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政策法規匯編TOC\o"1-2"\h\u30634第一章:總則 4326861.1 4103971.1.1政策目標 4252331.1促進農業現代化。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4285111.2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200041.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4170841.4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產業升級等手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43331.5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4180171.5.1政策原則 466852.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權益。 415472.2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46542.3堅持改革創新。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4110272.4堅持法治保障。加強三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保證政策實施的法律效力。 5313662.5堅持協同推進。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形成政策合力,推動三農工作全面發展。 519412.5.1實施機制 5109793.1建立健全政策傳導機制。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保證政策傳導到基層,落到實處。 5275153.2完善政策執行監督機制。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保證政策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5195473.3建立政策評估與反饋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完善政策。 569643.4強化政策激勵機制。對政策實施效果顯著的地區和單位給予表彰和獎勵。 535643.4.1責任分工 5155924.1各級。各級是政策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組織領導,保證政策落實。 5275804.2農業部門。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管理職能,加強政策研究,指導政策實施。 5308084.3其他相關部門。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形成工作合力。 5250714.4社會各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三農政策實施,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 59944第二章:農業支持保護 58344.4.1補貼范圍與對象 571724.4.2補貼種類與標準 6310854.4.3補貼發放與管理 654004.4.4農業保險種類 6260034.4.5農業保險政策 630974.4.6農業保險運作 723884.4.7農業科技創新政策 7218054.4.8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79524第三章:農村經濟發展 7245354.4.9產業政策概述 780544.4.1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87554.4.11農業科技創新 8242234.4.12農業產業化經營 8127054.4.13農村金融服務概述 8238664.4.14農村信貸政策 8103724.4.15農村支付服務 9267744.4.16農村保險服務 9240644.4.17農村改革概述 9190894.4.18土地制度改革 954674.4.19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9242464.4.20農村金融改革 913291第四章:農民權益保障 10218044.4.21土地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 10124744.4.22土地承包經營權 10149274.4.23土地征收補償 10313024.4.24土地糾紛處理 10204614.4.25農民合作社權益的基本原則 10192724.4.26農民合作社的設立與變更 10280194.4.27農民合作社的權益保護 11283284.4.28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基本原則 1116914.4.29勞動合同權益 11133114.4.30勞動權益保障 11133894.4.31子女教育權益 118545第五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2148094.4.32政策法規概述 1251894.4.33農村道路建設主要內容 1242764.4.34政策法規概述 12211804.4.35農村水利設施建設主要內容 1259774.4.36政策法規概述 13223614.4.37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 139216第六章:農村環境保護 13136974.4.38污染防治目標與原則 135894.4.39污染防治措施 1384334.4.40生態建設目標與原則 14233254.4.41生態建設措施 14150384.4.42資源保護目標與原則 14164144.4.43資源保護措施 155922第七章:農村公共服務 1584144.4.44政策背景與目標 15191434.4.45政策內容與實施 15239054.4.46政策背景與目標 168954.4.47政策內容與實施 1627074.4.48政策背景與目標 1639644.4.49政策內容與實施 1624327第八章:農村扶貧開發 1639734.4.50扶貧目標。明確扶貧對象,保證扶貧政策精準發力。以農村低收入群體為主要扶貧對象,兼顧因病、因殘、因災等特殊困難群體。 16130214.4.51扶貧措施。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扶貧、社會保障等多元化扶貧措施,全面提升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 17132584.4.52扶貧制度。完善扶貧制度體系,保證扶貧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建立健全扶貧資金管理、項目監管、扶貧成效評估等制度。 1750754.4.53扶貧責任。明確各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扶貧責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工作的良好格局。 1782474.4.54扶貧項目。按照扶貧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扶貧項目,保證項目符合扶貧對象需求、有利于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17140174.4.55扶貧資金。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保證資金來源穩定、規模合理。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捐贈資金,形成多元化的扶貧資金來源。 17154774.4.56資金監管。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管,保證資金安全、合規使用。對扶貧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管理,防止資金流失、浪費。 1766744.4.57資金績效。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注重項目實施效果,保證資金投入產出比。 1753814.4.58扶貧成效。通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1723004.4.59評估體系。建立健全扶貧成效評估體系,包括扶貧對象滿意度、扶貧項目實施效果、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等多個方面。 17240844.4.60評估方法。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保證評估結果客觀、公正、準確。 17280384.4.61評估結果運用。將扶貧成效評估結果作為政策調整、項目安排、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推動扶貧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1728146第九章:農村社會治理 1839904.4.62概述 18297894.4.63村民委員會 1845154.4.64村務監督委員會 1874144.4.65村經濟合作社 18163144.4.66概述 18324184.4.67農村社會治安管理 19112624.4.68農村社會治安防控 1916974.4.69概述 19112054.4.70農村民主建設 19178204.4.71農村法治建設 198962第十章:附則 19302104.4.72本匯編中的三農政策法規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具體實施日期以各法規文件規定的生效時間為準。 