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2月語文試題一、基礎知識綜合1.根據語境完成下面題目。回望語文課本,讓我們一起走近“名人”,屏息聆聽他們的事跡,用心感受他們的品格精神:朱戎馬一生,功勛顯赫,但他永遠忘不了母親那不輟勞作的習慣和寬厚仁慈的態度,展現了偉人的胸懷;孟子心目中“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展現了仁人志士的氣節;周亞夫面對皇帝只“持兵揖”,展現了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真將軍”形象。(1)小龍在給文中加點字注音時遇到了困難,請幫他選出正確的讀音:①屏息聆聽

A.bǐng

B.píng

()②剛正不阿A.ā

B.ē

()(2)小翼發現“輟”字換個偏旁可以組成新的漢字,如表示哭泣時抽噎樣子的“”字,表示連接、裝飾意思的“”字。(3)請幫小龍在橫線上補充原文句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4)下面對古代禮儀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穿戴著盔甲的將領面見皇帝可以不行跪拜禮,只行拱手禮。B.改容式車指表情嚴肅,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向人表示敬意。C.冠禮,指古代男子十八歲時行冠禮,表示成年。D.古代稱呼別人,可稱別人的字、號、官職,以示敬意;稱自己稱名,以示謙虛。二、名句名篇默寫2.古詩詞填空(1)晴川歷歷漢陽樹,。(《黃鶴樓》崔顥)(2),甲光向日金鱗開。(《雁門太守行》李賀)(3)亭臺樓閣是古詩詞中的常見的意象,如晏殊《浣溪沙》中“,”兩句就是借助亭臺風物表現時光飛逝;而朱敦儒的《相見歡》中“,”兩句則是借登樓意象表現痛切的感嘆;李清照的《如夢令》中“,”兩句卻是借溪亭“故事”奏出歡快的旋律。三、填空題3.解釋加點的文言詞語(1)周亞夫軍細柳()(2)甚矣,汝之不惠()(3)妻子象禽獸()(4)富貴不能淫()四、名著閱讀4.請你閱讀這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這時我發現戴著厚玻璃近視眼鏡的交通處長李克農在笑我。他拉扯我的袖子,對我說:“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能叫他‘喂’。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他們不是傭仆。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士。”(1)選文情節出自美國著名記者(人名)的紀實性報道《紅星照耀中國》,又名(書名)。(2)選文細節反映出紅軍內部的什么特點?請寫出作品中能表現出這一特點的其他一個情節。5.請你閱讀下面兩句話,結合兩部名著的具體內容談談你對“史詩”二字的理解。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埃德加·斯諾《昆蟲記》不愧為“昆蟲的史詩”。——維克多·雨果五、現代文閱讀謹憶周樹人君【日本】藤野嚴九郎①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確定我從愛知醫學專門學校轉職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兩年或三年,周樹人君作為第一個從支那來的留學生進入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因為是留學生,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周樹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級生一起聽課。②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當時我主講人體解剖學,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③于是我講完課后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臺,因為只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④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么記錄也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⑤那時我在仙臺的空崛街買了房子,周君雖然也到我家里來玩過,但已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了。如果過世的妻子還在世的話,或許還可以回憶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長子藤野達也在福井中學時,主講漢文的管先生對他說“這本書上寫了你父親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給我們也講一講那些事情”。于是長子達也借回了周君寫的書讓我看,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譯的。⑥這以后大概過了半年,管先生來和我會面,也談到了書中所講的那些事情。從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國之后成了優秀的文學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聽說在姬路師范當老師的前田先生也說過周君的一些事情。讓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周君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像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周君臨別時來我家道別,不過我忘記這次最后會面的具體時間了。⑦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墻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是我已經記不清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⑧如果是畢業生的話,我會和他們一起拍紀念照,可是一次也沒和周君一起照過像。⑨周君是怎樣得到我這張照片的呢?說不定是妻子贈送給他的。周君文中寫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寫,我現在也很想看看自己當時的樣子。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⑩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后。盡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支那人罵為“梳辮子和尚”,說支那人壞話的風氣。所以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也有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少年時代我向福井藩校畢業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大概就是我讓周君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感激的緣故吧。周君在小說里、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系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么歡喜啊。?可是現在什么也無濟于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農村里,對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前些天從報紙上得知周君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回憶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現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沒有孩子??