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傳習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歷史試題第I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計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唐朝在東北地區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為治,有別于一般州縣。元朝則在東北設置遼陽行省,與中原相比并沒有特殊政策。這種變化體現了元朝時期()A.黑龍江流域正式歸屬于中央政權 B.最高統治者逐漸放弁“四等人制”C.在全國范圍內統--實行行省制度 D.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趨向【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元朝則在東北設置遼陽行省,與中原相比并沒有特殊政策。”可以看出從唐朝對邊疆的因俗而治到元朝時期邊疆與內地逐漸的一體化,D項正確;以接受中央王朝的統治和管理為標準,黑龍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是在唐朝,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元朝時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州(府)、縣,路歸省管,排除C項。故選D項。2.提高皇帝身邊近臣的權力來削減原來國家機關的實權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強化君權的一種方式。以下機構的設置能體現這種方式的是()A.中書門下、內閣、軍機處 B.中朝、內閣、軍機處C.中書門下、樞密院、內閣 D.中朝、樞密院、內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中朝、內閣、軍機處都是皇帝任命身邊的侍從、秘書等親信組成決策或參考機構,以削弱外朝宰相或行政機構的實權,從而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B項正確;中書門下、樞密院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3.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便將“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A.推進統一進程 B.樹立專制權威 C.加強思想控制 D.壓制諸侯勢力【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皇帝的稱號體現了其地位的至高無上,所以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樹立專制權為,B項正確;皇帝制度是在完成統一后建立的,排除A項;秦始皇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而非加強思想控制,排除C項;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沒有諸侯的存在,排除D項。故選B項。4.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高行政權力由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掌握,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同時,元老院會議由貴族和退任的執政官組成,有決定內外政策、審查和批準法案、支配國家財產的權力,并有權監察執政官的行動。這說明羅馬共和國時期()A.執政官處于國家權力中心 B.國家注重保護平民階層的利益C.官職的設置具有法治色彩 D.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高行政權力由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掌握,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元老院會議由貴族和退任的執政官組成,有決定內外政策、審查和批準法案、支配國家財產的權力,并有權監察執政官的行動”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執政官任期短,彼此牽制,權力有限,真正掌握國家大權的是貴族把持的元老院,而百人隊會議開會時只能就元老院審查過的議案進行表決,不能討論。即便塞爾維烏斯改革后,雖準許平民參加百人隊會議,但仍有表決權的限制(會議的多數票被少數富有者控制),因此,百人隊會議變成了維護貴族利益的工具,所以羅馬共和國時期是貴族奴隸主的專政,D項正確;執政官處于國家權力中心,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項;國家注重保護平民階層的利益,不符合史實,且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官職的設置具有法治色彩,排除C項。故選D項。5.“任何一級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級別越高、距人民越遠、權力越集中和強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別的限制。”為了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A.總統對國會負責 B.中央機構分權與制衡C.實行邦聯制體制 D.總統可以干預司法權【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通過分權與制衡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B正確;美國總體不需要對國會負責,排除A;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排除C;司法權由聯邦法院掌握,總統不能干預,排除D。6.中華民國成立后,頒布了《臨時約法》該法的性質是A.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B.中國第一部無產階級憲法C.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D.資產階級的政治綱領【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C正確,ABD排除。7.“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是建國初期一幅名為《選好人,辦好事》宣傳畫的宣傳語,它說出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從材料“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故A項正確;B項是我國的政黨制度,排除;C項是民族政策,排除;D項是基層民主制度,排除。8.戊戌政變發生后不久,有人表示此前“從來沒有聽說過康有為這個人”。直到康有為等流亡海外后,人們才在歐美主流報刊上看到有關維新黨人的報道。這可以用來說明()A.維新變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B.歐美輿論肯定晚清的政治變革C.清末新政難以取得顯著的成效 D.康有為未承擔維新變法的重任【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從來沒有聽說過康有為這個人”以及“直到康有為等流亡海外后,人們才在歐美主流報刊上看到有關維新黨人的報道”可知,戊戌變法影響較小,群眾基礎不廣泛,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美輿論對晚清政治變革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表述的重心在戊戌變法,排除C項;材料借當時人們對康有為的了解表達戊戌變法的影響有限,“康有為未承擔維新變法的重任”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9.1979年初,全國約有2000萬人待就業。同年,上海、武漢等地恢復了個體工商業的登記發證工作,武漢還把漢正街開放為小商販集中經營的市場;北京各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興辦一批集體企業,安排了約3萬名青年就業。這一現象反映出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已經明確C.就業壓力助推經濟體制改革 D.計劃經濟發展模式遭到摒棄【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全國約有2000萬人待就業”、“恢復了個體工商業的登記發證工作”、“把漢正街開放為小商販集中經營的市場”、“興辦一批集體企業,安排了約3萬名青年就業”可得,面對著就業壓力,推動著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向前發展,C項正確;1984年中央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A項;1992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根據本題的時間1979年初,“計劃經濟發展模式遭到摒棄”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0.秦漢時期,對官員實行一年一考,三年一次總評定的辦法;唐代,實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大考按九等定黜徙的制度;明清時期,實行三年一考,九年考滿的京察大制。這反映了中國古代()A.官員行政效率的提高 B.監察權得以超越行政權C.考核機構趨向專業化 D.政府重視對官員的考核【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漢到明清,歷代都形成了相對系統的官員考核制度,反映了政府對官員考核的重視,D項正確;通過考核有利于提高官員素質,材料中無法直接得出官員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監察權得以超越行政權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考核年限,并沒有反映考核機構專業化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11.