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總復習優化設計二輪歷史A配通史版課后習題專題突破練含答案專題突破練一(分值:74分)學生用書P215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遼寧葫蘆島一模)牛河梁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期重要文化系統代表,其中“祭壇、女神廟、積石冢”文化遺存組合被認為是后世都城“天壇、太廟、帝陵”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眼中的“中華文明的曙光”。據此可知,紅山文化()A.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B.已經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度C.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D.標志著國家形態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牛河梁出現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文化遺存組合被認為是后世都城“天壇、太廟、帝陵”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眼中的“中華文明的曙光”,可知當時已出現文明因素,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統治者關注民眾與統治穩定的關系,排除A項;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時期,排除B項;出現祭壇并不意味著國家形態的形成,排除D項。2.(2024甘肅卷,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新石器時代中期”“結構復雜的‘大房子’”“‘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可知“大房子”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組織擴大和部落內部事務增多的需要,反映了部落組織的日益復雜,B項正確;新石器時代中期社會矛盾尚不明顯,A項錯誤;題干材料中只提到了“大房子”的出現,沒有體現勞動上的分工,C項錯誤;國家形態初步具備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D項錯誤。3.(2024福建福州二模)近年在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多組距今5100年至4900年的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這可以用來說明該地區()A.農業發展優于黃河流域B.進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嘗試C.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特征D.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答案C解析湖北屈家嶺遺址出現了水利系統,而且存在史前稻田,這充分體現了當時農業領域有所發展,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的特征,C項正確;材料沒有將長江流域的農業和黃河流域的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對比,因此無法得出該地區農業發展優于黃河流域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信息并不能證明這是史前治水的最早嘗試,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無法得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的結論,排除D項。4.(2024安徽卷,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答案C解析青銅器從“高古凝重”到“輕便適用”,其形制的變化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實用功能增強,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禮樂制度在春秋戰國受到沖擊,并未涉及宗法觀念相關內容,排除A項;青銅鑄造在商、西周時期進入鼎盛時期,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農耕工具相關內容,排除D項。5.(2024全國甲卷,24)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齊、晉、楚乃至吳、越等諸侯國爭當“盟主”。獲得盟主身份意味著()A.擁有分封諸侯的權力B.成為諸侯國的“大宗”C.免除交納貢賦的義務D.取得號令各國的地位答案D解析題干時間是春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諸侯爭做“盟主”的目的是號令各諸侯國的行動,故D項正確;周天子擁有分封諸侯、號令諸侯國以及要求諸侯國交納貢賦的權力,故A項錯誤;周天子是所有諸侯國的“大宗”,成為諸侯國的“大宗”即要取代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排除B項;春秋時期王室衰弱,諸侯國不朝覲納貢已是常態,免除貢賦義務并非爭當盟主的目的,故C項錯誤。6.(2024河北邯鄲一模)商鞅認為,實行為善、懷柔的政策必然導致“奸民”增多,民強則國起內亂,民弱則眾皆依上,唯以權力壓制民眾,才能使秦國“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所謂“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據此可知,商鞅這一主張的特征是()A.重刑輕德B.嚴刑峻法C.崇尚耕戰D.