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開發:鄉土美術校本化_第1頁
課程資源開發:鄉土美術校本化_第2頁
課程資源開發:鄉土美術校本化_第3頁
課程資源開發:鄉土美術校本化_第4頁
課程資源開發:鄉土美術校本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鄉土美術校本化

——地區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校本校本(school-based)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國家,目前已經成為當代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校本的內涵:“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校本校本(school-based)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國家,目前已經成為當代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校本的內涵:“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基于學校”。校本校本(school-based)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國家,目前已經成為當代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校本的內涵:“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人來解決,要經由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基于學校”校本校本(school-based)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國家,目前已經成為當代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校本的內涵:“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人來解決,要經由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基于學校”: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挖掘學校所存在的種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讓學校的生命活力釋放得更徹底。校本課程校本課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我國的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該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改革歷程:改革之前:采用國家統一的課程設置,不能關照各地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校的教育效果。1996年,原國家教委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規定,學校應該“合理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地方和學校課程開發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管理政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按照新課程計劃,學校和地方課程占總課時數的10%至12%。

校本課程

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不僅在于改變自上而下的長周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迅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校本課程的分類一、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二、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一、徐州鄉土美術教學研究簡介《徐州鄉土美術教學研究》課題——

江蘇省第四期立項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并獲課題成果一等獎取得的成果——

教材29本,78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課堂教學實錄獲全國一等獎2節,二等獎2節,省優質課一等獎十余節。研究影響——

促進區域美術教育的發展;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快新課程的實施發展進程;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實現校際資源共享徐州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2500多年建城史,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地理位置:“五省通衢”;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霍連高速公路從此通過;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中國重要的煤炭產地、華東地區的電力基地。徐州歷史文化:文化悠久,帝王之鄉,歷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龜山漢墓: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

獅子山漢墓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徐州民俗文化徐州民俗文化一歲時節令

臘八節:年節伊始

徐州一帶,歡渡春節習稱“過年”,從進入臘月(農歷十二月)初一起,就要準備過年。到了臘八,春節的序幕正式拉開了。“小孩小孩不要讒,過了臘八就是年”。最普遍的是做臘八粥。臘八粥,民間是用五谷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稱之為“臘八粥”。許多地方在這天腌制咸菜,如臘八豆,臘八蒜。送財神送財神臘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戶遍送財神像。到正月(農歷一月)初五前后,乞丐們分別拿著木版,去各家用版對證,向各家索取年饃(過年蒸的饅頭)。窮人孩子,有時會背著芝麻秸、高粱秸,到商家和比較富裕的人家門口叫喊:“送柴來了!”臘月祭祀:送灶王爺

臘八節祭祀活動,一是祖先和神靈,二是擊鼓驅鬼避疫,目的是祈求豐收和吉祥。臘月廿三是祭灶日,就是祭祀灶老爺,臘月祭祀活動,還有賽會的遺風。年俗歌謠:忙得沒有年三十

徐州民諺說臘月廿三家家過小年。就是說過了臘月廿三,就開始忙年了,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熬糖炒花生炸果子,二十五買新笤帚掃屋撣塵土,二十六趕集去割肉,二十七走親戚,送節禮。最遲不得超過除夕。二十八蒸饃把面發,二十九垃圾臟物朝外走,大年三十燒香守夜。春聯窗花:迎福納祥

徐州人貼春聯習慣在除夕,這是男人們的事。最簡單的是院門上貼一副,許多人家爐臺鍋灶要貼,箱柜桌椅要貼,水缸石磨井臺也要貼。門簽,稱“春幡”、“春勝”,貼在門楣、窗楣上,隨風飄動,所以又叫“風簾子”,是迎春納福、驅邪避災的作用,即古代“掛桃木符”的演變。(圖門箋1545)貼春聯多在除夕午后,先從大門貼起,依次在院門、房門張貼。門箋除夕:守夜盼交子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晚飯后,祭祖開始,條幾揩凈,供上祖像,一一擺好雞、魚、肉、果,焚香而拜。“素供”、“葷供”。定更(晚8時)前后,全家人均換穿新衣,先在院內焚燒松籽,俗稱“熬歲”。夜半時敬神,設天地桌,供果品、扁食、饅頭,酌酒三杯,點燃通宵燭,上大柱香,燃放鞭炮下餃子,此謂“交子”,一是迎接天神、降福降瑞;一是寓意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圖除夕)鄉村除夕沒有火爐可圍,年三十是俗稱“迎神”(除夕日諸神下界)。待子時鐘響,大家便圍著火堆。幾家子的孩子擠在堂屋里,席地而坐,做在柴火堆里,把準備好的樹枝、豆棵、秫秸,一點一點地往里續,俗稱“熬歲”。(圖除夕守夜)初一:拜年吃素餃