深切吊唁把我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靈,同時祈禱周君家人健康安泰。(選自《中流》,有刪改)6.從選文第②段至第④段來看,藤野先生對周樹人(魯迅)有哪些印象?7.選文第一句“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在結構上有何作用?8.品析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1)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墻上,我真感到很高興。(2)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9.選文與魯迅的《藤野先生》是他們回憶彼此的文章。結合所學內容,請你說說兩文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故宮滄桑六百年①紅墻肅穆,金水環繞;玉砌雕欄,靈獸瑞翹;九千房屋,百萬珍寶;城垣壯觀,殿宇輝耀。中華瑰寶——北京故宮,從1420年建成到今年整整600年。②故宮又稱“紫禁城”,這座規模宏偉的皇家宮殿,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以外朝三大殿,內廷后三宮為主。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大小宮殿70多座,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8070間,也有統稱9000間。呈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圍有高12米、長340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還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③故宮設計者為蘇州人蒯祥,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造原則設計建造。故宮宮殿群沿著一條南北走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左前面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右前面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坊(今中山公園);前面是朝臣辦事的場所,后面是市場、北倚萬歲山,南臨金水河。完全與前所述古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帝都營造原則相符合。④紫禁城共有四個城門。正門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建筑為故宮殿群中第一高峰,是皇帝下詔書、命出征的地方。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后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進出西側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這兩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石碑,門內金水河南北流淌,北門為神武門,在明朝時叫玄武門。清康熙(玄燁)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在形制上比午門低一個等級,是宮殿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為故宮博物院正門。此外,午門有東西兩個側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各有一個側門,統稱九門。通常夜間“九門落鎖”實行宵禁,違者杖責,故有“六街鼓聲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之形容;但宵禁一般是對百姓而言的,又有“宮城歌舞鬧春宵,坊里死寂悄無聲”的嘆息。⑤紫禁城的主體建筑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在前,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統稱三大殿,宮殿雄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是國家舉行大典的地方,同時也象征著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內廷在后,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東西兩翼為東六宮和西六宮,為后妃所居,內廷建筑深邃、緊湊,東西六宮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井然有序。⑥外朝最重要的建筑為太和門與太和殿。太和門是外朝宮殿的正門,也是最大的宮門,是明清皇帝“御門聽政”之處。太和殿是規模最大殿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明清兩朝有24位皇帝在此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以及每年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等。⑦內廷建筑則以乾清宮為最,是皇帝的主要寢宮和政治活動場所,明代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由于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更要以防不測,遂將宮內分隔數室,并建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置床27張,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何處很少有人知道。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特別是清朝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就存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坤寧宮為明清(清雍正前)的皇后寢宮,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大婚。⑧從1420年到1924年,故宮見證了明清宮廷五百多年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以及興衰更替的歷史滄桑。10.本文主要介紹了故宮的建筑規模、、以及主體建筑。11.第②段中畫直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2.說說第④段中加點詞語“一般”的表達效果。13.精讀第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說明思路。

六、文言文閱讀【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選自《愚公移山》)【乙】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后一鋤。行者見而哂之,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后一鋤,此田竟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①?”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謬!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行者服而退。(選自《渾然子》,有刪改)【注釋】①術:方法。14.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方法提示詞語解釋聯系課內字詞未及移時聯系常見成語:前仆后繼且仆于田

