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學課件)_第1頁
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學課件)_第2頁
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學課件)_第3頁
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學課件)_第4頁
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傳染?。╟ommunicablediseases):是指由病原體感染人體后產生的具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在人群中傳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所有人類疾病,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性感染性疾病。傳染病的流行過程(epidemicprocess):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表現為群體發病的特點。傳染病發生病原體宿主感染過程及感染譜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病流行1.自然因素(1)對傳染源的影響:影響野生動物的傳染源。(2)對傳播途徑的影響:影響媒介節肢動物。(3)對易感人群的影響:影響抵抗力和感染機會。2.社會因素(1)對傳染源的影響:隔離控制傳染源。(2)對傳播途徑的影響:消毒殺蟲切斷傳播途徑。(3)對易感人群的影響:預防接種。(一)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策略1.預防為主與社會預防。2.加強傳染病監測。3.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4.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傳染病報告(1)報告病種與類別:隨著新的傳染性疾病的出現和流行,法定報告傳染病病種也在不斷調整。目前法定傳染病共計39種,其中甲類傳染病2種,乙類傳染病26種,丙類傳染病11種。(2)責任疫情報告人: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3)報告時限:發現甲類傳染病或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乙類傳染病,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報告;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于24小時內報告。2.針對傳染源的措施(1)病人:要做到“五早”,實行分級管理。(2)病原攜帶者:登記并管理,定期隨訪。(3)接觸者:留驗、醫學觀察、應急接種、藥物預防。(4)動物傳染源:根據經濟價值及危害予以消滅、捕殺或隔離治療。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消毒滅鼠殺蟲針對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預防個人防護藥物預防(一)計劃免疫的概念計劃免疫(plannedimmunization):是根據傳染病疫情監測和人群免疫狀況分析,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接種。預防接種(vaccination):是指利用人工制備的抗原或抗體通過適宜的途徑注入機體,使人體獲得對某些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保護易感人群、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預防接種種類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被動自動免疫2007年12月衛生部印發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方案規定:通過接種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炭疽和鉤端螺旋體病等15種傳染病。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bnormalreactionofvaccination):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常見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有過敏反應、無菌性膿腫、熱性驚厥、多發性神經炎及腦炎和腦膜炎等。最為常見第二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s):簡稱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指以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為主的多種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的、發病過程緩慢、病程較長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概括性總稱。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等)、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致死原因,由其導致的負擔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不同收入等級國家的致死率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趨勢。隨著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慢性病的流行趨勢將越來越嚴峻.1.慢性病已成為影響城鄉居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見表6-1)2.慢性病增長速度較快3.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4.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高(見表6-2)表6-12011年部分市縣前十位疾病死亡專率及死亡原因構成

市縣順位死因死亡率

1/10萬構成比

%死因死亡率

1/10萬構成比

%1惡性腫瘤172.3327.79惡性腫瘤150.8323.622心臟病132.0421.30腦血管病138.6821.723腦血管病125.3720.22心臟病123.6919.374呼吸系病65.4710.56呼吸系病84.9713.315損傷及中毒33.935.47損傷及中毒56.508.856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病18.643.01消化系病13.842.177消化系病16.352.6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病10.561.658神經系病7.631.23傳染病6.751.069泌尿生殖系病6.601.06泌尿生殖系病6.501.0210傳染病5.510.89神經系病4.850.76

10種死因合計

94.17

93.51危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呼吸道疾病吸煙√√√√飲酒√√營養√√√√靜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壓√√血糖√√√血脂√√√

表6-2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對于遏制慢性病的高發勢態,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科學指導合理膳食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人群,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高血壓、高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煙、酗酒、肥胖、超重等)檢出和管理?;鶎俞t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履行綜合服務職能,建立規范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時了解社區慢性病的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免費提供健康咨詢指導。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專病防治機構要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逐步實現規范化診治和康復?;鶎俞t療衛生機構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服務,對癌癥患者開展隨訪和康復指導等工作。(三)提高診治康復的效果防治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開展社區調查診斷,發展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加強合作,共同提高慢性病的綜合防控水平。(五)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統籌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范人口出生與死亡信息管理。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的調查制度。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六)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加強慢性病相關研究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加強慢性病防治技術與策略、診療器械、新型疫苗和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具,推廣慢性病預防、早診早治早康和規范治療等適宜技術。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動,與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和院校在人員培訓、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積極開展廣泛協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一)疾病管理的概念疾病管理(diseasecontrol):是一個協調醫療保健干預和與病人溝通的系統,強調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支撐醫患關系和保健計劃,運用循證醫學和增強個人能力的策略來預防疾病的惡化,以持續性地改善個體或人群健康為基準來評估臨床、人文和經濟方面的效果。1.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義

