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潮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姓名和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將答題卡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編鐘,作為西周王室王權的一種象征,是禮制最好的體現。按照西周王室對雅樂的正規要求,編鐘必須具有宮、商、角、徵、羽這五個正聲。可是,山西出土的春秋時期編鐘卻打破這一傳統,出現沒有角音的樂器,而且這種樂器的音調正與當時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調相對應,成為地方歌調的一種體現。這一變化()A.弱化了尊貴卑賤的等級差別 B.得益于國民藝術素養的提升C.印證禮器向世俗轉化的過程 D.體現了中央集權弱化的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編鐘是西周王室王權的一種象征,是禮制最好的體現,但春秋時期編鐘卻打破了這一傳統,出現沒有角音的樂器,這種樂器的音調正與當時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調相對應,成為地方歌調的一種體現,這說明原是王室王權象征的編鐘為了適應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調而做出了改變,有力的印證了禮器向世俗轉化的過程,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尊貴卑賤的等級差別,排除A項;材料并未交代編鐘的這一變化是因民眾的藝術素養而提升,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并未有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C項。2.關于上行文體(下級向上級所呈遞公文的一種文體),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從字形、字義上,“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這種文體稱謂的轉變()A.說明封建等級制度正式確立 B.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C.反映了秦朝實現統一的愿望 D.表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尖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先秦至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可知,秦朝時期臣下對君主的上書具有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含義,這是秦朝皇權至高無上的必然要求,說明文體稱謂的轉變具有強化專制統治的色彩,B項正確;秦朝廢除了西周時期的封建等級制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秦朝實現統一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認。南朝《宋書》對北魏祖先的記述中提道:“索頭虜姓拓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后也。”北朝《魏書》中提道:“拓跋鮮卑為黃帝少子昌意之后。黃帝以土為德,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這些記載反映了南北政權()A.對彼此正統地位否定 B.對華夏文化的共同認同C.政權更迭均十分頻繁 D.族群界限已經基本消失【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南朝政權,還是北朝政權,都認為鮮卑族的祖先是華夏族,說明南北政權對華夏文化的共同認同,B項正確。材料強調南北朝對鮮卑族祖先的認識,對彼此正統地位否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相對穩定,政權更迭均十分頻繁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魏晉時期族群界限仍然存在,基本消失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4.唐朝,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但尚書令多闕而不設。對此,《新唐書·職官志》解釋: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擔任這一職務。但《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還曾擔任過中書令。由此可知,對于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合理解釋是()A.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 B.借此削弱尚書省的權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 D.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根據材料“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還曾擔任過中書令”可知,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真正原因是尚書令職權過大,說明皇帝意在削弱尚書省的權力,B項正確;材未體現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的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題干的實質,排除C項;“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表述有誤,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宋徽宗時,東京汴梁(今開封)有150萬常住人口。其中,各種暫住京城的浮客(流動人口),遠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處游歷,不會因無“過所”(古代用于關卡通行證明的官文書)就被流放邊疆或發配去做苦役。這種變化,可溯源于()A.魏晉時期租調制 B.隋朝均田制 C.唐朝兩稅法改革 D.宋轉運司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唐朝兩稅法被宋朝繼承,因此,出現了四處游歷的浮客,C項正確;魏晉時期租調制屬于賦稅制度,以人身為征稅對象,不會導致浮客可以四處游歷,排除A項;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與材料變化無關,排除B項;宋朝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清時期,江南即有“女工勤者,其家必興;女工游惰,其家必落”之諺。清代文獻載有一貞潔婦女朱氏的事例,其40年所積累的紡織收入四十萬有余,并完成了撫養子女成家立業的任務。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江南地區()A.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B.民眾與市場聯系密切C.經濟結構發生質的變化 D.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題目中提到的江南地區婦女通過紡織積累了大量收入,并成功扶養子女成家立業,說明她們的勞動產品具有相當的市場價值,體現江南地區的家庭經濟與市場的緊密關系,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婦女勞動產品具有相當的市場價值,這種價值與社會地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女性的紡織是傳統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發展,并非經濟結構發生質的變化,也并非新的生產方式,排除CD項。故選B項。7.對下表數據解讀正確的是()1849年—1911年晚清稅收變化表(單位:萬兩,比重:%)年代農業稅收入工商雜稅收入其他收入總收入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18493281779692300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動 B.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C.晚清時期農業衰退較嚴重 D.列強加劇了資本輸出【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1849年—1911年晚清稅收對工商業的比重顯著上升,農業稅收的比重顯著下降,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動,A項正確;僅從稅收比重來看,無法看出政府對工商業發展的態度,排除B項;農業衰退嚴重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與列強資本輸出無關,且列強大規模輸出資本是在甲午戰后,排除D項。故選A項。8.1880年天津機器制造局一艘外形古怪的船舉行了下水儀式,上海報紙《益聞錄》記載:“茲已造成,蓋駛行水底機器也。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敵船之下……洵摧敵之利器也”。該材料說明()A.自強運動取得進展 B.近代國防體系完備C.官督商辦成果斐然 D.實業救國影響漸廣【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1880年。