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再論文字下鄉
【內容概述】
《再論文字下鄉》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鄉土社會中文字使用的現狀和問題。作者
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鄉土社會與都市社會的差異,以及文字在鄉土社會中的實際作
用。
(一)鄉土社會中文字使用的困境
作者指出鄉土社會存在時間阻隔和空間阻隔的困境,這使得文字下鄉面臨挑戰。
時間阻隔體現在個人和整個社會的變遷迭代上,空間阻隔則涉及面對面交流和當
時當地配合的困難。
1.時間阻隔
時間阻隔包括兩個方面:個人的今昔之隔和社會的世代之隔。人的生活富于學習
能力,通過記憶和象征體系(如詞)來跨越時間的阻隔。記憶幫助人們將過去的
經驗應用到當前的生活中,而詞則幫助人們從特殊走向普遍,從現在走向未來。
在鄉土社會中,長輩的經驗可以通過語言和口頭傳授給下一代,無需文字記錄。
2.空間阻隔
空間阻隔指的是面對面交流的局限性。鄉土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人們可以
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進行直接交流,而文字在這種面對面交流中并不是必需的。
且文字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替代語言和肢體動作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三)鄉土社會的特點
鄉土社會的主要特點是面對面交流和共同的經驗基礎。在這種社會中,人們生活
在相同的環境中,走相同的道路,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較小,因此文化可以在親
子之間直接傳授,無需文字。此外,語言在鄉土社會中更為適用,因為群體越大,
語言的共同基礎越有限,文字的必要性就越小。
為了打破時間阻隔,作者認為人具有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這使人類能夠在社會
生活中積累共同經驗,并通過語言和文字傳承下去。然而,在鄉土社會和都市生
活中,記憶的需求和作用存在差異。在鄉土社會中,經驗是保存下來的,代代相
傳,不需要去積累。而都市生活中,新聞和名人的常態使得記憶成為必需。
(三)《再論文字下鄉》的核心觀點
文章探討了鄉土社會中文字使用的困境,指出時間阻隔、空間阻隔和鄉土社會獨
特記憶需求是文字下鄉的挑戰,并強調推廣文字下鄉需考慮鄉土社會的特點。
總的來說,《再論文字下鄉》通過對鄉土社會和都市社會的比較,分析了文字在
鄉土社會中的現狀和問題,強調了在推廣文字下鄉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鄉土
社會的特點,不能簡單地照搬城市模式。
【思維導圖】
【跟蹤訓練】
1.根據你對《鄉土中國》中前三章的閱讀,選出對文章理解錯誤的一項()
A.作者在《鄉土本色》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產生了“地方性”的限制。這就產
生了不同村落間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卻彼此熟悉的結果。
B.作者在《文字下鄉》指出,鄉土社會的環境、人際交往的特征均使鄉下人沒
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識不識字不能成為判斷鄉下人是否“愚”的標準。
C.作者在《再論文字下鄉》中指出,詞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訴諸有形符號的文字
和訴諸無形的聲音,鄉下人若要跨越時間之隔,必須要借助詞的這兩種形式。
D.作者在《再論文字下鄉》中指出,中國的文字是產生于中國社會的上層,即
廟堂性社會的,若文字要下鄉,就需要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先發生變化。
2.綜合《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篇內容,判斷下列哪一項不是中國
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A.鄉土社會中文盲較多,不具備文字使用的基礎
B.鄉土社會里,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相比文字,語言是更適合的交流方式
C.鄉土社會里,表情、動作等象征體系輔助語言,比文字傳情達意有更好的效
果
D.鄉土社會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經驗,根本用不著文字幫
助記憶
3.下列關于《再論文字下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把具體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從而從過去走到當
前,從當前走到今后,在和時間的接觸中,克服阻隔,延續歷史。
B.人類依靠獨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發展了學習的能力,保留且互相傳遞
了過去的累積,形成了共同經驗,這構成人類文化賴以維持的基礎。
C.動物的學習簡單地依靠本能,在具體情境里不斷"試錯",得到的僅是片刻的、
個別的經驗,不能實現累積,不能相互傳遞。
D.我們必須不斷發展記憶,累積個人和群體的經驗,以此形成文化,這樣才能
維持人類的生存,促進社會的發展,享受當前的生活。
4.下列關于《再論文字下鄉》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的學習是依靠記憶能力,經過反復磨煉,改造自身那些不學而能的生理
