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及科目,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時,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16道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2024年4月26日,神州十八號載人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此后,航天員乘組開展了2次出艙活動,完成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工作。空間站曾于8月5日左右,因地球發生的大磁暴導致高度下降。下圖為中國空間站模擬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中國空間站屬于() A.小行星 B.衛星 C.流星 D.恒星2.航天員乘組開展出艙活動時,不會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 A.低壓和缺氧 B.溫度的劇烈變化 C.強輻射 D.大風3.引起地球大磁暴的太陽活動及對應圈層,匹配正確的是() A.太陽黑子——日冕層 B.日珥——光球層 C.耀斑——色球層 D.太陽風——色球層【答案】1.B2.D3.C【解析】【1題詳析】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A錯誤;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并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中國空間站是人類發射進入太空的飛行器,它圍繞地球運行,因此符合衛星的定義,B正確;流星是夜晚天空中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宇宙中的流星體(通常是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際塵埃的碎片)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中國空間站并非流星體,也不會在大氣中燃燒,C錯誤;太陽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中國空間站顯然不是一顆恒星,D錯誤。故選B。【2題詳析】在太空中,由于沒有大氣層,外部空間幾乎是真空的,氣壓極低,同時也沒有氧氣可供呼吸。因此,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時必須穿著特制的宇航服,宇航服內提供必要的氧氣和維持人體所需的氣壓,A不符合題意;太空中的溫度差異極大,由于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太陽直射時溫度極高,而背對太陽時則溫度極低。航天員的宇航服需要具備良好的保溫和隔熱性能,以保護航天員免受溫度劇烈變化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太空中的輻射環境十分惡劣,包括來自太陽的宇宙射線和銀河系宇宙射線等。這些高能粒子對人體有害,長期暴露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時必須采取有效的輻射防護措施,C不符合題意;在太空中,由于沒有大氣層,因此不存在大風,D符合題意。故選D。【3題詳析】太陽黑子是光球層上出現的暗黑色斑點,與日冕層無關,A錯誤;日珥實際上是在色球層上的一種太陽活動,表現為像火焰一樣的紅色或粉紅色的舌狀氣體團,與光球層不符,B錯誤;耀斑是色球層上局部區域突然增亮的現象,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能量釋放,C正確;太陽風是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這些粒子流大部分來自日冕層,D錯誤。故選C。北京時間2024年4月3日7時58分,在中國臺灣花蓮縣以東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5日12時,地震已造成全臺12人死亡,1106人受傷,682人受困。下圖為臺灣島及周邊局部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地震發生時,正在附近平靜港灣船上釣魚的愛好者感受到的震動是() A.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擺 B.只有上下顛簸 C.先左右搖擺,后上下顛簸 D.只有左右搖擺5.關于該次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震震源位于下地幔 B.可能引發臺灣島東部山體滑坡 C.福州市地震震級為6.5級 D.花蓮縣與泉州市的破壞程度相同6.地震發生后,相關部門希望盡快獲取受災地區基礎設施破壞情況,最好借助() A.RS B.GPS C.GIS D.BD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答案】4.B5.B6.A【解析】【4題詳析】位于平靜港灣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應該是先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因為地震波的縱波傳播速度快,最先傳播到地面,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無法通過液體傳播,所以船上的人無左右搖擺。ACD項錯誤,B項正確。故選B。【5題詳析】大洋地殼平均深度是5-10千米,在中國臺灣花蓮縣以東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可推測震源可能位于地殼下面的上地幔,A錯誤。臺灣島東部坡度較陡,地震可能引發臺灣島東部山體滑坡,B正確。一次地震震級是一樣的,福州市地震震級為7.3級,C錯誤。花蓮縣與泉州市距離震中距離不同,破壞程度應該不相同,D錯誤。故選B。【6題詳析】RS能夠拍攝遙感圖像,迅速獲取受災地區基礎設施破壞情況,A正確。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處理、儲存地理空間信息;GPS和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BCD錯誤。