由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務運動時期近代軍事工業的制造成就天津機器制造局制造的軍艦,“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敵船之下……洵摧敵之利器也”,這說明洋務運動的“自強”目標有一定的進展,A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天津機器制造局制造的“外形古怪的船”軍艦,B項說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項;洋務運動對民用工業實行官督商辦,而材料的“天津機器制造局”是軍事工業,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實業救國運動興起于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抗日戰爭時期,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被稱作“解放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控制的區域亦被稱作“解放區”。材料中兩個“解放區”的含義分別是()A.武裝割據、人民主權 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C.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抗戰時期,中共的主要敵人是日本侵略者,主要目標是求民族解放,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主要目標是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目標是求民主自由,B項正確;武裝割據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A項;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C項;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主要目標都不是思想解放,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描繪了毛澤東1950年視察哈爾濱車輛廠的情景。毛澤東在視察過程中指出:“這是我們自己的工廠,雖然設備陳舊,也要利用和保護好,因為今后的工業發展就是靠這做基礎了。”這說明當時我國()A.已開始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 B.即將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C.重視東北地區現有工業基礎 D.工人建設社會主義熱情高漲【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根據材料“毛澤東1950年視察哈爾濱車輛廠”“這是我們自己的工廠,雖然設備陳舊,也要利用和保護好,因為今后的工業發展就是靠這做基礎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窮二白,東北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相較于其它地區較好,且離蘇聯較近,若進行工業化建設也便于接受蘇聯的援助,毛澤東的這番話表明當時我國重視東北現有的工業基礎,C項正確;1953年我國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即“一化三改”或“一體兩翼”的總路線,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1953年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此時是1950年,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之后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此時仍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過渡時期,還未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排除D項。故選C項。11.1978年,我國鄉鎮企業職工人數2826.5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9.2%,其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24.3%;1992年,鄉鎮企業職工人數10624.6萬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的25%,其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2/3。這說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A.發揮了市場經濟的作用 B.深化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C.擴增了農業勞動力數量 D.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78-1992年(中國)。由材料可知,與1978年相比,1992年我國鄉鎮企業職工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鄉鎮企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均有明顯增加,說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和發展農村經濟。結合所學,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深化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鄉鎮企業的經營模式,無法得出發揮了市場經濟的作用。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排除A項;鄉鎮企業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排除C項;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目前仍然在推進中,“推動城鄉一體化實現”的說法不恰當,排除D項。故選B項。12.《漢謨拉比法典》原刻于一塊黑色玄武巖石柱上,上部是太陽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王權的浮雕(如右圖)。下部為法典,其中正文282條,涉及訴訟與審判、盜竊處理、租佃與雇傭、商業與高利貸、婚姻與家庭、遺產繼承與轉讓、傷害與處罰等方面。由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A.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B.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生活C.體現了亞述帝國的君主專制 D.被證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巴比倫)。根據材料“其中正文282條,涉及訴訟與審判、盜竊處理、租佃與雇傭、商業與高利貸、婚姻與家庭、遺產繼承與轉讓、傷害與處罰等方面”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漢謨拉比法典》對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響,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法典,排除C項,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是《烏爾納姆法典》,排除D項。故選B項。13.學者陳樂民把“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比喻為一團線的線頭,抓住線頭牽拉開去,把線團打開的整個過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該學者描述的“革命鏈條”()A.得益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 B.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C.抨擊了教會腐敗和保守思想 D.起源于自然科學的進步【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十四到十八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思想革命主要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它們為資產階級反對教會和君主專制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進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B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得益于這些思想革命的推動,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思想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不僅僅只是抨擊了教會腐敗和保守思想,排除C項;文藝復興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14.