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邢臺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意”作為蘇軾文藝理論和藝術創作的核心范疇與主導觀念,三言兩語定是難以將其中玄妙探究清楚,加之其中摻雜了蘇軾所崇尚的道家與禪宗思想,這便使得“意”更加晦澀難懂。從字面意思看,“意”是對藝術家創作的一種精神要求,我們暫以“直抒胸臆”對其進行淺釋,即暢快抒情,不受成法約束。若深求“意”,還是要追溯蘇軾提出的“無意于佳”“我書意造”等一系列書學理論。蘇軾在《評草書》中云:“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于學。此弊之極,遂至于周越仲翼,無足怪者。”故而就有了“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的觀點,重視書法的自然之美。此外,蘇軾作書十分重視書法的神韻,曾在《論書》中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蘇軾將傳統生命學說引入論書的范疇,提出形成書法美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與多元精神,這也反映出蘇軾對書法作品情采、色澤的鮮明要求。“意”作為蘇軾文藝理論的核心范疇,是其進行藝術創作,進行詩、書、畫等各種藝術活動的審美尺度和原則,也是統攝、綜合揭示蘇軾藝術創作觀的樞紐。其中蘊含的思辨精神不僅在于蘇軾對歐陽修“公余事”書法觀念的繼承——“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更有對“寓意”與“留意”的分析。蘇軾曾在《寶繪堂記》中寫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蘇軾還引用《老子》之言寫道:“《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自由、非功利的游戲態度與適度“中和”之態均為蘇軾融“意”于藝術提供了心理指導。(摘編自孫啟睿《蘇軾“尚意”文藝理論芻議》)材料二:蘇軾早年有著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正是春風得意之時。此時他的書法作品更多地是追求晉唐之風,從中可以看到王羲之書法風神俊逸的影子,自身的書法特色還未充分顯現。蘇軾還尤為喜愛顏真卿的書法,極為推崇其端莊厚重的書風。他在《跋歐陽文忠公書》中寫道:“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后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裕如也。”從蘇軾的早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書風以“重法”為主基調,筆法精到。《奉喧帖》是蘇軾現存較早的一幅作品,從中可以看出蘇軾早年的書風雖然取法“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卻也不乏顏真卿書法的特征。在這幅作品中,蘇軾的書法字體尚未脫離楷書的束縛,字與字之間多平正、少錯落,轉折拘謹,正是其所說的“方闊字”。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進京為官,接觸到諸多名家墨跡,嘗試將質樸與妍美的書風結合起來,《自離鄉帖》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此后,蘇軾的書法逐漸顯現出姿媚的風格,為后來的“尚意”書風打下了基礎。宋神宗時期,蘇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仕途如浮萍般起伏不定。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1080年,蘇軾被貶謫黃州,之后輾轉多地做官。“烏臺詩案”無疑成為蘇軾的人生轉折點,仕途坎坷令他的抱負無從實現,只能將滿腹才情融入詩書之中。在這一時期,蘇軾由外轉內,參禪問道,不再拘泥于傳統書法,而是開始更多地強調個人內心感受和情感的表達,形成了“我書意造本無法”的書法取向。《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創作的,共有兩首,均是五言詩。其詩句蒼涼卻又曠達,行筆跌宕起伏,一氣呵成,被列為“天下第三行書”。在《黃州寒食詩帖》中,蘇軾展現出手隨心動的藝術風格,讓筆墨隨著心境的變化而起落,線條富有了生命,展現其作詩時的情感變化。在書寫第一首詩時,蘇軾書寫的字徑較小,似乎還在壓抑自己的情感。隨著情感的不斷深入,到了第二首詩時,蘇軾在書寫上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字徑逐漸變大,筆墨飽滿厚重,達到其所說的“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之境界。例如,其中“葦”字的一豎直落無阻,灑脫超然。最后,蘇軾以字徑較小的“右黃州寒食詩二首”收尾,似乎情感得以平復,胸中的憤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解。