國富民弱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認為治國要采取強硬的措施,“善”治會導致“奸民”,因此商鞅這一主張不考慮收服民心,體現出重刑罰、威懾民眾而輕德治的特點,故選A項;“嚴刑”只是材料“重刑輕德”的一方面表現,材料還強調了“少賞”,并且材料沒有體現“峻法”,排除B項;材料涉及強權可以壓制民眾,使民眾不敢私斗,但勇于為國家征戰,但材料沒有涉及“耕”,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秦國是否“國富”,排除D項。7.(2024江西九江一模)孔子認為統治者不僅要懷德,而且要懷刑,并高度贊揚鄭國政治家子產“寬以濟猛,猛以濟寬”的治績。據此可知,孔子認為國家治理應()A.隆禮重法B.為政以德C.外儒內法D.德法兼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孔子認為統治者不僅要懷德,而且要懷刑,還高度贊揚子產“寬以濟猛,猛以濟寬”的治績,表明孔子認為應德刑并用、寬猛相濟,D項正確;隆禮重法是荀子的主張,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為政以德不包含“刑”,排除B項;外儒內法是董仲舒改造儒學后的特點,排除C項。8.(2024江蘇南通二模)鄭國子產參照三代之法令“鑄刑書”,讓百姓遵從鄭令,按照禮儀行事,從而彰顯美德,抑制邪惡。子產“鑄刑書”體現了()A.輕視禮制的變革思想B.以刑促禮的治國路徑C.由禮至德的治理方略D.禮主刑輔的基層教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讓百姓遵從鄭令,按照禮儀行事,從而彰顯美德”可知,鄭國子產雖是在“鑄刑書”,目的卻是彰顯美德,抑制邪惡,體現了其公布刑書是為了讓人按照禮儀辦事,體現了以刑促禮的治國路徑,故選B項;材料“按照禮儀行事”表明鄭國子產并未輕視禮制,排除A項;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因此體現的是法的理念,并非由禮至德,排除C項;子產“鑄刑書”是向整個鄭國推行,并不強調基層教化,且“鑄刑書”強調法,并非“禮主刑輔”,排除D項。9.(2024山東煙臺、菏澤高三期末)《商君書·境內》說:秦國“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登記在冊,一旦死亡就要從名冊上除名;云夢睡虎地秦簡也記載,“入頃芻稾,以其受(授)田之數,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稾二石”。這反映出當時秦國()A.田地私人占有相當罕見B.人口控制十分嚴格C.百姓兵役負擔尤為沉重D.國家統治能力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建社會登記人口的重要作用在于更好地管理社會和收稅,材料顯示出秦國在人口和征稅上的有效管理,說明國家統治能力加強,故選D項;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田地私人占有相當罕見”表述與秦國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人口控制,還涉及稅收,B項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強調秦國對民眾和稅收的控制,沒有關于百姓兵役負擔的描述,“百姓兵役負擔尤為沉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0.(2024山東省實驗中學一模)在古代中國,姓或氏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春秋時期,統治者才有姓,氏則是統治者頒給有功、有土地或有職官的貴族;戰國時期,平民開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況。但秦漢以后,姓氏普及于一般平民。秦漢以后姓氏普及是()A.華夷族群的認同B.登錄戶籍的需要C.人口遷徙的頻繁D.統一國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適應賦稅征收的需要,戰國時期國家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漢時期,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入戶籍后,便成了國家的“編戶齊民”,平民姓氏的普及適應了登錄戶籍的需要,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姓氏的普及,與華夷族群認同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秦漢時期國家對人口的遷徙有嚴格的規定,人口遷徙并不頻繁,排除C項;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平民冒用姓氏的情況,此時尚未建立統一國家,排除D項。11.(2024山東濰坊高三期末)秦漢時期,政府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部族自治,按照戶口多少劃分部族首領的封邑大小。同時,將這些部族安置在邊郡,對其人民進行授田、征兵等編戶化管理。上述措施旨在()A.踐行因俗而治理念B.推進民族間交流交融C.完善戶籍管理制度D.加強對邊疆地區治理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漢時期,政府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部族自治,同時對其人民進行編戶化管理,“部族自治”有利于邊疆穩定,“編戶”“授田”有利于管轄,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故選D項;“部族自治”體現因俗而治的理念,但這是“措施”不是“主旨”,并且這只體現材料的部分內容,材料還包括“編戶化管理”,排除A項;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會“推進民族間交流交融”,但這是“影響”不是“主旨”,排除B項;“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只是材料部分內容,材料還包括“部族自治”,并且“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屬于“措施”,不是“主旨”,排除C項。12.(2024遼寧沈陽一模)漢初,列侯屬軍功食邑貴族,僅有“食邑”而無“侯國”。隨著諸呂之亂的平定,列侯在中央的勢力進一步膨脹,漢文帝二年始創侯國制度,并借“諸侯治民”原則讓列侯前往侯國就封。該措施()A.埋下了漢王朝統治的隱患B.旨在提升列侯政治地位C.