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區域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TOC\o"1-2"\h\u14303第一章:區域發展概述 3194251.1區域現狀分析 3300111.1.1自然地理條件 386971.1.2社會經濟狀況 3221561.1.3發展目標 3104601.1.4發展戰略 3165161.1.5經濟發展指標 4291061.1.6社會發展指標 4189141.1.7生態環境指標 416788第二章:農業現代化推進 4203291.1.8總體目標 497531.1.9調整方向 4175821.1.10實施策略 5223901.1.11總體目標 541521.1.12創新領域 573151.1.13實施策略 5301551.1.14總體目標 6186191.1.15基礎設施建設重點 6265771.1.16實施策略 626576第三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685071.1.17產業鏈概述 654251.1.18產業鏈構建原則 6131461.1.19產業鏈構建內容 768301.1.20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 7203421.1.21農業與教育融合發展 782551.1.22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746601.1.23政策引導 7149391.1.24資金支持 817941.1.25技術創新 8215391.1.26人才保障 83117第四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870981.1.27現狀分析 8174761.1.28建設目標 826871.1.29實施方案 8266151.1.30現狀分析 8122971.1.31建設目標 991101.1.32實施方案 9240841.1.33現狀分析 9178811.1.34建設目標 912161.1.35實施方案 929082第五章: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9188931.1.36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9211561.1.37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 10314201.1.38農村綠化與美化的意義 1055811.1.39農村綠化與美化措施 10145911.1.40生態農業的內涵 1099611.1.41生態農業發展措施 1130876第六章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129111.1.42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11278871.1.43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1198331.1.44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272761.1.45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12236181.1.46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13234451.1.47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1329645第七章農村社會治理創新 13124171.1.48社會組織建設的意義 14211211.1.49社會組織建設的主要任務 14275511.1.50社會矛盾化解的重要性 14196071.1.51社會矛盾化解的主要措施 14265311.1.52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14214591.1.53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 1512729第八章:農村改革與政策創新 15249211.1.54背景與意義 1593301.1.55改革目標與原則 1570241.1.56改革措施 1548761.1.57背景與意義 16322921.1.58改革目標與原則 16204821.1.59改革措施 16179551.1.60背景與意義 16289321.1.61改革目標與原則 1659561.1.62改革措施 17969第九章區域協調發展 17257601.1.63發展背景 17169831.1.64發展目標 1736261.1.65發展路徑 1727471.1.66發展背景 1720731.1.67發展目標 18156831.1.68發展路徑 18170661.1.69發展背景 18321791.1.70發展目標 18320121.1.71發展路徑 1830487第十章:發展規劃實施與監測 18第一章:區域發展概述1.1區域現狀分析1.1.1自然地理條件本區域地處我國重要農業生產帶,地貌類型豐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氣候條件適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區域內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為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1.1.2社會經濟狀況本區域農業歷史悠久,農業產值占比較高。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較大,農業勞動力充足。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產值逐年提高,農村經濟持續增長。(1)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業和漁業全面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基礎設施:區域內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道路、橋梁、水利、電力等設施齊全。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3)社會保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第二節發展目標與戰略1.1.3發展目標(1)經濟目標: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2)社會目標: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3)生態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1.4發展戰略(1)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等新興產業,提高農業產值。(2)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3)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4)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第三節發展指標體系1.1.5經濟發展指標(1)農業產值:反映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2)農民人均收入:反映農民生活水平。(3)產業結構調整:反映產業結構優化程度。1.1.6社會發展指標(1)城鄉一體化發展:反映城鄉發展差距。(2)公共服務水平:反映農村居民享有公共服務的情況。(3)社會保障水平:反映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狀況。1.1.7生態環境指標(1)生態環境質量:反映生態環境狀況。(2)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3)農業廢棄物處理率:反映農業廢棄物處理能力。第二章:農業現代化推進第一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1.8總體目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根據我國三農區域發展規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1.1.9調整方向(1)加快糧食生產結構調整。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發展特色農業。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3)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營銷,促進農業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提高農業產值。(4)發展綠色農業。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1.1.10實施策略(1)制定政策引導。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2)加強科技支撐。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3)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區域資源條件,合理規劃農業產業布局,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第二節農業科技創新1.1.11總體目標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旨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1.1.12創新領域(1)生物技術。開展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技術研發,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2)農業信息技術。發展農業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農業等信息技術,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3)節能減排技術。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輕農業環境壓力。(4)農業機械化。研發高功能農業機械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1.13實施策略(1)加大研發投入。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參與農業科技創新。(2)優化創新環境。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3)加強人才培養。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第三節農業基礎設施完善1.1.14總體目標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旨在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基礎設施完善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1.1.15基礎設施建設重點(1)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田抗災能力,保障農業用水安全。(2)農業機械化設施。完善農業機械化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3)農業信息化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4)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1.1.16實施策略(1)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保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2)優化項目管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監管,保證項目質量和效益。(3)創新投融資機制。摸索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拓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第三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第一節產業鏈構建1.1.17產業鏈概述農村產業鏈是指以農業生產為基礎,通過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將農產品從生產領域延伸至消費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構建農村產業鏈,有助于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1.1.18產業鏈構建原則(1)市場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優化產業鏈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2)資源整合:整合農村各類資源,發揮產業協同效應,提高產業鏈整體效益。(3)創新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推動產業鏈各環節技術創新,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4)綠色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1.19產業鏈構建內容(1)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2)加強產業鏈延伸: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產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鏈建設。