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鞏固卷: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上海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鞏固卷: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上海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鞏固卷: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上海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鞏固卷: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上海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鞏固卷: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鞏固卷04宇宙中的地球

01考點預覽

考點01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2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圈層結構(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3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建議用時:20分鐘)

02考點訓練

考點01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2024?上海市新滬中學期中)火星探測。

2021年5月15日,我國天問一號著陸器首次成功降落火星?;鹦潜砻嬗邢”〉拇髿猓芏认喈斢诘厍?/p>

的百分之一,以二氧化碳為主,火星上的風速可達每秒180米,這幾乎是地球上特大臺風風速的三倍多。

火星上遍布著數以萬計、大小不一的隕石撞擊坑。較大的隕石撞擊坑又稱“環形山”,是大流星體穿過大

氣層后撞擊而成的環形凹坑(圖1)。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沙塵懸浮其中,常

有沙塵暴發生。目前,火星正是遠離地球的時候,地火的距離達到了3.18億公里。從地球上發射出的無線

電信號以光速傳播,也要17.7分鐘的時間才能抵達火星,因此,探測器完全依靠自主降落火星。圖2為我

國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示意圖。

圖1圖2

圖3火星探測任務示意圖

1.寫出“攬星九天”標識中字母對應的天體名稱:B,E,其中表示類地行星的是

(填字母),屬于巨行星的是(填字母)。

2.根據材料和火星探測任務示意圖(圖3),推測對火星表面探測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

3.與地球相比,指出火星表面撞擊坑密布的原因。

【答案】

1.金星木星ABCDEF

2.火星表面大氣層稀薄,風速大,著陸器安全著陸難度大;火星表面礫石遍布,著陸器平穩著陸難度

大;火星常發生沙塵暴,對著陸器干擾大;距離地球遠,飛行時間長等。

3.火星大氣層稀薄,阻力小,不能使流星體燃燒殆盡;火星距小行星帶較近,易遭受隕石撞擊,撞擊

坑數量多;大氣稀薄,無穩定液態水,外力作用較弱;無植被覆蓋,生物風化作用弱等,因此撞擊坑得以

完整保存。

【解析】

1.B是距離太陽第二近行星金星,E為木星,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字母為ABCD。巨

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字母為EF。

2.火星上的風速可達每秒180米,能見度差,且降落有難度?;鹦堑乇砩城?、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

液態水體,沙塵懸浮其中,常有沙塵暴發生。沙塵暴對信號有干擾作用?;鹦桥c地球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到達火星需要的時間長。

3.火星大氣稀薄,小行星被火星引力捕獲后,體積較大的無法在大氣中燃燒殆盡,便墜落到火星表面;

火星距離小行星帶很近,受到撞擊的幾率大;火星表面缺少植被和液態水,表面修復作用差,隕石坑容易

被保留;火星表面缺少植被覆蓋,生物風化作用不強,撞擊坑保存保存完整。

(二)(2024?上海市進才中學期中)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是我國建成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其軌道高度為400?450千米,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

留3人,總重量可達18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2022年10月12日,中國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

進行“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航天員第一次展示了兩種在空間站里培育出來的植物一擬南芥和水稻。10

月31日,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1日凌晨,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

形成“天宮號”空間站T字形基本構型,“天宮號”空間站每90分鐘左右即可繞地球運行一圈。

4.與在軌“天宮號”空間站類型相似的天體是()(單選)

A.火星B.月球C.彗星D.小行星

5.中國空間站的運行軌道位于大氣垂直分層高層大氣,該層大氣中的電離層易受(寫

太陽活動類型)影響。

6.與傳統地面育種相比,太空育種的優勢是()(單選)

①真空和強輻射環境,加速種子基因突變,縮短育種周期

②無菌環境可降低壞種率

③失重環境,植株體積更大

④可短時間培育出整體耐性更好的優質種質資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將下列字母填在數字橫線上,完成“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天體的原因分析”的

