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一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_第1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一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_第2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一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_第3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一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_第4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一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四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主講人:XXX

學前兒童感知覺概述任務一一、感知覺的概念二、感知覺的種類目錄三、感知規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陳老師帶小班幼兒到戶外觀察幼兒園的果樹,幼兒瞧瞧這棵,看看那棵,還伸出手摸了摸,認真極了。但是在集中談話時,老師卻發現許多小朋友說不出其中任何一棵樹的樹干粗細、樹葉形狀等特征。可是小朋友卻能說出:天上有小鳥在飛,水池里有小金魚在游來游去,果樹上有蝴蝶在飛舞,操場上有小朋友在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陳老師很是困惑。【幼兒故事】想一想

為什么幼兒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分析提示】

根據知覺的選擇性,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的刺激物容易被個體知覺為對象。案例中“幼兒說不出任何一棵樹的特征、形狀等,而能夠說出天上的小鳥、水池里的金魚、果樹上的蝴蝶……”,這是因為小鳥、金魚、蝴蝶等活動的刺激物更容易被幼兒知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多地利用活動模型、玩具或者幻燈片、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

一、感知覺的概念【知識嵌入】

《孔子家語·六本》中寫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談古喻今】想一想

為什么“入芝蘭之室”會“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會“久而不聞其臭”?(一)感覺的概念

感覺: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當事物的屬性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感覺便產生了。

例如:眼睛能看到蘋果的顏色,鼻子能聞到蘋果的香味,舌頭能品嘗到蘋果的味道等等。(二)知覺的概念

知覺: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人腦總是以事物的整體為單位來反映它們的。

例如:幼兒面前有只蘋果,他們并非只關注蘋果的某一屬性,而是在感覺到蘋果的顏色、形狀、滋味、香氣、重量以及它的空間位置后,把蘋果的色、形、味等屬性綜合起來構成了他們對“蘋果”的整體映象,這就是知覺的過程。

二、感知覺的種類【知識嵌入】二、感知覺的種類

根據刺激的來源和感覺器官的不同可以將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個體以外的客觀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主要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內部感覺是由個體內部的客觀刺激引起,反映個體自身狀態的感覺,主要分為運動覺、平衡覺、機體覺。

(一)感覺的種類二、感知覺的種類

(一)感覺的種類感覺種類適宜刺激感受器反映屬性外部感覺視覺390~800納米的光波視網膜上的棒狀和錐狀細胞黑、白、彩色聽覺16~20000次/秒音波耳蝸管內的毛細胞聲音味覺溶解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學物質舌面、咽后部、腭及會厭上的味蕾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覺有氣味的揮發性物質鼻腔黏膜的嗅細胞氣味膚覺物體機械的、溫度的作用或傷害性刺激皮膚的和黏膜上的冷點、溫點、痛點、觸點冷、溫、痛、壓、觸內部感覺運動覺肌肉收縮、身體各部分位置的變化肌肉、筋腱、韌帶、關節中的神經末梢身體運動狀態位置的變化平衡覺身體位置、方向的變化內耳、前庭和半規管的毛細胞身體位置的變化機體覺內臟器官活動變化時的物理化學刺激內臟器官壁上的神經末梢身體疲勞、饑渴和內臟器官活動不正常二、感知覺的種類(二)知覺的種類

1.物體知覺

物體知覺指的是人對事物的知覺,包含空間知覺、時間知覺以及運動知覺。空間知覺是事物的空間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狀、大小、方位、遠近和立體等知覺。時間知覺是反映事物和現象的持續性、速度和順序性等時間特征的知覺。運動知覺是反映物體在空間位置的移動和移動快慢等運動特性的知覺。二、感知覺的種類

2.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指的是對人的知覺。主要包括對他人的知覺、對人際關系的知覺以及自我知覺。對他人的知覺指的是對他人外部形態和行為特征及心理活動的知覺。人際關系知覺指的是對人和人之間相互關系、彼此作用的知覺。自我知覺指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知覺。

