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34篇)
篇1:《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熟讀成誦。
2.掌握常用的一些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直至全文成誦。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yǎng)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加以議論和間以形象描寫的方法。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現身說法的用意一勉勵學生刻苦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倒裝句和省略句。
2.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用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故天將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蘇秦“頭懸梁,錐刺股”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
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以此設置課堂教學情景,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學生根據課前準備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1.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洪武十年(1377)辭官。第二年,宋濂至應
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
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源,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一帶)人。明朝文
學家,幼年酷愛學習,家貧無書,常問藏書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堅持不懈,
由此得遍觀群書,學識淵博。元末,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不受。后與劉基等
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
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
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節(jié).宋濂與劉基,高
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3.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
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
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
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
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囚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
種寫法。
三、初讀,讀準音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
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xù)現象為標準。要求
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1.順暢讀出全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參照書下注釋,或利用工具書重點查釋文中無注釋的
字。
四、譯讀,明其意
1.自由閱讀:參照書下注釋,初步疏通文意,用筆標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地方。
2.小組交流:我讀你譯,你讀我譯,以直譯為主結合意譯,力求準確、通順,
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把握。
3.課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4.交流質疑:讓學生把譯釋的疏漏點、謬誤點、疑惑點、分歧點提出來,師生
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被:通“披”,穿。
(2)古今異義:
A.走送之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B.持湯沃灌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詞類活用:
A.手自筆錄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B.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C.腰白玉之環(huán)腰:腰佩。
五、作業(yè)
1.對譯課文,要注意關鍵詞語譯準確了。
2.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導讀,解其旨
1.檢查學生熟讀、背誦的情況。(小組比賽,看誰背的快,推薦到全班背誦)
2.速讀第一段,找出描寫作者求學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或原文的關鍵詞語
或者句子提煉概括。
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
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文沒什么波瀾起伏,大開大闔,但字里行間真誠動人,其胸襟、氣魄,在描述
和說理中畢露無遺,正是因為這些,才使文章傳世不朽,膾炙人口,成為名篇
佳作。
8.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
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練讀,背其文
1.完成“探究、練習”。
2.課文比較長,分段背誦,化長為短,組織學生力爭當堂背會。
【資料寶臧】
1.宋濂其人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仙,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
人,也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
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yōu)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
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
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jié)、吏
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
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xiāng),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
“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
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
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
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
牽,也株及了他。
孫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2:《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
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
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
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
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
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
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
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
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
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
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
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
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
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
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
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
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⑴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⑸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
樣。
4、思考探究。
⑴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⑵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
答。
⑶作者寫山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⑷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⑴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⑵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
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
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軟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⑶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
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0要想準確描述出
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
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
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
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
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
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C當代中學生應該
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下節(jié)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篇3:《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熟讀并背誦全文。
3.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4.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tài)度。
課前準備
學生
借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復朗讀課文,理解本文的現實意義。搜集有關好學
精神和堅忍不拔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與同學交流。
教師
有條件的可制作多媒體課件,查詢搜集整理“苦學”的故事、名言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明代文學家宋濂勤奮好學,為我們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學習
境界。《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好學精神的寫照。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同鄉(xiāng)
晚輩的臨別贈言,學習時,要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感悟“勤且艱”的好學
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并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摯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
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維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為己任,為學主張“宗
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卻記敘性散文為代
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后也許對我們今
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目標:
?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能熟讀并背誦全文。
?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口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可結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力
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
影出示字詞,便于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容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
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
“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
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①自由大聲朗讀;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
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
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并補充總結,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
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致:得到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稍:稍微、稍許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患:憂慮嘗:曾經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等到
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采用什么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么態(tài)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
意,理解主旨。討論后學生發(fā)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
約”“遍觀群書”獲得口教學設計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態(tài)度在于勉勵馬生勤奮學
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體驗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可以采取領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
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拓展練習
1.讀《王冕讀書》《黃生借書說》等古文,拓展學習視野。
2.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么呢?