大年初一,放鞭炮,燒金箔,俗謂接天地。孩子要早起,起來是拜年。老人說,大年初一如果睡懶覺,一年都會變懶。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不然一年沒有新樣子。大年初一說話要文明,不可以亂講話,“吃完了”,“燒了了”之類的話是“大忌諱”,說了是要挨訓斥、被驅逐的。一年年傳承至今,這也是年文化啊。所以,初一的孩子最聽話,最明理懂孝道,叫磕頭便磕頭,叫喊什么喊什么,還能得到許多壓歲錢。(圖初一拜年)舊時拜年,父母伯叔給祖輩拜,再是孫輩給祖輩拜、給父母拜。然后是給遠房親戚拜。同輩之間、好友也是互相拜,不過不要磕頭,相互問好罷了。徐州大年初一,第一頓早餐,不能吃剩飯,不能喝面水湯,那樣預兆不好,一年糊里糊涂,拖拖拉拉。第一頓飯只能吃素餃子,不能吃葷餃子。素餃子,求得未來的一年素素凈凈。徐州人講究素凈,希望一年到頭能平安順心。徐州主婦,初一清晨要煮準備好了的素餃子,煮好了,第一碗敬天地,第二碗敬前輩,然后自家再食用。現在時興在飯店聚餐年夜飯,上主食時,第一道也必須是要端上一盤香菇、春韭、豆角、豆腐等餡的素餃子,這是商家必須講究的。這或許就是徐州人幾百年的約定俗成。“初一不動葷,初二肉里蹲”,到初二就可以吃肉了。初二到初五:親情五忙徐州習慣初二接閨女,有的是初四接閨女。接閨女帶女婿,外孫外孫女一大群,團圓聚會,親親熱熱,充滿親情。用準備的年貨來招待孩子。現在有的是初四接親友朋友。正月初五,徐州人稱為“五忙”。早晨起來,先焚香供神,晚上再收供。五忙這天,禁忌動針線,郊區及周圍數十里之內的民眾,多到城內城隍廟進香,直延至正月十五。初二到初五:親情五忙

在徐州的商家敬奉財神,大都是在大年初五,并有“搶財神”之說。所謂的搶,就是在初五凌晨,早早去敬,到財神廟里去拜祭。清代有為詩人,曾有首詩單單寫“搶財神”的:“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日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早去搶路頭。”初二到初五:親情五忙初五,有的地方叫“破五”,店鋪可以下門營業做買賣了,于是徐州也有許多商家選擇這一天,先到財神廟敬奉財神,然后鳴放炮竹,迎接第一位客戶。大年初五還是“送窮”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可以傾倒垃圾,動家什做活,出遠門了。財神像,是民間木刻三色印刷,有的是財神獨坐,有的是繪五路財神俱在,趙元帥居其中,兩邊分別是招財、進寶、利市和仙官。拜祭財神,可以許愿,可以祈求。老人們說,最簡單的話語,就是“保佑全家平安,命交鴻運,廣開財源,多多發財”等等。鄉會:古老而熱鬧

