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突破卷01信息類文本閱讀
建議用時:60分鐘
滿分:74分實際得分:分
一.(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本題5小題,共19分)
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現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
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
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
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
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都~約
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
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
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
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
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
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
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
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
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
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
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定
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
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
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
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皣庑枨蠼^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
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
吃藜麥的人“很土”?,F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
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了。”玻利維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
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地急需的開發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家糊口
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
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
2016年的18萬公項。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
再度回升?!痹陲L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
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跋嘈盼遥苯?/p>
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闭б豢矗@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
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
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
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
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
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
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
選。
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
秘魯當地人造成傷害這一說法。
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
有歧視的看法。
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為當
地的貧困居民感到擔憂。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錯,原文“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
‘很土’?,F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可見是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
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
故選C。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
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
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
擴大,供給日益增長。
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
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現,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
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錯,原文“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
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可見是“可能”會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選項犯了或然變必然
的錯誤。
故選D。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
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
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
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p>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
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觀點是: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想吃點別的東西導致藜麥消費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麥價格的上漲,直接
支撐了第二段的觀點。
B.說的是藜麥價格的上漲會對當地人造成傷害。與第二段的觀點相悖。
C.說的是“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可以用來支撐第三段的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關聯不大。
D.可以用來支撐“競爭性真相”的相關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無關。
故選A。
4.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4分)
【答案】①《獨立報》通過片面的事實和數據,稱藜麥價格的上漲使玻利維亞人吃不起藜麥了;
②《紐約時報》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結論;
③《衛報》和《獨立報》使用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標題強調藜麥價格上漲對藜麥種植者造成的傷害。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含義,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答題區間,由題干中“西方媒體在報道時”可確定答題區間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競爭
性真相”這一概念的含義。即第四段中的“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
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而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體現,如“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
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等。
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體的報道通過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
比如《獨立報)以“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這一片面的事實和數據,得出“當地
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有侈品”這一結論;
《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得出“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結論;