3.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學家貧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鼓勵期望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同學們,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說的是自古以來具有雄
才偉略的人總是經歷了很多磨難,那些紈綺子弟中很少有出色的人才。在中國
古代有許多因為勤奮讀書而最終成才的人和事,你能不能舉出幾個例子?
“囊螢映雪”說的是車胤、孫康。他們很愛讀書,家里很窮c車胤就捉螢火蟲
放入袋子里,晚上讀書用;孫康冬天在雪地里,借著月光讀書。
“懸梁刺股”,懸梁是說孫敬,發(fā)奮讀書為了少睡覺,就把頭發(fā)綁到房梁上;
刺骨是說蘇秦,讀書時常睡覺,就用錐子扎大腿。
“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
書刻苦。
“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易》次數之多,竟把編聯簡策的編繩翻斷了多次。
后就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治學。
“畫荻教子”,歐陽修幼年喪父,母親鄭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
的婦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養(yǎng)子女的重擔。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
紙,教歐陽修學習。歐陽修按照母親的教導刻苦學習,終于成材。這就是后人
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其實,除了剛剛我們舉出的那些人和事,明代的宋濂也是這樣一個勤奮好讀書
的人,而且還是個善于勸學的人,今天就讓我們?起走近宋濂,走進他的《送
東陽馬生序》
一、題目解說:
1、關于馬生,馬君則。“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的同鄉(xiāng),
在京城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學生經考試及格,任用為政府官吏。)
里讀書。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他應召入朝覲見明
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去拜訪他。宋濂了解到馬生是
個,,善學者,,便寫了這篇序文,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珍惜
太學的學習條件,刻苦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2、關于東陽:浙江東陽縣。與作者算是同鄉(xiāng)(同一個省)。
3、關于“序”。這是一種文體。序分為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
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開始于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
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為贈序。后來,盡管沒有什么詩文,只寫
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贊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本文題目中的序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
的意思。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浙江義烏人)。他與劉基、
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贊他為:當今
文章第一。著有《宋學士集》。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怠(dAi)冠(guan)逾yu第二聲叩(kbu)問叱(chi)咄(du。)俟
(si)負篋(qi6)曳(ye)屣(xi)鍛(jun)裂媵(ying)人以衾
(qin)擁覆皆被(pl)綺繡容臭(xiCi)炸(yd)然0(yun)袍敝
(bi)衣
2、解釋詞語意思,疏通文意。
3、解釋虛詞“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拿”)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補充: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憑借)
下列“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D
A、無從致書以觀。B、俯身傾耳以請。C、不敢出一言以復。D、以中有足樂
者。
4、辨一辨,留心多音字的用法
假jiA,假扮,假惺惺,假借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或借
用,利用
jiA,暑假,假期,假條照規(guī)定或經請求批準暫時離開工作或學習場所
冠guAn,冠軍,奪冠,冠名超出眾人,居第一位
guan,衣冠,冠冕,既加冠帽子
舍she,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舍得放棄
shd,退避三舍,舍利,同舍生
臭xiu,無色無臭,右備容臭氣味
chou,臭氣,臭罵,臭豆腐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
歷)(1)
2、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求學經歷的特點,可以用哪個詞?(艱難)(1)
3、在第一段中,“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用書中原話回答一“無從致書
以觀”和“無碩師名人與游”)(1)
4、為什么會有這么兩點表現呢?作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呢?(因為“家
貧”才會有這兩點表現。作者是通過“借書”,“手自抄錄”解決了無書的難
題;是通過到百里之外的“鄉(xiāng)之先達”那里去請教,解決了無師的難題)。(2)
5、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一層內容里,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
方法?(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
書方法一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3)
如果說可以將作者的求學之路分為兩個階段的話,第一個階段是幼時求學的艱
難,
第二階段則是成年后求師的艱難,那么這時候的艱難又包括哪些情況呢:
①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
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②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
尺”,以致于“足膚皴裂而不知”;
③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7、文章第二自然段寫的是什么?作者從師求學過程的艱苦,按照“衣-食-住-
行”這幾方面,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接著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哪部分
寫的最感人?(先寫行,再寫住,接著寫食,最后寫衣,“行”這部分寫得最
感人,艱難跋涉,山路難走,天氣惡劣,負重遠行,以至于到了旅館四肢僵
硬,不能動彈)(2)
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
這就涉及到本文的寫作特點這個問題上來了,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就是善用對
比,文章中有多處對比,這里作者拿自己的生活狀況,衣食和后文同舍生的華