20142374.4.73本匯編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三農政策法規制定、執行和監督工作。 2036884.4.74各級相關部門和單位應按照本匯編的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三農政策法規的實施與執行。 2053484.4.75對于違反本匯編規定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嚴肅追究相關責任。 2019914.4.76本匯編的解釋權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 20264364.4.77本匯編的修訂權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 20324634.4.7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本匯編進行調整和修訂,修訂后的匯編自發布之日起生效。 20150664.4.79各級相關部門和單位應密切關注本匯編的修訂情況,及時更新相關政策法規,保證三農政策法規的實施與執行。 20第一章:總則1.11.1.1政策目標1.1促進農業現代化。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1.2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1.4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產業升級等手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生活水平。1.5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1.5.1政策原則2.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權益。2.2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2.3堅持改革創新。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2.4堅持法治保障。加強三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保證政策實施的法律效力。2.5堅持協同推進。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形成政策合力,推動三農工作全面發展。第二節:實施機制與責任2.5.1實施機制3.1建立健全政策傳導機制。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保證政策傳導到基層,落到實處。3.2完善政策執行監督機制。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保證政策效果得到充分發揮。3.3建立政策評估與反饋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完善政策。3.4強化政策激勵機制。對政策實施效果顯著的地區和單位給予表彰和獎勵。3.4.1責任分工4.1各級。各級是政策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組織領導,保證政策落實。4.2農業部門。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管理職能,加強政策研究,指導政策實施。4.3其他相關部門。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形成工作合力。4.4社會各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三農政策實施,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第二章:農業支持保護第一節:農業補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是我國為了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而實施的一系列財政扶持措施。農業補貼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旨在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4.4.1補貼范圍與對象農業補貼政策覆蓋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漁業等多個領域。補貼對象主要包括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4.4.2補貼種類與標準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種糧補貼:對種植糧食作物的農民進行補貼,以保障糧食生產的基本收益。(2)購買良種補貼:鼓勵農民購買優質種子,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3)農業保險補貼: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給予保費補貼,降低自然災害風險。(4)農業機械化補貼:對購置農業機械的農民給予補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5)農業科技推廣補貼:對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農民和農業企業給予補貼,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補貼標準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環節等因素確定,以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4.4.3補貼發放與管理農業補貼發放采取直接發放、財政轉賬等方式,保證補貼資金安全、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同時加強對補貼資金的監管,防止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現象發生。第二節: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制度是我國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旨在降低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對農業生產的沖擊,保障農民收益。4.4.4農業保險種類農業保險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保險、市場風險保險、政策性保險等。自然災害保險涵蓋洪水、干旱、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市場風險保險主要包括農產品價格波動、市場需求變化等風險;政策性保險則是對特定政策進行調整的保險產品。4.4.5農業保險政策我國對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降低農民投保成本。同時鼓勵保險公司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提高保險服務水平。4.4.6農業保險運作農業保險的運作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投保:農民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保農業保險。(2)評估:保險公司對投保農民的農業生產情況進行評估,確定保險金額和保費。(3)簽約:保險公司與投保農民簽訂保險合同,明保證險條款。(4)賠付:發生保險時,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進行賠付。第三節: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4.4.7農業科技創新政策(1)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保障農業科研經費。(2)優化創新環境: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3)人才引進與培養:引進國內外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4.4.8農業科技成果轉化(1)推廣農業新技術:加強對農業新技術的宣傳、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2)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力農業現代化。(3)農業科技培訓: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三章:農村經濟發展第一節:農村產業政策4.4.9產業政策概述農村產業政策是指國家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村產業政策主要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4.4.1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化作物結構,推廣優質品種,提高單產水平,降低生產成本。