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課件_第1頁
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課件_第2頁
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課件_第3頁
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課件_第4頁
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長豐縣中醫院楊春2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

祖國醫學對厭食癥的認識

厭食癥是由于喂養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而出現的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種病癥。一般精神狀態正常,可有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表現,且不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者。近似于民間俗稱的“奶癆”。多見于1-6歲兒童,且女多于男,約呈1.5:1。3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現代醫學小兒厭食癥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現的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疾病,屬當今兒科四大病證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本病遷延日久,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對兒童生長發育、營養狀態和智力發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4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厭食癥的主要誘因以飲食不節,喂養不當為主。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過分溺愛,恣意縱兒所好,片面追求高營養,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節,貪吃零食及偏嗜,缺乏規律,或缺乏喂養知識,斷乳時食物驟然增加,皆可致脾胃損傷。起病于其他疾病之后,并與脾氣耗損和胃陰受傷相關,但多可在短期內經合理調養而愈。5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現代醫學的認識

屬于“神經性厭食”范疇,是由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長期厭食,進而出現的以“缺乏食欲,消瘦及內分泌代謝紊亂”為表現的病癥。可以由飲食,家庭,心理因素和神經內分泌異常引起。目前無系統性治療方法。6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診斷標準國家尚未出版相關指南性文件,目前臨床常用有:A.診斷標準(1)厭食時間:6個月或6個月以上。(2)食量:7歲以下兒童每日谷類食物攝取量不足50g,3歲以上兒童每日谷類攝取量不足75g;同時肉、蛋、奶等攝入極少。(3)生長發育、身高、體重均低于同齡小兒正常平均水平,厭食期間身高、體重未增加。(4)味覺敏銳度降低,舌菌狀乳頭肥大或萎縮。(5)去除病因以后,食欲逐漸恢復正常。7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診斷標準B.根據199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長期食欲不振而無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華,形體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3)有喂養不當史,如進食無定時定量,過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8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西醫診斷標準(1)長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入量較病前減少?以上,發病最短時間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統疾病。(2)體重增長停滯或減輕,有不良飲食習慣或不良喂養史。9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厭食癥與積滯和疳積的鑒別及關系積滯:為乳食停積中脘(主指胃)而致。除見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尚有噯氣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脹痛,而厭食癥則以不思進食為主。日久脾氣及胃陰受傷可轉化為厭食癥。疳積:“疳”有“甘”及“干”之意,積證是疳積最常見的誘因。所謂“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以形體消瘦,面黃發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征,可伴有臟腑病變,不及時調治,預后較差。而厭食癥精神狀態尚好,病變只在脾胃,預后好。10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證候分型濕食里滯型(實證)脾胃氣虛型(虛證)胃陰不足型(虛證)營衛不和型(虛證)肝胃不和型(虛實夾雜)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辨證及分型濕食里滯型:厭惡進食、脘腹脹滿、口臭、汗多、煩躁不寧、大便臭穢或干結便秘,舌苔厚膩或黃膩、脈沉帶滑,或指紋紫紅。針刺四縫穴黏液多而稠。多由喂養不當,飲食內傷,水谷無從化生精微,導致濕食積滯于內,以致脾失健運,胃難納谷。此型以伴有脘腹脹滿及大便改變為主要甄別點,且多見于發病初期。12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辨證及分型脾胃氣虛型:不思進食、面色少華、少氣懶言、食少便多或大便夾不消化物,舌淡胖嫩、苔薄白潤、脈濡細軟,或指紋淡紅,未過風關,山根常現青筋。素體脾胃氣虛,運化無權,不能及時腐熟水谷。此型以少氣懶言兼有大便異常為主要鑒別點。臨床最多見。13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辨證及分型

胃陰不足型:不饑不納、食少飲多、面色萎黃、形體偏瘦、皮膚失潤、大便偏干、小便短黃、煩躁不寧,舌紅無苔,地圖舌或花剝少津、脈細小數,或指紋色紅未過風關。素體陰虛,或熱病耗津,或嗜食辛炙之品,胃陰耗傷,受納失職,則不覺饑餓。以伴有“食少飲多,饑不欲食”為主要鑒別點。14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辨證及分型營衛不和型:食欲不振、自汗盜汗、面色蒼白少華、汗出肢涼、易感外邪、睡時露睛、腹軟便調,舌淡紅苔薄潤,兩脈濡軟,指紋淡紅。患兒厭食兼見汗多,反復感冒,乃因營衛不和,腠理疏松,易汗感邪,影響脾胃氣機,睡時露睛為脾虛之兆。此型患兒平素以伴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為主要鑒別點。15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辨證及分型肝胃不和型:噯氣作惡、不思飲食、面色青黃或山根青筋顯露、煩躁易怒、形體偏瘦、夜寐不寧,舌質偏紅,苔多薄黃,脈弦,指紋青紫滯澀。患兒因素體肝旺、或嬌養任性、環境改變、強迫進食、學習壓力過大等因素,令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克脾,氣機逆調則惡心煩躁易怒,納運失常,影響正常飲食。此型患兒的鑒別可從有情志失調史及日常生活習性中獲得主要診斷依據。16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則及方藥濕食里滯型治宜消導化滯,運脾燥濕方藥:董氏開胃散加減胡黃連、五谷蟲、川厚樸、青皮、陳皮、茯苓、萊菔子、連翹、枳殼、炙雞內金、谷芽、麥芽等。暑濕困阻則加藿香、佩蘭、六一散、砂仁;若腹滿微硬、大便秘結者,則加檳榔、木香、枳實、小青皮等。17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則及方藥脾胃氣虛型治宜益氣健脾,助運醒胃方藥:異功散加味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砂仁、神曲、山楂、雞內金、谷芽等。夏令兼感暑熱加藿香、佩蘭、黃連;腹痛泄瀉加煨木香、炒扁豆、炮姜;苔膩便爛加蒼術、炒薏苡仁等。18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則及方藥胃陰不足型治宜酸甘化陰,養胃生津方藥:養胃湯加減沙參、石斛、麥冬、白芍、烏梅、甘草、白扁豆、谷芽等。兼脾氣虛餒、神疲乏力加太子參、白術;大便干結、煩躁少寐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手足心熱、口渴加銀柴胡、竹葉、蘆根、天花粉。19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則及方藥營衛不和型治宜調和營衛,運脾醒胃方藥:桂枝湯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陳皮、佛手、炒谷芽、生姜、大棗。汗多易感加防風、黃芪、糯稻根須、白術;腹痛便軟加炒扁豆、木香、焦白術、焦山楂、焦神曲;舌紅少苔或有鼻衄加川石斛、炒藕節;大便干結加天花粉、火麻仁。此為名醫董廷瑤的獨創經驗,又可稱為體質改善劑、強壯劑。20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則及方藥

