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_第1頁
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_第2頁
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_第3頁
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_第4頁
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漢英對比視角探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多元映射與轉換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在語言學領域,銜接性重復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現象,在語篇構建和意義傳達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其銜接性重復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功能。然而,目前對于漢語銜接性重復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從深度上看,現有研究對漢語銜接性重復的內在機制和語義語用功能的挖掘還不夠深入,未能充分揭示其在漢語語言系統中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從廣度上而言,多數研究集中在漢語內部的分析,而將漢語與其他語言進行對比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這一領域,研究成果更為匱乏。對比分析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理論層面來看,這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和語篇層面的差異與共性,豐富和完善語言對比研究的理論體系。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漢語和英語在銜接性重復的使用頻率、形式選擇和語義表達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兩種語言背后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例如,漢語注重意合,強調語義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因此在語篇中常常使用重復來加強語義的表達和銜接;而英語注重形合,更傾向于使用各種連接詞和代詞來實現語篇的銜接,對重復的使用相對較少。這種對比研究能夠為語言類型學的發展提供實證依據,推動語言學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從實踐角度出發,該研究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如何準確地處理漢語的銜接性重復,使其在英語譯文中既能忠實傳達原文的意義,又能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規范,是翻譯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對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總結出一些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幫助翻譯者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比如,在某些情況下,將漢語的重復結構轉換為英語的同義詞、近義詞或代詞指代,以避免重復,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保留漢語的重復結構,以突出原文的強調效果或修辭特色。此外,該研究對于英語教學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了解漢語和英語在銜接性重復方面的差異,能夠幫助英語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和口語表達,避免因母語負遷移而產生的語言錯誤,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1.2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規律以及影響因素,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個目的。其一,全面且系統地梳理漢語中各類銜接性重復的類型,并詳細分析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表達方式,從而清晰呈現兩種語言在這一語言現象上的差異與共性。例如,漢語中的名詞性重復、動詞性重復、小句性重復等在英語中可能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通過對這些對應關系的研究,能夠加深我們對兩種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的理解。其二,深入剖析影響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表現的因素,包括語言結構、文化背景、語用習慣等。語言結構方面,漢語的意合特點與英語的形合特點會導致在處理銜接性重復時的不同方式;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會影響到重復表達的選擇,例如漢語文化中可能更強調語義的強調和情感的表達,而英語文化可能更注重簡潔明了;語用習慣的不同則體現在不同語境下對重復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頻率上。其三,基于研究結果,為英漢翻譯實踐以及英語教學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建議,以提高翻譯質量和英語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可以根據本研究總結的規律,更準確地處理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漢語和英語在這方面的差異,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和口語表達水平。為實現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一是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呈現出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例如,在詞匯層面,漢語的重復詞匯在英語中是直接保留重復形式,還是通過同義詞、近義詞替換,或者使用代詞指代等方式來表達;在句法層面,漢語的重復句式在英語中是如何轉換的,是采用省略、合并等方式,還是通過調整語序來實現。二是影響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表現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響重復表達的選擇的?例如,語言結構因素如何決定了英語對漢語重復結構的轉換方式,文化背景因素在何種情況下會導致英語譯文對漢語重復表達的取舍,語用習慣因素又是怎樣影響英語中重復表達的使用頻率和語境適應性的。三是如何根據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特點和規律,為英漢翻譯和英語教學提供有效的指導策略?在翻譯中,如何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來處理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英語中替代漢語重復表達的正確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解答,有望為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這一領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1.3研究方法與語料來源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探究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文獻研究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關于漢語銜接性重復、英漢語言對比以及翻譯研究等領域的學術文獻,包括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著等,全面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例如,在梳理漢語銜接性重復的相關理論時,參考了胡壯麟、朱永生等學者對語篇銜接理論的研究成果,明確了銜接性重復在語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研究英漢語言對比時,借鑒了連淑能教授關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差異的論述,為后續分析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對這些文獻的分析和總結,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明確了研究的切入點和方向,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對比分析法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將漢語原文與對應的英語譯文進行逐句、逐段對比,從詞匯、句法、語篇等多個層面深入分析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轉換規律。