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同步試題 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9.1 《陳情表》_第1頁
2024-2025學年同步試題 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9.1 《陳情表》_第2頁
2024-2025學年同步試題 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9.1 《陳情表》_第3頁
2024-2025學年同步試題 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9.1 《陳情表》_第4頁
2024-2025學年同步試題 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9.1 《陳情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1課陳情表基礎篇基礎篇一、夯實知識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臣之辛苦(辛酸悲苦)形影相吊(安慰)B.躬親撫養(親自)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期望)C.尋蒙國恩(不久)聽臣微志(準許)D.夙嬰疾?。ㄔ鐣r)拜臣郎中(授官)【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B.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故選B。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夙遭閔兇 B.零丁孤苦C.常在床蓐 D.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通假字的識記和判斷能力。通假字重在平時的積累和記憶,每次學了課文要主動的進行歸納整理,并在平時的文言學習中不斷溫習和鞏固,日積月累、勤學苦練才能在課外文言文的情景中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哪個字是通假字,并且通什么。題干要求選擇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A項,“閔”通“憫”,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B項,“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C項,“蓐”通“褥”,墊子。故選D。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B.沐浴清化沐浴:蒙受C.拜臣郎中郎中:醫生的古稱D.豈敢盤桓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在句子中含義能力。C.“拜臣郎中”意思是“任命我為郎中”,這里的“郎中”是官職的名稱。故選C。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B.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矜:憐惜C.臣欲奉奔馳,則劉病日篤篤:更加D.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嬰:纏繞【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文言實詞中的含義設題,然后把加點詞的現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講得通。本題中,C項,“則劉病日篤”中“篤”:病重。故選C。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A.謹拜表以聞 B.則劉病日篤C.歷職郎署 D.凡在故老【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詞類活用的能力。例句與B項均為名詞作狀語,意思分別是:像犬馬一樣,一天天地。A.動詞使動用法,使……知道。C.名詞作動詞,任職。D.形容詞作名詞,年老而有功德的舊臣。故選B。6.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也是授予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的老師,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C.“孝廉”是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D.“期功”是古代喪服的名稱。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時間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敬鸢浮緽【詳解】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帝王年號、謚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B錯在,“‘東宮’指代太子的老師”錯誤,正確的表述是“東宮”指代太子。故選B。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孤,有成語“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B.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時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受理刑獄。C.授、拜都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職的詞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職的詞有貶、謫、左遷等;表示罷免官職的詞有罷、黜、奪、免等。D.禮部員外郎,尚書省二十四司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號“員外”,實已在編制定員之內?!敬鸢浮緾【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表示提升官職的詞有……出等”錯誤,“出”為從京城到地方任職,為官職調動,不是升職。故選C。