逐步完善了軍功食邑制度D.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侯國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嚴密監控,喪失干預朝政的實力,逐漸淡出中樞政治舞臺,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D項正確。13.(2024福建福州二模)“平賈”是政府基于市場平均價格所制定的官定價格,涉及公私交易、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漢初實行每年“十月平賈”,新莽一季度一修訂,東漢則出現了“月平”。東漢“平賈”的這一變化()A.增強了與市場的契合度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避免了物價的漲跌波動D.妨礙了民間的商業活動答案A解析“平賈”是政府基于市場平均價格所制定的官定價格,涉及公私交易、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意在了解市場,規范市場活動。東漢“平賈”頻率較高,能夠更迅速地了解市場,增強了與市場的契合度,A項正確;“平賈”并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B項;“避免了物價的漲跌波動”表述絕對,排除C項;東漢高頻率的“平賈”有助于民間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14.(2024廣東梅州二模)史書記載:漢文帝時,河陽侯陳信“坐不償人責(債)過六月”,而被奪侯,國除;漢武帝時,旁光侯劉殷“坐貸子錢不占租(納稅),取息過律”及陵鄉侯劉“貸谷息過律”被免侯。上述記載反映出漢朝()A.高利貸成為嚴重社會問題B.朝廷打擊地方豪強地主勢力C.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D.朝廷重視規范社會借貸行為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諸侯欠債逾期不還,借貸利息過高都會受到政府嚴肅處罰,可以看出漢代政府注重規范借貸行為,故選D項;材料主旨不是高利貸危害社會,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政府對諸侯王有借貸不還和放高利貸行為進行管控和懲罰,打擊地方豪強則是指凡地方勢力大的,能威脅中央集權的地方勢力都遭遇打壓,排除B項;商業貿易主要是買賣行為,材料主旨是國家插手借貸事務,排除C項。15.(2024北京西城一模)下表展示了西漢初期一系列致富職業和活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姓名職業和活動曹邴氏冶鐵、經商、放貸刀間販賣魚、鹽任氏儲存、交易糧食、力田畜橋姚牧養馬、牛、羊A.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B.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C.此時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D.“鹽鐵官營”效果明顯答案A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漢初期不同人致富所從事的職業涉及面較廣,反映了漢初經濟獲得一定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體現了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故選A項。16.(2024廣東湛江二模)班固在《漢書·儒林傳》中記載:“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漢朝重用文法吏,對官員進行懲罰也是以利益為基礎的。這體現了漢朝()A.推崇儒家提高了治學意境B.統治者奉行實用主義的理念C.推行利益標準考核官員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眾多的人從事儒學研究,目的在于通過獲得官方的認可從而獲取利益,對于眾人而言儒學成為追求祿利之路,同時漢朝也重用文法吏,對官員的獎懲都基于一定的利益考量,這種重用也帶有明顯的利益基礎,說明統治者重視實際效果,故選B項;儒學在漢朝雖然得到了推崇,但材料中更多的是描述了儒學成為追求利祿的工具,而非提高治學意境,排除A項;材料中僅提到了漢朝對官員的懲罰是基于利益的,但沒有明確整個考核體系的具體考核標準,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選擇題17.(2024江蘇常州教育學會高三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秦代就有御史監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駐郡中,監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領導,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漢初延續了這項制度,但是后來發生了監郡與被監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現象。于是,漢政府又開創了一項新的中央巡視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無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視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監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權力更大,他負責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對郡一級地方長官的行政能力進行賞罰,糾正冤獄。監郡御史是一個御史監一個郡,州部刺史是一個刺史監若干郡。郡守兩千石,是一方長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臨尊”。在整個權力結構中,刺史獨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資歷又相對較淺,正處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刺史勇于彈劾,敢于承擔責任,保證了刺史制的有效性。