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_第1頁
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_第2頁
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_第3頁
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_第4頁
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簡介【《生活的藝術》內容簡介】“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于必須的工作之余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于[有閑階級]。有閑階級如能普及于全人類,那便不復是罪惡。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閑,頭腦才能相當的忙起來。我們并不向往六朝那樣蕭然若神仙的樣子,我們卻企盼人人都能有閑去發展他的智慧與才能。”梁實秋如是說,他將為我們述說他心目中的生活藝術。【梁實秋簡介】梁實秋(一九○三——一九八七)原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一九一五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一九二三年畢業后赴美留學,一九二六年回國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一九三。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一九三二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周刊》。一九三四年受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后,孤身離家到后方。抗戰勝利后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一九四九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一后改師范大學一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一九六一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一九六六年退休。四十歲以后著力較多的是和譯。著有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三十年代開始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四十載,到一九七○年完成了全集的譯,計三十七冊,詩三冊,同時成為中國獨立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人。晚年用七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梁實秋《生活的藝術》精彩書摘】談時間希臘哲學家Diogenes經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亞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慣用的口吻問他,“你對我有什么請求嗎?”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了白眼,答道,“我請求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這個家喻戶曉的小,究竟涵義何在,恐怕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常總是覺得那位哲人視尊榮猶敝,富貴如浮云,雖然皇帝駕到,殊無異于等閑之輩,不但對他無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別的假以顏色。可是約翰遜博士另有一種看法,他認為應該注意的是那陽光,陽光不是皇帝所能賜予的,所以請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賜予的奪了去。這個請求不能算奢,卻是用意深刻。因此約翰遜博士由“光陰”悟到“時間”,時間也者雖然也是極為寶貴,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奪的。“人生不滿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點夸張,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老悖聾瞑,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遜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有人說:“時間即生命。”也有人說:“時間即金錢。”二說均是,因為有人根本認為金銀即生命。不過細想一下,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財于何有?有錢不要命者,固然實有徒,但是舍財不舍命,仍然是較聰明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我們幼時,誰沒有作過“惜陰說”之類的課藝?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我小的時候,家里請了一位教師,書房桌上有一座鐘,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師不注意的時候把時鐘往前撥快半個鐘頭,以便提早放學,后來被老師覺察了,他用朱筆在窗戶紙上的太陽陰影劃一痕記,作為放學的時刻,這才息了逃學的念頭。時光不斷在流轉,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歷,日歷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然以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歷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地往下扯,該是什么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不可挽住的就讓它去罷!問題在,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如何去打發它,梁任公先生最惡聞“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煩的人才忍心的去“殺時間”。他認為一個人要作的事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哪里還有時間可供消遣?不過打發時間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見運河上舟揮往來,熙熙攘攘,顧問左右:“他們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衛在側,脫口而出:“無非名利二字。”這答案相當正確,我們不可以人廢言。不過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名利二字當中還是利的成分大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時間即金錢之說仍屬不誣。詩人華茲華斯有句:塵世耗用我們的時間太多了,夙興夜寐,賺錢揮霍,把我們的精力都浪費掉了。所以有人寧可循這山林,享受那清風明月,“侶魚蝦而友鹿”,過那高蹈隱逸的生活。詩人濟慈寧愿長時間地守著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為那是人間至樂。康在大樹底下揚打鐵,“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劉伶“止則操執,動則挈搕提壺”,一生中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又是一種頗不尋常的方式。最徹底的超然的例子是《傳燈錄》所記載的“南泉和尚問陸亙曰:‘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寸絲不掛即是了無掛礙之謂,“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境界高超極了,可以說是“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根本不發生什么時間問題。