故選A。在青島嶗山腳下臨海斷崖南側,距岸百米處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人稱“石老人”。下圖為“石老人”景觀地貌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①②③④7.“石老人”形成的四個階段按由早到晚的順序排列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④③②8.形成“石老人”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蝕 B.海水堆積 C.風力侵蝕 D.風力堆積【答案】7.D8.A【解析】【7題詳析】根據地貌演變過程,海蝕作用海海浪侵蝕懸崖底部形成海蝕洞(①),隨著侵蝕加劇,海蝕洞逐漸擴大形成海蝕拱橋(④),拱橋上部坍塌形成海蝕柱(③),海蝕柱進一步侵蝕變細,最終可能完全坍塌或消失(②),D正確,ABC錯誤。故選D。【8題詳析】由上題可知,形成“石老人”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蝕,與海水堆積關系較小。青島“石老人”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風力侵蝕、風力堆積作用不顯著。A正確,BCD錯誤。故選A。地質時期地球氣候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有過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間為溫暖的間冰期。在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間比較溫暖。下圖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地質時期的三次大冰期為()①震旦紀②石炭—二疊紀③白堊紀④第四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中生代末期恐龍大滅絕時的氣候特征是() A.炎熱干燥 B.炎熱多雨 C.寒冷濕潤 D.寒冷干燥【答案】9.C10.A【解析】【9題詳析】根據材料圖示全球平均氣溫曲線可以看出,氣溫在現代平均氣溫的左側且氣溫最低的在地質時期一共有三次明顯的大冰期,分別為震旦紀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和第四紀大冰期,①②④正確。C正確。故選C。【10題詳析】根據材料圖示全球平均氣溫和平均降水曲線來判斷,古生代末期的氣候特點是寒冷潮濕的,恐龍滅絕時期為中生代末期,氣候特點是炎熱干燥(或溫暖干燥)的,A正確。故選A。黃河九曲十八彎,在甘肅省瑪曲縣拐了第一道彎。黃河從該縣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眾多曲流。圖1為黃河流域示意圖,圖2為瑪曲曲流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1.瑪曲縣地處黃河上游,形成眾多曲流的原因是()①落差大,沖刷作用明顯②土質疏松,易被侵蝕③降水多,水量大④地勢平坦,側蝕作用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2.關于圖2曲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甲為凹岸,乙為凸岸 B.甲側水域較淺,乙側水域較深 C.甲側水流較急,乙側水流較緩 D.甲岸侵蝕為主,乙岸堆積為主【答案】11.D12.B【解析】【11題詳析】據圖可知,曲流形成的地區較為平坦,落差不大,①錯誤。土質疏松,易被侵蝕,在側蝕作用下,形成曲流,②正確。甘肅瑪曲縣距海較遠,降水較少,③錯誤。據圖可知,曲流形成的地區地勢平坦,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地貌,④正確。D正確。故選D。【12題詳析】圖2曲流地貌,甲為凹岸,乙為凸岸,A正確,不符合題意;甲為凹岸,侵蝕作用強,水域較深,乙側沉積為主,水域較淺,B錯誤,符合題意;甲為凹岸,侵蝕作用強,水域較深,水流較急,乙側水流較緩,C正確,不符合題意;甲岸侵蝕為主,乙岸堆積為主,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水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海峽兩側海水的性質存在差異。下圖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3.關于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域的描述,正確的是() A.大西洋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遞增 B.地中海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遞減 C.地中海表層海水的鹽度大于大西洋 D.表層海水自地中海流向大西洋14.郵輪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吃水深淺的變化及原因是() A.吃水變淺,海水溫度的變化 B.吃水變淺,海水密度的變化 C.吃水變深,海水溫度的變化 D.吃水變深,海水密度的變化【答案】13.C14.B【解析】【13題詳析】據圖可知,大西洋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先變小、后變大、再變小,A錯誤。地中海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增加,B錯誤。地中海表層海水的鹽度(大于36.5‰)大于大西洋(小于36.5‰),C正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域地中海鹽度高,大西洋鹽度低,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表層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D錯誤。故選C。【14題詳析】郵輪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鹽度變大,密度變大,浮力增加,郵輪吃水變淺,原因是海水密度的變化,B正確,ACD錯誤。故選B。銀杏最早出現于古生代石炭紀,被科學家稱為“古生物活化石”。