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全國名校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湖北省全國名校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湖北省全國名校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湖北省全國名校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湖北省全國名校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荊州中學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年級:高一科目:歷史命題人:吳敏審題人:官飛第Ⅰ卷(選擇題50分)選擇題(本大題共25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歷史學家馬克垚認為,封建制度“一共有三方面的內容:一、封建主之間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關系;二、形成了與封君封臣相適應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勢力衰落”。下列朝代最符合馬克垚觀點的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禮》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待。’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對材料中所述制度的解讀不正確的是()A.有利于加強宗族的團結與和睦B.促進了家國同構觀念的形成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國家權力D.培養了族人管理家族的責任感3.宋人戴埴在《鼠璞》中說道:“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據此推斷,以下屬于“右遷”的是()A.秦朝,隴西郡守調任桂林郡守B.東漢,東海郡守調任徐州刺史C.唐朝,中書省長官轉任門下省D.宋朝,三司使調任福州轉運使4.有學者指出:“它賦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領袖和道德領袖的雙重權威人格,否定了民眾作為獨立的政治主體的存在意義,從而在理論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產生的道路。”這里的“它”指的是()A.儒家思想B.分封制C.宗法制D.君主專制5.明初的殿閣大學士,從高到低級別為: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等。但這些學士之間權力并沒有區別,有所區別的僅是資歷、榮譽。由此可見殿閣大學士()A.與皇帝分理天下事務B.在權力上與宰相無異C.僅為皇帝侍從以備顧問D.位高權重,威脅皇權6.趙翼《檐曝雜記》記載:“國初,承前明舊制,機關出納,悉關內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處,保直(官吏值勤)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后名軍機處……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于此矣。”由此可知軍機處()A.分化了內閣的權力B.成為了唯一的中樞機構C.掌控軍國大事的決策權D.主要是為皇帝提供建議7.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議定英國駐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往來,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此規定()A.違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則B.體現了中外完全平等、開放交往的理念C.凸顯了清朝“天朝上國”的至尊風范D.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8.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條約規定“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這一條款()A.在《天津條約》中首先規定B.損害了中國的領事裁判權C.在《北京條約》中首先規定D.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9.1919年6月20日,來中國訪問的杜威在寫給他女兒的信中說:“要使我們國家14歲多的孩子領導人們展開一場大清掃的政治改革運動,并使商人和各行各業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們的隊伍,那是難以想象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杜威所述的這場運動的直接結果是()A.基本推翻了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統治B.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C.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當時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D.因為運動失敗使國共走向合作推進了大革命10.20世紀20年代,《民國日報》在《本報今年第一句話》中說:“中國應該有一個主義明確的革命黨。國民黨經孫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創造,現在已是這樣一個主義光明壁壘整嚴的黨了。我們當然希望國民都能積極加入本黨,但并不愿強制國人,非為國民黨黨員不可。如果有一個一樣能建設新中國的黨,我們未嘗不認彼做良友。”這表明()A.國共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B.國民黨確立了聯俄政策C.國民黨確立了扶助農工政策D.國民黨具有聯共意向11.美國作家安娜·雅各布曾這樣描述一場戰爭:“全中國都在動——從沿海漂流到內地,猶如混亂的渦流聚集在這個臨時的首都……政府成員和共產黨人同坐在一間會議室里,討論制定共同作戰計劃。”這場戰爭是()A.護國運動B.北伐戰爭C.抗日戰爭D.解放戰爭12.“《資政新篇》的價值在于,它在近代條件下,給農民革命提示了一條擺脫封建羈絆,甩開落后空想,繼續前進的方向和道路。這在當時是符合歷史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這表明《資政新篇》()A.是先進中國人順應近代化的救國方略B.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產物C.是近代中國唯一而又正確的救國綱領D.促使農民階級擺脫了封建思想的羈絆13.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曾對某次戰役作了這樣的描述:“從晉西高山,到東海海岸,從黃河畔到長城邊,都成了戰場,打擊了敵人的整個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網,戰斗是熾烈而無情的。”