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080.01CCS
B11DB32江 蘇省 地 方 標 準
32/T
4151—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規(guī)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ecological-clean
small2021-12-09實施
202江蘇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發(fā)布21-
2022-01-09實施庫七七提供下載DB
32/T
4151—2021庫七七提供下載 前 言
...............................................................................
II1
范圍
................................................................................
1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
術語和定義
..........................................................................
14
基本規(guī)定............................................................................
25
調查
................................................................................
35.1
一般規(guī)定
......................................................................
35.2
調查單元
......................................................................
35.3
調查內容
......................................................................
36
總體布局............................................................................
46.1
一般規(guī)定
......................................................................
46.2
措施布局
......................................................................
57
建設措施............................................................................
67.1
自然修復工程..................................................................
67.2
綜合整治工程..................................................................
77.3
環(huán)境景觀提升工程.............................................................
108
監(jiān)測
...............................................................................
128.1
污染源監(jiān)測...................................................................
128.2
水土流失監(jiān)測.................................................................
128.3
水體監(jiān)測
.....................................................................
138.4
治理效益監(jiān)測.................................................................
139
評價
...............................................................................
13附錄
A
(資料性)小流域調查表
.........................................................
14附錄
B(資料性)小流域坡面調查方法....................................................
20附錄
C(資料性)小流域溝道調查方法....................................................
22附錄
D(資料性)小流域水質水量監(jiān)測方法................................................
24參考文獻
.............................................................................
25庫七七提供下載DB
32/T
4151—2021庫七七提供下載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蘇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蘇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處、河海大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葉健、郭相平、沈建強、邵光成、劉敏昊、崔金濤、楊逸輝、翟林鵬、謝毅、章坤、陳盛、房凱、宋宜峻、談浩。II庫七七提供下載DB
