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類1.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由“者”和“也”構成的判斷句。由此變形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幾種。這些句式,也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典型格式。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③“陳勝者,陽城人也。”(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⑦汝是大家子。(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4)表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如: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無標識的判斷句如:①劉備,天下梟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廉頗)大破之。②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③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④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如:“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6)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3.倒裝句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子順序而言的,常見的文言倒裝句式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1)賓語前置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譯為:“等到不相信他的時候”。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它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③借助“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④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賓語放在介詞前:如:王問:“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誰與歸?余是以記之。一言以蔽之。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2)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于結構助詞“的”。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②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3)介詞結構后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介賓結構(狀語)后置”。①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例2:“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后置,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1:“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后置。例2:“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例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后置,譯為“用文字來記述”。例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4)主謂倒裝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渺渺兮予懷。4.被動句被動句,是指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表達方式有兩大類型:一是從語義上表示被動;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誦的詞來表示被動。(1)從語義上表示被動即不用任何專門表示被動的詞語來表示被動,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例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
例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2)借助某些詞來表示被動常見的用表示被動的詞來表示被動的句子有以下幾種:①用介詞“被”表示被動。例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例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者,貞也。”(韓非子《五蠹》)②用“見”“見……于……”(“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2:“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與張儀。”(《史記·楚世家》)
例3:“臣誠恐見欺與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介詞“于”“受……于……”表示被動。例1:“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前一個“于”表示被動)(《師說》)
例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例3:“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④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例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例2:“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例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固定句式1.表示疑問(1)奈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在雖已出來了,但未向項王辭別,這可怎么辦?”)
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么搜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象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②“求,爾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呢?”)
(3)何以……?(可譯為“根據什么……?憑什么……?為什么?怎么會?”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4)何所……?(可譯為“所……的是什么?”等)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5)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么辦”“拿……怎么樣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7)何故(可譯為“什么原因,為什么,怎么”。)
①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表示反問(1)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
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怎么能說得完呢!)
(2)何……為?(可譯為“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現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們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魚肉,還要告辭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賓語前置,可譯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譯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將伐顓臾》
(5)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里……呢?難道……嗎?怎么……呢”)①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
②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么能輕易進關呢!)
(6)安……哉(乎)?(可譯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可是劉備剛剛打了敗仗,又怎么能抵擋這個危難呢?)
(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歟?(可譯為“……不是……嗎?”)
①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9)寧……耶?(可譯為“哪里……呢?”)
①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11)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嗎?《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難道僅是溺愛伶人才會造成禍患嗎?)
3.表設問(1)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百仞高的山,載重的車能登上,為什么呢?是因為山勢逐漸傾斜。)
4.表示感嘆(1)何其(可譯為“為什么那么”“怎么這樣”“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以至于剪斷頭發,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敗啊!)
(2)直……耳!(可譯為“只不過……罷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
(3)惟……耳!(可譯為只是……罷了!)
①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譚嗣同》(我已無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罷了!)
