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1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2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3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4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程標準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目標1.結合時代背景,梳理戊戌維新運動的過程,強化時空觀念,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特點及其失敗的原因。2.辯證認識義和團運動的影響。3.掌握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認識列強的侵華罪行,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認識近代中國的沉淪,樹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4.核心概念: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扶清滅洋、東南互保、《辛丑條約》。知識點一戊戌維新運動1.歷史背景2.過程(1)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2)高潮:百日維新(3)失敗:戊戌政變①表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臨朝訓政;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②敗因3.影響透析教材1.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歷史縱橫”,思考:這兩部著作有何影響?提示影響:康有為的這兩部著作將孔子遵奉為改革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圖解歷史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進程透析教材2.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學思之窗”,思考: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提示缺乏群眾基礎;以圣賢義理之學為根本,西學為輔,未擺脫“中體西用”的桎梏。知識點二義和團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歷史原因: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反洋教斗爭興起。(3)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概況3.影響積極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打破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幻想局限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思維點撥對“扶清滅洋”的認識“扶清滅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支持,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盲目性、籠統的排外性質。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義和團揭帖》圖片,思考:義和團運動的特點。提示具有愛國與迷信的雙重性。知識點三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1.八國聯軍侵華(1)原因①根本原因:維護列強在華利益,瓜分中國。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2)過程(3)結果①罪行: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②東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概念闡釋東南互保1901年6月,東南巡撫劉坤一、張之洞等會同各國駐上海領事,制定《東南互保章程》。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的發展。2.民族危機的加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組成聯軍的8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3國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內容與危害方面內容危害政治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經濟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設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軍事控制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2)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透析教材1.閱讀教材第三子目“歷史縱橫”,思考:從“克林德碑”到“保衛和平碑”的演變,我們能得出什么認識?提示反映了中國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強的歷程,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愛好和平的堅強意志。2.閱讀教材第四子目《〈辛丑條約〉簽訂現場》圖片及相關文字介紹,思考:該條約簽訂日被稱為“九七國恥”的主要原因。提示《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圖解歷史列強侵華的“五大趨向”記一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戊戌維新運動材料戊戌變法興起于民族危難之時,變法維新思潮的靈魂是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維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國侵略為基點、著重于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從根本上實現祖國的富強,才能徹底擺脫民族危機……維新派積極提倡西學,打開了知識分子的眼界,使他們重新認識世界,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摘編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全史:中國清代思想史》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愛國主義思想”“抵御外國侵略”“知識分子的眼界”“思想上的解放”等,結合所學回答即可。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提示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一場愛國主義運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推動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史料實證——維新變法的特點維度闡釋內容涉及領域廣泛,上至上層建筑,下至經濟基礎,體現了除舊布新的新氣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推行范圍僅局限于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民眾,因而沒有形成變革的巨大力量推行者由沒有實權的皇帝來推行,顯示出維新力量的薄弱目的變法圖強,救亡圖存主題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列強侵華特征材料一自今以來,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中英《南京條約》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定進口稅。——中日《馬關條約》材料三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諸國)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虞……各省督撫、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屬境內均有保平安之責,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辛丑條約》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五處港口,貿易通商”“機器任便裝運進口”“留兵駐守”“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彈壓懲辦”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思考:綜合上述材料,簡述列強侵華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其共同的危害是什么?提示特點:鴉片戰爭后,英國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權,體現了殖民者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特點。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開辦工廠的特權,體現了殖民者輸出資本的要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駐軍、干預統治、禁止中國人民進行反帝斗爭,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危害:列強侵略加劇,給中國帶來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時空觀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戰爭條約危害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等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知識體系學科術語1.