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秘密★啟用前山西省長治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mm的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孝文帝時,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這一調整()A.利于北魏政權轉型 B.取消了鮮卑貴族的特權C.重在整頓地方吏治 D.形成了內重外輕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后,“改鎮、戍為州、郡、縣”,使北魏政權對地方的控制由軍事管控變為統一的行政管理,這有利于推動北魏政權向封建化的轉型,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并未取消鮮卑貴族的特權,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方行政改革的內容,并不是整頓地方吏治,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內重外輕的局面,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用《決獄法》“治契丹及諸夷”,該法對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習慣法作了調整,保留了不少草原傳統法律條文;對漢人則沿用唐朝律法斷案。遼太祖的做法()A.消除了契丹與漢族的矛盾 B.推動遼朝法律體系最終形成C.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 D.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國策略【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在遼太祖時期,對契丹人用草原的傳統法律條文管理,對漢人用唐朝的法律管理,這就是因俗而治的治國策略,D項正確;有利于緩和契丹和漢族的矛盾,不能說消除了,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遼朝法律的因俗而治,不是遼朝法律的最終形成,排除B項;遼朝的法律還有草原傳統的法律,不是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3.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中寫道:“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因為自然已經賦予每個動物足以進行自衛和自助的力量。”據此可知,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A.肯定戰爭利于解決國際爭端 B.帶有較鮮明的宗教神學色彩C.將自然法理論作為重要基石 D.成為判斷戰爭性質通用標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荷蘭)。根據材料“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因為自然已經賦予每個動物足以進行自衛和自助的力量。”可知,格勞秀斯認為戰爭是合理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宗教神學無關,排除B項;材料內容是對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辦法的合理性的論述,沒有體現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將自然法理論作為重要基石,排除C項;材料內容是闡述戰爭符合自然原則可以用于解決國際爭端,沒有成為判斷戰爭性質的通用標準,排除D項。故選A項。4.唐代的戶籍制度將民眾分為“編戶”和“非編戶”,“編戶”是良民、自由民,“非編戶”則是賤民,如工匠、雜役、奴婢等,賤民沒有資格立戶。宋代百姓不再有良賤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戶”與“鄉村戶”。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業者地位提高 B.宋代門第觀念淡薄C.階級矛盾逐漸消解 D.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唐朝時,民眾有良賤之分,而到了宋朝時沒有了良賤之分,只有“坊郭戶”與“鄉村戶”分別。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是因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社會成員的身份趨向平等,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工商業者的地位問題,排除A項;宋代門第觀念淡薄,是宋代的社會觀念發生的變化之一,但是,材料里并有提及門第觀念,排除B項;材料里沒有反映階級矛盾的任何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5.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區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社區式管理”()A.踐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意在推動城市化進程C.促進社會保障制度成熟 D.提升了基層管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社區式管理”有利于提升基層管理能力,D項正確;“社區式管理”僅在社區內部采用民主聽證等方式運行,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關,排除A項;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應當體現在城市的建設上,與社區治理關系不大,排除B項;社會保障制度體現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等方面,材料內容強調的是社區居民的民主管理,與社會保障制度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6.下圖為“趕集的古羅馬農民”大理石浮雕,表現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農村的場景,圖中的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這可以用于研究當時古羅馬()A.區域經濟文化交流 B.農村社會經濟狀況C.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D.與亞洲的物種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據本題材料“表現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農村的場景”可知,這幅圖可以用于研究當時古羅馬農村社會經濟狀況,B項正確;這幅圖表現的僅僅是羅馬農村的場景,農民也僅是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而已,和區域經濟文化交流沒有聯系,排除A項;從圖中無法得知農業經營方式,排除C項;圖中沒有亞洲特有的物種,無法體現與亞洲的物種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7.據清代《建始縣志》記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新物種推廣影響生態環境 B.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C.建始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D.該地居民實現家給人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這一地區田地較少,隨著人口在清朝的增長,傳統種植稻谷無法滿足需求,故大量種植馬鈴薯、玉米等高產新作物,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A項正確;材料表達的是因人多地少,稻谷產量無法滿足需求故而種植高產新作物,而沒有體現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排除B項;建始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只是材料內容的一部分,材料主旨是建始縣在清代為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種植高產新物種,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影響,排除C項;材料主旨沒有體現新作物推廣后該地居民實現家給人足,排除D項。故選A項。8.工業革命后,牛奶在英國得以普及,喝生鮮牛奶的習慣使致命牛結核病感染率持續上升。英國政府強制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并制定《牛奶和農場法》《結核病防治法》等,嚴禁出售攜帶病菌的牛奶,到1949年巴氏殺菌法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這說明英國()A.牛奶業的發展遭遇危機 B.