《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獨立報》用“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
亞人有害”這一具有明顯情感傾向的標題來強調黎麥價格上漲對黎麥種植者造成的傷害。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6分)
【答案】①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馬克·貝勒馬爾等人的質疑,引用相關經
濟學家的調查論證,用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
②借助實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駁,比如第三段用親自調查時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
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批
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該文探究的核心問題,即西方媒體在關于玻利維亞和秘魯藜麥生產和消費的報道中大量使
用“競爭性真相”,使讀者產生誤會甚至引發良心危機。
第一段列舉西方媒體的報道,提出問題。
第二段先提出質疑的觀點,“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
此則持保留意見”,然后結合經濟學家的相關調查,“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
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
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
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得出恰當的結論,“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
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第三段則重點探討了“我”的實地考察,以事實說話,使得闡釋更具有科學依據:一方面指出其他地
區的人食用藜麥給當地人帶來了好處“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
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另一方面指出當
地人并不缺少藜麥,向導說“我們有許多藜麥”。
最后一段進一步指出“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意在強調片面
地使用“競爭性真相”會造成更多的傷害,作者在此處用“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的常規邏輯認
知進行類比論證,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二.(2022·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本題5小題,共19分)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
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
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
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
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
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
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
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
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
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
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
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
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
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
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
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
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
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
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
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
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
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
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
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討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
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
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
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
養。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
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
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
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
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
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興自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
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
發展”的重要前提。
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
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
異巨大。
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錯誤,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
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優點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
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較二者的優缺點,并沒有說哪一個更
有生命力。故選D。
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
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營養。
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錯誤,過于絕對,材料二第二段說的是“這些
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可見借鑒西方有價值,但不能“單
靠移植西方”。故選B。
8.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p>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p>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p>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
材料一說的是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
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
A.說的是“師古圣賢人”,意思是“應當學習古代圣賢”,沒有體現與時俱進博采眾長。
B.主張以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綱常為根本,注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體不變,只學習西方技術,且
不是“文化”方面。
C.說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優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與材料一觀點一致。
D.說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盛衰興替這一現象,與材料一觀點不一致。
故選C。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
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意思是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在關注
自身的同時還要關注他人,體現了理性思辨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②“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體現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③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民族性更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為解決世界性