反應,適應新方法的過程,就是要打破個人的今昔之隔。
B.人類的學習過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宮本質上是一樣的,人憑借記憶打破今昔之
隔,從而學得一套新的生理反應,找到新捷徑,養成新習慣。
C.人類的學習有別于動物,依靠"詞”的幫助,通過時間的選擇累積,可以從個
別的、片刻的情境中獲得普遍的、對于未來的認知。
D.人類的學習就是累積自己的、別人的乃至社會共同的"過去",溝通個人和社
會的今昔,是"當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
5.下列關于《再論文字下鄉》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謂時間上的阻隔包含個人的今昔之隔和社會的世代之隔,人靠記憶留住過
去,打破時間阻隔;而其他動物因為不存在時間阻隔問題,所以只存在簡單記憶。
B.每個人的“當前”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過去”的投影。認識這
一點,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認識我們的時代。
C.傳統經典源于我們民族的共同經驗,我們學習傳統經典,可以在社會的世代
之間構筑橋梁,實現文化的傳承。
D.社會共同經驗的累積就是文化,人類當前的文化是靠記憶保留下來的歷史累
積。“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說的也是歷史的文化價值。
6.閱讀《鄉土中國》(節選),完成下題。
我說過我們栗發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中,能
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了另一項意思,就是
人在記憶上發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生活需栗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
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入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
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
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是我們生活的需
栗。對于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我們的記憶也是如此,我們
并不記取一切的過去,而只記取一切過去中極小的一部分。我說記取,其實不如
說過后回憶為妥當。“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
了當前有關而回想到過去經驗。事實上,在當前很難預測將來之用,大多是出于
當前的需栗而追憶過去。有時這過程非常吃力,所以成為"苦憶"。可是無論如何
記憶并非無所為的,而是實用的,是為了生活。
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
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
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
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而且每個
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結果必是世代的黏著。這種
極端的鄉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
在外邊的人,一定要把棺材運回故鄉,葬在祖瑩上呢?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
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
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的地
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
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
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演。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
員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
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取材于《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
選文第二、三段中,作者闡釋了鄉土社會的哪些特點?請根據選文概括。
7.請闡述《再論文字下鄉》中“學"和"習"的概念,并談談你對《論語》中“學而
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理解。
8.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再論文字下鄉》里提出“鄉下人沒有文字的
需要”的原因是什么?當下中國從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出發推行的“送教下鄉”政策
與費孝通的觀點是否矛盾?