在詞匯層面,對比漢語重復詞匯在英語中是直接保留重復形式,還是通過同義詞、近義詞替換,或者使用代詞指代等方式來表達。例如,在分析老舍《二馬》中的“馬先生”這一稱呼在英語譯文中的表達時,發現有時直接譯為“Mr.Ma”,保留了重復形式;而在一些語境中,為了避免重復,使用了“he”等代詞來指代。在句法層面,研究漢語的重復句式在英語中是如何轉換的,是采用省略、合并等方式,還是通過調整語序來實現。比如,漢語中常見的“A是A,B是B”這樣的重復句式,在英語中可能會轉換為“AisAwhileBisB”的結構,通過使用連接詞“while”來體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避免了重復。通過這種細致的對比分析,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兩種語言在銜接性重復處理上的差異與共性。案例分析法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證依據。選取老舍《二馬》及其英譯本中的典型段落和句子作為案例,對其中漢語銜接性重復的翻譯進行詳細剖析。例如,在《二馬》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馬威低著頭兒往玉石牌樓走。走幾步兒,不知不覺的就楞磕磕的站住一會兒。抬起頭來,有時候向左,有時候向右,看一眼。”英譯本為“MaWeiwalkedwithhisheaddowntowardsthemarblearch.Afterafewsteps,hewouldunconsciouslystopandstandthereblanklyforawhile.Raisinghishead,hewouldglancenowtotheleft,nowtotheright.”在這個案例中,漢語原文中“走”的重復使用,在英語譯文中通過“walked”和“Afterafewsteps”來體現動作的連貫性,而沒有直接重復“walk”;“有時候向左,有時候向右”的重復表達,在英語中用“nowtotheleft,nowtotheright”來替換,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通過對大量這樣的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表現的常見模式和規律,使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本研究以老舍的《二馬》及其英譯本為主要語料來源。《二馬》是老舍客居英國時創作的長篇小說,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小說以馬家父子在英國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生動地展現了中英兩國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其中包含了大量自然、真實的漢語表達,為研究漢語的銜接性重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小說中人物的對話、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部分,都存在著各種類型的銜接性重復,如名詞性重復、動詞性重復、小句性重復等,這些重復在構建語篇連貫、表達人物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英譯本由資深譯者精心翻譯,在語言表達上力求忠實于原文,同時又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為研究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提供了可靠的參照。通過對《二馬》及其英譯本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在特定的文學語境下,漢語的銜接性重復是如何在英語中實現轉換和再現的,為英漢語言對比研究和翻譯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二、漢語銜接性重復概述2.1概念界定銜接性重復,作為語篇構建中的關鍵手段,是指在一個語篇中,有意識地重復使用相同的詞匯、短語或句子,以此來實現語篇的連貫性與邏輯性,加強語義表達,使讀者或聽者能夠更順暢地理解語篇的整體意義。從本質上講,銜接性重復是一種詞匯銜接方式,通過同一語言單位的反復出現,在語篇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起語義聯系,從而將各個分散的語言片段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漢語中,銜接性重復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重要的功能。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可以體現為詞匯的重復,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各類詞的重復使用。例如在“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中,“盼望著”這一動詞短語的重復,不僅強化了作者對春天的急切期盼之情,還在語篇中形成了一種韻律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同時也使前后文的語義聯系更加緊密,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期待。短語的重復也是常見的形式,像“我喜歡山,喜歡水,喜歡大自然的一切”里,“喜歡”這一動詞短語分別與不同的賓語搭配,重復出現,清晰地表達出“我”對大自然豐富多樣的喜愛之情,使句子在語義上更加飽滿,也增強了語篇的連貫性。句子的重復同樣不容忽視,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啊”的重復,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悲憤與無奈,同時也強調了“沉默”這一狀態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引發讀者的深刻思考,有力地推動了語篇的情感表達和意義傳達。從功能角度而言,銜接性重復在漢語語篇中具有多重作用。它能夠增強語篇的連貫性,使各個語句之間的過渡更加自然流暢。通過重復,讀者可以更輕松地把握語篇的脈絡和邏輯關系,不至于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理解障礙。例如在論述性文本中,重復關鍵論點或概念,能夠不斷提醒讀者核心內容,強化記憶,使整個論述更加連貫、有條理。銜接性重復還可以突出重點信息,引起讀者的特別關注。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重復出現的部分往往是作者想要著重強調的內容,如在廣告文案中,“品質保證,品質保證,選擇我們就是選擇放心”,通過“品質保證”的重復,讓消費者能夠迅速捕捉到產品的核心優勢,加深對產品品質的印象,從而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它還能增強語篇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提升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這種作用尤為明顯。像“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詞的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韻律美,生動地描繪出作者孤獨、凄涼的心境,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沉浸于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之中。二、漢語銜接性重復概述2.2類型劃分2.2.1按先行詞詞類劃分漢語銜接性重復按先行詞詞類劃分,主要包括名詞性重復、動詞性重復、小句性重復以及形容詞性、副詞性重復。名詞性重復在漢語語篇中較為常見,它通過重復同一個名詞來實現語篇的銜接與語義的強化。例如在老舍的《二馬》中,“馬先生坐下,把牙咬得緊緊的,脖子上的筋都鼓起來。馬先生想:‘我不揍他,我也得把他罵個痛快!’”這里多次出現的“馬先生”,不僅明確了動作的執行者,還使讀者能夠緊密跟隨馬先生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增強了語篇的連貫性和可讀性。從語義角度看,“馬先生”這一稱呼的重復,強調了人物的身份,使讀者對馬先生這一角色在事件中的核心地位有更清晰的認識,有助于構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脈絡。在英語中,對于漢語名詞性重復的處理方式較為多樣。