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淶水波峰中學2017-2018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河北省淶水波峰中學2017-2018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河北省淶水波峰中學2017-2018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河北省淶水波峰中學2017-2018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河北省淶水波峰中學2017-2018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校姓名班級考場考號學校姓名班級考場考號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密封線高一歷史試題命題人:李洋審核人:楊迪選擇題(黑體小四)(每小題2分,共60分)1.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B.成套鐵農具有利農業精耕細作C.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D.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2.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關于國家的這種理解,反映了我國古代()。A.非常重視祭祀 B.小農經濟的突出特點C.農業與土地的關系 D.以農業為立國之本3.下列表格數據反映的經濟現象會導致哪一結果()時間人口(人)人均土地(畝/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 B.精耕細作農業進一步發展C.資本主義萌芽迅速發展 D.鐵犁牛耕在江南開始推廣4.作為耕作農具,它“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改變牽引點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淺”。這一農具出現于()A.春秋戰國 B.西漢 C.東漢 D.隋唐5.白居易詩:“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詩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②重視農業的觀念③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遷的思想。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史書記載“盛唐時期邢窖白瓷‘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種狀況表明當時()A.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B.白瓷走政府營銷策略C.邢窖白瓷產量大D.邢窖制瓷技術在全國推廣7.官營手工業的生產技藝水平高的原因有()①資金雄厚②實行規模經營③工匠富有經驗④市場競爭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黃金時代”的標題下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屬于這場“商業革命”的史實是()A.出現獨立經營的商人 B.大量的商業市鎮興起C.流通領域出現紙幣 D.生產領域出現工場手工業9.從周代開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間活動).早晨鼓聲城、坊、市三門一齊打開,日暮鼓聲城、坊、市三門一齊關閉。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門“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唐詩人王建“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開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斷”。由此可見唐晚期()①抑商政策開始改變②商業發展促使政策的調整③夜市已經比較繁榮④政府依然禁絕夜市。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0、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該詩句能夠反映出當時()A.耕犁技術取得重大進步B.灌溉工具用于農業生產C.筒車已經用于農業灌溉D.水排冶鐵提高生產效率11、有資料統計表明,上海江南制造總局“在前清光緒、宣統年間通常用五、六千人……這些工人的籍貫多半是廣東、寧波、湖北、安徽、天津等處”。甲午戰后的上海,“勞工的出身地極不統一”,來自全國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勢”。出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C.近代上海社會經濟的發展D.中國城鄉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12.張之洞認為,“若鐵廠設于大冶,廠在省外,實缺大員,無一能到省者。歲糜巨款,誰其信之?若設在省,則督、撫、司、道皆可常往閱視,局務皆可與聞。”他對漢陽鐵廠選址的主要考慮是()A.節約生產成本B.臨近銷售市場C.現代管理趨勢D.便于官府監管13、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出現于這種新生產方式破土時期的中國民族企業是()A.黃道婆創造的新式紡車 B.張騫創辦的大生紗廠C.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 D.英商創辦的耶松船廠14.1902年榮德生說:“民以食為天。機制面粉質細色白,必定會代替土粉。……外國人以‘洋人食用’為借口……朝廷對面粉是不抽稅的,開粉廠有利可圖。”他還忘不了在香港碼頭上看到輪船上裝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從英國、美國運來的。下列不能反映榮氏兄弟準備投資辦廠的原因是()A.受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B.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C.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D.外商企業獲利的刺激15.1895年之后,許多中上層文人雖未完全放棄追求學問,但也開始參與現代經濟活動。陳璧、沈云沛、陸潤庠和張謇等都是進士出身,又都辦工廠。曾任帝師的孫家鼐和翁同龢,分別安排一子和一侄孫經商。這反映了()A.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B.政府廢止科舉取士制度C.自然經濟徹底瓦解 D.中國近代工業起步16.清末狀元張謇棄官,歷經艱辛創辦了大生紗廠。該廠的創辦體現他的主張是()A.變法圖強B.民主共和C.民主科學D.實業救國17.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洋務運動的實質是()A.“師夷長技以自強” B.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C.