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二、三單元。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紅色文藝,指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伴相生,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以反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為主要內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為一體的文藝體系。紅色文藝以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與文化創造力,形塑著百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情感取向,進而激勵著民眾積極投身于民族獨立與解放、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旗譜》等戰爭題材的紅色小說塑造了周大勇、楊子榮、朱老忠等人物,他們在艱苦卓絕的人民戰爭中,以忠勇堅韌的崇高品質,彰顯出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進而引領了中國人民心系國家、志存高遠的價值信念。《黃河大合唱》以振奮人心的歌詞,豪邁激昂的旋律,訴說了中華民族的悲愴命運,鼓舞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奮勇向前的士氣,張揚了中華民族剛毅不屈、自強不息的精神。紅色文藝將莊嚴崇高的理想信念與自信樂觀的豪邁情懷,潛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國人心中,深度參與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構建與文化人格的形塑。紅色文藝藝術化地投射著中國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廣泛反映了百年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與群體生存樣態。紅色文藝記錄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演變軌跡,呈現了中華民族破舊立新的現代化歷程。農村題材的紅色小說圍繞著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問題,展現了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變革歷程。20世紀30年代,茅盾、葉紫、夏征農等創作的農村破產題材小說,揭示了“豐收成災”、谷賤傷民的畸形社會現象,反映了廣大農民在殘酷的剝削下,饑寒交迫、哀哀無告的生存處境以及艱難覺醒、走向抗爭的革命經歷。40年代,丁玲、周立波、趙樹理等創作的土改題材小說,顯示了土改運動之于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土改運動對農村生產關系的改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廣大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實現了物質生活與政治生活的重大進步。紅色文藝折射著百年來中國人豐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現著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與民俗風情。趙樹理創作的《李有才板話》《三里灣》等,集中描繪了黃土高原的文化習俗,如“窯洞”民居方式、處置糾紛的“吃烙餅”儀式、“八音會”“求雨”等民俗事項,從中傳達出農民對民主政權、現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識。紅色文藝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美學經驗,彰顯了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紅色文藝注重將古典通俗小說中的英雄傳奇、才子佳人等敘事模式,創造性地轉換到革命歷史題材之中。《紅旗譜》將家族復仇的傳奇敘事嵌入階級斗爭的情節結構之中,從而彰顯正必勝邪的革命倫理。《青春之歌》將兩性結合的言情敘事嵌入革命性格的成長邏輯之中,從而強化知識分子的政治歸屬。紅色文藝注重采用自然鮮活、清新明快的民間語言,描繪土鄉土色、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從而契合人民大眾的期待視野與審美習慣,張揚人民大眾的審美主體性,進而符合人民大眾通俗化、民族化的審美追求。諸如趙樹理的“新評書體小說”、孫犁的“浪漫抒情小說”等,以鮮明的民間生活氣息、地域文化色彩與民族審美形式,深刻影響廣大民眾的接受心理與審美趣味。(摘編自趙學勇《百年中國紅色文藝的文化精神及當代意義》)材料二: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創造。”由此可見,情感在文藝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獨特。紅色故事由血淚和汗水鑄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結著巨大的悲喜,隱藏著能夠激發人們情感的“引線”。回顧講述紅色故事的文藝作品會發現,但凡優秀之作,無不散發著情感的溫度。歌劇《白毛女》中有感天動地的父女情,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有生死相依的戰友情。文藝作品中的紅色故事,往往涉及黨史、軍史、國史中的重大史實,涉及革命先驅、黨和國家領袖以及英模人物。過去一段時間里,不少創作者不敢放飛想象的翅膀,不愿打開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偉正”“高大全”,導致紅色題材創作一度陷入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這樣的作品自然難以引起讀者、觀眾的興趣。雖然很多紅色故事發生時的時空環境與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們的情感訴求和情感經驗總是相通的。通過為紅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邏輯和情感力量,能夠讓故事更具張力,讓人物更加豐滿,讓整個紅色敘事更加邏輯自洽、令人信服,讓嚴肅厚重的歷史和抽象的價值觀念走進普通百姓的內心。歷史與時代從來不能被分割,優秀的紅色題材作品應當將紅色歷史置于現代語境下進行審視,用現代人的審美來講述紅色故事,這樣才能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鼓舞。電視劇《覺醒年代》將百年前相繼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三件大事相互貫通,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歷史人物與毛澤東、周恩來等,置于同一時空環境中進行展示,并發起一場今人與上述歷史人物的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今人從劇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架起共情之橋,讓今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選擇。革命戰爭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為往往難以被現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藝作品能對其進行合理解釋,那么它對主流價值的表述和言說就更有說服力。比如,幾十年前不同體裁的《江姐》,都側重表現主人公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而近幾年新創作的《江姐》則更加真實細膩,格外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力求實現對人物性格的深度開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深度敘事與大眾情感邏輯的契合。(摘編自包世琦《如何用文藝擦亮紅色文化底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紅色文藝已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緊密相聯,包含了文學、音樂、電影等不同的藝術樣式。B.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三里灣》描寫了“吃烙餅”“八音會”等民俗,反映了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C.《覺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對話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因此,觀眾能很好地理解劇中歷史人物的選擇。D.“江姐故事”是紅色文藝中的常見素材,近幾年新創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更真實細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農村題材小說在主題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時期農村革命任務的變化。B.紅色小說借鑒古典通俗小說的敘事模式來講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習慣,有利于宣傳革命。