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_第1頁
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_第2頁
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_第3頁
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_第4頁
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5年級月熱身綜合練習歷史(一)第Ⅰ卷本卷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4.西漢劉向認為:“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春秋,國之鑒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眾,未有不先見而后從之者也。”材料表明A.先秦時期宗法制逐漸遭破壞B.夏商中央政權已開始實行分封制C.春秋時期貴族階層生活富足D.西周時期諸侯勢力左右中央王權25.漢昭帝死后,內朝首領外戚霍光召集九卿開會,欲廢呂邑王,另立漢宣帝。有人說:該請宰相參加。霍光說:這是皇帝家事,用不著丞相參加,我們只議定請示皇太后就完了。這實質上反映了A.內朝權力在外朝之上B.內外朝制度開始形成C.漢代專制皇權的加強D.皇權受到相權的制約26.戰國時期,為了供應軍隊日用的需要,軍隊駐扎的地方,往往成為商人逐利之場,逐漸形成了一種小的市聚,謂之“軍市”,由軍方設置令進行管理并對商人收取租稅。這反映了A.軍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軍市解決了軍隊的經濟問題D.各國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反映27.從南宋到明代中葉,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糧食出口區。清代中葉,按耕地數和人口計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該地糧食供應本應充足。事實上,廣東全省每年需從廣西、湖南等地輸入稻谷400萬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應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葉珠江三角洲缺糧的主要原因是A.區域間長途販運興盛B.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D.工商業市鎮蓬勃發展28.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認為:中國于各種學問中,唯有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中國傳統社會,事實上起著準宗教的功能。皇帝無權閱讀史官的記錄,史官地位相當特殊,故帝王將相懼怕史官。這種情況說明了A.歷代帝王十分重視以史為鑒B.后世評說對帝王將相的制約C.傳統人倫思想制約帝王行為D.帝王將相功過由史官來決定29.1840年3月,英國曼徹斯特商會主席莫克·維卡在致英國外相巴麥尊的信中說:“是他們自己陷入了錯誤的處境,逼得我們不得不走上為國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態度,這種想法就太過唐吉訶德化了。”材料反映出A.清政府的政策損害了大英帝國尊嚴B.英國通過五口通商打開了中國市場C.中英之間的糾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D.工業革命使英國急需拓展海外市場30.1905年劉師培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中國史書之敘事,詳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詳于事跡而略于典制,詳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編各課,其用意則與舊史稍殊,其注意之處約有數端,如歷代政體之異同、種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綱,社會進化之階級、學術進退之大勢。”材料所反映該教科書的意義是A.采用新舊史學結合的方法重新詮釋中國歷史B.顯示出“增其新而變其舊”C.內容涉及廣泛,彰顯傳統史學的價值D.注重文明史,標示了它的文化意義31.建國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中發現,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8.69%的農戶租種別人土地。1953年出賣土地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1.29%,比1952年增加了550%,出賣的土地數量占土地總量的0.22%,比1952年增加506.93%。這些現象的出現A.反映了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緩慢B.說明建國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C.表明實行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D.適應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需要32.“民主”源于希臘文,原意為“人民的權力”;“共和國”一詞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羅馬,共和國被視為是“人民的共同事務”;進入帝國時代,“皇帝所決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為人民已把他們的全部權力通過王權法移轉給他”。材料反映了A.社會契約論根植于久遠的傳統文化B.君權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權思想C.古希臘的民主政體在不斷發展創新D.羅馬帝國的立法重視體現君主意志33.1710年,英國通過一項法令,要求議會下議院議員必須擁有法定水準以上的收入,而這一水準之高,僅數千人能夠達到。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貴族保持了較大的政治影響B.光榮革命成果未能得到鞏固C.資產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D.國王試圖加強對議會的控制34.19世紀的達爾文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生物,其能力只不過是適應環境而已;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意識只是支配人類行為的一個狹小的部分。這一些思想的出現說明A.工業革命推動了科學的發展B.進化論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C.科學發展推動對理性的反思D.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科學發展35.里根政府時期通過的《1981年綜合預算調整法》規定,聯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個教育方面的獨立撥款項目合成一個簡單的整筆撥款,并允許聯邦政府以20頁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頁舊的管理要求。這一規定A.