(4)一何(可譯為何等、多么、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譯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而且在其墓門前豎立石碑,來表揚他們的所作所為。唉,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譯為該是怎樣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后序》5.表示揣度(1)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孔子說:“冉求,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②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現在大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無......耶,得無……乎,(可譯為“大概......吧、恐怕......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等)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②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3)其……歟?(兼表反問)
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聰明智慧反而不如這些人,豈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幾……歟?(可譯為……或許……吧?)
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6.表示選擇(1)與其……孰若……?(可譯為與其……,不如……?)
①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送李愿歸盤谷序》(與其當面受到贊譽,不如背后不受**;與其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
(2)……歟(耶),……歟(耶)?(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嶺記》
(3)其……其……也?(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7.表陳述語氣(1)無以、無從。(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
①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祝酒畢,說道:“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什么用來助興的,請允許臣作劍舞!)”(2)有以。(可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①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氣憤,可是沒有什么對付的方法。)
(3)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①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如今臣是一個亡國的卑賤俘虜,極其卑微鄙陋,蒙受過分的提拔,恩寵優厚,哪敢徘徊觀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興趣,我獨愛美習以為常。)(4)無所。(可譯為“沒有……的”(人、物、事)沒有什么……;沒有什么地方……,沒有什么辦法,沒有條件……。)
①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現在進了關,財物沒有什么取用,婦女沒有誰受寵幸,這說明他的志氣不小啊!)(6)比及(可譯為“等到......的時候”)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統編教材特殊句式范例練習教材范例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識清單一、判斷句1.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也”表示判斷,“是……也”譯為“這是……”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荊軻刺秦王》)“此……也”表示判斷,譯為“這就是……的事”。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荊軻刺秦王》)“……也”表示判斷,“……者(的人),……也”譯為“……的人是……”。4.此天子氣也。(《鴻門宴》)“此……也”表示判斷,譯為“這是……”。5.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者……也”表示判斷,譯為“……是……”。6.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不……也”表示否定判斷,譯為“……這不是……”7.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者……也”表示判斷,譯為“……是……”。8.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者也”表示判斷,譯為“……是……”。9.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為……”表示判斷,譯為“……是……”。10.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也”表示判斷,“……者(的人)……也”譯為“……的人是……”。11.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所以……者,……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斷,譯為“……的原因是……”。12.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意念判斷句,“此……”譯為“這是……”。13.汝是大家子(《孔雀東南飛》)“……是……”表示判斷,譯為“……是……”。14.死生亦大矣(《蘭亭集序》)意念判斷句,譯為“……是……”。15.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赤壁賦》)“……也”表示判斷,“是……也”譯為“這是……”。16.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游褒禪山記》)“……者……也”表示判斷,譯為“……是……”。17.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此所以……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斷,譯為“這就是……的原因”。18.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國也》)“……也”表示判斷,譯為“……是……”。19.非我也,歲也。(《寡人之于國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斷,譯為“……不是……”;“……也”表示肯定判斷,譯為“……是……”。20.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斷,譯為“……不是……”;“……也”表示肯定判斷,譯為“……是……”。二、被動句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戮沒”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殺戮和沒收”。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見……”表示被動,譯為“……被……”。3.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為……”表示被動,譯為“……被……”。4.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為所……”是“……為(之)所……”句式的省略,表示被動。5.謇朝誶而夕替(《離騷》)“替”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廢棄(貶斥)”。6.雖體解吾猶未變兮(《離騷》)“解”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肢解”。7.今日被驅譴(《孔雀東南飛》)“……被……”表示被動8.為仲卿母遣(《孔雀東南飛》)“……為……”表示被動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于……”表示被動10.感斯人言。(《琵琶行》)“感”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感動”。1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為……”表示被動1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隳”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毀壞了”。13.不拘于時(《師說》)“……于……”表示被動14.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于……”表示被動15.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見……”表示被動1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見……于……”表示被動17.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見……”表示被動18.武留匈奴凡十九歲。(《蘇武傳》)“留”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扣留”。19.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蘇武傳》)“生得”含有被動意義,譯為“被活捉”。20.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為……所……”表示被動三、省略句1.(燭之武)許之(《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主語“燭之武”2.(惠公)許君焦、瑕(《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主語“惠公”3.敢以(之)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介詞的賓語“之(這件事)”4.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介詞后面的賓語“之(鄭國)”5.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介詞“于(在)”6.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荊軻刺秦王》)省略介詞“以(用)”7.(軻)欲與(之)俱(往)(《荊軻刺秦王》)省略主語“軻(荊軻)”、介詞賓語“之”和謂語“往”8.沛公軍(于)霸上(《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在)”9.沛公欲王(于)關中(《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在)”10.為(吾)擊破沛公軍(《鴻門宴》)省略介詞的賓語“吾(項羽自稱)”11.(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主語“(項)良”和賓語“之(張良)”12.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之)。(《鴻門宴》)省略賓語“之(沛公)”13.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在)”14.交戟之衛士欲止(之)不內(《鴻門宴》)省略賓語“之(樊噲)”15.還軍(于)霸上(《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在)”16.