提高篇提高篇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李密傳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辨,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陳情表》原文,省略)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齊桓?!比A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越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贝螁枺骸翱酌餮越毯嗡椋俊泵茉唬骸拔羲?、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睆氖掳灼鋾倦`,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賜、興。(摘編自《晉書·李密傳》)(注)①釀: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熱切的樣子,形容李密對母親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資質高。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B.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C.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D.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白帧笔菫榱吮阌谒朔Q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B.“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馬”,也簡稱為洗馬,屬于太子官屬,是太子的隨從官員。C.“劾”,彈劾,指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彈劾制度是封建監察制度的核心內容。彈劾的奏章往往直達御前,由皇帝親自裁決。D.“遷”,表示官職的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除此之外,表示削職的還有“陟”“謫”“黜”等。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密從很小就懂得盡孝道。他幼年喪父,母親何氏再嫁年僅幾歲的李密深切地思念雙親,不能自已,以至憂思成疾。B.晉武帝讀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陳情表》后,贊揚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真名士,并答應了他的請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喪期滿,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C.李密認為安樂公劉禪是個僅次于齊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劉禪和齊桓公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司空張華對他的這個見解很是信服。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李密賦詩一首,詩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職。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2)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答案】8.A9.D10.D11.(1)(李密)有空閑的時間就講學,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秀學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能和孔明水平相當的,因此孔明的言論教誨就要具體瑣碎?!痉治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本題:“得管仲而霸”與“用豎刁而蟲流”結構對稱,中間斷句,排除C、D兩項;“安樂公”為名詞,作主語,其前斷句,排除B。句子翻譯為: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諸侯,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與魏國抗衡,任用黃皓卻喪了國,由此可知他倆的成敗原因是一樣的。故選A。9.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D項,“表示削職的還有‘陟’”錯誤,陟: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冻鰩煴怼罚骸摆炝P臧否,不宜異同?!惫蔬xD。1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D項,“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有誤。李密想入朝為官,并希望得到升遷,但因朝廷中無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調任漢中太守。他心懷不滿,才作詩發牢騷說“不如歸田”,此乃言不由衷。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1)暇,空閑;師,以……為師;方,把……比作。(2)無己敵,沒有能和孔明水平相當的;是以,因此。【點睛】參考譯文:李密,字令伯,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感戀雙親,思念至深,以至憂思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順和恭敬而聞名。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邊,夜里不脫衣睡覺。為祖母端飯菜、喂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后才讓祖母飲食或服用。有空閑的時間他就講學,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秀學生子游、子夏。