(2)推進農業多元化發展: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4.4.11農業科技創新(1)加強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2)推廣農業新技術: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3)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4.4.12農業產業化經營(1)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產業鏈水平。(2)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加強農民合作社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3)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產業與旅游、文化、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第二節:農村金融服務4.4.13農村金融服務概述農村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活動,主要包括信貸、支付、保險等方面。農村金融服務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4.4.14農村信貸政策(1)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農業信貸資金,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2)促進農民增收:發放農村小額貸款,支持農民發展家庭經濟。(3)優化農村信貸結構:推動農村信貸資金向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傾斜。4.4.15農村支付服務(1)推廣農村支付工具:提高農村支付服務水平,方便農民辦理金融業務。(2)加強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支付體系,提高支付效率。(3)保障農村支付安全:加強農村支付監管,防范金融風險。4.4.16農村保險服務(1)擴大農村保險覆蓋范圍:提高農村保險保障水平,減輕農民負擔。(2)創新農村保險產品:滿足農民多樣化的保險需求。(3)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提高農村保險服務質量,提升農民滿意度。第三節:農村改革與發展4.4.17農村改革概述農村改革是指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對農村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進行調整和完善的過程。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等方面。4.4.18土地制度改革(1)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提高土地流轉效率。(2)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激發農村土地資源潛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加強農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糧食安全。4.4.19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農村產權歸屬,保障農民財產權益。(2)發展農村市場經濟:培育農村市場主體,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3)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農村基層組織服務能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4.4.20農村金融改革(1)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2)加強農村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保障農村金融穩定運行。(3)促進農村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動農村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農民權益保障第一節:土地權益保護4.4.21土地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我國土地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土地公有制,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維護農民土地權益,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4.4.22土地承包經營權(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含義: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其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流轉的權利。(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一般為30年,期滿后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3)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流轉,包括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4.4.23土地征收補償(1)土地征收補償的原則:土地征收補償應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障被征收土地農民的合法權益。(2)土地征收補償的標準: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應根據土地性質、用途、區位、產值等因素確定,保證被征收土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4.4.24土地糾紛處理(1)土地糾紛處理的原則:土地糾紛處理應遵循及時、公正、合法的原則,維護農民土地權益。(2)土地糾紛處理的程序:土地糾紛處理程序包括調解、仲裁、訴訟等。第二節:農民合作社權益4.4.25農民合作社權益的基本原則我國農民合作社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農民自愿、民主管理、公平競爭、政策扶持,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4.4.26農民合作社的設立與變更(1)設立條件:農民合作社的設立應當具備法定條件,包括有明確的業務范圍、有符合法定人數的成員、有符合法律規定的章程等。(2)設立程序:農民合作社的設立應按照法定程序辦理,包括申請、核準、登記等。(3)變更程序:農民合作社的變更應按照法定程序辦理,包括修改章程、變更成員等。4.4.27農民合作社的權益保護(1)產權保護:農民合作社的財產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損害。(2)經營自主權:農民合作社享有經營自主權,有權自主決定生產經營活動。(3)政策扶持:國家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第三節:農民工權益保障4.4.28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基本原則我國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公平、公正、共享,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4.4.29勞動合同權益(1)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農民工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2)勞動條件保障:用人單位應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條件,包括工資、工時、休假、勞動安全等。(3)社會保險權益:農民工有權參加社會保險,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4.4.30勞動權益保障(1)勞動權益保護:國家加大對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護力度,打擊拖欠工資、違法解雇等行為。(2)職業培訓:國家鼓勵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提高職業技能。(3)勞動爭議處理:農民工勞動爭議處理應遵循及時、公正、合法的原則,維護農民工勞動權益。4.4.31子女教育權益(1)教育平等:保障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城鎮居民子女平等的教育權利。