C.改變舊中國農村的生產關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能推動中國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D.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問題導致紅色文藝難以引起讀者、觀眾的興趣,一直困擾著紅色文藝的發展。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開篇給“中國紅色文藝”下了定義,明確其內涵,增強了論證的邏輯性和說明力。B.材料一列舉了大量的紅色文藝作品,有力地證明了紅色文藝的生命力及其質量之高。C.材料二引用蘇珊·朗格的觀點,旨在論證紅色文藝中天然地凝結著人們的悲喜之情。D.材料二站在受眾角度,分析了各類紅色文藝作品的優劣,為創作者指明了創作方向。4.材料一從哪幾方面介紹百年中國紅色文藝的精神文化內涵?請簡要概括。5.在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如何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同志……”王愿堅草地的雨,來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帶的工夫,雨住了,風停了。譚思云把沖洗干凈的皮帶系在腰間,往緊里扎了扎,伸手撿了幾粒大些的冰雹填進嘴里,就借著樹葉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來。進入草地已經快半個月了,糧食早已吃完,連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隊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正洗著,忽然傳來了一聲戰馬的嘶鳴。譚思云高興起來了。在他的眼前,頓時浮現了一匹高大的戰馬。那是一匹大青馬,身長,襠寬,結實的腰胯上生著一團團毛旋……他連忙把草根收起,塞進皮帶里,背起槍,彎腰鉆出樹叢,向著馬叫的方向奔去。找那匹大青馬的事,還是過大雪山的時候闖到這個年輕的紅軍戰士心里的。那天,已經看到雪山頂了,也是最艱苦的時刻:雪更深了,山更陡了,汗濕的褲腿,早已變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難耐的是空氣稀薄,氣喘不出來,腳邁不動步,譚思云只覺得眼前一陣昏黑,身子一歪就向著山崖邊倒下去。這時,只聽得一聲洪亮的喊聲:“同志——”接著,一只大手攔腰抱住了他。當他清醒過來,發現自己正倚在一個同志的肩膀上。他側臉望去,只見這個同志身材高大魁梧,寬闊的肩膀,寬闊的臉膛,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厚厚的嘴唇上蓄著一抹濃黑的胡子。呼出來的熱氣瞬時凝結了,在胡子梢上掛上了兩串冰凌。在那掛著雪花的兩道濃眉下面,一雙大眼正親切地看著他。他這才發現,那同志另一只手里還挽著一個戰士。就在這時,那匹大青馬過來了。那個同志朝著牽馬的高個子老馬夫喊了句什么,然后抓起譚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馬尾旁邊的一條皮帶上:“抓緊嘍!讓它幫你一下!”說罷,又拉起了后面一個戰士,向前走去。拉著馬爬山,就容易些了。可是,在這一匹馬的前后,連拖帶拉足有六七個人。馬在吃力地爬,人在用力地拉。就在翻上山頂的時候,“咯嘣”一聲,他手里那根皮帶斷開了。就從這個時候起,譚思云立下了一個心愿:一定要搞到一條皮帶,交給那位飼養員,給那匹馬換上。他在指揮著整個方面軍長征和戰斗,可馬肚帶卻是斷了的……就在甘孜和四方面軍會師后休整期間,譚思云撿到了一塊牦牛皮。他又是冷水洗,又是開水燙,用心地去掉了牛毛,把里皮刮凈,制得通明透亮,然后裁開、接好,搞成了一根長長的皮帶。自打那以后,他就把皮帶捆在腰間,開始在這茫茫的草地上找那匹大青馬了……他向前趕著路,進入了一段最艱險的沼澤地帶:這里的水草特別稀,爛泥又特別深。一汪汪水潭,水面上浮泛著一串串綠色的水泡。他正輕腳輕步地慢慢走著,忽然傳來了一聲驚叫。他扭頭看去,只見離他約莫兩丈遠處,一個同志陷入了爛泥,整個身子正在往下沉。水,淹過了大腿,淹上了肚子。他連忙跑過去。剛在一塊硬實的草墩上站穩,只見那個同志一只手正高舉著步槍,槍筒上還綁著一團草根;看見有人來了,便拼著全力把步槍扔了過來;這時,水已經接近那鮮紅的領章了。“怎么辦?”走過去拉是危險的,救不出人,還會同歸于盡。就在這一剎間,他眼前閃過了那濃黑的胡子,那雙親切的眼睛。他像得到了什么啟示,隨手解下腰間的皮帶,大喊一聲:“同志——”猛地把皮帶的一端甩了過去。皮帶,落到了那個同志的手邊,又被緊緊抓住了。他雙腳站穩,拼著全身的氣力拉著皮帶,吃力地把這個同志拖出了泥潭。譚思云把這個奄奄一息的階級兄弟抱在懷里,一邊揚起袖管,輕輕擦著他嘴角上的爛泥,一邊喘息著、積蓄著力氣。過了一會兒,他把皮帶挽了一個扣子,輕輕套住那個同志的臀部和肩膀,把他攬在自己的背上綁緊了,在胸前打了個死結,然后,雙手按住地皮,向著輕煙升起的方向慢慢爬去。一步,兩步,三步……從危險的泥潭爬出來了,篝火的火光已經看得見了,篝火邊的人聲也隱隱約約聽得見了,可是,人們的影子怎么晃動起來?他正要說句什么,眼前突然爆起了一陣金星,一口鮮血涌到了口邊。他昏過去了。譚思云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一簇篝火的近旁,一條皮帶還放在手邊。那個被他從泥潭里拖出來的同志,顯然已經緩過勁來了,正在篝火邊忙著。見他醒了,連忙端起一只破銅瓢,腳步踉蹌地走了過來。他拿根樹枝,從銅瓢里夾起一塊東西,吹了吹,送到了譚思云的嘴邊。譚思云咬嚼著,哦,是肉,好香啊!他一連吃了幾口,問道:“這是什么東西?”“興許是牦牛肉吧!”那人搖搖頭,“剛才發下來的,每人分了拳頭大一坨。”肚子里有了東西,人就精神多了。他坐起身,把槍擦了擦,又抓起那條皮帶,慢慢地在篝火中間走著,他想找點干凈水再把它洗一洗。他正要繞過一大堆篝火的工夫,忽然一個面孔一閃,原來是那個大個子老馬夫。只見他正坐在火旁,整理著一堆草根,一邊整著,一邊不時撩起衣襟揩著眼睛。“嗨,可找到你啦!”他一下子撲過去,把那條皮帶塞到了老馬夫的手里,“給!”“什么?”馬夫抬起一雙紅腫的眼睛,惘然地望著他。“給那匹大青馬…”他的話噎住了。他看見老馬夫鄭重地拿起皮帶,仔細瞅著,瞅著,猛然捂住臉,哭出了聲:“大青馬……沒有了!”“啊!”譚思云驚呆了,“哪里去啦?”“你,你們剛才沒有吃馬肉?”老馬夫抬起了淚眼,抓起一把草根,伸到譚思云面前,“這,胡子不讓講……看,他餓了兩天啦,又不肯吃馬肉,要吃草……”他又哭起來了。就在這時,一個濃重的聲音傳過來:“看你,嚇唬個娃娃干什么?”譚思云一愣,抬頭望去,又看見了那高大的身軀、寬闊的肩膀和臉膛。不過,那唇邊的胡子沒有掛著冰雪,卻掛著深情的微笑。他連忙站起來,卻被這個叫作“胡子”的人按住了:“沒有了馬有什么要緊?最要緊的是人!”他的話越說越慢了,“艱苦的斗爭,使我們的人和人的關系變得更親密,這就培養了人!這樣摔打出來的隊伍,比鋼結實,比鐵硬!”譚思云和老馬夫擦干了眼淚,注意地聽著。“馬,我們以后還會有的!大家都會有!”這天晚上,譚思云在篝火旁邊,睡得很香。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手里的那條皮帶變得老長老長,整個方面軍的同志都抓著它,一眼望不到頭………忽然間,每個人手里的一截皮帶都成了一副轡頭,都籠著一匹馬……他縱身跳上了馬背,抬頭一看,總指揮就在最前頭,那匹大青馬放開四蹄,向前奔馳。他也一揚馬鞭,緊跟在后面馳向前去…這是一個十七歲的紅軍戰士常做的夢。(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譚思云翻越雪山,忍受著寒冷的天氣和稀薄的空氣;走過草地,吃著冰雹、草根,可見長征途中紅軍面對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B.“胡子”讓大青馬拉著六七個人爬山,減少大家的體力消耗,但是皮帶被拉斷了,譚思云決定搞到一條皮帶,給大青馬換上。C.沼澤地帶險象環生,一名紅軍戰士一不小心陷入沼澤,譚思云急中生智,利用步槍和皮帶把他從泥潭中救了出來,并背著他行軍。D.大青馬被宰殺,“胡子”把馬肉都讓給了戰士。文中老馬夫流淚,不僅因為舍不得大青馬,也因為擔心“胡子”,并被他的精神感動。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四段用“闖到”一詞來描述譚思云想要找大青馬的事,說明了事件發生的偶然性,也凸顯出他找大青馬的堅定的決心。B.小說刻畫了譚思云找牛皮、做皮帶的細節,他制作皮帶時,動作熟練,制出的皮帶又長又結實,表現出他做事盡心又能干的特點。C.小說兩次寫譚思云昏倒后都與“胡子”產生關聯,這種巧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豐富了“胡子”的形象。D.“胡子”作為方面軍的總指揮,殺了自己的馬給戰士們吃,這一情節設計雖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說主題。8.小說用紅軍將士對話時的稱謂和省略的內容作為標題,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9.小說展現了紅軍將士怎樣光輝形象?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絢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①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節選自《舊唐書·房玄齡傳》)【注】①秦府: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的府第。材料二: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任格物。與杜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至于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玄齡雖蒙寵待,或以事被譴,輒累日詣朝堂,稽顙請罪,恐懼若無所容。