32/T
4151—2021庫七七提供下載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規(guī)范1
范圍本文件規(guī)定了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的調查、總體布局、建設措施、監(jiān)測、評價等。本文件適用于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與管理。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
3838
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508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T
8321
(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15774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
16453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huán)境用水水質GB/T
20465
水土保持術語GB
50179
河流流量測驗規(guī)范GB
50286
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GB/T
50363
節(jié)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SL
190
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219
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規(guī)范SL
386
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SL
653
小流域劃分及編碼規(guī)范DB32/
939
化學工業(yè)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2/T
3462
村莊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標準3
術語和定義GB/T
20465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小流域
watershedDB
32/T
4151—2021面積一般不超過
km
的集水區(qū),根據地形地貌特點可劃分為平原區(qū)小流域和山丘區(qū)小流域。3.2平原區(qū)小流域
watershed
plain
region以自然匯水為基礎,綜合考慮行政邊界、公路、鐵路、溝(河)等邊界而劃分出的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區(qū)域,宜控制在
~50km。3.3山丘區(qū)小流域
watershed
hilly
region分水線所包圍的集水區(qū),宜控制在
~30km。3.4小流域綜合治理
of
watershed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guī)劃的基礎上,預防、治理和開發(fā)相結合,合理安排農林等各類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設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3.5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
watershed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將面源污染控制、農村垃圾與污水處理、綠色產業(yè)發(fā)展、鄉(xiāng)村環(huán)境美化等措施相結合,具有水體清潔、防洪安全、環(huán)境優(yōu)美、水土資源利用合理、生態(tài)系統良性循環(huán)等特征的小流域。4
基本規(guī)定4.1
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為重點,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全面實施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協調高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小流域名稱與代碼應符合
SL
653規(guī)定。4.2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全面規(guī)劃、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恢復,顯著改善當地農業(yè)生產條件,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強化監(jiān)督管理,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4.3
治理區(qū)選擇應依據水土保持規(guī)劃,優(yōu)先選擇飲用水水源地、江河源頭區(qū)、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qū)等便于規(guī)模治理的區(qū)域。DB
32/T
4151—20215