15.請為【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標示,限兩處)。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16.請翻譯下面的句子。(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2)非耕難,乃子之術謬!17.結合加點的詞語賞析下面的句子,體會人物的語氣和感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8.【甲】文中智叟對待愚公移山的態度從“笑而止之”到“”的變化,側面襯托愚公移山所表現出的智慧和魄力令人信服。【乙】文中行者的態度也經歷了相似的變化:從“”到“服而退”。19.寓言常借假托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甲】【乙】兩則寓言寄托的道理都能給我們智慧的啟迪,請結合選文內容,談談你從愚公和農夫身上,分別獲得了什么啟示。七、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小題。【甲】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乙】豐樂亭游春三首(其一)歐陽修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20.【甲】詩“早鶯”“新燕”點出早春時節,【乙】詩則以“”等點出時節,都表達出熱愛春天的感情。21.豐樂亭周圍景色四時皆美,【乙】詩中的三、四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春景之美?請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八、作文22.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現在,請你給大家介紹一項你身邊的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來關注、了解我們的精神財富。要求:要抓住事物特征,并按一定的順序展開說明,100字左右。23.文題截圖,用特定的技術手段保存圖像,通常是為了展示特定的動作、表情、場景等,以表達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現實生活中,總有許多畫面會被你用心截取并珍藏于心,朱自清截取了父親的背影,茅盾截取了不平凡的白楊,汪曾祺對昆明的景、物、人進行截取珍藏,趙守玉截取了父親頭上的草末……請以“為美好截圖”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①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文中不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或地名;④不少于600字。《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參考答案1.(1)AB(2)啜綴(3)貧賤不能移(4)C【詳解】(1)本題考查字音。①屏息聆聽:bǐngxīlíngtīng,指很認真地聽某人說話。故選A。②剛正不阿:gāngzhèngbùē,剛強正直,不阿諛奉迎。故選B。(2)本題考查字形字義。根據漢字的構造和意義,“輟”字的偏旁是“車”,把“車”換成“口”,組成“啜”字。“啜”有哭泣時抽噎的樣子的意思,如“啜泣”,所以表示哭泣時抽噎樣子的是“啜”字。把“輟”字的“車”換成“纟”,組成“綴”字。“綴”有連接的意思,如“綴合”;也有裝飾的意思,如“點綴”,所以表示連接、裝飾意思的是“綴”字。由此可知,第一個空應填“啜”,第二個空應填“綴”。(3)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積累。注意易錯字詞“貧賤”“移”。(4)本題考查文化常識。C.有誤,古代男子行冠禮是在二十歲,表示成年,而不是十八歲;故選C。2.芳草萋萋鸚鵡洲黑云壓城城欲摧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詳解】本題考查名句名篇默寫。注意本題中的易錯字:萋、鸚、鵡、洲、摧、亭、陵、倚、溪、暮。3.駐軍通“慧”,聰明妻子兒女使……惑亂,使……迷惑【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還要注意理解文言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周亞夫駐軍在細柳。軍:駐軍。(2)句意:你太不聰明了啊!惠:通“慧”,聰明。(3)句意:妻子和兒女像禽獸一樣生活。妻子:妻子兒女。(4)句意: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亂,使……迷惑。4.(1)埃德加·斯諾(斯諾)西行漫記(2)人人平等。示例:打仗時,跟我來,向前沖,與士兵是平等的,毛澤東等領導人和紅軍戰士團團圍坐。【詳解】(1)本題考查名著常識。結合“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他們不是傭仆。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士”可知,選段出自《紅星照耀中國》。《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紀實性報道,又名《西行漫記》。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可據此作答。(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及名著內容理解。一問,結合“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能叫他‘喂’。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可知,李克農糾正“我”對少年先鋒隊員的稱呼,強調用“小鬼”或“同志”,禁止用不尊重的“喂”。在紅軍內部,對不同身份、年齡的人有統一且尊重的稱呼方式,這表明在紅軍中,從語言層面就杜絕了因身份差異產生的歧視性稱呼。由此可知,紅軍內部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被平等對待,無論職位高低、年齡大小。結合“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他們不是傭仆。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士”可知,李克農明確指出少年先鋒隊員雖年齡小,但身份是革命者,與未來的紅軍戰士同等重要,并非被人驅使的傭仆。這體現出在紅軍的理念里,少年先鋒隊員與其他成員在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沒有本質區別,同樣肩負革命使命。由此可知,紅軍內部打破了常規對年齡、身份的刻板認知,一視同仁,充分彰顯了人人平等的特點。二問,寫出作品中能表現人人平等這一特點的其他一個情節即可。示例一:在一次物資分配時,物資短缺,但周恩來等領導人與普通戰士一樣,按照相同的標準領取生活物資,沒有因為領導身份而多占多得,大家同甘共苦,凸顯了紅軍內部人人平等,物資分配上不搞特殊化。示例二:在紅軍的訓練場上,彭德懷等將領親自參與戰士們的日常訓練,和戰士們一同摸爬滾打,接受同樣強度的訓練要求,對戰士們的訓練表現給予公正評價,不存在領導與士兵訓練要求的差異,展現出平等的訓練氛圍,體現了紅軍內部人人平等。示例三:在根據地的建設工作中,朱德與普通戰士一起參加勞動,比如修筑工事、搬運物資等,勞動過程中大家分工協作,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明顯區分,都是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努力,從勞動場景反映出紅軍內部人人平等的特點。5.《紅星照耀中國》真實地記錄了紅軍長征過程中的艱難歷程,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草地……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中,紅軍指戰員體現出的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一切都堪稱“史詩”。