項王受璧,置之(于)坐上。(《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在)”17.不可不蚤自來謝(于)項王(《鴻門宴》)省略介詞“于(向)”18.加彘肩(于盾)上(《鴻門宴》)省略介賓短語“于盾”19.(吾)十三能織素(《孔雀東南飛》)省略主語“吾”20.(汝)便可白公姥(《孔雀東南飛》)省略主語“汝”四、倒裝句(一)狀語后置句1.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于晉〕無禮2.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于楚〕貳3.佚之狐言于鄭伯(《燭之武退秦師》)〔于鄭伯〕言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燭之武退秦師》)〔于君〕有益5.常痛于骨髓(《荊軻刺秦王》)〔于骨髓〕痛6.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于項羽〕言7.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于)關中〕欲王8.具告以事(《鴻門宴》)〔以事〕告(之)9.良曰:“長于臣。”(《鴻門宴》)〔于臣〕長10.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于此〕復見將軍11.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于臺閣〕仕宦12.亦自縊于庭樹(《孔雀東南飛》)〔于庭樹〕自縊13.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14.不能喻之于懷(《蘭亭集序》)〔于懷〕喻之15.亦將有感于斯文(《蘭亭集序》)〔于斯文〕有感16.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于赤壁之下〕泛舟游17.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于東山之上〕出18.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于斗牛之間〕徘徊19.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于江渚之上〕漁樵20.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于其址〕舍(二)賓語前置句1.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疑問句賓語前置,“何厭之有”即“有何厭”2.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介詞結構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3.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疑問句賓語前置,“何如”即“如何”4.客何為者?(《鴻門宴》)疑問句賓語前置,“何為”即“為何”5.何辭為?(《鴻門宴》)疑問句賓語前置,“何辭”即“辭何”6.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疑問句賓語前置,“何操”即“操何”7.沛公安在?(《鴻門宴》)疑問句賓語前置,“安在”即“在安”8.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介詞結構賓語前置,“秋以”即“以秋”9.不吾知其亦已兮(《離騷》)否定句賓語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10.何言復來還(《孔雀東南飛》)疑問句賓語前置,“何言”即“言何”11.誓天不相負(《孔雀東南飛》)否定句賓語前置,“不相負”即“不負相”12.君既若見錄(《孔雀東南飛》)賓語前置,“見錄”“即“錄見”13.何以解憂(《短歌行》)介詞結構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14.而今安在哉(《赤壁賦》)疑問句賓語前置,“安在”即“在安”15.何為其然也(《赤壁賦》)疑問句賓語前置,“何為”即“為何”16.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未有之”17.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否定句賓語前置,“不知句讀,不解惑”18.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介詞結構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19.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介詞結構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20.何以過陵(《蘇武傳》)介詞結構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三)定語后置句1.群臣侍殿上者(《荊軻刺秦王》)(侍殿上)之群臣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荊軻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賓客3.秦王購之金千斤(《荊軻刺秦王》)(千斤)金,定語后置句/(以)“千斤金”,省略句/〔(以)千斤金〕購之,狀語后置句4.高余冠之岌岌兮(《離騷》)(岌岌)之余冠5.長余佩之陸離(《離騷》)(陸離)之余佩6.仰觀宇宙之大(《蘭亭集序》)(大)之宇宙7.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盛)之品類8.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茫然)之萬頃9.客有吹洞簫者(《赤壁賦》)(有吹洞簫)之客10.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利)爪牙,(強)筋骨(四)謂語前置句1.渺渺兮予懷(《赤壁賦》)予懷渺渺五、固定句式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以為”表示方式手段,譯作“把……當作……”2.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有以……”表示動作的方法,譯作“有用來……的辦法”3.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荊軻刺秦王》)“無以……”表示動作的方法,譯作“沒有用來……的辦法”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荊軻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譯作“……的原因”5.荊卿豈無意哉?(《荊軻刺秦王》)“豈……哉”表示反問,譯作“難道……嗎?”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譯作“……的原因”7.然則將軍之仇報(《荊軻刺秦王》)“然則……”表示假設,譯作“既然這樣,那么……”8.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無以……”表示動作的方法,譯作“沒有用來……的辦法”9.將軍豈有意乎?(《鴻門宴》)“豈……乎”表示揣度,譯作“是否……呢”10.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豈……乎”表示反問,譯作“難道……嗎?”11.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豈……乎”表示反問,譯作“難道……嗎?”1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者……也”的判斷句中套用了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譯作“……的原因是……”13.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無所……,……無所……”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沒有被……,……沒有被……”14.孰與君少長?(《鴻門宴》)“……孰與……”表示選擇問,譯作“……與……相比,哪一個更……”15.何辭為?(《鴻門宴》)“何……為”表示反問,譯作“為什么……呢”16.且為之奈何?(《鴻門宴》)“奈何”表示疑問,譯作“把……怎么樣”17.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其……乎”表示反問,譯作“難道……嗎?”18.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何……也哉”表示反問,譯作“哪里……呢!”19.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此……也”的判斷句中套用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譯作“這就是……的緣故(原因)”。2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或……,或……”表示并列,譯作“有的……,有的……”教材范例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識清單專項練習選擇題1.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2.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3分)例:彼且惡乎待哉A.田園將蕪胡不歸
B.都督閻公之雅望
C.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D.今臣亡國賤俘4.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
A.夫晉,何厭之有
B.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C.悟已往之不諫
D.莫之夭閼者5.下列句子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3分)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報任安書》A.請辭于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B.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C.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D.則告訴不許
李密《陳情表》6.根據句式特點,下列各句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3)之二蟲又何知
(4)句讀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7)蚓無爪牙之利
(8)然則一羽之不舉(9)百姓之不見保
(10)構怨于諸侯
⑾奚以知其然也
⑿何厭之有A.(1)(6)(7)/(2)(3)(4)(5)(8)/(9)(10)/(11)(12)B.(1)(7)/(2)(3)(4)(5)(8)(11)(12)/(6)/(9)/(10)C.(1)(12)/(2)(5)/(3)(11)/(4)(7)(8)/(6)/(9)/(10)D.(1)(7)/(2)(3)(5)(11)/(4)(6)(8)(12)/(9)/(10)7.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例:微斯人,吾誰與歸?A.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也
D.胡為乎遑遑欲何之8.下列選項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3分)A.樂夫天命復奚疑!
