的弱枝、病蟲枝等。5.5.3.2主干不明顯的闊葉樹,修除對主干形成競爭的側枝,以及衰弱枝、病蟲枝、下垂枝等,促進形成良好干形及冠形。5.5.4花灌木花灌木整形修剪按照DB11/T1090的規定執行。5.6林下植被管理5.6.1應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植被覆蓋裸露土地,宜有草不成荒。5.6.2重點區域或自然地被恢復較差區域,可栽(播)種多年生、抗逆性強、養護成本低、與林木互利共生的地被植物。5.7樹干涂白5.7.1入冬前,根據需要對喬木樹干1.2m以下進行涂白。5.7.2涂白用料宜采用石硫合劑,施工時應避免遺灑。5.7.3涂白前,應刮去樹干涂白范圍的粗翹皮和苔蘚等著生物,堵塞老樹洞,清理樹皮縫。5.7.4涂白時對樹皮縫隙、洞孔等處宜進行涂刷。6撫育經營措施6.1林分結構調整間伐要求如下。a)當林分單位面積株數超過適宜密度或郁閉度達到0.8以上,應及時進行疏伐或生長伐。主要樹種林分適宜密度見附錄A。b)對于連續面積偏大的純林,宜開展群團狀間伐,為天然落種或補植創造條件。c)當林分中部分林木因立地不適、風折雪壓、病蟲感染、老化衰弱等原因出現衰退枯死現象時,應及時伐除生長衰退或枯死木。d)間伐應在進行林木分類或分級的基礎上開展。分類或分級適用對象及劃分標準、間伐控制指標按照GB/T15781的規定執行。當間伐對象生長良好、冠形飽滿,且生長位置、土壤狀況適宜進行移植時,通過成本核算可考慮移植,提高利用率。堅持異種間移植的原則,移植后應回填并平整移植坑。4補植要求如下。a)當林分出現林窗、林中空地時,宜選擇與原有林分不同的適生鄉土樹種進行補植,促進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異齡混交等結構的形成。b)對于連續面積偏大的純林,應林下補植幼時耐陰樹種,或通過團塊狀間伐后在林窗補植。如為針葉純林,宜補植適生鄉土闊葉樹;如為闊葉純林,可補植其他鄉土闊葉樹,或在林窗塊狀補植針葉樹。c)景觀游憩功能為主導的林分,當林分景觀效果不佳時,可補植春花彩葉及花灌木類觀賞樹種。d)林緣地帶補植種類應以食源和蜜源植物為主,重點地段密植灌木或栽植有刺的圍欄植物。e)補植可采用植苗或播種的形式。植苗宜使用2~3年生容器苗,播種宜選擇大粒種子的樹種。f)補植宜采用組團式、小塊狀進行,使不同樹種間形成團塊狀混交,促進彼此生長。g)補植時可同時施加菌根肥或復合菌劑。h)補植苗木要求及樹種選擇按照DB11/T1637執行。6.1.4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對林冠下天然更新目的樹種及其他鄉土樹種幼苗幼樹,宜采取割灌除草、澆水、施肥或除蘗等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一穴多株、一株多頭或次生萌蘗的喬木,應去除質量差、長勢弱的林木或萌條,最終每穴保留一個主干。應一次性去除全部萌條,主干的去除可分1~2次進行,單次定株強度不宜超過50%6.2生物多樣性與生境維護6.2.1人工小微濕地建設在生態功能為主導的林分中,有條件時可人工修建1處小微濕地。相關要求按照DB11/T1928執行。6.2.2自然帶建設自然帶建設要求如下。a)應種植綠籬或密植灌從,或設置簡易木質圍欄等作為自然帶邊界。b)在建設過程中可適當打開林窗,增加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種類,促進自然帶內林分逐漸向針闊混交和喬灌草復層的結構演變。c)應適度增加食源植物、蜜源植物種類及數量。食源植物、蜜源植物種類可參考DB11/T1637。d)在不影響景觀的情況下,宜適度保留無病蟲害的枯死樹,為啄木鳥等提供筑巢棲息地。e)自然帶的建設宜結合人工小微濕地等建設一同開展。7常規措施7.1林地保潔7.1.1保持林地整潔,應無違章房、建筑廢棄物、堆料、搭棚、違規種植物等情況,無明顯雜物。7.1.2應及時清理林地各種垃圾和樹掛,禁止在林內堆放或焚燒枝條、落葉、垃圾等。7.2撫育剩余物及凋落物處理7.2.1除蘗、修枝、整形、林分結構調整等養護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撫育剩余物及林分凋落物宜于粉碎。7.2.2粉碎后可鋪于樹盤內或均勻撒于林下,有條件的可進行腐熟堆肥,以肥料形式歸還林地。57.3有害生物防控7.3.1宜優先采用綠色防控措施,科學防控。各類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按DB11/T213執行。7.3.2養護經營單位應制定有害生物防控預案,落實防控責任人及責任區。7.3.3布設測報站點,站點應配備必要的監測、測報用品。7.3.4強化有害生物災害預防,應做好日常巡查和有害生物越冬基數調查工作。7.4設施維護林地內景觀水體及各種附屬設施,如道路、鋪裝廣場、健身設施、給排水設施、輸配電設施、座椅、垃圾桶、牌示、欄桿、護網、溝渠等,應經常檢查維護,確保使用安全有效。各類設施維護按照DB11/T213執行。7.5森林防火7.5.1養護經營單位應制定防火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設置宣傳警示標志,儲備防火設備和物資,確保防火通道安全通暢。7.5.2開展經常性的隱患排查,禁止林地內焚燒荒草、枯枝落葉及其他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的行為。7.6極端天氣災害防范7.6.1在養護經營過程中應針對極端天氣災害制定專項應急預案。7.6.2在發生大風、暴雨、冰雹、強降雪等極端天氣時,應及時啟動專項應急預案。7.6.3極端天氣造成樹體傾斜、枝杈劈裂、折斷倒伏等情況時,應及時搶險處理。8作業安全8.1作業人員開展高空修剪、采伐樹木等危險作業時,應在進入現場前佩戴安全帽,夜間施工應穿反8.2上樹作業應系好安全繩,所持工具應系繩套拴在手腕上;危險作業現場應有專業人員指揮;4級以上大風不應上樹作業。8.3有害生物防治作業前,利用電臺、廣播及宣傳欄等媒體做好動員宣傳,防治作業人員應配備防護服。9檔案管理9.1人員與職責養護經營單位應具有檔案管理人員,負責檔案資料的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使用。檔案管理人員應及時收集養護經營相關資料,分類歸檔,建立完整的養護經營檔案。9.2檔案內容包括林地建設歷史基本情況(建設日期、林地面積、植物種類、規格、數量)、林地土壤主要理化性狀,病蟲害現狀、植物生長狀況評價、林地竣工圖、養護經營方案、作業設計、施工合同、養護經營情況記錄表、檢查驗收報告、工作總結、財務報表、施工前后對比照片等內容。養護經營情況記錄表見9.3電子檔案有條件的可使用電子檔案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電子檔案管理應符合GB/T18894相關規定。6(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