在上述例子中,英語譯文可能會在首次出現“馬先生”時譯為“Mr.Ma”,后續根據語境,有時會用“he”來替代,以避免重復,使行文更加簡潔流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但在一些強調人物身份或特定語境下,也可能會保留“Mr.Ma”的重復形式,以突出人物的重要性或強調某種特定的情感。動詞性重復是通過重復動詞來表達特定的語義和語用功能。如“他跑啊跑,跑得氣喘吁吁,終于趕上了那輛公交車。”其中“跑”的重復,生動地描繪出他追趕公交車時急切的狀態,強調了動作的持續性和強度。在語義上,這種重復使讀者更能感受到他為趕上公交車所付出的努力和急迫的心情。在英語中,對于這種動詞性重復,可能會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Heranandran,pantingheavily,andfinallycaughtupwiththebus.”這里用“ranandran”來對應漢語中的“跑啊跑”,保留了一定的重復形式,以傳達動作的連續性;也可能會轉換為“Hekeptrunning,pantingheavily,andfinallycaughtupwiththebus.”,使用“keptrunning”來體現動作的持續,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小句性重復指的是重復一個完整的小句,以增強語篇的連貫性和表現力。例如“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充滿了生機與希望。”“我喜歡春天”這一小句的重復,強調了說話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喜愛春天的原因,使語篇的邏輯更加清晰,情感表達更加充沛。在英語中,對于這種小句性重復,可能會采用合并或省略的方式。比如,“Ilikespringbecauseitisaseasonofrenewalandfullofvitalityandhope.”通過合并兩個原因,使句子更加簡潔明了,同時保留了原文的核心語義。形容詞性和副詞性重復相對較少,但也具有獨特的表達效果。例如“她的笑容甜甜的,甜甜的笑容讓人感到溫暖。”“甜甜的”這一形容詞的重復,強化了對笑容的描述,使讀者更能感受到笑容的甜美和帶來的溫暖感覺。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Hersmileissweet,andthesweetsmilemakespeoplefeelwarm.”,保留了形容詞“sweet”的重復形式,以傳達原文的語義和情感。再如“他慢慢地走,慢慢地走,仿佛在思考著什么。”“慢慢地”這一副詞的重復,突出了動作的緩慢和從容,在英語中可能會譯為“Hewalkedslowly,slowly,asifhewasthinkingaboutsomething.”,同樣保留了副詞“slowly”的重復,以體現原文的表達效果。但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會根據英語的習慣,采用其他表達方式來替代重復,使譯文更加自然流暢。2.2.2按重復范圍劃分漢語銜接性重復按重復范圍可分為句內重復和跨句重復,它們在語篇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點。句內重復是指在一個句子內部出現的重復現象,包括小句內重復與小句間重復。小句內重復多是為了實現節奏平衡的功能或達到某種修辭效果,并且多發生在固定句式中。例如“英國的辦法是生意是生意,娛樂是娛樂,咱們也非照著這么走不可。”這里“生意是生意,娛樂是娛樂”這種重復結構,強調了英國對生意和娛樂的明確區分,在小句內形成一種對稱的結構,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從語義上看,它清晰地傳達出一種特定的觀念,使讀者能夠迅速理解句子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在英語中,翻譯為“butrememberwe’reinEnglandnowandherebusinessisonething,andpleasureanother.”,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將重復結構轉換為“onething”和“another”的對比,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小句間重復也能起到強調和銜接的作用。如“房租呢,你說多少是多少。”“說多少是多少”在兩個小句間重復,強調了對房租數額的隨意性和聽從對方的態度。在英語中,翻譯為“Asfortherent,whateveryousaygoes.”,用“whateveryousaygoes”來表達類似的意思,將重復的語義通過一種更簡潔的英語表達方式呈現出來。跨句重復則是在多個句子之間出現的重復現象,它對語篇的整體連貫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老舍的《二馬》中,“馬威到了倫敦,馬威找到了住處,馬威開始了他在倫敦的新生活。”“馬威”這一主語在三個句子中重復出現,清晰地表明了動作的執行者,使讀者能夠緊密跟隨馬威的經歷,構建起連貫的語篇脈絡。從語義上看,這種跨句重復強調了馬威這一人物在故事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他在倫敦的一系列經歷,有助于讀者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在英語中,可能會在首次出現“馬威”時譯為“MaWei”,后續根據語境用“he”來替代,如“MaWeiarrivedinLondon.HefoundaplacetoliveandstartedhisnewlifeinLondon.”,通過這種方式,在保持語篇連貫的同時,避免了重復,使行文更加簡潔流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跨句重復還可以通過重復短語或句子來實現。例如“春天來了,春天帶來了溫暖;春天來了,春天喚醒了大地。”“春天來了”的跨句重復,強調了春天到來這一事件,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春天帶來的影響,增強了語篇的連貫性和感染力。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Springhascome.Itbringswarmth.Springhascome.Itwakesuptheearth.”,通過使用代詞“it”來替代重復的“春天”,使譯文在保持語義連貫的同時,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2.2.3按結構性質劃分根據結構性質,漢語銜接性重復可分為結構性重復和非結構性重復,它們在語法結構和語義表達上存在明顯差異。結構性重復通常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模式,在語篇中起到特定的修辭和語義作用。例如“不!不!……自己吃自己,不讓!”這里“不!不!”的重復,屬于結構性重復,通過連續的否定詞重復,強烈地表達出說話者堅決拒絕的態度,在語法上形成一種強調結構。從語義角度看,這種重復使拒絕的情感更加強烈,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說話者的堅定立場。在英語中,翻譯為“No……no.Ican’taccept一一一一一一……onepaysforhisown.”,保留了“no”的重復,以傳達原文強烈的否定語氣。再如“英國人擤鼻子的時候是有多大力量用多大力量,可是喝東西的時候不準出聲兒”,“是有多大力量用多大力量”這種結構重復,強調了英國人擤鼻子時的用力程度,在語法上形成一種強調句式。在英語中,翻譯為“Now,theEnglishmayblowtheirnoseswithalltheirmightbutwhenitcomestodrinkingteayoucan’tmakeasound.”,通過“withalltheirmight”來表達“有多大力量用多大力量”的意思,將結構性重復轉換為英語中更自然的表達方式。非結構性重復則沒有固定的語法結構模式,更多地是基于語義和語用的需要而出現。例如在描述一個人跑步的情景時說“他跑著,跑著,突然停下了。”“跑著,跑著”的重復,沒有特定的語法結構限制,只是為了描述動作的持續過程,從語義上強調了跑步這一動作在一段時間內的延續。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Hewasrunning,running,andsuddenlystopped.”,保留了“running”的重復,以傳達動作的連續性。再如“她看著那本書,看著,看著,陷入了沉思。”“看著,看著”的重復,同樣是非結構性重復,描述了她看書時逐漸陷入沉思的過程,在語義上突出了動作的漸進性。在英語中,可能會譯為“Shewaslookingatthebook,looking,looking,andthenfellintodeepthought.”,通過“looking”的重復來體現動作的持續,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文所描述的情景。2.2.4按所指關系劃分按照所指關系,漢語銜接性重復可分為共指性重復和非共指性重復。共指性重復是指重復的語言單位所指對象完全相同,在語篇中起到強調和銜接的作用。例如“小明喜歡畫畫,小明每天都會花時間練習畫畫。”這里兩個“小明”所指對象一致,通過重復強調了小明這一主體對畫畫的喜愛和堅持練習的行為,使語篇圍繞小明這一核心人物展開,增強了連貫性。在英語中,通常會在首次出現“小明”時譯為“Xiaoming”,后續用“he”來指代,如“Xiaominglikespainting.Hespendstimepracticingpaintingeveryday.”,這樣既保持了所指關系的一致性,又避免了重復,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非共指性重復是指重復的語言單位所指對象不完全相同,它在漢語中極為常見,可細分為多種類型。