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_第1頁
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_第2頁
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_第3頁
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_第4頁
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產業政策及法律指南TOC\o"1-2"\h\u16890第一章三農產業政策概述 324611.1三農產業政策發展歷程 3145221.1.1改革開放初期(19781984年) 3119681.1.2農業市場化階段(19851998年) 3169711.1.3農業現代化階段(19992010年) 3265661.1.4新時代(2011年至今) 3215481.2三農產業政策目標與任務 4166131.2.1政策目標 4193731.2.2政策任務 417518第二章農村土地政策與管理 4110222.1土地確權與登記 4286582.1.1土地確權概述 4134852.1.2土地確權程序 4295002.1.3土地確權政策 5318672.2土地流轉政策 541992.2.1土地流轉概述 526472.2.2土地流轉政策內容 5279972.2.3土地流轉政策實施 5153572.3土地用途管制與保護 5272542.3.1土地用途管制概述 5193692.3.2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5284532.3.3土地用途管制措施 618595第三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6257953.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方向 6310483.2農業優勢產業培育 663943.3農業區域布局政策 76740第四章農業科技與創新發展 7195614.1農業科技創新政策 7198264.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759984.3農業創新平臺建設 822882第五章農業產業化經營 8241255.1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8123405.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 958035.3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 95218第六章農村金融服務與保險 10300386.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10153256.1.1概述 1013006.1.2構成要素 1021086.2農村金融服務政策 107176.2.1政策目標 10260346.2.2政策內容 10269216.3農村保險市場發展 11119026.3.1概述 11129936.3.2發展現狀 1179076.3.3發展策略 1120139第七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115267.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 11252467.1.1政策背景 114467.1.2政策內容 1138417.2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規劃與管理 12188157.2.1項目規劃 12196157.2.2項目管理 12243557.3農村基礎設施融資與投資 12309397.3.1融資渠道 1223317.3.2投資策略 123218第八章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 13164408.1農村環境保護政策 1369338.1.1政策背景與目標 13228508.1.2政策內容與實施 13250528.2農村污染治理 13123818.2.1污染類型與來源 13140468.2.2治理措施與技術 1331948.3農村生態補償機制 14211808.3.1生態補償的概念與意義 14254438.3.2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內容 1474498.3.3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與監管 1411048第九章農村社會保障與扶貧 1453329.1農村社會保障政策 1430649.1.1政策概述 15314919.1.2農村養老保險政策 1575909.1.3農村醫療保險政策 15242939.1.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15303109.1.5農村特困供養政策 15230639.1.6農村受災群眾救助政策 15155099.2農村扶貧開發政策 1520109.2.1政策概述 15152309.2.2產業扶貧政策 16223199.2.3就業扶貧政策 16152219.2.4教育扶貧政策 1658969.2.5健康扶貧政策 1681429.2.6社會保障扶貧政策 16217399.3農村扶貧項目實施與管理 1685639.3.1項目實施 16106769.3.2項目管理 1629467第十章農村法律法規與政策執行 161160610.1農村法律法規體系 161753710.1.1憲法對農村法律法規體系的規定 172094910.1.2法律在農村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地位 17103510.1.3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在農村法律法規體系中的作用 17992710.2農村法律法規實施 173140410.2.1宣傳和普及農村法律法規 172102010.2.2加強農村法律法規執法監督 173177710.2.3建立健全農村法律法規實施保障機制 171229410.3農村政策執行與監督 183012210.3.1農村政策執行 182334610.3.2農村政策監督 181431810.3.3農村政策執行與監督機制 18第一章三農產業政策概述1.1三農產業政策發展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三農產業政策在改革與發展中不斷演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政策體系。以下是三農產業政策的發展歷程概述:1.1.1改革開放初期(19781984年)這一時期,我國三農產業政策主要圍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展開。政策的核心是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保障糧食安全。1.1.2農業市場化階段(19851998年)在這一階段,我國三農產業政策逐步向市場化轉型,重點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價格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政策目標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1.1.3農業現代化階段(19992010年)這一時期,我國三農產業政策更加注重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目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1.4新時代(2011年至今)新時代我國三農產業政策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政策目標包括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1.2三農產業政策目標與任務1.2.1政策目標(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提高農民經營性、工資性、財產性收入。(3)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4)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綠色農業。1.2.2政策任務(1)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土地權益。(2)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值。(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5)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第二章農村土地政策與管理2.1土地確權與登記2.1.1土地確權概述土地確權是指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認和明確。土地確權是維護農民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對于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2.1.2土地確權程序(1)調查摸底:對農村集體土地進行現狀調查,明確土地權屬、面積、用途等信息。(2)權屬確認:根據調查結果,確認土地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權屬關系。(3)土地登記:將確權結果進行登記,發放土地權屬證書。(4)信息公開:將土地確權結果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2.1.3土地確權政策我國高度重視土地確權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等,明確了土地確權的目標、任務、方法和步驟。2.2土地流轉政策2.2.1土地流轉概述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包括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等形式。土地流轉有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2.2土地流轉政策內容(1)流轉主體: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2)流轉方式: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等。(3)流轉期限:根據土地用途和流轉雙方意愿確定。(4)流轉價格:按照市場規律和雙方協商確定。(5)流轉程序:雙方簽訂流轉合同,報經鄉鎮批準。2.2.3土地流轉政策實施我國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等,明確了土地流轉的方向、原則和措施。2.3土地用途管制與保護2.3.1土地用途管制概述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對土地利用方向和用途進行管理和限制,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土地用途管制主要包括耕地保護、基本農田保護、生態保護等。2.3.2土地用途管制政策(1)耕地保護:實施耕地保護制度,保證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生態不惡化。(2)基本農田保護:將基本農田納入土地用途管制范圍,實行特殊保護。(3)生態保護: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土地實行嚴格保護,保證生態環境安全。2.3.3土地用途管制措施(1)規劃引導: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明確土地用途和管制要求。(2)用途變更審批:對土地用途變更進行嚴格審批,防止亂占濫用土地。(3)執法監管:加強土地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用地行為。(4)激勵機制:對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行為給予獎勵和支持。第三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3.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方向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核心環節。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糧食生產結構優化。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優化糧食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優質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發展特色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加快發展畜牧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畜牧業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提高畜禽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發展漁業。