邏輯框圖。

適宜的

地球

處溫度

比較

安有液態

球水存在

境自轉和公

有③轉的周期

;適中身

?①命

存體積和質

在④量適中—1

A.地球表面的溫差較小B.比較穩定的太陽光照

C.具有適宜的大氣條件D.日地距離適中

①②③④

【答案】4.B5.太陽風6.D7.BDAC

【解析】

4.在軌“天宮號”空間站圍繞行星地球公轉,形成地月系,所以在軌“天宮號”空間站屬于衛星,月

球是圍繞地球公轉的衛星,B正確,ACD錯誤。故選B。

5.由圖可知,中國空間站的運行軌道位于大氣垂直分層高層大氣。該大氣層存在電離層,可反射無線

電波,但易受太陽風的干擾。

6.根據所學知識,太空中空氣稀薄,高真空,太陽輻射強,可短時間培育出整體耐性更好的優質種質

資源;但真空并不是育種的優勢;地心引力小,微重力,植株體積更大;太空平均溫度為-270.3℃,因此是

超低溫,并不會縮短育種周期;太空處于高真空環境,且有害射線、太陽超射等都非常強烈,細菌、病毒

等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綜上所述,②③④正確,①錯誤,故選D。

7.地球的宇宙環境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太陽光照,對應①。日地距離適中屬于地球自身的條件,且使

地球有適宜的溫度,為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適中,使地表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幅度不大,地球

表面的溫差較小,為③。地球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地球有適合生物呼吸的氧氣,具有適宜的大氣條件,為

④。

(三)(2023?遼寧丹東一模)“火星小鎮”一一青海冷湖鎮

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的冷湖鎮原是一座石油小鎮,后來因資源枯竭逐漸衰敗廢棄。因冷湖獨特的

天文觀測優勢,2018年在距離冷湖鎮70千米的賽什騰山頂(海拔4200米)開始建設世界頂級的天文觀測

基地,到2022年2月底,共有9個天文望遠鏡項目在此“扎堆落戶”。冷湖所屬的海西州地方政府也希望

抓住機遇實現產業轉型發展,宣布啟動“冷湖火星小鎮計劃”,建設以科學、科普、科幻為核心的文創旅

游基地。圖1為冷湖地理位置,圖2為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圖片。

碎撤鹽沼

X河流

一.鐵路

一公路

■駿

②鉛鋅

1石油

瓜鹽

O?@

圖1圖2

8.簡述賽什騰山頂建設世界頂級天文觀測基地的優勢條件。

9.分析海西州政府打造以科學、科普、科幻為核心的“火星小鎮”的原因。

【答案】

8.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水汽少,夜間晴天較多,適宜天文觀測;周邊人口城市稀少,

光污染少。

9.冷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自然環境荒涼,與火星表面的地貌特征較為相似;冷湖石油資源枯

竭,經濟發展亟需轉型;素質教育背景下研學旅行、科幻影視發展市場廣闊;可以帶動旅游業等相關產業

發展,增加收入。

【解析】

8.由文字資料可知,該地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深居高原

內陸,氣候干旱,水汽少,夜間晴天較多,適宜天文觀測;地廣人稀,周邊人口城市稀少,光污染少。

9.由所學知識可知,冷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自然環境荒涼,與火星表面的地貌特征較為相似;

冷湖石油資源枯竭,原有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經濟發展亟需轉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素質教育

背景下研學旅行、科幻影視發展市場廣闊;可以帶動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發展,為當地增加收入。

(四)(2024?上海市北蔡高中高一期末)地球光熱的源泉一一太陽輻射

圖1"我國到達地面的太陽年輻射總量分布圖”

圖2某地連續兩天太陽輻射強度變化

10.圖1中青藏高原太陽輻射總量大,下列與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的原因無關的是()