調查5.1
一般規(guī)定5.1.1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前后,均應進行調查。5.1.2
實地調查應與遙感、衛(wèi)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相結合。5.1.3
調查宜采用資料收集、詢問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和普查等相結合的方法。5.1.4
地塊、溝(河)、村莊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應在野外工作底圖上標出,地圖比例尺應不低于
1:10000。5.1.5
調查成果宜采用信息庫管理。5.2
調查單元5.2.1 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調查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范圍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開發(fā)利用情況。5.2.2
以土地利用方式為基礎,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范圍內劃分單元,實施詳細調查。農林用地以坡面地塊為單元,行洪區(qū)以溝道為單元,建設用地以村莊或企事業(yè)單位為單元。5.3
調查內容5.3.1 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情況
自然條件調查包括小流域的面積、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等,重點是地形、降雨、風、土壤(地面組成物質)、植被以及溫度、霜等其他氣象要素。填寫附錄
A表
A.1至表
A.3。
社會經濟情況調查包括小流域的人口、勞動力及其轉移、土地利用、地方特色產業(yè)、農村各業(yè)產值、糧食與年人均純收入等情況。填寫附錄
A表
A.4。5.3.2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狀況
水土流失調查包括各類水土流失類型的分布、數量(面積)、水土流失強度與程度、危害(對當地和下游)、原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等。填寫附錄
A表
A.5。
水土保持狀況調查應包括各項治理措施的數量、質量、效益、開展水土保持的主要過程、經驗和教訓。填寫附錄
A表
A.6。.3.1
地塊調查包括坡度、坡長、土壤類型及顆粒組成、土層厚度、土地利用方式、植被、土壤侵蝕強度、現有水利設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化肥及農藥施用情況等。填寫附錄
A表
A.7。
地塊劃分、編號及坡面調查方法參見附錄
B。
每個地塊單元的土壤侵蝕強度,宜采用附錄
B中
B.4方法計算。5.3.4溝(河)
應對流域面積大于
km
的主溝道、各級子溝道進行調查,包括匯流面積、長度、縱DB
32/T
4151—2021坡、溝寬、年平均徑流量、水質、水生植物、岸坡植被等。沿海、沿河沙土區(qū)等易于發(fā)生土壤侵蝕的地區(qū),農溝及其以上溝道均應列入調查范圍。
繪制小流域溝道分布圖,包括天然侵蝕溝以及人工開挖的溝(河)。
溝(河)道調查包括每一個溝道的匯流面積、溝長、溝寬、比降等基本特征和溝谷形態(tài)、岸坡構造、灘地土地利用、植被特征、溝道治理和淤積等項目,同時調查固體廢棄物與垃圾堆積、污水排放、水質水量等情況。填寫附錄
A
表
A.9。
溝(河)道調查方法參見附錄
C。5.3.5 村莊及企事業(yè)單位
應以自然村、企事業(yè)單位為單元進行調查,填寫附錄
A表
A.10
A.14。
自然村調查主要包括下列內容:a)居民區(qū)面積、人口、地形和位置;b)生活污水排放、處理和回用情況;c)生活垃圾種類、數量和處置方式;d)衛(wèi)生廁所普及狀況;e)畜禽養(yǎng)殖和污染防治情況;f)洪澇災害及防護措施情況;g)自然村范圍內工業(yè)、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情況。
企事業(yè)單位調查主要包括下列內容:a)企業(yè)名稱、所在位置、占地規(guī)模;b)企業(yè)主要污染物類型及數量;c)污染物處置方式與治理情況。5.3.6
綜合各項調查成果,匯總已建治理措施,填寫附錄
A表
A.15。6
總體布局6.1
一般規(guī)定6.1.1
應科學合理地布設防治措施,滿足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需要,保持各項措施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設施配套齊全。6.1.2
堅持溝坡兼治,坡面以梯田、林草工程為主,溝道以攔沙壩、塘壩、谷坊等工程為主。6.1.3 堅持生態(tài)與經濟兼顧,梯田與林草工程布置充分考慮其生產功能,加強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根據農業(yè)生產等需要,配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水較大的地區(qū)配置蓄排結合的蓄水排水工程,以提高土地生產力。6.1.4
堅持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在江河源頭區(qū)、人類生產、生活活動較少的遠山坡地宜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自然修復能力,合理布置封育保護及其配套措施。DB
32/T
