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實驗題_第1頁
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實驗題_第2頁
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實驗題_第3頁
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實驗題_第4頁
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實驗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北京高三一模化學匯編

實驗題

一、實驗題

1.(2024北京豐臺高三一模)某研究小組探究Fe"鹽溶液與Cu的反應,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裝置試劑a實驗現象

0.25molL-溶液逐漸變為藍色。2天后,Cu片有較大量剩余,溶液仍為藍

I

Fe2(SOq)3溶液色。

溶液逐漸變為藍綠色,銅片表面覆蓋有白色固體(經檢驗為

---皿以快0.5molL'FeC13

辱”“間IICuCDo2天后,白色固體消失,Cu片無剩余,溶液中產生大量

溶液

紅褐色沉淀。

0.5molL1溶液逐漸變為綠色,實驗過程中未見氣泡產生。2天后,Cu片

III

Fe(NO3)3溶液少量剩余,溶液中產生大量紅褐色沉淀。

資料:i.CuCkCuSCN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

ii.Fe2++NOk[Fe(NO)]2+(棕色)。

(1)用化學用語解釋FP+鹽溶液顯酸性的原因o

(2)實驗I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3)小組同學取2mL實驗I中反應2天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2滴1molL-1KSCN溶液,觀察到溶液迅

速變紅,產生大量白色沉淀。

甲同學猜想Fe2+可能在該條件下被C/+氧化了。

①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甲同學的猜想o

②甲同學通過實驗證實了其猜想,實驗方案是。

(4)對比實驗I和實驗H,小組同學推測。-可以催化Fe3+與Cu反應。其理由是o

(5)實驗II中產生大量紅褐色沉淀的原因是。

⑹實驗川所得溶液的顏色不是藍色,小組同學猜測反應中生成了[Fe(NO)]2+,設計并實施了以下實驗,驗

證了其猜想。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

向盛有2g金屬Cu片的燒杯中加入試劑2天后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銅片表面有細小氣泡附

X著

②繼續加入少量FeSO4固體溶液迅速變為淺棕色

試劑X是_________

綜合以上實驗,Fe3+鹽溶液與Cu反應的多樣性與陰離子種類、生成物存在形式等有關。

2.(2024北京石景山島「一模)杲小組同學探究Cu(OH)2和醛的反應產物。

已知:Cu2O+2H+=Cu2++Cu+H2O;[CuC12「(無色)易被氧化為[CuCLp-(黃色)。

⑴洛25%的NaOH溶液、8%的CuSCh溶液和37%?40%的甲醛溶液按一定比例依次混合后加熱(始終保持

NaOH過量)。實驗記錄如下:

實驗試劑用量實驗現象

生成紫紅色固體,有大量氣體產生

In(HCHO):n(CuSO4)>20

IIn(HCHO):n(CuSO4)=1生成磚紅色固體,有少量氣體產生

①實驗I中的紫紅色固體過濾、洗滌后,加入稀硫酸,振蕩,溶液無明顯變化,證明Cu(OH)2被還原

為;甲醛的氧化產物可能是HCOONa或Na2co3,通過實驗排除了Na2c的可能,簡述實驗操

作和現象o

②X射線衍射等技術確認實驗II中磚紅色固體主要是Cu2O,寫出實驗II中生成Cu2O的化學方程

式。

③實驗I和II中產生的氣體是Hz.查閱資料發現:在堿性條件下,CsO可以被甲醛還原為Cu并伴有"H2產

生,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在試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然后加入2%的CuSCU溶液0.4mL,振蕩后,加入0.5mL乙

醛溶液,加熱后得到橙紅色濁液,過濾、洗滌之后檢驗生成的橙紅色固體。實驗記錄如下:

實驗實驗操作實驗現象

III銅粉中加入7moi/L鹽酸,振蕩銅粉未溶解,溶液呈無色

氟化業銅中加入7moi/L鹽酸,振蕩;固體全部溶解,溶液變為黃色;