《昆蟲記》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昆蟲科學著作,也是一首歌頌生命的偉大詩篇。它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和思想的美文,這足以證明《昆蟲記》是“昆蟲的史詩”。6.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身體不太好;非常認真地做筆記,學習上大概很吃力;周君并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他上課時非常努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7.既照應了文題“謹憶”二字,又為下文寫人敘事做了鋪墊。8.(1)“據說”表示不確定,藤野先生與魯迅身處異國,只能根據別人的言語來判斷對方所處狀態,從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嚴謹的品質。(2)“只不過”是藤野先生的自謙,表現出他謙虛的品質,側面寫出了他和魯迅兩人感情的深厚。9.選文寫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懷念,《藤野先生》表達了魯迅對老師的尊重、敬佩與感激懷念,贊揚其正直嚴謹的高貴品質。【導語】《謹憶周樹人君》是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回憶之作。作者以質樸文字,從初見印象、日常相處等方面,勾勒出在仙臺學醫時魯迅的形象。文中滿含對魯迅的懷念,也體現出藤野先生的謙遜與嚴謹,與《藤野先生》相互映照,展現出跨越國界的師生情誼。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結合第②段“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可知,藤野先生直接描述了周樹人的外貌特征,從外在形象上覺得他看上去很聰明。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對周樹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和外貌方面,認為他身材不高、臉圓且看上去聰明。結合第②段“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可知,藤野先生通過觀察周樹人的臉色,發現不是健康的血色,從而得出他身體不太好的印象。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注意到了周樹人的身體狀況不佳這一特點。結合第②段“當時我主講人體解剖學,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可知,藤野先生看到周樹人上課時認真記筆記的行為,又考慮到他日語聽說能力不足的情況,判斷他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由此可知,藤野先生了解到周樹人學習態度認真,但因語言問題學習可能吃力。結合第③段“于是我講完課后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臺,因為只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可知,藤野先生考慮到周樹人在仙臺作為唯一的中國人可能會寂寞,然而實際接觸中發現他沒有表現出寂寞,并且上課時非常努力。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感受到周樹人在孤獨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努力學習的狀態,沒有被寂寞情緒影響。結合第④段“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么記錄也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可知,雖然沒有成績記錄,但藤野先生根據自己的記憶,認為周樹人不是成績非常突出的學生。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對周樹人的成績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即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7.本題考查句段作用。結合文題“謹憶周樹人君”可知,“謹憶”表明是慎重地回憶過去的事情。再結合第①段“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可知,作者開篇就點明了這些事是多年前的,導致記憶不太清楚,這與“謹憶”中回憶過去的事相呼應,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是“謹憶”,因為時間久遠記憶模糊,所以要慎重地回憶。由此可知,“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這句話在結構上照應了文題“謹憶”二字。結合第①段“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以及后文內容,如“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于是我講完課后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等對周樹人的回憶可知,開篇表明記憶不清楚,為后文作者在回憶周樹人時一些細節的不清晰,如“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么記錄也沒留下來”“我已經記不清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等內容做了鋪墊,讓后文的回憶顯得合理自然。由此可知,“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這句話在結構上為下文寫人敘事做了鋪墊。8.本題考查詞語理解賞析。(1)結合第⑦段“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墻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知,藤野先生身處日本,與遠在異國的魯迅有一定距離,對于魯迅是否一直將自己的照片掛在寓所墻上這一情況,他無法直接確切知曉,只能通過他人告知,所以用“據說”一詞。由此可知,“據說”一詞的使用體現了藤野先生在表述上的嚴謹,沒有將不確定的信息當作確定事實來陳述,展現出他嚴謹的品質。(2)結合第⑨段“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可知,藤野先生認為自己對魯迅所做的事僅僅是添改筆記,用“只不過”來強調這一行為在他看來很平常、很普通。然而,魯迅卻將藤野先生尊為唯一的恩師,這種對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自謙。由此可知,“只不過”一詞體現了藤野先生謙虛的品質,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敬重并非源于藤野先生所認為的“添改筆記”這一簡單行為,而是兩人在相處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得魯迅對藤野先生心懷感恩,尊其為恩師。9.本題考查情感理解。結合第⑦段“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墻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知,藤野先生得知魯迅對自己的這份情誼而感到開心,體現出他對與魯迅之間情誼的看重。結合第?段“周君在小說里、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系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么歡喜啊”可知,藤野先生為沒能更早地與魯迅有更多聯系而感到遺憾,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魯迅的牽掛。結合第?段“深切吊唁把我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靈,同時祈禱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可知,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逝世表達了深切的哀悼,還關心著魯迅的家人。