——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1)根據材料,概括漢初刺史制的特點,指出其與秦代監郡御史的相同之處。(8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漢晚期監察區“州”及其長官刺史的權力變化,分析這種變化的影響。(6分)參考答案(1)特點:代中央巡視地方;刺史權力很大,監察郡級長官;監察范圍擴大到多個郡;刺史地位低;刺史保持獨立性,資歷淺。相同之處:都體現中央對地方的監察。(2)變化:監察區“州”變為行政機構“州”,刺史擁有監察權變為擁有行政權、領兵權。影響:形成了外重內輕、干弱枝強的局面,易造成分裂割據的情況。18.(2024山東煙臺、菏澤高三期末)貨幣不僅是流通和交換的媒介,更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西漢建國后,就如何鑄幣、由誰鑄幣、鑄造何種形制大小的貨幣等問題進行了長時間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小五銖,大歷史漢初經濟凋敝,為增加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漢高祖劉邦打破秦朝鑄幣權的統一,“令民鑄錢”。文帝時,吳王劉濞和大夫鄧通因“吳、鄧氏錢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財過王者”。公元前129年,漢武帝開始了反擊匈奴的戰爭。在此期間,先后六次進行幣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詔令各郡國鑄“郡國五銖”,錢面篆書“五銖”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國五銖錢質量低劣,民間盜鑄之風盛行。公元前113年,“專令上林三官鑄”,禁止郡國和私人鑄錢。三官五銖錢銅質紫紅細膩,整體精致光潔,外廓堅挺勻稱,“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從此成為流通全國的統一貨幣。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后,西域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五銖錢不僅成為西域地區統一使用的貨幣,也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流通使用的主要貨幣,發行數量大、分布范圍廣。此外,五銖錢所展示的文化藝術,如文字、形制、幣材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國熟識、欣賞、模仿乃至不自覺地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摘編自石俊志《五銖錢制度研究》結合材料,以“五銖錢與漢王朝的面孔”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示例五銖錢與漢王朝的面孔五銖錢始鑄于西漢武帝時期,其通用、流行與漢王朝的發展息息相關,是漢朝歷史發展的見證。從地方、郡國鑄幣到鑄幣權和發行權收歸中央,五銖錢成為全國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這一歷程可以反映出漢王朝地方勢力逐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從反擊匈奴到設西域都護府,五銖錢在西域使用,反映出漢王朝綜合國力強大、不斷開疆拓土,疆域擴大;絲綢之路五銖錢流布之廣、數量之多,可反映出漢王朝對外貿易發達、政治文化影響力大、民族交流交融不斷加強;五銖錢質地優良、制作精美,難以仿制,可以反映漢朝手工業發達。總之,一枚枚五銖錢折射出漢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概況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加強的進程,對我們研究漢朝歷史有重要的價值。專題突破練二(分值:76分)學生用書P219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甘肅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響B.借鑒南朝經驗C.沿襲鮮卑傳統D.意在托古改制答案A解析“寬仁”“化穆”“齊之以法,示之以禮”都是儒家思想,聯系孝文帝改革的特點,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南朝經驗借鑒意義不大,B項錯誤;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許多封建化措施,并不是沿襲鮮卑傳統,C項錯誤;儒家思想在漢代已成為正統思想,孝文帝改革并不是托古改制,D項錯誤。2.(2024廣東卷,2)表《魏書》中關于皇帝賞賜的部分記載道武帝登國三年(388年)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班賞將士各有差明元帝永興五年(413年)賜征還將士牛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賜留臺文武生口、繒帛、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A.北方游牧經濟的衰落B.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鮮卑民族習俗的延續D.俸祿制改革不徹底答案C解析從皇帝賞賜給臣下主要為牛馬和人口可知,這一時期還處于北魏發展的早期階段,這一做法明顯延續了鮮卑游牧民族習俗,C項正確;從皇帝給臣下的賞賜物可以看出,北方游牧經濟仍在延續,而不是“衰落”,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封建等級秩序相關內容,而且此時北魏并未建立封建制度,排除B項;北魏從公元484年才開始俸祿制改革,排除D項。3.(2024江蘇南通二模)漢代士人在忠孝之間往往選擇先忠后孝,到魏晉南朝時,士人忠君觀念逐漸淡化,重孝道而忽視忠君,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觀念。與士人忠孝觀的轉變密切相關的是()A.選官注重孝廉B.佛教和道教的發展C.門閥士族形成D.