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_第1頁
DB4403-T 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_第2頁
DB4403-T 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_第3頁
DB4403-T 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_第4頁
DB4403-T 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43.120

T47

DB4403

深圳市地方標準

DB4403/T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

Testmethodsforon-boardlithium-iontractionbatterysystemofelectricvehicles

2019-05-29發布2019-07-01實施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4403/T20—2019

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檢測方法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電動汽車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以下簡稱:動力電池系統)技術要求、檢測條件

及檢測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動力電池系統在整車不拆解、不改變控制策略條件下的檢測,其它類型電池系統可參

照執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8487.1-2015電動車輛傳導充電系統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9596-2017電動汽車術語

GB/T27930-2015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

GB/T31467.1-2015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1部分:高功率應用測試規程

GB/T34658-2017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訊協議一致性測試

QC/T897-2011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條件

3術語和定義

GB/T19596-2017、GB/T27930-2015、GB/T31467.1-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

件。

3.1

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onboardli-ionbatterysystem

搭載在電動汽車上,由一個或一個以上蓄電池包及相應附件(管理系統、高壓電路、低壓電路、熱

管理設備以及機械總成等)構成的能量存儲裝置。

3.2

蓄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

監視蓄電池的狀態(溫度、電壓、荷電狀態等),可以為蓄電池提供通信、安全、電芯均衡及管理

控制,并提供與應用設備通信接口的系統。

3.3

額定容量ratedcapacityofbatterypack/system

在規定條件下測得的并由制造商宣稱的動力電池系統的放電容量值。

1

DB4403/T20—2019

3.4

額定容量保持率ratedcapacityretentionrate

使用與額定容量相同的規定條件測得的動力電池系統當前容量(Ah)與額定容量(Ah)的百分比值。

3.5

實際初始可用容量availableinitialcapacity

電動汽車新車下線首次測試的動力電池系統容量。

3.5.1

實際初始可用充電容量availableinitialchargingcapacity

電動汽車新車下線首次通過充電可用容量檢測常規測試法(6.2.1.1)獲得的動力電池系統容量。

3.5.2

實際初始可用放電容量availableinitialdischargingcapacity

電動汽車新車下線首次通過放電可用容量檢測(6.2.2)獲得的動力電池系統容量。

3.6

實際可用容量availablecapacity

按照廠商規定的充放電約束條件,用戶可以使用的動力電池系統容量。

3.7

實際可用容量保持率availablecapacityretentionrate

當前動力電池系統實際可用容量與實際初始可用容量的百分比值,可分為充電可用容量保持率或放

電可用容量保持率。

3.7.1

充電可用容量保持率availablechargingcapacityretentionrate

通過充電可用容量檢測(6.2.1)獲得的動力電池系統當前容量(Ah)與實際初始可用充電容量的

百分比值。

3.7.2

放電可用容量保持率availabledischargingcapacityretentionrate

通過放電可用容量檢測(6.2.2)獲得的動力電池系統當前容量(Ah)與實際初始可用充電容量的

百分比值。

3.8

荷電狀態stateofcharge,SOC

當前可用容量占初始容量的百分比。

2

DB4403/T20—2019

3.9

直流內阻directcurrentresistance,DCR

電池系統在工作時,直流電流流過動力電池系統所受到的阻力,包括歐姆內阻和極化內阻。

3.10

直流內阻增長率directcurrentresistancegrowthrate

動力電池系統當前直流內阻(DCRt)與初始直流內阻(DCR0)之差,與初始直流內阻(DCR0)的百

分比值。

注:初始直流內阻為電動汽車新車下線首次測試值。

4技術要求

4.1氣味及外觀要求

動力電池系統氣味及外觀應符合以下要求:

a)無刺激性氣味及液體殘留痕跡;

b)銘牌、安全警示標識清晰可見,無破損;

c)未見明顯變形及銹蝕,螺栓無缺失、無松動、無螺紋露出;

d)高/低壓線束金屬部分無裸露,無明顯破損;

e)連接器無明顯破損、松脫。

4.2電池系統要求

4.2.1容量

按照6.2的方法進行測試,動力電池系統容量保持率可參考附錄A的指標。

4.2.2直流內阻

按照6.3的方法進行測試,動力電池系統直流內阻增長率可參考附錄A的指標。

4.2.3絕緣性能

按照6.4的方法進行測試,動力電池系統與車殼之間的絕緣電阻應大于500Ω/V。

4.3電池管理系統要求

4.3.1基本要求

BMS應符合QC/T897中規定的技術要求,通信協議應符合GB/T27930-2015、GB/T34658-2017的要

求。

BMS宜具備以下功能要求:

a)允許動力電池系統通過傳導式充電口對外部設備放電;

b)開放GB/T27930-2015中電池技術參數的可選項。

4.3.2精度要求

BMS精度達到以下要求:

3

DB4403/T20—2019

a)SOC估算精度不大于10%;

b)電流誤差不大于±3%;

c)總電壓誤差不大于±2%。

5檢測條件及記錄

5.1環境要求

檢測環境條件應滿足以下要求:

a)環境溫度為25℃±10℃;

b)相對濕度為45%~95%;

c)大氣壓力范圍為86kPa~106kPa。

5.2氣味及外觀檢查條件

在現場環境良好、光線充足、無其它異味的條件下,對動力電池系統可視部分進行氣味及外觀檢查。

5.3檢測設備

5.3.1功能要求

檢測設備應符合GB/T18487.1-2015、GB/T27930-2015的要求。

檢測設備應至少具備直流充電功能、直流放電功能。

5.3.2精度要求

檢測設備精度應滿足以下要求:

a)輸出電流測量誤差不超過±0.1%FS(滿量程);

b)輸出電壓測量誤差不超過±0.1%FS(滿量程);

c)溫度測量誤差不超過±0.5℃;

d)時間測量誤差不超過±0.1s;

e)絕緣測試設備精度要求:±5%。

5.4檢測記錄

動力電池系統檢測結果記錄可參考附錄B。

6檢測方法

6.1氣味及外觀檢查

靠近動力電池系統箱體外殼及連接器部位,目測檢查箱體外觀,通過嗅覺辨別是否有刺激性氣味。

6.2容量檢測

6.2.1充電可用容量檢測

6.2.1.1常規測試法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使用檢測設備按以下步驟檢測動力電池系統充電可用容量Ct:

4

DB4403/T20—2019

a)動力電池系統1C放電或根據電池生產商規定的放電約束條件放電或通過整車(含車載用電設

備)放電至放電截止條件;

b)關閉車輛電源,靜置30min;

c)動力電池系統充電至廠商規定的充電截止條件;

d)記錄充電過程中總電壓U,電流I及充電時間t;

e)計算動力電池系統充電可用容量Ct;

f)獲取實際初始充電可用容量C0,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實際充電可用容量保持率:

?

?=t×100%……………(1)

?0

6.2.1.2快速測試法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使用檢測設備按以下步驟檢測動力電池系統充電可用容量Ct’:

a)通過檢測設備或整車(含車載用電設備)放電的方式,將車輛SOC調整至小于30%;

b)關閉車輛電源,靜置30min;

c)使用檢測設備對動力電池系統充電;

d)獲取車輛SOC在[X1,X2](40%≤X1<X2≤60%,X2-X1≥5%)區間時,動力電池系統充電容量C1;

e)動力電池系統充電至廠商規定的充電截止條件;

注:e)項為可選項,視情況進行。

f)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動力電池系統充電可用容量Ct’;

?1

?t’=…………………(2)

?2??1

g)獲取實際初始充電可用容量C0,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實際充電可用容量保持率:

?’

?’=t×100%……………(3)

?0

6.2.2放電可用容量檢測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使用檢測設備按以下步驟檢測動力電池系統放電可用容量?F’:

a)動力電池系統充電至廠商規定的充電截止條件;

b)關閉車輛電源,靜置30min;

c)動力電池系統進行1C放電(或按廠商規定的放電方式放電)至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截止條件;

d)記錄放電過程中總電壓U,電流I及放電時間t;

e)計算動力電池系統放電可用容量?F’;

f)獲取實際初始放電可用容量CF,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實際放電可用容量保持率:

?F’

?F=×100%……………(4)

?F

6.3直流內阻增長率檢測

6.3.1常規法直流內阻測試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使用檢測設備按以下步驟檢測動力電池系統直流內阻DCRt:

a)通過整車(含車載用電設備)充放電的方式,將動力電動系統SOC調整至50%;

b)關閉車輛電源,靜置30min;

c)根據GB/T31467.1-2015中第7.2.2條進行測試;

5

DB4403/T20—2019

d)根據GB/T31467.1-2015中第7.2.3條提供的公式,計算動力電池系統直流內阻???t;

e)獲取常規法測得的初始直流內阻???0,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直流內阻增長率????:

???

