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岳麓版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131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B.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C.縱波傳播速度在莫霍面以下有明顯減小D.縱波傳播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2、讀“中心點為地球某一極點的示意圖”;M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箭頭表示衛星繞地球轉動的方向。關于該通信衛星運動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M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比a點大B.M繞地球公轉的周期比地球自轉的周期略大[C.M繞地球公轉的角速度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同D.M的運動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方向相反3、下圖示意我國東南某區域地形分布;讀圖完成下題。

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來灌溉農田的水利體系,下列四條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A.bB.cC.dD.E4、2018年5月28日在吉林松原市前郭爾羅斯縣附近發生5.7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該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殼B.地幔C.軟流層D.外地核5、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下面所示的災害鏈中,正確的是()A.火山噴發—泥石流—洪澇災害B.旱災—森林火災—滑坡C.寒潮—荒漠化—蟲災D.地震—海嘯—洪水6、下圖中晝夜溫差最小的是()A.B.C.D.7、以下有關宇宙的定義,正確的是()A.肉眼能看見的所有物質B.自開天辟地之時的古往今來C.除了物質以外所有的空間D.所有的物質、無限的時間和空間8、土壤中的礦物養分元素最初來自()A.低等植物B.成土母質C.土壤微生物D.枯枝落葉9、下圖為“1968-2017年黑龍江省年降水量距平逐年變化圖(mm)”;2008年黑龍江省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關于其原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夏季,副高脊線在28°N—30°N停留時間長,梅雨期較長B.夏季,受南北氣流交匯的影響,鋒面活動加劇,降水較往年多C.黑龍江省受全球變暖趨勢的影響,暴雨天氣增多D.冬季,受強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暴雪天氣較往年多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10、定義:當積累起來的____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____或____,使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____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稱為地震。11、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類型。

形成過程。

舉例。

________處。

海水擾動強烈;沉積于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涌,浮游生物繁盛,形成大漁場。

紐芬蘭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英國北海漁場。

________流。

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表層海水偏離海岸,深部冷水帶著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涌。

秘魯漁場。

12、地球的歷史:約有________年。13、讀“太陽系模式圖”和“太陽大氣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太陽之所以能成為中心天體是因為____,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____。太陽是地球光熱的唯一來源,太陽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處于穩定狀態,這對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

(2)圖1中此時的月相為____,考慮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可能出現的天文現象是____

(3)圖2中的____層(填數字序號)產生的耀斑現象,會拋出高能帶電粒子沖進地球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摩擦產生____現象。

(4)簡析新疆建設大型光伏電站,開發利用太陽能的有利條件。14、鹽度: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____。15、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若該河流流出山口,則在山口處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對應____(圖甲或圖乙);若該河流注入海洋,則在入海口處形成的地貌是____,對應____(圖甲或圖乙)。以上兩種地貌都屬于河流____地貌。

(2)隨河流流速的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會沉積下來,并且有一定的規律:顆粒大、密度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密度小的物質后沉積。由此判斷,圖甲中沿A→B方向的物質組成可能是()。A.黏土、礫石、粉砂B.粉砂、黏土、礫石C.礫石、粉砂、黏土D.礫石、黏土、粉砂16、讀“甲;乙兩地等壓面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D四地中;氣壓最高的是_____,近地面的空氣運動方向是______。(用字母說明)

(2)甲、乙兩地比較,氣溫較高的是_______,可能伴有陰雨天氣的是_______,氣溫晝夜溫差較小的是___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7、沿海國在領海范圍內享有關閉領海的權利。(_____)A.正確B.錯誤18、地殼和上地幔是由巖石組成的,稱為巖石圈。(_____)A.正確B.錯誤19、地殼和地幔構成地球巖石圈________。(判斷正誤)A.正確B.錯誤20、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稠密,表明水平氣壓梯度越大,風力越小。(_____)A.正確B.錯誤21、某沿海國距其領海基線200海里范圍內,為該國領海(_____)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綜合題(共4題,共8分)22、[海洋地理]

