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_第1頁
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_第2頁
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_第3頁
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_第4頁
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手冊TOC\o"1-2"\h\u16582第一章:緒論 2263011.1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253951.1.1引言 2158251.1.2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2110121.1.3總體目標 3258761.1.4具體目標 318972第二章:三農文化資源的調查與評估 4227351.1.5調查目的 4197171.1.6調查方法 4169961.1.7調查步驟 449821.1.8資源評估目的 5223051.1.9資源評估指標體系 518477第三章:傳統農耕文化傳承 5242711.1.10傳統農耕技術的價值 5173561.1.11傳統農耕技術的保護措施 6101341.1.12傳統農耕技術的傳承策略 6234591.1.13農業文化遺產的定義與價值 667031.1.14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691201.1.15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730846第四章:農村民俗文化保護 794771.1.16民俗文化的挖掘 7250851.1.17民俗文化的整理 7224241.1.18民俗活動的組織 8216801.1.19民俗活動的推廣 822875第五章:鄉村文化產業開發 822130第六章:三農文化教育傳承 92811.1.20概述 1045621.1.21農村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026341.1.22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0191791.1.23鄉土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0197351.1.24概述 10296521.1.25社區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0193391.1.26成人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196181.1.27職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1125900第七章:政策法規與管理制度 11106861.1.28國家層面政策法規 11196111.1.29地方層面政策法規 11251471.1.30管理制度 12304391.1.31實施措施 121964第八章人才隊伍建設 13150271.1.32人才培養 13155001.1.33人才引進 13177661.1.34薪酬激勵 1387261.1.35晉升激勵 14325061.1.36榮譽激勵 14177611.1.37關懷激勵 1431015第九章:國際合作與交流 14118611.1.38項目背景 14115141.1.39項目內容 14264781.1.40項目實施 1587311.1.41活動類型 15195551.1.42活動組織 15136481.1.43活動成果 167975第十章:未來展望 1681881.1.4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將進一步強化對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政策支持,出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相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676511.1.45科技手段廣泛應用。未來,科技在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如數字化、信息化等技術將有助于挖掘、整理和傳播三農文化。 16124561.1.46社會參與度提高。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不再是部門的單一職責,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未來,將有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其中,共同推動三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6271001.1.47區域特色鮮明。各地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和傳承具有區域特色的三農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 16258251.1.48國際化趨勢加強。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三農文化也將走向世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實現共同發展。 16200651.1.49工作重點 16222491.1.50策略 17第一章:緒論1.1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1.1.1引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三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和精神。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闡述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以期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1.1.2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1)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三農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保護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加劇,傳承和保護三農文化有助于抵御外來文化沖擊,保持我國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獨立性。(2)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三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來源。傳承和保護三農文化,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有助于挖掘和發揮農村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4)傳承民族優秀傳統三農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傳承和保護三農文化,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優秀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第二節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工作目標1.1.3總體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的文化發展方針,充分發揮三農文化的獨特優勢,加強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1.1.4具體目標(1)建立健全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制度,保證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2)加強三農文化教育將三農文化納入教育體系,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途徑,普及三農文化知識,提高全民對三農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3)推進三農文化產業發展發揮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培育和發展三農文化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4)豐富三農文化活動積極開展三農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村文化氛圍。(5)加強三農文化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文化隊伍,為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人才保障。(6)提升三農文化影響力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和推廣三農文化,提升三農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第二章:三農文化資源的調查與評估第一節調查方法與步驟1.1.5調查目的三農文化資源的調查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農村文化資源的現狀,為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1.1.6調查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歷史文獻、地方志、民俗資料等,收集與三農文化資源相關的信息。