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材料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內涵?!凹核挥?,勿施于人”是說自己不喜
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這兩句話體現了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然后結合材料一分析“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的意義。
這兩句話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裝進準則,是因為這兩句話中蘊含人際關
系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說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我們除了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
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
結合材料一第一段“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
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知,《論語》中的這些內容體現了中國人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與時
俱進、推陳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
結合材料一第二段“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
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
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
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可知,《論語》中的法則推行到國際社會,這是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來解決國際
的問題,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10.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固本健體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
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
②與時俱進。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
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
③借鑒世界優秀文化,外為中用。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
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
傳統的記憶和感情”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
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
化”“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動中國古典詩論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立足傳統,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
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可知,需要與時俱進,尋找與之
相當的藝術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
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
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本題5小題,共18分)
材料一:
唐代絲路沿線人文遺存與文人活動、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播的關系研究,可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
面是唐至北宋絲路沿線的各類遺存古跡對文人活動、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播的影響。從共時性角度看,又可
將此線路切分為三個單元。首先,關中古跡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作的影響。關中古跡眾多,其中尤以宮
殿、帝陵和宗教遺跡最為有名。宮殿巨麗,與賦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宮賦》最為有名。這些
賦作所書寫的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宮殿群的歷史記憶或現實觀照均屬唐人的盛世文學書寫范疇,包
舉天地之心,并燭見時代禮治精神。華清宮與興慶宮則因白居易《長恨歌》在宮殿政治意蘊書寫之外,展
現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擁,形成別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
學圈,游離于京城與地方之間,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華山、終南山是關中久負盛名的山
川,與帝都在空間上形成巨大的張力,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等卓絕一代的大詩人在內心對其充滿復雜
感情,并借此成為他們叩問仙道與天人關系的重要載體和思考人生進退出處的重要場所。其次,河西走廊
人文遺存的文學寫作?!半]頭”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響的文學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層面富有特殊價值,
故使“隴頭詩”成為唐詩中的重要題材,也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內涵而
言,書寫內容主要包括邊塞戰事、征人思鄉、大漠風光、隴頭風俗等,分別展現出蒼涼、悲壯和豪邁三種
情感,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待“家”與“國”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觀念的碰撞,并最終使其經典化為中國文學
寫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跡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作也有重要影響。西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
多元。絲綢之路在天山南北兩麓共分三條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學創作的綠洲化,體現出交
通路線的分異與文學創作和傳播的差異。此外,唐代詩歌中大量存在著有關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
俗等,許多詩人都先后有從軍西域的經歷,但長期以來學界關注的焦點還主要停留在材料發掘與整理層面,
而缺乏對其背后機制、關系的深入挖掘,這或許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學文本又具有主觀性,表達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義。英國學者邁克·克朗認為,
“文學作品不能被視為對地方的簡單描述,我們可借助文學作品了解人們想象中的地方……這些充滿想象
的描述可使讀者認識到一個地方獨特的風情或特色。由于人們可從各種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數
人對一個地方的了解在親眼所見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所以人們透過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可以讀出作者對
某一特定空間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诖它c可知,唐代文人創作受到絲路沿線人文遺存的潛在影響和制
約時,千萬個行走其地的文學家也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首先,再現地方典型的景觀。
例如輪臺這一地名,漢“輪臺”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時治所則位于天山之北,漢唐輪臺縣治的巨大差異和
唐代前后期統治區域的伸縮,使“輪臺”在唐代文學的前后期創作中成為一個悲喜俱存的地理符號和文學
意象。其次,文學寫作重構絲路遺失的地方文化。樓蘭是漢代絲路上的一個邦國,后為黃沙所掩,但唐人
卻通過反復吟詠書寫“樓蘭”,最終借助想象與回憶,建構起詩文中的“樓蘭”意象,展現出對漢代國力
強盛、英雄輩出的崇拜,體現出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和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
(摘編自王偉《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
材料二:
西域文化豐富了唐代詩歌創作的內容,西域風光、歌舞、人物、服飾、用具都進入唐代詩人的視野。
岑參的70多首邊塞詩出現“沙磧、沙、磧”37次,“輪臺”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熱
?!?次,“雪?!?次,“胡虜”29次。他兩次西北軍幕供職,活動地域廣闊,超過以往任何一位邊塞詩
人。這樣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詩中對西域地名多有記錄。溝通與防御成為西域歷史文化產生時代差異的驅動
力。戰爭與和平成為唐代西域詩歌的兩大主題。在戰爭主題之下,唐代西域詩歌意象主要表現為遼闊蒼茫、
嚴寒冰凍、蕭瑟荒涼、蒼涼悲壯的特點。
從總體上看,邊塞詩的戰地風光描寫,陌生事物出現的多,熟悉的東西相對少些。寫入陌生事物使作