A.海拔高,氣候寒冷B.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

C.晴天多,日照時間長D.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

11.除太陽能外,青藏地區的其他能源也很豐富,其中哪一項能源與太陽能無關()

A.柴達木盆地的天然氣B.藏南谷地的地熱

C.高原北部的風能D.雅魯藏布江的水能

12.上海積極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是因為()

A.上海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B.上海經濟發達,能源蘊藏量大

C.太陽能資源清潔、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常規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13.圖1顯示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布總體規律是(選填:西多東少/東多西少)。

14.據圖2,歸納該地太陽輻射強度在一天中的變化特征。

15.根據圖2,比較該地前后兩天太陽輻射強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0.A11.B12.D13.西多東少

14.日出后,太陽輻射強度逐漸增大;正午前后達到最大;然后至日落逐漸減小。

15.第一天太陽輻射強度比第二天大。第二天可能是陰天,云層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陽輻射,使到達

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少。

【解析】

10.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這與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關系不大,應表述為海拔高,大氣稀薄,從

而大氣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太陽輻射強,A選項符合題意;D選項不符合題意;同時,青藏高原緯度較低,

太陽高度較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BC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

11.地熱能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故射性元素的衰變,與太陽能無關,B正確;天然氣、風能、水能等

均于太陽能間接相關,ACD錯誤。故選B。

12.上海積極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可以緩解其常規能源短缺的局面,D正確;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

地區在青藏高原,A錯誤;上海能源儲藏少,蘊藏量小,B錯誤;太陽能是一種清潔能源,可再生,不是推

行太陽能屋頂計劃的主要原因,C錯誤;故選D。

13.由圖可知,我國的太陽輻射分布不均,大致呈現東少西多的分布。

14.由圖可知,日出之后,太陽輻射增強,正午前后太陽輻射達到最大值,午后太陽輻射逐漸減弱。一

天出現有規律的變化。

15.從兩幅圖的對比可看出,第一天太陽輻射強度大。原因:第一天天氣晴朗,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

射削弱作用小,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加,太陽輻射強度增強。第二天云量多、大氣污染(或出現下雨

等)重會導致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太陽輻射強度減小。

考點02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圈層結構

(-)(2023?上海市奉賢區四校聯考)下圖為地球上大氣C02濃度變化曲線示意圖(設工業革命初期

濃度倍數為1),讀圖完成1-3題。

CO?濃度倍數植

25物

登。生物滅絕事件

20-八/Y陸

1.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發生在()

A.前寒武紀B.二疊紀末C.三疊紀末D.白堊紀末

2.地質時期地球C02濃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陸變遷B.頻繁的火山爆發

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現和發展

3.古生代時期出現的森林大部分是()

A.海生藻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蕨類植物

【答案】1.B2.D3.D

【解析】

L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是地質歷史時期最大

的一次物種滅絕,B正確。

2.讀圖可知,地質時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下降,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現和發展,因

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會消耗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從而導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下降,D正確;海陸變遷對地

球二氧化碳濃度影響不大,A錯誤;頻繁的火山爆發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會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BC錯誤。

3.海生藻出現于前寒武紀,A錯誤;裸子植物在中生代高度繁盛,B錯誤;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

C錯誤;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確。

(二)(2024?上海市奉賢志遠中學校考)讀圖文材料,完成4-12題。

材料一北京時間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

發生了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多地市民接收到了預警信息(左圖)。右圖為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

部構造示意圖。

地震波橫波將到達

請注意避險!17

震中距你236.9公里秒

震中預警震級預估烈度3.7

四川瀘定6.6強烈震感

4.D不連續面的名稱是________面,F不連續面的名稱是____________面。

5.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6千米,推測地震最可能發生在哪一圈層結構中()(單選)

A.內核B.外核C.地幔D.地殼

6.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位于()(單選)

A.上地幔上部B.上地幔頂部C.巖石圈上部D.巖石圈頂部

7.地殼厚薄不一,下列各地的地殼厚最厚的是()(單選)