IV

再加入過量銅粉黃色溶液變為無色

V橙紅色固體中加入7moi/L鹽酸,振蕩固體全部溶解,溶液變為黃色

①實驗III的目的。

②用離子方程式解釋實驗IV溶液中發生的變化:。

③結合以上實驗,小組同學認為橙紅色固體只有CRO,你認為是否合理并說明原因。

3.(2024北京門頭溝高三一模)探究銅與濃硫酸的反應。

加熱銅與濃硫酸,在反應過程中,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溶液逐漸變為墨綠色濁液,試管底部有灰白

色沉淀;繼續加熱,試管中出現“白霧”,濁液逐漸變澄清,溶液顏色慢慢變為淺藍色,試管底部灰白色沉

淀增多。

475

資料:i.CuS、Cu2s均為黑色固體。Ksp(Cu2S)=2.0xlO^KSJ(CuS)=8.5x10^

ii.Cu2O+4NH3-H,O121Cu(N&)J(極淺藍色)+2OH+3H2O

I.沉淀成分探究v

(I)經檢驗灰白色沉淀中含有無水硫酸銅,結合化學方程式解釋原因O

繼續探究沉淀成分:取沉淀,用蒸儲水多次洗滌,十燥,得到沉淀樣品,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分別進行

如下3個實驗。

編試劑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

號a

濃硝沉淀逐漸溶解,產生大量紅棕色

①滴加適量濃硝酸

酸氣體

滴加12mL氨水,振蕩,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滴加氨水后,溶液呈極淺藍色;

②氨水

0間靜置后逐漸變深,呈深藍色

滴加5mL酒精,充分振蕩,靜置、過濾,將

③酒精酒精與水的界面呈現乳白色

濾液移入盛有水的試管中,稍加振蕩

⑵根據實驗①,推測沉淀中含有還原性物質,經檢驗有C^S,反應初期生成Cu2s可能原因是

(3)②中淺藍色溶液變深的反應原理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4)由以上實驗推斷沉淀成分主要有。

II.溶液顏色探究。

猜測1:查閱資料:若銅絲不純(含有鐵),導致體系中含有Fe?,利Fe",與水合銅離子調和成墨綠色。

猜測2:銅絲表面常常涂一層聚氯乙烯薄膜,聚氯乙烯在加熱條件下易分解產生HC1,導致反應體系中形

成[CuCl4廣(黃色),與水合銅離子混合溶液呈綠色。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取銅絲與濃硫酸反應后的混合液2mL于試管中,滴入2混合液中不含

溶液未變紅

滴3%小。口再加入一Fe2\FC3+

⑤取一段銅絲放入大試管中,加入5mL濃硫酸,加熱—

銅絲表面含有氯

另取一段銅絲,在酒精燈上灼燒除去銅絲表面薄膜;放

溶液慢慢變藍元素

@

入大試管中,加入5mL濃硫酸,加熱色、藍黑色

(5)④?'加入的試劑是______;⑤中實驗現象______。

(6)總結: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多樣性與有關。

4.(2024北京⑹中高三一模)實驗小組對NaHSCh溶液分別與CuCL、CuSCh溶液的反應進行探究。

裝置試劑X操作及現象

1mol/LCuCh溶加入2mLeuCh溶液,得到綠色溶液,30s時有無色氣泡

I|/試劑X

液和白色沉淀產生,上層溶液顏色變淺。

Q

1FTLO1/LCUSO4加入2mLeuS04溶液,得到綠色溶液,3分鐘未見明顯

II

溶液變化。

2mL1mol-L1

NaHSC)3溶液

已知:Cu+」^>[Cu(NH3)2]+(尢色溶液)3^f~>[Cu(NH3)4]2+(深藍色溶液)

⑴推測實驗I產生的無色氣體為S02,實驗證實推測正確:用蘸有碘水的淀粉試紙接近試管口,觀察到藍

色褪去。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O

(2)對實驗I產生S02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a:Cu2+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

假設b:。-存在時,CM+與HSO;反應生成CuCI白色沉淀,溶液中c(H+)增大。

①假設a不合理,實驗證據是o

②實驗表明假設b合理,實驗I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H+HSO-=SO2T+H2OO