品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現詩中則增加親切感。二者各具藝術魅力,彼此補充,相得益彰。
陌生的事物是詩人在邊塞才見到的,故冠以“胡”、“虜”等字。邊塞詩中漢和胡、虜對舉的句子,往往
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兩類事物加以比校?!肮冶h月,馬足踐胡塵”,“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p>
漢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塵、胡霜則屬于陌生類?!罢羯车[石然虜云,沸浪突波煎漢月?!薄短焐礁杷褪捴?/p>
歸京》:“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薄皾h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和虜云、胡風、胡沙相對
的都是漢月,前三者作為陌生事物出現,漢月則是作者熟悉的對象。以熟悉的意象寫陌生的環境,表達的
是心理定勢與對家鄉的眷戀;在熟悉與陌生的比較中,以倍增其哀樂。
(摘編自郭院林《唐詩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絲路沿線各類遺存眾多,大量宮殿遺跡宏偉壯麗,與賦體文學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賦予政治
與審美意蘊。
B.長安帝陵眾多,帶給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影響著他們的創作,由此形成唐代獨具特色的陵寢文
化和陵邑文學。
C.天山南北兩麓三條向西通行的絲綢之路上,文學會隨綠洲發生發展,交通路線影響著文學創作及其傳播
狀況。
D.岑參西域活動地域之廣遠超以往的邊塞詩人,這使他詩中對西域地名有較多的記錄,其經歷也豐富了詩
歌創作的內容。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帶給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影響著他們的創作,由此形成唐代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
學”錯,因果導致。原文“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擁,形成別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
圈,游離于京城與地方之間,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可見是“別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
學圈”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
故選B。
1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隴頭詩”能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是因為“隴頭”地處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
理價值。
B.對唐詩中有關西域的各種信息、唐代詩人從軍西域的經歷等材料中蘊藏的機制、關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
的研究路徑。
C.樓蘭作為絲路邦國,文明文化早已遺失,而唐詩中反復書寫的“樓蘭”,其實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邊塞詩中陌生事物出現的比熟悉的東西多,是因為要以“熟悉”寫“陌生”,凸顯邊地風光奇異、浪漫的色
彩。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D.“是因為要以‘熟悉’寫‘陌生’”錯,原文“寫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現
詩中則增加親切感”,可見是寫入陌生事物凸顯邊地風光奇異、浪漫的色彩,不是“以‘熟悉’寫‘陌生’”。
故選D。
13.下列說法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陽關”以西已是窮荒之地,唐人反復書寫,反映了漢時“陽關大道”到唐后期屢被外族侵擾的盛衰變化。
B.絲路南道上的精絕國,在公元3世紀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卻因為唐人的記述獲得了文學新生。
C.唐詩經常“以漢喻唐”,漢代西域舊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現于唐人筆端,成為國力強盛的文化符號。
D.李白《戰城南》詩中用萬里征途來形容西域地區的遙遠,進而表達士兵的疲憊之態與思鄉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D.“用萬里征途來形容西域地區的遙遠,進而表達士兵的疲憊之態與思鄉之情”,沒有增加絲綢之路的文
學內涵,不能作為論據支撐觀點。
故選D。
14.根據材料一,下列選項對表格內容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相關文字“輪臺”釋義
盛至輪臺,輪臺不下,攻數日,屠之。
李廣利攻占輪臺大漢武力征伐對象
年《漢書》
漢武——
帝
晚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漢武帝反思用兵之
下詔駁回輪臺屯田
年之詔?!?《漢書》禍舍棄之地
唐疆域擴大,在天山北麓,今烏魯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脻h代典故,代指北
初盛唐
木齊市附近設輪臺縣參庭或邊塞
吐蕃最終攻陷北庭,唐與西域聯系文吏何曾重刀筆,將軍猶自舞輪借武帝輪臺詔事,譏
中晚唐
松散臺。——李商隱刺窮兵黷武
A.盛唐時期設立的輪臺縣比漢代的“輪臺”地理位置更遠。
B.初盛唐詩人好借漢代輪臺典故表達征戰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詩人多借用輪臺意象表達國力衰退無奈舍棄西域之“悲”。
D.“輪臺”作為意象表情達意的巨大反差與統治區域的伸縮變化相關。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圖表信息的能力。
C.“表達國力衰退無奈舍棄西域之‘悲’”錯,應是表達借輪臺譏刺窮兵黷武之“悲”。
故選C。
15.結合兩則材料,從“邊塞詩”創作的角度簡析唐代“絲路遺存”與“文學書寫”的關系。(6分)
【答案】(1)①“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內容),“隴頭”等成為邊塞詩中的重要題材。
②豐富了邊塞詩的主題(情感),出現了征人思鄉、反戰等主題。
(2)邊塞詩的創作賦予了“絲路遺存”豐富的內涵。邊塞詩人將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附加在“絲
路遺存”上,增添了“絲路遺存”的文化內涵。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
①由“‘隴頭’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響的文學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層面富有特殊價值,故使‘隴頭詩’
成為唐詩中的重要題材”可知,“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內容),“隴頭”等成為邊塞詩中的重要題材。
②由“‘隴頭詩’……也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待‘家’與‘國’的
矛盾心理和忠孝觀念的碰撞”“樓蘭……展現出對漢代國力強盛、英雄輩出的崇拜,體現出唐人強烈的功名意
識、進取精神和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可知,豐富了邊塞詩的主題(情感),出現了征人思鄉、反戰等主題。
(2)
由“唐代文人創作受到絲路沿線人文遺存的潛在影響和制約時,千萬個行走其地的文學家也以作品或行
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樓蘭……展現出對漢代國力強盛、英雄輩出的崇拜,體現出唐人強烈的功名
意識、進取精神和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可知,邊塞詩的創作賦予了“絲路遺存”豐富的內涵。邊塞詩人將唐
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附加在“絲路遺存”上,增添了“絲路遺存”的文化內涵。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本題5小題,共18分)
有人說:每位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蘇東坡,一生坎坷,卻處事豁達,將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獨有
的瀟灑。四川省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化學者蔣藍在新作《蘇東坡辭典》中,創新地以近百個詞條完成了對
蘇東坡重大地緣、人生事件、性格嬗變、寫作突變的描摹。用蔣藍的話來說,這既是“文體方面一場小小
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過,頗為遺憾的是,在今天的華語寫作領域中辭典式寫作是極其鮮
見的。
《讀者報》記者就此對蔣藍進行了采訪。
讀者報:您的開篇自序題目是《百味人生一東坡》,能否簡單介紹下蘇東坡的百味人生?
蔣藍:蘇東坡未離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濁浪幾乎沒頂。仕宦生涯,在朝廷不過七八年,而長達27
年都處于漂蕩流徙的狀態。弟弟蘇轍以隨風飄游的鴻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蘇東坡對蘇轍也說“我
生如飛蓬”,林語堂認為“飛蓬”一詞正足以象征蘇東坡的一生。他的足跡遍及天南海北,走過了北宋30
多個州縣,得以廣開寓目,通瞻中國山水之勝。在無意之中,實現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
在四川眉山、湖北黃岡、浙江杭州、廣東惠州、山東諸城、海南儋州等18個城市留下了500多個紀念性
景點,可以意識到其無出其右的影響力。
讀者報:您認為,蘇東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蔣藍: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會陷入“舉步得狼狽”的處境,
讀者報:在《遍地都是蘇東坡》這一章節里,您說自己把東坡的這一段話,視作“文箴”:“軾少時好
議論古人,既老,涉世更變,往往悔其言之過,故樂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這段話應
該作何解?