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于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很快,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青人都關心的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業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答案】A【解析】據題意可知,由于農業機械都要按時間收費,所以勞動者認真的記錄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計算性價比,說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影響到了農民的勞動觀念,A項正確;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信息是農民在計算使用農業機械的性價比,和工廠制度無關,排除C項;“自主性增強”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5.墨西哥在1821年獨立后,以阿茲特克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將阿茲特克人視為祖先,將阿茲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視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這些做法意在()A.打擊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統治 B.深化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C.推動墨西哥的民族獨立運動 D.重建阿茲特克帝國的文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821年后(墨西哥)。據材料得出主要結論:獨立后的墨西哥以阿茲特克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奉阿茲特克人為祖先,視末代皇帝為民族英雄,以此來強化民眾的民族認同,增強民眾的國家觀念,B項正確;墨西哥獨立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與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統治關系不大,排除A項;墨西哥獨立后的做法有利于鞏固民族獨立成果,而不是推動民族獨立運動,排除C項;墨西哥獨立后,意在用阿茲特克帝國的文明來增強國家民族意識,并不是重建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16.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A.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B.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C.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D.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目題和推斷題,準確的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美國該項目在分發種子的同時把西方的觀念傳播給受助的民眾,可以看出美國在注重西方觀念的宣傳,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加強對第三世界世界地區的爭奪,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和宣傳,仍然屬于冷戰,美蘇對抗并沒有升級,排除A項;美國對菲律賓的援助是為了宣傳西方觀念,壯大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排除B項;美國對菲律賓的援助是為了宣傳西方觀念,壯大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利于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文明”以“漢”冠之,其主體人群必然與漢有關。漢承秦域,同樣繼承了秦人的集權政治與大一統理念,兩漢在經營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向周邊拓展,以新儒家文化為內核的漢文明逐漸影響了周邊地區。歷經兩漢四百余年的發展,漢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認同這一時期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摘編自徐衛民、苗凌毅《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材料二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分裂,隋朝的短暫統一、到唐朝建立,中華文明迎來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唐朝奉行開放包容國策,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盛世光華如期到來,京師長安成為人人向往、世界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唐文明的輝煌燦爛,堪稱中華文明發展長河中的高光時段,并成為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時期。——摘編自拜根興《開放包容是唐文明發展強化的突出特征》材料三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及其對中華文明牢固凝聚的促進作用,在統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現得尤為明顯。秦至漢初完成了對六國文化的多元一統,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嶺南、朔方等地,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很快就融匯到中華文明之中。此后的朝代,無論是農耕文化占據主導,還是游牧文化進入中原,最終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摘編自鄭威《九州島島共貫、向內凝聚: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地理因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文明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文明開放包容的表現。(3)綜合上述材料,簡析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的原因。【答案】(1)特點:文明的主體人群是漢人;具有繼承性,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影響范圍廣;文明認同度高,具有凝聚力;發展時間長。(任答兩點即可)(2)表現:繼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租調制;對外經濟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繁盛;三教并行,儒、佛、道思想進一步發展;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開明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包容吸收異域文化;文學、書法、藝術風格多元;唐都長安是國際大都會。(任答兩點即可)(3)原因:新的統一王朝對前朝文明的繼承發展;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各地區多元文化交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凝聚力;中國古代統一王朝對中華文明的統治不斷鞏固;中華文明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任答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一“其主體人群必然與漢有關”可知文明的主體人群是漢人;根據材料一“漢承秦域,同樣繼承了秦人的集權政治與大一統理念,兩漢在經營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向周邊拓展,以新儒家文化為內核的漢文明逐漸影響了周邊地區”可知具有繼承性,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影響范圍廣;根據材料一“歷經兩漢四百余年的發展,漢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認同這一時期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可知文明認同度高,具有凝聚力;發展時間長。【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代(中國)。表現:結合隋唐的制度創新可知繼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租調制;根據材料二“ 唐朝奉行開放包容國策,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外經濟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繁盛;三教并行,儒、佛、道思想進一步發展;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開明政策;根據材料二“唐文明的輝煌燦爛,堪稱中華文明發展長河中的高光時段,并成為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時期”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包容吸收異域文化;文學、書法、藝術風格多元;根據材料二“京師長安成為人人向往、世界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可知唐都長安是國際大都會。