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C.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改變 D.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后,英國政府強制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通過制定法律、法令保障食品的安全,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運用法律保障牛奶的使用安全,而非遭遇危機,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描述民眾飲食結構前后變化的對比信息,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維護食品安全的信息,沒有體現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9.唐代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這反映了唐代()A.稻麥復種制普及 B.輕徭薄賦的國策 C.個體家庭式勞作 D.推行土地國有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的中國。材料表明一戶農家五月人們都忙碌起來的,丁壯去田里割麥,婦女和兒童給家里的丁壯送飯,這體現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勞作方式,C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了麥子,不體現水稻,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國家的賦役問題,排除B項;封建社會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國有制,排除D項。故選C項。10.據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這一現象可以用于說明南宋()A.寬松的商業政策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C.官營手工業發展 D.農耕經濟受到沖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南宋都城的商業已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說明,南宋的商業政策相對寬松,A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與這種商業發展狀態沒有聯系,排除B項;這種商業發展狀態不能用來證明官營手工業發展,排除C項;只是商業發展狀況,不能用來說明農耕經濟受到沖擊,排除D項。故選A項。11.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從亞歷山大里亞(埃及)進口香料1060—1200噸,從貝魯特(黎巴嫩)進口270—420噸,但1501—1506年從兩地的年均進口量分別降至335噸、45噸。據此可知()A.歐洲對香料的需求減少 B.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意大利人主導歐亞貿易 D.世界市場發展速度漸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96—1506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1496—1498年到1501—1506年,威尼斯每年進口香料的數量大幅下降。從這個結論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商業地位下降,這是因為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B項正確;威尼斯香料進口數量下降,不能說明歐洲對香料的需求減少了,排除A項;威尼斯進口香料的大幅度下降,恰好說明,意大利失去了往日榮光,在歐亞貿易中的地位不在了,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之后,世界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排除D項。故選B項。12.窯洞是北方的傳統民居之一,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北方窯洞的建造主要取決于()A.傳統審美觀念 B.經濟發展水平 C.自然地理環境 D.當地文化習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至今(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方窯洞建造坐北朝南修在山坡上,面朝開闊地帶,這是基于自然地理環境而定的,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窯洞建造首要考慮采光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而不是傳統審美觀念,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窯洞建造首要考慮采光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排除B項;當地文化習俗也是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并不能成為窯洞建造的主要考慮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表為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該表反映出()時間區域東漢后期唐朝前期黃河流域765669長江流域342611A.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B.黃河流域經濟衰退C.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 D.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后期、唐朝前期(中國)。材料數據反映了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大幅增加,與黃河流域的數量基本持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導致此現象,A項正確;材料更直觀體現的是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黃河流域經濟并沒有衰退,排除B項;不論是東漢后期還是唐朝前期,南方的經濟水平都還沒有超過北方,排除C項;不論是東漢后期還是唐朝前期,政治中心都沒有南移,排除D項。故選A項。14.《申江竹枝詞》對近代上海火車交通有如下描述:“火車當日達吳淞,女伴邀游興致濃。今日司空都見慣,瀘寧來去也從容。”這反映出當時上海()A.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 B.新式交通影響社會生活C.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 D.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上海火車交通”“火車當日達吳淞,女伴邀游興致濃。今日司空都見慣,瀘寧來去也從容。”可知,近代傳入的火車作為新式交通方式影響社會生活,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上海交通方式的改變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沒有體現工業化進程,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旨是近代上海新式交通便利出行,沒有體現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新式交通影響社會生活,與民眾生活水平無關,更不能體現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15.薄伽丘在《十日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1348年在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一群城里的青年男女隱居鄉間別墅,這座別墅筑在一座小山上,遠離大路,別墅干凈整潔,每個屋子都擺滿鮮花。故事中,青年男女面對疫情的行為()A.表現出強烈的厭世情緒 B.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C.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 D.推動了近代醫學的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時空是1348年(意大利)。根據材料“在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一群城里的青年男女隱居鄉間別墅,這座別墅筑在一座小山上,遠離大路,別墅干凈整潔,每個屋子都擺滿鮮花”可見,故事中的青年男女的行為在疫情中屬于自我隔離防疫,并保持住所干凈衛生,符合防疫要求,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C項正確;青年男女的行為體現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厭世情緒,排除A項;故事時間是1348年,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時間不符,排除B項;故事中青年男女的行為只是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沒有提出對近代醫學有推動作用的理論或主張,排除D選項。