麗服飾進行比較,來突出作者求學生活之艱難,特別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能發(fā)
奮圖強的精神。我們來一起看看當時他們的情況如何。
作者在飲食方面是怎樣的?“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每天只吃兩頓飯,
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在穿著方面呢,那些住在同一旅舍的富家子弟,服飾
異常華美,“烽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而自己則“蘊袍敝衣處其
間”,一邊是服裝艷麗,一邊是破衣爛襖。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揭示出
自己的精神境界“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行穢。為什
么,因為“中有足樂者”,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享受,而是知識的積累
和精神的充實,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
較了。像今天我們周圍的同學攀比思想比較嚴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誰吃的
好,比誰穿的好,比誰身上的名牌東西多,相反對自己的學習不大關心,甚至
不屑一顧。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這是一處對比,你還能找出文中的另外一處對比嗎?
比如在第一段中就寫到作者像老師請教時,老師的態(tài)度和作者的.態(tài)度的對比,
文中的先達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用文中原句回答(這位先達德高望重,學問
淵博,但是對人嚴厲,甚至冷漠,還不時發(fā)脾氣)
而宋濂又是怎樣對待這位“先達”的呢?你怎樣評價宋廉的求學精神的?(宋
廉對待這位“先達”態(tài)度虔誠而恭敬一“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
“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的求學精神是謙虛的,有問題需
要請教,不要因為對方態(tài)度不好而放棄請教的要求)(4)
第6個問題中已經分析,用老師的態(tài)度反襯作者的虛心和外功);
作者最后用一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尾。從對比中更加襯托出本文的中
心,就是襯托出作者當時求學是非常艱難困苦的,經過這樣的一對比,就顯得
更加鮮明而有說服力。
請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作者以自匕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
的親身經歷,勸勉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學習了本文后,你在學習上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在學習上要不畏艱難險阻,才
能獲得成功。
26、請寫出關于苦讀、勤學的名言詩句。
名言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
隨(韓愈)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發(fā)悔讀書遲。
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篇5:《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同學發(fā)憤讀書,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
神。
【教學重點】
1、翻譯并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
【課前準備】
1、掃除字詞障礙。
2、熟讀課文。
【課時布置】
一、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占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
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
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前功盡棄,不得
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
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
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四、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同學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
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C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弗之怠……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援疑質理。
卒獲有所聞。
主人日再食,鮮肥滋味之享。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無從致書以觀以衾擁覆以中有足樂者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走送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門人弟子填其室余則編袍敝衣處其間
足膚皴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五、翻譯課文
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
課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六、朗讀背誦
要求同學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fā)
聲。
七、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篇6:《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
樂觀,珍惜現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②認識目標: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c
【教學時間】(第二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jié)(貫穿教學全過程)
(二)互閱作業(yè)(可穿插“互幫”與“釋疑”)
(三)自學
閱讀“自學提示”
自學內容(一)深入課文,理解內容……
自學方法…1、…誦讀全文(切實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fā)聲)
思考問題。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學習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都是怎樣解決的,都表現出宋濂的哪
些美好品質。
⑶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yè)有成的三條理由(各用四個字概括)。①
②③
⑷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兩條?請你用
原文中最關鍵的兩句話回答。
(1)⑵
自學內容(二)賞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自學方法…1、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2、對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過對比,想說明什么道理?