(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三: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邢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并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皇從父淮安王神通上言:“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太宗曰:“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誠無愛惜,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十人。至是,太宗謂群臣曰:“自兩漢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遠者,非有大功,如漢之賈、澤,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遂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節選自《貞觀政要·卷三》)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為我A兒B陳事C必會D人心E千里F之外G猶對H面語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委,委托,與《屈原列傳》中“厚幣委質事楚”的“委”意思不同。B.蒙,得到,與《蘇武傳》中“幸蒙其賞賜”的“蒙”意思相同。C.居,處在,與《<論語>十二章》中“居無求安”的“居”意思不同。D.竊,偷竊,與《兼愛》中“故竊異室以利其室”的“竊”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房玄齡自幼聰慧,博覽經史,擅長寫文章,他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B.房玄齡與唐太宗一見如故,為太宗辦事竭心盡力。每次平定敵寇之后,他總是先為太宗收羅人才,安置到幕府中。C.唐太宗叔父李神通對他封賞房玄齡等人感到不滿,太宗將房玄齡等人比作蕭何,表示對他們是論功行賞。D.唐高祖將幾十個宗室子弟都封為王,太宗即位后,援引前代舊例,將這些封王的宗室子弟都降為了縣公。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2)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14.初唐時期什么出現了“貞觀之治”?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答謝判官獨游幽谷見寄歐陽修聞道西亭①偶獨登,悵然懷我未忘情。新花自向游人笑,啼鳥猶為舊日聲。因拂醉題詩句在,應憐手種樹陰成。須知別后無由到,莫厭頻攜野客②行。【注】①西亭:即豐樂亭,是詩人在滁州所建,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亭在滁州城西的大豐山下,亭東十余步就是幽谷泉。②野客:村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呼應標題,寫謝判官獨自登西亭賞景,懷念詩人,因而寄信給詩人。B.根據“新花”“啼鳥”“樹陰”等意象,我們可推知本詩寫作的時間應在春天。C.“游人”就是指“野客”,村民常游西亭,反映出詩人在滁州的突出政績。D.“無由到”三字寫出了詩人的遺憾,“莫厭”二字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叮囑。16.頸聯中是誰在“拂”“憐”?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馬老師引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教導學生要不斷地錘煉自己意志,承擔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2)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言近旨遠”,《屈原列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指出了《離騷》具有這一特點。(3)古詩詞中常借花來表達悲涼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這里是宋代麟州城所在地,是楊家將的故鄉,是英雄楊業成長的地方,也是楊業父祖兄弟保家衛國的地方。根據《宋史》記載,在宋夏斷斷續續近百年的戰爭中,作為一座孤懸塞外的邊城,麟州城數次被李繼遷、李元昊等西夏首領重兵圍攻,仍然①,一直未被攻破。在西夏阻隔了傳統的絲綢之路,正北、東北方向又被遼國包圍之際,麟州城的百年挺立,使長安——延安——榆林神木一直向北的草原絲路,余脈尚存。我們今天已經難以知道,從楊家將保衛的麟州城向南輸送了多少駿馬和物資。兩宋期間許多精兵良將出自今陜北地區,南宋初年“中興四將”一半出自陜北,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以麟州城為盾、為矛的陜北,當年確是大宋的強軍之地。一代文宗范仲淹曾在此寫下了《漁家傲·麟州秋詞》:“……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發征夫淚。”在麟州城上,范仲淹有著滿腔無奈。為何范仲淹留下了滿腔無奈?北宋延續著“安史之亂”以來分裂割據的形勢,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對于統一西北、北方草原和東北等地區,卻②。北宋君臣一直有一個統一夢,卻一直未能③,甚至未曾走近。雖然楊業、范仲淹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們為國守疆、忠貞勇毅的精神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里。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下列選項中,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A.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B.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C.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D.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第三段引用范仲淹《漁家傲·麟州秋詞》兩句詞,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開花植物要完成“傳宗接代”,就必須經過授粉過程,但花粉不會自己移動,必須借助授粉媒介,才能完成從雄蕊到雌蕊的傳播。①,花主要可分為風媒花和蟲媒花。風媒花,顧名思義,就是以風為媒介來傳播花粉的花。這類花一般其貌不揚,也沒有香味。為了更好地利用風力,它們的花粉小而輕。不過,風作為一種免費的工具,其運送成功率沒有什么保證,因為②。相較而言,蟲媒花的授粉更像是一場交易生意:花為昆蟲提供食物來源,昆蟲為花授粉。出于“招蜂引蝶”的目的,蟲媒花通常顏色鮮艷,香味濃郁,而且花瓣較大,便于蜂蝶棲息。當然,并非所有的昆蟲③,比如蠅類。依靠蠅類授粉的馬兜鈴臭不可聞,正是要投“蠅”所好。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縱觀我國古代的著名詩人,他們往往壯志難酬,仕途不順,甚至生活困頓,比如屈原、杜甫、蘇軾、陸游等,但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精妙詩篇。上述材料給你怎樣的啟發?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肅省酒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二、三單元。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紅色文藝,指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伴相生,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以反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為主要內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為一體的文藝體系。紅色文藝以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與文化創造力,形塑著百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情感取向,進而激勵著民眾積極投身于民族獨立與解放、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旗譜》等戰爭題材的紅色小說塑造了周大勇、楊子榮、朱老忠等人物,他們在艱苦卓絕的人民戰爭中,以忠勇堅韌的崇高品質,彰顯出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進而引領了中國人民心系國家、志存高遠的價值信念。《黃河大合唱》以振奮人心的歌詞,豪邁激昂的旋律,訴說了中華民族的悲愴命運,鼓舞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奮勇向前的士氣,張揚了中華民族剛毅不屈、自強不息的精神。紅色文藝將莊嚴崇高的理想信念與自信樂觀的豪邁情懷,潛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國人心中,深度參與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構建與文化人格的形塑。