我說過我們栗發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中,能
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了另一項意思,就是
人在記憶上發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生活需栗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
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入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
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
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是我們生活的需
要。對于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我們的記憶也是如此,我們
并不記取一切的過去,只記取一切過去中極小的一部分。我說記取,其實不如說
過后回憶為妥當。“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了
當前有關而會想到過去經驗。事實上,在當前很難預測將來之用,大多是出于當
前的需要而追憶過去。有時這過程非常吃力,所以成為"苦憶"。可是無論如何記
憶并非無所為的,而是實用的,是為了生活。
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
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
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
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而且每個
入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結果必是世代的黏著。這種
極端的鄉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
在外邊的人,一定栗把棺材運會故鄉,葬在祖瑩上呢?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
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
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的地
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
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
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演。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員
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無
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我記得在小學里讀書時,老師逼著我記日記,我執筆苦思,結果只寫下"同上"
兩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課,游戲,睡覺”,有何可記的呢?老師下令
不準"同上",小學生們只有扯謊了。
在定型生活中長大的有著深入生理基礎的習慣幫著我們“日出而起,日入而息”
的工作節奏。記憶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將至"就是描寫“忘時"的生活。秦亡漢
興,沒有關系。鄉土社會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軼出于生活常軌的事,
當我怕忘記時,方在指頭上打一個結。
指頭上的結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聯想作用,幫助人
的記憶。在一個常常變動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記憶力不夠時,方需栗這些
外在的象征。從語言變到文字,也就是從用聲音來說詞,變到用繩打結,用刀刻
圖,用筆寫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
到晚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栗在袋里藏著本姓名錄、通信簿。在鄉土社會中黏
著相片的身份證,是毫無意義的。在一個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絕
不會因之認錯了人。
在一個每代的生活等于開映同一部影片的社會中,歷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傳
奇"。一說到來歷就得從“開天辟地”說起;不從這開始,下文不是只有"尋常"的當
前了么?都市社會里有新聞;在鄉土社會,"新聞"是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的意思。
在都市社會里有名人,鄉土社會里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不為人先,不為人后,
做人就得循規蹈矩。這種社會用不上常態曲線,而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一套。
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
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
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
口相傳,不會有遺漏。那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
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這樣說,中國如果是鄉土社會,怎么會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國社會從基層
上看去是鄉土性,中國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層上發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廟堂性的,
一直到目前還不是我們鄉下人的東西。我們的文字另有它發生的背景,我在本文
所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基層上,有語言而無文字。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這
種鄉土社會,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
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時
也等于說,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
字才能下鄉。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
9.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因為生活所需不斷發展記憶,而動物以本能應付生活,不必需要記憶,
因而也沒有記憶力。
B.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但事實上世代黏著的鄉土社會是根本
無法實現的。
C.記取與回憶不同,大多是出于當前的需要而追憶過去,是實用的,是為了生
活。
D.鄉土社會中口口相傳,可以傳遞世代間的經驗,從而讓后代從中尋求到解決
生活問題的有效方法。
10.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根據生活的需要有選擇地注意生活中的對象,與生活無關的并不關心。
B.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仍具有鄉土性,有語言而無文字,文字不是鄉下人的東
西的情況將不會改變。
C.與都市生活不同,鄉土社會每代的生活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人們循規蹈
矩。
D.在鄉土社會中,祖先們的經驗必然就是子孫們會得到的經驗,是同一方式反
復重演。
11.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地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我們的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語言到文字的過程包含用繩打結,用刀刻圖,
用筆寫字。
B.記憶具有實用性,能夠滿足生活中的需要,人們大多是出于當前的需要而追
憶過去。
C.鄉土社會的人們反復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來幫助他們生
活。
D.鄉土社會個別的經驗等于世代經驗,因而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12.文章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結合材料分析。
13.為什么文字對于鄉土社會和都市社會有需要與否的區別?請結合材料簡要分
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為了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
接觸發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栗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
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
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
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
達意引起誤會的。
②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
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
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
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
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本
曾“。
③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且因為我們有著
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
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
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
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④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
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問題的。
⑤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尊”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
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取文字呢?