律令儒家化的推動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漢代到魏晉南朝時期忠孝觀念發生變化,由“先忠后孝”到“孝先于忠”,這主要是因為魏晉時期皇權衰微,門閥士族形成,士人更加強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利益,國家觀念淡薄,因此更加注重孝道,故選C項;魏晉南朝時期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門第,排除A項;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對儒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并不能解釋士人忠孝觀念的變化,排除B項;律令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忠孝觀念是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因此,律令儒家化并不能使士人忠孝觀發生轉變,排除D項。4.(2024安徽卷,2)《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立夷市于郡東”等信息可以推知,當時的互市交易促進了民族交往,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內貿易”的相關情況,并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市鎮的興起,且市鎮的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并不能起到維護時局穩定的作用,排除B項;榷場是遼宋夏金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排除D項。5.(2024廣東湛江二模)北魏時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遠“時有文詠,為肅宗挽郎”,其堂弟柳諧亦很有文才學問。這些南士的創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貴族所欣賞、學習,如南士袁躍“言辭甚美”,清河王“(元)懌之文表多出于躍”。據此可知,南北朝時期()A.南方地區文化水平普遍較高B.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加快C.北方社會經濟秩序得到恢復D.人口遷徙促進了文化交往認同答案D解析北魏時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南士流亡北方,這些南士的創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貴族所欣賞、學習,這反映出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促進了文化交往認同,故選D項;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南士流亡北方并不能說明南方地區文化水平普遍較高,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北魏王公貴族欣賞、學習南士的創作,不能得出“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加快”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北方王公貴族對南方文化的認可,沒有提及關于經濟發展的信息,排除C項。6.(2024山東鄒城高三期中)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實行君主直轄化即禁衛軍化——他通過兵部選任軍府將領,不再由一家一姓所世襲。同時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隋文帝此舉的主要意圖是()A.打擊門閥士族B.保證充足兵源C.確保財政收入D.強化戶籍管理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實行君主直轄化即禁衛軍化,通過兵部選任軍府將領,不再由一家一姓世襲,這主要是為了打擊門閥士族,故選A項;“君主直轄化”“不再由一家一姓所世襲”體現出其目的是打擊門閥士族,而非保證充足兵源,排除B項;改革兵制的意圖是打擊門閥士族,不是確保財政收入,排除C項;隋文帝通過讓軍人屬州縣墾田籍賬,即強化戶籍管理來實現對軍隊的控制,強化戶籍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D項。7.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尚奢華、重炫耀成為展現個性、個人社會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質性消費轉向歌舞娛樂的精神性消費,品茶飲茗之風也從宮廷傳至王公貴族、官僚士人,并漸入尋常百姓家。這一時期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是基于()A.自信開放的社會風氣B.儒家思想內涵的拓展C.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D.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衣食住行的物質性消費轉向歌舞娛樂的精神性消費的前提是物質保障充足,所以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變化是基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故選C項;自信開放的社會風氣是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轉變的結果和影響,而不是其原因,排除A項;儒家思想不主張奢華和炫耀,題干所述不屬于儒家思想內涵的拓展,排除B項;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發生在唐代天寶之后,780年唐德宗實行的兩稅法是其標志,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8.(2024江西宜春二模)據史料記載,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國有戶口400萬戶左右,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而開創“貞觀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直到駕崩時才有380萬戶。