(3)對比實驗I、H,根據半反應就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提出假設:C1

下述實驗III證實了假設合理,裝置如下圖。

鹽橋

實驗方案:閉合K,電壓表的指針偏轉至“X”處;向U形管(補全實驗操作及現象)。

(4)將實驗I的溶液靜置24小時或加熱后,得到紅色沉淀。經檢驗,紅色沉淀中含有Cu+、C產和SO--o

①通過實驗IV證實紅色沉淀中含有Cu+和Cu2\

實驗IV:證實紅色沉淀中含有Cu+的實驗證據是

濃氨,露置在空氣中,

.F3一段時間》g

洗凈的沉淀溶解深藍色溶液

紅色固體淺藍色溶液

用離子方程式解釋產生深藍色溶液的原因:。

②有同學認為實驗IV不足以證實紅色沉淀中含有Cu2+,設計實驗IV的對比實驗V,證實了c#+的存在。

實驗V的方案和現象是:.

5.(2024北京人大附中高三一模)探究溶液中Ag+與單質S的反應。

資料:Ag2s不溶于6moi/L鹽酸,Ag2s0,和AgzSO,在6moi/L鹽酸中均發生沉淀的轉化

實驗I將10mL0.04mol/LAgNO、溶液與0.01gS粉混合,水浴加熱,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無色溶

液a(pHU),沉淀除S、洗滌后得到黑色固體b.

(1)研究黑色固體b的組成

①根據S具有性,推測h中可能含有Ag?S、Ag、AgfO,或Ag2so…

②檢驗黑色固體b的成分

實驗II具體操作如圖所示

i.取少量濾液c,先加入足量稀鹽酸,再滴加BaCI2溶液,未出現白色沉淀,判斷黑色固體b中不

含0

ii.用濾液c繼續實驗證明了黑色固體b中不含Ag2so可選擇的試劑是(填序號)。

a.酸性KMnO」溶液b.H?。?和BaCl?的混合溶液c.澳水

iii.進一步實驗證實了黑色固體b中不含Ag。根據沉淀e含有Ag、氣體含有H?S,寫出同時生成Ag和

H2s的離子方程式:。

(2)研究無色溶液a的組成

結合上述實驗結果,分析溶液a中可能存在SO;或H2so依據是。

實驗川具體操作如圖所示

①說明溶液a中不含小SO,的實驗證據是。

②加入足量稀鹽酸的作用是。

⑶在注射器中進行實驗IV,探究Ag^SO,溶液與S的反應,所得產物與實驗I相同。

①問注射器中加入的物質是。

②改用Ag2sos溶液的H的是o

(4)用NaNO,溶液與S進行實驗V,發現二者不反應。綜合以.上實驗,寫出溶液中Ag+與S反應的離子方程

式并簡要說明Ag+的作用:o

6.(2024北京順義高三一模)常溫下,某小組同學探究CuC12溶液與Na2s03溶液的反應。

⑴小組同學預測Na2s03溶液與CuCb溶液反應的產物可能有CuSCh、Cu(OH)2>Cu2sCh和CuCL用離子

方程式表示預測Na2sCh溶液與CuCb溶液反應生成CuCl的依據。

進行實驗。

操作現象

ImLO.ZmolL,

Na2sO3溶液

混合后立即得到橙黃色沉淀。

Q靜置3分鐘,沉淀顏色變淺并伴有少量白色沉淀產生。振蕩試管,Imin后,橙黃色沉淀

全部變成了白色沉淀。

溶液pH由3.40逐漸降為2.24后基本不變。

2mL0.2molL'1

CuCl,溶液

(2)常溫下,0.2molL」CuCb溶液pH=3.40的原因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小組同學繼續探究沉淀的成分。

資料:i.含銅元素沉淀的顏色

沉淀化學式CuSOCuCl

3CU(OH)2Cu2so3

沉淀顏色綠色藍色紅色白色

ii.CuCl不溶于硫酸、稀硝酸,但可溶于氨水得到[CU(NH3)2「(無色)。[Cu(NH3)2「易被空氣氧化為

2

[CU(NH3)4]\

hi.2Cu2++4I-=2CuIM白色)+L。

⑶經檢驗,橙黃色沉淀的成分為:《Cu2so3yCuSO3zH2O,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CuCl。

①證明白色沉淀主要成分的方法是0

②實驗中橙黃色沉淀向白色沉淀轉化時間較短,從沉淀轉化條件分析,為利于橙黃色沉淀的收集,可將

CUC12溶液替換為溶液。

③證明橙黃色沉淀中含有Cu2+和SO:,設計實驗方案。

步驟i.向洗凈的橙黃色沉淀中加入KI溶液,過濾,得到白色沉淀a和無色溶液b.