可見,蘇軾因仕途受挫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受佛教浸染其書風逐漸鮮明起來,從“重法”轉向“尚意”。(摘編自陳鏡宇《蘇軾“尚意”書風的形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意”是蘇軾文藝理論的核心范疇,因融合道家和禪宗思想而博大精深,它要求藝術家直抒胸臆,不受成法約束。B.蘇軾在《評草書》中否定了“匆匆不及,草書”的觀點,故而提出“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強調書法的自然之美。C.蘇軾繼承了歐陽修的“公余事”書法觀念,并在《寶繪堂記》中對“寓意”與“留意”進行分析,希望摒棄游戲態度。D.蘇軾早年書風以“重法”為主,追求晉唐之風,以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為主要學習對象,同時呈現出姿媚的風格。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將傳統生命學說引入論書范疇,提出書法美應具備神、氣、骨、肉、血等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與多元精神。B.蘇軾認為君子對物應采取“寓意”的態度,而書畫是最能讓人喜悅而又能改變人的心性的事物,頗受蘇軾喜愛。C.《奉喧帖》體現了蘇軾此時書風以“尚意”為主的特點,字體尚未脫離楷書束縛,字與字之間平正、少錯落。D.《黃州寒食詩帖》中字徑的變化以及行筆風格的不同,表明蘇軾在書寫過程中對詩歌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感悟。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尚意’文藝理論”論據的一項是()

A.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米芾《書史》)B.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可學。(蘇軾《和子由論書》)C.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努不宜直,直則失力。(李世民《筆法論》)D.歐、虞、褚、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于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黃庭堅《山谷題跋》)4.材料一多處引用蘇軾及其他古人的話,有什么作用?5.蘇軾書法風格的轉變歷程對我們有何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濟南的一夜蹇先艾這一次我過山東省城,是一九三六年,又是夏天,事實上濟南前后共住了兩夜。不過所謂第一夜,實在太短促了,那簡直算不得數。因為當時火車開到濟南,已經是半夜三點多鐘了。疲乏包圍著我的身體,我兩眼惺忪,提著皮包下車,急忙跨進了一家旅館。第二天七點起床,人還是暈頭暈腦的,便被一位體壯力強的朋友拖到馬路上一個豆腐漿擔子旁去,吃了一碗豆腐漿下油條。又急忙跳上了早班的膠濟車,真是行色匆匆!七月底,我從青島回來,火車六點到達濟南。我這一回才決定住下了。在夕陽斜照中,我慢慢地踱下車來,接了車站附近的一家旅館的名片在手里,便緊跟著那位接客的山東大漢的步子往前走。跨上了旅館那座窄逼的、只有過道的小樓,我便探首到窗外去遠眺,一無所見,除了那些參差不齊的房頂,我心里立刻浮起一層單調、平板、乏味的感覺。的確,離開青島,到了濟南,便仿佛從外國回到了中國一樣,一切的景象都完全改觀了。海濱的、清涼的風味早已消失無余,替代它來包圍著我的是塵囂與煩熱。在那蒸籠似的高樓上逗留不到五分鐘,汗珠就一顆顆地從我的額上滴下來。伙計先給我打開了一間黑暗的小屋,我進去看了一眼,搖了搖頭,又退出來;我另外挑選了一間寬敞的、光線比較好的、當街的房號間。洗完澡,補記了這兩天的日記,給妻寫了一封信,不知不覺已經過了暮色蒼茫的時候了。“到什么地方去吃晚飯呢?旅館是不預備飯的。”我的肚子轆轆地響起來,使我不得不想到這個問題。把旅館的伙計叫進屋來問,他很流利地向我背了一大堆飯館的名字,反而把我弄得糊涂了,連一個名字也沒有留在記憶里,覺得比沒有問他時,反倒更增加了許多麻煩。終于一個人披起衣服,下樓到馬路上去散步。我常常喜歡一個人旅行,幾年來游歷,還鄉,都是踽踽獨行的時候居多。有時固然覺得孤單、寂寞,缺少一點安慰與幫助;卻也減去了許多顧忌、拘泥與爭執,而且每到了一個地方,進出都感到非常自由。我敢說,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的人,他絕對體味不出來這種孤身旅客的快樂。走不到二百步,便看見一家小飯館了。“為什么一定要問伙計呢,那不是徒然嗎?”一邊想著,一邊便走進去,卻原來是一家有著女侍的飯館。那位女侍,有二十幾歲的光景,臉上沒有什么脂粉,穿著一身黑衣服,上身很短,下面褲子很長,拐著放大了的小腳,手指間夾著一根煙卷,說著土音很重的話,在一張桌子上,向著兩位鋪子里的徒弟似的青年勸酒。“喝一點,喝一點,我給你斟上。”這種景象,我在北平是看慣了的,一點不覺得奇異。