B.背負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將圖南。C.奚以知其然也?D.去以六月息者也。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問征夫以前路
多于九土之城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倚疊如山B.其自視也
而莫之夭閼者
楊意不逢
歌臺暖響C.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彼且奚適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賓主盡東南之美D.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則告訴不許
宇文新州之懿范
剽掠其人10.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例:微斯人,吾誰與歸?A.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也
D.胡為乎遑遑欲何之11.下列各句中句式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戍卒叫,函谷舉
B.然今卒困于此C.其間一日阻風不行
D.漢軍至,無以渡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3分)
(
)A.匪我愆期,子無良媒B.我心傷悲,莫知我哀C.汝是大家子
D.匪來貿絲,來即我謀13.對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歸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秦王購之金千斤
②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④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沛公安在
⑥若屬皆且為所虜
⑦大王來何操⑧欲呼張良與俱去⑨珍寶盡有之
⑩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C.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14.與"夫晉,何厭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B.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C.鄰之厚,君之薄也
D.沛公安在15.下列句子句式與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適也A.莫之夭瘀者
B.屈原既放C.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6.下面各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組是A.相如聞,不肯與會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贏乃夷門抱關者也B.君何以知燕王小人哉程嬰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乃先請,為兒所賣而君幸于趙王D.淳于髡說之以隱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于廷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重為鄉黨所笑
(被動句)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C.不復與言
(省略句)D.仆以口語遇遭此禍(狀語后置)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是以見放。
B.至激于義理者不然。C.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D.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纖歌凝而白云遏
B.懷帝閽而不見C.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D.身死人手,為天下笑20.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無乃爾是過與?A.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B.申之以孝悌之義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下列句子中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給貢職如郡縣②是寡人之過也
③夫晉,何厭之有?
④今日往而不返者,豎子也。
⑤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⑥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
⑧因擊沛公于坐
⑨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⑩若屬皆且為所虜A.①⑥⑧/②④⑨/③⑦/⑤⑩
B.①⑧/②④⑨/③⑦/⑤⑥⑩
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⑨⑩
D.①⑤⑩/②③④/⑥⑧/⑦⑨22.下列句子句式與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適也。A.莫之夭閼者
B.屈原既放C.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23.從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組句子不同類的一項是①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②何以伐為
③引以為流觴曲水
④仰觀宇宙之大
⑤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⑥彼且奚適也
⑦家有老嫗,嘗居于此
⑧南冥者,天池也
⑨季氏富于周公
⑩圣人不凝滯于物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24.下列各項與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例:草拂之而色變A.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C.而劉夙嬰疾病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25.下列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童子何知?②彼且奚適也
③莫之夭閼者④彼且惡乎待哉⑤農人告余以春及
⑥此小大之辯也⑦訪風景于崇阿⑧既自以心為形役
⑨胡為乎遑遑欲何之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26.下列句子句式歸納正確的一項是(
)①蚓無爪牙之利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復駕言兮焉求④既自以心為形役⑤
將軍起兵江東
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⑦豫州今欲何至⑧夫晉,何厭之有⑨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
⑩敢以煩執事A①⑨/②⑤⑩/③⑦⑧/④⑥
B.①⑨/②⑤/③⑦⑧/④⑥/⑩
C.①⑨/②/③⑦⑧/④⑥/⑤⑩
D.①⑨⑧/②⑤/③⑦/④⑥/⑩27.下列各項中的兩句話,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
夫晉,何厭之有B.田橫,齊之壯士耳
劉備天下梟雄C.農人告余以春及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D.荊州之民附操者
蚓無爪牙之利28.下列文言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微斯人,吾誰與歸
B.之二蟲又何知C.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D.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9.下列句子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3分)例句:州司臨門,急于星火A.去以六月息者也
B.樂夫天命復奚疑
C.而彼且奚適也
D.莫之夭閼者
30.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C.而劉夙嬰疾病。