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把傳統的儒家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相結合。2.戊戌維新運動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具有進步意義。3.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正義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點使其具有局限性。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材補遺近代國家和民族觀念20世紀初,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和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使“救亡圖存”和建立“新中國”成為時代主題。“新中國”逐漸成為國人普遍認同的流行詞,愛國志士紛紛呼吁建立“新中國”。在西方現代民族國家觀念推動下,“新中國”成為各黨派表達國家理想的政治話語,從晚清時期簡單的名詞發展為知識分子的現代國家構想。——摘編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國”一詞的概念內涵與話語演進》解讀1900年庚子事變前后,“新中國”一詞開始被頻繁使用,這無疑受到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影響,也反映了國人對清王朝的徹底失望。情境閱讀東南互保辛丑回鑾后,清廷為重樹權威,裁抑東南互保的“抗旨”勢力,同時為增強北洋實力以拱衛京畿,開始扶植袁世凱以加強對江南財賦之區的控制;而袁世凱也借此將北洋勢力逐步向南洋擴張,此進程可稱之為“北洋下南洋”。這使得兩江總督的爭奪白熱化,嚴重沖擊了南北派系平衡,積累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是釀成丁未政潮中統治高層激烈斗爭的關鍵因素。——摘編自韓策《清季江督之爭與丁未政潮的一個新解釋》解讀“東南互保”對當時清朝的統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了后來民國的政治走勢。感悟與思考記錄點滴心得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不斷加劇,維新派掀起了一場變法運動。這場運動旨在()A.救亡圖存 B.開眼看世界C.建立民國 D.推翻清政府答案A解析維新派掀起的變法運動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故選A項;地主階級抵抗派開眼看世界,排除B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排除C、D項。2.(2024·北京學業水平考試)1897年,德國侵占膠州灣后,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指出變法的迫切性。1898年,梁啟超呼吁民眾“咸知吾國處必亡之勢,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盡其聰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內所得行之事”。以上康、梁的行為()A.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傳播了變法圖存思想D.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興起答案C3.1897年11月,針對某一歷史事件,福澤諭吉撰文稱:“如果德國是永久占領的話,不僅會影響東洋的和平,而且實際上會破壞世界的和平,會開啟世界大亂的端緒,日本也不會旁觀”“如果日本想要守衛臺灣的話,要有更進一步守衛臺灣之外土地的覺悟”。這一歷史事件()A.使西方列強資本輸出合法化B.刺激了山東民眾發起義和團運動C.導致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D.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德國強占膠州灣,刺激了山東民眾發起義和團運動,故選B項;《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設廠制造,標志著西方列強資本輸出合法化,排除A項;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相繼獨立,標志著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排除C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4.(2023·寧波三鋒聯盟高一上期中)肇端于山東地區零星發生的民教沖突,從1899年起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迅速發展,演變為一股席卷整個北中國的排外浪潮。這股浪潮()A.阻止了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B.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C.使列強認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D.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使列強認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故選C項;“阻止了”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東南互保”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屬于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不能直接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D項。5.(2023·成都名校高一上期末)1900年6月21日,清廷發布上諭向各國宣戰。但張之洞等地方大員卻拒絕執行,尋求自保,由此出現了“京城混戰,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這一局面的出現()A.刺激列強掀起瓜分狂潮B.說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C.加劇了中國的邊疆危機D.是中央權力式微的體現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一局面指的是“東南互保”,這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根基,表明中央權力的式微和地方權力的擴張,故選D項;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是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排除A項;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排除B項;“邊疆危機的加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6.(2023·湖南卷,7)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A.《辛丑條約》簽訂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答案A解析《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罕見的科考現象,故A項正確;兩個地方的鄉試借地舉行,與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沒有關系,排除B項;清末新政廢科舉是面向全國的,不會出現只影響順天和山西的情況,排除C項;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也是清末新政的成果,與科舉制相悖,排除D項。課時精練[分值:57分]1.(2023·紹興高一上期中)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為這兩本書()A.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B.已經完全從根本上動搖了孔子的神圣地位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D.是維新變法理論依據,宣傳了變法合理性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故選D項;魏源的《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排除A項;康有為的兩本書沒有動搖孔子的神圣地位,排除B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是梁啟超,而非康有為,排除C項。2.(2023·衢州高一下期末)6月11日,清帝發布上諭:“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據此判斷,清政府()A.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B.希望進行除舊布新的自救C.開始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D.沖破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清帝的上諭體現了練兵、富國等主張,體現了其希望進行除舊布新的自救,故選B項;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該上諭發布于1898年,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國人便已經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主張,排除D項。3.(2023·無錫高一上期末)1898年9月19日,康有為會見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告知光緒帝所處的困境,請求他從國際局勢的危機角度說服慈禧太后贊成變法。