(選自《鄉土中國?文字下鄉》,有刪改)
材料二:
①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
動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
子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而且每
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②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的
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
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
到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演。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
演員所需栗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
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③在定型生活中長大的有著深入生理基礎的習慣幫著我們“日出而起,日入而息”
的工作節奏。記憶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將至"就是描寫"忘時”的生活。秦亡漢
興,沒有關系。鄉土社會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軼出于生活常軌的事,
當我怕忘記時,方在指頭上打一個結。
④指頭上的結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聯想作用,幫助
人的記憶。在一個常常變動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記憶力不夠時,方需要這
些外在的象征。從語言變到文字,也就是從用聲音來說詞,變到用繩打結、用刀
刻圖、用筆寫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
天到晚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著本姓名錄、通信薄。在鄉土社會中
粘著相片的身份證,是毫無意義的。在一個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
絕不會因之錯認了人。
⑤在一個每代的生活等于開映同一影片的社會中,歷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傳
奇"。一說到來歷就得從“開天辟地”說起;不從這開始,下文不是只有"尋常"的當
前了么?都市社會里有新聞;在鄉土社會,"新聞"是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的意思。
在都市社會里有名人,鄉土社會里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不為人先,不為人后,
做人就得循規蹈矩。這種社會用不上常態曲線,而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一套。
⑥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
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
在同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
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
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選自《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有刪改)
14.根據材料一,下列對“文法"理解不亞州的一項是()
A.在文字利用上講究文法是為了減少文字的"走樣"。
B.說話時的輔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補充文法的作用。
C.為避免誤會,寫作時要盡量依著文法寫完整句子。
D.學外國語的會因書本上和說話時文法不同而痛苦。
15.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之所以出現“文字",是因為人們在空間和時間中的接觸發生了阻礙。
B.文字所傳達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這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
C.完整的句子在說話時顯得迂闊可笑,所以當面說話絕不能用完整的句子。
D.當有了電話、廣播、傳真的時候,書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
16.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解說,不正琥的一項是()
A.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本樣"。
“走樣”本意是指失去原來的樣子,在這里指文字本身出現的錯誤。
B.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尊”的表現了。
"愚"是"愚笨"的意思,是指頭腦遲鈍,不靈活。
C.鄉土社會里是“人怛小冬,軟怛柱”。
“人怕出名,豬怕壯”是指為人處世,懂得方寸,低調不張揚。
D.不為人先,不為人后,做人就得循規蹈矩。
“不為人先,不為人后”是一種處世態度,不當第一名,也不做最后一名。
17.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不亞項的一項是()
A.弓I"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句子,是為了強調“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
定的社會”。
B.鄉土社會經驗的獲得就像“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個別的經驗,就等于
世代的經驗”。
C.在定型的鄉土社會中生活,只有當記憶力不夠時,才需要用繩打結、用刀刻
圖、用筆寫字。
D.在鄉土社會里,因為一天到晚接觸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所以用不著準備姓名
錄、通信簿。
18.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材料二第③段劃線句"‘不知老之將至'就是描寫‘忘時’
的生活。秦亡漢興,沒有關系”的理解。
19.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為什么費孝通先生認為鄉下人沒有文字需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于直覺的辯證思維,后期墨家與名家(主要代表人物為惠
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邏輯
命題。兩漢魏晉以來,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
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
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
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去認識,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
成了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一般缺乏嚴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
的理論探索,更欣賞和滿足于在模糊籠統的全局性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中,去
追求和獲得某種真理和領悟。
如錢穆所說:“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偏于邏輯
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生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里去領悟。
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傳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其長處是對世界、
對事物容易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具有較長遠的歷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
重經驗、好歷史,民族心態總體而言比較冷靜、沉穩,民族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
歷史的大災大變,使民族文化不斷延續、發展。其短處則在于由于輕邏輯思維,
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精確性,不容易形
成科學的觀念,不容易建立起對世界、對事物的有理有據的科學認知。