步驟ii.將無色溶液b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加入淀粉,無明顯現象;另一份加入的試劑和實驗現象

是o

(4)實驗中生成橙黃色沉淀的離子方程式是o

(5)實驗中,CuCb溶液與Na2s03溶液混合后立.即得到橙黃色沉淀,最終橙黃色沉淀全部轉化為白色沉淀的

原因是。

參考答案

3++

1.(1)Fe+3H2OFe(0H)3+3H

(2)2Fe3++Cu=Cu2++2Fe2+

2+2+3+

(3)Fe+Cu+SCN=Fe+CuSCNj向2mL0.5mol/LFeSO4和0.25mol/LCuSO4的混合溶液

中,加入2滴1molL-'KSCN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4)產生白色固體:Cu+Fe3++Cl=CuCI|+Fe2+;白色固體消失:CuCl+Fe3+=Fe2++Cu2++Q;總反應:

2Fe3++Cu=Cu2++2Fe2+o從現象上看,實驗I【反應更快

2+3+

(5)4Fc+O2+4H+=4Fc+2ILO,c(OH)、c(Fc")增大,形成Fc(OH)3沉淀

(6)20mLNaNCh與HNCh的混合溶液[pH約為1.3、c(NO,)=1.5mol/L)]

【分析】本題為實驗探究題,探究Cu與Fe3+的反應機理和反應條件,根據題干信息,i.CuCl>CuSCN是

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ii.Fe2++N0.1Fe(N0)]2+(棕色),結合各實驗步驟和控制變量原則進行解題。

【詳解】(1)FeCb是強酸弱堿鹽,Fe3+水解導致溶液呈酸性,水解離子方程式為Fe3++3H?OkFe(OH)

3+

3+3H+,故答案為:Fe+3H2O(OH)3+3H*;

(2)由題干信息可知,向0.25m。lL」Fe2(SO4)3溶液中加入Cu,觀察到溶液逐漸變為藍色。2天后,Cu片

有較大量剩余,溶液仍為藍色,故實驗I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Cu=C『++2Fe2+,故答案

為:2Fe3++Cu=Cu2++2Fe2+;

(3)①由題干信息可知,實驗1中反應2天后的溶液為FcSCM和CuS04溶液,CuSCN是難溶于水的白色

固體,加入2滴1molL/KSCN溶液,觀察到溶液迅速變紅,產生大量白色沉淀,故可推測Fe?+可能在該

條件下被CF+氧化,該轉化的離子方程式為:Fe2++Cu2++SCN-=Fe3++CuSCN:;

②甲同學通過實驗證實了其猜想,實驗方案是向2mL0.5mol/LFeSCh和0.25mol/LCuSO4的混合溶液中,

加入2滴ImolL"KSCN溶液,觀察實驗現象,故答案為:向2mL().5mol/LFeSCh和0.25mcl/LCuSCh的

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1molL-1KSCN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4)對比實驗【和實驗H的實驗現象,產生白色固體:Cu+Fe^+Cl=CuCll+Fe2+;白色固體消失:

CuCl+Fe3+=Fe2++Cu2++Cl;總反應:2Fe3++Cu=QP++2Fe?+,從現象上看,實驗II反應更快,故可

推測C1-可以催化F/+與Cu反應,故答案為:產生白色固體:Cu+Fe3++Cr=CuCl|+Fe2+;白色固體消

失:CuCl+Fe3+=Fe2++Cu2++Cl;總反應:2Fe3*+Cu=Cu2++2Fe2+.,從現象上看,實驗H反應更快;