4151—20216.1.5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類型宜按下列情形選擇:a)在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宜建設綠色產業(yè)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b)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資源優(yōu)勢的區(qū)域,宜建設生態(tài)休閑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c)在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建設較好的小流域,宜建設和諧宜居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d)在山洪等災害嚴重的地區(qū),應建設防災減災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e)在河流源頭、重要水源地,應建設水源保護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
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應將各項措施落實到地塊、村莊、溝(河)道及湖(庫)周邊,并明確反映在措施布局圖中。
綠色產業(yè)型生態(tài)清潔型小流域應以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工程建設及防治林下水土流失為主,應重視農林復合經營,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建設生態(tài)溝渠、植被緩沖帶和人工濕地。
生態(tài)休閑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應以提高自然風光旅游價值為目標,充分利用區(qū)域自然和人文優(yōu)勢,注重生態(tài)與景觀結合,措施配置應充分考慮觀光農業(yè)、生態(tài)旅游、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需求。
和諧宜居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應搞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huán)境美化,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防災減災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應以保證居民生活和生產安全,防治自然災害為目標,合理布設溝道治理工程和林草工程。
水源保護型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宜合理布置水源涵養(yǎng)林、調蓄工程和水源保護工程等,并配置面源污染控制措施。6.2
措施布局6.2.1
以小流域為單元,按自然修復區(qū)、綜合整治區(qū)、環(huán)境景觀提升區(qū)布設防治措施。6.2.2
自然修復區(qū)主要采取封育保護措施,設置封禁警示牌、護欄,加強林草植被保護,促進植被自然恢復,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破壞,禁止人為墾荒等生產活動,保持土壤,涵養(yǎng)水源。6.2.3
綜合整治區(qū)
坡地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可根據地塊的坡位、坡度、土層厚度和土地利用現狀等,進行各個地塊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配置各類地塊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需要灌溉的田塊應按
GB/T50363規(guī)定采取節(jié)水灌溉措施。
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坡度小于
7o的坡面下部,可修建水平梯田、等高壟作、地埂植物籬等措施,并完善坡面水系和田間道路;b
7o~20o
25
cm
的坡面中上部位,宜整治為農田,可修建水平梯田、反坡梯田等;DB
32/T
4151—2021c)坡度在
20o~25o的坡面,宜作為經濟林果用地,可配置水平溝或魚鱗坑等措施;d)坡度大于
25o的坡面,應封禁育林、嚴禁開墾、亂砍、亂伐。
村莊及企事業(yè)單位污染防治宜采取下列措施:a)應根據小流域內村鎮(zhèn)建設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污水排放量,合理布設污水處理和回收設施,達標排放或回用;b)設置垃圾收集設施,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置;c)禁止在溝(河)、湖(庫)內堆放作物秸稈;d)企業(yè)應嚴格按照環(huán)保要求開展生產,產生的廢氣、廢渣按照環(huán)保相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
防洪減災宜采取下列措施:a)分布在洪水淹沒危險區(qū)的住戶,應盡快搬遷;b)限于條件不能搬遷的住戶,須根據防洪標準,采取堤防達標建設措施,保護住戶的安全;c)嚴禁在溝(河)內建設影響溝(河)道連續(xù)性的阻水建筑物。
生態(tài)自然、功能完好的溝(河)道,應以保護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溝(河)道及湖庫周邊整治,應從保護生態(tài)的角度進行近自然治理,并應符合以下要求:a)清除影響河道行洪安全的垃圾、淤積物及其它障礙物;b)采取的整治措施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c)溝(河)道兩側及湖庫周邊,因地制宜營造一定寬度的植被過濾帶,宜選用匍匐類的灌草種,過濾進入溝(河)及湖庫的泥沙雜物,減少污染物對水質的影響;d)溝(河)道兩側及湖庫周邊應建截污工程并設立警示牌,防止污水排入溝(河)道及湖庫;e)溝(河)道和湖庫水位變化的水陸交錯帶,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護或恢復人工濕地。6.2.4