紅色文藝藝術化地投射著中國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廣泛反映了百年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與群體生存樣態。紅色文藝記錄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演變軌跡,呈現了中華民族破舊立新的現代化歷程。農村題材的紅色小說圍繞著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問題,展現了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變革歷程。20世紀30年代,茅盾、葉紫、夏征農等創作的農村破產題材小說,揭示了“豐收成災”、谷賤傷民的畸形社會現象,反映了廣大農民在殘酷的剝削下,饑寒交迫、哀哀無告的生存處境以及艱難覺醒、走向抗爭的革命經歷。40年代,丁玲、周立波、趙樹理等創作的土改題材小說,顯示了土改運動之于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土改運動對農村生產關系的改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廣大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實現了物質生活與政治生活的重大進步。紅色文藝折射著百年來中國人豐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現著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與民俗風情。趙樹理創作的《李有才板話》《三里灣》等,集中描繪了黃土高原的文化習俗,如“窯洞”民居方式、處置糾紛的“吃烙餅”儀式、“八音會”“求雨”等民俗事項,從中傳達出農民對民主政權、現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識。紅色文藝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美學經驗,彰顯了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紅色文藝注重將古典通俗小說中的英雄傳奇、才子佳人等敘事模式,創造性地轉換到革命歷史題材之中。《紅旗譜》將家族復仇的傳奇敘事嵌入階級斗爭的情節結構之中,從而彰顯正必勝邪的革命倫理。《青春之歌》將兩性結合的言情敘事嵌入革命性格的成長邏輯之中,從而強化知識分子的政治歸屬。紅色文藝注重采用自然鮮活、清新明快的民間語言,描繪土鄉土色、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從而契合人民大眾的期待視野與審美習慣,張揚人民大眾的審美主體性,進而符合人民大眾通俗化、民族化的審美追求。諸如趙樹理的“新評書體小說”、孫犁的“浪漫抒情小說”等,以鮮明的民間生活氣息、地域文化色彩與民族審美形式,深刻影響廣大民眾的接受心理與審美趣味。(摘編自趙學勇《百年中國紅色文藝的文化精神及當代意義》)材料二: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創造。”由此可見,情感在文藝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獨特。紅色故事由血淚和汗水鑄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結著巨大的悲喜,隱藏著能夠激發人們情感的“引線”。回顧講述紅色故事的文藝作品會發現,但凡優秀之作,無不散發著情感的溫度。歌劇《白毛女》中有感天動地的父女情,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有生死相依的戰友情。文藝作品中的紅色故事,往往涉及黨史、軍史、國史中的重大史實,涉及革命先驅、黨和國家領袖以及英模人物。過去一段時間里,不少創作者不敢放飛想象的翅膀,不愿打開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偉正”“高大全”,導致紅色題材創作一度陷入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這樣的作品自然難以引起讀者、觀眾的興趣。雖然很多紅色故事發生時的時空環境與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們的情感訴求和情感經驗總是相通的。通過為紅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邏輯和情感力量,能夠讓故事更具張力,讓人物更加豐滿,讓整個紅色敘事更加邏輯自洽、令人信服,讓嚴肅厚重的歷史和抽象的價值觀念走進普通百姓的內心。歷史與時代從來不能被分割,優秀的紅色題材作品應當將紅色歷史置于現代語境下進行審視,用現代人的審美來講述紅色故事,這樣才能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鼓舞。電視劇《覺醒年代》將百年前相繼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三件大事相互貫通,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歷史人物與毛澤東、周恩來等,置于同一時空環境中進行展示,并發起一場今人與上述歷史人物的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今人從劇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架起共情之橋,讓今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選擇。革命戰爭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為往往難以被現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藝作品能對其進行合理解釋,那么它對主流價值的表述和言說就更有說服力。比如,幾十年前不同體裁的《江姐》,都側重表現主人公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而近幾年新創作的《江姐》則更加真實細膩,格外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力求實現對人物性格的深度開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深度敘事與大眾情感邏輯的契合。(摘編自包世琦《如何用文藝擦亮紅色文化底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紅色文藝已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緊密相聯,包含了文學、音樂、電影等不同的藝術樣式。B.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三里灣》描寫了“吃烙餅”“八音會”等民俗,反映了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C.《覺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對話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因此,觀眾能很好地理解劇中歷史人物的選擇。D.“江姐故事”是紅色文藝中的常見素材,近幾年新創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更真實細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農村題材小說在主題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時期農村革命任務的變化。B.紅色小說借鑒古典通俗小說的敘事模式來講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習慣,有利于宣傳革命。C.改變舊中國農村的生產關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能推動中國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D.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問題導致紅色文藝難以引起讀者、觀眾的興趣,一直困擾著紅色文藝的發展。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開篇給“中國紅色文藝”下了定義,明確其內涵,增強了論證的邏輯性和說明力。B.材料一列舉了大量的紅色文藝作品,有力地證明了紅色文藝的生命力及其質量之高。C.材料二引用蘇珊·朗格的觀點,旨在論證紅色文藝中天然地凝結著人們的悲喜之情。D.材料二站在受眾角度,分析了各類紅色文藝作品的優劣,為創作者指明了創作方向。4.材料一從哪幾方面介紹百年中國紅色文藝的精神文化內涵?請簡要概括。5.在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如何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答案】1.C2.D3.A4.①紅色文藝影響了百年來中國人價值觀念與情感世界。②紅色文藝反映了百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變化。③紅色文藝體現了百年來中國人的審美追求。5.①文藝工作者應深入挖掘紅色文藝中的情感元素,使紅色文藝富有情感溫度。②文藝工作者要用現代審美去進行紅色文藝創作,讓現代人更易于理解革命歷史。③文藝工作者要對歷史人物的超常的思想與行為進行合理地解釋,更好地讓現代人接受。【解析】【導語】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探討了中國紅色文藝歷史、文化內涵和發展方向。材料一詳細介紹了紅色文藝的歷史背景、作品主題及對社會價值觀的塑造,強調其在塑造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精神與多元文化反映中的作用。