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優化漁業產業結構,發展設施漁業、生態漁業和休閑漁業,提高漁業經濟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服務業。以提升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多功能,推進農業服務業發展。3.2農業優勢產業培育農業優勢產業培育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業優勢產業培育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發揮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農業優勢產業。二是市場需求導向。緊密圍繞市場需求,發展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三是科技創新引領。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高農業優勢產業的技術含量,提升產業競爭力。四是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強農業優勢產業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五是政策扶持。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手段,扶持農業優勢產業發展。3.3農業區域布局政策農業區域布局政策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我國農業區域布局政策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優化資源配置。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市場需求,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三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區域間農業合作與交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四是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制定農業區域布局規劃、完善政策體系等手段,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五是強化政策實施監管。建立健全農業區域布局政策實施監管機制,保證政策落地生根。第四章農業科技與創新發展4.1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將其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農業科技創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2)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率。(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施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素質,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4)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4.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我國采取以下措施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1)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2)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支持。(3)培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4)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等方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升農業生產力。4.3農業創新平臺建設農業創新平臺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我國積極推動農業創新平臺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2)發展農業科技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3)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加強農業科研機構、高校、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整合。(4)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咨詢、技術轉移、人才培訓等服務,助力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通過以上措施,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五章農業產業化經營5.1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整合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經營方式,以提高農業產值和農產品競爭力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龍頭企業帶動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訂單農業、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將農民與企業緊密連接在一起,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2)合作社帶動型:以農民合作社為核心,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協調作用,將農民組織起來,共同開展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提高農民的市場地位。(3)家庭農場型:以家庭農場為核心,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4)農業綜合體型:以農業綜合體為核心,將農業生產、加工、休閑旅游等多種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融合、鏈條延伸。5.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力量,其培育和發展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從政策層面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幾點建議:(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投入。(2)優化發展環境: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政務服務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3)強化人才培養: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優秀人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4)加強產業鏈協同:鼓勵企業加強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5.3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國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的主要內容:(1)財政支持: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發展。(2)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題。(3)稅收優惠:對農業產業化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減輕企業負擔。(4)科技支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5)市場開拓: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提高農產品市場份額。(6)人才培養:加強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第六章農村金融服務與保險6.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6.1.1概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旨在為農村地區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包括信貸、支付、投資、保險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6.1.2構成要素(1)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業銀行等,為農村地區提供信貸、支付、理財等服務。(2)農村金融市場:包括農村信貸市場、農村資本市場、農村保險市場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3)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承擔政策性金融業務,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等。(4)農村金融服務組織:包括農村金融合作社、農村金融服務公司等,為農民提供金融咨詢、貸款擔保等服務。6.2農村金融服務政策6.2.1政策目標(1)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2)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3)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減輕農民負擔。6.2.2政策內容(1)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2)加大政策性銀行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3)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4)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保障農村金融市場秩序。6.3農村保險市場發展6.3.1概述農村保險市場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6.3.2發展現狀(1)農村保險產品種類逐漸豐富,包括農業保險、農村財產保險、農村人身保險等。(2)農村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保費收入逐年增長。(3)農村保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保險理賠更加便捷。6.3.3發展策略(1)加強農村保險產品創新,滿足農民多元化保險需求。(2)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提高農村保險服務水平。(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保險市場健康發展。(4)加強農村保險監管,保障農村保險市場秩序。第七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7.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旨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7.1.1政策背景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制定者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1.2政策內容(1)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財政預算安排,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2)完善政策體系。