環(huán)境景觀提升區(qū)
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宜布置綠化美化工程,及時清理道路兩側、場院等地的“五堆”(柴、土、糞、垃圾、建筑棄渣)和溝(河)內淤積物、堆積物和垃圾,保護村莊環(huán)境及溝(河)水質。
實施農田綜合整治與生態(tài)修復,灌排系統布設宜與生態(tài)溝渠、生態(tài)塘壩等系統相結合,構建田-溝-塘濕地生態(tài)系統,實行分級、分區(qū)、分時段綜合處理和控制面源污染。結合鄉(xiāng)村旅游建設,以溝渠路串聯景點,布置景觀區(qū)、綠化帶、娛樂設施等。7
建設措施7.1
自然修復工程7.1.1
封育保護宜布設于輕、中度水土流失、林草覆蓋率大于
30%的林地或草地;可設置封禁警示DB
32/T
4151—2021牌和護攔設施。為保障封育工程的成效性,應建立規(guī)章制度和管護隊伍。7.1.2
封禁警示牌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設置于擬封禁區(qū)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為活動比較頻繁的區(qū)域;b)封禁警示牌應明確封禁范圍、封禁管理規(guī)定或管護公約等;c)每個封禁區(qū)域至少設置封禁標牌
1處;d)封禁標牌的形狀、規(guī)格與材料與當地景觀相協調。7.1.3
封育保護區(qū)內林草破壞嚴重,植被狀況較差,恢復比較困難的區(qū)域出入路口可設置護欄、圍網等,并與當地景觀協調。7.2
綜合整治工程7.2.1
梯田工程
梯田宜布設于坡度
15°以下、土質較好、坡度相對較緩,距村莊較近、交通較便利、臨近水源的地方。
梯田布局應以溝渠和田間道路為骨架劃分耕作區(qū),耕作區(qū)形狀宜為矩形、正方形或扇形。在耕作區(qū)內布置梯田,梯田長邊應平行于等高線,田塊布局宜順山坡地形,大彎就勢,小彎取直,應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田間道路統一布設。
當梯田區(qū)以上為坡耕地或荒地時,應在梯田區(qū)上方橫向布設截水溝,連接縱向排水溝,并可分層選擇相對平緩處修建蓄水池,提高蓄排、灌溉能力。
梯田工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梯田田面寬度應與地形坡度、土質和土層厚度等條件相適應;b)梯田田坎高度和田坎側坡應該與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強度和土質條件相適應,田坎高度一般不大于
m,田坎坡度應滿足穩(wěn)定要求;c)格田田埂高度宜為
cm~40
cm,畦田田埂高度宜為
20
cm~30
cm,田埂頂寬宜為
30cm~40
cm,田埂原則上用土修筑;土坎梯田田坎上宜布設植物籬,穩(wěn)定田坎;d)梯田田面長度主要根據地形地貌條件而定,兼顧機械耕作的要求,田面長度宜為
m~200
m;田面凈寬宜大于
5
m,田面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
1/200,田面高差一般應小于0.3
m;e)梯田型式宜采取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田坎材質宜采用當地材質;f)防御暴雨標準,宜采用
10
3
h~6
h
在梯田區(qū)應自上而下縱橫布設田間道路,并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相結合,防止沖刷,保證道路完整、暢通。
根據水源和立地條件,在梯田中種植農作物或經果林。田面可結合間作套種,發(fā)展多種經營,增加林草覆蓋率。幼齡果園可布設覆蓋與敷蓋,防止水土流失。7.2.2
林草工程DB
32/T
4151—20
經果林.1
經果林宜布設于立地條件較好的坡耕地和荒地。.2
樹種應選擇適宜當地自然條件、適銷對路的名、優(yōu)、特、新品種,早、中、晚熟品種搭配,易儲藏、宜運輸。.3 對于梯田上的經果林,宜結合布設覆蓋或敷蓋,條件許可時也可在幼樹期臺面套種花生、大豆等或綠肥覆蓋,坎坡種草。
水土保持林草.1
土層厚度大于
cm、坡度小于
25°的坡地及溝(河)道兩岸、湖泊水庫四周、渠道沿線及沿海風蝕區(qū)宜營造水土保持林。.2
應遵循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經濟價值高,根據不同治理對象、位置、水土流失強度、立地條件等,選擇不同樹種。梯田田坎防護林樹種宜為灌木;護坡林上栽灌木,下栽喬木。.3
沿海地區(qū)水土保持林布設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a)主林帶走向應盡量垂直于主害風方向,偏角不大于
30°,副林帶和主林帶相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b)主林帶由
2至
5行喬木、1至
2行灌木組成,副林帶宜喬、灌混交;c)主林帶間距宜為
(H為樹高),副林帶間距宜為主林帶間距的
倍~3.0倍;d)林帶的株行距應滿足所選樹種的生長特性及防風要求。.4
應采取水土保持整地措施。根據立地條件和林種的不同,可分別采取魚鱗坑(呈“品”字型排列)、水平階或穴狀等整地措施,具體要求應符合
GB/T
的規(guī)定。.5
水土保持草宜布設于立地條件惡化、林草覆蓋率小于
10%的退耕地、溝坡、梯田田坎及村頭空地等。.6
草種應選擇抗逆性強,生長迅速、分蘗多而葉茂盛、根系發(fā)達,能快速形成地面覆蓋的品種。根據水土流失強度、立地條件和位置等,適地適草,同時可兼顧考慮選擇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草種。7.2.3
坡面排蓄工程