(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人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學習的能力。人的行為方式并不固執地受著“不學
而能”的生理反應支配。所謂“學”,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為的行為方式做
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過程。學的方法是“習”。“習”是指反
復地做,靠時間的磨練,使一個人慣于一種新的做法。因之,學習必須打破個人
今昔之隔。這是靠了我們人類的一種特別發達的能力,時間中的橋梁記憶。在動
物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說它們有記憶,但是它們的“記憶”是在簡單的生
理水準上。一個小白老鼠在迷宮里學得了捷徑,它所學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應。
和人的學習不相同的是,它們并不靠一套象征體系。人固然有很多習慣,在本質
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宮一般的,但是他卻時常多一個象征體系幫他的忙。所謂象
征體系中最重栗的是“詞”。我們不斷地在學習時說著話,把具體的情境抽象成
一套能普遍應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詞來表現的,于是我們靠著詞,使我們從
特殊走上普遍,在個別情境中搭下了橋梁;又使我們從當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
境中搭下了橋梁。從這方面看去,一個動物和時間的接觸,可以說是一條直線的,
而人和時間的接觸,卻比一條直線來得復雜。他有能力閉了眼睛置身于“昔日”
的情境中,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即時間的選擇累
積。
一個依本能而活動的動物不會發生時間上阻隔的問題,它的壽命是一連串的“當
前”。但是人卻不然,人的''當前”是整個靠記憶所保留下來的“過去”的累積。
如果記憶消失了,我們的“時間”就可以說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實,人利用此能力,發展此能力,還是因為他“當前”的生活必
須有著“過去”所傳下來的辦法。人的學習是向一套已有方式學習,唯有學會了
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這套方式并不是每個人個別的創制,而是社會
的遺業。小白老鼠并不向別的老鼠學習,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體情”境里,從
“試驗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個別的經驗,它們并不能互相傳遞經驗,互相學習。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不但累積了自己的經驗,而且可以累積別人的
經驗。上邊所謂那套傳下來的辦法,就是社會共同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我們常說
的文化o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
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過去”
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礎。
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所以人
在記憶力上不能不力求發展。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構筑橋梁,而且在社
會的世代之間也得構筑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
生活。
我說過我們栗發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中,能
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了另一項意思,就是
人在記憶上發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生活需栗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
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入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
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
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是我們生活的
需要。
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極
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
常拋井離鄉,而且每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結
果必是世代的黏著。這種極端的鄉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
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在外邊的人,一定栗把棺材運回故鄉,葬在祖瑩上呢?
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
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
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
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
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
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這樣說,中國如果是鄉土社會,怎么會有文字的呢?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
這種鄉土社會,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
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時
也等于說,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
字才能下鄉。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有刪減)
20.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強調對世界、對事物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而不是
窮根究底,這使中國民族心態總體呈現出比較冷靜沉穩的特點。
B.人類的學習過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宮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憑借記憶打破今昔之
隔,從而學得一套新的生理反應,找到新捷徑,養成新習慣。
C.人類的學習有別于動物,依靠“詞”的幫助,通過時間的選擇累積,可以從特
殊到普遍、從當今到今后,在個別或片刻的情境中搭建起橋梁。
D.人類的學習就是累積自己的、別人的乃至社會共同的“過去",而每個人的“當
前",不但包括他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過去”的投影。
2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們通過不斷學習,把具體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從而從過去走到當前,
從當前走到今后,在和時間的接觸中,克服阻隔,延續歷史。
B.人類依靠獨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保留且可傳遞過去的累積,形成社會
共同經驗,這種社會共同經驗的累積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
C.動物的學習簡單地依靠本能,在具體情境里不斷"試錯",得到的僅是片刻的、
個別的經驗,不能實現累積,不能相互傳遞。
D.我們必須不斷發展記憶力,累積個人和群體的經驗,形成文化,才能維持人
類的生存,促進社會的發展,享受當前的生活。
22.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中國文化特點”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人們仰觀天空,發現天是圓的,俯察大地,發現地是平的,于
是便產生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
B.《周易》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意思是中國人