在會談中,兩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連談了3個多小時。這說明()A.維新派的不成熟 B.日本支持中國變法C.維新變法已失敗 D.變法缺乏社會基礎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維新派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是自身不成熟的表現,說明其對帝國主義認識不清,故選A項;日本不支持中國變法,不希望中國強大,排除B項;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維新變法失敗,排除C項;維新變法缺乏社會基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2023·玉溪高一上期末)“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材料認為戊戌變法()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C.推動了政治近代化進程D.促進了革命思潮的萌發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戊戌變法開啟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并影響了以后的革命運動,故選C項;“建立了”不合史實,排除A項;“改變了”不合史實,排除B項;“萌發”不合時空,1894年孫中山就已產生了革命思想,排除D項。5.(2024·菏澤高一聯考)下圖是近代中國某一重大革命事件形勢圖。據此判斷,該革命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 D.國民革命答案B解析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義和團運動是清末一次反帝愛國運動,其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外國侵略勢力比較集中的華北地區,為阻止八國聯軍進京,在廊坊進行了英勇阻擊,故選B項;太平天國運動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排除A項;辛亥革命活動區域集中在南方,排除C項;國民革命的活動區域在南方,以廣州為中心,排除D項。6.(2023·蘭州高一下期末)時人指出:“天下強鄰虎視,中土已成積弱之形,人心憤激久矣。”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后,“所至之處,人多贏糧景從,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這說明()A.朝廷對反侵略的默許 B.扶清滅洋的積極影響C.列強侵華手段的變化 D.國人民族意識的迸發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隨著列強侵略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義和團運動興起時,民眾多攜帶充足的糧食隨義和團參加反帝斗爭,體現出國人民族意識的迸發,故選D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朝廷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扶清”,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華手段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7.(2023·淮安高一上期末)右圖是描繪晚清時期列強侵略中國的漫畫。此次戰爭()A.源于列強修約失敗B.導致邊疆危機加劇C.官民一心奮起抗爭D.平津地區門戶洞開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而這次戰爭使得天津門戶洞開,故選D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是源于列強修約失敗,排除A項;這一戰爭與邊疆危機加劇無關,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表明中國農民階級堅決抵抗侵略的態度,無法說明官民一心奮起抗爭,排除C項。8.(2023·丹東高一上期中)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各省督撫與列強協議互保,在清政府對列強宣戰之際,更是公然宣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表明()A.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B.列強勢力加速滲透C.義和團運動以失敗告終D.地方督撫勢力擴張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東南互保是東南督撫與清廷向心和離心兩個合力的產物,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故選D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A項;東南互保目的是使互保地區免受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列強侵略勢力沒有擴大,排除B項;東南互保抑止了人民反抗斗爭,不能表明義和團運動失敗,排除C項。9.(2024·江西部分學校高一聯考)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A.《黃埔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辛丑條約》規定:拆毀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故選D項。10.(2023·湖南雅禮教育高一上期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日益加劇,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某條約規定: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該條約的簽訂()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C.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D.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該條約是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故選D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中法戰爭后,中國的西南門戶被打開,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C項。11.(2023·遂寧高一上期末)晚清上海報刊發文討論儉與奢問題,有文章指出:“假設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粗布,用必粗惡之具,則營業工匠自食其力之民又何以自鬻其技能?民不能自富,國有何由富乎?”這反映出當時()A.追求奢靡已成為社會的主流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C.洋務運動追求富強效果顯著D.維新變法引領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了民富的重要性,表明社會大眾對發展經濟、追求民富的認可,近代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故選B項;“追求奢靡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表述絕對化,排除A項;洋務運動未實現國家富強,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維新變法引領思想解放,排除D項。12.戊戌變法時期,光緒帝為推行新政所頒發給京城內外臣工的上諭,除各項改革措施外,就書籍而論,僅有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張之洞的《勸學篇》影響最大,光緒帝所強調的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也與這兩本書的主張基本契合。據此可知,當時()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B.改革勢力內部缺乏共識C.康梁思想的根本轉變D.維新力量重視發動群眾答案B解析馮桂芬與張之洞都不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而他們的書籍在維新變法運動中影響最大,維新變法的指導思想也和他們的書籍主張契合,說明維新派內部沒有形成自己明確的指導思想,缺乏共識,B項正確;當時維新改革是主要思潮,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康有為和梁啟超思想的轉變,排除C項;維新變法運動沒有充分發動群眾,排除D項。13.(2023·廈門高一上期末)義和團運動時期,團民廣泛使用揭帖進行宣傳,如“神發怒,佛發憤,派我下山把法傳……不用兵,不用團,要殺鬼子不費難……大法國,心膽寒,英美俄德哭連連”。揭帖的內容反映了()A.中外矛盾的尖銳化 B.階級矛盾的復雜性C.反帝思想的先進性 D.封建統治的腐朽性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些揭帖反映義和團要與列強作斗爭,體現了中外矛盾的尖銳化,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矛盾激化,而不是階級矛盾復雜,排除B項;義和團利用宗教思想反帝,說明反帝思想并不先進,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矛盾尖銳,沒有體現封建統治的腐朽,排除D項。14.(2023·太原高一上期末)1900年,英德兩國簽訂的《英德揚子協定》規定,“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易及其他各種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德帝國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這反映出()A.英德首先提出“門戶開放”B.列強擴大在華資本輸出C.列強在華利益爭奪加劇D.中國利益得到一定維護答案C解析由《英德揚子協定》的內容可知,這是協調列強在中國江河及沿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