????=t?1×100%……(5)

???0

6.3.2快速法直流內阻測試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使用檢測設備按以下步驟檢測動力電池系統直流內阻???t:

a)通過整車(含車載用電設備)充放電的方式,將動力電動系統SOC調整至50%;

b)關閉車輛電源,靜置30min;

c)恒流輸出0.1I(A),持續10s,記錄動力電池系統第10s的總電壓值U1和電流值I1;

d)恒流輸出I(A),持續10s,記錄動力電池系統第10s的總電壓值U2和電流值I2;

注:I為此時車輛向檢測設備請求的充電電流需求值,單位為安培(A)。

e)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直流內阻???t;

′?2??1

???t=………………(6)

?2??1

f)獲取新車下線首次快速法測得的初始直流內阻???0,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當前直流內阻增長率

????′:

′???t

????=′?1×100%……(7)

???0

6.4絕緣檢測

6.4.1常規測試法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按以下步驟檢測絕緣電阻值:

a)斷開車輛低壓供電;

b)拆卸高壓回路維護開關;

c)使用絕緣測試儀表施加1000Vd.c.持續1min;

d)測量電池包高壓回路維護開關端及電池包輸出端與車輛殼體之間絕緣電阻值,絕緣電阻值應大

于500Ω/V。

6.4.2快速測試法

在檢測環境條件下,按以下步驟檢測絕緣電阻值:

a)檢測設備與電動汽車建立通信;

b)暫時中止車輛BMS絕緣監測模塊功能;

c)通過檢測設備進行絕緣測試,絕緣電阻值應大于500Ω/V;

d)絕緣檢測結束后,恢復車輛BMS絕緣監測模塊功能。

6.5電池管理系統(BMS)檢測

6.5.1充電SOC估算誤差

充電SOC估算誤差按以下步驟進行:

a)以1s為采樣周期,記錄車輛BMS的SOC讀數SOCn及檢測設備累計容量Cn;

b)記錄動力電池系統達到充電截止條件時,檢測設備累計容量Cm;

c)通過6.2.1獲取動力電池系統充電截止時的充電可用容量Ct’;

6

DB4403/T20—2019

d)根據公式計算出每隔1s的實際SOCm

?m??n

???m=1?×100%…………………(8)

?t′

e)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充電SOC估算誤差:

Max(|???m????n|)………(9)

6.5.2放電SOC估算誤差

放電SOC估算誤差按以下步驟進行:

a)以1s為采樣周期,記錄車輛BMS的SOC讀數SOCn’及檢測設備累計放電容量Cn’;

b)記錄動力電池系統放電截止時(SOC=0%)的放電可用容量Cm’;

c)通過6.2.2獲取動力電池系統放電截止時放電可用容量CF;

d)根據公式計算出每隔1s的實際SOCm’

?m′???′

????′=×100%………(10)

?F

e)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放電SOC估算誤差:

Max(|???m′????n′|)………(11)

6.5.3電流測量誤差

可在測試過程中按以下步驟進行電流測量誤差檢測:

a)記錄BMS電流讀數I1及檢測設備電流讀數I2;

b)根據以下公式計量電流測量誤差:

?1??2

?acc=×100%………(12)

?2

6.5.4總電壓測量誤差

可在測試過程中按以下步驟進行總電壓測量誤差檢測:

a)記錄BMS電壓讀數U1及檢測設備總電壓讀數U2;

b)根據以下公式計量電壓測量誤差:

?1??2

?acc=×100%………(13)

?2

7

DB4403/T20—2019

AA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A.1電動客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A.1.1快充類純電動客車1)

表A.1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容量保持率

11124%91%

21938%87%

33452%84%

44666%82%

55780%80%

66894%78%

781108%75%

892121%74%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1.2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

表A.2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容量保持率

1824%94%

21538%91%

32452%89%

43266%87%

54080%85%

64894%84%

756108%83%

864121%81%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1.3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客車

表A.3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客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容量保持率

11124%87%

1)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快充倍率是指倍率高于3C。

8

DB4403/T20—2019

表A.3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客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續)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容量保持率

22238%84%

33452%82%

44666%80%

55780%78%

66894%76%

781108%75%

892121%73%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2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要求

A.2.1純電動乘用車

A.2.1.1純電動乘用車(家用類)

表A.4純電動乘用車(家用類)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容量保持率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

(家用類:100km/天)

122%96%

244%93%

365%90%

4811%88%

51017%86%

61222%84%

71428%82%

81634%80%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2.1.2純電動乘用車(運營類)

表A.5純電動乘用車(運營類)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容量保持率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

(運營類:320km/天)

1112%94%

2244%89%

3355%85%

44711%80%

55817%77%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2.2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

9

DB4403/T20—2019

表A.6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容量保持率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

(50km/天)

11.82%95%

23.74%91%

35.55%87%

47.311%84%

59.117%80%

611.022%77%

712.828%73%

814.634%70%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A.3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表A.7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動力電池系統容量和內阻參考指標

容量保持率

使用時間(年)車輛總行駛里程(萬公里)DCR增長率

(320km/天)

1112%94%

2244%89%

3355.7%85%

44711.3%80%

注:以使用時間或車輛行駛里程先到者為判斷依據。

10

DB4403/T20—2019

BB

附錄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