為慶賀春節,農村往日,每到臘月就有熱心人組織春節娛樂活動,郊區叫拜會,銅山叫迎神廟會,邳州叫鄉會,拜會,不是指鄰里親戚之間的私人禮尚往來,而是村社之間,農民自發組織起來,以舞獅子、劃旱船、大頭和尚、雜技、板凳會、旱船、竹馬、花鼓等形式,串聯起來,在各村巡回游行、演出,相互禮拜、娛樂、競技,顯示本村社的威武、團結和禮儀。有時在本村內進行,或是兩個村彼此聯合進行活動。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賞燈、賞月,家家做燈、人人賞燈。正月十五鬧花燈,農村多是蒸面燈。邊緣捏出花紋,形成兔燈、龍燈、虎燈、牛燈,入夜倒點油,棉線做捻子點亮,讓孩子端著,房前屋后照一遍,口里念叨些祝福的話。睢寧十五夜,卻興把舊刷帚把子點燃,扔向夜空,落下來揀起再扔,還唱著歌謠:“刷帚把子琉璃燈,扔到天上告神靈,一棵秫秫打半升。”是在祈求來年豐收。(圖舞龍)元宵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滾元宵、煮元宵、吃元宵。舊時生活困難,滾元宵是用花生米、煮熟的紅豆或者一塊水果糖做餡。唐代有位詩人薛能,咸通年間曾任徐州節度使。他的《影燈夜》給我們描繪了一千多年前徐州新春鬧元宵的盛況,難得一睹:偃王燈臺古徐州,二十年來樂事休。誰見將軍心似海,四更身領萬人游。十萬軍城百萬燈,酥油香暖夜如蒸。紅妝滿地煙光好,只恐笙歌引上昇。立春:咬春

立春之日,徐州俗稱為“打春”。“打春”的叫法,則源于古代“打春牛”的迎春儀式。徐州習俗,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儀式”,用五色紙扎制成一條牛,牽到儀式會場,令老人、兒童邊唱歌邊用柳條抽打“春牛”。寓意春天來臨,要打起精神,驅除懶慵,準備春耕。立春的習俗有咬春。何謂咬春?就是通過吃來“咬”住春天。在這個時節,薺菜、蔥、韭菜等一些應時的新鮮食物都出來了,洗一洗,蒸包子、做菜或是做湯。這就是“咬春”。立春這天,徐州一帶有給兒童衣服縫“春雞”習俗。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二,徐州俗稱“龍抬頭”,從此雷聲漸多。為了驅除害蟲,這天早晨人們醒來后,未起床,先用一件東西敲床桄,邊敲邊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蟲),下南鄉(意即走得遠遠的)。”晚上,則取春節點剩下的蠟燭,點燃后遍照各處及墻壁、墻角,同時口念禱詞:“年時蠟燭照粉墻,蝎子蚰蜒死光光。”蘇北有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童兒剃毛頭。”期望孩子將來能狀元及第、出將入相。祭土地神。早晨起來,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曬谷場上圍成倉形,當中放點麥粒、谷子(城里放銅元或銀元),口念禱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吃糖豆豐、沛縣一帶,炒糖豆給孩子吃,名為“吃蝎子爪”。清明:插柳戴柳吹柳

古語說,清明不插柳,來世要變狗。”《風土志》上說,清明是柳節,在門楣上插柳以示慶賀。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說到戴柳,徐州兒童也是這樣: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女孩呢,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于頭髻。老人說,不光是戴柳,而且吹柳。徐州習俗,清明時吃蒸榆錢子。清明:祭祖添墳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清明祭祖是清明節活動的重要內容,祭祖有兩種形式,一是家祭,在家里設供祭祀,時間多在年末除夕。二是清明期間到祖瑩墓祭。墓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除草和填土。等于是對死者房屋的修繕。上了年紀,無力拿動工具,也不能讓祖墳荒敗依舊,也要用手抓土、捧土,撒在祖墳一周,這叫“見見新”。徐州人清明祭祀死者,還有一種特別的形式,就是“放河燈”。春天:郊外踏青趁早行

徐州解放前后,春天學校里組織外出活動,同學朋友結伴出行,名曰“踏青”、“遠足”。踏青的風俗,有歷史記載的卻是徐州。《論語·先進》中有段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清明前后放風箏是徐州傳統習俗,解放初期,兒童都會扎制“蝌蚪”、“月亮”,近幾年,徐州的風箏愛好者連續在清明節搞了幾次風箏友誼賽,放起龍風箏。宋代徐州詩人陳師道曾說清明“踏青摸石”的習俗,這是徐州宋代的習俗。端午:插艾包粽子