其中一種常見類型是部分語義相關的非共指性重復。例如“這是一本書,那也是一本書,但它們的內容截然不同。”這里兩個“一本書”雖然都指書這一事物,但所指的具體對象不同,通過“一本書”的重復,在語義上建立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同時強調了它們在內容上的差異。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Thisisabook,andthatisalsoabook,buttheircontentsarequitedifferent.”,保留了“abook”的重復,以體現原文的語義關系。還有一種類型是基于語境的非共指性重復。例如在討論不同的旅行經歷時說“我去了北京,北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去了上海,上海也讓我流連忘返。”這里“北京”和“上海”的重復,雖然所指地點不同,但在語境中都與旅行經歷相關,通過重復這兩個地點名詞,突出了不同地點的旅行給說話者帶來的不同感受,豐富了語篇的內容。在英語中,翻譯為“IwenttoBeijing,andBeijingleftadeepimpressiononme.ThenIwenttoShanghai,andShanghaialsomademereluctanttoleave.”,保留了地點名詞的重復,以傳達原文基于語境的語義關系。非共指性重復還包括一些具有象征意義或隱喻意義的重復。例如“生活是一場夢,一場充滿挑戰與驚喜的夢。”這里“一場夢”的重復,前一個“一場夢”是對生活的一種隱喻性描述,后一個“一場夢”則進一步對這種隱喻進行補充說明,強調了生活如夢般具有挑戰與驚喜的特點。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Lifeisadream,adreamfullofchallengesandsurprises.”,保留了“adream”的重復,以體現原文的隱喻和語義強調效果。2.3功能與特點2.3.1功能銜接性重復在語篇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這些功能對于增強語篇的連貫性、突出重點信息以及提升語言的表現力起著關鍵作用。在加強語義連貫方面,銜接性重復能夠在語篇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語義聯系,使整個語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老舍的《二馬》中,“馬威”這一人物名詞在文中頻繁出現,通過這種名詞性重復,清晰地表明了一系列事件的參與者,使讀者能夠緊密跟隨馬威的經歷,將各個情節串聯起來,從而構建起連貫的語篇脈絡。從語義角度看,“馬威”的重復出現強化了人物與事件之間的關聯,使讀者更易理解故事的發展邏輯。在英語中,雖然會根據語境適當使用代詞“he”來替代“馬威”以避免重復,但在關鍵情節或需要強調人物時,仍會保留“MaWei”的重復,以確保語義的連貫性和清晰度。強調特定信息是銜接性重復的另一重要功能。通過重復,作者可以將想要突出的信息凸顯出來,引起讀者的特別關注。例如在描述一個重要場景時,“他站在那里,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站在那里”的重復,強調了人物所處的狀態和位置,使讀者更能感受到人物堅定的決心。在英語中,翻譯為“Hestoodthere,stoodthere,motionless,withadeterminedlookinhiseyes.”,保留了“stoodthere”的重復,以傳達原文的強調效果,使讀者能夠準確捕捉到作者想要突出的信息。銜接性重復還能增強語篇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漢語中,這種作用在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尤為明顯。例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詞的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韻律美,使語言富有節奏感,生動地描繪出作者孤獨、凄涼的心境。在英語翻譯中,雖然難以完全再現這種韻律感,但譯者會通過一些手段盡量傳達原文的情感和節奏,如“Searching,seeking,desolate,dreary,anguished,sorrowful,pitiful,pathetic”,通過使用多個近義詞來傳達原文的情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語言的節奏感。2.3.2特點漢語銜接性重復具有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與漢語的語言結構、文化背景以及表達習慣密切相關。意合性是漢語銜接性重復的顯著特點之一。漢語注重語義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強調通過語義的內在聯系來實現語篇的銜接,而不像英語那樣依賴于形式上的連接詞和語法規則。因此,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往往是基于語義的需要而自然出現,以加強語義的表達和銜接。例如“她喜歡花,喜歡草,喜歡大自然的一切。”這里“喜歡”的重復,是通過語義的連貫來表達她對大自然豐富多樣的喜愛之情,沒有借助形式上的連接詞,卻使句子在語義上緊密相連,體現了漢語意合的特點。在英語中,翻譯為“Shelikesflowers,likesgrass,andlikeseverythinginnature.”,雖然也傳達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and”這一連接詞來連接并列的成分,體現了英語形合的特點。靈活性也是漢語銜接性重復的重要特點。漢語在使用銜接性重復時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不受嚴格的語法規則限制,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他走啊走,走得很累了,還是沒有停下來。”“走啊走”的重復,在句中靈活地描述了動作的持續過程,表達了他行走的狀態。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Hewalkedandwalked,feelingverytired,butstilldidn'tstop.”,將“走啊走”轉換為“walkedandwalked”,雖然在形式上與漢語有所不同,但也傳達了動作的持續,體現了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表達上的靈活性。多樣性是漢語銜接性重復的又一特點。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名詞性重復、動詞性重復、小句性重復、形容詞性重復、副詞性重復等,以及句內重復、跨句重復、結構性重復、非結構性重復、共指性重復和非共指性重復等多種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重復可以根據語篇的需要和表達的意圖進行靈活運用,以實現各種語義和語用功能。例如在“他的笑容甜甜的,甜甜的笑容讓人感到溫暖。”中,“甜甜的”這一形容詞性重復,從形式上豐富了語言表達,從語義上強化了對笑容的描述,使讀者更能感受到笑容的甜美和帶來的溫暖感覺。在英語中,翻譯為“Hissmileissweet,andthesweetsmilemakespeoplefeelwarm.”,保留了形容詞“sweet”的重復,以傳達原文的語義和情感,體現了漢語銜接性重復多樣性的特點。三、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3.1重復3.1.1詞匯重復在某些情況下,英語會保留漢語原文中的詞匯重復,以保留原文的強調效果或特定的修辭特色。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需要突出特定概念、強調情感或營造特定氛圍的語境中。在老舍的《二馬》中,有這樣的描述:“馬威站在那兒,笑也不是,哭也不是,他的臉好像被一種什么力量揪著,一會兒紅,一會兒白。”此句中,“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的重復,生動地描繪出了馬威當時極度尷尬、不知所措的狀態,強化了這種復雜情緒的表達。在英語譯文中,保留了這種詞匯重復的形式,翻譯為“MaWeistoodthere,notknowingwhethertolaughortocry.Hisfaceseemedtobetuggedbysomeforce,nowred,nowwhite.”,通過“notknowingwhethertolaughortocry”的重復,同樣突出了馬威的尷尬處境,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內心狀態。再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里“盼望著”的重復,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急切期盼之情。在英語翻譯中,保留了重復形式,“Lookingforward,lookingforward,theeastwindcomes,andthefootstepsofspringareapproaching.”,“Lookingforward,lookingforward”的重復,有效地傳達出了原文中那種殷切的期待感,讓英語讀者也能體會到作者對春天到來的熱切盼望。