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學年教案語文(必修上冊)12《拿來主義》_第1頁
25學年教案語文(必修上冊)12《拿來主義》_第2頁
25學年教案語文(必修上冊)12《拿來主義》_第3頁
25學年教案語文(必修上冊)12《拿來主義》_第4頁
25學年教案語文(必修上冊)12《拿來主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本文的主旨,準確把握本文的中心論點。2.抓住關鍵詞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正確理解運用反證、具有諷刺意味的語句。3.通過誦讀、討論,正確理解文章中各個比喻的含義。學習本文綜合運用類比、對比、舉例、比喻等進行論證的方法,4.樹立正確對待外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掌握正確對待外國文化的方法。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本文的主旨,準確把握本文的中心論點。2.抓住關鍵詞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文章中各個比喻的含義。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考考你:教師描述節日的來歷或節日的習俗,學生說出節日的名稱。有人記得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卻記不清楚端午節、重陽節;有人喜歡坐在肯德基、麥當勞里享受美國快餐,卻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歡看韓劇,成為哈韓一族,卻難得去看看京劇,欣賞一下唐裝。面對眾多的外來文化,我們應該怎樣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這樣一位思想的偉人為我們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讓我們就一起來拜讀一下魯迅先生所作的《拿來主義》,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二.字詞預習檢查禮尚往來自詡(xǔ)殘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頭玄虛(xuán)國粹(cuì)三.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四.寫作背景《拿來主義》最初發表于1934年6月7日《中華日報》副刊《動向》,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外實行屈膝投降的賣國政策,對內采取高壓政策,進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文化界反動文人的復古主義逆流,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的“全盤西化”思想甚囂塵上。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許多人在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上,存在著錯誤認識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澄清錯誤認識,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澳脕碇髁x”是魯迅先生創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詞,它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五.整體感知課文:(快速朗讀課文)1.思考:“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聽完錄音后回答)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后,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2.思考: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六.初步體會文章主旨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提示:這實際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涵。明確:籠統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義”,為什么要從“閉關主義”談起?提示:我們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閉關主義”。當時清政府以“國情特別”等為借口,盲目排外,與世隔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結果使古老的中國處于腐敗落后的境地,最終在別人的槍炮面前,不堪一擊,“碰了一串釘子”。明確:國民黨的“送去主義”與清王朝的“閉關主義”有著內在的歷史的聯系,而且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伴]關自守”的“大門”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會由“閉關主義”走向極端“送去主義”。作者從歷史上的“閉關主義”起筆,意在說明:(1)二者是衣缽相傳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動的本質的反映。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拿來主義”的確立和論證的。明確: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關于拿來主義,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鑒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4.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提示: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于“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明確:(1)第1、2段所論,是“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徑,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2)第3、4段所論,是“送去主義”必然造成嚴重后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的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展的邏輯,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3)第6段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5.文章第8、9段的內容是什么?提示:聯系上下文,對第8、9兩個自然段歸納總結。明確:文章第8段批判對待外國文化的錯誤態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外國文化的態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要求和重大意義。六.小結沒有拿來的,就沒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社會的發展是如此,個人的發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同學們應學會運用好“拿來主義”,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習氣、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七.作業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就“上網對中學生的成長是否有益”,談談自己的想法,做好辯論的準備。第二課時:一.導入本課?;仡櫳瞎澱n的內容,使學生思路連貫。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得出結論性觀點,回答了“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那么,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呢?二.研討第九段的比喻論證背景中已介紹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8、9兩段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么“大宅子”之類的問題。先研討第九段的比喻論證,學生易于接受。1.同學閱讀討論第9段,想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本段運用比喻論證?!按笳印北扔魑幕z產;“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互見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2.明確了“大宅子”、“魚翅”等所指內容后,再進一步明確拿來主義者對待這些事物的態度。學生齊答:“魚翅”——“只要有營養,也和朋友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吸收“鴉片”——“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為止’的玄虛”——批判地吸收“煙槍和煙燈”——“除了送一些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姨太太”——“大以清她們各自走散為是”——堅決拋棄第八段內容,學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師多啟發。3.用一句話概括“拿來主義”的做法:明確:“他占有、挑選。”或“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研討第八自然段“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對文化遺產,其余內容如何理解?(同學討論、交流)教師歸納:第十段是全文總結,學生討論、歸納會起到反饋全篇的作用?!板铑^”:“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進門”,指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燒光”,指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皬U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指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5.小結:以上兩段闡述了對待拿來主義的兩種不同態度,批判了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并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三.研討第十段學生討論第十段,這一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設計出五個相應的問題。1.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2.拿來之后我們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3.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4.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5.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小結:本段是全文小結,顯示了魯迅在改造民族素質和創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見。四.討論活動: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圣誕節將成“第二春節”?》,那么,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淡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對待洋節,傳承并發展傳統節日。