徐州地區端午節的風俗頗有特色,活動更加豐富,百姓也在距離端午幾天前,開始準備端午東西

,從頭天晚上,到端午當天蒙蒙亮,一直持續到傍午才結束。

五月天氣漸熱,害蟲繁殖,驅毒是主要習俗。早晨起來先插艾,“艾虎門懸處處同”。驅毒活動還有為兒童縫制老虎鞋,五色彩線裹紙粽子、扎紙虎,做虎枕頭。女人們繡香荷包,荷包內裝有能散發香味以驅毒蟲的草藥。(圖0262K)家家吃粽子,“角黍滿盤中”。五月初五這天早晨,一定要吃雞蛋和獨頭蒜。還要吃“五紅”避邪消暑。六月初一六月六徐州北沛縣一帶,稱農歷六月初一為“過小年”,六月六為“曝陽節”。徐州城鄉,人們習慣將衣服、書籍等物拿出來曬。俗話說:“六月六,曬龍衣,濕了龍衣爛蓑衣”。邳、睢一帶,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有“六月六,接熱肉,有娘送,無娘受”之說。夏至:夏九九歌

早在宋代以前陸泳的《吳下田家志》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近年還被發現用松墨草書寫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成為一項考古發現。徐州地區,老人也記有一首《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吃如蜜;四九三十六,都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秋熱如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夜里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圾。”七月初伏:伏羊節

徐州吃伏羊的悠久歷史可以遠溯到堯舜禹三代之前。彭祖創造了悠久的伏羊美食文化,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徐州民謠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饃饃羊肉湯”。夏收農忙初過,鄉村以吃新麥饃饃,喝美味羊肉湯的形式,來歡慶夏季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在這喜慶日子,沒有忘記出門的閨女,特地把閨女帶外孫接回家,共享娘家親情。這就是徐州舊時吃伏羊風俗的生動寫照。徐州民諺說:“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大夫開藥方”。徐州醫者評述:山羊是吃百草的,中藥就是百草中選的,吃草的山羊用它的嘴巴為人們選好了治病的草,化作了肥嫩的肉,那山羊肉自然應當是治病的良藥。七夕:乞巧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圖七夕穿針)徐州地區的風俗有:用雞草子花染指甲、葡萄棚下聽悄悄話,穿針引線,蒸巧饃饃,少女拜月許愿等。七月十五: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一天要焚箔祭祖,一些寺廟要舉行盂蘭盆會,請僧人祭壇頌經,超度亡魂。徐州洪福寺靠近黃河,人們往往要用紙做荷花燈,點上蠟燭,放在河中,俗稱“放河燈”。立秋:咬秋

立秋這天,大人小孩煮紅小豆的水喝,用來清理腸胃;還有“咬秋”習俗,吃西瓜、山棗、玉米棒子等,用來滋陰潤肺、補肝。徐州老年人,在秋天過后,時興給孩子服用行瀉之物,如煮的糊糧茶、熬炙的大黃茶之類,都帶有苦味,小孩子多不愿意喝,都要加點冰糖,說是“行一行”,把肚子腸胃清理清理,這樣對身體很有好處。立秋后還有很多娛樂的項目,可以抓蟋蟀看流螢。因為立秋后,流螢飛出來了,蟋蟀也叫了。八月十五:中秋月餅祭祀(圖中秋)徐州地區的百姓過中秋,有著自己的規矩。一入八月,兒子、閨女,尤其是出嫁的閨女,是一定要給父母送“節禮”的。徐州人的月餅,一是作坊出售的。二是家庭做的月餅,群眾稱為“面月餅”。中秋節黃昏的時候,每家每戶就都在庭院中設一供案,將月餅和石榴、棗兒、西瓜等瓜果供于桌案上。九月九:重陽邀友登高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按《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故稱“重陽”。重陽節登高,是求得辟邪健身。現在徐州人重陽節登高,多是就近到云龍山、子房山。古人重陽活動,最早的記載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北伐占領徐州后,九月九日,在戲馬臺舉行重陽詩會。民國新教育推動者韓維張,在《九日登奎山》詩中說:一峰高入白云鄉,與客登臨對夕陽。片片輕鷗沒遠水,斑斑細菊傲繁霜。近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歡聚慶賀活動日盛,徐州云龍山竟是萬人徹夜游樂,達旦迎朝陽。徐州老年人,在秋天過后,時興給孩子服用行瀉之物,如煮的糊糧茶、熬炙的大黃茶之類,十月一:焚紙祭祖