【小問3】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三“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及其對中華文明牢固凝聚的促進作用,在統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現得尤為明顯”可知新的統一王朝對前朝文明的繼承發展;結合華夏認同觀念的影響可知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根據材料三“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很快就融匯到中華文明之中”可知各地區多元文化交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凝聚力;結合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及中華文明的特征可知中國古代統一王朝對中華文明的統治不斷鞏固;中華文明具有較強的包容性。18.印度洋貿易的繁榮促進了沿岸國家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當地社會的繁榮、文化和藝術的發展以及互相的認知有積極作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7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印度洋貿易從地中海貿易的一翼躍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規律的季風、洋流以及沿岸豐富的物產,利于印度洋貿易區的形成。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貿易。印度洋貿易的產品十分豐富,主要有香料、瓷器、絲綢、黃金、象牙、寶石、玳瑁等。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度洋貿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傳遞而間接完成,直接貿易的成分相對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貿易的參與者通過和平的商業競爭控制貿易。——摘編自潘樹林《試論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形成、特點和歷史地位》材料二開辟好望角航線后,不具備商品優勢的葡萄牙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取得對阿拉伯人的優勢,從而卷入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通過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貿易據點,以及通行證制度壟斷印度洋貿易。葡萄牙通過引入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壟斷了東方航線,稱霸印度洋,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豐富了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商品,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為荷蘭、英國等在印度洋的擴張奠定了基礎。——摘編自趙婧《葡萄牙帝國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1)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印度洋貿易的基本情況。(2)比較材料一、二、說明近代早期印度洋貿易的變化。(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印度洋貿易的影響。【答案】(1)基本情況:成為亞歐非三洲的中心;貿易產品豐富;以阿拉伯人主導的中介貿易為主,直接貿易較少;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和平的商業競爭。(2)變化之處:葡萄牙取代阿拉伯壟斷印度洋貿易;貿易模式從和平的商業競爭轉變為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印度洋貿易的商品種類更加豐富,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3)影響:促進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貿易規則的完善和商業競爭的規范化;為歐洲國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經濟支持,促進了歐洲國家向海外擴張的步伐。【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題。時空:中古時期(世界)。基本情況:根據材料一“7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印度洋貿易從地中海貿易的一翼躍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可知,中世紀印度洋貿易在阿拉伯帝國的興起下,成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貿易中心;根據材料一“印度洋貿易的產品十分豐富,主要有香料、瓷器、絲綢、黃金、象牙、寶石、玳瑁等”可知,其貿易產品種類繁多;根據“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度洋貿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傳遞而間接完成,直接貿易的成分相對較少”可知,以阿拉伯人主導的中介貿易為主,直接貿易較少;根據材料一“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貿易的參與者通過和平的商業競爭控制貿易”可知,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和平的商業競爭。小問2】本題為比較題。時空:近代(世界)。變化:根據材料二中“開辟好望角航線后,不具備商品優勢的葡萄牙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取得對阿拉伯人的優勢,從而卷入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可知,葡萄牙取代阿拉伯壟斷印度洋貿易;根據材料一中“貿易的參與者通過和平的商業競爭控制貿易”及材料二中“葡萄牙通過引入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壟斷了東方航線,稱霸印度洋”可知,貿易模式從和平的商業競爭轉變為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根據材料一中“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度洋貿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傳遞而間接完成,直接貿易的成分相對較少”及材料二中“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豐富了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商品,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為荷蘭、英國等在印度洋的擴張奠定了基礎”和所學可知,印度洋貿易的商品種類更加豐富,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小問3】本題為影響題。時空:近代(世界)。影響:根據材料主題“印度洋貿易的繁榮促進了沿岸國家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7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印度洋貿易從地中海貿易的一翼躍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中心”與材料二“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豐富了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商品,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可知,促進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二“為荷蘭、英國等在印度洋的擴張奠定了基礎”可知,為西方國家積累了原始資本,促進了歐洲國家向海外擴張的步伐;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貿易規則的完善和商業競爭的規范化。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日中國作為一個“大”(疆域遼闊)而“強”(行政能力強)的現代主權國家,是1640年代至1940年代這段更為晚近的國家轉型過程之累積的結果。國家轉型包括重建下列三組關系:漢人與其他族群的關系,這比其他因素更能決定中國的疆域構成和治理方式;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它決定了中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政策優先項;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它決定了中國國家的權力架構及其應對國內外挑戰的能力。——據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結合材料,選擇其中一組關系,以清前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為依據,圍繞“現代中國的形成”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邏輯嚴謹。)【答案】選擇:漢人與其他族群的關系。論題:現代中國的形成離不開漢族與其他族群的良性互動。