(2)教育資源分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農民工子女教育質量。(3)政策扶持:加大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保證教育公平。第五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一節:農村道路建設4.4.32政策法規概述農村道路建設是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我國高度重視農村道路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旨在加快農村道路建設步伐,提高農村道路通行條件。4.4.33農村道路建設主要內容(1)農村道路規劃: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合理規劃農村道路布局,保證農村道路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出行需求相適應。(2)農村道路建設標準:制定農村道路建設標準,明確農村道路的技術要求、質量標準,保證農村道路建設質量。(3)農村道路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農村道路建設資金投入,保證農村道路建設順利進行。(4)農村道路建設管理:建立健全農村道路建設管理制度,加強對農村道路建設項目的監管,保證農村道路建設質量和進度。第二節:農村水利設施4.4.34政策法規概述農村水利設施是保障農村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高度重視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旨在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水利設施水平。4.4.35農村水利設施建設主要內容(1)農村水利規劃: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合理規劃農村水利設施布局,保證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農民生活需求相適應。(2)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標準:制定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標準,明確農村水利設施的技術要求、質量標準,保證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質量。(3)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保證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順利進行。(4)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建立健全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制度,加強對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項目的監管,保證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質量和進度。第三節:農村信息化建設4.4.36政策法規概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旨在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縮小城鄉數字鴻溝。4.4.37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1)農村信息化規劃: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需求,合理規劃農村信息化建設布局,保證農村信息化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農民生活需求相適應。(2)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傳輸、處理和利用能力。(3)農村信息化應用推廣:推廣農村信息化應用,提高農民信息素養,促進農村產業發展。(4)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保證農村信息化建設順利進行。(5)農村信息化建設管理:建立健全農村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加強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監管,保證農村信息化建設質量和進度。第六章:農村環境保護第一節:農村污染防治4.4.38污染防治目標與原則農村污染防治旨在保障農村環境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污染防治工作應遵循以下原則:(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手段,實現農村污染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2)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措施。(3)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充分發揮在污染防治中的主導作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污染防治工作。4.4.39污染防治措施(1)污水處理:加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保證農村生活污水達標排放。(2)農業廢棄物處理: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村面源污染。(3)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合理規劃畜禽養殖布局,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減少畜禽養殖對農村環境的污染。(4)土壤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監測與治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和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第二節:農村生態建設4.4.40生態建設目標與原則農村生態建設旨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生態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綜合治理,系統修復。充分考慮農村生態環境的系統性,實施綜合防治措施,實現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2)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3)生態補償,政策引導。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引導農民參與生態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4.41生態建設措施(1)森林植被恢復:加大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強農村生態環境的穩定性。(2)水土保持: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村生態環境。(3)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維護濕地生態功能。(4)農村景觀建設:加強農村景觀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第三節:農村資源保護4.4.42資源保護目標與原則農村資源保護旨在保障農村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資源保護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在保障農村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在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保證生態安全。(3)政策引導,市場配置。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配置,優化農村資源利用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益。4.4.43資源保護措施(1)土地資源保護: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村生態環境。(2)水資源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保障農村生活用水和農業生產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生物資源保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非法捕獵、采伐和貿易,維護農村生物資源多樣性。