農歷十月為孟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古人認為十月寒氣重。十月初一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祭祀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歷十月一,有的稱為“十月朝”,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所以有的地方叫“祭祖節”、“燒衣節”、“寒衣節”。冬至:立大冬長一蔥(圖冬至)

徐州地區的人,習慣把冬至稱為“立大冬”。“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有的說“立大冬長一蔥”。這些都是形象地比喻,可也說明一天天長得很少。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現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一書中,據該書記載說,是日,百姓要向祖先供薦黍羊之物。徐州地區也有此遺風。新沂《邵店鎮志》介紹:“冬至又叫立大冬,家里備酒菜,到墓地燒紙錢,祭奠亡靈,緬懷先人。”徐州冬至民間興吃大包子,豐沛縣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日要吃餃子,也是古習。冬至:冬季數九歌

到了冬至,即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到了,“冬前冬后,凍破石頭。”數九就開始了。徐州地區的《數九歌》有幾種說法,大同小異,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河里開溜,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飯地里吃。九九又九九,麥子入了口。民國時期,徐州文人到了冬至,則邀請親朋好友,舉行冬至“雅集”活動,開始描寫““九九消寒圖”的第一筆。徐州城里往往有書坊印制的各種內容的“九九消寒圖”,或者是梅花圖畫,或者是詩詞,最有趣的是對聯,譬如九字對聯,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上聯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是“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漢字真是奇特,這“春”、“秋”兩字竟然均是九筆,嵌進對聯,既色彩美又意境美,巧妙極了。二、婚喪禮俗

清代民國建國后改革開放后四個變化時期

婚俗

1、說媒提親古時“六禮”民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商議婚配的“納采”、詢問女方姓氏的“問名”、訂婚的“納吉”,納征(送聘禮)、請期(通告結婚佳期)、親迎(迎娶)媒人向男女雙方家長提親,雙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后,將生時貼(上寫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請卜人占算,俗稱“合年命”。2、定親男女雙方家庭議定后,由男家設席請媒人宴罷,“傳柬”。(男方上寫“敬求金諾”,女方上寫“仰答玉音”)。男方“下聘禮”。此即定親。女方備“妝奩”及桌、椅、箱、柜等嫁妝,由男方鼓樂來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俗稱過嫁妝。女方要裝箱、子孫罐。邳、睢一帶,男家在這一天用花轎和儀仗到女家,俗稱“催妝”。餓嫁。女子沐浴,不再進飲食。男方,男孩新床上俗稱“滾床”。3、迎親