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理氣,降逆和胃健運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赤芍、白芍、炒枳殼、炙甘草、香櫞皮、香谷芽、生麥芽等。脘脹噯氣加砂仁、白豆蔻、小青皮、佛手;苔膩惡心加陳皮、竹茹;大便不暢加大腹皮、火麻仁、炒萊菔子;夜寐不寧加茯神、柏子仁、燈芯草。21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針刺“四縫”穴

“四縫”穴為經外奇穴,是手三陰經脈所過之處,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系。位于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與第二關節橫紋中央露白處。刺“四縫”穴可清熱、除煩、通暢百脈、調和臟腑,可使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增加,顯著提高消化能力。多用于治療厭食證、疳證等疾病。22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針刺“四縫”適應癥及關鍵技術環節適應癥:(1)1周歲以上,男女不限。(2)診斷明確,排除有出血傾向或合并有危急重癥者。(3)治療前經內服中西藥無明顯療效者。關鍵環節:(1)局部消毒應嚴格,避免術后感染。(2)針刺穴位應注意避開血管,針刺深度1-2mm.23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針刺“四縫”操作方法及療程操作方法:1.醫者戴無菌手套2.左手抓握患兒左手,使手指伸直,選穴,常規消毒。3.用三棱針分別快速刺四穴,并擠出少許黃白色透明粘液及血液。4.同法刺右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每周1~2次,2周為一療程。24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其他治療方法胃蛋白酶(每歲0.02,3次/日)(主要針對辨證為胃陰虛者)加乳酶生(1歲以下0.1,3次/日)山麥健脾口服液,根據年齡適量服用有明顯效果。葡萄糖酸鋅片每天5~10mg/kg,2周為1個療程,可改善含鋅消化酶活力,有一定療效。25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常用中成藥一捻金〖功效〗有消食導滯,瀉熱祛痰功效。〖主治〗治療小兒停食停乳,造成食欲減退,脘腹脹滿,煩躁不安,大便秘結,痰涎壅盛等癥,為積滯有熱者。本藥以導滯通便為主,脾虛體弱者不宜用。保赤萬應散〖功效〗有消化導滯,化痰鎮驚之功。〖主治〗治療小兒暴食生冷和積滯不化所致胃納減退、噯氣酸臭、脘腹脹滿,大便秘結,驚悸不安,面白帶青,腹痛啼哭之生冷寒積者。小兒香橘丸〖功效〗理脾止瀉,健脾消食。〖主治〗適用于乳食停滯和脾胃失調所致之食欲減退,脘腹脹滿,便稀作瀉,大便不化,有平補脾胃之功效。26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常用中成藥小兒化食丸〖功效〗消食導滯,活血破積。〖主治〗適用于宿食積滯所致之食欲減退,煩急好哭,腹脹而硬,惡心嘔吐,大便干燥,本藥攻下藥較多,藥性較猛,宜于積滯實癥,虛癥忌用。啟脾丸〖功效〗有健脾益胃,和中止瀉之功。〖主治〗適用于久病久瀉,造成脾胃虛弱,面色萎黃或蒼白,肌膚松軟,倦怠少食,腹滿而軟,便秘作瀉,為兒科健脾止瀉之常用藥。小兒健脾丸〖功效〗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之功。〖主治〗適用于脾虛腹瀉且面色蒼黃,精神不振,胃納欠佳,腹瀉不止,或無腹瀉而有脾虛乳食不化者。本藥攻補兼施而偏重于補虛,多用于脾虛瀉或傷食瀉偏重者。27小兒厭食癥的中醫治療11預防及護理首先要教育家長樹立“愛子之心不可無,溺兒之心不可有”的觀念,并教以正確的撫養方法,特別要注意食物在“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