這個戰役是指中國的()A.平津戰役B.淞滬會戰C.渡江戰役D.百團大戰14.20世紀40年代,清華大學教授、愛國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經說道:“勝利來的時候,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地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這里的“小康”和“悶雷”分別是指()A.經濟發展與穩定、抗日戰爭B.政治民主與團結、國共內戰C.社會進步與平等、北伐戰爭D.生活幸福與安康、十年文革15.辛亥革命后,“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臺灣學者張玉法初步統計,民初出現的政黨與政黨性組織共312個。各政黨相互競爭,形成了競爭性政黨政治的格局。這種現象出現表明()A.封建帝制退出歷史舞臺B.民眾民主意識普遍提高C.民主意識的組織化傾向D.中國近代民主政治成熟16.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發布的一則通知說:“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后,有條件地承認我黨地位,我黨亦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下面和通知相關的事件是()A.重慶談判B.政協會議C.北平和談D.西安事變17.“民主”在中文里的傳統意義,是為人民謀福祉的君主專制統治;當現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紹到中國后,“民主”演變成帶有民選元首和人民統治的含義;經歷了共和政治的興衰,“民主”又被用于指稱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A.工人階級成為革命的主力B.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C.中共即將取得全國的政權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18.2015年3月,習近平在某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中國夢歸根地底是人民的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最能體現該講話主旨的制度是()A.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一國兩制”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一書中寫道:“他們每天都目睹少年們在‘階級斗爭’的借口下,對長輩進行搶劫、報復、打罵和侮辱;他們必須出席公開批判鄰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會,甚至還要積極發言……”費正清筆下的歷史事件()A.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B.體現了少年們的反抗精神C.促進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D.嚴重踐踏了中國的民主和法制20.下表呈現的是20世紀關于中國政治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文獻。它們都()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A.是民主與專制斗爭的成果B.體現了民主集中的原則C.體現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D.表明了民族獨立是民主政治的前提21.據統計,國務院有關部委制定了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的22個配套性文件或規章,四川、海南、重慶等省市出臺了13個有關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個自治條例、510個單行條例、75個變通和補充規定。這體現了()A.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逐步實現B.國家法律的社會主義原則C.各級政府重視落實民族自治政策D.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建立22.村民選舉是我國農村自治的基礎環節。近年來,每次村委會換屆的參選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質好、能力強、作風正的人走上了村委會的領導崗位;選舉還培養了農民參與民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和素質。這一事實表明村民選舉A.體現了我國民主的廣泛性B.開辟了直接選拔政府官員的有效途徑C.使農民開始擁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D.使農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國家權力23.時至今日,“中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發展道路,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俞可平在《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一文中指出:中國采取民主增量的辦法,來推進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民主增量”是指()A.“中國模式”具有世界影響B.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C.“中國模式”是最佳模式D.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獨創的24.1987年,臺灣民眾發起了返鄉運動,印發了《我們已經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30萬份,傳單寫道,“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炷香。”這一趨勢促成了()A.海峽兩岸的“三通”B.兩岸的隔絕狀態被打破C.“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D.“九二共識”的達成25.2015年5月4日,習近平在接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說:“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異”的本質內涵是指()A.不同的國情B.不同的社會制度C.不同的經濟水平D.不同的生活習慣第Ⅱ卷(非選擇題50分)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7分,第28題15分,共計50分。)26.