D.若望仆不相師31.下列各組句子的句式特點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如此將何歸哉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輮以為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微斯人,吾誰與歸?
而今安在哉3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2分)A.總藩任之重(統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開始)
雖一毫而莫取(即使)C.緣染溪(沿著)
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回頭看)D.外與天際,四望如一(交會)
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眼睛)3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嫗,先大母婢也。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C.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D.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34.下列句子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無乃爾是過與A.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血色羅裙翻酒污
D.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5.選出與“申之以孝悌之義”句式不同的一項()A.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B.王好戰,請以戰喻C.百畝之宅,樹之以桑
D.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3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3分)A.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B.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C.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D.之二蟲又何知37.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①泉涓涓而始流
②棄甲曳兵而走B.①問征夫以前路
②是以區區不能廢遠C.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②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D.①悟以往之不諫
②夫晉,何厭之有38.下列各項中對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極娛游于暇日②《齊諧》者,志怪者也。
③之二蟲又何知④樂夫天命復奚疑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⑥幸承恩于偉餞⑦今臣亡國賤俘⑧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39.與“《齊諧》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莫之夭閼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野馬也,塵埃也。40.下列各句,與“蚓無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句讀之不知
B.不拘于時C.居廟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特殊句式練習題答案:1.B只有B項為賓語前置句,其余三項為介詞結構后置句。2.C(A項的“行李”、B項的“東道主”、D項的“夫人”都是古今異義詞,其中,“行李”是“使者”之意;“東道主”即“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夫人”是兩個詞,“夫”作代詞,那個,“夫人”即“那個人”。)3.C例句為賓語前置句,選項C也是。例句是疑問代詞作賓語,選項C
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4.C(ABD都是賓語前置句,只有選項C沒有任何特殊形式。)5.D(A項是狀語后置句,介賓結構“于軍”翻譯時應放至動詞“辭”字前。BC兩項為賓語前置句,B項“之”字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何厭”為“有”的賓語;C項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操”的賓語。D項“告訴”本身含有被動之意。)6.B7.C8.D(狀語后置句,其他三項皆為賓語前置句)9.A
A狀后;B.賓前/賓前/賓前/省略于;C.判斷/賓前/判斷/;
D.被動/被動/定后/省略于。10.C
A夭閼之,B以奚,D之何,與例句均為賓語前置,C為判斷句。11.D
A、B、C三項是被動句,D項省略句:漢軍至(烏江)。12.B
B.是陳述句.其余三項均是判斷句。所以選B。13.B
①③為定語后置句;②④為判斷句;⑤⑦⑩賓語前置句;⑧為省略句;⑥⑨為被動句。所以選B。14.D(A為被動句;B為定語后置句;C為判斷句;D為賓語前置句。所以選D。)15.A(A賓語前置句,與例句相同;B被動句;C判斷句;D定語后置句。)16.C(C均為被動句。
A.省略句/省略句/判斷句;B.介詞的賓語前置/主謂倒裝/主謂倒裝兼賓語前置;D.狀語后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所以選C。)17.D
D無特殊句式。18.C
C狀語后置句,“急于星火”應為“于星火急”A是被動句,被流放。B被義理激奮,D被人稱贊。19.C
C是省略句,應為“響窮(于)彭蠡之濱”。其他皆為被動句。A纖歌被凝,白云被遏。B而不被見。D被天下笑。20.D
D與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例句應為“無乃是過爾與”,D句應為“未有之也”。AB為狀語后置句,A“而謀動干戈于邦內”應為“而于邦內謀動干戈”B“申之以孝悌之義”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C句為一般陳述句。21.A
①是陳述句,但不少頭腦供血可能難以辨識,于是避難就易,先看②這個判斷句:考察同它排在一組的是不是都是判斷句,結果發現③是倒裝的疑問句而不是判斷句,于是排除D。⑤是被動句,而⑥不是被動句,因此排除B和C。22.A例句“彼且奚適也”,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A項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為“莫夭閼之者”,與例句同為賓語前置句。B被動句,C判斷句,D定語后置句。23.C
①⑧判斷句,②⑥賓語前置,③省略句,④定語后置,⑤⑦⑨狀語后置,⑩被動句。24.D
A項,“告訴不許”報告申訴不被允許,B項“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燒毀,C項“夙嬰疾病”一直被疾病纏繞,都是被動句,與例句同。25.C
分別為: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判斷句、被動句。26.C
①⑨定語后置句;②判斷句;③⑦⑧賓語前置句;④⑥被動句;⑤⑩省略句。27.C
C前者為介賓后置;后者為被動句。A均為賓語前置;B均為判斷句;D均為定語后置句。所以選C。28.C
此題中,A、B、D句都屬于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只有C句屬于介詞結構后置。29.A
例句的“急于星火”是介詞結構后置,即“于星火急”,比星火(燃燒的速度)還急迫之意。A句也是介詞結構后置(憑著六月的氣息離開),是正確答案;B句和C句都屬于賓語前置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的類型(“奚疑”即“疑奚”。“奚適”即“適奚”);D句雖也是賓語前置句,但屬于“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的類型(“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30.C
A項,安在其不辱也?賓語前置句;B項,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賓語前置句;C項,而劉夙嬰疾病,是被動句;D項,若望仆不相師,為賓語前置句。31.D
D項均為賓語前置句。A項,前句“善假于物也”,判斷句;后句為賓語前置句。B項前句為賓語前置句,后句為介賓結構后置句。C項前句為省略句“以之為”,后句為被動句。32.A