因其樹形高大,樹葉春季蒼翠,夏季繁密,秋季變成黃色,落地后形成一片“黃金甲”,頗為美觀,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下圖為我市雙牌縣桐梓坳銀杏村“落葉不掃”的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有游客發現桐梓坳的銀杏樹葉落得比北京的晚一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熱量 D.水分16.“落葉不掃”的主要生態意義為() A.減少勞動投入 B.增加土壤礦物質 C.提升觀賞價值 D.增加土壤腐殖質【答案】15.C16.D【解析】【15題詳析】雙牌縣隸屬湖南省永州市,比北京緯度低,熱量較豐富,因此銀杏樹葉落得比北京的晚一些,C正確。地形、土壤、水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BD錯誤。故選C。【16題詳析】減少勞動投入是社會意義,A錯誤。飄落的枯葉回歸土壤,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腐殖質,B錯誤,D正確;提升觀賞價值是經濟意義,C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4道小題,共52分)17.閱讀水循環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水循環的環節①____,③____,⑤____。(2)湘江水主要參與____(類型)水循環,該循環包括圖中的____環節(填序號)。(3)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頻發,試從地表徑流的角度簡析其成因。【答案】(1)蒸發水汽輸送地表徑流(2)海陸間水循環①③④⑤或①③④⑤⑥⑦(3)極端氣候頻發,降水異常增多,導致地表徑流變化大;城市化速度快,地面硬化面積增大,下滲減少;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排水不暢。【解析】【小問1詳析】水循環的環節依次是:①是蒸發,②是降水,③是水汽輸送,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徑流,⑥是下滲,⑦是地下徑流,⑧是蒸發,⑨是蒸騰。【小問2詳析】湘江注入長江,長江流入海洋,湘江水主要參與海陸間水循環,該循環包括圖中的①③④⑤或①③④⑤⑥⑦環節。【小問3詳析】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頻發,從地表徑流的角度分析,如果極端氣候頻發,導致降水異常增多,進而導致地表徑流變化大;由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大,地表徑流下滲減少,地表徑流相對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排水不暢,導致內澇頻發。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高原面的熱力上升運動,帶動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輻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積雪廣布,成為眾多湖泊、大江大河的補給來源,并促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諸多峽谷的形成,因而被稱為“亞洲水塔”。下圖為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的剖面圖。(1)簡述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的原因。用箭頭在圖中標出夏季該大氣運動的方向。(2)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分析青藏高原氣溫低的原因。(3)簡析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成因。【答案】(1)海拔高,大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降水較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人類活動相對較少,大氣污染程度低,大氣透明度高,有利于太陽輻射的穿透;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如右圖所示(2)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冰雪覆蓋面積大,反射作用強。(3)地殼抬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補給充足,河流徑流量大;河流下蝕作用強。【解析】【小問1詳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天氣狀況、海拔高低、日照長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比較潔凈,塵埃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比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較少,晴天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徑短,大氣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緯度較低,終年正午太陽高度平均較大,太陽高度角較大,太陽輻射強。所以青藏高原的太陽輻射強。夏季高原氣溫較周邊同高度大氣高,青藏高原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四周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水平方向上,氣流由高壓吹向低壓,如圖所示:【小問2詳析】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由于地處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少,大氣逆輻射較弱,因此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導致其夏季氣溫較低。