隋唐戶口數的變化說明()A.對隋代治理應該重新評價B.戶口統計存在較大問題C.對唐初盛世應當全面理解D.史料記載存在失真現象答案C解析材料呈現的是唐較之于隋的戶口數反而減少,這說明所謂唐初盛世并不是建立在以人口數為依據的基礎上,更多的是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政治清明等,故選C項;材料呈現的是唐較之于隋的戶口數變化,雖然隋朝戶口數多于唐朝,但人口的多少并不能作為評價政府治理效果的依據,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呈現戶口統計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故無法得知戶口數減少的原因是統計存在問題,排除B項;材料呈現的是隋唐時期的戶口數,但材料中并沒有說明該組數據是錯誤的,故不能說明存在“失真”現象,排除D項。9.(2024河北保定一模)唐代從縣級的丞、尉及主簿中選任為監察御史的有幾十人之多,如房琯于開元二十二年自虢州盧氏令拜監察御史。王丘“長安中,自偃師主簿擢第,拜監察御史”。有時縣令、丞、主簿一類的官員因政績優異而被越級提拔,直接擔任殿中侍御史職務。據此可知,唐朝()A.出現外重內輕的政治局面B.中央加強對地方控制C.政府注重監察官的工作能力D.監察權受到行政干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地方行政官中選拔監察御史,有利于選拔具有地方工作經驗、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體現政府注重監察官的工作能力,故選C項;唐朝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主要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監察官員的選拔,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底層官員因政績優異而被提拔,擔任監察御史或侍御史等監察職務,未涉及監察權與行政權的關系,排除D項。10.(2024山東煙臺一模)唐代,嶺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農民“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這可以用來說明唐代()A.農作物種類明顯增多B.農業生產技術大為提高C.農作物品種得到改良D.南方糧食產量已超北方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在唐代,南方部分地區的農民能夠在一年的不同時間段里進行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獲,這顯示出了農業生產的頻繁和高效;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適宜的氣候條件,還需要農民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能夠合理安排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獲時間,故選B項;作物熟制的變化主要影響的是作物種植的周期、頻率以及土地的利用效率,對農作物種類影響不大,排除A項;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不能影響作物熟制,排除C項;唐朝中后期南北方糧食產量基本持平,到南宋時期,南方糧食產量明顯超過北方,排除D項。11.(2024山東濟南一模)《唐律·賊盜》規定:“諸夜無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時殺者,勿論。”這一規定反映出唐代()A.保留了嚴刑酷法的傳統B.重視保護私人領域C.尚武之風影響治理手段D.社會秩序動蕩不安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律規定夜晚無故進入別人家要鞭笞,主人當時殺人則并不懲處,這說明唐律重視保護私人領域,故選B項;材料強調政府通過法律保障個人私有財產和私人領域的利益,與“嚴刑酷法”“尚武之風”無關,排除A、C兩項;法律的規定和頒布并不代表社會秩序動蕩,排除D項。12.(2024山東青島一模)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獲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組和時間,到吏部、兵部為國家服役,服役期滿后可參加吏部、兵部考試,合格后才有資格參加銓選,從而正式邁入仕途。這一制度()A.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B.改變了選拔人才的標準C.緣于科舉制度的僵化D.有利于后備人才的培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散官番上制度是在科考中舉及任用官員之間的程序,在服役和考試的過程中,起到了培訓候補官員的作用,故選D項;根據材料“獲得文武散官者”可知,不僅有武散官,還有文散官,故僅強調“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屬于以偏概全,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應為“任用人才”的要求,而非“選拔人才的標準”,排除B項;根據材料“獲得文武散官者……正式邁入仕途”可知,散官番上制度應為科考中舉之后增加的一道程序,材料當中并未說明這道程序的增加與科舉制度的關系,故無法得出科舉制度的僵化,排除C項。13.(2024河南模擬預測)唐初規定,門下省以侍中為長官,其享有審議、駁正官員奏狀之權,對國家財政、御史彈奏狀、六品以下官員或司法機構“斷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員的奏抄等,若認為不便施行,可以封駁奏還。這一規定()A.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統治需要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趨于緩和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與高效D.