(4)創新產業鏈金融服務:發揮金融支持作用,為產業鏈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第二節產業融合發展模式1.1.20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1)發展休閑農業:利用農村自然景觀、人文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吸引游客消費。(2)創建農業旅游品牌:整合農村旅游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品牌。1.1.21農業與教育融合發展(1)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提高農民素質。(2)創辦農業教育產業園區:整合教育資源,打造集教育培訓、產業研發、創新創業于一體的農業教育產業園區。1.1.22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1)發展農村電商: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2)建設智慧農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第三節農村產業融合政策保障1.1.23政策引導(1)制定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明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2)優化政策環境: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便利。1.1.24資金支持(1)加大財政投入: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產業鏈建設。(2)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企業、金融機構等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1.1.25技術創新(1)建立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鏈技術創新。(2)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農民技術素質。1.1.26人才保障(1)培育農村人才:實施農村人才培育工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2)引導人才流動:鼓勵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促進城鄉人才交流。第四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一節交通設施建設1.1.27現狀分析我國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農村公路網絡不夠完善,部分地區道路狀況較差,影響了農民出行和農產品流通。1.1.28建設目標(1)完善農村公路網絡,提高農村公路等級。(2)提升農村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方便農民出行。(3)優化農村交通結構,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捷性。1.1.29實施方案(1)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標準。(2)推進農村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發展農村客運和物流。(3)加強農村交通安全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意識。第二節水利設施建設1.1.30現狀分析我國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部分地區水利設施老化、損壞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1.1.31建設目標(1)完善農村水利設施體系,提高農業水利化水平。(2)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保障農民飲水安全。(3)提高農村水利設施管理水平,發揮水利設施效益。1.1.32實施方案(1)加大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升級。(2)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保證農村居民飲水安全。(3)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管理,建立健全水利設施運維體系。第三節能源與信息設施建設1.1.33現狀分析我國農村能源和信息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單一,信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1.1.34建設目標(1)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提高農村能源供應能力。(2)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農村信息服務水平。(3)推動農村能源和信息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1.1.35實施方案(1)加大農村能源建設投入,推廣清潔能源利用。(2)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寬帶網絡覆蓋率。(3)發展農村能源和信息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以上措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全面提升,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五章: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第一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1.1.36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重要基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對于維護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保障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旨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1.1.37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1)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實時監控。(2)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包括農村垃圾治理、農村污水處理、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等。(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4)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5)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對農村生態環境脆弱區域進行補償,保障農民生態環境權益。第二節農村綠化與美化1.1.38農村綠化與美化的意義農村綠化與美化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農村綠化與美化旨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美麗宜居的農村家園。1.1.39農村綠化與美化措施(1)加強農村綠化規劃,科學布局農村綠化空間,提高農村綠化覆蓋率。(2)推廣農村庭院綠化,鼓勵農民利用自有庭院進行綠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3)開展農村道路綠化,提高農村道路綠化水平,打造綠色通道。(4)推進農村水體綠化,加強農村水體治理,提升農村水體生態環境質量。(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教育,提高農民綠化意識,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綠化與美化工作。第三節生態農業發展1.1.40生態農業的內涵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旨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性。1.1.41生態農業發展措施(1)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4)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實時監控。(5)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生態環境意識,引導農民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第六章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第一節教育與衛生服務1.1.42教育服務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教育公平為核心,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具體目標如下:(1)保證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義務教育;(2)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率,保證農村兒童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3)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2)主要任務(1)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提高教育教學條件;(2)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穩定師資隊伍;(3)推廣教育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教育信息化水平;(4)實施農村教育扶貧工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1.1.43衛生服務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為核心,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具體目標如下:(1)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2)提高農村衛生服務能力,保障農村居民基本醫療需求;(3)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農村居民健康素養。(2)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2)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衛生服務能力;(3)推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4)開展農村健康教育,提高農村居民健康素養。第二節文化與體育服務1.1.44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為核心,提高農村文化軟實力。具體目標如下:(1)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培育農村文化人才,傳承和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3)豐富農村文化活動,提升農村居民文化素質。(2)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提升農村文化服務水平;(2)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滿足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3)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培養農村文化人才;(4)推動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助力農村經濟增長。1.1.45體育服務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以增強農村居民體質為核心,提高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水平。具體目標如下:(1)建立健全農村體育組織體系;(2)加強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體育服務水平;(3)豐富農村體育活動,提高農村居民參與度。(2)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體育組織建設,提高體育服務水平;(2)加強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村居民體育活動需求;(3)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提高農村居民體質健康水平;(4)培育農村體育人才,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第三節社會保障與就業服務1.1.46社會保障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實現農村居民基本生活無憂為核心,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具體目標如下:(1)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險制度;(3)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主要任務(1)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高養老保險待遇;(2)加強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3)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證農村特困群體基本生活。