注重內在品質,人的德性,要與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個人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都有一定的數量,即便不合
口味,也要吃下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身體對營養的需求。
D.中國醫學理論將人體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認為人體內部各個部分及各個組
成要素之間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制約的。
23.請簡述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24.2023年中國社會的城市化率已經由《鄉土中國》成書的1947年的10%左右
上升到65.22%,目前全國共有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數千余
個,農家書屋的數量高達六十余萬,然而利用率卻不容樂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
地實現文字下鄉?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的看法與理解。
《第三章再論文字下鄉》參考答案:
1.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情節和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C.”鄉下人若要跨越時間之隔,必須要借助詞的這兩種形式"錯,從時間格局的角
度看,鄉下人不需要文字來跨越時間之隔,他們有語言就足夠了。
故選C。
2.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依據文章內容"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取文
字呢"可知,鄉土社會里,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相比文字,語言是更適合的交流
方式;
依據文章內容"在親密社群中可用來作象征體系的原料比較多。表情、動作,因
為在面對面的情境中,有時,也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從空間的
角度來講,鄉土社會里,表情、動作等象征體系輔助語言,比文字傳情達意有更
好的效果;
依據文章內容"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
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
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
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
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可知,從時間的角度來講,鄉土
社會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經驗,根本用不著文字幫助記憶。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得出中國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的原因是:鄉土社會里,人與
人面對面接觸,相比文字,語言是更適合的交流方式;鄉土社會里,表情、動作
等象征體系輔助語言,比文字傳情達意有更好的效果;鄉土社會里人的生活是定
型的,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經驗,根本用不著文字幫助記憶。"鄉土社會中文盲較
多,不具備文字使用的基礎“不是中國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故選A。
3.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D."才能維持人類的生存“無中生有,結合"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不
但累積了自己的經驗,而且可以累積別人的經驗。上邊所謂那套傳下來的辦法,
就是社會共同的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
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
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記憶力上不能不力求發展”等分析可知,
文中沒有相關"才能維持人類的生存”的表述。
故選D。
4.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B."人類的學習過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宮本質上是一樣的"分析有誤。原文是“人固
然有很多習慣,在本質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宮一般的",與小白老鼠走迷宮本質
上一樣的是“人類的習慣",并非”人類的學習過程"。
故選Bo
5.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A."其他動物因為不存在時間阻隔問題”分析錯誤。依據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在
一個依本能而活動的動物不會發生時間上阻隔的問題",故應是"依本能而活動的
動物",而不是"其他動物"。
故選A。
6.①鄉土社會是生活安定、歷世不移的社會。
②鄉土社會中的個別的經驗就是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
存。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人物、情節和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由“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這種極端的鄉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
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在外邊的人,一定要把棺材運回故
鄉,葬在祖瑩上呢?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可知,
鄉土社會是生活安定、歷世不移的社會。
由“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
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
演。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員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
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可知,
鄉土社會中的個別的經驗就是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7.(示例)“學”是指在出生之后,以人的行為方式做模板,把人本能的那一套
方式進行后天的加工和改造的過程,這種類似于現代工廠的運行方式稱之為“學"。
而"習”則是學的方法,是指反復地做的這一行為,經過重復地做,然后加以時間
的錘煉,使一個人習慣于一種嶄新的做法;孔子先生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和本文都強調“習"要反復地做某一行為,而"學”則是學
習一種行為方式。"學而時習之"指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并適時實踐練習,"牙'是
“學”的方法,要求我們在日常學習當中不只要勤奮地學習知識,而且還要做到溫
習和實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名著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再論文字下鄉》中說:人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學習的能力。
他的行為方式并不固執地受著不學而能的生理反應所支配。所謂學就是在出生之
后以一套人為的行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過程。學的方
法是"習"。習是指反復地做,靠時間中的磨練,使一個人慣于一種新的做法。因
之,學習必須打破個人今昔之隔。這是靠了我們人類的一種特別發達的能力,時
間中的橋梁一一記憶。
人的學習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學習。唯有學會了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
去。這套方式并不是每個人個別的創制,而是社會的遺業。
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學習并且要按時復習、實踐學過的內容。
《再論文字下鄉》和《論語》中對于“學"和"習”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
“習"要反復地做某一行為,而“學”則是學習一種行為方式。我們在日常學習當中
不只要勤奮地學習知識,而且還要做到溫習和實踐。
8.