有利于打破世家壟斷入仕局面答案A解析材料體現了門下省地位和職權的加強,展現了它在中央分權制約的官僚體制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調整服務于當時唐朝加強皇權的統治需要,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中央機構的調整,但無法反映中央與地方矛盾緩和,排除B項;在當時,強化門下省的監察職能并不等于保障吏治的清明與高效,排除C項;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壟斷入仕局面,排除D項。14.(2024湖南懷化二模)建安士人將文學作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膽地表達個人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體認自我的價值,同時也滲透著生與死的理性認識、對個體生命價值和社會歷史責任的重新思考。建安文學()A.反映出儒學的新發展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C.體現了個性解放成果D.折射玄學地位的上升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儒學在融合中的新發展,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思想的交融,民族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相互交流、交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建安文學的出現是當時動蕩的社會現實發展的結果,不是個性解放的成果,排除C項;材料與玄學無關,排除D項。15.(2024山東菏澤一模)唐朝前期頒行《五經正義》,儒家經義統一。唐朝中葉,出現各種儒學“專門之學”,擺脫章句訓詁傳統,走向義理解經之路。這一變化說明儒學()A.出現重視思辨的傾向B.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C.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D.關注個體內在精神的修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經義統一,而唐朝中葉的儒學“擺脫章句訓詁傳統,走向義理解經之路”,這意味著儒學不再過分注重對經典的逐字解釋,而是更注重對其意義和道理的理解,這種變化表明儒學開始重視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討經典中的道理和原則,故選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項;各種“專門之學”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義理解經之路,不能體現多元化,排除C項;儒學一直比較強調個體內在精神修養,不能反映材料中的變化,排除D項。16.(2024甘肅卷,4)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李素家族是波斯人,其祖出使中國后獲賜李姓,李素及其父李志、子李景亮都在唐朝擔任過官職,說明唐朝兼容并蓄的時代特征促進了文化認同,A項正確;李素家族的經歷并沒有體現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排除B項;李素的祖先是使節身份,但李志、李素等已經在唐朝任職,并不是外交使節,題干材料也沒有體現文明互鑒,C項錯誤;根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李素入仕的途徑是否為科舉考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4山東泰安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唐代官吏休假種類及規定例行假日節氣假日立春、立冬、春秋分、三伏(初中末)各1天;夏至3天、冬至7天民俗節日元日7天、清明4天、正月初七1天、上元節中元節各1天、晦日1天、春秋二社1天、上巳節1天、端午節1天、七夕1天、重陽節1天、十月一日1天旬假10天一休田假、授衣假各15天,有田苗者可以收割之后再返回官衙。官員可以回家辦理私事、休息省親、料理農事、籌置冬衣誕日假每至皇帝降誕日,天下亦皆休假1天或3天不等續表事故假日祭祀假私家拊廟和四時祭祀各給假5天和4天;國忌日5天;私忌日給假1天省親假官員離家遠任,朝廷會在一定年限內給予假期回鄉探親以盡孝心冠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流動資金貸款技術革新借款合同
- 環境監測設備操作手冊
- 教育行業發展與創新指南
- 廣西南寧八中學2024屆中考數學模擬試題含解析
- 互聯網教育平臺內容版權授權使用協議
- 生物醫學基因技術試題集
- 網絡教育平臺運營及服務標準
- 環保行業廢水處理技術創新研究方案
-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科學試題(含答案)
- 人教版新課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第六單元第二課 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
- 第16課《有為有不為 》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25年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節奏與旋律》課件
- 2024年05月新疆克拉瑪依金龍國民村鎮銀行招考15名客戶經理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神經源性膀胱的護理
- 2024年中國全鋼子午線輪胎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4年抖音游戲推廣合作服務合同范本3篇
- 全屋定制家居整裝家裝門店設計師與導購分工合作管理方案
- 電專業十八項反措內容宣貫
- 【MOOC】中國傳統家具欣賞-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橋梁機電交通設備施工及測試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