2++3+

(5)已知空氣中的02在酸性和堿性條件下均能氧化Fe2+,本實驗反應原理為:4Fe+O2+4H=4Fe+

2Hq.從而導致溶液中OH-和Fe3+濃度增大,生成紅褐色沉淀Fe(OH)3.故答案為:4Fe2++Ch+4H+=

3+

4Fe+2H2O,c(OH)^c(Fe3+)增大,形成Fe(OH。沉淀;

(6)題干實驗III中加入的試劑為20mL0.5moi/LFe(NCh)3,pH約為1.3的溶液,為避免鐵離子干擾實驗,

根據控制變量的原則可知,試劑X是20mLNaNCh與HN03的混合溶液[pH約為1.3、c(NO;)=1.5

mol/L)],故答案為:20mLNaN故與HNO3的混合溶液[pH約為1.3、c(NO;)=1.5mol/L)]o

2.(1)Cu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加入過量鹽酸,未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HCHO

AA

+2CU(OH)2+NaOH=HCOONa+Cu2O+3H2OCu2O+2HCHO+2OH.=2Cu+H2T+2HC0CT+H2O

++

(2)驗證銅粉與7mol/L鹽酸不反應Cu2O+2H+4CT=2[CuCh]-+H2O、4[Cu02/+O2+4H+

22

8Cf=4[CUC14]-+2H2O、ICuCh]-+Cu=2|CUC12J-不合埋;橙紅色固體可能是CsO和Cu的混合

【分析】探究Cu(OH)2和醛的反應產物,通過對比實驗,先用Cu和鹽酸反應,再用Cu?。于鹽酸反應,通

過觀察現象來判斷產物;

【詳解】(I)①實驗I中的紫紅色固體過漉、加入稀硫酸,溶液無明顯變化,說明該固體不與酸反應,已

知CU2O能與酸反應生成CM+,溶液會呈藍色,則該紫紅色固體是Cu,證明Cu(OH”被還原為Cu;甲醛

的氧化產物可能是HCOONa或Na2c03,碳酸鈉能與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若通過實驗排除了

Na2cCh的可能,則加入足量酸無明顯現象,實驗操作和現象: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加入過量鹽酸,未產

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②實驗H中HCHO和Cu(0H)2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CsO和甲酸,在NaOH堿過量下生成甲酸鈉,反

A

應的化學方程式HCHO+2CU(OH)2+NaOH=HCOONa+Cu2O+3H2O;

③在堿性條件下,012。可以被甲醛還原為Cu并伴有H2產生,甲醛被氧化為HCOO,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u2O+2HCHO+2OH-2Cu+H2T+2HCOCT+H2O:

(2)①實驗【II加入鹽酸銅粉未溶解,溶液呈無色,說明銅單質不與酸反應,目的驗證銅粉與7moi/L鹽

酸不反應;

+2+

②已知:CU2O+2H=Cu+Cu+H2O,固體全部溶解,則產物為[CuCL「,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u2O+

+

2H+4C1-=2[CUCI2]-+H2O,已知[CuCbR無色)易被氧化為[CUCIJFY黃色),溶液變為黃色,反應的離子

2

方程式為:4[CUC12]-+O2+4H++8C1-=4[CUC14]-+2H2O,黃色溶液變為無色,則Cu與[CuCl’F-反應生

成[CuCb「,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UCLI]2-+CU=2[CUC12「;

③結合以上實驗,Cu也能與[Cud/-反應從而溶解,則認為橙紅色固體只有CRO不合理,橙紅色固體可

能是CU20和Cu的混合物。

3.(1)反應中濃硫酸中水的含量很少,本身又具有吸水的特性,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少量水以水蒸氣的形式

散失,CU(H2O)4SO4.CUSONMH?。平衡正向移動,生成的CuS04幾乎沒有水溶解,得到CuSCh沉淀

(2)反應初期溫度相對較低,此時濃硫酸氧化性相對較弱,將Cu氧化為+1價的亞銅,

CuS(s)+Cu+(aq)=Cu2S(s)+Cu"(aq)平衡正向移動,得至I]Cu2s

+2+

(3)4[Cu(NH3)J+8NH3.H2O+O,=4[CU(NH3)J+4OH+6H,O

(4)無水硫酸銅、CsS、Cu2O>S

(5)KSCN溶液溶液慢慢變綠

(6)副反應眾多

【分析】加熱銅與濃硫酸,在反應過程中,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SO2產生,溶液逐漸變為黑綠色濁液,是