這種保留詞匯重復的翻譯方式,能夠在目標語言中最大限度地還原原文的情感和語義強度,使讀者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和情感。它不僅在文學作品中有助于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營造濃郁的氛圍,在其他類型的文本中,如廣告語、演講詞等,也能起到強調關鍵信息、吸引讀者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廣告語中,“品質保證,品質保證,選擇我們就是選擇放心”,英語翻譯為“Qualityassurance,qualityassurance.Choosingusmeanschoosingpeaceofmind.”,通過“qualityassurance”的重復,突出了產品的品質優勢,能夠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增強廣告的宣傳效果。3.1.2結構重復英語中有時也會保留漢語原文的結構重復,以維持原文的語義表達和語篇連貫。這種結構重復在漢語中通常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模式,能夠強調特定的語義或表達某種邏輯關系。在《二馬》里有這樣的句子:“他要細細的看,細細的想,細細的琢磨每一個細節。”“細細的”這一結構在句中重復出現,強調了他對待事物的認真、細致態度,從多個方面闡述了他的行為方式,使語義更加豐富和飽滿。在英語譯文中,保留了這種結構重復,翻譯為“Hewantedtolookcarefully,thinkcarefully,andpondereverydetailcarefully.”,通過“carefully”的重復,同樣傳達出了他認真細致的態度,使譯文在語義表達上與原文保持一致,同時也增強了語篇的連貫性,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又如,“不!不!……自己吃自己,不讓!”這里“不!不!”的重復,屬于結構性重復,通過連續的否定詞重復,強烈地表達出說話者堅決拒絕的態度。在英語翻譯中,保留了這種結構重復,“No!No!……Oneeatsbyoneselfandwon'tletothers.”,“No!No!”的重復,準確地傳達出了說話者的堅決態度,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其堅定的立場,在語篇中起到了強調和銜接的作用。這種保留結構重復的方式,能夠使英語譯文在保持原文語義和邏輯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語篇的連貫。它有助于讀者理解原文中通過結構重復所傳達的特定信息和情感,同時也體現了兩種語言在某些表達方式上的相似性,為跨語言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便利。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結構重復的保留能夠更好地展現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使讀者能夠領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表達的獨特魅力。3.2照應3.2.1人稱照應人稱照應是英語中實現語篇銜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人稱代詞、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及名詞性物主代詞來實現照應關系,在處理漢語銜接性重復時發揮著獨特作用。在漢語中,當同一主語在多個句子中重復出現時,為了保持語篇的連貫性,常常會使用人稱代詞來替代重復的主語。例如在《二馬》中“馬威到了倫敦,馬威找到了住處,馬威開始了他在倫敦的新生活。”這里“馬威”這一主語在三個句子中重復出現,在英語譯文中,通常會在首次出現“馬威”時譯為“MaWei”,后續則用“he”來替代,即“MaWeiarrivedinLondon.HefoundaplacetoliveandstartedhisnewlifeinLondon.”。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避免了重復,使行文更加簡潔流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還通過“he”與“MaWei”的照應關系,清晰地表明了動作的執行者,保持了語篇的連貫性。再如,“他喜歡讀書,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在英語中會翻譯為“Helikesreading.Hesetsasidetimeforreadingeveryday.”,同樣使用“he”來替代重復的“他”,實現了人稱照應。從語義角度來看,這種人稱照應使讀者能夠明確句子之間的語義關聯,清楚地知道各個動作的發出者,有助于構建連貫的語篇。在英語中,這種照應方式能夠使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緊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語篇的含義。例如在一個描述人物經歷的語篇中,如果頻繁重復人物的名字,會使語篇顯得冗長繁瑣,而使用人稱代詞進行照應,則能使語篇更加簡潔明了,同時保持語義的連貫性。3.2.2指示照應指示照應在英語中通過指示代詞“this,that,these,those”,以及充當附加語的副詞“here,there,now,then”等來實現,在處理漢語銜接性重復時,能夠明確所指,銜接上下文。在漢語中,當出現重復的事物或概念時,英語常借助指示代詞來避免重復,并實現語義的連貫。例如在《二馬》里有這樣的描述:“馬威看到桌上有一本書,那本書是他的老師推薦的。”這里“那本書”與前文的“一本書”形成重復,在英語譯文中,可能會翻譯為“MaWeisawabookonthetable.Thatbookwasrecommendedbyhisteacher.”,使用“thatbook”來指代前文出現的“abook”,通過指示照應,既避免了重復,又明確了所指,使上下文的語義聯系更加緊密。又如,“我昨天買了一些水果,這些水果都很新鮮。”英語翻譯為“Iboughtsomefruitsyesterday.Thesefruitsareveryfresh.”,“thesefruits”指代前文的“somefruits”,實現了指示照應。從語義角度分析,這種指示照應能夠使讀者清楚地知道所指對象,增強了語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在不同的語境中,指示代詞的使用可以根據所指對象的遠近、時間等因素進行選擇。例如,當所指對象離說話者較近時,常用“this”或“these”;當所指對象離說話者較遠時,則常用“that”或“those”。這種根據語境選擇指示代詞的方式,能夠更準確地傳達語義,使語篇的銜接更加自然流暢。3.3替代3.3.1名詞性替代在英語中,名詞性替代是一種常見的避免重復的手段,通過使用代詞、不定代詞、指示代詞等替代詞來替換漢語重復的名詞,使表達更加簡潔明了。在《二馬》中,“馬威買了一本書,那本書的內容很有趣。”這里“那本書”與前文的“一本書”形成重復,在英語譯文中,通常會使用名詞性替代,翻譯為“MaWeiboughtabook.Thecontentofitisveryinteresting.”,用“it”來替代“那本書”,避免了名詞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流暢。從語義角度來看,“it”明確地指代了前文提到的“abook”,保持了語義的連貫性,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再如,“我有一個蘋果,他也有一個蘋果。”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Ihaveanapple,andhealsohasone.”,用“one”來替代“anapple”,實現了名詞性替代。這種替代方式在英語中能夠有效避免重復,使表達更加自然。在不同的語境中,名詞性替代詞的選擇會根據所指對象的特點和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進行調整。例如,當所指對象是復數時,常用“ones”來替代,如“Theseapplesarered,andthoseonesaregreen.”(這些蘋果是紅色的,那些是綠色的);當需要強調所指對象與前文提到的完全相同時,會使用“thesame”,如“Hehasacar,andIhavethesame.”(他有一輛車,我也有一輛一樣的)。3.3.2動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在英語中通過使用代動詞“do”、復合代動詞“doso”、“doit”、“dothat”、“dothesame”等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語”、“so+主語+do”、“so+be+主語”、“so+主語+be”等來替換漢語重復的動詞,以避免重復并保持語義連貫。在《二馬》里有這樣的句子:“他喜歡跑步,我也喜歡跑步。”這里“喜歡跑步”重復,在英語譯文中,可采用動詞性替代,翻譯為“Helikesrunning,andsodoI.”,用“sodoI”來替代“我也喜歡跑步”,避免了動詞“likerunning”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明了。從語義角度分析,“sodoI”準確地傳達了“我也喜歡跑步”的意思,保持了句子之間的語義連貫,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句子所表達的邏輯關系。又如,“你答應了要幫助他就應當幫助他。”