(二)知覺的種類三、感知規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運用【知識嵌入】(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感覺適應

由于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如明適應和暗適應。(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感覺適應

掌握了感覺適應的規律,我們就要有效運用幼兒的各種感覺現象。例如:由明亮的室外走入光線較暗的室內時,需要在門口停一會。讓幼兒聞氣味時,不要聞得太久。播放音樂時,聲音不要太大。在幼兒園教學中,幼兒園各班活動室應有通風換氣設施和制度,以保證空氣清新。

大班的軒軒在幼兒園不愛吃飯,為進一步了解情況,楊老師利用離園時間與軒軒的媽媽進行了溝通。軒軒媽媽無奈地說:“我和他的爸爸也一直為軒軒吃飯的問題苦惱,他就愛吃油炸食品和零食,不愛吃白飯和青菜,也不愛喝白開水,渴了就愛喝可樂、果汁,我們也知道對身體不好,但是為了軒軒能吃飽飯最后都妥協了!”楊老師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并向軒軒媽媽說道:“我們的舌頭原本能夠分辨酸、甜、苦、咸的味道,但是由于總是吃高油、高鹽、高甜等重口味的食物導致對味道的耐受程度增加,對味覺的敏感性降低,所以軒軒這是產生了味覺適應。”楊老師又問道:“軒軒媽媽,您和軒軒爸爸口味重嗎?”軒軒媽媽恍然大悟,也知道日常應該怎么做了。【案例鏈接】想一想

軒軒為什么不愛吃幼兒園的飯菜,不愛喝白開水?【分析提示】

案例中軒軒的飲食習慣與照料者平時提供的食物息息相關。有很多家長給嬰幼兒添加輔食時為了增加味道,過早給孩子增加了油鹽的攝入,導致幼兒產生味覺適應,逐漸就“重口味”了。

(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2.感覺對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對比。如黑人牙白、月暗星稀等。再如,吃過糖之后吃橘子,會覺得橘子特別酸。(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2.感覺對比

掌握了這一規律,我們可以運用對比現象更好地組織活動。例如:給幼兒講故事時,語調要抑揚頓挫,通過聲音的對比,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教師在制作和使用直觀教具時,利用視覺上的對比,突出重點,讓幼兒看的更清楚。

中班的幼兒十分活潑好動。在幼兒如廁間歇或是區域活動后,為了使他們能快速地從喧嘩的狀態進入教學活動狀態,范老師在組織紀律時,盡量使自己的聲音高過幼兒,以讓幼兒很快安靜下來,但效果并不理想。后來范老師想到一個好辦法,她在幼兒喧嘩的時候彈起舒緩的鋼琴音樂,結果幼兒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漸漸地,范老師與孩子們形成了默契,一旦這段優美的鋼琴音樂響起,幼兒就會快速調整狀態,做好學習準備。【案例鏈接】想一想

為什么舒緩的鋼琴音樂響起,原本喧嘩的幼兒就會快速調整狀態,做好學習準備?【分析提示】

案例中舒緩的鋼琴聲與幼兒喧嘩的聲音形成鮮明對比,引起了幼兒的注意,這就是聽覺的同時對比。

(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3.聯覺

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叫聯覺。聯覺是感覺相互作用的表現,常見的有色溫聯覺、色聽聯覺和視聽聯覺。(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3.聯覺

掌握了聯覺的規律,教師在布置幼兒園環境時,可以多采用一些暖色調。另外,借助于幼兒的聯覺,讓幼兒根據音樂的節奏做出不同的動作,可以增強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表現能力。

清代嚴遂成在《滿城道中》中寫道“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是聽覺,“綠”是視覺,但“聲”為何會變綠呢?原來,風吹柳絮,婆娑有聲,柳枝飄動如綠簾一般,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這其實也是視聽聯覺的表現。【談古喻今】(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4.感覺補償

某種感覺系統的機能喪失后由其他感覺系統的機能來彌補。例如:盲人失去視覺,生活實踐則使他們主動地、更多地使用其他健全的感覺器官。故有的盲人可以“以耳代目”“以鼻代目”“以手代目”等。