對待洋節:不拒絕,不崇尚,了解洋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受青睞的原因以及對于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鑒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對待傳統節日:認識并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意識到傳統節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們對于自己的節日缺乏真正的“熱愛之情”,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蕩秋千、劃龍舟、放風箏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有與當代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之處。對于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后“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五.體會本文語言特色(一)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明確:特地區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像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隱含著用鄙視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這種用極少的詞語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質的語言,反映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犀利的特點。(二)課堂練一練: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1.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明確:使用老百姓口語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動,把“閉關主義”必然演化為“送去主義”的深刻道理一語道破,暗含對“閉關主義”者的揶揄。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明確:使用民間俗語,“拿來”態度之鮮明躍然紙上。3.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明確:引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話本或舊小說中的套話,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為止”化用商店廣告,都含有強烈的諷刺性。4.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明確:誠惶誠恐地“捧”,畫只有幾張卻一路地“掛”,通過形象的動作活畫出“送去主義”的可憐相、寒酸相。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明確:都是反語,具有很強的諷刺性。6.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明確:明明要批判,卻先作肯定,這種欲擒故縱之法常用于駁論。六.小結魯迅先生犀利的語言,深邃的思想讓我們為之折服。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位思想的現行者。七.作業讀一篇魯迅的作品,做好讀書筆記。第三課時一、總結課文的寫作特色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作者先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指出過去我們一直奉行“閉關主義”,現在我們一味奉行“送去主義”,并指出其危害與結果,提示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缺乏“拿來”的勇氣和精神,從而很有說服力地闡明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2、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作者在揭示“送去主義”時,舉了“學藝”方面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們“拿來”精神的缺失。論述“送去主義”的危害時,用尼采自詡為太陽作類比。從全文看,“送去”、“送來”和“拿來”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在論述怎樣“拿來”時,通過“孱頭”、“昏蛋”、“廢物”與“拿來主義者”的不同態度的對比,闡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3、擅長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文章運用大量的比喻,不僅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而且達到了幽默的藝術效果。4、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諷刺藝術,使本文妙趣橫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將“活人”與“古董”并舉,說明其形式異而實質同,與此同時又譽之為“進步”,便成為含有諷刺意味的反語。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諷刺色彩。二、讀材料,談感想學完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讓我們在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就讓每位同學盡情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出你思想的魅力。下面,我們再一起來讀幾則材料,看看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材料一:當一個中國人和韓國人談論起歷史時,韓國人馬上會滔滔不絕地講起韓民族發明了銅活字,發明了最偉大的文字韓文,發明了抗擊倭寇的龜船,講起他們偉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講起他們的東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幾乎每個韓國人都認為韓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有創造力的文化,韓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韓國人對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遠比圣誕之類的外國節日重視。在他們心目中,傳統節日才是“節”,外國節日不過就是“找樂”罷了。材料二:近年來,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已經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人的追捧,西方文化正逐漸被國人認同。這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實。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正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著陌生文化。但現實的發展又不禁讓人有一絲擔憂,在西方節日文化大舉進軍我國的同時,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卻在節節敗退。在圣誕節、情人節被歡歌笑語所包圍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卻在遭遇著冷漠。近年來人們不禁要說:“現在的春節味道變了?!备猩跽?,在我國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端午節竟然要被韓國拿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本國文化遺產,消息傳出,舉國震驚。震驚之余,我們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了,在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普及方面,我們確實做得少之又少。舉一個例子,端午節總是被人們理解為吃粽子、劃龍舟、更進一步也不過是為了紀念屈原,弘揚愛國主義罷了。殊不知這里面還蘊涵了千百年來湖湘百姓祛病消災、祈福長壽的豐富文化。而我們每年的紀念活動卻不免落入吃粽子的俗套中。材料三:無論是在首都首爾,還是小城晉州,都能找得出來精通漢語,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的韓國人。如今在韓國,學習漢語成為潮流,韓國的120多所大學都設有中文系,每年有3000多畢業生,中文已與英文并駕齊驅成為人們最愛學的外語;2005年,全球有11.7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其中7萬人是韓國人,大多數韓國人能讀懂漢字;和中國孩子一樣,許多韓國人從小就開始閱讀《西游記》、《三國演義》與《紅樓夢》。讀完上面的材料,請發表一下你的感言。三、辯論剛才的討論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思想意義深遠,對我們學習、工作、生活都有指導作用。那么下面,就讓我們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就“上網對中學生的成長有益(害)”這一問題,將全班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四、教師小結民族文化是歷史傳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什么大家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呢?難道非等“文化毀在我輩之手”才會懂得去維護么?我們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只有珍愛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五、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現狀及外來文化影響等方面展開調查,形成調查報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相關資料: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八囊欢笔伦円院?,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1936年初“左聯”解散后,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主要作品《朝花夕拾》簡介:散文集。收錄回憶性散文10篇。散文中比較完整的記錄了自己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描繪了從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失敗那個時代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的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如《朝花夕拾小記》、《藤野先生》等?!夺葆濉泛喗椋骸夺葆濉饭彩珍涺斞付唐≌f11篇。《彷徨》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反映了當時他們個人斗爭的現實體驗。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于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表現著“荷戟獨彷徨”的斗士風采。如《傷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