(四)互幫(使用互幫顯示板)
篇7:《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24.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知識與能力: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
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
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unjs.com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
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
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
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
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
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
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
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
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
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怠學ai4)叩問(kou4)綺秀(qi3)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篇8:《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
3、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語感能力,進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
清行文思路。
3、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
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
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
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
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
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
章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復述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
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
標題。)
二、解題,簡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
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
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
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
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
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人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
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官至翰林院學士
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牽連貶
謫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
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劉基、高啟
被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學生課前朗讀的基礎上,分兩大組競讀,并互相指出對方讀書過程中的不
足(字音、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要求聽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
3、齊讀。
4、自主與合作學習:解決字、詞、句的意思。
5、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四、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選定一名學生朗讀。
2、分小組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以“宋濂求學記”為題。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
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這
么做的原因。
教師根據學生講的情況,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五、小結:
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學習的毅力。
據此可知,在艱苦的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業(yè):課外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二、字詞句練習
1、學生課堂解釋下列畫線詞語。
(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
(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向。游:交往
(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被:披腰:腰戴。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句子。
⑴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4)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5)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
樣。
三、分組研討文章內容
要求:按照語文課堂的分組學習,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研討以下幾個問,然
后每小組安排一位學生針對五個問題中的任何2各問題發(fā)言:
1、作者求學的條件怎樣?作者如何表現這一點的?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雖愚,卒獲有所
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3、作者“0A袍敝衣”處在“披綺繡……憚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
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4、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yōu)越的條件有何生意?從中你得到哪
些啟示?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靠的是什么?給我
們什么啟示?
5、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么一段,孫權
通過自身體會勸說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后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
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么這員大將叫什么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
示?
四、探究寫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樣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
寫有什么好處?
篇9:《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目標:
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培養(yǎng)古文自讀能力。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體會并學習古人刻苦學習和虛心求師的精神。
學習重點與難點
重點:①學習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②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講一則古人懸梁刺股刻苦勤奮學習的故事導入。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這樣勤奮讀
書的人和事,你還知道哪些呢?引導學生從記憶中搜索相關故事(王羲之刻苦
勤奮的故事;囊螢映雪;成門立雪;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這樣一個勤奮
好讀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于勸學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送東陽馬生
序》
文題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人。明初文學家。年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
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文集》。
關于“序”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
序。本文屬于贈序。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
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
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
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
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xiāng)(東陽)
一位姓馬的晚輩(馬生)的臨別贈言(序)。這是一篇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