材料二則從情感表達出發,指出情感在紅色文藝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建議以現代審美視角詮釋紅色故事,避免臉譜化,增強人物的情感厚度和觀眾的共鳴。兩則材料相輔相成,討論了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創作紅色文藝作品。【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相關信息的能力。C.“《覺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對話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錯,曲解文意。根據材料二中“電視劇《覺醒年代》……發起一場今人與上述歷史人物的跨越時空的‘對話’”可知,該項曲解了材料中“對話”的意思。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D.“一直困擾著紅色文藝的發展”錯,無中生有。根據材料二中“過去一段時間里,不少創作者不敢放飛想象的翅膀,不愿打開人物的情感世界……導致紅色題材創作一度陷入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可知,原文是說紅色題材創作一度陷入人物臉譜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但是并沒有說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紅色文藝的發展”。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有力地證明了紅色文藝的生命力及其質量之高”錯,材料一列舉的多部紅色文藝作品,是為了論證不同的分論點,并沒有證明紅色文藝的生命力及其質量之高。C.“旨在論證紅色文藝中天然地凝結著人們的悲喜之情”錯,材料二引用蘇珊·朗格的觀點,是為了論證情感在文藝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獨特。D.“分析了各類紅色文藝作品的優劣”錯,材料二并沒有分析各類紅色文藝作品的優劣,而是討論了紅色文藝創作中情感的重要性和如何讓紅色文藝作品更具有情感的力量。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紅色文藝以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與文化創造力,形塑著百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情感取向”概括:紅色文藝影響了百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情感世界。②根據“紅色文藝藝術化地投射著中國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廣泛反映了百年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與群體生存樣態”“農村題材的紅色小說……展現了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變革歷程”概括為:紅色文藝反映了百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變化。③根據“紅色文藝……契合人民大眾的期待視野與審美習慣,張揚人民大眾的審美主體性,進而符合人民大眾通俗化、民族化的審美追求”概括為:紅色文藝體現了百年來中國人的審美追求。【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根據“紅色故事由血淚和汗水鑄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結著巨大的悲喜,隱藏著能夠激發人們情感的‘引線’”“講述紅色故事的文藝作品會發現,但凡優秀之作,無不散發著情感的溫度”“通過為紅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邏輯和情感力量,能夠讓故事更具張力”分析,情感在文藝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獨特,紅色文藝中的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的魅力更能打動人們。所以,文藝工作者應深入挖掘紅色文藝中的情感元素,使紅色文藝富有情感溫度。②根據“優秀的紅色題材作品應當將紅色歷史置于現代語境下進行審視,用現代人的審美來講述紅色故事,這樣才能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鼓舞”分析,用現代人的審美來講述紅色故事,更能鼓舞現代人,更能給現代人心靈的啟迪,文藝工作者要用現代審美去進行紅色文藝創作,讓現代人更易于理解革命歷史。③根據“革命戰爭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為往往難以被現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藝作品能對其進行合理解釋,那么它對主流價值的表述和言說就更有說服力”可知,文藝工作者要對歷史人物的超常的思想與行為進行合理地解釋,更好地讓現代人接受。(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同志……”王愿堅草地的雨,來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帶的工夫,雨住了,風停了。譚思云把沖洗干凈的皮帶系在腰間,往緊里扎了扎,伸手撿了幾粒大些的冰雹填進嘴里,就借著樹葉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來。進入草地已經快半個月了,糧食早已吃完,連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隊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正洗著,忽然傳來了一聲戰馬的嘶鳴。譚思云高興起來了。在他的眼前,頓時浮現了一匹高大的戰馬。那是一匹大青馬,身長,襠寬,結實的腰胯上生著一團團毛旋……他連忙把草根收起,塞進皮帶里,背起槍,彎腰鉆出樹叢,向著馬叫的方向奔去。找那匹大青馬的事,還是過大雪山的時候闖到這個年輕的紅軍戰士心里的。那天,已經看到雪山頂了,也是最艱苦的時刻:雪更深了,山更陡了,汗濕的褲腿,早已變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難耐的是空氣稀薄,氣喘不出來,腳邁不動步,譚思云只覺得眼前一陣昏黑,身子一歪就向著山崖邊倒下去。這時,只聽得一聲洪亮的喊聲:“同志——”接著,一只大手攔腰抱住了他。當他清醒過來,發現自己正倚在一個同志的肩膀上。他側臉望去,只見這個同志身材高大魁梧,寬闊的肩膀,寬闊的臉膛,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厚厚的嘴唇上蓄著一抹濃黑的胡子。呼出來的熱氣瞬時凝結了,在胡子梢上掛上了兩串冰凌。在那掛著雪花的兩道濃眉下面,一雙大眼正親切地看著他。他這才發現,那同志另一只手里還挽著一個戰士。就在這時,那匹大青馬過來了。那個同志朝著牽馬的高個子老馬夫喊了句什么,然后抓起譚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馬尾旁邊的一條皮帶上:“抓緊嘍!讓它幫你一下!”說罷,又拉起了后面一個戰士,向前走去。拉著馬爬山,就容易些了。可是,在這一匹馬的前后,連拖帶拉足有六七個人。馬在吃力地爬,人在用力地拉。就在翻上山頂的時候,“咯嘣”一聲,他手里那根皮帶斷開了。就從這個時候起,譚思云立下了一個心愿:一定要搞到一條皮帶,交給那位飼養員,給那匹馬換上。他在指揮著整個方面軍長征和戰斗,可馬肚帶卻是斷了的……就在甘孜和四方面軍會師后休整期間,譚思云撿到了一塊牦牛皮。他又是冷水洗,又是開水燙,用心地去掉了牛毛,把里皮刮凈,制得通明透亮,然后裁開、接好,搞成了一根長長的皮帶。自打那以后,他就把皮帶捆在腰間,開始在這茫茫的草地上找那匹大青馬了……他向前趕著路,進入了一段最艱險的沼澤地帶:這里的水草特別稀,爛泥又特別深。一汪汪水潭,水面上浮泛著一串串綠色的水泡。他正輕腳輕步地慢慢走著,忽然傳來了一聲驚叫。他扭頭看去,只見離他約莫兩丈遠處,一個同志陷入了爛泥,整個身子正在往下沉。水,淹過了大腿,淹上了肚子。他連忙跑過去。剛在一塊硬實的草墩上站穩,只見那個同志一只手正高舉著步槍,槍筒上還綁著一團草根;看見有人來了,便拼著全力把步槍扔了過來;這時,水已經接近那鮮紅的領章了。“怎么辦?”走過去拉是危險的,救不出人,還會同歸于盡。就在這一剎間,他眼前閃過了那濃黑的胡子,那雙親切的眼睛。他像得到了什么啟示,隨手解下腰間的皮帶,大喊一聲:“同志——”猛地把皮帶的一端甩了過去。皮帶,落到了那個同志的手邊,又被緊緊抓住了。他雙腳站穩,拼著全身的氣力拉著皮帶,吃力地把這個同志拖出了泥潭。譚思云把這個奄奄一息的階級兄弟抱在懷里,一邊揚起袖管,輕輕擦著他嘴角上的爛泥,一邊喘息著、積蓄著力氣。過了一會兒,他把皮帶挽了一個扣子,輕輕套住那個同志的臀部和肩膀,把他攬在自己的背上綁緊了,在胸前打了個死結,然后,雙手按住地皮,向著輕煙升起的方向慢慢爬去。一步,兩步,三步……從危險的泥潭爬出來了,篝火的火光已經看得見了,篝火邊的人聲也隱隱約約聽得見了,可是,人們的影子怎么晃動起來?他正要說句什么,眼前突然爆起了一陣金星,一口鮮血涌到了口邊。他昏過去了。譚思云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一簇篝火的近旁,一條皮帶還放在手邊。那個被他從泥潭里拖出來的同志,顯然已經緩過勁來了,正在篝火邊忙著。見他醒了,連忙端起一只破銅瓢,腳步踉蹌地走了過來。他拿根樹枝,從銅瓢里夾起一塊東西,吹了吹,送到了譚思云的嘴邊。譚思云咬嚼著,哦,是肉,好香啊!他一連吃了幾口,問道:“這是什么東西?”“興許是牦牛肉吧!”那人搖搖頭,“剛才發下來的,每人分了拳頭大一坨。”肚子里有了東西,人就精神多了。他坐起身,把槍擦了擦,又抓起那條皮帶,慢慢地在篝火中間走著,他想找點干凈水再把它洗一洗。