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CDSM):指在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個人承擔一些預防性或治療性的衛生保健活動,達到控制慢性病的目的。它通過教給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識、技能、信心以及和醫生交流的技巧,來幫助慢性病人主要依靠自己解決慢性病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軀體和情緒方面的問題。任務醫療或行為管理情緒控制角色任務管理基本技能設定目標與采取行動解決問題決策建立良好醫患關系尋找和利用社區資源王某,男性,52歲。身高170cm,體重85kg,腰圍95cm。每天吸煙1包??崭寡?.8mmol/L,血壓為130/90mmHg,平時很少運動。請分析:王某現階段最需要干預的是什么?他的體重是否正常?王某應該如何進行自我管理?解析:王某現階段組需要干預的是血糖問題;他的體重屬于超重;他進行自我管理時應注意:定期檢測血糖、血壓,戒煙,減少能量攝入,每天進行適量運動等。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傳染?。╟ommunicablediseases):是指由病原體感染人體后產生的具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在人群中傳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所有人類疾病,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性感染性疾病。傳染病的流行過程(epidemicprocess):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表現為群體發病的特點。傳染病發生病原體宿主感染過程及感染譜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病流行1.自然因素(1)對傳染源的影響:影響野生動物的傳染源。(2)對傳播途徑的影響:影響媒介節肢動物。(3)對易感人群的影響:影響抵抗力和感染機會。2.社會因素(1)對傳染源的影響:隔離控制傳染源。(2)對傳播途徑的影響:消毒殺蟲切斷傳播途徑。(3)對易感人群的影響:預防接種。(一)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策略1.預防為主與社會預防。2.加強傳染病監測。3.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4.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傳染病報告(1)報告病種與類別:隨著新的傳染性疾病的出現和流行,法定報告傳染病病種也在不斷調整。目前法定傳染病共計39種,其中甲類傳染病2種,乙類傳染病26種,丙類傳染病11種。(2)責任疫情報告人: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3)報告時限:發現甲類傳染病或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乙類傳染病,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報告;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于24小時內報告。2.針對傳染源的措施(1)病人:要做到“五早”,實行分級管理。(2)病原攜帶者:登記并管理,定期隨訪。(3)接觸者:留驗、醫學觀察、應急接種、藥物預防。(4)動物傳染源:根據經濟價值及危害予以消滅、捕殺或隔離治療。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消毒滅鼠殺蟲針對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預防個人防護藥物預防(一)計劃免疫的概念計劃免疫(plannedimmunization):是根據傳染病疫情監測和人群免疫狀況分析,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接種。預防接種(vaccination):是指利用人工制備的抗原或抗體通過適宜的途徑注入機體,使人體獲得對某些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保護易感人群、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預防接種種類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被動自動免疫2007年12月衛生部印發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方案規定:通過接種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炭疽和鉤端螺旋體病等15種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s):簡稱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指以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為主的多種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的、發病過程緩慢、病程較長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概括性總稱。主要有心腦血管疾?。ü谛牟?、腦卒中、高血壓等)、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致死原因,由其導致的負擔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不同收入等級國家的致死率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趨勢。隨著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慢性病的流行趨勢將越來越嚴峻.1.慢性病已成為影響城鄉居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見表6-1)2.慢性病增長速度較快3.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4.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高(見表6-2)表6-12011年部分市縣前十位疾病死亡專率及死亡原因構成

市縣順位死因死亡率

1/10萬構成比

%死因死亡率

1/10萬構成比

%1惡性腫瘤172.3327.79惡性腫瘤150.8323.622心臟病132.0421.30腦血管病138.6821.723腦血管病125.3720.22心臟病123.6919.374呼吸系病65.4710.56呼吸系病84.9713.315損傷及中毒33.935.47損傷及中毒56.508.856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病18.643.01消化系病13.842.177消化系病16.352.6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病10.561.658神經系病7.631.23傳染病6.751.069泌尿生殖系病6.601.06泌尿生殖系病6.501.0210傳染病5.510.89神經系病4.850.76

10種死因合計

94.17

93.51危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呼吸道疾病吸煙√√√√飲酒√√營養√√√√靜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壓√√血糖√√√血脂√√√

表6-2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對于遏制慢性病的高發勢態,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科學指導合理膳食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人群,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高血壓、高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煙、酗酒、肥胖、超重等)檢出和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履行綜合服務職能,建立規范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時了解社區慢性病的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免費提供健康咨詢指導。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專病防治機構要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逐步實現規范化診治和康復?;鶎俞t療衛生機構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服務,對癌癥患者開展隨訪和康復指導等工作。(三)提高診治康復的效果防治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開展社區調查診斷,發展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加強合作,共同提高慢性病的綜合防控水平。(五)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統籌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范人口出生與死亡信息管理。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的調查制度。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六)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加強慢性病相關研究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