的序。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正音
易錯字嗜(shi)學硯(yAn)逾(yU)約叱(chi)咄(du6)負篋(qi。)曳
(yd)屣(xl)皴(jun)裂媵(ying)人炸(yd)然持湯沃(wd)灌以衾
(qin)擁覆綺(qi)繡俟(si)。(yu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ii)既加冠(gudn)僵勁(jing)2四支僵勁支--肢“肢體”皆被
綺繡被-一披“穿”
學生自讀,梳理文意
重點字詞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讀書。走:跑。逾
越:超過預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經到了成年C患:擔心,憂
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曾經。趨:奔,快走。叩:請教。
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稍降辭色:言辭放委婉些,臉色放溫和些。叱咄:訓
斥,呵責。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煒然:光彩照人的樣子ce袍敝
衣:破舊的衣服。
2.一詞多義
以衾擁覆(用,介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介詞/拿,把,介詞)無
從致書以觀(來,連詞)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的,助詞)走送之(代詞,指借
的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弗之怠:之:指抄
書。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3.詞類活用
筆.錄用筆抄寫。(名詞做狀語)腰.白玉之環(huán)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湯:古一一熱水今一一菜湯走送之走:古一一跑今一一行走嘗趨
百里趨:古一一奔,快走今一一趨勢卒獲有所聞卒:古一一最終今一一士兵以
是人多以書假余假:古一一借今一一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
“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具體研習
(一)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
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
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
加以印證。
明確:得書之難,求師之難,求學之苦。
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
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
叩問。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
色愈恭,禮愈至。
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破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
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0學習生活艱苦: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e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
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
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
原因。
(四)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
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N?/p>
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tài)度懇切。
三、深入思考
(一)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走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如第一段中一開始就運用對比,“嗜學”與“家貧”這對尖銳的矛盾,
意在刻畫作者能克服困難勤勉好學。第二段寫求學的艱苦情況。寫家中窮苦、
路途險惡等衣、食、住、行,這一切都表現一個“苦”字,目的是與同舍生形
成對比,也表現自己外表雖苦,內心卻樂。對比中無不是從正面教育勉勵馬
生。
(二)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明確: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
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
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
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
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
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
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雖愚,卒獲
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
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后者表明樂以忘憂。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五、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tài)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
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等。古人也曾留下
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等。在
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
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
年,學有所成。
篇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最新教案
【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4、培養(yǎng)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5、通過情景練習,進入一角色扮演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
的精神。
【創(chuàng)意說明】
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
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學習
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力,促使學生好
學向上。
【學習步驟】
一、新課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
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
的墊腳石。
文學常識介紹:
1、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和課后資料。
2、介紹本文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作為文章體裁,序有書序
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者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
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不同,它
始于唐朝,文人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
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方法。
二、初讀課文,疏通學問
1、師播放朗讀磁帶,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生自由朗讀課文。
3、生根據注釋和詞語試譯課文。
4、四人小組直譯課文,教學巡視。
5、師生弄清課文大意,師朗誦重要字詞注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問:
⑴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那么
做。
⑵文章從哪些方面寫其他學生的優(yōu)越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寫作上有什么特點為?
2、小組議論
3、課堂討論
明確:
(1)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作
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
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同舍生火華然者神人。他們都沒有成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
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在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說其用心不
專。
⑶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適當穿插描寫,運用對比揭示道理,用切身
經歷使人感到真誠。
四、情境練習
1、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⑴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解讀。
⑵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⑶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4)形式:
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內容。
②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一。
④可以說,可以寫,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話題。
⑴我是宋濂一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的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⑵我是老師一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時,我欣慰地說:
⑶我是同學一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說:
3、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揭示學生要學習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
的學習態(tài)度。
五、課后延伸
1、生討論: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敬重師長,說說你怎么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
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2、宋濂求學過程中的方法和態(tài)度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背誦課文。
2、完成作業(yè)本。
3、寫一篇讀后感。
篇11:《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序的有關知識
2、學習古人的勤奮好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qū)別
2、學習文章用對比手法表現主題的手法
3、掌握重點實詞的用法,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
三、教學難點
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2、教育學生勤奮治學,不怕吃苦
四、教學計劃: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老師提問: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時,經常會用孟
子的哪些話來安慰并鼓勵自己?學生回答:“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老師總結:古今中外
在逆境中成就事業(yè)的人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三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宋
濂,了解他的成功之路
(二)作者簡介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
貫、黃漕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
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
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
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
士集》
(三)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
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
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粘,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
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四)聽錄音,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自主完成以下內容
1、學生自瀆課文后,分組活動
①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回憶學過的文言常識,積累常用文言詞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①讀準字音(出示幻燈片3)
嗜叩問叱咄俟負篋曳屣皴裂媵人餒衾悻然縊袍
②重點的實詞
無從:沒有辦法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是:因此
患:擔心,擔憂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叱咄:訓斥,呵責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窮冬:冬末
沃灌:澆洗炸然:光彩耀眼的樣子維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縊,舊絮敝,破舊
③通假字(出示幻燈片4)
⑴同舍生皆被綺繡⑵四支僵勁不能動
④古今異義詞(出示幻燈片4)
⑴媵人持湯沃灌⑵右備容臭⑶走送之
篇12:《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教學目的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和虛詞。3,學習翻譯文言文。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
勤奮學習的。重點難點1.重點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2)積累一些文言實
詞和虛詞。3)學習翻譯文言文。2.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
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嗜(Shi)硯(yOO)逾(yo)碩
(ShUO)俟(St)龕(qTn)烯(y6)組(叩)叱吩khidUO)被裂U)騰
ying)容臭kM負患曳履(q治yeX7)裘(qic)葛(ge)凍餒(*e0j
(y6)撰(才的)蟄(勸02.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翻譯全文。二、導
入1.作家作品簡介本文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源(131—1381)字
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
卻勤奮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有名學者吳萊、柳貫、黃晉等,以文章著名。元代
至正年間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惜口父母年老,堅辭不就,入山隱居著述。朱
元璋起義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學提舉和太子經師,后官至
《元史》編修總裁官、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部主事等,負責或參與《元史》
《國史》《日歷》的編修以及開國之初許多典章制度的訂定工作,從文治方面
對明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的文學成就主
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長于傳記的寫作,在當時影響很大。2.解題本文寫于
洪武十一(1378)年。這一年,辭官歸里的宋濂乂從家鄉(xiāng)到應天府(今江蘇省
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來拜見他,他便寫
了這篇“贈序”送給東陽馬生。東陽,在今浙江省,當時與浦江、義烏等縣同
屬金華府。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推重、贊許
或勉勵之辭。三、正課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語氣流暢,
感情充沛。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嗜]喜歡,愛好。
[致]取得,這里是“買到”的意思。[每]常常。【假借】假,jia3,假,借
同義。[弗之怠體]弗怠之"。怠,懈怠,放松。[走]跑,引伸為“趕
快"。【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既]已經。[加冠(guanl)]古代男子
到了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碩師】才學淵博而有名望的老師。
碩,大。[趨]快步走,奔赴。[鄉(xiāng)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向上有名望的前輩。
[執(zhí)經叩問]拿著經書請教問題。[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
擠滿。[降]和暖。[辭色]言辭語氣和表情態(tài)度。[援]引,提出。[質]詢
問,請教。[請]請教。[或]有時。[叱咄]大聲斥責。[至]周到。
[俟]等待。[卒[最終。【筐】書箱。【曳展】拖著鞋子,形容匆忙趕路的
樣子。[窮冬]隆冬,深冬,嚴冬。[耿裂]皮膚受凍開裂。[舍]這里指學
合、書館。[支]通“肢”[僵勁]僵硬。[騰人]這里指旅店里的服役工。
[湯]熱水。[沃灌]澆洗,擦洗。[裳]被子[和]緩解過來,暖和過來。
[窩]寄居。[逆旅]旅店。[再]兩次。[食(si4):同“飼”,給飯吃.[被
(pil]通”披,穿著。[綺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纓]帽帶。[腰]名詞
用為動詞,腰帶上懸掛著。[容臭]香袋,香囊。臭,氣味,這里指香氣。[炸
然]光彩耀眼的樣子。[錫袍]粗麻絮制作的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酒店與餐飲管理培訓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草原騎馬旅游線路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中考道德與法治二輪復習 新情境試題對點練之二十一 我們共同的世界(含答案)
- 2025遼寧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無人機航拍作業(yè)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糧食儲存加工倉庫出租合同二零二五年
- 除雪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中醫(yī)藥行業(yè)職業(yè)道德心得體會
- 法治宣傳與教育活動計劃
- 觀看《決不饒恕》的女性視角心得體會
- 【原創(chuàng)】學校書記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心得
- 樓梯踏步抹灰標準合同7篇
- 自然辯證法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學
- 教你寫出漂亮字體——鋼筆楷書字帖
- 2019年安徽省八年級學業(yè)水平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
- 提高水性玻璃烤漆水性金屬烤漆的耐溶劑耐水煮附著力和柔韌性的解決方案
- 內蒙礦產資源產業(yè)投資基金總體方案
- 高二化學電離水解
- 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制指導書(完整版)
- 壓力管道元件制造許可規(guī)則最新最新
- 2017新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基本性質》·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