英語翻譯為“Youpromisedtohelphim,andyoushoulddoso.”,用“doso”來替代“幫助他”,實現了動詞性替代。這種替代方式在英語中能夠使表達更加簡潔,避免了重復帶來的繁瑣感。在不同的語境中,動詞性替代的具體形式會根據句子的時態、語態以及所表達的語義進行變化。例如,在一般過去時中,“sodoI”會變為“sodidI”,如“Hewenttotheparkyesterday,andsodidI.”(他昨天去了公園,我也去了);在被動語態中,會使用“so+be+主語”的結構,如“Thebookwaswrittenbyhim,andsowasthatone.”(這本書是他寫的,那本也是)。3.3.3小句性替代小句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詞“so”或“not”等取代上文出現過的從句,在英語中用于替換漢語重復的小句,對語篇的簡潔性和連貫性產生重要影響。在《二馬》中,“他說他會來,我相信他會來。”這里“他會來”重復,在英語譯文中,可采用小句性替代,翻譯為“Hesaidhewouldcome,andIbelieveso.”,用“so”來替代“他會來”,避免了小句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從語義角度看,“so”準確地傳達了“他會來”的語義,保持了語篇的連貫性,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再如,“他可能會遲到,我擔心他會遲到。”英語翻譯為“Hemaybelate,andI'mafraidso.”,同樣用“so”來替代“他會遲到”,實現了小句性替代。在一些情況下,當表達否定意義時,會使用“not”進行小句性替代。例如,“他不會參加會議,我認為他不會參加。”英語為“Hewon'tattendthemeeting,andIdon'tthinkso.”,這里“not”替代了“他不會參加”,使表達更加簡潔明了。小句性替代在英語語篇中能夠有效地避免重復,使語篇更加緊湊、連貫,符合英語語言簡潔的表達習慣。3.4省略3.4.1主語省略在英語中,當主語與前文重復且從上下文語境中能明確判斷時,常常會省略與漢語重復內容相關的主語,以保持句子的簡潔性和流暢性,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在《二馬》中,“馬威低著頭兒往玉石牌樓走。走幾步兒,不知不覺的就楞磕磕的站住一會兒。”這里第二個句子的主語“馬威”與前句重復,在英語譯文中,通常會省略該主語,翻譯為“MaWeiwalkedwithhisheaddowntowardsthemarblearch.Afterafewsteps,wouldunconsciouslystopandstandthereblanklyforawhile.”,省略了“he”(指代馬威),使句子更加簡潔,同時通過上下文的連貫,讀者依然能夠清晰地理解動作的執行者是馬威。從語義角度來看,這種主語省略并沒有影響語義的傳達,反而使句子更加緊湊,突出了動作的連貫性。在英語的語篇中,過多的重復主語會使行文顯得拖沓,而適當的省略能夠使句子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讓讀者更專注于事件的發展和動作的描述。例如在描述一系列連續動作時,“Heopenedthedoor,enteredtheroom,andsatdown.”省略了后兩個動作的主語“he”,使句子簡潔明了,流暢地表達了一系列連貫的動作。這種省略方式在英語的日常交流、文學作品以及各類文本中都廣泛應用,是英語語言簡潔性和邏輯性的體現。3.4.2謂語省略英語中,謂語省略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當謂語與前文重復且在語境中語義明確時,會省略與漢語重復內容相關的謂語,以避免重復,使表達更加簡潔。在《二馬》里有這樣的句子:“他喜歡讀書,我也喜歡。”這里“喜歡”這個謂語重復,在英語譯文中,通常會省略第二個“喜歡”的具體形式,翻譯為“Helikesreading,andIdotoo.”,用“do”來替代“likereading”,避免了謂語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從語義角度分析,“do”在這里準確地傳達了“喜歡”的語義,通過上下文的語境,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句子的含義,即“我也喜歡讀書”。再如,“她會唱歌,他也會。”英語翻譯為“Shecansing,andhecantoo.”,省略了“sing”,用“can”來替代,實現了謂語省略。在不同的語境中,謂語省略的具體形式會根據句子的時態、語態以及所表達的語義進行變化。例如,在一般過去時中,“Shewenttotheparkyesterday,andhedidtoo.”(她昨天去了公園,他也去了),用“did”替代“wenttothepark”;在被動語態中,“Thebookwaswrittenbyhim,andthatonewastoo.”(這本書是他寫的,那本也是),省略了“writtenbyhim”,用“was”來替代,使表達更加簡潔明了,符合英語語言簡潔的表達習慣,同時保持了語篇的連貫性。3.5變換3.5.1詞匯變體在英語中,常常會運用詞匯變體來替換漢語重復的詞匯,以豐富表達并避免重復,使語言更加生動、多樣化。在《二馬》中,“他高興地笑了,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這里“笑”和“笑容”在語義上有重復,在英語譯文中,可能會翻譯為“Hesmiledhappily,withajoyfulexpressiononhisface.”,用“expression”替代了“笑容”,避免了“smile”的重復,同時“joyful”與“happily”在語義上相互呼應,豐富了表達。從語義角度來看,這種詞匯變體的運用不僅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還通過不同詞匯的選擇,從不同側面描繪了他高興的狀態,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情感。再如,“她穿著漂亮的衣服,那衣服的顏色很鮮艷。”這里“衣服”重復,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Sheiswearingabeautifuldress,andthecolorofthegarmentisverybright.”,用“garment”來替代“衣服”,實現了詞匯變體。在不同的語境中,詞匯變體的選擇會根據語義的細微差別、風格的要求以及上下文的連貫性進行調整。例如,在正式的書面語中,可能會選擇更正式、文雅的詞匯變體;在口語或日常交流中,則會選擇更通俗易懂的詞匯。這種根據語境選擇詞匯變體的方式,能夠使英語表達更加自然、貼切,符合英語語言豐富多樣的表達習慣,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語篇的質量和可讀性。3.5.2句式變換英語中常通過句式變換來替代漢語重復的句式,這種方式對語義表達和語篇風格產生著重要影響。在《二馬》里有這樣的句子:“他喜歡讀書,他喜歡畫畫,他喜歡運動。”這里“他喜歡……”的句式重復,在英語譯文中,可能會采用句式變換,翻譯為“Helikesreading,paintingandsports.”,將重復的句式合并為一個并列結構,使句子更加簡潔明了。從語義角度分析,這種句式變換并沒有改變原文的基本語義,仍然清晰地表達了他的多種愛好,同時通過簡潔的句式,使語義更加緊湊,突出了重點信息。又如,“我去了北京,我去了上海,我去了廣州。”英語翻譯可能會變為“IwenttoBeijing,ShanghaiandGuangzhou.”,同樣采用了句式變換,將重復的句式合并,使句子更加簡潔。在不同的文本類型中,句式變換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文學作品中,為了保持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可能會適當保留一些重復句式;而在科技、商務等文本中,更傾向于使用簡潔、明了的句式,通過句式變換來避免重復,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這種根據文本類型進行句式變換的方式,能夠使英語譯文更好地適應不同的語境和讀者需求,同時也體現了英語語言在表達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四、影響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表現的因素4.1語言結構差異4.1.1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漢語意合的特點對其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漢語注重語義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強調通過語義的內在聯系來實現語篇的銜接,而不像英語那樣依賴于形式上的連接詞和語法規則。因此,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往往是基于語義的需要而自然出現,以加強語義的表達和銜接。例如,“她喜歡花,喜歡草,喜歡大自然的一切。”這里“喜歡”的重復,是通過語義的連貫來表達她對大自然豐富多樣的喜愛之情,沒有借助形式上的連接詞,卻使句子在語義上緊密相連,體現了漢語意合的特點。在英語中,翻譯為“Shelikesflowers,likesgrass,andlikeseverythinginnature.”,雖然也傳達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and”這一連接詞來連接并列的成分,體現了英語形合的特點。從語篇連貫的角度來看,漢語的意合性使得重復在語篇中能夠自然地起到銜接作用,讀者可以根據語義的連貫性來理解語篇的邏輯關系。