由此可知,選文表達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結合《藤野先生》中“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可知,魯迅對藤野先生為自己添改講義一事印象深刻,內心充滿感激。結合“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可知,魯迅高度評價了藤野先生,認為他是最使自己感激、給自鼓勵的老師,贊揚了藤野先生為中國、為學術的高尚品格。由此可知,《藤野先生》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尊重、敬佩與感激懷念,贊揚其正直嚴謹的高貴品質。10.營造原則城門(九門)11.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故宮建筑群的規模宏偉(占地之廣、建筑物之多)12.“一般”這里指通常情況下,/起修飾限制作用,/說明宵禁通常只是限制普通百姓,而統治階級往往不受此限,但不排除有特殊情況;/這個詞語的使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3.①乾清宮②空間順序(從前到后)③邏輯順序(先總說后分說/從概括到具體)【解析】10.考查說明內容。第②段介紹了故宮的建筑規模。根據第③段中的“宮設計者為蘇州人蒯祥,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造原則設計建造”可知本段介紹了故宮的營造原則。根據第④段中的“紫禁城共有四個城門”“此外,午門有東西兩個側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各有一個側門,統稱九門”可知本段介紹的是故宮的城門,即九門。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紹了故宮的主體建筑:外朝和內廷。11.考查說明方法。畫線句中有大量準確的數字,這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畫線句中表示長度和面積的數字準確地介紹了故宮占地之廣。畫線句中表示院落和房間數量的數字準確地介紹了故宮建筑物之多。運用數字,增強了語言的準確性和說服力。12.考查說明文語言。“一般”指有通常的情況下。在句中表示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宵禁只是限制了普通百姓,而那些達官貴族卻不在此列,起到了修飾和限制的作用。但并不排除歷史上會有宵禁與限制統治者的情況。“一般”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13.考查說明順序。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紹了故宮的主體建筑:外朝和內廷。第⑤段為總寫,介紹了故宮主體建筑包括外朝和內廷。各自的特點以及功用。這是總說。根據第⑥段中的“外朝最重要的建筑為太和門與太和殿”可知本段介紹的是外朝,根據第⑦段中的“內廷建筑則以乾清宮為最”可知,本段介紹的是內廷。這是總分的邏輯順序。外朝在南在前,內廷在北在后,是按從南到北或從前到后的空間順序。在介紹外朝時,只是著重介紹了太和門和太和殿。在介紹內廷時,只是著重介紹了乾清宮,這又是從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所以第一空填乾清宮,第二空填空間順序,從前到后。第三空填邏輯順序,從總說到分說,從概括到具體。14.等到倒下15.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16.(1)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2)困難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錯了。17.這句話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甚”是“嚴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強調的作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句話表達了智叟對愚公移山強烈的否定和質疑。18.亡以應見而哂之19.甲文: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乙文:做事情要講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目的)。(或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導語】甲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這一堅毅執著、目光長遠的形象,借智叟襯托,凸顯其精神,體現了人定勝天的信念。乙文講述農夫與行者關于耕地的故事,以行者的錯誤做法和最終感悟,揭示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兩文都借生活小事傳達深刻內涵,引人深思。1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根據聯系課內字詞法,在《孫權勸學》中有“及魯肅過尋陽”一句,“及”是“等到”的意思。代入句中,未及移時:還沒等到一段時間過去。及:等到。(2)聯系常見成語,前仆后繼:前邊的倒下了,后邊的緊跟上來。“仆”意為“倒下”。由此聯系,“且仆于田”中的“仆”也解釋為“倒下”,代入句中,且仆于田:并且倒在田里。句意通順合理,仆:倒下。15.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過路人脫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氣就連揮幾下鋤頭,每鋤一下都用盡全身的力氣。“行者解衣下田”表明過路人的一系列動作,語義完整,應斷開;“一息而數鋤”描述其喘氣與鋤地動作的頻率,意思獨立,應斷開;“一鋤盡一身之力”進一步闡述每鋤一下的用力程度。據以上分析斷句為: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1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易,更替;節,季節;始,才;反,同“返”,往返。(2)非,不是;乃,而是;術,方法;謬,錯誤。17.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詞語。根據“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笑”生動展現智叟對愚公移山行為的輕蔑,以嘲笑的態度加以制止;“甚”強調愚公不聰明的程度之深,突出智叟對愚公的否定;“其”增強反問語氣,表明在智叟看來,以愚公的狀況根本無法處理土石,進一步體現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強烈質疑。18.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甲文:根據“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長息曰……河曲智叟亡以應”可知,起初智叟“笑而止之”,對愚公移山進行嘲笑和阻止,但在愚公闡述移山的堅定決心和長遠規劃后,智叟“亡以應”,即無話可說,這一變化側面襯托出愚公移山所展現的智慧與魄力讓智叟信服。乙文:根據“行者見而哂之……行者服而退”可知,行者一開始看到農夫耕種方式,“見而哂之”,表現出對農夫的譏笑,認為農夫懶惰;但在自己嘗試耕地失敗后,“服而退”,心服口服地離開,態度發生了轉變。19.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啟示。甲文:根據“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面對太行、王屋二山,雖年近九十,仍決心移山,且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山終能被移走。這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