【小問3詳析】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歐亞板塊受擠壓抬升強烈,形成高原;年降水量多,降水較多且集中在6-9月份,夏季河流流量大;該地地形崎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蝕作用強,形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貌。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廣西樂業縣發現了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喀斯特漏斗群,又稱樂業天坑群。這些天坑數量眾多,分布密集,規模宏大,形成了獨特的石灰巖地貌景觀。冒氣洞與白洞天坑地下相互連通,白洞天坑內的空氣與外界連通,溫度變化大,冒氣洞氣溫常年保持18℃左右,因洞口時常冒出較濃“白煙”而得名。下圖為白洞天坑與冒氣洞之間的剖面圖。(1)簡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2)推測白洞天坑的形成過程。(3)判斷冒氣洞“白煙”頻發的季節,并簡析其成因。【答案】(1)可溶性巖石廣布;氣候溫暖濕潤;持續的流水溶蝕。(2)長期的淺海環境沉積形成深厚的石灰巖;石灰巖經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流水侵蝕、溶蝕使地下溶洞不斷擴大;溶洞頂部受重力作用發生坍塌形成天坑。(3)季節:冬季。原因:冬季氣溫低,洞內外溫差較大;白洞天坑冷空氣下沉,通過地下溶洞通道擠壓冒氣洞的空氣;使得冒氣洞暖濕空氣上升,出洞口后遇冷凝結成霧珠,形成“白煙”。【解析】【小問1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巖石條件?、氣候條件和水文條件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依賴于大量的可溶性巖石;溫暖濕潤的氣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條件;持續的流水溶蝕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條件。【小問2詳析】結合所學知識,白洞天坑是一種獨特的石灰巖地貌景觀,白洞天坑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的淺海環境在外力作用下搬運、沉積形成深厚的石灰巖;內力作用下使石灰巖地層抬升形成陸地;持續的流水侵蝕、溶蝕作用使地下溶洞不斷擴大;溶洞頂部受重力作用發生坍塌形成天坑。【小問3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冬季洞外的氣溫較低,洞內的氣溫較高,洞內外溫差較大;冷空氣沿著白洞天坑的通道下沉,通過地下溶洞通道擠壓冒氣洞的空氣;冷空氣占據洞內的空間,使得冒氣洞暖濕空氣上升,出洞口后遇冷凝結成霧珠,形成“白煙”。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永州市藍山縣南風坳區域,海拔1200多米的云冰山共有兩處面積400多畝的連片高山苔蘚群落,是湘南地區已知最大的高山苔蘚群,高山苔蘚喜冷濕,耐貧瘠。雨后的云冰山云霧繚繞,山坡上的千年高山苔蘚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越發翠綠飽滿,宛如厚重的綠色地毯鋪設于山嶺之間,與造型各異的高山杜鵑樹干,遍布在山間的奇石相映成趣。特別是在冬季,冰掛和冰瀑在陽光的照射下,展現出迷人的光彩。(1)簡述云冰山高山苔蘚形成的自然條件。(2)分析圖中云冰山山頂的樹木難以長高的自然原因。【答案】(1)云冰山山頂海拔高,溫度低;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多,水分條件好;山頂多云霧,空氣濕度大;低溫潮濕環境下,土壤中富含腐殖質和養分,符合苔蘚的生存需求。(2)云冰山海拔較高,山頂多云霧,熱量條件不足;山頂風力大,樹枝容易折斷;巖石表層土壤淺薄,不利高大樹木成長。【解析】【小問1詳析】高山苔蘚喜冷濕,耐貧瘠,云冰山山頂海拔1200多米,海拔較高,溫度低;當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多,水分條件好;山頂多云霧,空氣濕度大,具備氣候冷濕的特點;在低溫潮濕環境下,有機質分解慢,土壤中富含腐殖質和養分,符合苔蘚的生存需求。【小問2詳析】云冰山海拔較高,山頂多云霧,熱量條件不足,不能滿足樹木生長對熱量的需求;由于山頂風力大,樹枝容易折斷,樹木難以長高;山頂坡度大,巖石表層土壤淺薄,不利高大樹木成長。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及科目,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時,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16道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2024年4月26日,神州十八號載人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此后,航天員乘組開展了2次出艙活動,完成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工作。空間站曾于8月5日左右,因地球發生的大磁暴導致高度下降。下圖為中國空間站模擬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中國空間站屬于() A.小行星 B.衛星 C.流星 D.恒星2.航天員乘組開展出艙活動時,不會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 A.低壓和缺氧 B.溫度的劇烈變化 C.強輻射 D.大風3.引起地球大磁暴的太陽活動及對應圈層,匹配正確的是() A.太陽黑子——日冕層 B.日珥——光球層 C.耀斑——色球層 D.