故選C項。16.1952年初,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全國上下男女老幼,團結一致,提出“消滅蒼蠅、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傳染病的媒介物(俗稱‘五害’)”,并實行預防注射。除“五害”運動()A.徹底根除了傳染病病源 B.改變了醫療落后的現狀C.是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時空是1952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除“五害”運動提倡消滅蒼蠅、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傳染病的媒介物,有利于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同時也能改善人民生活環境,D項正確;除“五害”運動并不能徹底消滅這些生物,也不能徹底根除傳染病病源,排除A項;除“五害”運動并不能改變醫療落后的現狀,排除B項;政治運動應當體現在其對政治上的影響,除“五害”運動的目的和影響更多體現在減少傳染病傳播上,不能體現其是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00-1800年世界貿易路線和白銀流向示意圖——據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材料二澳門的轉口貿易把中國卷入全球貿易網絡之中,使中國經濟首次面對全球經濟的新格局,晚明歷史大變局的帷幕慢慢揭開。西班牙人的東來,大大拓展了歷史大變局的深度與廣度。稍后來到遠東的荷蘭人,建立了統一的“聯合東印度公司”。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必須支付巨額白銀貨幣,西方學者將其概括為“絲—銀”對流。——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描述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白銀的流向,并說明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世界白銀流通對中國的影響。【答案】(1)流向:白銀從美洲大量流入中國。
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為首歐洲殖民者從事三角貿易,從美洲獲得大量白銀,用于購買來自中國的商品,由于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所以大量白銀作為貨幣流入中國。(2)影響: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機制日益完備;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白銀貨幣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的興盛。【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400-1800年(世界)。流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從美洲大量掠奪白銀,這些白銀最后伴隨交易流入中國;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為首的歐洲殖民者從事三角貿易,從美洲獲得大量白銀,用于購買來自中國的商品,根據材料“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必須支付巨額白銀貨幣”可得由于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所以大量白銀作為貨幣流入中國。【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400-1800年(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白銀流通對中國影響有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機制日益完備;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白銀貨幣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的興盛。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950年到1955年底,中國與資本主義市場貿易的比重由6.52%下降為0.005%;國營外貿進出口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組織成套設備和其他重要物資進口,千方百計發展生產擴大出口,1956年實現了貿易盈余0.82億美元,初步扭轉了長期入超的局面。——摘編自彭波、韓亞品《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70年:歷程、成就、貢獻與經驗》材料二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2002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6208億美元,位居全球貿易實體第四位。規模擴大的同時,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也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的目標是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十三五”期間服務貿易是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從而使我國在推進多變、雙邊以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貿易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摘編自謝孟軍《中國對外貿易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變化的國際因素。【答案】(1)作用: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實現國際收支平衡。(2)新變化: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進出口商品總額大幅增長;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國際因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明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作用:根據材料一“政府大力組織成套設備和其他重要物資進口,千方百計發展生產擴大出口,1956年實現了貿易盈余0.82億美元,初步扭轉了長期入超的局面”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初步改變入超的局面,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新變化:根據材料二“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可得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新變化是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根據材料二“2002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6208億美元,位居全球貿易實體第四位”可得進出口商品總額大幅增長;根據材料二“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可得出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根據材料二“未來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的目標是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可知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第二小問國際因素:根據所學知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變化的國際因素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發展,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圍繞材料觀點,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個時期,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