婚日早晨,花轎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壓轎”,帶一只公雞往女家去迎娶。男方送的飾物,頭上蓋“蒙頭紅”(紅綢)。女子哭嫁。帶一只母雞。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轎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稱為“送轎”。發轎途中,路口、橋頭貼青龍帖。迎親花轎途中遇有別村花轎則搶先而行者視為有福。花轎到男方家門后,先放鞭炮“驅邪”,關上家門以示對新娘“局性”。新人下轎,走地兩只口袋,寓“傳宗接代”。跨過火盆和馬鞍,旁邊有人念喜詞。4、結親拜天地。分大小。司儀從輩份最高,年齡最長的親屬開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時送給新人一份“見面禮(錢)。”(圖婚禮4229)撒帳。新人入洞房前,選一名兒女雙全的年青婦女,把染紅的棗、栗子(早立子)、花生、白果(結實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邊撒邊念喜詞。坐帳。新人“拜天地”后,由領親人分持花燭導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稱為“坐帳”,這時,由新郎上前揭“蒙頭紅”,然后坐在新娘左邊,新人同飲交杯酒。送房。薅臉。有婦女為新娘以紅線“薅臉”(絞掉臉上的汗毛),薅畢,取紅雞蛋在臉上滾,同時唱喜詞,喜詞多為:“薅臉要紅線,滾臉要雞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另外,在門外燒錫箔,稱為“燒喜紙”古稱“合巹”,即將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稱“交杯酒”)。新房內設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輪流向新人敬酒。婚宴。分大小結束后,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即入宴,“喝喜酒”,新人要輪桌向客人逐一敬酒。鬧房。婚宴結束后,鬧房便開始,參加鬧房的均為新人平輩及小輩的人。念喜歌、勸新人飲酒,出各類鬧喜湊趣的玩笑。也有人對新人作極不雅觀的“鬧喜”言行。對新娘來說,鬧喜是一道比較難過的關。聽房。鬧房至雞叫時,客人漸散,陪嫁人替新人升冠(冠諧音官即脫帽)脫靴(退鞋),將房門關閉后退出。新郎登床臥下,新娘則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長命燈。窗外多聚一些人聽房。如屋內新人不講話,窗外的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講話。天亮后,新娘整裝出房,向公婆請安。5、瞧兩天、回門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伯叔兄弟要帶物品來瞧看,俗稱“瞧兩天”。第四天,娘家派人接女婿、女兒“回門”。回婆家準備回門鞋、兩只雞、拍子等。6、生育。送催生糖。孕婦臨產前半月,娘家要送紅糖、掛面、雞蛋、炒米4包,稱為“催生糖”。報喜。嬰兒出生后,燒喜紙向祖先報喜。7天內向各處親友送紅雞蛋“報喜”,男孩送雙數,女孩送單數。送粥米。嬰兒生育后半月內,接到“報喜”的親友及產婦娘家要送紅糖、雞蛋等,裝上衣料、兒童服裝、玩具、金銀飾器等,擇日送去。滿月挪窩。滿月時,條件好些的家庭,往往專門設宴慶祝,遍請“送粥米”的親友。滿月后,產婦娘家要將產婦與幼兒接住幾天,俗稱“挪窩”。近十多年來,產婦與幼兒僅在滿月時去娘家過一天即可,“挪窩”名稱不變。起名。為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一是起賤名,用狗、牛動物、石頭等名稱為孩子命名;留長毛,即在后腦勺處留一巴掌大的地方扎一小辮子,其余頭發全部剃掉。女孩叫改、婷、換。慶百日,抓周。徐州地區與紅雞蛋淵源鳥:東夷人的圖騰。雉:雉羹即是彭祖養生名菜。雞:邳州有只五六千年前的陶雞。親迎圖:體現先人祈求繁衍生育、多子多福的觀念。上巳節:曲水浮卵。紅:漢代崇拜的色彩。漢應劭《風俗通》說:“呼雞曰朱朱”。2003年,徐州考古人員在翠屏山漢墓中,發掘出綠松石、玉英瑪瑙石等珍貴文物,同時還發現兩枚雞蛋殼。葬禮習俗

喊路。大老執。穿壽衣。點長命燈。報喪。系腰。靈棚。祭供。三揖九叩紙人男紙馬女紙牛攉湯。辭靈。哀棍。早喪晚殯。路祭。墓地。圓墳。踩林。五七、百日,周年。徐州喪葬,注重禮俗對逝者、對祭品、對程序、對子孫、對親友、對墓地、對哀棍祭器、對哀樂等。三、神鬼祭祀

儒釋道儒家孔子佛教釋迦牟尼彌勒佛觀音泰山奶奶道教張天師豐縣故里

1、祭祀臘月春節立春六月中秋立冬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

2、各行各業百姓生死生產求子土地廟酒坊尊奉杜康為祖師。木匠竹木泥瓦匠:魯班。人祖廟。農歷正月十三是人祖廟會。人祖廟在奎西巷西端,廟中供人祖——盤古氏像。鐵匠、銅匠、銀匠與冶鑄業均尊太上老君為祖師土陶業女媧商業財神趙公明關羽巫婆算命張道陵3、占卜巫術