據學者研究發現,漢文帝時期已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漢武帝始以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薦,經過考核,任以官職;不久又規定依人口數量按比例進行選舉,取消資產的限制。這樣的變化()A.體現了察舉制的形成完善 B.標志著科舉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貴族壟斷人才選拔 D.沉重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答案】A【解析】據材料從漢文帝的到漢武帝時期明文規定,之后又有“人口數量按比例進行選舉,取消資產的限制”,體現了察舉制度的形成與完善,A項正確;科舉制是中國選官制度的成熟,排除B項;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貴族的選拔,排除C項;察舉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嚴重,成為公卿大族維護其勢力和特權的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12.19世紀中期,(英國)由于實行政黨政治,政府的更迭經常導致工作人員大換班,往往引起周期性的政治動蕩。材料意在說明()A.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B.英國文官制度的弊端C.文官制度建立的必要 D.責任內閣制必須廢除【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19世紀中期,(英國)由于實行政黨政治……往往引起周期性的政治動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推動了政黨政治的發展,但是不同政黨上臺,會引發工作人員的大換班,引發政治動蕩,所以文官制度的建立非常迫切,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文官制度的背景,不是民主政治發展,也未涉及其弊端,排除AB項;“責任內閣制必須廢除”,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3.英國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來,考核以工作能力與表現為標準,考核結果作為獎勵和晉升的依據?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官員考核制度更貼近于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分工的需要,逐漸廢除了“通才”的考核標準?這一變化表明()A.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B.國家干預力度的加強C.工業革命的率先進行 D.議會制度的不斷完善【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官員考核制度更貼近于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分工的需要,逐漸廢除了‘通才’的考核標準”可知,隨著科技革命的開展,國家更加需要更專業性的人才,反映出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干預的加強,排除B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工業革命率先開展,排除C項;材料與議會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時期選官制度變革的部分史實。這反映了晚清()年份文件主要內容1901年《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1903年《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對留學日本的歸國畢業生,承認他們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冊的學校取得的文憑,并給予科舉出身,優予官階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得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役以官職或得以升學A.教育近代化開始起步 B.知識分子的職業觀更加開放C.新舊選官方式的并存 D.考試制度與甄別制度相結合【答案】C【解析】根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可得出舊式的科舉選官仍然存在,根據“對留學日本的歸國畢業生,承認他們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冊的學校取得的文憑,并給予科舉出身,優予官階”可得出新式的選官方式已經出現,這說明當時新舊的選官方式并存,C項正確;教育近代化在洋務運動時期就已經開始起步,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職業觀,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甄別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5.我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下列表述符合英國公務員制度的是()A.堅持和體現了黨的基本路線 B.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C.堅持政治中立原則 D.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公務員制度堅持政治中立原則,而我國的公務員制度則沒有這一特點,C項正確;我國的公務員制度與西方的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包括:堅持和體現了黨的基本路線,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排除ABD項。故選C項。16.漢宣帝統治時期尊崇儒學,在政事上注重任用有實際管理能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為基準考核臣下。這體現漢宣帝治國理政的特點是()A.以法為教 B.崇德尚賢 C.尊法敬天 D.儒法結合【答案】D【解析】材料“漢宣帝統治時期尊崇儒學”“以刑名為基準考核臣下”強調的是儒法結合的特征,即“霸王道而雜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以法為教、崇德尚賢及尊法敬天,排除ABC項。故選D項。17.明代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六諭”,讓百姓毋作非為,以《大明律》解釋六諭,百姓若不遵守則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鄉約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這反映了明末清初()A.鄉約的道德教化功能減弱 B.儒家思想開始在農村得到普及C.社會秩序發展日益混亂 D.鄉約被政府利用并與法律合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以《大明律》解釋六諭”、“清朝鄉約宣講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可知,明末清初的鄉約宣講內容多為皇帝所制,且與法律條文相關,體現了鄉約被政府利用并與法律合流,D項正確;材料不涉及道德教化功能,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儒家思想在農村普及早在漢朝就已開始,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社會的混亂,排除C項。故選D項。18.在中國,“禮”對于“法”具有重要的影響,長幼親疏被認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罰的倫常。在西方,法律規定財產決定身份和等級,進而再影響權利的分配和享受。這說明()A.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融入法律 B.中國比西方更早進入法治社會C.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不同 D.成文法體現了文明發展的訴求【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重“禮”,“禮”對于“法”具有重要的影響,將傳統等級制度和禮制規范的原則貫徹到國家法律之中,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而西方重“法”,法律規定財產,決定身份和等級,進而再影響權利的分配和享受,這體現了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不同,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自然法”,排除A項;材料未比較中西方進入法治社會的時間先后,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成文法的產生和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19.在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學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為主要教育內容。基督教宣揚的“十誡”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證、不可貪戀他人的財物等內容。這反映了A.教會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B.教會控制了中世紀的教育C.教會訓誡凌駕于法律之上 D.