具體史實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符合所選地區和時期,表達清晰)【答案】論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推廣,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推動了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私田大量開墾,井田制崩潰,各諸侯國不得不進行變法,魯國第一個舉起改革的大旗,實行無論私田還是公田都要按畝收稅,這就是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鐵農具的出現和農耕的退廣,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而土地私有,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產生了新生的階級也就是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使得地主階級的實力不斷上升,在他們的推動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先后進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封建土地私有確立起來,剝奪和限制舊貴族的特權,甚至推行縣制。通過變法,中國社會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社會。鐵農具和牛耕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鐵農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廣之下井田制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變,是生產關系的轉變,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地主階級的實力迅速增長,在他們的推動下,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社會確立,這就證明了生產力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近代、現代的世界。首先選擇國家或地區的某一時期,擬定論題。可以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任何一個時期,擬定的題目必須圍繞著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生產力發展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的動力。以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例,可以擬定這樣的題目: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推廣,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推動了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其次,進行闡述,用這一國家或地區選定的那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開始論述,要敘述清楚,生產力是如何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又是如何推動歷史演進的。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為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私田大量開墾,井田制崩潰。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各諸侯國不得不進行變法,魯國第一個舉起改革的大旗,實行無論私田還是公田都要按畝收稅,這就是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鐵農具的出現和農耕的退廣,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而土地私有,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產生了新生的階級也就是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使得地主階級的實力不斷上升,在他們的推動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先后進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封建土地私有確立起來,剝奪和限制舊貴族的特權,甚至推行縣制。通過變法,中國社會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社會。這就實現了生產力推動社會的轉型。最后,對論題進行總結,對題中的觀點進行重申。以中國春秋戰國為例,農具和牛耕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鐵農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廣之下井田制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變,是生產關系的轉變,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地主階級的實力迅速增長,在他們的推動下,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社會確立,這就證明了生產力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上均摘自《普通高中歷史地圖冊·選擇性必修2》(1)根據材料,分別概括清朝末年和當代中國交通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現代中國發展交通的歷史啟示。【答案】(1)清末交通特點:據材料一可得出,晚清鐵路以列強修筑鐵路為主;鐵路總里程短;是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資本輸出的重要手段;集中在重要政治城市,交通要道及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方便列強攫取在華利益。當代中國交通特點:形成縱橫交錯的鐵路網;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更為稠密,西北部則相對比較少。(2)歷史啟示:民族獨立是交通進步的前提條件;國家計劃統籌是交通發展的關鍵因素;交通的進步還離不開地方的努力;交通的建設關系國計民生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清朝末年、當代的中國。清末特點:根據第一幅圖示可以看出,從鐵路修建的主題來看,晚清鐵路以列強修筑鐵路為主;從鐵路里程來看,清朝末年,鐵路總里程短;從晚清鐵路修建的范圍來看,是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資本輸出的重要手段;從晚清鐵路涉及的區域看,集中在重要政治城市、交通要道及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從鐵路修建的影響看,晚清鐵路修建方便列強攫取在華利益。當代特點:根據第二圖示可以看出,形成縱橫交錯的鐵路網;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更為稠密,西北部則相對比較少【小問2】本題是啟示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當代的中國。歷史啟示:對比清末鐵路修建與當代鐵路建設的不同及原因可知民族獨立是交通進步的前提條件;國家計劃統籌是交通發展的關鍵因素;交通的進步還離不開地方的努力;交通的建設關系國計民生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秘密★啟用前山西省長治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mm的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孝文帝時,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這一調整()A.利于北魏政權轉型 B.取消了鮮卑貴族的特權C.重在整頓地方吏治 D.形成了內重外輕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后,“改鎮、戍為州、郡、縣”,使北魏政權對地方的控制由軍事管控變為統一的行政管理,這有利于推動北魏政權向封建化的轉型,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并未取消鮮卑貴族的特權,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方行政改革的內容,并不是整頓地方吏治,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內重外輕的局面,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用《決獄法》“治契丹及諸夷”,該法對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習慣法作了調整,保留了不少草原傳統法律條文;對漢人則沿用唐朝律法斷案。