由于銅絲表面常常涂一層聚氯乙烯薄膜,聚氯乙烯在加熱條件下易分解產生HQ,導致反應體系中形成

[CuClJ-(黃色).與水合銅離子混合溶液呈綠色,試管底部有灰白色沉淀(無水硫酸銅、Cu2S.Cu2O.S

等);繼續加熱,試管中出現“白霧”(硫酸酸霧),濁液逐漸變澄清,溶液顏色慢慢變為淺藍色,是發生反

^CU2O+4NH3H2O.2[Cu(NHjJ(極淺藍色)+2OH+3H:O,試管底部灰白色沉淀增多,

【詳解】(1)反應中濃硫酸中水的含量很少,本身又具有吸水的特性,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少量水以水蒸氣

的形式散失,CU(H2O)4SO4CuSO41MHQ平衡正向移動,生成的CuSCU幾乎沒有水溶解,得到

CuSCM沉淀;

(2)反應初期溫度相對較低,此時濃硫酸氧化性相對較弱,將Cu氧化為+1價的亞銅,結合

4745

(Cu2S)=2.0x1O-(CuS)=8.5xIO-nJ,CuS⑸Yu+(aq)=Cu2s⑸2/但4)平衡正向移動,得

到Cu2s

(3)②中淺藍色溶液變深是[Cu(NHjJ被氧氣氧化為[Cu(NH)『,化學方程式為:

4[Cu(NHJ]+8NHrH2O+O2=41Cu(NHJ4r+4OFT+6Hq;

(4)經檢驗灰白色沉淀中含有無水硫酸銅,由實驗①推斷出沉淀中含有還原性物質,經檢驗有CsS,由

實驗②結合方程式CxO+dNH/Hq.2[CU(NH3)J.(極淺藍色)+2OH+3Hq可知,沉淀中含有

CsO,實驗③由于S微溶于酒精,使得酒精與水的界面呈現乳白色,以上實驗推斷沉淀成分主要有:無水

硫酸銅、CsS、Cu2O.S:

(5)④中應加入KSCN溶液,檢驗是否存在Fe3+;由實驗結論可知,實驗⑤中產生的[CuClJ-(黃色)與

水合銅離子混合溶液呈綠色,實驗現象為:溶液慢慢變綠;

(6)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多樣性與其副反應眾多有關。

+

4.(1)SO2+12+2H?O=SO^+2E+4H

(2)實驗I、II中(Cu2+)相同,但實驗H中未見氣泡

2++

2CU+2CP+HSO;+H2O=2CuCIJ+SO:+3H

(3)增強了CW+的氧化性右側加入一定量NaCI固體,溶解后,觀察到電壓表指針偏轉變大

(4)一段時間后溶液由淺藍色變為深藍色

4fCu(NHJ丁++8NH3H2O=4[CU(NH;+4OH+6Hq取少量純凈的Cu2O于試管中,滴

加足量濃氨水,沉淀溶解,得到無色溶液,露置一段時間后溶液變為深藍色(或圖示表示:

濃氨*露世在空氣中,「

Jag一段時間》g)

純凈的沉淀溶解深藍色溶液

Cu2O無色溶液

【分析】Cu?+與濃氨水會直接生成深藍色溶液[Cu(NHj」『,結合已知條件中CiT與濃氨水反應的現象,

設計實驗IV要證明紅色沉淀中含有Ci?)需要做一個對比實驗,一個含有Ci產、Cu"另一個只含有

Cd,即取少量純凈的C112O于試管中,滴加足量濃氨水,沉淀溶解,得到無色溶液,露置一段時間后溶

液變為深藍色。

【詳解】(1)推測實驗I產生的無色氣體為S02,實驗證實推測正確:用蘸有碘水的淀粉試紙接近試管

口,觀察到藍色褪去。碘單質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SO,+I2+2H2O=SO;-+2r+4H+;