(1)原因:
①鄉土社會生活安定,以土地為生的人們往往歷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環境基
本相同;
②生活環境相同決定了世代經驗少有變化,無需累積;
③生活經驗口口相傳即可,無需文字。
(2)是否矛盾:
①并不矛盾。
②"鄉下人"是否存在"文字的需要",或者是否有必要推行"送教下鄉”主要取決于
中國的現實社會形態。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已經發生了變化,文字(以及
教育)能夠而且應該下鄉。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原因:
依據“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
老是移動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可知,鄉土社
會較為安定,人們生活環境變動較小;
依據“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
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
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
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可知,鄉下人無需積累經驗;
依據“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
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
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那里用得著文字?"
可知,經驗不需要文字,口頭傳授也不會有遺漏。
是否矛盾:
鄉土社會的安定性使得人們生活環境變動小,祖祖輩輩在熟悉的地方生活,經驗
世代相傳無需不斷積累,僅需保存,加上口頭傳授的有效性,導致文字在傳統鄉
村社會中的需求確實不高。費孝通的這一觀點是基于特定歷史時期鄉村社會的特
點得出的。
而現代中國從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出發推行的“送教下鄉”,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
需要。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社會背景下,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文字作為重
要的信息載體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推廣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村
居民的文化素質,也能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發
展。
故費孝通的觀點與現代農村教育推廣并不矛盾,反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發
展變化。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中,政策的調整和發展是必然的,
這也體現了政策的適應性和前瞻性。我們既要認識到傳統鄉村社會的特點,也要
積極推動現代教育在農村的普及,以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9.D10.B11.C12.①引用論證。引用“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來論證“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的觀點。②類比論證。用“同一戲
臺上演著同一的戲的演員記得的只有一套戲文"類比鄉土社會"個別的經驗等于
世代的經驗”。③舉例論證。列舉小學時老師讓"我"寫日記的實例,論述了在定
型社會中生活節奏相似,記憶都是多余的。④對比論證。將鄉土社會和都市社
會進行對比,突出鄉土社會的特點。(列舉兩種即可)13.①鄉土社會屬
于定型社會,語言即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需要文字幫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
需要。②都市社會屬于不定型社會,人所需記憶的范圍更大,當接觸陌生的東
西會出現記憶力不夠的情況,需要文字來記錄。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動物以本能應付生活,不必需要記憶,因而也沒有記憶力"錯誤,由原文“沒有
文化的動物中,能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可見選項遺漏了限制語"沒
有文化的動物",導致擴展了范圍表述絕對。
B."但事實上世代黏著的鄉土社會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錯誤,由原文“這種極端的鄉
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可知,是說“不常實現",而不是"根本無法實現”。
C.“記取與回憶不同”錯誤,由原文"我說記取,其實不如說過后回憶為妥當”可知,
記取和回憶在這里是相同的。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字不是鄉下人的東西的情況將不會改變"錯誤。由原文“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
去是鄉土性,中國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層上發生""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
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可知,強調文字下鄉的條件,
推斷不出“文字不是鄉下人的東西的情況將不會改變"。
故選Bo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本文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其論述的中心是文字下鄉的問題,
ABD并未涉及,而C項交代了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觀點。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生于斯,死于斯”"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知老之
將至"都是典型的引用論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
威性。論證"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的觀點。如引用“雞犬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來論證"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的觀點。引用“生
于斯,死于斯"來論證”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而且每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
母之邦”的觀點。
如“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員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
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用"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的演員記得
的只有一套戲文"類比鄉土社會"個別的經驗等于世代的經驗",這是同類事物類