應根據坡面來水狀況,結合小流域水源規(guī)劃,按照高水高排、中水中排、低水低排、分層利用的原則,合理布設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和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
截水溝.1
蓄水型截水溝宜沿等高線布設,排水型截水溝比降宜取
1%~2%,并與排水溝相接。.2
截水溝的間距宜為
m~30
m。.3
存在縱向坡度的截水溝,應在溝中每
5
m布設高
20
cm~30
cm的小土擋防止沖刷;若設計流速大于不沖流速應考慮在溝中設置襯砌防護。.4
排水型截水溝排水一端應與坡面排水溝相接并在連接處做好防沖措施,一般可采用混凝DB
32/T
4151—2021土或砌石襯砌防護。
排水溝.1
排水溝一般布設在坡面截水溝的兩端或較低一端,其終端宜連接蓄水設施或排水溝道。.2
當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腳時,排水溝宜與坡面等高線正交布設;當排水出口在坡面時,排水溝宜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斜交布設。.3
一般土質排水溝應分段設置跌水,跌水處應做防沖處理。
蓄水池.1
蓄水池宜布設在坡面匯流的低凹處,與排水溝終端相連,一個坡面可集中布設一個蓄水池,也可根據需要布設若干蓄水池。.2
蓄水池一般為矩形或圓形,宜采用磚砌、漿砌塊石、鋼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結構。.3
池深大于
1
m的蓄水池內宜設取水階梯,池周應設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及攔擋設施。
沉沙池.1
沉沙池宜布設在蓄水池進水口的上游。.2
沉沙池為矩形,其寬度宜為相連排水溝寬的
2
倍,長度為池體寬度的
2
倍,并具有適當的深度。7.2.3
溝(河)頭防護工程在溝(河)頭應設置土埂、跌水防護、消能等溝頭防護措施,防止坡面徑流由溝頭進入溝道或使之有控制地進入溝道,制止溝頭前進。7.2.4
谷坊
谷坊工程應修建在溝底比降較大(5%~10%或更大),溝底下切劇烈發(fā)展的溝段。
谷坊工程的防御標準應為
10a~20a
一遇
3h~6h
最大暴雨,根據當地降雨情況,可采用小流域最易產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
谷坊應遵循“量少壩矮”原則,高度不宜超過
1
m,應就地取材。7.2.5
攔沙壩
在小流域上游有大面積裸露山體或植被破壞嚴重的溝(河)道內,宜根據溝(河)道走勢及兩岸地形逐級布設攔沙壩,保護小流域下游村莊、農田、河道免受泥沙危害。
壩址選擇應與周圍農田、道路、護岸、灌溉渠道等銜接,并與小流域內生產需水、生態(tài)旅游、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相結合。
攔沙壩應與谷坊、小型塘壩等措施互相配合,聯合運用。
攔沙壩應攔沙不攔水,壩高不宜超過
2
m。防御暴雨標準宜采用
年一遇
24
h暴雨設計,如附近有重要的建筑物或經濟設施,按
年一遇
h暴雨設計。7.2.5
塘堰
塘堰宜布設于丘陵區(qū)溝道或溪流,攔蓄壩址以上地面徑流,抬高水位,為附近農田、經果DB
32/T
4151—2021林、人畜飲水等提供水源。
塘堰宜選擇靠近小流域用水區(qū)(灌溉、生活用水等),庫容大,地質條件好,基礎牢固,基巖穩(wěn)定,無斷層、滲漏,利于布設建筑物,對周圍村鎮(zhèn)、工礦、交通的安全影響小的地段作為壩址,且便于就近取材,施工條件較好。當有自流灌溉需要時,壩址應盡量比用水區(qū)位置高,實現自流引水。7.2.6
岸坡防護工程
護基的結構型式宜采用拋石、石籠、木樁等以天然材料為主的護基形式。 拋石護基常用石質堅硬的石灰?guī)r、花崗巖塊石,塊石體在水中的臨界休止角可定為
1:1.4~1:,拋石大小以能經受水流沖擊,不被沖走為原則。
石籠護基宜用鐵絲、竹條等材料做成箱形或圓柱形,內填塊石、礫石或卵石。籠的網格大小以不漏失填充的石料為度,鋪設厚度宜為
cm~50
cm。 護岸布設應與河(溝)岸帶治理、濕地恢復、排洪渠(溝)等措施相結合,并保持河(溝)道的自然形態(tài)及其縱向連續(xù)性。 護岸高度宜參照附近現有完整護岸高程或兩側防護的農田標高確定,斷面結構設計按照GB
50286相關要求執(zhí)行;在小流域人群活動密集區(qū)應設置安全設施和警示標志。 應在滿足防洪、穩(wěn)定、結構安全前提下,結合小流域水文、地形、地貌、地質、河床形態(tài)、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等因素,優(yōu)先選用植物、松木樁、生態(tài)混凝土預制構件、格賓、混凝土生態(tài)砌塊等生態(tài)護岸材料。
護坡工程可采用工程措施護坡或生物措施護坡。在滿足防護要求前提下,宜優(yōu)先采用生態(tài)護坡形式。
坡度緩,水流流速小于
1
,邊坡宜采用植物護坡,坡比小于
1:2
的沙質或土質邊坡,可采用種草護坡,宜優(yōu)先采用滿足喜濕、抗沖和固土要求的當地多年生草種,草皮宜選擇爬地矮草。
坡比小于
1:1的岸坡,可采用擋墻、格狀框架、生態(tài)磚、六棱磚、三維植物網植草等綜合護坡的形式。0
護坡設計可按
SL
386的規(guī)定執(zhí)行。7.2.7
植被緩沖帶
小流域溝(河)、湖(庫)濱帶宜種植適生植物,形成植被緩沖帶固土護坡,盡量保留小流域現有河道水系,并進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 應結合河(庫)岸坡防護措施、植物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小流域綠化規(guī)劃等統籌安排。有條件的岸坡,宜先進行微地形改造,延長初雨徑流在植被緩沖帶的滯留時間。
結合溝(河)、湖(庫)岸坡穩(wěn)定要求,優(yōu)先選擇固土護坡和凈化功能強的本土植物。7.3
環(huán)境景觀提升工程10DB
32/T
4151—20217.3.1