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D.維護清朝封建統治18.1914﹣1920年,中國生產的植物油、面粉等工業品大量出口國際市場,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極大地鼓舞了民族工業的自信心。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促進工業發展 B.中國經濟實力大大提高C.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 D.實業救國熱潮空前高漲19.中國近代史上“實業救國”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為()A.實業救國實質上是走資本主義老路B.實業往往被反動政權所壟斷C.社會性質所決定D.科技水平滯后,資產階級力量弱小20.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以下體現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是()A.“紡”與“織”、“織”與“耕”的分離B.機器大生產C.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D.洋務經濟的產生21.1912年5月,袁世凱命令工商部“從速調查中國開礦辦法及商事習慣,參考各國礦章、商法,草擬民國礦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權衡制度,籌訂劃一辦法。”在周學熙、張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頒布的經濟法規達40多項。北洋政府此舉()A.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B.順應了中國近代化發展潮流C.促進了實業救國思想的產生D.推動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22.1914﹣1920年,中國生產的植物油、面粉等工業品大量出口國際市場,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極大地鼓舞了民族工業的自信心。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促進工業發展 B.中國經濟實力大大提高C.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 D.實業救國熱潮空前高漲23.一戰期間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兩次高潮時期,請問這兩次高潮時期出現的共同原因是指()A.國際環境有利B.民族獨立實現C.社會性質改變D.政府大力支持24.1931年,《中國礦業報告》記載:“能與外煤相競爭者,唯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至1936年底,中興公司已擁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礦井和臺棗鐵路,還擁有3個大公司、5個廠、29個分銷廠以及碼頭等設施。此時,中興煤礦公司的發展主要得益于()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B.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侵略C.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D.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興起25.“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的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的工業原料,……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為此中共中央()A.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B.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C.發起了大躍進運動 D.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26、1953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工業戰線增加生產,增加收人,厲行節約,緊縮開支。……同時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使生產的人民生活能夠正常進行。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A.保障了工業化戰略的實施B.調整了國民經濟比例結構C.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D.緩解災害引發的糧食危機27.一位農民在日記中寫道:“各隊正大搞工業集資,收集社員家中的廢銅爛鐵。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銅麻線、舊鐵犁轅子和父親在世打鐵用的大錘、大鉗、虎頭鉗等都當作廢銅爛鐵支援……”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B.為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C.推動國民經濟恢復發展 D.違背了經濟發展客觀規律28.依靠“臨近香港、背靠國內”的區域優勢,1979年7月,開山填海的炮聲炸醒了沉睡的蛇口,這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炮聲中逐步崛起的是()A.深圳經濟特區 B.珠海經濟特區C.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發區 D.汕頭經濟特區29.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A.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B.組建大型企業集團C.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D.自負盈虧30.1997年至2001年,我國的股份制企業(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從7.2萬家發展到30多萬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達1270家。這一時期股份制企業發展迅速,說明我國()A.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變化

B.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C.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加快