他年輕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后,泰始初年,晉武帝征召他擔任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邁,無人奉養,就沒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說:…(《陳情表》譯文省略)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后,說:“李密這個名士,不是徒有虛名。”于是收回對他的任命。后來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后,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司空張華問李密:“安樂公這人怎樣?”李密說:“可以說僅次于齊桓公?!睆埲A問其中的緣故,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諸侯,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與魏國抗衡,任用黃皓卻喪了國,由此可知他倆的成敗原因是一樣的。張華接著問:“孔明的教誨為什么那么具體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間說話,所以言辭簡潔優雅;《大誥》中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瑣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的,因此孔明的言論教誨就要具體瑣碎?!睆埲A認為他說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調做溫令,卻憎恨一個擔任從事的下屬,他曾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他的下屬把信的內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里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調回京城任職,可是他在朝中沒有靠山,于是被調任漢中太守,自認為失去了很重要的機會,心懷怨恨。等到在東堂賜宴餞別時,皇上下詔命令李密賦詩,李密在詩的末章說:“人們也都說過這樣的話,有因才會有緣。(當官的人)皇宮中如果沒有權勢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種田。圣明的君主在上,這話怎么能這么說呢!”武帝對此很生氣,都官從事等(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職。后來李密死在家中。三、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陳情與感動羅偉章(1)我讀的第一篇古文,是《陳情表》。(2)那時候,我還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讀書,在鄉上買了本《古文觀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蓋了,農活也被雪蓋了,二哥便拿著書,鉆進院壩邊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飯就不出來,出來時必凍得躬肩縮背,臉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書變重了——滿本都是紅色的批注。臘月三十那天,父親和兄弟姐妹上鄰院看燈去了,我和二哥都不愛熱鬧,兄弟倆坐在火塘邊,他把書取來,挑一篇念給我聽。念的是《陳情表》。我聽不懂內容,但聞到了舊香。語言的美,是美到嗅覺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誦,很是自得。當他逐句講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個沒下雪卻打著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這句話給予我的寬慰,至今想來,還心生顫栗。我五歲多,母親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親頂著的,父親也要聽母親的,母親去世,天就塌了。在對未來的驚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窺視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親身后,從田間地頭走過,一聲一聲地叫“媽”。為啥他們都有媽,唯獨我沒有?我的媽是一個土堆,冰冷而臃腫,摸上去是粗糙的顆粒。再摸,還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結為痛楚。我認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陳情表》的作者,半歲就死了父親,到四歲,母親改嫁。死別和生離,小小年紀,他就嘗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關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個人的。(5)當痛苦降臨,無力除去,便逃脫,不能逃脫,便忍受——豈止忍受,還要擔荷。如此,胸襟就撐出別樣天地。后讀杜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那門,那窗,是打開的,打開后就看到萬千氣象:眾生之苦里,蘊含著無限生機。杜詩讓我更深地理解了《陳情表》對我的意義。(6)在我心里,李密始終是個孩子。到他寫《陳情表》時,已44歲,可依然是個孩子。這感覺真沒有錯。李密以孝聞名,《陳情表》以孝動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漢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緊貼“老”,代表晚輩對老人的扶持。李密對祖母,侍奉湯藥,“未曾廢離”,是一輩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關心。人情相類,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鄉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認識作家,無須相見,讀了他的作品,就算認識了。作品是作家的內在星空,讀過,就不僅認識,還是熟識。我和李密認識的年頭,該和他寫《陳情表》時的歲數差不多吧?這是貨真價實的老友了。因此,來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勝鄉人,歡喜心如風拂柳。也不是激動,只是心里一亮。