景觀生態(tài)工程
景觀生態(tài)工程指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構建的生態(tài)斑塊、廊道等生態(tài)工程以及人工景觀工程,可為生物提供棲息地,改善景觀效果,體現小流域自然和人文特色。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自然景觀生態(tài)工程、景觀提升美化工程等。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是指按照生態(tài)網絡空間結構原理為保護小流域生物多樣性而建設的農田生態(tài)斑塊建設工程和生物廊道建設工程,包括人工林地、園地、濕地、耕地,供動物活動的道路、溝渠、橋涵等的生態(tài)覆被、緩沖帶與生態(tài)島等。
自然景觀生態(tài)工程是指為保護分布于小流域農田區(qū)域的具有獨特觀賞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符合景觀生態(tài)學原理的自然景觀而設立的工程,如天然林地、草地、水體等。
景觀提升美化工程主要是運用景觀生態(tài)學原理而建設的與小流域區(qū)域人文相適應的符合美感的人工景觀,如親水平臺、農田亭臺等建筑物、農業(yè)主體公園、觀賞植物以及名勝古跡等。
橋、涵、閘、站等建筑物外觀設計,宜根據小流域當地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特點或旅游開發(fā)要求,進行必要的美化和提升。7.3.2
污水處理
工業(yè)廢水、畜禽養(yǎng)殖廢水與生活污水等應分別進行收集和處理,達標后可作為生態(tài)用水。工業(yè)廢水、畜禽養(yǎng)殖廢水與生活污水等集中排放至村鎮(zhèn)集中處理廠時,應達到預處理或接管標準。
排水管網宜盡量采用重力流,污水管網不得使用平、企口混凝土管。
居住集中、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村莊,可建設有動力處理工藝;其他村莊,可結合實際,建設微動力或無動力的組合生態(tài)處理系統。
旱廁改為水沖廁所時,應同步考慮糞尿回用方式或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采用集中處理時,應同步建設污水收集管道,嚴禁污水排入小流域河道內。
污水處理后的出水水質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村莊生活污水排放,應符合
DB32/T
3462b)化學工業(yè)污水排放,應符合
DB32/939c)用于農田灌溉,應符合
GB
5084的規(guī)定;d)排入景觀河道,應符合
GB/T
18921的規(guī)定;e)應符合有關水源保護區(qū)的功能區(qū)劃要求及相關規(guī)定。7.3.3
生活垃圾處置
垃圾收集點的建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垃圾收運設施配套到位,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并及時轉運,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
m;b)配備數量:每
1只
L垃圾桶。
小型垃圾中轉站的建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1DB
32/T
4151—2021a)選址應符合地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guī)劃要求;b)應在遠離居住區(qū)的地點建設;c)村級地箱式垃圾中轉站占地面積宜為
~20m。7.3.4
人工濕地工程
在小流域村莊周邊、水庫庫尾及河道灘地宜建設人工濕地,通過濕地植物攔截入河(庫)水流泥沙及污染物,改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
濕地植物配置應滿足凈化水體污染物的功能,并與周邊景觀協調。
人工濕地植物的選擇宜選用根系發(fā)達、耐污和去污效果好、容易管理的本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應合理配置,增加植物的多樣性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景觀效果。
應對濕地植物定期進行修正和清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受到破壞的濕地,應通過恢復改善其立地條件、栽植水生植物、投放魚苗等恢復濕地生態(tài)系統。
不宜在河道主河床栽植水生植物。7.3.5
田間生產道路
田間道路要充分利用小流域內地形地貌條件,從方便農業(yè)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jié)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因地制宜,改善小流域內的交通和生產生活條件。
一般田間道路段路肩應高出路基兩側地面
m以上。
田間道的路面寬度宜為
3
m,生產路的路面寬度宜為
1
m,路面應高出地面
0.2m~0.4
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質,暴雨沖刷嚴重區(qū)域宜采用泥結石、混凝土、瀝青等材質。
田間道縱坡宜根據地形條件合理確定,最大縱坡不超過
8%;地面坡度超過
8%的地方,道路應隨山就勢,盤繞而上。田間道路存在邊坡時,應采取種草或工程措施護坡。
田間道路的布置應與灌排系統及田間工程的布置相協調,主要田間道應與小流域內外交通相協調。宜設置必要的下田坡道、錯車點和末端掉頭點。8
監(jiān)測8.1
污染源監(jiān)測8.1.1
治理前后應對小流域污染源的種類、數量進行調查監(jiān)測。8.1.2
對經過治理的污染源,應進行污染負荷削減量調查。8.2
水土流失監(jiān)測8.2.1