(2)實地考察法:深入農村,對三農文化資源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分布、保存狀況和利用情況。(3)訪談法:與當地村民、文化工作者、官員等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三農文化資源的認識、態度和需求。(4)問卷調查法:設計問卷,對農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關于三農文化資源的認知、態度和參與情況。1.1.7調查步驟(1)確定調查范圍:根據調查目的,明確調查區域和對象。(2)制定調查方案:包括調查方法、調查內容、調查工具和調查時間等。(3)組建調查團隊:選拔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調查經驗的人員,組成調查團隊。(4)預調查:對部分樣本進行初步調查,以檢驗調查工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正式調查:按照調查方案,全面開展調查工作。(6)數據整理與分析: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調查結果。(7)撰寫調查報告:根據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為后續資源評估提供依據。第二節資源評估指標體系1.1.8資源評估目的資源評估旨在對三農文化資源的價值、現狀和潛力進行全面評估,為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參考。1.1.9資源評估指標體系(1)價值指標:(1)歷史價值: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文化傳承。(2)文化價值: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影響力。(3)社會價值:反映三農文化資源在社會教育、文化娛樂、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2)現狀指標:(1)保存狀況: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保存程度、完整性、受損情況等。(2)利用狀況: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和效果。(3)保護狀況: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保護政策、措施和效果。(3)潛力指標:(1)開發潛力:反映三農文化資源的開發前景、市場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傳播潛力:反映三農文化資源在傳播、推廣和傳承方面的潛力。(3)創新能力:反映三農文化資源在創新、發展方面的潛力。通過以上指標體系,全面評估三農文化資源的價值、現狀和潛力,為后續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第三章: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第一節傳統農耕技術的保護與傳承1.1.10傳統農耕技術的價值傳統農耕技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辛勤。它不僅包括農作物的種植、耕作方法,還包括土地改良、水資源利用、農具制造等方面。保護與傳承傳統農耕技術,對于維護我國農業生態平衡、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11傳統農耕技術的保護措施(1)加強政策支持。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傳統農耕技術的保護與傳承,將優秀傳統農耕技術納入農業推廣體系。(2)建立傳統農耕技術數據庫。對全國范圍內的傳統農耕技術進行系統調查、整理,建立數據庫,為后續研究、保護和傳承提供基礎資料。(3)開展傳統農耕技術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讓農民了解和掌握傳統農耕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4)推廣傳統農耕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推廣傳統農耕技術,使其與現代農業生產相結合,發揮其優勢。1.1.12傳統農耕技術的傳承策略(1)重視農耕文化教育。在學校、社區等場合,開展農耕文化教育,提高人們對傳統農耕技術的認識和重視。(2)培養農耕技術人才。加強對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使他們具備傳承和發展傳統農耕技術的能力。(3)深化農耕技術研究。對傳統農耕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內涵,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有益借鑒。第二節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1.1.13農業文化遺產的定義與價值農業文化遺產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農業文明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包括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態系統、農業景觀、農業制度等方面。農業文化遺產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觀賞價值。1.1.14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1)加強立法保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責任主體和具體措施。(2)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對全國范圍內的農業文化遺產進行系統調查、評估,建立名錄,實施分類保護。(3)修復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對已經受損的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修復和保護,恢復其歷史面貌。(4)傳承與發揚農業文化遺產。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宣傳和展示農業文化遺產,使其在現代社會得到傳承和發揚。1.1.15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1)強化農業文化遺產教育。在學校、社區等場合,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教育,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2)發展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將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特色旅游產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3)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內涵,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4)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加強國內外合作,共同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四章:農村民俗文化保護第一節民俗文化的挖掘與整理農村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民俗、風情等信息。挖掘與整理農村民俗文化,對于傳承和保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1.16民俗文化的挖掘(1)深入調查研究:通過實地調查、訪談、查閱資料等方式,全面了解農村民俗文化的現狀、特點及傳承情況。(2)注重民間傳承人:關注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人,挖掘他們的技藝、經驗和故事,為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持。(3)收集民間資料:收集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藝術、工藝品等物質文化遺產。1.1.17民俗文化的整理(1)建立數據庫:將挖掘到的民俗文化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建立完整的數據庫,便于查詢、研究和傳承。(2)編纂書籍:將整理好的民俗文化資料編纂成書籍,為后人提供學習、研究的資料。(3)制作宣傳片:通過制作宣傳片、紀錄片等形式,展示農村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第二節民俗活動的組織與推廣農村民俗活動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組織與推廣民俗活動對于弘揚和傳承農村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1.18民俗活動的組織(1)建立民俗活動組織機構:成立專門的民俗活動組織機構,負責策劃、組織和實施各類民俗活動。(2)制定活動方案:根據當地民俗文化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3)落實責任分工:明確活動組織中的責任分工,保證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1.1.19民俗活動的推廣(1)建立宣傳平臺: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宣傳農村民俗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提高人們的參與度。(2)舉辦特色活動:結合當地民俗文化,舉辦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游客和當地居民參與。