他正要繞過一大堆篝火的工夫,忽然一個面孔一閃,原來是那個大個子老馬夫。只見他正坐在火旁,整理著一堆草根,一邊整著,一邊不時撩起衣襟揩著眼睛。“嗨,可找到你啦!”他一下子撲過去,把那條皮帶塞到了老馬夫的手里,“給!”“什么?”馬夫抬起一雙紅腫的眼睛,惘然地望著他。“給那匹大青馬…”他的話噎住了。他看見老馬夫鄭重地拿起皮帶,仔細瞅著,瞅著,猛然捂住臉,哭出了聲:“大青馬……沒有了!”“啊!”譚思云驚呆了,“哪里去啦?”“你,你們剛才沒有吃馬肉?”老馬夫抬起了淚眼,抓起一把草根,伸到譚思云面前,“這,胡子不讓講……看,他餓了兩天啦,又不肯吃馬肉,要吃草……”他又哭起來了。就在這時,一個濃重的聲音傳過來:“看你,嚇唬個娃娃干什么?”譚思云一愣,抬頭望去,又看見了那高大的身軀、寬闊的肩膀和臉膛。不過,那唇邊的胡子沒有掛著冰雪,卻掛著深情的微笑。他連忙站起來,卻被這個叫作“胡子”的人按住了:“沒有了馬有什么要緊?最要緊的是人!”他的話越說越慢了,“艱苦的斗爭,使我們的人和人的關系變得更親密,這就培養了人!這樣摔打出來的隊伍,比鋼結實,比鐵硬!”譚思云和老馬夫擦干了眼淚,注意地聽著。“馬,我們以后還會有的!大家都會有!”這天晚上,譚思云在篝火旁邊,睡得很香。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手里的那條皮帶變得老長老長,整個方面軍的同志都抓著它,一眼望不到頭………忽然間,每個人手里的一截皮帶都成了一副轡頭,都籠著一匹馬……他縱身跳上了馬背,抬頭一看,總指揮就在最前頭,那匹大青馬放開四蹄,向前奔馳。他也一揚馬鞭,緊跟在后面馳向前去…這是一個十七歲的紅軍戰士常做的夢。(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譚思云翻越雪山,忍受著寒冷的天氣和稀薄的空氣;走過草地,吃著冰雹、草根,可見長征途中紅軍面對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B.“胡子”讓大青馬拉著六七個人爬山,減少大家的體力消耗,但是皮帶被拉斷了,譚思云決定搞到一條皮帶,給大青馬換上。C.沼澤地帶險象環生,一名紅軍戰士一不小心陷入沼澤,譚思云急中生智,利用步槍和皮帶把他從泥潭中救了出來,并背著他行軍。D.大青馬被宰殺,“胡子”把馬肉都讓給了戰士。文中老馬夫流淚,不僅因為舍不得大青馬,也因為擔心“胡子”,并被他的精神感動。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四段用“闖到”一詞來描述譚思云想要找大青馬的事,說明了事件發生的偶然性,也凸顯出他找大青馬的堅定的決心。B.小說刻畫了譚思云找牛皮、做皮帶的細節,他制作皮帶時,動作熟練,制出的皮帶又長又結實,表現出他做事盡心又能干的特點。C.小說兩次寫譚思云昏倒后都與“胡子”產生關聯,這種巧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豐富了“胡子”的形象。D.“胡子”作為方面軍的總指揮,殺了自己的馬給戰士們吃,這一情節設計雖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說主題。8.小說用紅軍將士對話時的稱謂和省略的內容作為標題,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9.小說展現了紅軍將士怎樣的光輝形象?請簡要分析。【答案】6.C7.B8.①小說用這種形式的標題,新穎獨特,能引發讀者聯想,激發讀者閱讀興趣。②“同志”這一稱呼展現了紅軍將士之間深厚的情誼,突出了小說的主題。9.①紅軍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紅軍長征翻雪山,過草地,缺少食物,但紅軍將士不畏艱難險阻,奮勇向前。②紅軍將士們互幫互助,團結一致。“胡子”用自己的坐騎,幫助紅軍過雪山,殺馬來解決戰士們的吃飯問題,譚思云救助陷入沼澤的戰友,他們相互幫助,緊密團結。③紅軍將士們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革命成功滿懷信心。“胡子”相信大家以后都會有馬,譚思云做夢夢到了大家騎馬前進,這都是大家對革命充滿信心的表現。④紅軍將領重視培養人才。“胡子”認識到在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培養出能擔重任的人才,關懷戰士,為革命培養強大力量。【解析】【導語】小說通過紅軍戰士譚思云在長征途中的經歷,生動展現了紅軍在極端艱苦條件下的頑強意志和團結精神。文章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情節,刻畫了譚思云對戰友的深厚情誼和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尤其是“胡子”這一角色,象征著領導者的無私和堅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標題“同志”不僅指代戰友間的互助,更象征著革命隊伍中深厚的情感紐帶。【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相關內容的能力。C.“利用步槍……把他從泥潭中救了出來”錯。結合原文“把皮帶挽了一個扣子,輕輕套住那個同志的臀部和肩膀……向著輕煙升起的方向慢慢爬去”可知,譚思云救戰友時只用到皮帶,沒有用到“步槍”。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力。B.“小說刻畫了譚思云找牛皮……的細節”錯。結合“譚思云撿到了一塊牦牛皮”可知,小說沒有刻畫“譚思云找牛皮”的細節,只是作了簡單交代。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標題意蘊的能力。①本文標題“同志……”由雙引號、“同志”一詞及省略號組成,表示紅軍戰士之間的對話,具體對話內容是什么呢,是誰對誰說的?是以怎樣的神態說的?小說用來作為標題,別具匠心,新穎獨特,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引發聯想。②標題是戰友之間對話的語言,“同志”是紅軍戰士之間的稱呼,體現了革命隊伍中平等、團結的關系;標題中的省略號暗示了故事中多次出現的“同志”呼喊,既是對戰友的呼喚,也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標題強調了在艱苦環境中,紅軍戰士之間的互助和團結,展現了紅軍戰士之間濃濃的同志情誼,突出小說的主題。【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能力。①長征路途艱苦,戰士們過草地時“糧食早已吃完,連能吃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隊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爬雪山時“汗濕的褲腿,早已變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難耐的是空氣稀薄,氣喘不出來,腳邁不動步”,但是紅軍克服了重重困難,一路頑強拼搏,奮勇向前。②“抓起譚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馬尾旁邊的一條皮帶上:‘抓緊嘍!讓它幫你一下!’”,“胡子”用自己的坐騎,幫助紅軍過雪山,殺掉大青馬來解決戰士們的吃飯問題;譚思云冒著生命危險救助陷入沼澤的戰友。他們相互幫助,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和艱險的環境戰斗。③“馬,我們以后還會有的!大家都會有!”“這天晚上,譚思云在篝火旁邊,睡得很香。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手里的那條皮帶變得老長老長,整個方面軍的同志都抓著它,一眼望不到頭……忽然間,每個人手里的一截皮帶都成了一副轡頭,都籠著一匹馬……”,“胡子”相信大家以后都會有馬,譚思云做夢夢到了大家騎馬前進,紅軍將士們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戰士們依然保持著對革命勝利的信心,這種信念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動力。④“艱苦的斗爭,使我們的人和人的關系變得更親密,這就培養了人!這樣摔打出來的隊伍,比鋼結實,比鐵硬!”,這是“胡子”的話,行軍路上,“胡子”救助過很多戰士;他作為紅軍將領,具有高尚品格和對戰士的關愛。他重視培養人才,“胡子”作為總指揮,寧愿犧牲自己的馬來保障戰士們的生存,他關懷戰士,認識到在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培養出能擔重任的人才,為革命培養強大力量。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絢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①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節選自《舊唐書·房玄齡傳》)【注】①秦府: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的府第。材料二: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任格物。與杜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至于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玄齡雖蒙寵待,或以事被譴,輒累日詣朝堂,稽顙請罪,恐懼若無所容。(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三: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邢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并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皇從父淮安王神通上言:“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太宗曰:“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誠無愛惜,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十人。