(2)假設a不合理,實驗證據是實驗I、n中(Cu2+)相同,但實驗n中未見氣泡;實驗表明假設b合理,

根據得失電子守恒,電荷守恒,實驗I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

+

2cli2++2CK+HSO;+HQ=2CuCli+SOJ+3H、H*+HSO;=SO2T+H2O;

(3)對比實驗i、n,根據半反應就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提出假設:cr增強了cd+的氧化性;實驗ni是為

了驗證CI-增強了Cu2+的氧化性,需要向硫酸銅溶液中補充氯離子,向U形管右側加入一定量NaCl固體,

溶解后,觀察到電壓表指針偏轉變大,說明C1-增強了C/+的氧化性;

(4)證實紅色沉淀中含有Cu+的實驗證據是,淺藍色溶液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溶液由淺藍色變為深藍

色;用離子方程式解釋產生深藍色溶液的原因,

+2+

4fCu(NH3)2]+O2+8NH3-H,O=4[Cu(NH,)4]+4OH-+6H2O;有同學認為實驗IV不足以證實紅色沉

淀中含有Cu2+,設計實驗IV的對比實驗V,證實了Cu2+的存在,實驗V的方案和現象是:取少量純凈的

Cuq于試管中,滴加足量濃氨水,沉淀溶解,得到無色溶液,露置一段時間后溶液變為深藍色(或圖示表

濃氨,露置在空氣中r

示:U0一段時間>U)。

純凈的沉淀溶解深藍色溶液

Cu2O無色溶液

+2+

5.(1)氧化性和還原Ag2SO4beAg2S+2H+Fe=2Ag+Fe+H2ST

(2)S轉化為Ag2s發生了還原反應,反應必然同時發生氧化反應,能發生氧化反應的只有S,故在

pHR的溶液中可能存在SO:或也SO,向溶液a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后,再加入碘水和淀粉溶液,藍色

不褪去排除Ag,對SO;-和H2SO3檢驗的干擾

⑶10mL0.04mol/LAg2soi溶液與0.01gS粉排除NO;(H+)對反應的影響

(4)6Ag'+4S+4H2033AgzS+SOj+8H+,形成Ag2s難溶物,降低C(S.),提高S的氧化性,利于反應發生

【詳解】(1)①由Ag+轉化為Ag£、Ag、Ag2sO3或Ag2sO4可見Ag的化合價有上升也有下降,表現了根

據S具有氧化還原性;

i.取少量濾液先加入足量稀鹽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未出現白色沉淀,判斷黑色固體b中不含

Ag;SO4,若含有硫酸根則會生成硫酸銀沉淀;

ii.用濾液c繼續實驗證明了黑色固體b中不含Ag2so3,可選擇的試劑是Hq?和Ba。2的混合溶液,因

為雙氧水將亞硫酸根氧化為硫酸根與氯化鋼生成硫酸鐵白色沉淀;澳水具有氧化性將亞硫酸根氧化為硫酸

根產生白色沉淀,且濱水褪色,酸性高錦酸鉀溶液中可能會含有硫酸根影響檢驗;

iii.沉淀e含有Ag、氣體含有H:S,Ag2s與Fe在酸性環境下同時生成Ag和H?S,離子方程式:

Ag2s+2H"+Fe=2Ag+Fe"+H?ST:

(2)溶液a中可能存在SO;或H2SO,,依據是S轉化為Ag2s發生了還原反應,反應必然同時發生氧化反

應,能發生氧化反應的只有S,故在pH句的溶液中可能存在SO:或H2SOj;

①說明溶液a中不含H?SO、的實驗證據是:向溶液a中加入足量稀鹽酸酸化后,再加入碘水和淀粉溶液,

藍色不褪去,說明碘單質沒有被還原;

②加入足量稀鹽酸的作用是:對溶液進行酸化,排除Ag+對SO;和小SO,檢驗的干擾;

(3)①向注射器中加入的物質是:10mL0.04moVLAg2sO,溶液與0.01gS粉;

②改用Ag2SO4溶液的目的是:排除N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