遼太祖的做法()A.消除了契丹與漢族的矛盾 B.推動遼朝法律體系最終形成C.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 D.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國策略【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在遼太祖時期,對契丹人用草原的傳統法律條文管理,對漢人用唐朝的法律管理,這就是因俗而治的治國策略,D項正確;有利于緩和契丹和漢族的矛盾,不能說消除了,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遼朝法律的因俗而治,不是遼朝法律的最終形成,排除B項;遼朝的法律還有草原傳統的法律,不是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3.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中寫道:“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因為自然已經賦予每個動物足以進行自衛和自助的力量。”據此可知,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A.肯定戰爭利于解決國際爭端 B.帶有較鮮明的宗教神學色彩C.將自然法理論作為重要基石 D.成為判斷戰爭性質通用標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荷蘭)。根據材料“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因為自然已經賦予每個動物足以進行自衛和自助的力量。”可知,格勞秀斯認為戰爭是合理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宗教神學無關,排除B項;材料內容是對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辦法的合理性的論述,沒有體現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將自然法理論作為重要基石,排除C項;材料內容是闡述戰爭符合自然原則可以用于解決國際爭端,沒有成為判斷戰爭性質的通用標準,排除D項。故選A項。4.唐代的戶籍制度將民眾分為“編戶”和“非編戶”,“編戶”是良民、自由民,“非編戶”則是賤民,如工匠、雜役、奴婢等,賤民沒有資格立戶。宋代百姓不再有良賤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戶”與“鄉村戶”。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業者地位提高 B.宋代門第觀念淡薄C.階級矛盾逐漸消解 D.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唐朝時,民眾有良賤之分,而到了宋朝時沒有了良賤之分,只有“坊郭戶”與“鄉村戶”分別。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是因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社會成員的身份趨向平等,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工商業者的地位問題,排除A項;宋代門第觀念淡薄,是宋代的社會觀念發生的變化之一,但是,材料里并有提及門第觀念,排除B項;材料里沒有反映階級矛盾的任何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5.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區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社區式管理”()A.踐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意在推動城市化進程C.促進社會保障制度成熟 D.提升了基層管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社區式管理”有利于提升基層管理能力,D項正確;“社區式管理”僅在社區內部采用民主聽證等方式運行,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關,排除A項;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應當體現在城市的建設上,與社區治理關系不大,排除B項;社會保障制度體現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等方面,材料內容強調的是社區居民的民主管理,與社會保障制度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6.下圖為“趕集的古羅馬農民”大理石浮雕,表現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農村的場景,圖中的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這可以用于研究當時古羅馬()A.區域經濟文化交流 B.農村社會經濟狀況C.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D.與亞洲的物種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據本題材料“表現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農村的場景”可知,這幅圖可以用于研究當時古羅馬農村社會經濟狀況,B項正確;這幅圖表現的僅僅是羅馬農村的場景,農民也僅是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而已,和區域經濟文化交流沒有聯系,排除A項;從圖中無法得知農業經營方式,排除C項;圖中沒有亞洲特有的物種,無法體現與亞洲的物種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7.據清代《建始縣志》記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新物種推廣影響生態環境 B.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C.建始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D.該地居民實現家給人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這一地區田地較少,隨著人口在清朝的增長,傳統種植稻谷無法滿足需求,故大量種植馬鈴薯、玉米等高產新作物,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A項正確;材料表達的是因人多地少,稻谷產量無法滿足需求故而種植高產新作物,而沒有體現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排除B項;建始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只是材料內容的一部分,材料主旨是建始縣在清代為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種植高產新物種,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影響,排除C項;材料主旨沒有體現新作物推廣后該地居民實現家給人足,排除D項。故選A項。8.工業革命后,牛奶在英國得以普及,喝生鮮牛奶的習慣使致命牛結核病感染率持續上升。英國政府強制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并制定《牛奶和農場法》《結核病防治法》等,嚴禁出售攜帶病菌的牛奶,到1949年巴氏殺菌法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這說明英國()A.牛奶業的發展遭遇危機 B.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C.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改變 D.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后,英國政府強制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通過制定法律、法令保障食品的安全,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運用法律保障牛奶的使用安全,而非遭遇危機,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描述民眾飲食結構前后變化的對比信息,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維護食品安全的信息,沒有體現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9.唐代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這反映了唐代()A.稻麥復種制普及 B.輕徭薄賦的國策 C.個體家庭式勞作 D.推行土地國有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的中國。