太陽風——色球層【答案】1.B2.D3.C【解析】【1題詳析】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A錯誤;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并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中國空間站是人類發射進入太空的飛行器,它圍繞地球運行,因此符合衛星的定義,B正確;流星是夜晚天空中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宇宙中的流星體(通常是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際塵埃的碎片)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中國空間站并非流星體,也不會在大氣中燃燒,C錯誤;太陽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中國空間站顯然不是一顆恒星,D錯誤。故選B。【2題詳析】在太空中,由于沒有大氣層,外部空間幾乎是真空的,氣壓極低,同時也沒有氧氣可供呼吸。因此,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時必須穿著特制的宇航服,宇航服內提供必要的氧氣和維持人體所需的氣壓,A不符合題意;太空中的溫度差異極大,由于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太陽直射時溫度極高,而背對太陽時則溫度極低。航天員的宇航服需要具備良好的保溫和隔熱性能,以保護航天員免受溫度劇烈變化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太空中的輻射環境十分惡劣,包括來自太陽的宇宙射線和銀河系宇宙射線等。這些高能粒子對人體有害,長期暴露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時必須采取有效的輻射防護措施,C不符合題意;在太空中,由于沒有大氣層,因此不存在大風,D符合題意。故選D。【3題詳析】太陽黑子是光球層上出現的暗黑色斑點,與日冕層無關,A錯誤;日珥實際上是在色球層上的一種太陽活動,表現為像火焰一樣的紅色或粉紅色的舌狀氣體團,與光球層不符,B錯誤;耀斑是色球層上局部區域突然增亮的現象,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能量釋放,C正確;太陽風是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這些粒子流大部分來自日冕層,D錯誤。故選C。北京時間2024年4月3日7時58分,在中國臺灣花蓮縣以東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5日12時,地震已造成全臺12人死亡,1106人受傷,682人受困。下圖為臺灣島及周邊局部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地震發生時,正在附近平靜港灣船上釣魚的愛好者感受到的震動是() A.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擺 B.只有上下顛簸 C.先左右搖擺,后上下顛簸 D.只有左右搖擺5.關于該次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震震源位于下地幔 B.可能引發臺灣島東部山體滑坡 C.福州市地震震級為6.5級 D.花蓮縣與泉州市的破壞程度相同6.地震發生后,相關部門希望盡快獲取受災地區基礎設施破壞情況,最好借助() A.RS B.GPS C.GIS D.BD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答案】4.B5.B6.A【解析】【4題詳析】位于平靜港灣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應該是先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因為地震波的縱波傳播速度快,最先傳播到地面,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無法通過液體傳播,所以船上的人無左右搖擺。ACD項錯誤,B項正確。故選B。【5題詳析】大洋地殼平均深度是5-10千米,在中國臺灣花蓮縣以東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可推測震源可能位于地殼下面的上地幔,A錯誤。臺灣島東部坡度較陡,地震可能引發臺灣島東部山體滑坡,B正確。一次地震震級是一樣的,福州市地震震級為7.3級,C錯誤。花蓮縣與泉州市距離震中距離不同,破壞程度應該不相同,D錯誤。故選B。【6題詳析】RS能夠拍攝遙感圖像,迅速獲取受災地區基礎設施破壞情況,A正確。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處理、儲存地理空間信息;GPS和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BCD錯誤。故選A。在青島嶗山腳下臨海斷崖南側,距岸百米處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人稱“石老人”。下圖為“石老人”景觀地貌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①②③④7.“石老人”形成的四個階段按由早到晚的順序排列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④③②8.形成“石老人”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蝕 B.海水堆積 C.風力侵蝕 D.風力堆積【答案】7.D8.A【解析】【7題詳析】根據地貌演變過程,海蝕作用海海浪侵蝕懸崖底部形成海蝕洞(①),隨著侵蝕加劇,海蝕洞逐漸擴大形成海蝕拱橋(④),拱橋上部坍塌形成海蝕柱(③),海蝕柱進一步侵蝕變細,最終可能完全坍塌或消失(②),D正確,ABC錯誤。故選D。【8題詳析】由上題可知,形成“石老人”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蝕,與海水堆積關系較小。青島“石老人”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風力侵蝕、風力堆積作用不顯著。A正確,BCD錯誤。故選A。地質時期地球氣候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有過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間為溫暖的間冰期。在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間比較溫暖。