應在小流域治理前、治理過程中以及治理完成后第
1
年,對坡面土壤流失量及小流域水土流失量進行監(jiān)測。8.2.2
根據坡面地塊立地條件的變化,計算坡面地塊土壤侵蝕強度的變化。監(jiān)測方法見附錄
B。8.2.3
可在小流域下游選取現有攔沙堰作為簡易卡口站,通過測量堰前淤積泥沙量估算流域水土流12DB
32/T
4151—2021失量。8.3
水體監(jiān)測8.3.1
在治理前
1年、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第
1年,應對小流域出口河(溝)道水質變化情況實施監(jiān)測。8.3.2
監(jiān)測內容主要包括小流域徑流、泥沙和水質等變化情況,具體監(jiān)測指標及方法見附錄
D。8.4
治理效益監(jiān)測8.4.1
治理后
2年內,對小流域治理效益進行監(jiān)測。8.4.2
監(jiān)測內容包括水土保持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計算方法應符合
GB/T
15774
規(guī)定。9
評價9.1
應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村莊人居環(huán)境整治和小流域出口水質等方面進行評價。9.2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應符合下列評價指標:a)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達到
90%以上;b)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土壤侵蝕強度輕度以下;c)村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
80%以上;d)林草保存面積占宜林面積的比例
以上;e)小流域出口水質達到所處水源保護地等級標準;f)工業(yè)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
100%;g)養(yǎng)殖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h)農藥種類和用量符合
GB/T
8321規(guī)定。13hm
°cm
-9hm林草覆蓋率DB
32/T
4151—2021附錄
A(資料性)小流域調查表表
A.1
給出了江蘇省地域小流域地形及土壤情況調查表
小流域代碼::
小流域代碼::
hm
hmhm
SL190hm
hmhmhm
DB
32/T
4151—2021表
A.4小流域社會經濟情況表
km
/s
指溝道在枯水季的水面寬度;填寫十年一遇洪水水面寬度;
GB3838
填寫溝道斷面形態(tài)和平面形態(tài),前者說明斷面形態(tài)為單一化或多樣化,后者說明溝道為自然彎曲、自然順直或人2hmt/·a
kg/hm
hm
填寫一年內單位面積的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按折純量計算,折純量是指將氮肥、磷肥、鉀肥分別按氮、五氧
DB
32/T
4151—2021表
A.7
垃圾堆放
/d
長度。岸分為坡和人工中人包括工程物岸
養(yǎng)殖場規(guī)模數量填年存欄數;工廠規(guī)模數量填主要產品產量;賓館、民俗旅游戶規(guī)模數量按接待能力填寫;學校所屬鎮(zhèn)、街道DB
32/T
4151—2021表
A.9溝(河)治理工程及污水垃圾情況調查表
/d
a處理效果ahmDB
32/T
4151—2021表
A.12村莊廁所、生活垃圾調查表
2hm2hm2hm2
hm2hm
2hmt/d
DB
32/T
4151—2021表
A.15表
A.15小流域治理現狀表
DB
32/T
4151—2021附錄
B(資料性)小流域坡面調查方法B.1
地塊劃分B.2
地塊編號
P+3B.3
調查內容及方法B.3.1
地貌部位:劃分為山脊、山梁、山坡、坡上位、坡中位、坡下位、坡腳,根據地形圖和野外調查確定。B.3.2
坡度:野外調查或從地形圖上求得。B.3.3
坡長:野外調查或從地形圖上求得。B.3.4
巖石:主要巖石種類,野外調查獲得。B.3.5
土壤:包括土壤類型和土層厚度,土壤類型通過查閱土壤普查資料獲取,土層厚度通過野外調查獲取。B.3.6
地表礫石覆蓋通過野外調查估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證券從業(yè)資格的知識復習試題及答案
- 版食品代理合同協議
- 考點分析2025年證券從業(yè)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企業(yè)合同驗資業(yè)務協議書
- 股票市場波動率的測算與應用考題及答案
- 前瞻性分析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推動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計劃
- 教學活動安排細則計劃
- 教你解鎖注冊會計師試題及答案
- 親子活動教學安排計劃
- 2024年江蘇安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防汛防洪裝備器材展示與操作演示
- 如何在Python中創(chuàng)建循環(huán)結構
- 《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題班會課件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案
- 2023年10月自考00226知識產權法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四年級下冊勞動教育全冊教學課件
- 《園林工程》課件-項目三
- 油畫人體200張東方姑娘的極致美
- 文件簽收單范本
- 《雷雨(節(jié)選)》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