明末詩人唐汝洵5歲時雙目失明,他從小熱愛學習,哥哥們上課的時候,他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年幼的唐汝洵很堅強,但由于雙目失明,所以他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唐汝洵憑耳朵聽就來不及記住先生講的內容,于是他就學古人用結繩記事。后來,唐汝洵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于成為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談古喻今】(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知覺的選擇性

在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對象的背景,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選擇性。(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知覺的選擇性

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區別出來。教師應該運用對象與背景關系的規律。如教師的板書、掛圖和PPT可以通過顏色上的對比、粗線條、粗體字或者使用彩色筆標記等方式,來突出知覺對象,使它們特別醒目,易被幼兒知覺到。(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知覺的選擇性

活動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對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多地利用活動模型、玩具或者幻燈片、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此外,教師講課的聲調應有變化,抑揚頓挫,重點內容要加重語氣,輔以合適的表情與手勢,便于孩子理解和掌握。(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1.知覺的選擇性

刺激物本身的結構常常是分出對象的重要條件,越有規律越容易被選擇。據此,教師給幼兒呈現的教具排列要有規律不能雜亂無章;為了突出需要觀察的對象或部位,周圍最好不要附加類似的線條或圖形,注意拉開距離或加上不同色彩。(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2.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言把它的特征揭示出來的特性。知識經驗越豐富,對知覺對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覺也就越來越迅速、完整和精確。(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2.知覺的理解性

要使幼兒對知覺的對象能夠正確迅速地理解,平時就必須從各方面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例如,組織幼兒參觀、瀏覽,擴大幼兒的視野,同時要注意聯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大班《春又至》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幼兒能感受和欣賞吳冠中先生畫筆下春天的美,陳老師引導幼兒思考:“春天是什么樣子?”幼兒們想到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柳樹發芽”“路邊有美麗的小花”“河里有小蝌蚪”等等。于是,陳老師出示《春又至》畫作,請幼兒自由欣賞。由于有了對前面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幼兒逐漸能夠理解畫作上抽象圖案所代表的意境。接著,陳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分析了圖畫上的柳條、小鳥、蝌蚪等的畫法。在自由畫作中,幼兒還學會了調整力道用不同粗細的線條畫著柳條,用不同顏色的墨水畫著小鳥、小魚、蝌蚪……,在音樂伴奏下描繪出了自己腦海中春天的樣子。【案例鏈接】想一想

教師是如何引導幼兒欣賞和理解畫作《春又至》的?【分析提示】

《春又至》這幅畫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但對于幼兒來說還較抽象。為了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老師提前讓幼兒思考春天的樣子并展開自由討論,這為理解畫作的意義,提升幼兒感受與欣賞美的能力積累了感性經驗。

(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3.知覺的整體性

雖然事物有多種屬性,由不同部分構成,但是人們并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幾個部分,而傾向于把它們組合為一個整體,反映了知覺把對象組合為整體的特性。(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3.知覺的整體性

教師在板書、繪制教學掛圖時,要注意拉開距離或用不同形狀和顏色表示不同的對象。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各種途經擴大幼兒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便于幼兒把事物的各種屬性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形成完整的印象。

在大班《排一排》的教學活動中,李老師對孩子們說:“小兔商店開業了,商店里的物品可真多,小朋友們看看商店里都有哪些物品?它們都是什么顏色?”接著,李老師呈現了一張掛著許多圍巾、帽子、襪子和手套的圖案。雖然圖片中的物品非常多,但幼兒們均從左至右,橫向觀察物品及其顏色,并且很快發現了排列規律。【案例鏈接】想一想

教師是如何引導幼兒發現圖案的排列規律的?【分析提示】

案例中李老師將圖片上的同一行物品排列的更近一些,并且橫向串連到一起,這就很容易就讓幼兒將一整行物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知覺。

(一)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4.知覺的恒常性

客觀事物本身不變,當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