而英語的形合性則更依賴于連接詞、代詞等形式手段來實現語篇的連貫。在處理漢語的銜接性重復時,英語往往需要通過添加連接詞、使用代詞指代等方式來轉換重復的表達,以符合英語的形合特點。例如,在漢語中“他跑啊跑,跑得氣喘吁吁,終于趕上了那輛公交車。”這里“跑啊跑”的重復,強調了動作的持續性。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Heranandran,pantingheavily,andfinallycaughtupwiththebus.”,使用“and”連接“ranandran”,同時用“he”指代“他”,體現了英語形合的要求。這種轉換不僅是語言形式的改變,更是思維方式的體現。漢語的意合思維注重整體的語義感受,而英語的形合思維則更強調邏輯關系的明確表達。4.1.2語法規則差異英漢語法規則的差異對漢語重復內容在英語中的轉換有著顯著影響。在詞性搭配方面,漢語的詞性搭配相對靈活,而英語則有較為明確的規則。例如,在漢語中,“美”這個詞既可以作形容詞,如“美麗的花朵”,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詞,如“追求美”,詞性的變化在形式上并不明顯,且不影響表達。但在英語中,“美”作為形容詞是“beautiful”,作為抽象名詞則是“beauty”,必須根據語法規則放置在特定的語境中。當漢語中出現與“美”相關的銜接性重復時,如“美,是一種感覺;美,也是一種追求。”在英語翻譯時,就需要根據詞性的不同進行準確轉換,“Beautyisafeeling;beautyisalsoapursuit.”,以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句子結構上,漢語的句子結構較為靈活,常常通過語義和語境來表達邏輯關系,而英語的句子結構嚴謹,依賴各種連接詞和語法規則來體現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例如,漢語中“我去了北京,我看到了長城,我很開心。”這樣的句子,結構相對松散,通過語義的連貫來表達事件的先后順序和因果關系。在英語中,可能會翻譯為“IwenttoBeijing,whereIsawtheGreatWall,andIwasveryhappy.”,使用“where”引導定語從句,“and”連接并列句,清晰地體現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當漢語中存在與句子結構相關的銜接性重復時,如“我喜歡春天,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喜歡春天,春天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在英語翻譯時,就需要根據英語的句子結構規則進行調整,“Ilikespringbecauseitisaseasonofrenewalandfullofvitalityandhope.”,通過合并兩個原因,使用“because”引導原因狀語從句,使句子符合英語的語法規范。這種語法規則的差異要求在將漢語的銜接性重復轉換為英語時,必須充分考慮英語的語法特點,進行合理的調整和轉換,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4.2文化背景差異4.2.1思維方式不同漢語文化注重整體思維,強調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事物,注重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這種思維方式使得漢語在表達時更傾向于通過重復來強調語義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以實現語篇的銜接。例如,在漢語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常常會出現重復的詞匯或句子,以營造出一種整體的氛圍和情感表達。像“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通過疊詞的重復,從整體上描繪出了作者孤獨、凄涼的心境,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種重復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漢語文化中對整體意境的追求,通過重復來強化整體的情感氛圍,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內涵。相比之下,英語文化注重邏輯思維,強調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層次結構。在英語的表達中,更傾向于使用各種連接詞和代詞來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對重復的使用相對較少。例如,在英語的議論文中,會頻繁使用“firstly”“secondly”“moreover”“however”等連接詞來構建文章的邏輯框架,使論點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在描述事物時,也會使用代詞來指代前文出現的名詞,以避免重復,保持句子的簡潔性和邏輯性。例如,“Thebookisonthetable.Itisveryinteresting.”這里用“it”指代“thebook”,使句子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體現了英語文化中對邏輯關系的重視。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往往需要進行轉換。在翻譯漢語的重復內容時,英語通常會根據邏輯關系,使用連接詞或代詞來替代重復部分,以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例如,漢語中“我喜歡春天,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喜歡春天,春天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在英語翻譯中,可能會轉換為“Ilikespringbecauseitisaseasonofrenewalandfullofvitalityandhope.”,通過“because”連接詞來體現因果關系,同時用“it”指代“spring”,避免了“春天”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符合英語的邏輯思維和表達習慣。4.2.2文化內涵差異英漢文化內涵的差異對漢語重復內容在英語中的表達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漢語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許多詞匯和表達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例如,漢語中的“龍”,在文化內涵中象征著吉祥、權威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與之相關的詞語如“龍顏”“龍袍”“龍騰虎躍”等都體現了這種文化內涵。當這些與“龍”相關的詞匯在漢語中出現重復時,在英語中卻不能簡單地重復“dragon”,因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視為邪惡、恐怖的象征,與漢語中的文化內涵截然不同。在翻譯時,需要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其文化內涵,如“龍顏”可能會翻譯為“thefaceoftheemperor”,以避免因文化內涵差異而導致的誤解。再如,漢語中的“中秋節”,不僅是一個節日的名稱,還蘊含著團圓、思念等文化情感。在漢語中如果出現關于“中秋節”的重復表達,如“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節,也是思念親人的節日。”在英語翻譯中,不能僅僅重復“Mid-AutumnFestival”,而需要更深入地傳達其文化內涵,可能會翻譯為“Mid-AutumnFestival,afestivalofreunionandatimeforlongingforlovedones.”,通過補充解釋,使英語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秋節”所蘊含的文化情感。英語文化也有其獨特的內涵,在處理漢語重復內容時,需要考慮到英語文化的特點。例如,英語文化中強調個人主義和獨立精神,在表達中更注重個體的行為和感受。當漢語中出現一些體現集體主義或家庭觀念的重復內容時,在英語中可能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漢語中“一家人,要相互關愛,一家人,要相互支持。”在英語翻譯中,可能會翻譯為“Familymembersshouldcareforandsupporteachother.”,將“一家人”轉換為“Familymembers”,更符合英語文化中對個體的關注和表達習慣。這種文化內涵的差異要求在處理漢語銜接性重復時,必須充分考慮英漢兩種文化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以確保文化信息的準確傳遞。4.3語用習慣差異4.3.1語境因素語境因素對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有著顯著影響,不同的語境會導致英語對漢語重復表達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頻率產生差異。