B項“始”應解釋為“曾經”;C項“顧”應解釋為“不過”;D項“目”,名詞用作動詞,可解釋為“使眼色”。33.C
AB
D為判斷句。C為狀語后置句,“州司臨門,急于星火”應為“州司臨門,于星火急”。34.B
B和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應為“無乃是過爾與”,應為“未有之也”。A為判斷句
C為被動句
D為狀語后置句。“”應為“嘗于穆、曹二善才學琵琶”。35.B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義”是狀語后置句,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A“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應為“是于刺人而殺之何異”C“百畝之宅,樹之以桑”應為“百畝之宅,以桑樹之”D“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應為“頒白者不于道路負戴矣”,都是狀語后置句,B是一般句,無特殊。36.A
BCD均為賓語前置。
B.“復駕言兮焉求”應為“復駕言兮求焉”;C.“而莫之夭閼者”應為“而莫夭閼之者”,夭閼為阻塞的意思;D
“之二蟲又何知”應為“之二蟲又知何”。三句均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37.A
A兩句均為連詞,表修飾;B①句為介詞,用,②句為介詞,因為;①句為介詞,比,②句為介詞,與;D①句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句是賓語前置的標志。38.B
①⑥為狀語后置/②⑦為判斷句/③④為賓語前置句/⑤⑧為被動句。39.D項與題干均為“判斷句”。A.賓語前置;B.狀語后置;C.定語后置句。40.C
A項為賓語前置句;B項為被動句;C項為定語后置句;D項為判斷句。定語后置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余萬家。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梁大同初,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娉以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為守牧,他鄉羈旅,號令不行。至是,夫人誠約本宗,使從民禮。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口,遣召寶。寶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無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詐君共為反耳。”寶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臺【注】,乃稱有疾,鑄兵聚眾,而后喚君。今者若往,必留質,愿且無行,以觀其勢。”數日,遷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戰斗。宜遣使詐之,卑辭厚禮,我將千余人,步擔雜物,得至柵下,賊必可圖。”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及寶卒,嶺表大亂,夫人懷集百越,數州晏然。高祖遣總管韋洸安撫嶺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獻于陳主,晉王廣遣陳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令其歸化,并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夫人見杖,盡日慟哭。遣其孫魂帥眾迎洸,嶺南悉定。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并盛于金篋,并梁、陳賜物各藏于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于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壽初,卒,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摘自《隋書·譙國夫人傳》)【注】臺:臺城,此處指朝廷所在。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B.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C.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D.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兵符,又稱虎符,是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制成兩半,右半留存于國君,左半交予統帥,驗合后方能生效。B.嶺南,五嶺以南地區的簡稱,在兩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蘇軾就曾在此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C.冊,冊立、冊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D.謚,指歷史上地位較高的人死后,給他的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稱呼皇帝可用謚號,如隋煬帝、漢武帝,也可用年號,如唐高祖、乾隆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譙國夫人賢明能干,大公無私。在父母家時,能行軍用師,管理諸越;出嫁后,能參決辭訟,親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當地政令有序。B.譙國夫人智勇雙全,巧避禍端。刺史李遷仕想使詭計誘騙馮寶與之一起謀反,被譙國夫人識破,并用計攻破李遷仕營寨,大勝而還。C.譙國夫人深明大義,平定嶺南。譙國夫人看到晉王楊廣送來的信及信物,知曉陳已滅亡后,立即率領眾人歸化隋朝,嶺南地區才得以平定。D.譙國夫人忠心為國,忠孝傳家。譙國夫人歷經三朝,一心為國,皆受到當朝皇帝的認可和賞賜,亦以此教育子孫,以赤心對天子。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為守牧,他鄉羈旅,號令不行。(2)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答案】10.D
11.D
12.C
13.(1)馮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擔任州郡長官,客居在異鄉,政令得不到施行。(2)每次與馮寶共同參與判決訴訟,有犯法的首領,即使是親族,也沒有寬縱饒恕的。【解析】10.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客觀型試題,可以先觀察選項之間的差異再作比較,這樣可以更高效地點斷。首先了解大意:“馮寶聽從了夫人的意見。遷仕果然大喜,看到夫人和眾人都挑著貨物,不設防備,夫人攻擊,大勝,遷仕于是逃跑,在寧都以求自保。”然后用排除法做題,“覘夫人眾皆擔物”中動詞“覘”的賓語內容可以從“皆”判斷是““夫人眾皆擔物””,排除BC,“不設備”的主語是“遷仕”,要斷開,驗證一下,排除A,所以選D項,原文標點: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1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D項,唐高祖是廟號,而非年號。稱呼皇帝謚號、廟號、年號均可。1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通讀全文,將各個選項放回原文查對。C項,“信和信物”是陳后主的,不是晉王的。“立即歸化隋朝”亦錯,原文“夫人見杖,盡日慟哭”,然后歸化。點睛:解答這類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題型時,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1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要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得分點:(1)“苗裔”:后代子孫;“為”:擔任;“守牧”:州郡長官;“羈旅”:指的是長久寄居他鄉;“不行”:古今異義,得不到施行;(2)“決”:判決;“辭訟”:訴訟;“雖”:即使;“舍縱”:寬縱饒恕;“首領有犯法者”定語后置句式。參考譯文:譙國夫人是高涼冼氏的女兒。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領,占據山洞,部屬有十余萬家。夫人幼時就很賢明,有很多謀略,在父母家時,能夠安撫部眾,行軍用兵,壓服南越各部落。