●易經表現八卦。星相。作用是"決嫌疑""斷吉兇""定禍福",黃雀叼卦。拆字算命。相面。筷子。陰陽風水。風水先生,陰陽先生。以為人相住宅、相墓地為生。●巫術一是降神,二是咒語。多是女巫作法,以歌代言。神嬤嬤、神漢子。針刺布人木偶巫醫。求雨。沛縣趕雨。云+鬼為魂叫魂。夜哭郎。沛縣捧魂。求子。栓娃娃。摟石子(黑毛妮、黃毛小,跟著奶奶往家跑)。偷南瓜。大年初一曬被子。邳州騎綿羊。土地廟祭祀。(圖5483)4、禁忌

禁忌是民俗的重要部分,飲食禁忌、婚配禁忌、語言禁忌、節日禁忌,婦女禁忌。節日禁忌也是節日習俗的組成部分,入鄉問俗,也要入鄉問忌。禁忌有些屬于迷信,有些是起到提醒、維護、尊重等作用。婦女禁忌。有些日子出嫁閨女不能回娘家。正月十五,“看了娘家的燈,傷老公公”:三月三不能在娘家,否則“沒了丈夫塌了天”;十月一,死自己。立冬此日,出嫁女兒都不得在娘家過夜,否則會克丈夫家的人;臘八出嫁女兒不能在娘家過,有“臘八莫吃娘家米,吃米一輩子還不起”的說法。5、廟會

泰山廟會(圖泰山奶奶3414)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是徐州泰山廟會。始于明代。云龍山廟會

徐州云龍山廟會始于清康熙年間。當時,知州姜焯在整修山廟時,發現了山西側的巨石,即鑿刻觀音像,引得眾多人祭拜,久而久之形成觀音會,又轉為云龍山會。因此,每年二月十九趕會的人,會有一些祈福許愿的人,燒香許愿,祈福驅災。(圖1234、4675)子房山廟會歷時三天,以農歷五月十九日為正會。子房山廟會始于明,發展興盛于清代和民國年間。(圖5199)彭祖廟會。農歷三月三,在大彭鎮。會期3天。五毒廟會農歷五月初五是五毒廟會。五毒廟在城東關大壩頭北故黃河畔,廟內敬“五毒老爺”四、民間工藝

1、徐州香包香囊“曹氏香包”從1914年始創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曹氏香包”一脈相承,第一代創始人曹玉九,系清末當地赫赫有名的老中醫,尤其擅治毒疸疥瘡等頑疾,遐邇聞名。2008年被列為“徐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井秋紅,被確定為徐州香包的傳承人,(圖8887)朱桂花香包。(圖3025)2004年退休后,開設了第一家香包專賣店“徐州朱氏香包店”,發展到現在遍布全國及海外的連鎖及直營店。2、徐州剪紙。

以邳州、新沂、沛縣、市區為主。有傳統題材的,有套色刻紙。春節門箋。5張為一套,用臘光紙刻制,有字與圖案,顏色有五色、大紅、粉紅等。王桂英剪紙。新沂人,作品粗獷樸實,自然率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線條粗獷、造型古拙、構思奇特而不拘泥于傳統。(圖6486、1661、5219)張麗君剪紙藝術。素有“一刀剪天下”的美稱。對要剪的圖形不打底稿,形由心生,直接進行創作,并不斷創新。3、徐州雕塑。(圖舞俑)

張君實泥玩具。沛縣泥玩具的制作歷史悠久,明、清時代,徐州市面上出現了泥猴、刀馬人、泥老虎、泥兔子及泥鴿哨、泥牛角哨等,其中以泥模最為普及。《漢書·王符傳》記:“泥車瓦狗,取土作丸而賣之。”孫美玉泥塑。制作“性愛陶娃”。邳州泥玩具。起源6000多年前。唐宋時十分普及,明清時有數百家,數十個泥玩具專業村。官湖盧招密;運河馬淑磊,趙墩張明遠,碾莊申宏文。邳州紙塑獅子頭。有500年歷史。是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制模具,翻模具,紙塑,竹片扎制,彩繪,扎須,裝飾。紙塑竹馬,始于宋代。吹糖人。相傳,唐代以前就有吹糖人,早期流傳于中原及西北廣大地區。清代,始由西北傳入豐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豐縣吹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