推方式,屬于類比論證,使論證更深入淺出。
如“我記得在小學里讀書時,老師逼著我記日記,我執筆苦思,結果只寫下'同上
,兩字”,,在定型生活中長大的有著深入生理基礎的習慣幫著我們,日出而起,日入
而息’的工作節奏。記憶都是多余的",列舉小學時老師讓"我"寫日記的實例,論
述了在定型社會中生活節奏相似,記憶都是多余的。
如"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
的"“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著本姓名錄、
通信簿。在鄉土社會中黏著相片的身份證,是毫無意義的",運用對比論證,將
鄉土社會和都市社會進行對比,突出鄉土社會的特點。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原文"在定型生活中長大的有著深入生理基礎的習慣幫著我們‘日出而起,日入
而息’的工作節奏。記憶都是多余的""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
驗了"“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這種鄉土社會,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
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
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可知,鄉土社會屬于定型社會,語言即可解決生
活中的問題,不需要文字幫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
由原文“從語言變到文字,也就是從用聲音來說詞,變到用繩打結,用刀刻圖,
用筆寫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
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著本姓名錄、通信簿”可知,都市社會屬于
不定型社會,人所需記憶的范圍更大,當接觸陌生的東西會出現記憶力不夠的情
況,需要文字來記錄。
14.B15.A16.A17.C18.在鄉村生活的人,從生到死可能一
直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形成了一種定型的生活,這種生活有著深入生理基礎
的習慣來形成一種固定的生活方式,所以記憶都是多余的,所以朝代更替也不會
對這些人有太多的影響。19.①文字的作用是有限的。文字是間接的
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
②受鄉土生活語言的特點的影響。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人們可以通過足聲、
聲氣、氣味等交流,不常使用姓名。文字的出現是為克服時空中人與人接觸的阻
礙。在面對面交流的社會中文字是多余的。
【導語】通過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文字和鄉土社會的深刻洞察。在《文
字下鄉》中,費孝通指出文字作為溝通工具的局限性,尤其在面對面的溝通中顯
得多余,而現代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削弱文字的作用。在《再論文字下鄉》中,他
描繪了鄉土社會的穩定和熟悉,使得文字的需求被口口相傳和習慣所取代,文字
的實用性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極大地削弱。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
B.“說話時的輔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補充文法的作用"錯誤。材料一第③段
原文的表述是“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且
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可見,說話時的輔助表情
起著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而不是"補充文法的作用”。
故選Bo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這完全是出于憫接接觸,的原因〃錯誤。從材料一②段“文字所能傳的情、達
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可知,選項說法錯誤。
C.”所以當面說話絕不能用完整的句子”錯誤,結論過于絕對。從材料一第③段
"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且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
用"“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可知,”完整的
句子在說話時顯得迂闊可笑"是有條件的,并非是無條件的。
D."書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錯誤。從材料一第④段"當我們有了
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達之后,
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可知,這只是一種推測,并非是事實。
故選A。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A."在這里指文字本身出現的錯誤"分析錯誤,在這里是指文字在描述事物時出
現不能完全反映事物全貌的現象。
故選A。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在定型的鄉土社會中生活"錯誤。材料二第④段原文為“在一個常常變動的
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記憶力不夠時,方需要這些外在的象征"。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
從材料二第①段“鄉土社會是一個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疑難解析與答疑試題及答案
- 樣本處理中的常見問題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中重要詞匯分析試題及答案
- 理財師的投資理念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 注會考試復習策略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三新民主主義革命學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 注冊會計師考試復習注意事項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智力測試的相關試題與答案
- 行政管理師必考內容及答案
- 微生物導致的疾病傳播途徑試題及答案
- 某地產項目紅線廣告圍擋工程投標文件
- 建筑勞務公司簡介范文6篇
-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師招聘考試真題2022
- 災害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
- 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樣式
- 中考數學復習備考-幾何專題突破與拓展訓練題
- 衛生院B超、心電圖室危急值報告制度及流程
- 腫瘤化療-課件
- 第三節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單層工業廠房結構吊裝課件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 產品路標規劃-綜述2.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