A.華北平原B.青藏高原C.青海湖D.云貴高原

8.下列關于地球外部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單選)

A.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獨立存在,與其他外部圈層沒有聯系

C.水圈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D.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均有明確的界線

材料二下圖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類型出現的時間范圍,橫向寬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種越多。

9.下列生物中,出現最早的是(

A.爬行類B.鳥類C.魚類D.兩棲類

10.爬行類動物物種最多的地質年代是()(單選)

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

1L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變遷的關系,敘述正確的是()(單選)

A.環境變遷只會導致生物滅絕,不會導致生物進化

B生物衰退和滅絕與環境變遷有直接關系

C.生物滅絕是孤立事件,與地理環境其他要素沒有關系

D.生物滅絕在地質歷史時期只有一次

12.大量的鐵、金、銀、銘等礦藏往往存在的地層是()(單選)

A.前寒武紀地層B.古生代地層

C.中生代地層D.新生代地層

【答案】4.莫霍古登堡5.D6.A7.B8.C9.C10.C11.B12.A

【解析】

4.地震波在經過D界面時,橫波和縱波速度明顯加快,為莫霍界面;當地震波傳到F界面時,橫波突

然消失,縱波波速突然下降,為古登堡界面。

5.結合材料信息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6千米,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

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因此本次地震發生在地球的地殼部分,D正確。

6.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之上的地幔部分是上地幔頂部,A正確。

7.一般而言,陸地上高原、山地地區海拔高,地殼厚度大,平原地區海拔低,地殼厚度小。地殼厚度

于海拔高度成正比。四個選項中,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因此,青藏高原是地殼最厚的地方,B正確。

8.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A錯誤;生物圈包含在水圈的全部、大氣圈的底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與其他外部圈層聯系密切,B錯誤;水圈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C正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沒有

明確的界線,D錯誤。

9.從縱向上看,自下而上,時代越來越近,圖中生物出現的順序應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

鳥類,出現最早的是魚類,C正確。

10.圖中橫向寬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種越多,讀圖可知爬行類動物物種最多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C正

確。

11.環境變遷既會導致生物滅絕,也會導致生物進化,A錯誤;生物衰退和滅絕與環境變遷有直接關系,

B正確;生物滅絕與地理環境其他要素都有關系,C錯誤;生物滅絕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多次,D錯誤。

12.根據所學知識,許多金屬礦藏多出現在前寒武紀的地層中,所以大量的鐵、金、銀、銘等礦藏往往

存在的地層是前寒武紀地層,A正確。

(三)(2024?上海龔路中學校考)科學家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構造,也用地震波探尋海底油氣礦藏。

完成13-14題。

13.關于地震波特性的表述,正確的有()(單選)

①地震波是電磁波,分為橫波和縱波

②橫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而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③橫波的傳播速度比縱波慢

④橫波和縱波在介質改變時傳播速度會發生改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根據下列地震波示意圖判斷,所示地區海底某一深度可能儲有石油的是()(單選)

圖例:橫波縱波

A.①B.②C.③D.@

【答案】13.D14.A

【解析】

1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震波不是電磁波,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波速較快,故①錯誤,③正

確;縱波波速快且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②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發生變化,故④正確。所以選D。

14.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在相同的介質中,縱波波速大于橫波波速,B錯誤;由于橫波只能通過固態物

質,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油氣屬于液態物質,遇到此物質,橫波消失,縱波先減小后增

大,A正確;圖③橫縱波波速呈穩定增加趨勢,圖④橫縱波突然增加,且橫波都依然存在,說明物質狀態并

未變化,CD錯誤。所以選A。

考點03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

(一)(2022?上海交大附中期末)認識地球運動。

1.下列四幅圖中,能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70°80°140°130°

45°

35°

甘韋25°

A.甲地的自轉線速度大于乙地B.甲地的自轉角速度小于乙地

C.甲、乙兩地的地方時和日期均不同D.春分日時兩地的日出地方時相同

3.一架飛機于地方時3月15日14時自甲地飛往乙地,經過18小時,到達乙地的當地時間是()