在正式的書面語語境中,如學術論文、商務文件等,英語更注重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和邏輯性,對重復的使用較為謹慎。例如在學術論文中,作者通常會使用精確的術語和簡潔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觀點,避免過多的重復。當遇到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時,往往會采用替代、省略或變換等方式來避免重復,以符合正式語境的要求。例如,在漢語中“該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問題,該研究采用了實驗方法”,在英語學術論文中可能會翻譯為“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exploretheissue,andexperimentalmethodsareadopted.”,使用“thisstudy”替代“該研究”,避免了名詞的重復,使表達更加簡潔明了。在日常口語交流語境中,英語的表達相對更加靈活和自然,對重復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當人們在輕松的對話中,為了強調某個觀點、表達情感或引起對方的注意,可能會使用一些重復的表達。例如,在漢語中“我真的很喜歡,真的很喜歡這個禮物”,在英語口語中可能會翻譯為“Ireallylikeit,reallylikethisgift.”,保留了“reallylike”的重復,以傳達說話者強烈的情感,使交流更加生動和貼近生活。在文學作品的語境中,英語對漢語銜接性重復的處理方式較為多樣,既可能保留重復以增強藝術效果,也可能根據作品的風格和需要進行轉換。在詩歌、散文等注重情感表達和韻律感的文學體裁中,英語有時會保留漢語的重復形式,以傳達原文的情感和意境。例如,漢語詩歌中“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英語翻譯可能會保留“輕輕地”的重復,“GentlyIleave,justasgentlyIcome.”,通過重復“gently”來營造出一種輕柔、舒緩的氛圍,使英語讀者也能感受到詩歌所傳達的細膩情感。而在小說等敘事性文學作品中,英語則會根據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性格特點,靈活地處理漢語的重復表達。例如,在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時,可能會保留重復以突出人物的情感狀態;在敘述客觀事實時,則可能會采用更簡潔的表達方式,避免重復。4.3.2文體風格不同的文體風格對漢語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有著特定的要求和影響。在文學文體中,詩歌、散文等注重語言的美感和情感表達,常常運用重復來營造氛圍、增強節奏感和強化情感。例如,在漢語詩歌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種重復的表達具有獨特的韻律美和強烈的情感感染力。在英語翻譯中,雖然難以完全復制這種韻律,但譯者會盡量通過詞匯的選擇和句式的安排來傳達類似的情感和意境。如翻譯為“Searching,seeking,desolate,dreary,anguished,sorrowful,pitiful,pathetic”,通過多個近義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復所帶來的情感強度和節奏感。在小說中,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會根據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情節的需要進行靈活處理。例如,在老舍的《二馬》中,當描述馬威的內心活動時,“馬威想:‘我不能就這么放棄,我不能,我不能!’”這里“我不能”的重復,強烈地表達出馬威堅定的決心。在英語譯文中,可能會翻譯為“MaWeithought,‘Ican'tjustgiveuplikethis.Ican't,Ican't!’”,保留了“Ican't”的重復,以突出人物的情感和決心,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在科技文體中,語言要求準確、簡潔、客觀,避免冗余和重復。當遇到漢語中的銜接性重復時,英語通常會采用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用代詞、同義詞或概括性的詞匯來替代重復部分,以符合科技文體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例如,在漢語中“這種材料具有高強度、高韌性的特點,這種材料在工業生產中應用廣泛”,在英語科技文獻中可能會翻譯為“Thismaterialhasthecharacteristicsofhighstrengthandhightoughness.Itiswidelyusedinindustrialproduction.”,用“it”替代“這種材料”,避免了名詞的重復,使表達更加簡潔準確。在商務文體中,語言注重正式、規范和清晰,對重復的使用也較為謹慎。漢語的銜接性重復在英語中往往會被轉換為更符合商務表達習慣的形式。例如,在漢語商務合同中“本合同的條款應嚴格遵守,本合同的修改需經雙方同意”,在英語合同中可能會翻譯為“Thetermsofthiscontractshallbestrictlycompliedwith,andanymodificationofthiscontractshallbesubjecttotheconsentofbothparties.”,用“anymodificationofthiscontract”替代“本合同的修改”,使表達更加正式、規范,同時避免了重復,符合商務文體的要求。五、對英漢翻譯和英語教學的啟示5.1對英漢翻譯的啟示5.1.1翻譯策略選擇在英漢翻譯中,針對漢語的銜接性重復,需根據具體語境和表達需求靈活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當漢語的重復結構具有強烈的強調效果或獨特的修辭特色時,可考慮保留重復。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可譯為“Lookingforward,lookingforward,theeastwindcomes,andthefootstepsofspringareapproaching.”,保留“lookingforward”的重復,以傳達原文對春天的急切期盼之情,讓英語讀者也能深切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情感。若為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簡潔、連貫的表達習慣,可采用照應、替代、省略等策略。在《二馬》中“馬威到了倫敦,馬威找到了住處,馬威開始了他在倫敦的新生活。”,可譯為“MaWeiarrivedinLondon.HefoundaplacetoliveandstartedhisnewlifeinLondon.”,用“he”替代重復的“馬威”,實現人稱照應,使行文簡潔流暢。再如“他喜歡跑步,我也喜歡跑步。”,可譯為“Helikesrunning,andsodoI.”,運用“sodoI”替代“我也喜歡跑步”,避免動詞重復,保持語義連貫。對于“他跑啊跑,跑得氣喘吁吁,終于趕上了那輛公交車。”,可譯為“Heranandran,pantingheavily,andfinallycaughtupwiththebus.”,省略第二個“跑”的主語“他”,符合英語表達習慣,使句子簡潔緊湊。詞匯變體和句式變換也是重要的翻譯策略。當漢語中出現重復詞匯時,可尋找合適的詞匯變體來豐富表達。如“她穿著漂亮的衣服,那衣服的顏色很鮮艷。”,可譯為“Sheiswearingabeautifuldress,andthecolorofthegarmentisverybright.”,用“garment”替代“衣服”,避免重復,使語言更加生動。對于重復句式,可進行句式變換。如“我去了北京,我去了上海,我去了廣州。”,可譯為“IwenttoBeijing,ShanghaiandGuangzhou.”,將重復句式合并為并列結構,使句子簡潔明了,突出重點信息。5.1.2翻譯實例分析以老舍《二馬》中的段落為例:“馬威站在那兒,笑也不是,哭也不是,他的臉好像被一種什么力量揪著,一會兒紅,一會兒白。”此句中“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的重復,生動地描繪出馬威極度尷尬的狀態。在翻譯時,保留重復形式,譯為“MaWeistoodthere,notknowingwhethertolaughortocry.Hisfaceseemedtobetuggedbysomeforce,nowred,nowwhite.”,準確傳達出原文的情感和語義,讓英語讀者能深刻體會到馬威的處境。再看“馬威低著頭兒往玉石牌樓走。走幾步兒,不知不覺的就楞磕磕的站住一會兒。抬起頭來,有時候向左,有時候向右,看一眼。”這里“走”的重復以及部分主語的重復,在譯文中進行了合理處理。譯為“MaWeiwalkedwithhisheaddowntowardsthemarblearch.Afterafewsteps,hewouldunconsciouslystopandstandthereblanklyforawhile.Raisinghishead,hewouldglancenowtotheleft,nowtotheright.”,用“he”替代重復的“馬威”,省略第二個“走”的主語,同時將“有時候向左,有時候向右”譯為“nowtotheleft,nowtotheright”,既避免了重復,又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清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