(18分)對官員的監督和考核,是歷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央州刺史道按察使行中書省巡撫、總督巡察官地方行郡縣-郡縣州—州路——路行省-布政使司巡撫、總督政級別秦西漢東漢唐宋南宋金元明清材料二明代都御使緋衣入朝,必有糾舉,大臣莫不股粟。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處,各府、州、縣地方官員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會見御史時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卻可以彈劾宰相、六部,權力頗大,還可以超拔為按察使(正三品),獎賞不薄。清朝對監察御史獎賞有加,凡稱職者,內升各部京堂,外轉道員、京堂。——摘自彭安玉《中國傳統監察制度的歷史借鑒價值》材料三明君唐太宗具有納諫與兼聽則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獨斷的皇帝喜歡奉承、面諛,不喜歡逆耳忠言,隋煬帝即以判死罪的辦法對付進諫之官;唐憲宗則因韓愈進言反對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將其貶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時上諫,稱地方政府“吏貪官橫”而被打入死牢。——曾小華《強力與無奈——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6分)(2)結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統治者優待御史的用意何在。(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8分)27.(14分)在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由于種種原因,中國一勝一敗,其中的經驗、教訓非常深刻。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李鴻章的美國顧問畢德格說“李中堂(李鴻章)唯有盡其力之所能為而已。中國素不以與外國戰爭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撫主政,兵部堂官并無會合之權。兵散則力分,故不能與外國爭鋒。日本改用西法,陸軍、海軍皆歸部臣節制,故能通力合作,積健為雄。此中(中國)、東(日本)之所以異也。言官見東勝而中負,乃盡情誣罔,歸咎于李中堂一人,此等言官以捕風捉影之談,冀動朝廷之聽,而思自壞其長城,其害中國較之敵人而更甚,殊為可衰之至。”——《照譯前美國副領事畢德格在日本東京與外務省人員議論中東軍務節略》材料二蔣介石于9月21日下午2時返回南京,即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日方略。會議決定:“(一)外交方面,加設特種外交委員會,為對日決策研議機關;(二)軍事方面,抽調部隊北上助防,并將討粵和‘剿共’計劃,悉行停緩;(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張繼、陳銘樞三人赴廣東,呼吁統一團結,抵御外侮;(四)民眾方面,由國民政府與中央黨部分別發布《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并信賴國聯公理之處斷。”——曾景忠《澄清“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方針研究的誤區》材料三中國革命戰爭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要打到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1935年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在1937年8月7日的國防會議上,國民政府決定開展“全面抗戰”,“采取持久消耗的戰略”。蔣介石這時亦認為,“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卻要進行持久戰、消耗戰”。——《先總統蔣公全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畢德格觀點的看法。(3分)(2)根據材料二,從外交、軍事、政治、民眾四個方面,概括指出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3)根據材料三,比較抗戰前和抗戰后初期,國共兩黨對日策略的異同。(4分)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要地分析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形成兩種不同結局的主要原因。(4分)28.(15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其核心是確保君權。大綱共23條,其中維護皇帝大權的就有14條。有人認為這是欺騙中包含著讓步,理由是:首先,清政府把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作為一種國策肯定下來;其次,盡管作了種種限制,清政府畢竟在條文中和形式上給了人民一些民主權利;最后,清政府通過改革官制,為資產階級擠進統治機構打開了一條門縫。材料二“法治”的本質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是民主權利的形式和保障;應當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用來規范自己行為、保障自己權益的社會公約,是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權威。(1)根據材料一,指出《欽定憲法大綱》的進步之處。結合相關史實分析為什么《欽定憲法大綱》沒有起到維護清朝統治長治久安的作用。(9分)(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怎樣實現的?(6分)

荊州中學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年級:高一科目:歷史命題人:吳敏審題人:官飛第Ⅰ卷(選擇題50分)選擇題(本大題共25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CCBDCADDBDCAD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CACDDCCABBB第Ⅱ卷(非選擇題50分)26.(18分)(1)形成完整的制度和組織體系;由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制,監察體系獨立化;監察立法且日益周密;借鑒前代成果并發展。(回答其中任意三點即可得6分)(2)樹立御史的權威,激發其主動性;加強對百官的監督,鞏固統治。(4分)(3)局限性:監察機構的職能有限;是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4分)原因:中國古代實行君主專制政體;機構設置上監察機構沒有獨立性。(4分)27.(17分)(1)(本題為開放性問題,學生無論選擇哪一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論之有據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