A.3月15日17時20分B.3月15日21時20分

C.3月14日20時40分D.3月16日19時10分

4.6月19日?20日為我校期末考試期間,地球運動到如圖中的()

A.④?①之間B.①?②之間C.②?③之間D.③?④之間

5.學校期末考試期間,地球公轉速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越來越快B.越來越慢C.達到最慢D.達到最快

6.本學期7月1日放假,一般情況,最后一周即6月27日?6月30日為學科節,學科節期間下列說法

正確的是()

A.烏魯木齊日出東南,日落西北B.太陽直射南半球,直射點北移

C.上海市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小D.武漢晝長夜短,晝漸長,夜漸短

學校新疆班的畢業生古麗同學在高考結束后已經安全回到新疆,于2021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左

圖區域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地理考察活動。

A地某時段正午物影變化示意圖

7.古麗同學為A地某時段正午物影變化畫了一張示意圖(如圖)。判斷該圖是否合理,并用圖中信息舉

兩個例子說明理由。

如不合理,請你在下圖中繪制一張正確的圖。

影北

8月

且日期

6月6月

15日21日

古麗在家鄉考察期間,于夏至日這一天繪制了太陽光照側視圖(下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虛線

為回歸線和極圈。

8.D所在的半圓弧為(選填:晨線/昏線),此后三個月內,晨昏圈與經線圈的夾角

(選填:變大/變小)。

【答案】1.D2.D3.A4.A5.B6.C

7.不合理。新疆A地位于40°N附近,8月15日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天空,物影方向應該朝北,但圖

中朝南;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新疆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應該最短,但圖中物

影最長,所以該圖不合理。正確圖示:

8.晨線變小

【解析】

1.A選項為南半球,南半球俯視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A錯誤;B選項為地球側視圖,側視圖中

地軸北端的自轉方向為逆時針,B錯誤;根據經度的變化規律可知,西經度減小的方向為地球的自轉方向,

D正確C錯誤。

2.由圖可知,甲地緯度高于乙地,自轉線速度小于乙地,A錯誤;甲乙兩地角速度相等,B錯誤;當兩

條日界線重合時,全球只有一個日期,這是甲乙兩地日期相同,C錯誤;春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日

甲乙兩地日出地方時相同,D正確。

3.甲位于東經,乙兩位于經,根據時間計算方法,甲乙兩地經度相差220°,時間相差14小時40分鐘,

所以當飛機從甲地起飛時,乙地地方時為14:00-14小時40分=3月14日23:20當飛機經過18小時后降落

時,乙地地方時為23:20+18=3月15日17時20分,A正確,BCD錯誤。

4.6月19日-20日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結合所學可知,④為春分、①為夏至,A正確;②為秋分、③

為冬至,BCD錯誤。

5.每年1月初地球運動到近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動到遠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最慢,

6月19日-20日太陽直射點移向遠日點,公轉速度越來越慢,B正確,ACD錯誤。

6.6月27日-6月30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向南移,B錯誤;烏魯木齊日出東北,日落西北,A錯誤;

上海市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小,C正確;武漢晝長夜短,晝漸短,夜漸長,D錯誤。

7.物影朝向背向太陽;物影長度和太陽高度呈負相關。A地位于在北回歸線以北,正午物影一年四季

都應該朝偏北方向,但圖中8月15日畫的物影方向卻朝南;6月22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

度最大,此時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太陽高度已經達到最大值,物影應該此時最短。所以該圖不合理。正確

的圖如答案所不。

8.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由夜到晝的為晨線,故D在晨線上。由圖可知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故此光照

圖為夏至日,夏至日后直射點移向赤道,此后三個月內,晨昏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