是燭光的那種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見兩人和兩人的秘密。(8)彭山縣屬眉山市,眉山有蘇東坡,這奠定了一種美,也奠定了一種溫度和好整以暇的氣質。東坡的厲害,在于個性強卻又通達人情,活得詩性,且能用細節之絢爛抵抗人生之大災。比較起來,李密就過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過,一國一族,總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們在貧苦、辛苦和苦厄中,參悟生命,自覺承擔,締造出源頭性的文化因子。自漢武帝始,孝由家庭倫理延伸至社會和政治倫理,到李密寫《陳情表》時的晉武帝,更是強力推行這種倫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國中。當孝成為準則,就成了孝道。孝道是個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一家,到兩家,到三家,到千萬家,如此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在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貢獻的。(9)仲秋時節,雨氣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個彭山,如起伏的園林,低處大河奔流,高處竹木蔥翠。李密故居在保勝鄉龍安村,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錯落有致,干凈整潔,左面崖壁,刻滿字畫,都與李密有關。我并不十分在意這些,只悉心察看當地百姓的臉,都安寧祥和。從他們臉上,我看到兩個字:充實。人只有在對他人的同情、理解和關照中,才能內心豐盈,從而邁過自我隔絕和自我枯萎的“現代化陷阱”。由此擴展,家庭倫理便成為家國倫理、萬物倫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為大寫的人。(10)彭山是個孕育傳說的地方,遠近聞名的彭祖,活了將近800歲,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突破局限的表達。傳說還是一種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預言,比如張獻忠沉銀地,多年來也是傳說,但考古將傳說變成了歷史——曾經的事實:沉銀處就在彭山江口鎮河段,而今已發掘出5萬多件文物。一個生長傳說的地方,定有傳奇的精神在,這傳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進,也是篤定持守。在我看來,李密是彭山最大的傳奇。他用真實書寫了傳奇。在李密的時代,孝已可歸為傳統文化,他以對傳統的尊重和身體力行,以一篇《陳情表》,既感動了晉武帝,也感動了蘇東坡,還感動了后世的我以及億萬國人。從文學角度,陳情與感動,是文學的根,《陳情表》根深而葉茂,因此成為千古名篇。(選自《光明日報》,有刪節)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文章開篇回憶“我”聽哥哥念《陳情表》的往事,用“聞到了舊香”,形象生動的表現《陳情表》的語言帶給“我”強烈的美的感受。B.第(3)節中作者說:“至今想來,還心生顫栗?!薄邦澙酢笔亲髡哂衫蠲艿谋嘤|發了自己自幼喪母的內心痛苦、恐懼的復雜感受。C.眉山蘇東坡與彭山李密,雖都命途多舛,但一個豁達灑脫,活得詩性;一個困厄悲苦,以孝動人。必須有苦難,才能使人參悟生命,自覺承擔,締造出源頭性的文化因子。D.文章第9段對李密家鄉彭山的描寫,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句式整齊,語言簡潔,畫面清新質樸。E.最后一節中引入了彭祖的傳說,又引入了張獻忠沉銀的傳說,一虛一實,有力地印證了“彭山是個孕育傳說的地方”這個觀點,同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韻味。13.請賞析文章最后一節中畫橫線句子。14.作者說:“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關心?!钡珔s用了大量筆墨寫李密的故鄉——川西彭山,為什么?15.綜觀全文,說說《陳情表》對“我”有哪些意義?16.結合你學過的蘇軾作品,舉例分析你對第(8)節中劃波浪線句子的深刻理解?!敬鸢浮?2.BC13.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晉武帝到億萬國人,從個人到眾人,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陳情表》感人無數的力量;又用“文學的根”比喻“陳情與感動”,用“根深葉茂”比喻《陳情表》對后世深遠的影響,表達了作者對李密的崇敬之情,對《陳情表》的高度贊譽。最后一句話既有點題作用,又深化了主題。14.①作者與李密人情相類,遭遇相似,自幼結識,在內心深處已將李密視為自己熟識的故人老友,至于他的家鄉在哪里并不重要;②作者偶然來到川西彭山,意外發現是李密的故鄉,如與老友久別相逢,倍感歡喜,因此用大量筆墨描寫彭山;③彭山自然風景美好質樸,當地人安寧祥和,內心豐盈,使作者更深體味到生長在這里的李密以陳情與感動使孝道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④彭山是個孕育傳說的地方,既有彭祖活了近800年的傳說,又有張獻忠沉銀的真實歷史,作者用一虛一實的寫法,為彭山增添了歷史文化色彩;⑤作者由感悟彭山孕育的傳奇精神,寫到了李密及《陳情表》用陳情與感動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卒章顯志,升華主題。15.①《陳情表》是我兒時讀的第一篇古文;讓我聞到了舊香,感受到語言的美;②曾經給予幼年喪母的我以寬慰,至今仍心生顫栗;③它讓我第一次受到關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一個人的,當痛苦降臨,無法逃脫,便只能忍受和承擔,如此胸襟就撐出別樣天地;④在我中年時意外在李密故鄉與“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風土人情、傳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陳情表》對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及傳統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16.示例:蘇軾因烏臺詩案幾近喪命,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一次道中遇雨,同行皆感狼狽,而蘇軾獨泰然處之,并作《定風波》一詞。