叫了兩碗面來吃了以后,連忙又回到旅館來。我太疲乏了,幾次想離開商埠地到城里走走,總是打不起精神來。“把疲勞恢復了以后,明天再說吧。”只好這樣安慰自己。躺在床上,默對著那盞光線微弱的電燈,敞開了胸膛,用一把蒲扇扇著,希望能夠熟睡。但是我上了當了。我不該選中這間房間。關上窗戶空氣不透,在這樣的大熱天,是沒有法子忍受的;不關窗戶,外面聲音太嘈雜了,一直灌進窗來。火車過路的軋轢,人力車的腳鈴,自行車的按鈴,小販的叫賣,過路人的腳步聲,乘涼者的談話聲,汽車喇叭的悲鳴,先后交替地雜奏著,使我不得不用耳朵去諦聽,分析,尋味。在北平,我的家是住在一個很深的庭院里,偶爾只能聽到電車遠遠過路的輕靈的腳鈴聲,像這樣萬籟雜陳的音調,是很少有機會領略的。“我為什么要放走這樣大好的機會呢?”我決定了,既然環境不允許我入睡,率性我就睜大了眼來應付這動亂的環境,來俯首帖耳受它的征服。到了門外的鐘敲打著十二點的時候,各種聲音才漸漸地寂滅下來,我剛要昏昏入睡,查店的敲門進來,盤問了我許多話,于是我又大大地清醒了。查店的走了以后,電燈滅了。在黑暗的屋中,我在床上翻來覆去地還是睡不著,雖然沒有雜聲的煩擾,心里仍然不能平靜下去,只有閉著眼睛去冥想,回憶。這時的我,仿佛在溫習著白天看過的圖畫、讀過的書本,并且潛心地在研究著它們里面的真理。我簡直忘記了時間是在夜間,而且我是在睡眠了。我的內心有一個洪亮的聲音在向我喊道:“關在墳墓似的房間里讀死書,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你太淺薄了,你應當常常旅行,你應當多方面去體驗人生。”我鎮靜了一下我的沉沉的回憶的頭腦,回歸到現實的境界來。門外的鐘聲還在嘀嗒地響著,一點人聲也沒有了,只多了一種淅淅瀝瀝的音調,窗外正在下著微雨。“雨后游大明湖一定別有風趣的吧!”我心頭這樣默念著,身軀微微感到一點涼意。起身關上了門,又重新倒在床上,我不知道在什么時候竟迷糊睡去了。等到醒轉,已經是第二天早晨。打開窗戶來看,東邊的天空,一片淺紅的朝霞,天氣果然放晴了……1936年(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簡述在濟南的第一夜,既為后文詳寫第二夜蓄勢,又初步展現濟南給“我”的初始印象,體現散文結構的靈活。B.文中描寫旅館房間時,對“黑暗小屋”的“搖頭”和對寬敞的房間的認可,不僅體現了環境的差異,也寫出了“我”的心境變化。C.文章對比濟南與北平的居住環境,不是評判兩地的優劣,而是借由聲音的差異,展現作者在嘈雜環境中的別樣情感體驗。D.文章結尾處的淺紅朝霞與放晴天氣,既照應前文的微雨,又為“雨后游大明湖”做了鋪墊,使文章連貫流暢,余韻悠長。7.下列關于文中“我”在濟南的一夜經歷引發的情感變化,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剛到濟南旅館時,因旅途疲憊且看到周圍環境單調乏味,作者內心滿是沮喪與失落,對此次濟南之行感到后悔。B.在飯館用餐看到女侍勸酒場景時,作者因聯想到北平的熟悉場景而心生親切,先前的孤獨感被溫暖與慰藉取代。C.回到旅館后,因環境嘈雜無法入睡,作者從起初對環境的不適逐漸轉變為坦然接受,進而開始思考人生體驗。D.聽到查店敲門聲后,作者原本因即將入睡被打斷而惱怒,隨后在黑暗中回憶過往,情緒轉為對自身經歷的不滿。8.文章畫線處描寫了從青島到濟南的環境變化,請簡要分析其作用。9.文章為何以“濟南的一夜”為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登城西門樓。其下岷江。江自山中出,至此始盛壯。對江即岷山。岷山之最近者,曰青城山。其尤大者,曰大面山。大面山之后,皆西戎山矣。西門名玉壘關。自門少轉,登浮云亭,李繁清叔①守郡時所作,取杜子美詩“玉壘浮云變古今”之句,登臨雄勝。又登懷古亭,俯觀離堆。離堆者,李太守②鑿崖中斷,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懷古對崖,有道觀曰伏龍,相傳李太守鎖孽龍于離堆之下。觀有孫太古畫李氏父子像。出玉壘關,登山,謁崇德廟。新作廟前門樓,甚壯,下臨大江,名曰都江。江源政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出而會于此,故名都江。世云江出岷山者,自中國所見言之也。李太守疏江驅龍,有大功于西蜀。祠祭甚盛,歲刲③羊五萬,民買一羊將以祭而偶產羔者,亦不敢留,并驅以享。廟前屠戶數十百家,永康郡計,至專仰羊稅,甚矣其殺也!余作詩刻石以諷,冀神聽萬一感動云。廟前近離堆累石子作長汀以遏水號象鼻以形似名。西川夏旱,支江水涸,即遣使致禱,增堰壅水以入支江,三四宿,水即遍,謂之攝水。余在成都,連歲遣郡丞馮俌攝水祠下,皆如期而應,連得稔。既謁謝于廟,徜徉三樓而返。將至青城,再度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于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木作一架,掛橋于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然,大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彩帛之狀。又須舍輿疾步,從容則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郡人云:“稍迂數里,有白石渡,可以船濟,然極湍險也。”