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31.1912年秋天,一位年輕人悵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題識:“壬子秋八月,將欲剪發(辮),故用大鏡照后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日即新歷九月十三日拍于勸業場樓之麗芙照像館。”這實質上反映了()A.剪辮易服難以推廣 B.統精華悉心保留C.傳變革心態新舊雜陳 D.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2.閱讀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可以發現,“馬上”“馬甲”“馬頭”“馬褂”“馬蹄”“馬前卒”“馬到成功”“馬革裹尸”“馬首是瞻”等有關“馬”的用語特別多,而現代常用文字中“機器”“機艙”“機車”“機電”“機工”“機構”“機械”“機帆船”“機關槍”等關于“機”的詞匯比較多。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態惡化,物種消失B.農業文明轉變到工業文明C.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文明D.自然經濟逐步解體33.互聯網與其他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A.信息豐富 B.文字、圖象、聲音兼備C.高度互動、雙向傳授 D.時代性最強3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張貼了當時中國第一張交通告示,內容包括“凡馬車及轎子必須于路上左邊行走”“凡小車必于路左邊往來,唯不許走路旁相近之路及中心行走”“凡馬車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這說明()A.該交通告示由上海市議會制定B.交通規則制定符合三權分立原則C.汽車在上海已經出現并廣泛使用D.交通規則制定順應了近代化的趨勢35.民國初年《申報》有一首打油詩稱:“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依親手挽郎行。”這首詩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新聞媒體歌頌婚姻自由B.辛亥革命推動女權運動C.社會生活逐步文明開化D.新式婚禮成為流行形式二、材料題36、材料一開封城的街巷結構截然不同于長安,他的四條御街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連,此外還有東西向的橫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連通成街巷網絡,把商業區與居民區交織在一起。在許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華的“街市”……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二萬多戶,其中六百四十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別屬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開封城位于汴水(汴河)兩岸,汴水北通黃河,南通淮河、長江,因此開封市場上有來自江淮的糧食、沿海各地的水產、遼與西夏的牛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酒、果品、茶、絲絹、紙、書籍,還有日本的扇子、高麗的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聞遐邇的東京相國寺的廟會集市,各地來的商品琳瑯滿目,大山門內出賣飛禽走獸;第二座山門內出賣各種雜貨。——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開封城繁榮的原因。(3分)材料二隨著農村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鄉村市鎮脫穎而出,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廣東茂名梅策墟,地處水陸交馳的交通線上,各地商人來這里坐肆列市。清初葉夢珠記述,松江府朱涇鎮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松江府新場鎮以鹽場新遷而名,賦為兩浙之最,是著名鹽業市鎮,正德年間《姑蘇志》載該府市鎮達73個之多,以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為例,東南至新杭市5里,東至王江涇鎮6里,北至平望鎮15里,西至震澤鎮30里,至南潯鎮50里。﹣﹣摘編自《中國全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時期江南鄉村城鎮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江南鄉村城鎮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8分)37、閱讀材料,理解近現代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材料一洋務派開辦軍事工業,加之外資工業擴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進口量迅速擴大,供求關系緊張,價格昂貴,成為洋務軍事工業的一大經濟負擔。1867年,曾國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國開挖之器,興中國永遠之利,似尚可試辦。”l872年,李鴻章進一步強調若能自開煤礦,則“洋煤不阻自絕,船、廠亦應用不窮”,與塞滿卮、求富強“殊有關系”。l874年,李鴻章、沈葆楨重提“開采煤礦,以濟軍需”。l875年,清廷放棄開采煤礦的禁令,允許試辦機器采煤業。于是,出現了興辦民族煤礦企業的熱潮。1875﹣1884年洋務派創辦煤礦企業狀況(部分)企業名稱開辦年份停辦年份及原因創辦人直隸磁州煤礦18751883退股李鴻章湖北興國煤礦18751879經費無著盛宣懷臺灣基隆煤礦18761892虧損沈葆楨直隸開平爆礦1878李鴻章徐州利國驛煤鐵礦18821886虧損胡思燮(據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興辦煤礦企業熱潮出現的主要原因?(5分)材料二19世紀下半葉,中國近代工業化開始緩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國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3.4%,1923年至1936年為8.7%。﹣﹣摘編自劉佛丁《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1921﹣1937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平均增長速度(%)年份日英美法德1921﹣1929年3.01.74.39.47.11930﹣1937年9.92.70.7﹣3.9﹣0.3﹣﹣摘自任文俠等《日本工業現代化概觀》(2)根據材料二,指出民國成立至抗戰爆發前中國工業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4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發展對近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產生的影響。(6分)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漢鋼鐵廠在武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