用意外遇雨的細節書寫“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悟,顯示出他面對人生風雨、政治仕途的坎坷,依然個性堅強,活得詩性,寵辱不驚,豁達灑脫?!痉治觥?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對“顫栗”理解不當,“顫栗”應理解為因激動而顫抖。原文是“這句話給予我的寬慰,至今想來,還心生顫栗”,《陳情表》讓幼小的我第一次知道痛苦不是一個人的,引發了共情,有了面對痛苦的勇氣,獲得了心靈的慰藉;C.“必須有苦難,才能使人參悟生命”說法太絕對,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表達是“一國一族,總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們在貧苦、辛苦和苦厄中,參悟生命,自覺承擔,締造出源頭性的文化因子”。故選BC。13.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這段文字運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看法,抒發情感?!凹雀袆恿藭x武帝,也感動了蘇東坡,還感動了后世的我以及億萬國人”運用排比,從晉武帝到億萬國人,從個人到眾人,鋪陳被《陳情表》感動的人物,形象地寫出了《陳情表》感人無數的力量;“從文學角度,陳情與感動,是文學的根”運用比喻,以“根”比喻文學中的“陳情與感動”,強調了“陳情與感動”在文學上的重要性;“《陳情表》根深而葉茂,因此成為千古名篇”,“根深葉茂”指這篇文章在文學史上長久屹立,地位穩固,且長得枝繁葉茂,說明對后世影響巨大,此句用“根深葉茂”比喻《陳情表》對后世深遠的影響,表達了作者對李密的崇敬之情,對《陳情表》的高度贊譽。最后一句話既有點題作用,又深化了主題。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并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袄蠲苁悄睦锶?,我并不關心”是因為他是哪里人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我”與李密的經歷和對他的感情。原文說“我五歲多,母親就去世了”“我認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陳情表》的作者,半歲就死了父親,到四歲,母親改嫁。死別和生離,小小年紀,他就嘗透了”,可見“我”和李密遭遇相似,感情相類;并且“我”在幼年時就由二哥引領著“結識”了李密,“我和李密認識的年頭,該和他寫《陳情表》時的歲數差不多吧?這是貨真價實的老友了”,早已算是熟識的老友,至于他的家鄉在哪里并不重要;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李密的故鄉——川西彭山,首先是因為偶然來到彭山,偶然得知是李密的故鄉,“那便是故人重逢”,“因此,來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勝鄉人,歡喜心如風拂柳”,這便是作者用大量筆墨描寫彭山的直接原因;其次,來到彭山,看到了這里的自然風光“整個彭山,如起伏的園林,低處大河奔流,高處竹木蔥翠”,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氣質“奠定了一種溫度和好整以暇的氣質”,看到了民風的質樸與溫和“悉心察看當地百姓的臉,都安寧祥和。從他們臉上,我看到兩個字:充實”,作者更加感覺到李密的孝道對當地的影響,“一國一族,總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們在貧苦、辛苦和苦厄中,參悟生命,自覺承擔,締造出源頭性的文化因子”“從一家,到兩家,到三家,到千萬家,如此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在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貢獻的”,作者更深體味到生長在這里的李密以陳情與感動使孝道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這是用大量筆墨寫彭山的深層原因;另外,這個地方歷史文化悠久,既有傳說當中的彭祖“遠近聞名的彭祖,活了將近800歲”,又有真實存在的張獻忠沉銀地“沉銀處就在彭山江口鎮河段,而今已發掘出5萬多件文物”,一虛一實,為彭山增添了歷史文化色彩;并由此感悟到精神層面,“一個生長傳說的地方,定有傳奇的精神在,這傳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進,也是篤定持守。在我看來,李密是彭山最大的傳奇。他用真實書寫了傳奇”,以及對文化的影響,“在李密的時代,孝已可歸為傳統文化,他以對傳統的尊重和身體力行,以一篇《陳情表》,既感動了晉武帝,也感動了蘇東坡,還感動了后世的我以及億萬國人”,卒章顯志,升華主題。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文章開頭寫“我”與《陳情表》的結識,“我和二哥都不愛熱鬧,兄弟倆坐在火塘邊,他把書取來,挑一篇念給我聽。念的是《陳情表》。我聽不懂內容,但聞到了舊香。語言的美,是美到嗅覺里的”,《陳情表》是我兒時讀的第一篇古文;讓我聞到了舊香,感受到語言的美;《陳情表》給了“我”情感的慰藉,“我”幼年喪母,“‘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這句話給予我的寬慰,至今想來,還心生顫栗”,《陳情表》曾經給予幼年喪母的我以寬慰,至今仍心生顫栗;《陳情表》讓“我”對于痛苦有了獨特的認識,“那是我第一次受到關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你一個人的”“當痛苦降臨,無力除去,便逃脫,不能逃脫,便忍受——豈止忍受,還要擔荷。如此,胸襟就撐出別樣天地”;后來到了李密的故鄉彭山,發現李密及《陳情表》對當地風土人情以及對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及傳統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始,孝由家庭倫理延伸至社會和政治倫理,到李密寫《陳情表》時的晉武帝,更是強力推行這種倫理”“孝道是個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一家,到兩家,到三家,到千萬家,如此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在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貢獻的”,“在李密的時代,孝已可歸為傳統文化,他以對傳統的尊重和身體力行,以一篇《陳情表》,既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