(3)加強交流與合作:與其他地區、國家的民俗活動組織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廣農村民俗文化。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傳承農村民俗文化,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第五章:鄉村文化產業開發第一節文化產業項目策劃鄉村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是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通過科學的策劃,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進行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立足本地特色,發揮資源優勢。策劃項目時,要深入挖掘鄉村的文化底蘊,充分展示鄉村的獨特魅力,發揮本地資源的優勢。(2)堅持市場導向,滿足消費需求。項目策劃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以消費者為導向,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3)創新策劃理念,提升項目品質。在策劃過程中,要勇于創新,突破傳統思維,以提高項目的品質和競爭力。(4)注重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項目策劃要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保證在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具體而言,文化產業項目策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主題定位:明確項目主題,體現鄉村文化的獨特性。(2)內容設計:根據主題定位,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3)形式創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項目表現形式。(4)品牌塑造: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品牌。(5)營銷推廣: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擴大項目影響力。第二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根據本地資源和市場需求,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徑。以下幾種發展模式值得關注:(1)文化旅游模式:以鄉村文化旅游為核心,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產品,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2)文化創意模式: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意價值,培育鄉村文化創意產業,提升鄉村文化品質。(3)文化產業園區模式:依托文化產業園區,搭建文化產業服務平臺,吸引文化產業企業和項目入駐,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4)文化產業鏈模式:構建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實現文化產業的上下游產業聯動,提高鄉村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5)文化扶貧模式:將文化產業發展與扶貧工作相結合,發揮文化產業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6)互聯網文化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渠道,推動鄉村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時,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優勢,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第六章:三農文化教育傳承第一節基礎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1.20概述基礎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對三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中的文化傳承主要涉及農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鄉土教育等方面。1.1.21農村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課程設置:農村學校應根據當地三農文化特色,將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如鄉土文學、民間藝術、傳統農耕文化等。(2)教學方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實踐教學、體驗教學、案例教學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理解和傳承三農文化。(3)教師培訓: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提高其文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傳承三農文化。1.1.22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家風建設:強化家庭教育中的家風建設,倡導尊老愛幼、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傳承家庭文化。(2)親子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體驗,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1.1.23鄉土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鄉土教材:編寫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教材,讓學生了解和傳承家鄉的文化傳統。(2)鄉土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鄉土實踐活動,如農耕體驗、民間藝術制作等,培養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第二節社會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1.24概述社會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涵蓋社區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個領域。在社會教育中,應注重發揮其在三農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1.1.25社區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社區活動: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如民間藝術展覽、傳統文化講座、農耕文化體驗等,讓社區居民參與其中,感受和傳承三農文化。(2)社區資源整合:整合社區資源,建立文化傳承基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交流和實踐的平臺。1.1.26成人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成人教育課程:設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成人教育課程,如民間藝術、傳統農耕技藝等,培養成人學員對三農文化的興趣和認同。(2)成人教育師資:加強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其文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為成人學員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教育。1.1.27職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1)職業技能培訓:將傳統農耕技藝、民間藝術等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的技能人才。(2)職業教育實踐:開展職業教育實踐活動,如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等,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傳承和發揚三農文化。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有效地在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傳承和發揚三農文化,為我國農村地區的文化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第七章:政策法規與管理制度第一節相關政策法規綜述1.1.28國家層面政策法規(1)農業法:農業法是我國農業領域的基本法律,明確了農業發展的方向、任務和基本原則,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2)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律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傳承和利用等方面的內容,對三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3)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方面進行了規定,有助于保護農村文化遺產。