梁朝大同初年,羅州刺史馮融聽說夫人有志向德行,為他的兒子高涼太守馮寶娉為妻子。馮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擔任州郡長官,客居在異鄉,政令得不到施行。到了這時,夫人約束本族,讓他們依從民禮。每次與馮寶共同參與判決訴訟,有犯法的首領,即使是親族,也沒有寬縱饒恕的。從此以后,政令有序,人們不敢違抗。高州刺史李遷仕占領大皋口,派人召馮寶。馮寶想去,夫人阻止他說:“刺史無故不應當召太守,肯定想騙你去一同謀反。”馮寶問:“你憑什么知道?”夫人說:“刺史被召援助朝廷,竟然稱有病不去,鑄造兵器,聚集部眾,然后召喚您。現在假如您去了,肯定會被留作人質,希望你暫時不要去,先觀察一下勢態的發展。”幾天后,李遷仕果然謀反。夫人說:“如果您親自去,一定有戰斗。應派使者去騙他,說謙卑的話,送上厚禮,我帶領千余人,步行挑著貨物,能夠到軍營前,賊人一定可以消滅。”馮寶聽從了夫人的意見。遷仕果然大喜,看到夫人和眾人都挑著貨物,不設防備,夫人攻擊,大勝,遷仕于是逃跑,在寧都以求自保。等到馮寶死了,嶺南一帶大亂,夫人安撫百越,幾個州都很太平。隋高祖派總管韋洸安撫嶺外。當初,夫人把扶南產的犀杖獻給陳后主,晉王楊廣讓陳后主給夫人寫信,告訴她陳國滅亡了,讓她歸服,并且用犀杖和兵符作為憑證,夫人看見犀杖,整天痛哭。派她的孫子馮魂領著眾人迎接韋洸,嶺南全部平定。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夫人為譙國夫人。皇后把首飾和宴服一套賜給夫人,夫人一同裝在金篋里,同梁國、陳國賞賜的物品各藏在一個倉庫里。每年大集會,都陳列在庭上,用來給子孫看,她說:“你們應該忠心對待天子。我侍奉三代皇帝,只用一片誠心。現在賞賜的東西都在,這是忠孝的報答,希望你們心里都記著這點。”仁壽初年,夫人逝世,賜絲織物一千段,謚號為誠敬夫人。賓語前置李承之,字奉世,李肅之季弟,幽州人,后遷濮州。生而孤,肅之鞠育誨道,至于成人。性嚴重,有忠節。從兄李柬之將仕以官,辭不受,而中進士第,調明州司法參軍。郡守任情執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獨毅然力爭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為之則已,既下有司,則當循三尺之法矣。”守憚其言。嘗建免役議,王安石見而稱之。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神宗語執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詳,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謂之曰:“朕即位以來,不輕與人改秩,今以命汝,異恩也。”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浙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時郡縣昧于奉法,斂羨余過制。承之曰:“是豈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數。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權三司使。蔡確治相州獄,多引朝士,皆望風自折服。承之為帝言其險诐之狀,帝意始悟,趣使詰竟。遷龍圖閣直學士,懇辭,乞授兄肅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厲風俗。肅之亦當遷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貨北珠,乃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決。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聞之曰:“有司當如此矣。”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歷應天府、河陽、陳、鄆、揚州而卒。(節選自《宋史?李承之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B.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C.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D.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兄,指父親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輩中年齡與己相當者。B.曹掾,東漢太尉或相國等分曹治事,正職為“掾”,后來泛指各部門治事的屬吏。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D.改秩,秩,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改秩”即改變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12.下列對于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承之獨立性強,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給他個官職,卻遭到他的拒絕,后來他憑借科舉考中進士,調任明州司法參軍。B.李承之做事認真,頗受賞識。曾經因建議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稱賞;熙寧年間,談論制置司的情況非常詳細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賞。C.李承之糾察諸事,盡職盡責。擔任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浙地區日常政務及農田水利時發現郡縣執法混亂,超標征斂賦稅,便加以糾正。D.李承之秉公執法,不畏權貴。有商人違法為公主販賣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辦理,立即下令緝拿案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郡守任情執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獨毅然力爭之。(2)“卿兄弟孝友,足厲風俗。肅之亦當遷也。”即并命焉。【答案】10.B
11.A
12.C
13.(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斷案,別人沒有敢違逆他的,唯獨李承之毅然與他竭力爭辯。(2)“你們兄弟二人孝敬友愛,足可以勸勉世人改善社會風氣。肅之也應該升職了。”就一起任命了他們(兄弟二人)。【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要細讀所給文段,明確了解文意,然后根據文意進行判斷,本段話的大意為:升任樞密院當直學士。因為任命官吏不當,降為待制,后擔任汝州知州。不久,擔任陜西都轉運使,后來召他進京擔任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又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擔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結合文言文行文的習慣,也可借助標志詞,如“未幾”。本段主要根據一些名詞,如“樞密直學士”“汝州”“陜西都轉運使”“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樞密直學士”“青州”等做出判斷。11.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常識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解答此類題目,還可以結合該詞語所在的語段及具體語境分析。A項,“年齡與己相當者”錯。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定。C項,“發現郡縣執法混亂,超標征斂賦稅,便加以糾正”是在“察訪陜西”時。點睛: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后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第一句得分點:“任情”,放任性情;“忤”,違逆;“人莫敢之忤”,賓語前置句;“力爭”,竭力爭辯。第二句得分點:“孝友”,孝敬友愛;“厲”,激勵;“遷”,升職;“并”,一起;“焉”,代詞,他們。參考譯文:李承之,字奉世,李肅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來遷居到濮州。生下來就成了孤兒,李肅之撫育他,并對他進行教育引導,一直到他長大成人。他性情嚴肅威重,有忠貞的氣節。堂兄李柬之將要給他官做,他推辭不接受,而是通過科舉中了進士,調任明州司法參軍。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執法斷案,別人沒有敢違逆他的,唯獨承之毅然力爭。