下圖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地質時期的三次大冰期為()①震旦紀②石炭—二疊紀③白堊紀④第四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中生代末期恐龍大滅絕時的氣候特征是() A.炎熱干燥 B.炎熱多雨 C.寒冷濕潤 D.寒冷干燥【答案】9.C10.A【解析】【9題詳析】根據材料圖示全球平均氣溫曲線可以看出,氣溫在現代平均氣溫的左側且氣溫最低的在地質時期一共有三次明顯的大冰期,分別為震旦紀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和第四紀大冰期,①②④正確。C正確。故選C。【10題詳析】根據材料圖示全球平均氣溫和平均降水曲線來判斷,古生代末期的氣候特點是寒冷潮濕的,恐龍滅絕時期為中生代末期,氣候特點是炎熱干燥(或溫暖干燥)的,A正確。故選A。黃河九曲十八彎,在甘肅省瑪曲縣拐了第一道彎。黃河從該縣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眾多曲流。圖1為黃河流域示意圖,圖2為瑪曲曲流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1.瑪曲縣地處黃河上游,形成眾多曲流的原因是()①落差大,沖刷作用明顯②土質疏松,易被侵蝕③降水多,水量大④地勢平坦,側蝕作用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2.關于圖2曲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甲為凹岸,乙為凸岸 B.甲側水域較淺,乙側水域較深 C.甲側水流較急,乙側水流較緩 D.甲岸侵蝕為主,乙岸堆積為主【答案】11.D12.B【解析】【11題詳析】據圖可知,曲流形成的地區較為平坦,落差不大,①錯誤。土質疏松,易被侵蝕,在側蝕作用下,形成曲流,②正確。甘肅瑪曲縣距海較遠,降水較少,③錯誤。據圖可知,曲流形成的地區地勢平坦,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地貌,④正確。D正確。故選D。【12題詳析】圖2曲流地貌,甲為凹岸,乙為凸岸,A正確,不符合題意;甲為凹岸,侵蝕作用強,水域較深,乙側沉積為主,水域較淺,B錯誤,符合題意;甲為凹岸,侵蝕作用強,水域較深,水流較急,乙側水流較緩,C正確,不符合題意;甲岸侵蝕為主,乙岸堆積為主,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水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海峽兩側海水的性質存在差異。下圖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3.關于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域的描述,正確的是() A.大西洋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遞增 B.地中海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遞減 C.地中海表層海水的鹽度大于大西洋 D.表層海水自地中海流向大西洋14.郵輪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吃水深淺的變化及原因是() A.吃水變淺,海水溫度的變化 B.吃水變淺,海水密度的變化 C.吃水變深,海水溫度的變化 D.吃水變深,海水密度的變化【答案】13.C14.B【解析】【13題詳析】據圖可知,大西洋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先變小、后變大、再變小,A錯誤。地中海海域的鹽度自表層向深層逐漸增加,B錯誤。地中海表層海水的鹽度(大于36.5‰)大于大西洋(小于36.5‰),C正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域地中海鹽度高,大西洋鹽度低,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表層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D錯誤。故選C。【14題詳析】郵輪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鹽度變大,密度變大,浮力增加,郵輪吃水變淺,原因是海水密度的變化,B正確,ACD錯誤。故選B。銀杏最早出現于古生代石炭紀,被科學家稱為“古生物活化石”。因其樹形高大,樹葉春季蒼翠,夏季繁密,秋季變成黃色,落地后形成一片“黃金甲”,頗為美觀,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下圖為我市雙牌縣桐梓坳銀杏村“落葉不掃”的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有游客發現桐梓坳的銀杏樹葉落得比北京的晚一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熱量 D.水分16.“落葉不掃”的主要生態意義為() A.減少勞動投入 B.增加土壤礦物質 C.提升觀賞價值 D.增加土壤腐殖質【答案】15.C16.D【解析】【15題詳析】雙牌縣隸屬湖南省永州市,比北京緯度低,熱量較豐富,因此銀杏樹葉落得比北京的晚一些,C正確。地形、土壤、水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BD錯誤。故選C。【16題詳析】減少勞動投入是社會意義,A錯誤。飄落的枯葉回歸土壤,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腐殖質,B錯誤,D正確;提升觀賞價值是經濟意義,C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4道小題,共52分)17.閱讀水循環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水循環的環節①____,③____,⑤____。(2)湘江水主要參與____(類型)水循環,該循環包括圖中的____環節(填序號)。(3)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頻發,試從地表徑流的角度簡析其成因。【答案】(1)蒸發水汽輸送地表徑流(2)海陸間水循環①③④⑤或①③④⑤⑥⑦(3)極端氣候頻發,降水異常增多,導致地表徑流變化大;城市化速度快,地面硬化面積增大,下滲減少;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排水不暢。