蔣藍: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的觀點,是蘇東坡的美學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主張
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使其詩文生輝,傳諸千古。
讀者報:新書后記的最后一句話“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出自蘇東坡的詩《和陶西田獲早稻》,您
是怎么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蘇東坡的人生思想呢?
蔣藍:蘇東坡人生思想的特點是“廣、博、細、雜”:儒釋道思想先后貫穿于他的一生。這三種思想在
境遇里又經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發點、著力處、歸宿地均不
相同,宛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以為,儒家思想對于蘇東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體論,
其余均是階段性的避風港,是方法論。
讀者報:您在自序中評價說,蘇東坡是宋代以來散文標準的制定者,也是漢語有史以來第一個隨筆領
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們都知道,您恰恰也在這兩個寫作領域建樹頗豐,那么在您看來蘇東坡的散文、
隨筆有什么特點呢?
蔣藍:東坡尤其喜歡寫小品,大都作于貶謫時期,其簡潔的文字凸顯一個歷經磨難而又豁達曠闊的心
靈。鉛華褪盡的小品,猶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著事物的碎屑,唯有這樣的竹露才能指心見
性,展示他率真而無飾的人品。而他的這種啟示錄寫作,無疑是其儒、釋、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匯
通了儒家與道家精神,將“樂”與道家精神尤其是莊子“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融為一體,
黃州的山水風物,承載了東坡生命的價值旨歸。在黃州期間,他相繼完成《書臨皋亭》《記游松江》《記
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無疑是僅有85字的《記承天寺夜游》。東坡高妙,一點不寫自己深
處的情感,似乎只是畫了一幅月光與樹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間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塵不染的情懷,并使
無形的、靜態的月色有了空間感與動態感。由此可見,世界上最美的良宵與最美的景致,卻是為“閑人”
準備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為兩個“閑人”的閑庭信步而創造出來的。更為關鍵的還在于,“閑人”
未必沒有“閑事”?;坶_禪師所言“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唯有心中無“閑事”,了無牽掛,
方能真正做一回擁有天地大美的“閑人”。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東坡心念一動,心有大美
者,方能“閑筆”錄之。所謂“閑”,在東坡的語境里是具有反諷意味的——他與張懷民,不再是忙碌的公
事人而已。所以“閑”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內在的一種愜意舒朗和寧靜閑淡。真正的“閑”不僅僅是避開
觥籌交錯的應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細看,似乎文中并無玄奧的生命之論與境遇之嘆,但東坡的文字素描,已經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
的投影與紋理?!熬溆锌蓜h,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東坡的這等筆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
清少納言隨筆《枕草子》的“物盡”筆法里,呈現出別樣的傳承韻致。
(摘編自《何建:深度訪談|蔣藍——我與蘇東坡的思想對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員工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必考
- 2025年新職工入場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下載
- 2025年管理人員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完整答案(考點梳理)
- 2025擔保合同的有效條件及要求
- 2025年度技術合作協議 智慧城市規劃技術服務委托合同
- 廚電雙十一營銷活動方案
- 2025城鎮公寓樓買賣合同
- 2025年PCB精密定位材料項目建議書
- 2025授權加盟合同范本
- 2025年煙塵、粉塵自動采樣器及測定儀項目合作計劃書
- 新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 【波司登羽絨服公司員工招聘問題調研8500字】
- 制度梳理表(總表)
- 睪丸腫瘤課件
- 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組成與職能
- 終端導購培訓-高級導購銷售培訓
- 空調冷卻冷凍水管道系統詳細的施工方案設計
- 安全運輸醫療垃圾的要點
- 關于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刑事案件模擬法庭劇本完整版五篇
- 2022年高考全國I卷數學高考真題(原卷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