(4)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規定了土地的管理、使用和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重要作用。(5)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明確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制度和管理措施,對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1.29地方層面政策法規(1)地方性農業法規: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農業法規,對農業發展、農村改革和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2)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3)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各地對文物保護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4)地方性土地管理法規: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法規,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5)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各地根據環境保護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對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節管理制度與實施1.1.30管理制度(1)農業管理制度: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3)文物保護制度:包括文物保護單位的認定、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4)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審批、土地流轉、土地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制度。(5)環境保護制度:包括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監測、環境保護執法等方面的制度。1.1.31實施措施(1)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和管理人員的政策意識和法律素養。(2)建立健全工作機構: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負責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和日常管理工作。(3)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根據政策法規的要求,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4)加強監督檢查:對政策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5)加強部門協同: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共同推進政策法規的實施。(6)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財政資金,保證政策法規的實施得到有力保障。(7)開展試點示范: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示范,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第八章人才隊伍建設第一節人才培養與引進1.1.32人才培養(1)目標定位:針對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2)培養途徑: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等教育資源,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3)課程設置:結合三農文化特點,設置相關課程,涵蓋歷史文化、農業知識、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4)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參與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實際項目,提高實踐操作能力。1.1.33人才引進(1)引進標準:根據工作需要,引進具有相關專業背景、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人才。(2)引進渠道:通過人才招聘會、網絡招聘、校園招聘等多種途徑,拓寬人才引進渠道。(3)引進政策: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投身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4)人才評價: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保證引進的人才具備較高素質和專業能力。第二節人才激勵機制1.1.34薪酬激勵(1)基本薪酬:根據工作性質、責任大小、貢獻程度等因素,設定合理的基本薪酬。(2)績效薪酬: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表現優秀的人才給予績效薪酬獎勵。1.1.35晉升激勵(1)職業發展:為人才提供晉升通道,鼓勵其積極參與各項工作,提升個人能力。(2)培訓機會:為人才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助力其職業成長。1.1.36榮譽激勵(1)表彰獎勵:對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2)優秀人才庫:建立優秀人才庫,為人才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平臺。1.1.37關懷激勵(1)生活保障:關注人才的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2)個性化關懷:關注人才的心理需求,提供個性化關懷和支持。通過以上措施,激發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為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九章: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一節國際合作項目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逐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國際合作項目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旨在促進我國三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同時加強與世界各國在農業、農村和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1.1.38項目背景國際合作項目起源于我國與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及民間機構的合作,旨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以及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我國高度重視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1.1.39項目內容(1)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升級。(2)農村文化保護與傳承:與國際組織合作,開展農村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工作。(3)農業政策研究與合作:與各國及國際組織共同研究農業政策,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4)農業產業合作:與國際企業合作,推動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5)人才培養與交流:選拔優秀農業人才赴國外學習交流,提升我國農業人才的整體素質。1.1.40項目實施(1)建立項目合作機制:與各國國際組織及民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合作內容和責任。(2)落實項目資金:積極爭取國際援助資金和投入,保證項目順利進行。(3)加強項目監督與管理: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督,保證項目達到預期目標。第二節國際交流活動國際交流活動是推動我國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增進與世界各國在農業、農村和文化領域的了解與友誼。1.1.41活動類型(1)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就三農文化傳承與保護展開討論。(2)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國內外藝術家、民間團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展示我國農村文化的魅力。(3)農業技術展覽:舉辦農業技術展覽,展示我國農業技術成果,促進國際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4)農村旅游推廣:組織國內外游客參觀我國農村,體驗農村生活,推廣農村旅游。1.1.42活動組織(1)主導:部門積極組織國際交流活動,推動我國三農文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