(4)礦產資源保護: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加強礦產資源勘查與保護,促進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第七章:農村公共服務第一節:農村教育4.4.44政策背景與目標農村教育作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4.4.45政策內容與實施(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保障農村學校基本運行經費,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2)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選拔優秀大學生到農村任教,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3)加強農村學前教育,提高農村幼兒園覆蓋率,保障農村兒童接受良好學前教育;(4)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支持力度,保障農村學生接受良好義務教育;(5)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助力農村產業發展。第二節:農村衛生4.4.46政策背景與目標農村衛生事業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是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保障農村居民基本醫療需求。4.4.47政策內容與實施(1)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衛生服務能力;(2)實施農村衛生人員培訓計劃,提高農村衛生人員業務水平;(3)建立農村基本藥物制度,保障農村居民用藥安全;(4)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5)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治,提高農村居民健康素養。第三節:農村社會保障4.4.48政策背景與目標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會穩定。我國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4.4.49政策內容與實施(1)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農村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2)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3)加強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4)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對農村困難家庭的救助力度;(5)加強農村扶貧工作,助力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第八章:農村扶貧開發第一節:扶貧政策與措施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積極推進扶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扶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4.50扶貧目標。明確扶貧對象,保證扶貧政策精準發力。以農村低收入群體為主要扶貧對象,兼顧因病、因殘、因災等特殊困難群體。4.4.51扶貧措施。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扶貧、社會保障等多元化扶貧措施,全面提升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4.4.52扶貧制度。完善扶貧制度體系,保證扶貧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建立健全扶貧資金管理、項目監管、扶貧成效評估等制度。4.4.53扶貧責任。明確各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扶貧責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工作的良好格局。第二節:扶貧項目與資金扶貧項目與資金是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關鍵環節。我國在扶貧項目與資金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4.4.54扶貧項目。按照扶貧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扶貧項目,保證項目符合扶貧對象需求、有利于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4.4.55扶貧資金。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保證資金來源穩定、規模合理。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捐贈資金,形成多元化的扶貧資金來源。4.4.56資金監管。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管,保證資金安全、合規使用。對扶貧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管理,防止資金流失、浪費。4.4.57資金績效。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注重項目實施效果,保證資金投入產出比。第三節:扶貧成效與評估扶貧成效與評估是檢驗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我國在扶貧成效與評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4.4.58扶貧成效。通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4.4.59評估體系。建立健全扶貧成效評估體系,包括扶貧對象滿意度、扶貧項目實施效果、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等多個方面。4.4.60評估方法。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保證評估結果客觀、公正、準確。4.4.61評估結果運用。將扶貧成效評估結果作為政策調整、項目安排、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推動扶貧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第九章:農村社會治理第一節:農村基層組織4.4.62概述農村基層組織是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承擔著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等職責。農村基層組織主要包括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等。4.4.63村民委員會(1)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和任務: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治的組織,負責本村范圍內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2)村民委員會的組成和產生: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組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精益管理在土木工程安全中的應用
- 醫學教育中的實踐培訓資源建設
- 區塊鏈技術助力實現商業合同信息的公開透明
- 《數據分析原理與應用》課件
- 醫患關系中的信任建設與法律保障
-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深度融合研究
- 創新型AI技術在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實踐
- 酒店經營管理師顧客體驗設計題及答案
- 《數據占比的解讀》課件
- 企業負責人財務課件下載
- 武安市公安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中小學組)
- DB15-T 1339-2025 風電場機組布置技術規范
- 養老院護理九防內容課件
- 2023年高考真題-物理(廣東卷) 含答案
- CNASGL011-202X實驗室和檢驗機構內部審核指南征求意見稿
- GB/T 24894-2025動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組分的測定
- 2025-2030中國北京市寫字樓租售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 第三單元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魯迅心中的那些情”主題交流課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 氣候變化適應成本-深度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