至是,太宗謂群臣曰:“自兩漢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遠者,非有大功,如漢之賈、澤,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遂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節選自《貞觀政要·卷三》)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為我A兒B陳事C必會D人心E千里F之外G猶對H面語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委,委托,與《屈原列傳》中“厚幣委質事楚”的“委”意思不同。B.蒙,得到,與《蘇武傳》中“幸蒙其賞賜”的“蒙”意思相同。C.居,處在,與《<論語>十二章》中“居無求安”的“居”意思不同。D.竊,偷竊,與《兼愛》中“故竊異室以利其室”的“竊”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房玄齡自幼聰慧,博覽經史,擅長寫文章,他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B.房玄齡與唐太宗一見如故,為太宗辦事竭心盡力。每次平定敵寇之后,他總是先為太宗收羅人才,安置到幕府中。C.唐太宗叔父李神通對他封賞房玄齡等人感到不滿,太宗將房玄齡等人比作蕭何,表示對他們是論功行賞。D.唐高祖將幾十個宗室子弟都封為王,太宗即位后,援引前代舊例,將這些封王的宗室子弟都降為了縣公。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2)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14.初唐時期為什么出現了“貞觀之治”?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析。【答案】10.CEG11.D12.D13.(1)房玄齡通曉政務,又有文才,早晚竭盡心力,惟恐一件事情處理失當。(2)受到的獎賞和他的功勞對等,無功的人自會退避;受到的處罰和他的罪行對等,做壞事的人都會感到懼怕。14.①唐太宗知人善任,賞罰公正,體恤百姓。②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才能突出,處理政務盡心竭力,并積極引薦人才【解析】【導語】文言文生動展示了房玄齡作為唐初賢相的多方面才能及表現。材料一詳述其在秦王府期間的忠誠和獨到眼光,材料二則突出了他與杜如晦的合作無間,共同治理國家事務的卓越表現。材料三則展現了太宗識人善用、論功行賞的公正原則。整體來看,這些材料揭示了個人才干與統治者英明識用的結合,為“貞觀之治”的成就奠定了基礎。【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好像對面說話一樣。“每”是時間副詞,作狀語,“為我兒”是介賓短語作狀語,“陳”是謂語,“事”是賓語,中間不斷開,應在C后斷開。“必”是副詞,修飾動詞“會”,“會”作謂語,“人心”作賓語,中間不斷開,應在E后斷開。“千里之外”是偏正短語作狀語,可單獨成句,應在G處斷開。故選C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的分析的能力。A.正確。委托/呈獻、獻上。句意:足能委以重任。/用豐厚的禮物以及委派人質來討好楚國。B.正確。均為得到。句意:房玄齡雖然得到太宗恩寵優待。/有幸承蒙(受到)他們的賞賜。C.正確。處在/居住。句意:卻功居第一等。/居住不追求安逸。D.錯誤。私下/偷竊。句意:我私下不服。/所以偷竊別人的家室以利于自己的家室。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將這些封王的宗室子弟都降為了縣公”錯,根據材料三“惟有功者數人不降”可知,并沒有全部降為縣公。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達”,通曉、精通;“夙夜”,早晚、日夜;“失所”,失去應在的位置或處于不適當的境地。(2)“當”,相當、相稱;“勞”,功勞、功績;“咸”,都、全。【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①唐太宗:知人善任:唐太宗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人才。如房玄齡杖策謁于軍門時,“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給予他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而且深知房玄齡“深識機宜,足堪委任”。賞罰公正:在論功行賞時,唐太宗認為“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誠無愛惜,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讓功臣們心服口服,激勵了群臣為國家效力的積極性。體恤百姓:太宗深知過度封王會給百姓帶來力役之苦,于是將宗室郡王皆降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②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才能突出:房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在秦府時,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杜如晦能斷,與房玄齡形成互補,共同為國家制定了臺閣規模等重要制度,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盡心政務:房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為國家的治理盡心盡力。杜如晦想必也同樣如此,二人同心徇國,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不辭辛勞。引薦人才:房玄齡與杜如晦積極引拔士類,常如不及,為國家招攬了大量人才,為“貞觀之治”的出現提供了人才儲備,使得朝廷能夠匯聚眾多有識之士,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出謀劃策、貢獻力量。參考譯文:材料一:房喬,宇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于草書和隸書,善于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房玄齡在藥物和膳食上為父親盡心操辦,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房玄齡先收羅杰出人物,把他們安置到幕府中。當遇到謀臣猛將,(房玄齡)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結交,他們都表示愿為太宗竭盡全力。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充足,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刻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好像對面說話一樣。”材料二:房玄齡通曉政務,又有文才,早晚竭盡心力,惟恐一件事情處理失當。(他)運用法令寬和平正,聽到別人的長處,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責備,不以已之所長要求別人。與杜如晦提拔后進,不遺余力。至于尚書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謀劃政事,一定要說:“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來,最后還是采用房玄齡的建議。大概是因為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能夠決斷。二人深相投合,同心為國出力,所以唐朝稱為賢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齡雖然得到太宗恩寵優待,有時因某事受譴責,總是一連數日到朝堂內,磕頭請罪,恐懼得好像無地自容。材料三:貞觀元年,(唐太宗)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邢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官品都列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戶的俸祿。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舉義旗時,我便帶兵首先趕來響應,現在房玄齡這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說:“國家大事,只在賞罰。受到的獎賞和他的功勞對等,無功的人自會退避;受到的處罰和他的罪行對等,做壞事的人都會感到懼怕。可知賞罰不能輕率施行。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就像漢代的蕭何一樣,雖沒有汗馬戰功,但能運籌謀劃,協助決策,所以能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如果要封賞我當然無所吝惜,只是不能因為親私關系就隨意與功勛大臣同樣封賞。”因此功臣們相互之間說:“陛下按照最公正的態度來封賞,不偏袒親眷,我們怎么可以胡亂申訴呢?”當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內的旁系弟侄分封為王的有幾十人。