材料表明一戶農家五月人們都忙碌起來的,丁壯去田里割麥,婦女和兒童給家里的丁壯送飯,這體現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勞作方式,C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了麥子,不體現水稻,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國家的賦役問題,排除B項;封建社會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國有制,排除D項。故選C項。10.據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這一現象可以用于說明南宋()A.寬松的商業政策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C.官營手工業發展 D.農耕經濟受到沖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南宋都城的商業已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說明,南宋的商業政策相對寬松,A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與這種商業發展狀態沒有聯系,排除B項;這種商業發展狀態不能用來證明官營手工業發展,排除C項;只是商業發展狀況,不能用來說明農耕經濟受到沖擊,排除D項。故選A項。11.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從亞歷山大里亞(埃及)進口香料1060—1200噸,從貝魯特(黎巴嫩)進口270—420噸,但1501—1506年從兩地的年均進口量分別降至335噸、45噸。據此可知()A.歐洲對香料的需求減少 B.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意大利人主導歐亞貿易 D.世界市場發展速度漸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96—1506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1496—1498年到1501—1506年,威尼斯每年進口香料的數量大幅下降。從這個結論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商業地位下降,這是因為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B項正確;威尼斯香料進口數量下降,不能說明歐洲對香料的需求減少了,排除A項;威尼斯進口香料的大幅度下降,恰好說明,意大利失去了往日榮光,在歐亞貿易中的地位不在了,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之后,世界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排除D項。故選B項。12.窯洞是北方的傳統民居之一,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北方窯洞的建造主要取決于()A.傳統審美觀念 B.經濟發展水平 C.自然地理環境 D.當地文化習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至今(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方窯洞建造坐北朝南修在山坡上,面朝開闊地帶,這是基于自然地理環境而定的,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窯洞建造首要考慮采光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而不是傳統審美觀念,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窯洞建造首要考慮采光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排除B項;當地文化習俗也是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并不能成為窯洞建造的主要考慮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表為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該表反映出()時間區域東漢后期唐朝前期黃河流域765669長江流域342611A.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B.黃河流域經濟衰退C.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 D.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后期、唐朝前期(中國)。材料數據反映了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大幅增加,與黃河流域的數量基本持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導致此現象,A項正確;材料更直觀體現的是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黃河流域經濟并沒有衰退,排除B項;不論是東漢后期還是唐朝前期,南方的經濟水平都還沒有超過北方,排除C項;不論是東漢后期還是唐朝前期,政治中心都沒有南移,排除D項。故選A項。14.《申江竹枝詞》對近代上海火車交通有如下描述:“火車當日達吳淞,女伴邀游興致濃。今日司空都見慣,瀘寧來去也從容。”這反映出當時上海()A.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 B.新式交通影響社會生活C.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 D.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上海火車交通”“火車當日達吳淞,女伴邀游興致濃。今日司空都見慣,瀘寧來去也從容。”可知,近代傳入的火車作為新式交通方式影響社會生活,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上海交通方式的改變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沒有體現工業化進程,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旨是近代上海新式交通便利出行,沒有體現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新式交通影響社會生活,與民眾生活水平無關,更不能體現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15.薄伽丘在《十日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1348年在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一群城里的青年男女隱居鄉間別墅,這座別墅筑在一座小山上,遠離大路,別墅干凈整潔,每個屋子都擺滿鮮花。故事中,青年男女面對疫情的行為()A.表現出強烈的厭世情緒 B.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C.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 D.推動了近代醫學的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時空是1348年(意大利)。根據材料“在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一群城里的青年男女隱居鄉間別墅,這座別墅筑在一座小山上,遠離大路,別墅干凈整潔,每個屋子都擺滿鮮花”可見,故事中的青年男女的行為在疫情中屬于自我隔離防疫,并保持住所干凈衛生,符合防疫要求,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C項正確;青年男女的行為體現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厭世情緒,排除A項;故事時間是1348年,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時間不符,排除B項;故事中青年男女的行為只是對后世防疫有借鑒意義,沒有提出對近代醫學有推動作用的理論或主張,排除D選項。故選C項。16.1952年初,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全國上下男女老幼,團結一致,提出“消滅蒼蠅、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傳染病的媒介物(俗稱‘五害’)”,并實行預防注射。除“五害”運動()A.徹底根除了傳染病病源 B.改變了醫療落后的現狀C.是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時空是1952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除“五害”運動提倡消滅蒼蠅、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傳染病的媒介物,有利于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同時也能改善人民生活環境,D項正確;除“五害”運動并不能徹底消滅這些生物,也不能徹底根除傳染病病源,排除A項;除“五害”運動并不能改變醫療落后的現狀,排除B項;政治運動應當體現在其對政治上的影響,除“五害”運動的目的和影響更多體現在減少傳染病傳播上,不能體現其是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00-1800年世界貿易路線和白銀流向示意圖——據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材料二澳門的轉口貿易把中國卷入全球貿易網絡之中,使中國經濟首次面對全球經濟的新格局,晚明歷史大變局的帷幕慢慢揭開。西班牙人的東來,大大拓展了歷史大變局的深度與廣度。稍后來到遠東的荷蘭人,建立了統一的“聯合東印度公司”。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必須支付巨額白銀貨幣,西方學者將其概括為“絲—銀”對流。——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描述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白銀的流向,并說明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世界白銀流通對中國的影響。【答案】(1)流向:白銀從美洲大量流入中國。