制定了一系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3)優化投資結構。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企業、社會資本多元化投資格局。(4)強化項目監管。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監管制度,保證項目質量和資金使用效果。7.2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規劃與管理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規劃與管理是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7.2.1項目規劃(1)明確項目目標。根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明確項目建設的總體目標、具體任務和預期效益。(2)制定規劃方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規劃方案。(3)項目論證。對擬建項目進行充分論證,保證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7.2.2項目管理(1)項目審批。按照相關規定,對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審批,保證項目符合政策要求。(2)項目實施。加強項目管理,保證項目按照規劃方案和標準要求實施。(3)項目驗收。對完成的項目進行驗收,保證項目質量達標。(4)項目維護。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維護管理制度,保證項目長期穩定運行。7.3農村基礎設施融資與投資農村基礎設施融資與投資是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手段。7.3.1融資渠道(1)投資。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2)社會資本。鼓勵企業、金融機構等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3)金融機構貸款。金融機構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貸支持。7.3.2投資策略(1)優化投資結構。根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合理配置企業、社會資本等投資資源。(2)強化項目管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監管,提高投資效益。(3)創新融資模式。積極摸索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模式,拓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渠道。第八章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8.1農村環境保護政策8.1.1政策背景與目標當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旨在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保障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政策背景主要包括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以及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政策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措施,保證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提升。8.1.2政策內容與實施農村環境保護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高農村生態環境監管能力。(2)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實施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等治理工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3)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4)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對農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實施生態補償,鼓勵農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8.2農村污染治理8.2.1污染類型與來源農村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和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村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業污染主要來源于化肥、農藥、農業廢棄物等;工業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村小企業排放的廢氣、廢水等。8.2.2治理措施與技術農村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能力,降低生活污水排放量。(2)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3)規范農村工業發展。加強對農村小企業的環境監管,引導其轉型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4)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時發覺和治理污染問題。8.3農村生態補償機制8.3.1生態補償的概念與意義生態補償是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支持等方式,對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給予一定補償,以保障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可持續性。農村生態補償機制對于維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3.2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內容農村生態補償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補償對象。主要包括農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等。(2)補償方式。主要包括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支持、生態補償基金等。(3)補償標準。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生態功能重要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4)補償期限。根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補償期限。8.3.3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與監管農村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與監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政策體系。制定相關政策,明確生態補償的目標、范圍、標準等。(2)加強生態補償資金管理。保證生態補償資金的安全、合規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3)完善生態補償監督機制。對生態補償實施情況進行監督,保證補償政策的落實。第九章農村社會保障與扶貧9.1農村社會保障政策9.1.1政策概述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政策旨在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農村社會保障政策主要包括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供養、農村受災群眾救助等。9.1.2農村養老保險政策農村養老保險政策主要包括新農保和城居保兩種制度。新農保主要針對年滿16周歲、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通過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補貼等方式籌集資金。城居保則面向年滿60周歲的農村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9.1.3農村醫療保險政策農村醫療保險政策主要包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居保)。新農合通過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補貼等方式籌集資金,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城居保則面向全體城鄉居民,實現醫療保障的全覆蓋。9.1.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旨在保障農村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政策規定,符合條件的農村家庭可申請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標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確定。9.1.5農村特困供養政策農村特困供養政策主要包括農村五保供養和農村孤兒供養。五保供養對象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無子女的農村老人、殘疾人、孤兒等。孤兒供養則面向失去父母、法定撫養人無法履行撫養義務的農村孤兒。9.1.6農村受災群眾救助政策農村受災群眾救助政策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助、災難救助、公共衛生事件救助等。政策規定,對受災農村居民給予臨時生活救助,保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9.2農村扶貧開發政策9.2.1政策概述我國農村扶貧開發政策旨在消除農村貧困,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農村扶貧開發政策主要包括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等。9.2.2產業扶貧政策產業扶貧政策鼓勵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政策包括產業扶貧項目支持、扶貧資金投入、扶貧貸款貼息等。9.2.3就業扶貧政策就業扶貧政策旨在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促進就業。政策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創業扶持等。9.2.4教育扶貧政策教育扶貧政策旨在保障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政策包括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農村教育扶貧項目、教育資助等。9.2.5健康扶貧政策健康扶貧政策旨在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健康水平,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政策包括農村合作醫療、醫療救助、健康扶貧工程等。9.2.6社會保障扶貧政策社會保障扶貧政策旨在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政策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供養、農村受災群眾救助等。9.3農村扶貧項目實施與管理9.3.1項目實施農村扶貧項目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1)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優勢,發展特色產業;(2)注重實效,保證項目實施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收;(3)民主決策,充分聽取貧困人口意愿,保證項目符合實際需求。9.3.2項目管理農村扶貧項目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1)明確責任,建立健全項目責任體系;(2)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