鯨類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種。2018年3月以來,潿洲島居民及游客多次在該海域發現鯨魚活動跡象,引起廣泛關注。科考團隊通過現場拍照識別和對漁民問卷調查,發現該海域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布氏鯨的目擊記錄,而且除了布氏鯨外,該海域還有多種其他鯨豚分布。

結合材料,推測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變化的發展過程,并分析其原因。2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城市混合層是指靠近城市下墊面的一部分大氣層。夜晚,郊區由于地面輻射冷卻,在近地面形成逆溫層。當郊區空氣移動到城市上空時,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使來自郊區的下層空氣被加熱,靠近地面的逆溫層被破壞,從而形成城市混合層,其上部仍維持逆溫現象。下圖示意城市熱島混合層形成。

(1)據圖描述逆溫層分布的特點。

(2)簡述城市熱島效應對逆溫層和城市混合層的作用。

(3)在區域靜風條件下,推測一天中城市混合層高度最低的時段;并說明理由。

(4)說明城市混合層高度對城市大氣環境的影響。24、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環節②的能量比環節①要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大氣的直接熱量來源于環節________;又以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層層向上傳遞能量。

(3)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氣溫要________;原因是圖中環節________的作用。

(4)月球上晝夜溫差比地球要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主要是削弱______的作用,蔬菜品質較露天差是因為溫室大棚晝夜溫差要________。

(5)早春的農民通常采用燃燒柴草產生煙霧的辦法防御霜凍,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25、讀太平洋部分地區某時海平面等壓線示意圖(單位:hPa)。完成下列問題。

(1)簡述圖中氣壓中心形成的過程。

(2)分析7月甲城氣溫比乙城高的自然原因。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詳解】

地震波屬于一種電磁波,不屬于無線電波,A錯。地震波的縱波傳播速度快,所以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B對。縱波速度在莫霍面以下有明顯加快的特點,C錯。橫波傳播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而縱波速度減慢,D錯。故選B。2、C【分析】同步衛星角速度與地面的點相等,線速度同步衛星大于地面的點,故A錯誤,C正確;M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為23時56分4秒,故B錯誤;M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衛星,M的運動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方向相同,D錯誤。故選C。3、A【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農田應分布在地形平坦開闊的地區。根據圖中等高線分析,b處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地形平坦,應有農田分布,修水壩便于灌溉,A對。c、d、e三處的等高線較密集,說明坡度大,不適宜開墾為農田,B、C、D錯。故選A。4、A【分析】【分析】

考查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詳解】

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該次地震震源位于陸地深度為13千米,故震源位于地殼,A正確。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即地殼的下部,軟流層位于上地幔頂部,B、C錯;外地核位于地下2900多千米以下深處,D錯。故選A。5、D【分析】【分析】

【詳解】

泥石流不是形成洪澇災害的原因,而洪澇災害可能導致山區的泥石流災害形成,故A項錯誤;森林火災與滑坡之間沒有關聯性,B項錯誤;寒潮不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C項錯誤;海底地震可能引發海嘯;海嘯可能導致海水倒灌入沿海地勢較低地區,故引發洪澇災害,D項正確。6、D【分析】【分析】

【詳解】

海洋的比熱容比陸地大;海洋的晝夜溫差較小,排除AC。B為海洋,白天多云,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的多,氣溫度較低,夜晚無云大氣逆輻射弱,保溫效果差,氣溫度低,晝夜溫差較大;D為海洋,白天多云,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的多,氣溫度較低,夜晚陰天大氣逆輻射強,保溫效果好,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小,所以D晝夜溫差比B小,D正確,故選D。

【點睛】

7、D【分析】【詳解】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是時間、空間和物質的綜合體。故選D。8、B【分析】【詳解】

礦物質經過風化分解,能夠把原來固結在礦物中的一些養分元素,如鉀、磷、鈣、鎂等釋放出來,供植物吸收。因此礦物質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礦物質是土壤的物質基礎,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中的礦物養分元素最初來自成土母質。B正確。所以選B。9、A【分析】【分析】