論述:清朝前中期,康雍乾與蒙古部落的結盟,征準噶爾并在新疆設伊犁將軍,于西藏駐藏大臣、冊封達賴班禪,牢固控制邊疆地區宗教和世俗領袖的任免權,將大清塑造為統一多族群國家,清皇帝對傳統儒學的尊崇,利用科舉制贏得了漢人精英的忠誠,依靠鄉紳階層和宗族勢力維系社會秩序,為現代中國奠定了疆域、人口、行政基礎。晚清時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清廷任用左宗棠等人努力確保新疆、西藏不失,國家主權意識出現。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踐行五族共和理念,《臨時約法》規定各種族一律平等,繼承了晚清以來的疆域,順利從封建國家平穩過渡到現代主權國家。中共成立后,少數民族人士與建立了聯系,參加了統一戰線,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了根據地。建國后,基于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促進各民族交流往來,推進建設社會現代化強國。綜上所述,從晚清到共和國時期,各民族良性協作不斷夯實現代中國的基礎,促進了現代中國的形成。原卷其它答案:示例二::選擇:中國和外國的關系。論題:從中外關系變遷看待現代中國國家形成。論述: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弱,外國大舉入侵中國,逼迫中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了中國領土主權、貿易主權、司法主權等,使得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國家,《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代理工具,已失去了民族政權的法理性。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基本收回了關稅自主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但帝國主義的特權依然存在,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在外交中的不平等現象,未能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新中國成立后,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奉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政策,維護了國家權益,鞏固了國家政權,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地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使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由此可得知,從晚清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在增強國力的同時不斷地收復國家主權,維護國家正當合理的權益,使中國重新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與外國關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和發展。這一轉型過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示例三:選擇: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論題:中央和地方關系的演變推動了現代中國的形成。1644年,清朝建立,通過建立軍機處和地方總督,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為清前期疆域的拓展奠定了制度基礎,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鴉片戰爭后,在內憂外患的沖擊之下清朝的中央集權逐漸被削弱,但地方勢力的崛起卻成為了推動國家改革的重要動力。如太平天國運動后崛起的湘淮系官僚集團推動了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外交和教育的現代化。在清末新政中,地方自治興起和預備立憲的發展也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推動了向現代主權國家的轉型。但民國建立后不久國家即陷入到軍閥混戰的局面;后來南京國民政府雖然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地方派系林立,中央集權程度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仍然沒有改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重構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人民解放軍繼續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增強了國家的行政能力。接下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大而強的現代中國的形成。綜上,在1640年代到1940年代的三百年的歷史大變遷中,中央集權從強到弱再變強,這一歷史過程塑造了現代中國的形成。【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至近現代的中國。設問是結合材料,選擇其中一組關系,以清前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為依據,圍繞“現代中國的形成”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首先,根據材料“國家轉型包括重建下列三組關系:漢人與其他族群的關系,這比其他因素更能決定中國的疆域構成和治理方式”選擇:漢人與其他族群的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論題:現代中國的形成離不開漢族與其他族群的良性互動。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清朝時期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治理措施;清王朝加強對西藏地區的治理措施;清朝統治者推崇儒家思想;統治者鄉紳階層和宗族勢力維系社會秩序;清廷任用左宗棠等人努力確保新疆、西藏的領土主權;中華民國踐行五族共和理念;早期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及作用等方面闡述說明。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從晚清到共和國時期,各民族良性協作不斷夯實現代中國的基礎,促進了現代中國的形成。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全球化是一個以全球經濟為核心的多元概念,全球治理是指通過具有約束力的規則解決全球問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關于全球化的起始及階段劃分問題,當代學者有一些不同的觀點看法:如“三階段中心變換說”。第一階段從15世紀全球化進程源起到19世紀七十年代;第二階段從1880年到1972年;第三階段從七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如“三次浪潮說”。18世紀末掀起了全球化的第一個浪潮;19世紀末以來迎來了全球化的第二個浪潮;20世紀中后期以來,引發了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摘編自崔兆玉、張曉忠《學術界關于“全球化”階段劃分的若干觀點》材料二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解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任選一種觀點,分析其階段劃分的依據并加以簡要說明。(2)閱讀材料,談談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答案】(1)示例一:觀點:三階段中心變換說。依據:全球化的主導力量變遷。說明:15世紀到19世紀七十年代,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早期殖民擴張,世界聯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起步,尤其是工業革命后,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通過殖民擴張,把亞非拉等地區納入到西方勢力的控制范圍之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形成;從1850年到1972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迅速崛起,特別是二戰后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全球化朝著體制化和法制化方向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方面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相對衰落,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的參與者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如西歐、日本、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全球化進程正在擺脫由單一中心主導的特點,形成多元推動、多元共存的趨勢。示例二:觀點;“三次浪潮說”。依據:科技革命的發展。說明: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掀起了全球化的第一個浪潮;19世紀末以來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尤其是電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