到這時候,太宗對臣下們說:“從兩漢以來,只封子和兄弟,宗室中疏遠的,除非有大功如漢代的劉賈、劉澤那樣,否則一律不得受封。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給他們很多役使的人,就會勞苦萬民。”于是把皇族郡王都降為縣公,只有幾位有功的沒有降低爵位。(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答謝判官獨游幽谷見寄歐陽修聞道西亭①偶獨登,悵然懷我未忘情。新花自向游人笑,啼鳥猶為舊日聲。因拂醉題詩句在,應憐手種樹陰成。須知別后無由到,莫厭頻攜野客②行。【注】①西亭:即豐樂亭,是詩人在滁州所建,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亭在滁州城西的大豐山下,亭東十余步就是幽谷泉。②野客:村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呼應標題,寫謝判官獨自登西亭賞景,懷念詩人,因而寄信給詩人。B.根據“新花”“啼鳥”“樹陰”等意象,我們可推知本詩寫作的時間應在春天。C.“游人”就是指“野客”,村民常游西亭,反映出詩人在滁州的突出政績。D.“無由到”三字寫出了詩人的遺憾,“莫厭”二字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叮囑。16.頸聯中是誰在“拂”“憐”?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第一問:頸聯是詩人想象謝判官“拂”“憐”,而其實也是詩人自己在心中“拂”“憐”。第二問:①第五句寫“拂”往日詩人與友人在豐樂亭宴飲醉酒時題寫的詩句,表達了對友人及往日歡會的懷念。②第六句想象曾經在滁州種下的樹木已經成蔭,詩人對自己的付出已見成果感到欣慰。【解析】【導語】這首詩借謝判官獨游幽谷而見寄,不禁勾起詩人對往日情景的懷念與感嘆。詩人描寫西亭的美景和村民的休閑生活。全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和自己不能再游西亭的遺憾。詩中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如新花與啼鳥,更增加了詩的生動性與畫面感。【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C.“‘游人’就是指‘野客’”錯誤。頷聯寫詩人想象友人游覽的情景,“游人”包括友人和野客(村民)。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問:頸聯意思是說因為閑來無事,我在醉意朦朧中拂拭衣襟,剛好看到蘇東坡留下的詩句,于是憐惜他親手種下這些已成蔭的樹木。其中“拂”是指動作,即拂拭,“題詩句”指的是蘇東坡留下的詩句,“憐”是憐惜。這里表達了詩人對蘇東坡的懷念和對共同生活記憶的珍視之情,體現了對友誼的深深懷念。頸聯是詩人想象謝判官“拂”“憐”,而其實也是詩人自己在心中“拂”“憐”。這一聯表達了詩人與謝判官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西亭的眷戀之情。第二問:①結合詩句“因拂醉題詩句在”,這里的“拂”是指謝判官因觸景生情,揮手拂去醉意,題詩留念。通過動作描寫,在回憶往昔,曾經自己醉后題詩的場景仿佛還在眼前,那些詩句也還留存著,帶有一種對過去時光的懷念與感慨之情,表現了謝判官對詩人的深厚情誼,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西亭的深情眷戀。②第六句“應憐手種樹陰成”中“手種”體現了詩人與所種樹木之間的親密關系,詩人在幽谷中親手種植了樹木,如今這些樹木已經形成了樹陰。想象自己徜徉于幽谷的自然美景之間。親自種樹也體現了他與這片土地的親近聯系,詩人對自己的付出已見成果感到欣慰。(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馬老師引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教導學生要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意志,承擔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2)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言近旨遠”,《屈原列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指出了《離騷》具有這一特點。(3)古詩詞中常借花來表達悲涼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遠③.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④.舉類邇而見義遠⑤.昨夜閑潭夢落花⑥.可憐春半不還家(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弘毅”“指”“邇”“見”“潭”。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這里是宋代麟州城所在地,是楊家將的故鄉,是英雄楊業成長的地方,也是楊業父祖兄弟保家衛國的地方。根據《宋史》記載,在宋夏斷斷續續近百年的戰爭中,作為一座孤懸塞外的邊城,麟州城數次被李繼遷、李元昊等西夏首領重兵圍攻,仍然①,一直未被攻破。在西夏阻隔了傳統的絲綢之路,正北、東北方向又被遼國包圍之際,麟州城的百年挺立,使長安——延安——榆林神木一直向北的草原絲路,余脈尚存。我們今天已經難以知道,從楊家將保衛的麟州城向南輸送了多少駿馬和物資。兩宋期間許多精兵良將出自今陜北地區,南宋初年“中興四將”一半出自陜北,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以麟州城為盾、為矛的陜北,當年確是大宋的強軍之地。一代文宗范仲淹曾在此寫下了《漁家傲·麟州秋詞》:“……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發征夫淚。”在麟州城上,范仲淹有著滿腔無奈。為何范仲淹留下了滿腔無奈?北宋延續著“安史之亂”以來分裂割據的形勢,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對于統一西北、北方草原和東北等地區,卻②。北宋君臣一直有一個統一夢,卻一直未能③,甚至未曾走近。雖然楊業、范仲淹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們為國守疆、忠貞勇毅的精神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里。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下列選項中,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A.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B.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C.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D.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第三段引用范仲淹《漁家傲·麟州秋詞》的兩句詞,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答案】18.①堅如磐石(固若金湯);②力不從心;③如愿以償19.B20.①范仲淹的詞寫于麟州,引用其中的句子,契合文段的寫作對象,使文段更富有詩意和底蘊。②引用范仲淹的詞句,直接反映了范仲淹的理想和情感,引出后文對北宋統一夢想的書寫。【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處,結合空前“麟州城數次被……西夏首領重兵圍攻”和空后“一直未被攻破”可知,此處語境意在強調麟州城被重兵圍攻依然很堅固,故可填“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堅如磐石”,指像大石頭一樣堅固;比喻不可動搖。/“固若金湯”,原義是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比喻防守嚴密,無懈可擊。②處,結合空前“北宋延續著‘安史之亂’以來分裂割據的形勢,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對于統一西北、北方草原和東北等地區”可知,“但”表示轉折,此處語境是在說北宋延續著分裂割據的形勢,只能統一了中原和南方,對于西北、北方草原和東北等地區卻是雖想統一卻辦不到,故可填“力不從心”。“力不從心”,心想完成某事而力量達不到。③處,結合空前“北宋君臣一直有一個統一夢”和空后“甚至未曾走近”可知,此處語境是在強調北宋君臣的統一夢未能如愿實現,故可填“如愿以償”。“如愿以償”,指像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愿望實現。【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畫波浪線句子采用比喻,將麟州城比作“盾”和“矛”。A.借代。“帆”代指船。B.比喻。將“飛花”比作“夢”,將“絲雨”比作“愁”。C.擬人。將小楓、孤松人格化。D.設問,自問自答。故選B。【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從契合文段寫作對象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詞是范仲淹在麟州城時所寫,與文段的主題——麟州城及楊家將、范仲淹等歷史人物緊密相關。引用這兩句詞,不僅增強了文段的歷史厚重感,還使得文段在敘述歷史時更加富有詩意和底蘊。②從反映范仲淹的理想和情感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詞深刻表達了范仲淹對邊疆戰事未平、無法歸鄉的無奈與哀愁。這種情感不僅反映了范仲淹個人的理想和追求,也代表了當時許多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