【解析】【小問1詳析】水循環的環節依次是:①是蒸發,②是降水,③是水汽輸送,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徑流,⑥是下滲,⑦是地下徑流,⑧是蒸發,⑨是蒸騰。【小問2詳析】湘江注入長江,長江流入海洋,湘江水主要參與海陸間水循環,該循環包括圖中的①③④⑤或①③④⑤⑥⑦環節。【小問3詳析】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頻發,從地表徑流的角度分析,如果極端氣候頻發,導致降水異常增多,進而導致地表徑流變化大;由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大,地表徑流下滲減少,地表徑流相對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排水不暢,導致內澇頻發。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高原面的熱力上升運動,帶動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輻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積雪廣布,成為眾多湖泊、大江大河的補給來源,并促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諸多峽谷的形成,因而被稱為“亞洲水塔”。下圖為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的剖面圖。(1)簡述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的原因。用箭頭在圖中標出夏季該大氣運動的方向。(2)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分析青藏高原氣溫低的原因。(3)簡析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成因。【答案】(1)海拔高,大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降水較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人類活動相對較少,大氣污染程度低,大氣透明度高,有利于太陽輻射的穿透;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如右圖所示(2)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冰雪覆蓋面積大,反射作用強。(3)地殼抬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補給充足,河流徑流量大;河流下蝕作用強。【解析】【小問1詳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天氣狀況、海拔高低、日照長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比較潔凈,塵埃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比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較少,晴天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徑短,大氣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緯度較低,終年正午太陽高度平均較大,太陽高度角較大,太陽輻射強。所以青藏高原的太陽輻射強。夏季高原氣溫較周邊同高度大氣高,青藏高原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四周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水平方向上,氣流由高壓吹向低壓,如圖所示:【小問2詳析】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由于地處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少,大氣逆輻射較弱,因此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導致其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景觀立體施工方案
- 物聯網驅動的虛擬電廠能源調度優化研究-全面剖析
- K短路路徑優化算法融合-全面剖析
- 物流大數據分析方法-全面剖析
- 位移樁施工方案
- 萬以內加減混合兩步運算競賽測驗模擬題大全附答案
- 生物防腐劑對果汁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全面剖析
- 賽事大數據分析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觸覺感知訓練球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農藥助劑環保配方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2023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大連理工大學
- 英語四級仔細閱讀練習與答案解析
- 《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2021年版)》(8.5發布)
- 排水溝土方開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礎教程自學入門教程課件
- 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課件
- 停水停電時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流程
- 電商部運營助理月度績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護設備安裝技術規程 第1部分:人防門
- 第12課送你一個書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