試圖縮小聯邦政府的權力B.消除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C.試圖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D.擴大了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共計52分。第40題、第41題為必考題,第40題25分,第41題12分,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4題~第46題為選考題,每題均為15分,考生根據要求選擇一題進行作答。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到19世紀末,世界逐漸形成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類多數的非西方國家。20世紀“西方秩序”受到多種因素沖擊并逐步被“一超多強”趨勢所取代。21世紀,奉為天條的“西方秩序”價值理念越來越成為問題,相互牽絆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國家政府機構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秀,使立法機構成為不同利益集團爭權奪利的“斗獸場”,美國奧巴馬政府因“醫改方案”未獲通過,導致政府在2013年出現了兩個多星期的“停擺關門”。“傾聽大多數人聲音”的全民公決缺乏對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獨立“公投”,而西班牙則身陷“加泰羅尼亞問題”引發的長期動蕩。二戰以來歐美國家堅持的經濟政策,成為它們當今財政赤字、經濟增長乏力的根源。21世紀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設計,需要從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獲得創新來源。當今世界面臨的毒品泛濫、恐怖主義、貧富差距、環境惡化、功利橫行與秩序紊亂等問題都可以從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先秦“百家”思想中找到解決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羅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華都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支撐——摘編自黃仁偉、傅勇《從西方秩序到人類命運共同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秩序”得以確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紀沖擊“西方秩序”的因素。(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1世紀“西方秩序”在制度運行層面存在的缺陷,并說明先秦思想對當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價值。(13分)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1西方中國觀的變遷16—18世紀西方傳教士贊美儒家思想,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科舉)開明,極少宗教戰爭,物質生活豐富。啟蒙思想家贊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規范,中國是一個由開明君主統治的理想國家。19世紀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敗麻木的中國稱為“睡獅”,封閉、邪惡、停滯、墮落。20世紀初傳教士、軍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國基本是貧困、骯臟、混亂、殘暴、危險的地獄。20世紀30—40年代美國軍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個大有希望的新中國形象:純樸、智慧的傳統社會,“崛起的英雄”。——摘編自邱世兵《中國國際輿論環境的歷史變遷——略論西方的中國觀的演變》表1為16~20世紀30—40年代西方中國觀的變遷有關言論。請從表中提取2個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12分)44.【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清軍的屢次敗北,徹底暴露出舊有軍隊的腐朽,朝野上下群起呼吁必須改革舊軍,建立新軍。基于這種形勢,袁世凱向光緒帝建議改革軍制,募練新軍。他的主張得到光緒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于1895年12月8日獲得到天津小站督練新建陸軍的權柄。軍隊設督練處,袁自領督練官。新建陸軍采取德國和日本建制,營制分左右兩翼,每翼分統步、炮、馬、工程、輜重各兵種;教官多自德國聘任;新式武器多從德國購置,全軍一律習洋操,實開中國陸軍近代化的先河。袁世凱在軍隊中大樹特樹個人絕對權威,通過官祿利誘,很快培植起一批親信死黨,把軍隊訓練成帶有濃烈人身依附性質的武裝——摘編自羅雪《晚清軍事制度變革及其念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清廷新建陸軍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建陸軍對近代中國的影響。(7分)45.【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一戰結束后,得益于德國的戰敗,法國在歐洲大陸重新獲得了自普法戰爭失敗以來夢寐以求的霸權。法國憑借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地位主宰著歐洲大陸——它收復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并且擁有德國薩爾煤礦的開采權,其豐富的煤鐵資源極大地加強了法國的實力;它占領了德國的萊茵河左岸地區,萊茵河右岸50公里內的地區被劃為非軍事區;法國通過和比利時、波蘭、捷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結成政治軍事同盟,一方面對德國進行戰略包圍,一方面對新興的蘇維埃俄國進行“防疫”隔離。在兩次大戰期間,正是法國建立的這個安全體系,有效地保衛了歐洲的和平。——摘自《大國地位的終結西歐諸神的毀滅——第二次大戰前的大國外交》(1)概括分析一戰后法國處置德國,建立安全體系的努力。(6分)(2)分析法國努力建立歐洲安全體系的原因。(9分)46.【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費孝通(19102005年),清華大學畢業后到廣西瑤山和江蘇江村做農村社會調查,目睹了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形成“經世富民”思想。1936年,費孝通調查江蘇江村的農民生活后,在《江村經濟》里提到:“江村是中國國內蠶絲業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廠代替了家庭手工業系統,從而產生社會問題。最終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辦法是增加農民收入,中國傳統工業主要是鄉村手工業,例如,整個紡織手工業本來是農民的職業,因此恢復農村手工業是根本的措施。”19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