考查我國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和氣候的影響因素。

【詳解】

我國梅雨主要出現在江淮地區;當副高脊線在28°N—30°N時,即副高控制江淮地區,江淮地區為伏旱天氣,因此副高脊線在28°N—30°N停留時間長,說明江淮地區越干旱,而不是梅雨期較長,A選項說法矛盾;夏季,暖空氣勢力強,黑龍江受南北冷暖氣流交匯的影響,鋒面活動加劇,使降水較往年多,B對;受全球變暖趨勢的影響,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大,夏季暴雨天氣增多,可能導致黑龍江降水偏多,C對;冬季,若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增強,強冷空氣南下更頻繁,使暴雪天氣較往年多,年降水量增大,D對,因此說法不正確的是A。

【點睛】

學生應理解副高脊線的移動與我國雨帶位置推移的相互關系及規律: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線位于北緯20°以南,高壓北緣是沿副高脊線北上的暖濕氣流與中緯度南下的冷空氣相交匯的地區,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形成大范圍陰雨天氣,受其影響華南進入雨季;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線北跳,并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雨帶隨之北移,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雨季,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線再次北跳,擺動在北緯25°~30°,這時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于處于高壓脊控制,出現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線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高壓脊開始南退,雨帶隨之南移。10月以后,高壓脊退至北緯20°以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地應力錯位移動地震波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寒、暖流交匯上升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1.46億13、略

【分析】【分析】

本題以“太陽系模式圖和太陽大氣結構示意圖”為背景;涉及八大行星;太陽的大氣結構、太陽活動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信息得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

(1)太陽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能夠吸引太陽系所有行星和天體,都在圍繞著太陽運轉。因此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中約有1000億顆恒星,其中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恒星叫做比鄰星,它是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4.22光年)。太陽是地球光熱的唯一來源,太陽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處于穩定狀態,這對地球上生命的演化重要作用是太陽為生命起源和進化提供穩定的光照條件。

(2)讀圖可知;月球;地球、太陽幾乎排成一條直線,地球位于太陽和月球之間,月相為滿月。地球位于日、月之間,有可能出現月食,因為地球遮擋太陽光線到達月球。

(3)太陽大氣是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依次對應的活動分別是太陽黑子、耀斑、太陽風。耀斑出現在色球層,對應圖中序號②。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沖進地球兩極地區的高空會產生極光現象。

(4)新疆地區地處我國內陸地區,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強,太陽能豐富;西北內陸地區植被稀少、荒漠面積廣,荒漠土地租金低廉。【解析】(1)質量大4.2光年使地球獲得穩定的熱量來源使生命的演化有一個穩定的宇宙環境;

(2)滿月月食;

(3)②極光;

(4)土地面積廣闊;晴天多,太陽輻射強。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35‰15、略

【分析】【分析】

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河流堆積地貌的理解;體現了地理實踐能力的學科素養。

(1)

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形成扇形堆積體,被稱為山麓沖積扇;河流流入海洋時,在入海口處因地勢低平,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在海水頂托作用下形成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的河口三角洲。故沖積扇和三角洲都屬于河流沉積地貌。圖甲地形位于山口,呈扇形,為沖積扇;圖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為河口三角洲。

(2)

礫石、粉砂、黏土顆粒按由大到小的順序為:礫石>粉砂>黏土。甲圖中沿A→B方向流水速度逐漸變緩,結合題干“隨河流流速的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會沉積下來,并且有一定的規律:顆粒大、密度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密度小的物質后沉積。”可判定,物質組成可能是礫石、粉砂、黏土。故選C。【解析】(1)沖積扇圖甲三角洲圖乙沉積。

(2)C16、略

【分析】【詳解】

(1)本題主要考查等壓線的判讀。等壓線向高處凸,氣壓比同一水平面上高,等壓線向低處凹,氣壓比同一水平面上低,故氣壓C>D,B>A,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故四地氣壓中C最大,在同一水平面上,氣流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近地面的空氣運動方向是由C向D。

(2)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甲、乙兩地比較,氣溫較高的乙。氣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可能伴有陰雨天氣的是乙地,陰雨天氣白天氣溫較低,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晝夜溫差小,氣溫晝夜溫差較小的是乙。【解析】C由C向D乙乙乙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7、×【分析】【分析】