(選自范成大《吳船錄》,有刪改)[注]①李蘩清叔:李蘩,字清叔,宋朝人。②李太守:戰國時蜀地太守李冰。③刲(kuī):宰殺。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廟前A近離堆B累石子作C長汀以D遏水E號F象鼻G以形H似名。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下岷江”,與《赤壁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中的“下”意思不同。B.“又登懷古亭”,與《登泰山記》“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中的“登”意思相同。C.“即遣使致禱”,與《荀子·勸學》“而致千里”中的“致”意思相同。D.“然極湍險也”,與《夢游天姥吟留別》“訇然中開”中的“然”意思不同。12.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登上城西門樓,看到岷江從山中流出后變得盛大壯闊,江對面是岷山山脈,作者還登上了浮云亭和懷古亭,觀賞到諸多勝景。B.離堆是李太守開鑿山崖時形成的,江水一支流入永康,一支從郫地流到成都。伏龍觀在懷古亭對面的山崖上,觀中有李氏父子的畫像。C.老百姓祭祀李太守,因他疏通江水、驅逐孽龍對西蜀有大功。祭祀十分盛行,每年祭祀宰殺的羊高達五萬只,殺羊的屠戶都有許多家。D.臨近青城時要過繩橋,繩橋非常長,分為五架,橋在半空當中,大風吹過來時,繩橋搖晃不已,過橋時需從容行走,否則會站立不穩。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江源政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出而會于此,故名都江。(2)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14.面對民眾大量宰羊祭祀的行為,作者的態度是什么?有何行動?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霜天曉角·赤壁辛棄疾雪堂[注]遷客,不得文章力。賦寫曹劉興廢,千古事、泯陳跡。望中磯岸赤,直下江濤白。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為予窄。[注]雪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室于黃州東坡,取名“雪堂”。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由蘇軾所作赤壁相關作品生出慨嘆,并非和蘇軾一樣親臨此地有感。B.蘇軾當年在赤壁寫下感嘆曹、劉興亡之作,而今這些英雄人物已無蹤影。C.詞的下片前兩句,與“亂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豪邁意境大致相同。D.全詞筆調急直,詞鋒剛勁,以獨特的語言將詞人的心緒抒發得淋漓盡致。16.同樣是書寫“赤壁”,這首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與小亮在江上悠然劃船,船如葦葉漂浮水面。小明引用《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繪當時的情景,傳達泛舟時心胸開闊、舒暢自在之感。(2)品德修養討論會上,小方起身發言,欲表明君子與常人本質無異,差別在于君子善用客觀條件,隨即引用《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加以闡述。(3)李老師與攝影愛好者們齊聚泰山等待日出,他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述日出前的大風天氣與彌漫的云霧。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視覺傳達設計在非遺傳播中的應用,不是A,而是通過現代化手法賦予傳統符號意義與活力。視覺傳達設計以圖像、色彩、文字等多種形式的符號構建為核心,能夠直觀且生動地呈現非遺的獨特魅力。通過設計,使這些符號可以被重新提煉和演繹,從而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同時也深化了非遺的視覺吸引力。視覺傳達設計在非遺傳播中的手段,不是對傳統渠道的覆蓋,而是要借助數字技術拓展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社交媒體、數字平臺、虛擬現實等新興傳播媒介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元的選擇。敦煌莫高窟景區利用VR和AR技術,對壁畫和雕塑進行了高精度數字化采集和三維建模。VR技術構建了B,觀眾佩戴設備即可虛擬游覽洞窟,并了解相關歷史背景信息。這種虛擬體驗不僅解決了洞窟開放受限和壁畫損壞等問題,還讓公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敦煌文化。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