基督教文化影響近代歐洲【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基督教會學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為主要教育內容,基督教宣揚的“十誡”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作用,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教會控制了中世紀的教育,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教會訓誡和法律的關系,得不出教會訓誡凌駕于法律之上,排除C項;歐洲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就是不斷反對基督教的神學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2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面對危難,白衣“逆行者”、疫區“守護員”和最美“建設者”紛紛出現,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護墻。這些“小人物”的行為()A.體現出民眾參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熱情 B.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C.表明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十分成功 D.實踐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面對危難,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護墻。”可知,題目中“小人物”面對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其的行為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B項正確;中國現在已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排除A項;“十分成功”的說法無從體現,且過于絕對,排除C項;題干中的“小人物”并不僅僅是中共黨員或公務員,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材料分析題(本題共計2小題,每題20分,共計40分)21.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隋唐之于漢,也是一大變動。——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權利,其權利通過公民直接參與和管理城邦事務的方式來實現。公民參政的最高民主機構是公民太會。……雅典國家機構權限相互交叉,公職人員的權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說:“在雅典沒有總攬執行權力的最高官員”。——蔣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對西方民主的影響》材料三美國歷史學家布盧姆說:“1787年在費城所起草的憲法是實驗時期最偉大的創造性的勝利。……戰后人們最初反對君主制和貴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導著美國人民建立了行政首腦軟弱無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憲法則建議有一個權力很大的行政首腦和同眾議院權力相當的參議阮。……全世界都說過,像美國規模這么大的國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這里居然興起了一個新型的共和國。”——《美國的歷程》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秦漢和隋唐政治制度“太變動”各自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3)依據1787年憲法,所建立的“新型的共和國”是如何解決上述弊端,同時又避免專制政體的?【答案】(1)秦漢: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體制。隋唐:創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2)主權在民;直接民主;權力制約;崇尚法治。(3)建立聯邦政府,加強中央集權;中央與地方分權;確立三權分立的分權制衡原則和相應的民主原則。

【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從秦漢時期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體制、隋唐時期創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來列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古雅典。據材料二“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權利”可知,主權在民;據材料二“其權利通過公民直接參與和管理城邦事務的方式來實現”可知,直接民主;據材料二“雅典國家機構權限相互交叉,公職人員的權限也部分交叉”可知,權力制約;結合所學從崇尚法治的角度分析。【小問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1787年美國。結合所學從建立聯邦政府、實行中央與地方分權、確立三權分立的分權制衡原則的角度分析。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律制度是隨著國家的建立而相應產生的。最初在我國奴隸制時期,還處于“禮法不分”的階段,法律也只能以不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進入封建社會特別是唐朝時期,我國封建政治、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封建法制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唐代法律,標志著中國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完備。封建法律的思想貫徹了“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精神,執行外儒而內法的封建法律政策。從戰國李悝的《法經》,至清代的《大清律》,歷代成文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兼有民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法等方面的內容。皇帝發布的“敕”“令”“詔”“諭”,凌駕于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時,皇帝握有最高的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皆須皇帝裁決、批準,封建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摘編自萬安中《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嬗變及特征芻議》材料二近代以來,西方各國在繼承傳統法律思想的基礎上,融合啟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議會制定,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行使行政權,法院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在法律內容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護個人的各種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等,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特別強調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在司法實踐中,獨立、專業的律師為被審判者提供辯護,可以減少法官對法律的誤讀;從普通民眾中產生陪審團,參與案件審理和判決,使民眾能夠直接參與法律事務。——摘編自哈羅德·J·伯爾曼賀衛方《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材料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咸為新中國立法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這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汲取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精粹,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整合新中國成立以來海量民法規范,融合當代核心價值觀于一體的保民權之“圣經”,圖國治之大典,其地位之重要,內容之繁雜,體例之科學,結構之嚴謹,鮮有立法能與之比肩,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突出了“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摘編自徐偉《民法典頒布實施的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具有鮮明特色的具體表現。(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我國編撰民法典的重大意義。【答案】(1)主要特征;法律制度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內容以刑法為主體;法律執行以君主意志為轉移,司法與行政不分。(任答兩點即可)(2)具體表現:繼承傳統法律思想的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