【詳解】

領海范圍內其他國家有無害通航權;不得隨意關閉。所以本題答案為錯誤。

【點睛】18、×【分析】【分析】

【詳解】

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由堅硬的巖石構成,稱為巖石圈,故錯誤。

【點睛】19、×【分析】【分析】

【詳解】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為巖石圈。因此題目中的說法是錯誤的。

【點睛】20、×【分析】【分析】

【詳解】

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稠密,表明氣壓梯度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故錯誤。

【點睛】21、×【分析】【分析】

【詳解】

某沿海國距其領海基線12海里范圍內;為該國領海,因此表述錯誤。

【點睛】

領海的基線是指“沿海國官方承認的大比例尺海圖所標明的沿岸低潮線”。但是,在海岸極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緊接海岸有一系列島嶼,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的劃定可采用連接各適當點的直線基線法。直線基線法就是在岸上向外突出的地方和一些接近海岸的島嶼上選一系列的基點,各基點依次相連,各點間的直線就連成沿海岸的折線。四、綜合題(共4題,共8分)22、略

【分析】【分析】

本題以北部灣海域為區域背景;并結合該海域多種鯨豚分布狀況,考查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變化的發展過程及其原因,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海域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布氏鯨的目擊記錄,而且該海域還有多種其他鯨豚分布,2018年3月以來多次在該海域發現鯨魚活動跡象。說明該海區的鯨類數量經歷了多-少-漸多的過程,反映出該海域水質20世紀50年代,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好,適宜多種鯨豚生存,之后水質急劇下降,鯨豚類數量減少;近年來,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又逐漸變好,鯨豚類數量有所恢復。原因:20世紀50年代,人口數量較少,海岸帶人類活動少,生產技術裝備落后,海上捕撈規模小,對海洋環境破壞小;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近海城市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海洋污染加劇,再加上過度捕撈,使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的鯨類食物減少,海洋生態環境變差,數量減少;近年來,我國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人們海洋環保意識增強,海洋污染減少,海水水質趨好,海洋生物資源增多,鯨類種群數量有所恢復。【解析】過程:20世紀50年代,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好,之后水質急劇下降;近年來,潿洲島附近海域水質又逐漸變好。原因:20世紀50年代,海岸帶人類活動少,海上捕撈規模小,對海洋環境破壞小;后來由于近海城市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以及過度捕撈,海洋生態環境變差;近年來,由于人們海洋環保意識增強以及政府實施海洋保護政策,海洋污染減少,海水水質趨好,海洋生物資源增多。23、略

【分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大氣的熱力作用及其對城市大氣環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

【詳解】

(1)在對流層中;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增的的現象稱為逆溫,直接讀圖可以看出,郊區的逆溫層較厚,城市的逆溫層較薄;逆溫層的厚度由郊區向城市中心變薄。

(2)城市氣溫比郊區高的現象稱為城市熱島效應;與郊區氣溫相比,城市氣溫越高,熱島效應越強,對來自郊區的冷空氣加熱作用越顯著,對近地面的逆溫層破壞越嚴重,逆溫層變得越薄;而逆溫層越薄則城市混合層高度越高。

(3)在區域靜風的條件下;一天中城市混合層的高度大小可以從氣溫日變化的角度進行分析。城市的氣溫日變化主要受大氣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的影響,一天中,日出前后氣溫最低,逆溫層的厚度達到最大,而逆溫層的厚度達到最大則城市的混合層高度達到最低。所以,在區域靜風條件下,推測一天中城市混合層高度最低的時段為日出前后。

(4)混合層高度對于城市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與稀釋具有直接的影響。這可以從對流運動的強弱方面進行分析。城市大氣的混合層高度越高,對流運動越強,越有利于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與稀釋,污染物濃度越低,大氣環境質量越好;相反,城市大氣的混合層高度越低,對流運動越弱,越不利于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與稀釋,污染物濃度越高,大氣環境質量越差;二者成正相關。【解析】(1)郊區逆溫層厚;城市逆溫層薄;由郊區到城市中心逆溫層變薄。

(2)城市溫度越高;熱島效應越強,對來自郊區的冷空氣加熱作用越顯著;導致近地面的逆溫層被破壞,逆溫層變薄;城市混合層高度越高。

(3)日出前后。城市的氣溫日變化主要受大氣削弱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