人,誠如波斯詩人漠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并非,去時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我們是以心為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鳥我愛鳥。從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現在這樣有閑的人少了)。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閑,卻是那鳥的苦悶。膊上架著的,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視昂藏的神氣?籠子里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柵欄里,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的苦悶,大是僅次于貼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是僅優于在標本室里住著罷?我開始欣賞鳥,是在四川。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烏鴉,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等到旭日高升,市聲鼎沸,鳥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凄絕的哀樂。客夜聞此,說不出的酸楚!在白晝,聽不到鳥鳴,但是看得見鳥的形體。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啄,有的是胸襟上帶著一塊照眼的顏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爛的花彩。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不知是什么東西驚動它了,它倏的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無限的迷,惘。有時候稻田里佇立著一只白鷺,拳著一條腳,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后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就是抓小雞的鳶,啾啾的叫著,在天空盤旋,也有令人喜悅的一種雄姿。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聞杜鵑,興奮的一夜不能睡,一時想到“杜宇”“望帝”,一時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覺得有無限詩意。我曾告訴他事實上全不是這樣的。杜鵑原是很健壯的一種鳥,比一般的鳥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別美,而且自己不知構巢,依仗體壯力大,硬把卵下在別個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夠多的卵,便不客氣的給擠落下去,孵育的責任由別個代負了,孵出來之后,羽毛漸豐,就可把巢據為己有。那人聽了我的話之后,對于這豪橫無情的鳥,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詩意出來了。我想濟慈的“夜鶯”,雪萊的“云雀”,還不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何干?鳥并不永久的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詩人哈代在一首詩里說,他在圣誕的前夕,爐里燃著熊熊的火,滿室生春,桌上擺著豐盛的筵席,準備著過一個普天同慶的夜晚,然看見在窗外一片美麗的雪景當中,有一只小鳥局縮縮的在寒枝的頭踞立,正在啄食一顆殘余的僵凍的果兒,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風,栽倒地上死了,滾成一個雪團!詩人感喟曰:“鳥!你連這一個快樂的夜晚都不給我!”我也有過一次類似,在東北的一間雙重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見枝頭有一只麻雀,戰栗的跳動抖著,在啄食一塊干枯的葉子。但是我發見那麻雀的羽毛特別的長,而且是蓬松戟張著的;像是披著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襤而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自從離開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見那樣多型類的鳥的跳蕩,也不再容易聽到那樣悅耳的鳥鳴。只是清早遇到煙突冒煙的時候,一群麻雀擠在檐下的煙突旁邊取暖,隔著窗紙有時還能看見伏在窗上的雀兒的映影。喜鵲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帶哨子的鴿子也很少看見在天空打旋。黃昏時偶爾還聽見寒鴉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還能聽見那像哭又像笑的梟的怪叫。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囚在籠里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狗我初到重慶,住在一間溢的小室里,窗外還有三兩肥的芭蕉,屋里益發顯得陰森森的,每逢夜雨,凄慘欲絕。但凄涼中畢竟有些詩意,旅中得此,尚復何求?我所最感苦惱的乃是房門外的.那一只狗。我的房門外是一間穿堂,亦即房東一家老小用膳之地,餐桌底下永遠臥著一條腦滿腸肥的大狗。主人從來沒有掃過地,每餐的殘羹剩飯,骨屑稀粥,以及小兒便溺,全都在地上星羅棋布著,由那只大狗來舔得一干二凈。如果有生人走進,狗便不免有所誤會,以為是要和他爭食,于是聲色俱厲的猛撲過去。在這一家里,狗完全擔負了“灑掃應對”的責任。“君子有三畏”,犬其一也。我知道性命并無危險,但是每次出來進去總要經過他的防次,言語不通,思想亦異,每次都要引起擦,釀成沖突,日久之后真覺厭煩之至。其間曾經謀求種種對策,一度投以餌餅,期收綏靖之效,不料餌餅尚未啖完,乘我返身開鎖之際,無警告的向我的腿部偷襲過來,又一度改取“進攻乃最好之防御”的方法,轉取主動,見頭打頭,見尾打尾,雖無挫衄,然積小勝終不能成大勝,且轉戰之余,血脈張,亦大失體統。因此外出即怵回家,回到房里又不敢多飲茶。不過使我最難堪的還不是狗,而是他的主人的態度。狗從桌底下向我撲過來的時候,如果主人在場,我心里是存著一種奢望的:我覺得狗雖然也是高等動物,脊動物乳類,然而,究竟,至少在外形上,主人和我是屬于較近似的一類,我希望他給我一些援助或同情。但是我錯了,主客異勢,親疏有別,主人和狗站在同一立場。我并不是說主人也幫著狗然來對付我,他們尚不至于這樣的合群。我是說主人對我并不解救,看著我的狼狽而哄然噱笑,泛起一種得意之色,面帶著笑容對狗嗔罵幾聲:“小花!你昏了?連×先生你都不認識了!”罵的是狗,用的是讓我所能聽懂的語言。那弦外之音是:“我已盡了管束之責了,你如果被狗吃掉莫要怪我。”然后他就像是在羅馬劇場里看基督徒被猛獸撲食似的作壁上觀。俗語說:“打狗看主人”,我覺得不看主人還好,看了主人我倒要狠狠的再打狗幾。后來我疏散下鄉,遂脫離了這惡犬之家,聽說繼續住那間房的是一位軍人,他也遭遇了狗的同樣的待遇,也遭遇了狗的主人的同樣的待遇,但是他比我有辦法,他拔出槍來把狗當場格斃了,我于稱快之余,想起那位主人的悲,又不能不付予同情了。特別是,殘茶剩飯丟在地下無人舔,主人勢必躬親灑掃,其凄涼是可想而知的。在鄉下不是沒有犬危。沒有背景的野犬是容易應付的,除了菜花黃時的瘋犬不計外,普通的野犬都是些不修邊幅的夾尾巴的可憐的東西,就是汪汪的叫起來也是有氣無力的,不像人家養的狗那樣振振有詞自成系統。有些人家在門口掛著牌示“內有惡犬”,我覺得這比門里埋伏惡犬的人家要忠厚得多。我遇見過埋伏,往往猝不及防,驚惶大呼,主人聞聲簾而出,嫣然而笑,肅客入座。從容相告狗在最近咬傷了多少人。這是一種有效的安慰,因為我之未及于難是比較可慶幸的事了。但是我終不明白,他為什么不索興養一只虎?來一個吃一個,來兩個吃一雙,豈不是更為體面么?這道理我終于明白了。雅舍無圍墻,而盜風熾,于是添置了一只狗。一日郵差貿貿然來,狗大咆哮,郵差且戰且走,蹣跚而逸,主人掌大笑。我頓有所悟。別人的狼狽永遠是一件可笑的事,被狗所困的人是和踏在香蕉皮上面跌交的人同樣的可笑。養狗的目的就要他咬人,至少作吃人狀。這就是等于養雞是為要他生蛋一樣,假如一只狗像一只貓一樣,整天曬太陽睡覺,客人來便咪咪叫兩聲,然后逡巡而去,我想不但主人慚愧,客人也要驚訝。所以狗咬客人,在主人方面認為狗是克盡職,表面上僅管對客抱歉,內心里是有一種愉快,覺得我的這只狗并非是掛名差事,他守在崗位上發揮了作用。所以對狗一面訶責,一面也還要嘉勉。因此臉上才泛出那一層得意之色。還有衣裳楚楚的人,狗是不大咬的,這在主人也不能不有“先獲我心”之感。所可遺憾者,有些主人并不以衣裳取人,亦并不以衣裳廢人,而這種道理無法通知門上,有時不免要慢待佳賓。不過就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