1.1.47就業服務體系建設(1)目標定位本規劃期內,農村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為核心,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具體目標如下:(1)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2)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3)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穩定性。(2)主要任務(1)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提升就業技能;(2)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提供就業信息服務;(3)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就業崗位;(4)落實就業扶持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第七章農村社會治理創新第一節社會組織建設1.1.48社會組織建設的意義農村社會組織建設是農村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載體,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加強農村社會組織建設,有助于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提高農村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和活力,促進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1.49社會組織建設的主要任務(1)完善農村社會組織體系。以村民自治為基礎,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志愿者組織、老年人協會等多元化社會組織,形成覆蓋農村各類群體的社會組織體系。(2)強化農村社會組織功能。加強農村社會組織能力建設,提升其在農村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功能,發揮其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優化農村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營造有利于農村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農村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第二節社會矛盾化解1.1.50社會矛盾化解的重要性社會矛盾化解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關乎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當前,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加強社會矛盾化解,對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1.51社會矛盾化解的主要措施(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制。加強農村社會矛盾排查,及時發覺和化解各類矛盾,防止矛盾激化。(2)強化農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手段化解社會矛盾。(3)創新農村社會矛盾化解方式。發揮農村社會組織、村民自治等作用,采用調解、協商等方式,多元化解決農村社會矛盾。第三節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1.1.52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對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加強農村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有助于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1.1.53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農村治安防控能力,保證農村社會治安穩定。(2)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治意識,推動農村法治建設。(3)健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法律服務設施建設,培養農村法律服務人才,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4)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農村基層組織治理能力,發揮其在維護農村社會治安、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第八章:農村改革與政策創新第一節土地制度改革1.1.54背景與意義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臨諸多挑戰。1.1.55改革目標與原則(1)改革目標: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農民土地權益。(2)改革原則: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變,堅持耕地紅線不突破,堅持農民利益不受損。1.1.56改革措施(1)明確土地產權:對農村土地進行確權登記,明確土地產權歸屬,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2)推進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3)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合理確定征收補償標準,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4)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嚴格土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資源流失,保障糧食安全。第二節財政與金融政策創新1.1.57背景與意義財政與金融政策創新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具有積極作用。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需要通過財政與金融政策創新來加以解決。1.1.58改革目標與原則(1)改革目標:建立健全農村財政與金融政策體系,發揮財政與金融政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2)改革原則:堅持市場導向,發揮作用;堅持政策創新,提高政策效果。1.1.59改革措施(1)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農民增收等方面的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創新財政補貼政策: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3)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4)發展農業保險: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降低農業風險,保障農民利益。第三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1.1.60背景與意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核心內容,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產權不明晰、權益保障不力等問題。1.1.61改革目標與原則(1)改革目標:建立健全農村產權制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改革原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公平公正,保障農民權益。1.1.62改革措施(1)明確農村產權: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明確產權歸屬,保障農民權益。(2)推進農村產權流轉: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促進農村資源要素合理配置。(3)加強農村產權保護:完善農村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4)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摸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第九章區域協調發展第一節城鄉融合發展1.1.63發展背景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成為制約三農區域發展的瓶頸。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本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1.1.64發展目標(1)實現城鄉規劃一體化,優化城鄉空間布局。(2)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3)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4)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1.1.65發展路徑(1)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明確城鄉發展方向和重點。(2)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水平。(3)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4)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第二節區域合作與交流1.1.66發展背景區域合作與交流是推動三農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本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區域合作與交流的發展。1.1.67發展目標(1)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提高區域發展協同性。(2)加強區域間產業合作,促進資源優勢互補。(3)推進區域間科技創新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4)深化區域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和諧發展。1.1.68發展路徑(1)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明確合作領域和方向。(2)推進區域間產業合作,優化資源配置。(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洛陽理工學院《中國當代文學(上)》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遂寧市重點中學2025年初三二模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湖南大學《大學英語中級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富陽區重點名校2025屆中考總復習單元滾動測試卷初三生物試題含解析
-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最后一卷數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畜牧微生物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2025屆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鄭州亞歐交通職業學院《統計專業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長沙市廣益實驗中學2025年下學期高三數學試題1月階段測試考試試卷含解析
- 怎樣收集有效的客戶資料
- 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第四課書面作業設計樣例(第3-4周)
- GB∕T 17626.5-2019 電磁兼容 試驗和測量技術 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
- 《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培訓結業考核試題附答案
- 基于SolidWorks球閥參數化設計
- 首件檢驗記錄表(標準樣版)
- 重慶森林工程林業項目營造林檢查驗收辦法(試行)
- 《江南園林分析》ppt課件
- 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檢查表
- 施工日志填寫范本
- 土及部分巖石力學參數經驗值
- 如何做好銀行業IT審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