郡守生氣地說:“下屬敢這樣嗎?”承之曰:“事情一發生,您自己處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經安排給執法部門,那就應當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憚他的話。李承之曾經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議,王安石見了很稱贊他的建議。熙寧初年,因為給條例司檢查校對法律條文,得以被皇帝召見。神宗對掌握實權的官員說:“承之談論制置司的事情很詳盡,不是別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為京官。另一天,皇帝對他說:“我即位以來,不輕易改變別人的官職,現在任命你,是不同尋常的恩德啊。”擔任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河、浙江地區常平倉事務、農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書》二十篇。升任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當時郡縣對于執行法律不嚴格,搞蒙混,亂收費超過制度規定。承之說:“這難道是朝廷的旨意嗎?”都裁斷改正了那些不正確的數額。升任集賢殿修撰,又提升為寶文閣待制,擔任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任樞密院都承旨,出京擔任延州知州,回京擔任代理三司使。蔡確負責處理相州案件,牽連很多朝廷中的官員,很多人聽到一點風聲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講明了蔡確險惡邪僻的情況,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趕緊派使臣去調查追問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龍圖閣直學士,他懇切地推辭,請求授給兄長李肅之,說:“我從小就受兄長的撫育,而且兄長擔任待制之職已經十年了。”皇帝說:“你們兄弟二人孝敬友愛,足可以勸勉世人改善社會風氣。肅之也應該升職了。”就一起任命了他們(兄弟二人)。有商人違犯禁令,賣北方產的珍珠,是為公主賣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決。承之說:“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兒(就不實行了)嗎?”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聽聞后說:“執法部門就應當這樣啊。”升任樞密院當直學士。因為任命官吏不當,降為待制,后擔任汝州知州。不久,擔任陜西都轉運使,后來召他進京擔任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又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擔任青州知州。歷任應天府、河陽、陳、鄆、揚州長官后去世。被動句式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鰲,知棲霞縣,有德于民。如寵登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由庶吉士累遷國子監祭酒。天啟時,官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建推左侍郎,魏廣微言如寵與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奪職閑住。崇禎元年,起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禮部尚書。宗籓婚嫁命名,例請于朝。貧者為部所稽,自萬歷末至是,積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用如寵請,貧宗得嫁娶者六百余人。大學士劉鴻訓以增敕事,帝怒不測,如寵力為剖析,得免死戍邊。明年冬,京師戒嚴,都人桀黠者,請以私財聚眾助官軍,朝議壯之。如寵力言其叵測,不善用,必啟內釁。帝召問,對如初。帝出片紙示之,則得之偵事,與如寵言合,由是受知。十二月,命與周延儒、錢象坤俱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帝欲族袁崇煥,以如寵申救,免死者三百余口。累加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四年春,副延儒總裁會試。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鑒》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六年,延儒罷政,體仁當為首輔。而延儒憾體仁排己,謀起如寵以抑之,如寵畏體仁,六疏辭,體仁遂為首輔。如寵性孝友。母年九十,色養不衰。操行恬雅,與物無競,難進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時,贈太保,謚文端。(《明史·何如寵傳》)10.下列對文中面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鑒》/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B.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鑒》/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C.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鑒》/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D.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鑒》/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11.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萬歷是明神宗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B.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白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后稱吏部。隋、唐、五代,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主管文官的任免與考核等。C.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錄取三百名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D.謚號是君主、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有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三種。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啟五年正月,何如寵被推舉為左待郎’,但是因為魏廣微說他和左光斗是同鄉而且關系很好,所以他被撤職而閑住在家。B.大學士劉鴻訓因為增添敕命一事,觸怒了崇禎,崇禎想要殺了他。如寵竭盡全力為他解釋,終使崇禎寬容,改死罪為流放。C.京都戒嚴,城中有一些人白請用私財招募士兵幫助守城,如寵獨認為不可行,聲稱這些人心懷叵測,不妥善使用這些錢財,將要引起內亂。D.如寵協助周延儒裁決會試事務,事情結束,就乞求退休,上疏九次皇上才允許。回到家后,又請求皇帝允許自己時時閱覽《通鑒》。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貧者為部所稽,白萬歷末至是,積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2)如寵性孝友,母年九十,色養不衰。【答案】10.B
11.C
12.D
13.(1)貧困的人被禮部拖延,從萬歷末年到現在,積壓的奏疏上千份,導致有的人頭發花白了也不能成家,有的骨頭腐爛尚未命名。(2)何如寵本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的母親九十歲了,他和顏悅色供養母親,從不懈怠。【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道”在文中是名詞,作賓語,因此斷開;“抵家”單獨成句;“察古今”如果斷開,會導致“察”的賓語缺失。綜合B項正確。句意:上大殿向皇常辭別,陳述敦厚寬大圣明之道。到家里,又(上書)請求皇帝時時閱覽《通鑒》,洞察古今治亂忠奸,語氣十分懇切。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會試錄取的為貢元,第一名叫會元。12.試題分析:本題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