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為首歐洲殖民者從事三角貿易,從美洲獲得大量白銀,用于購買來自中國的商品,由于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所以大量白銀作為貨幣流入中國。(2)影響: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機制日益完備;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白銀貨幣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的興盛。【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400-1800年(世界)。流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從美洲大量掠奪白銀,這些白銀最后伴隨交易流入中國;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為首的歐洲殖民者從事三角貿易,從美洲獲得大量白銀,用于購買來自中國的商品,根據材料“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必須支付巨額白銀貨幣”可得由于西歐列強及其殖民地無法用香料等初級產品與中國工藝精良的高級商品在貿易上達成平衡,所以大量白銀作為貨幣流入中國。【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400-1800年(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白銀流通對中國影響有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機制日益完備;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白銀貨幣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的興盛。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950年到1955年底,中國與資本主義市場貿易的比重由6.52%下降為0.005%;國營外貿進出口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組織成套設備和其他重要物資進口,千方百計發展生產擴大出口,1956年實現了貿易盈余0.82億美元,初步扭轉了長期入超的局面。——摘編自彭波、韓亞品《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70年:歷程、成就、貢獻與經驗》材料二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2002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6208億美元,位居全球貿易實體第四位。規模擴大的同時,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也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的目標是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十三五”期間服務貿易是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從而使我國在推進多變、雙邊以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貿易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摘編自謝孟軍《中國對外貿易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變化的國際因素。【答案】(1)作用: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實現國際收支平衡。(2)新變化: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進出口商品總額大幅增長;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國際因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明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作用:根據材料一“政府大力組織成套設備和其他重要物資進口,千方百計發展生產擴大出口,1956年實現了貿易盈余0.82億美元,初步扭轉了長期入超的局面”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初步改變入超的局面,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新變化:根據材料二“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可得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新變化是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根據材料二“2002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6208億美元,位居全球貿易實體第四位”可得進出口商品總額大幅增長;根據材料二“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可得出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增長點;根據材料二“未來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的目標是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可知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第二小問國際因素:根據所學知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變化的國際因素是經濟全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山東省名校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陜西省渭南三賢中學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2025屆甘肅省臨夏州臨夏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英語試卷含答案
- 數控機床智能化升級技術路徑與2025年產業效益預測研究報告
- 城市通信基站建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
- 2025版機械設備租賃合同范本
- 2025機械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傳統工業制造行業工業大數據應用案例分析報告
- 汽車輕量化材料在汽車輕量化產業市場培育中的應用與市場推廣報告
- 智能客服情感分析技術在銀行行業的應用現狀與趨勢報告
- 兼職教練合同協議書
- 2023年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考試卷(A4打印版)
- ESG信息披露、表現和評級綜合研究:國內外對比分析
- 氣象行業天氣預報技能競賽理論試題庫資料(含答案)
- 小學奧數等差數列經典練習題
- 2024年江蘇省常州市中考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福建省中考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及解析)
-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音樂《唱山歌》教學設計
- 車輛維修免責協議書范本
- 2024醫療設備器械試用協議書
-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